内蒙古某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合集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金矿床之一。

该金矿床地质特征独特,找矿标志明显,其开发潜力巨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勘探工作提供参考。

一、地质特征1.地质构造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处阿拉善盆地西部,为典型的内陆盆地-断裂-岩浆活动矿床。

区内构造地貌特征鲜明,主要构造有罗布泊断裂带和额济纳花海—罗布泊地区的南北向走向大断裂带。

这些断裂构造在区内发育有较为复杂的构造活动,为金矿的形成及成矿条件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

2.地质岩性该矿床主要富集在地层接触带,矿石呈脉状产出。

矿脉产于中生代花岗质岩浆岩和构造岩组成的岩浆热液脉。

金矿床以石英脉和石英角闪岩矿化为主,伴生有斑岩矿、辉钼矿、碳酸盐化物矿和硫化物矿。

矿体多以细颗粒与粒状为主,呈网状、块状和簇状分布。

3.地质构造变形矿区地层结构复杂,存在明显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地层产状弯曲,断裂变形严重。

由于区内地质构造变形较为明显,金矿床产出在断裂带、褶皱和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地质环境,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4.成矿作用古硐井金矿为典型的花岗质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主要成矿作用是岩浆热液和断裂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区内大规模的花岗岩中释放的金属元素和深沉积层中复合流体的混合作用,通过断裂构造和岩浆热液的作用,形成了金矿床。

二、找矿标志1.构造找矿标志断裂和褶皱构造是金矿床形成的最主要构造因素。

在矿区周边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具有多期构造活动的特点。

在地质调查和勘探中,需要重点关注构造的发育程度、构造带特征、构造作用类型等,以确定金矿床的形成条件及产状特征。

2.地质岩性找矿标志岩性是决定金矿床成矿作用和矿体类型的重要标志。

在地质勘探中,需要通过岩性的分析和鉴定,找出区内石英脉和石英角闪岩矿化较为发育的地段,以确定矿床产出的位置和规模。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是内蒙古自治区一处重要的金矿矿床,其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对于金矿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两个方面对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进行详细的描述。

地质特征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处额济纳旗南部,属于阿拉善盆地,地质构造以北西向的断裂为主。

地层构造上,主要为上古生界地层和第三系地层。

古硐井金矿区岩性主要包括片麻岩、变质岩、花岗岩等。

在构造上,主要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在古硐井金矿区的地球化学特征上,矿区内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闪锌矿、磁铁矿、方解石等。

以及,大量富含金、银、铜、铁等金属元素的矿体,且富集程度较高。

古硐井金矿脉石规模庞大,形成了数百米宽的矿脉,且矿体多分布于断裂带附近。

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为断裂带控矿、矿体富集、矿脉规模大。

这些地质特征为找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找矿标志在古硐井金矿区,可以根据地表的一些标志物来判断可能存在金矿的地质构造和矿体富集的位置。

一般来说,找矿标志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表矿化和水文地质等方面。

地质构造上,可以通过对地形的观察,发现断裂、褶皱等构造迹象,从而判断可能存在金矿的位置。

对地质地貌的分析也可以发现一些构造迹象,如破碎带、褶皱带等。

这些构造迹象往往是金矿存在的重要标志。

地表矿化上,可以通过对矿产地表的野外观察,发现与同位素测年、化石记录和地球化学特征相符的矿产迹象。

在古硐井金矿区附近可以看到大量的石英脉和赤铁矿化带,这些都是金矿存在的重要标志。

水文地质上,可以通过对地下水的勘察和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来判断可能存在金矿的地质构造和矿体富集的位置。

在古硐井金矿区,地下水中常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往往是金矿存在的重要标志。

总结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为断裂带控矿、矿体富集、矿脉规模大。

找矿标志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表矿化和水文地质等方面。

这些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为金矿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有利于提高金矿勘查的效率和质量。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内蒙古红花沟金矿是典型的石英-硫化物金矿,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矿床呈幅长3.5km、宽0~120m的条带状型式,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是典型的矿化岩体,常伴生蚀变带、接触变质带。

