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核辐射基本知识08

合集下载

h核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

h核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
3
二 、核衰变
1、核衰变的类型
(1)α衰变
(2)β衰变 1)β-衰变;2)β+衰变;3)电子俘获 (3)γ跃迁
4
2、核衰变规律
(1)、衰变常数 (2)、半衰期: 放射性原子核在某时刻的总数因衰变 而减少一半所经历的时间。
5
3、放射活度及校正
(1)放射性活度: 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核素(I 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核素(I) 1)放射性比活度(S) 放射性比活度(S 2)放射性浓度(C) 放射性浓度(C
8
2、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 (2)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 (3)电子对生成 电子对生成 (4)γ射线的吸收
9
第二节 核辐射卫生基本防护知识
一、掌握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 掌握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 (一)照射量 照射量 (二)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 (三)剂量当量 剂量当量
第一章 核物理及核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第一节 核素与核衰变
一、核素 1、原子核组成 中子和质子
2、原子核的分类 质量和能量的基本 属性
(1)元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核 (2)核素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等(Z相等)
2
(3)同质异能素
Tc99
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但所处的 能态不同。 (4) 同位素 同种元素的各种称谓。 (5)放射性核素与稳定核素 2000多种,绝大多数具有放射性。
6
(2)放射性活度的单位(Bq)贝可 (2)放射性活度的单位(Bq)贝可 1 Bq等于每秒1次核衰变 Bq等于每秒1 1Ci(居里)=3.7 1010 Bq Ci(居里)=3.7 (3)放射性活度的校正 (3)放射性活度的校正 衰变因子
7

核辐射防护常识与相关核辐射知识

核辐射防护常识与相关核辐射知识

核辐射防护常识与相关核辐射知识什么是核辐射?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

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

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y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

1、什么是放射性1896年贝克勒尔在研究轴矿的荧光现象时发现轴盐矿发射出类似X射线的穿透性辐射。

两年之后,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从轴矿中相继发现的另外两个能发射