本文根据对红花沟金矿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微区成分等研究,总结了其地质特征和成因。

关键词: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地质特征;成因探讨一、矿床地质特征1.矿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背景内蒙古红花沟金矿位于阿荣旗境内,是北纬50°4',东经122°32',距阿荣旗城区约15km。

矿床位于呼伦贝尔-科尔沁旗-小兴安岭勘查区的中东部,处于东北造山带北段特提斯洋闭合、欧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时期的花岗岩成矿带上。

2.矿床的产出和矿化类型矿床产出的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是典型的矿化岩体。

金矿以亚微细粒的游离金和金硫化物为主,主要伴生石英、硫化物、黄铁矿、菱铁矿等。

3.矿床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组成矿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内的变形剪切带与接触带内,矿体选在石英脉中发育较好,石英脉常伴生蚀变带、接触变质带。

岩石类型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辉长岩和橄榄岩等为主。

二、成因探讨1.成矿物质来源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形成的主要矿物质来源包括地壳物质和岩浆物质。

岩浆物质主要是来自于上覆花岗岩的分异熔体,地壳物质主要是来源于前寒武纪-古元古代的古变质岩地壳中的矿物元素。

2.矿床形成环境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形成是在板块构造运动的复杂背景下,发生了造山活动,从而形成的高级别热液成矿。

热液的成因和成矿作用主要是来自于岩浆热源及热流体对地壳的作用和后期反应。

3.成矿流体演化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成矿流体是在花岗岩的热液演化条件下,由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时所携带的高温流体,其成分具有集中性、同质性和相似性,为硫化物质高温溶液,热液温度在250~300℃之间,pH为5.5~7.5之间,氧化还原电位Eh值为70~150mV之间。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地质特征:
1. 地理位置:古硐井金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距离首府呼和浩特市约400公里,地处长城腹地。

2. 矿体类型:矿体主要呈似层状展布,具有高纵横比的特点。

整个矿区主矿体发育在碎屑岩夹杂的石英岩中。

3. 地层岩性:矿区的地层主要由奥陶系地层和前寒武系地层组成,其中以奥陶系火山碎屑岩和砂岩为主要矿化岩系。

4. 矿化类型:矿床主要以石英脉型金矿为主,石英脉常伴随着辉石、长石和黑云母等带状伪柱状伴生矿物。

二、找矿标志:
1. 石英脉:石英脉是古硐井金矿中最为明显的找矿标志之一。

这些石英脉呈层状、鳞片状或肥橙状分布,与周围的岩层形成鲜明的界线。

2. 脉状矿体:在矿区中,常可以看到一些呈脉状的金矿体,这些矿体多与石英脉相伴随存在,并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延伸性。

3. 矿体赋存特点:金矿主要以浸染形式分布于石英脉中,呈点状、脉状、似层状的赋存方式,其中石英脉的宽度和矿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往往有较高的金品位。

4. 矿体地质构造:矿区内存在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构造破碎带和韧性剪切带。

这些构造带往往与矿体的形成和发育密切相关,是矿体富集的重要通道。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较为典型,石英脉、脉状矿体以及构造破碎带等是找矿标志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综合分析,可以找到潜在的金矿化目标区域,为后续的矿产勘探提供指导依据。

白云鄂博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论证

白云鄂博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论证

白云鄂博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论证白云鄂博矿床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西南约90公里处,是一个世界著名的硫铜矿床,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资源矿床。

白云鄂博矿床发达,主要开采硫铜矿,以及其他金属矿物,如铜、钴、铅、锌、金等,充分反映出它的资源优势,也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白云鄂博矿床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构造带的中段,其构造架中发育大量的火山岩,并伴随有强烈的侵蚀作用,形成了许多交代形象良好的火山岩及高温热液活动离散构造,同时有大量穿山侵渗形式的热液活动流体,形成了白云鄂博矿床。

热液作用主要促成了等温物质的落合反应,在岩浆的作用下,捕获和运载的金属离子,并将其带入岩浆坑中,在一定条件下,达到d型或二维型聚集的效果,形成了富硫弥散铜金的热液矿床。

同时,热液反应向外侵淫,充分吸取背景岩和火山岩内部的重金属组分,形成富集型热液矿床,为其他扩展分布打开了大门。

白云鄂博矿床具有鲜明的构造特征,大量发育火山岩及其夹层中的高温热液活动离散构造,同时具有穿山侵渗的热液环境的促进作用,这使得白云鄂博矿床能够形成地质结构。

震源、活动热岩浆腔和高温热液的侵入,以及经过极其复杂的反应路径,是白云鄂博矿床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个过程受多种条件的影响,包括气压、温度、pH值、组分率、原质性、地球动力学以及同位素漂移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是白云鄂博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白云鄂博矿床的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构造特性丰富、高温热液的侵入形成、强烈的热液作用促进等特征,这些特征表明白云鄂博矿床的形成与震源、活动热岩浆腔和高温热液的侵入以及经过复杂的反应路径有关,地壳运动加热、变质、动力学扭曲、穿山腐蚀、原质物质变性和包柱等缝合作用是该矿床形成的直接原因。

内蒙古巴林左旗中段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内蒙古巴林左旗中段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内蒙古巴林左旗中段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内蒙古巴林左旗中段铅锌矿是内蒙古地区最重要的铅锌矿之一,其产出的铅、锌和银具有较高的工业价值。

该矿床主要分布在属于巴林左旗的中段地区,地质特征明显,独具特色。

该区域地质构造活跃,岩性复杂,是华北地区的一部分。

在构造活动中,矿床形成于古元古代花岗岩基底与下覆各种地层之间的接触带中。

其中,覆盖层是泥炭、砂岩和石灰岩。

该矿床分别分布在巴林左旗中段地区的几个洼地中,这些洼地是由古河流作用形成的,其间具有明显的断层和软弱构造,成矿露头显著。

该矿床主要含云母片岩和石英脉矿床。

铅、锌、银在片岩中以粒状、脉状等多种形式出现,其中最主要的铅、锌矿物是方铅矿和闪锌矿,铅银矿物主要有银矿和群青矿。

在片岩中,矿物多呈脉状分布,纵横交错,由于破碎和风化,铅锌含量较高的部分矿区呈现出矿眼状分布。

该矿床的形成与原地质构造和后期变质作用密切相关。

地球的动力作用和物质循环作用在该区域发挥了重要影响。

在地球动力作用下,偏心应力集中和区域应力场扰动给矿区的板块张裂和滑动带来了有利的基础。

这些变形与热液流体的运移作用相互作用,导致矿化流体的析出和矿物的沉积。

这些过程进一步改变了原有的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推动了铅锌矿物的聚集和矿化。

综上所述,内蒙古巴林左旗中段铅锌矿的地质特征和成因受地球动力作用和物质循环作用的双重影响。

这些过程使得矿床的构造变化和成矿物质变迁彼此关联、相互作用。

同时,该矿床在洼地区域具有一定的成矿热液流体扩散和富集的特点。

研究这些特征和成因,可以为该矿床的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为新的矿床发现提供经验参考。

内蒙古巴林左旗中段铅锌矿是内蒙古地区最重要的铅锌矿之一,其工业价值较高。

下面将对该矿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1. 矿床铅、锌、银储量:该矿床的铅、锌、银储量分别为2.6万吨、3.3万吨和71.3吨。

从储量数据来看,该矿床的铅储量较大,银储量相对较小,而锌的储量处于中等水平。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联系人:吴铁军电E-mail: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二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矿床属内蒙古高原二连—苏崩风蚀平台地貌,地势平坦,海拔为910m~1055m,属高原低丘陵草原地貌景观,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多风少雨,气候干燥。

二连矿床分为努和南和苏北两个矿床,两矿床相距11km。

矿床工作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有: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J3c)、下白垩统巴彦花群(K1B)、上白垩统二连组(K2e)、古新统脑木根组(E1n)、下始新统巴彦乌兰组(E2b)、中始新统阿山头组(E2a)和伊尔丁曼哈组(E2y)、渐新统呼尔井组(E3h)、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和第四系(Q)等,其中二连组(K2e)是努和南和苏北矿床的赋矿层位。

两矿床均为非煤矿床,矿体为层状产出,沉积型矿床,埋藏浅,主矿体形态简单,矿石类型为砂岩、泥岩或泥质砂岩等,两矿床矿石成因相同,矿体的赋存状态相同,矿石的性质相近,只是埋藏深度与矿体厚度略有不同。

所以,请专家在进行矿床地质资料分析时,可比照参考借鉴两矿床的地质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以下是两矿床的地质特征资料,请专家审阅。

一、努和南矿床1、地层及构造二连组地层在本矿床大面积出露,上与古新统脑木根组不整合接触,下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不整合接触,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岩性为绿黄色、灰黄色泥岩,具纹状层理;下段发育冲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下部岩性为砖红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顶部为膏岩层。

其中,二连组下段是本矿床主要的含矿层位,具有矿床周边薄、中间厚的特点。

根据地层特点划分为4个成因地层单元,现分述如下:Ⅰ亚层:厚度0~32m,平均22m。

内蒙古牛尔河脑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牛尔河脑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董全 一杖
矿 化体 , 赋 存 于大 理岩 、 均 粉砂 质板 岩层 间破 碎 蚀 变 32 围岩 蚀 变 .
E 魏 2 1 m 0 0年 4只 3 魏 | 臻 《 %
带中。 矿体形态呈脉状 , 明显受构造破碎带控制。I 、 Ⅱ 号金矿体及① 、 、 ② ③号金矿化体走 向 N ,1 E I号金 1
宽 的趋势 。A u最 高 品 位 46g , . / 最低 品位 1 /, t . g 平 2 t
均 品位 18 。 .7
蚀化 、 糜棱岩化 、 酸盐化 、 云母化 、 碳 绢 强褐铁矿化 和黄 铁矿 化 , 是寻找金 、 、 、 复合矿体 的重要标志 。 银 铅 锌 地 球化学标 志 : 发育在额尔 古纳河群大理 岩 、 粉砂 质板 岩构造破碎 带上 的组合异 常元素 套合好 、 高 、 强度 规模 大 , 梯度变化 明显 , 与金矿 化关系密切 。矿 区具有 不 同强度 的 A 、 hz 、u g P 、nc 浅 海 陆源 细 碎 屑沉 积一 碳
酸 盐 建 造 , 区 域 上 重 要 的含 矿 岩 层 , 区金 、 、 是 本 银 铜 、 、 多金 属 矿床 均赋 存 于该 套地 层 中l 区内主 铅 锌 4 l 。
4 总体走向 N (0 3 。, 向 N 倾角 5 ~ 5。 m。 E 1~ 0 )倾 W, O7。 A u最高 品位 04gt . / 。 ② 号 金 矿 化 体 产 于 蚀 变 大 理 岩 的 层 间破 碎 带
均 品位 1 1 t . 。 7
造 破碎 带吻合 或相关 时 , 与金 矿化 关 系密切 。本 区应 重视 视 幅频 率为 5 8 视 电阻率相 对 中等 的异常 。 %~ %、
5 控矿 因素及成 因类型
51 地 层 的控矿 作 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联系人:吴铁军电E-mail: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二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矿床属内蒙古高原二连—苏崩风蚀平台地貌,地势平坦,海拔为910m~1055m,属高原低丘陵草原地貌景观,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多风少雨,气候干燥。

二连矿床分为努和南和苏北两个矿床,两矿床相距11km。

矿床工作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有: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J3c)、下白垩统巴彦花群(K1B)、上白垩统二连组(K2e)、古新统脑木根组(E1n)、下始新统巴彦乌兰组(E2b)、中始新统阿山头组(E2a)和伊尔丁曼哈组(E2y)、渐新统呼尔井组(E3h)、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和第四系(Q)等,其中二连组(K2e)是努和南和苏北矿床的赋矿层位。

两矿床均为非煤矿床,矿体为层状产出,沉积型矿床,埋藏浅,主矿体形态简单,矿石类型为砂岩、泥岩或泥质砂岩等,两矿床矿石成因相同,矿体的赋存状态相同,矿石的性质相近,只是埋藏深度与矿体厚度略有不同。

所以,请专家在进行矿床地质资料分析时,可比照参考借鉴两矿床的地质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以下是两矿床的地质特征资料,请专家审阅。

一、努和南矿床1、地层及构造二连组地层在本矿床大面积出露,上与古新统脑木根组不整合接触,下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不整合接触,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岩性为绿黄色、灰黄色泥岩,具纹状层理;下段发育冲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下部岩性为砖红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顶部为膏岩层。

其中,二连组下段是本矿床主要的含矿层位,具有矿床周边薄、中间厚的特点。

根据地层特点划分为4个成因地层单元,现分述如下:Ⅰ亚层:厚度0~32m,平均22m。

岩性为砖红色—褐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块状构造,属冲积扇沉积的岩性组合。

Ⅱ亚层:厚度0~52m,平均23m。

岩性为蓝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深灰色泥岩、泥灰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层理构造不明显,属滨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Ⅲ亚层:厚度0~8m,平均5m。

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绿灰色泥灰岩,多具水平纹层理构造,属浅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该亚层的上、下界面附近时矿体的主要产出部位。

Ⅳ亚层:厚度0~8m,平均6m。

下部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含石膏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白色砂泥质石膏岩,上部为灰色、灰绿色钙质或泥质胶结砂岩,构成下细上粗的反韵律层,层理构造不明显,属滨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本矿床构造层位位于二连组底板的上白垩统构造层,具从矿床周边向中部倾斜的特点,倾角1~2°。

该构造层中断裂构造不发育。

图示:努和南矿床上白垩统二连组下段层序地层划分图(苏北与努和南相近)2、矿体特征主矿体规模较大,形态简单,具有矿体周边高、中间低的特点,同时具有矿体中段高、南段次之、北段最低的规律,基本反映了湖泊扩张时期或主成矿时期的古地貌特点。

矿体埋深8.3~100.8m,平均埋深49.6m,均方差18m,变化系数36.4%,呈薄层状,倾角1~2°;矿体厚度0.5~7.67m,平均厚度1.51m,均方差0.85m,变化系数56.55%。

矿体从中部向两侧逐渐变薄,矿体单工程厚度总体具有北厚、南薄的特点,0.7~2.3m区间分布较广(可作为综采设备选型的主要区间范围),厚度大于2.00m范围集中分布在E288~E336勘探线与纵367~纵447线区间(厚度在2.00~3.50 m可作为综采设备选型的次要区间范围),其余大于2.00m范围的则零星分布;沉积型矿床。

图示:努和南矿床勘探线地质剖面示意图(苏北剖面同努和南)1-古近系;2-二连组上段;3-二连组下段;4-赛汉组;5-砂岩;6-泥岩、粉砂岩;7-岩性界线;8-地层整合界线;9-地层不整合界线;10-工业矿体及矿体号3、矿石及围岩特征⑴、矿石类型根据岩性、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划分为5种矿石类型。

①泥岩类矿石:该类矿石中泥质成分大于80%,含不等量的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母等矿物碎屑;泥质成分主要为伊利石、水云母。

该类矿石约占矿床总资源量的47%。

②粉砂岩类矿石:该类矿石中粉砂含量在60%~95%,粉砂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

该类矿石约占矿床总资源量的37%。

③砂岩类矿石:砂岩碎屑占60%~90%,其中石英占77%,长石占15%左右。

该类矿石约占矿床总资源量的11%。

④石膏类矿石:矿石中石膏含量变化大,并见有方解石、白云石等。

碎屑粒度为中细粒。

该类矿石约占矿床总资源量的4.2%。

⑤泥灰岩类矿石:该类矿石约占矿床总资源量的0.8%。

上述5种矿石类型,米百分值占比分别为51.81%、36.46%、6.83%、4.35%、0.55%。

⑵、矿石结构、构造①矿石结构:主要为充填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包含结构。

②矿石构造:主要为层状构造、裂隙构造和浸染状构造。

⑶、围岩特征①顶板:泥岩类约占48%,砂岩类约占31%,泥灰岩类约占20%,石膏岩约占2%。

②底板:泥岩类约占21%,砂岩类约占57%,泥灰岩类约占23%。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⑴、矿石密度1.87t/m3;⑵、矿石松散系数1.5;砂岩类成岩度低,胶结差,遇水或受振动极易散解;⑶、矿石自然安息角35°;⑷、岩石的f硬度系数1~3;⑸、矿石湿度13%;泥岩类透水性较差,遇水膨胀,体积增大;砂岩类透水性好;本矿床水文条件简单,地表无水源,地下水在矿层下部,且隔水层较好,矿石湿度较低,不作为重点考虑;⑹、矿石及围岩力学参数顶板:抗压强度1.0Mpa、凝聚力0.3Mpa、内摩擦角30°、容重 2.01t/m3。

矿层:抗压强度1.5Mpa、容重1.87 t/m3。

底板:抗压强度2.0Mpa、凝聚力0.5Mpa、内摩擦角40°、容重2.12 t/m3。

5、拟计划开采规模及相关建议努和南矿床拟计划95%以上采用地下开采方式;采用综采长壁式采矿法;开采量约为120万t/年;2~3套的综采设备同时回采;综采作业面计划在100~150m之间;采煤机功率大一些;液压支架拟采用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液压支架顶板工作阻力大一些,液压支架底座面积大一些;综采成套设备自重轻一些,避免下陷;考虑工作面端头软岩支护问题。

请专家根据本矿床的赋存条件、岩石性质、矿体厚度以及顶底板岩石力学物理指标等数据,结合煤矿的开采设计思路,进行综采设备选型技术指导工作。

综采设备选型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矿体开采的主要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回采工艺及方法的选择及确定,建议进行2~3套方案优缺点分析比较,最终确定适合本矿床开采的回采工艺及方法;3、工作面设备选型,建议报告中体现出液压支架支架支护强度、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支架结构高度和采煤机的平均截割牵引速度、最大割煤速度、最大割煤能力、采煤机功率、刮板输送能力等的理论计算过程;同时建议根据设备选型的理论计算依据,对每个矿体厚度区间选出1~2套的综采主要配套设备,体现设备参数、图片及初步预定价格,并提出优先推荐的设备。

二、苏北矿床1、地层及构造矿床出露白垩系上统二连达布苏组,北东部有第三系。

二连达布苏组分砂岩段和泥岩段,均含有机质和黄铁矿。

砂岩段:以灰白、灰、灰黑色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泥岩,底部有一层红色泥岩、黄色砂岩。

具斜层理、微斜层理。

属河湖三角洲相沉积,向上渐变为泥岩段。

砂岩段厚度大于60m。

泥岩段:灰、深灰色泥岩为主,夹砂岩、砂质泥岩透镜体及薄层石膏。

具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及波痕。

属浅水盐湖相沉积,泥岩段厚度大于27m。

本矿床矿体主要受层位、岩性控制,控矿岩性为含有机质及细脉状、分散状胶黄铁矿的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长石砂岩、砂质泥岩、泥岩。

地层产状平缓,矿体及顶底板岩层较完整,均为成岩程度较低的砂泥岩层,水平层理发育。

主矿体及顶板泥岩具有塑性和膨胀干缩性,主矿体及底板砂岩胶结差,较松散,属松散软弱岩层为主的似层状矿床。

本矿床主要矿体赋存于二连达布苏组砂岩段上部,倾角1~5°。

构造多为单斜构造。

矿床内无较大断层,节理裂隙发育。

2、矿体特征主矿体规模较大,形态简单。

矿体埋深10~36m,平均埋深27m,呈似层状,倾角1~2°;矿体厚度0.25~1.55m,平均厚度0.6m,均方差为0.32m,变化系数为54%。

主矿体厚度区间分布情况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本矿体0.3~1.0m区间分布较广(可作为综采设备选型的主要区间范围)。

沉积型矿床。

3、矿石及围岩特征⑴、矿石类型本矿床矿石类型主要为砂岩和泥岩两类。

其中,砂岩类矿石约占62%,泥岩类矿石约占38%。

①砂岩类矿石:该类矿石中碎屑约占80%,其中主要为石英约占60%,其次为长石约占20%;该类矿石中胶结物约占20%,以钙质为主,其次为水云母、黄铁矿。

②泥岩类矿石:该类矿石中泥质成分占70%,以水云母为主,其次为方解石、黄铁矿、炭化植物碎屑。

⑵、矿石结构、构造砂岩类矿石:为含泥质结构、砂质结构、不等粒砂质结构。

泥岩类矿石:为含砂泥质结构、砂泥质结构。

⑶、围岩特征①顶板:泥岩类约占48%,砂岩类约占31%,泥灰岩类约占22%。

②底板:泥岩类约占21%,砂岩类约占57%,泥灰岩类约占23%。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⑴、矿石密度1.76t/m3;⑵、矿石松散系数1.5;砂岩类成岩度低,胶结差,遇水或受振动极易散解;⑶、矿石自然安息角35°;⑷、岩石的f硬度系数1~3;⑸、矿石湿度13.5%;泥岩类透水性较差,遇水膨胀,体积增大;砂岩类透水性好;本矿床水文条件简单,地表无水源,地下水在矿层下部,且隔水层较好,矿石湿度较低,不作为重点考虑;⑹、矿石及围岩力学参数顶板:抗压强度0.6Mpa、凝聚力0.16Mpa、内摩擦角33°、容重 2.13t/m3。

矿层:抗压强度1.6Mpa、容重1.76 t/m3。

底板:抗压强度1.8Mpa、凝聚力24.64Mpa、内摩擦角35°、容重2.15 t/m3。

5、拟计划开采规模及相关建议苏北矿床拟计划90%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开采量约为20万t/年;综采作业面计划在100~150m之间;采煤机功率大一些;液压支架顶板工作阻力大一些,液压支架底座面积大一些;设备自重要轻一些,避免下陷;考虑工作面端头软岩支护问题。

请专家根据本矿床的赋存条件、岩石性质、矿体厚度以及顶底板岩石力学物理指标等数据,结合煤矿的开采设计思路,进行综采设备选型技术指导工作。

设备选型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矿体开采的主要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回采工艺及方法的选择及确定,建议进行2~3套方案优缺点分析比较,最终确定适合本矿床开采的回采工艺及方法;3、工作面设备选型,建议报告中体现出液压支架支架支护强度、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支架结构高度和采煤机的平均截割牵引速度、最大割煤速度、最大割煤能力、采煤机功率、刮板输送能力等的理论计算过程;同时建议根据设备选型的理论计算依据,对每个矿体厚度区间选出1~2套的综采主要配套设备,体现设备参数、图片及初步预定价格,并提出优先推荐的设备;4、如果综采设备不适合苏北矿床的回采,请您提出适合本矿床合理开发的建设性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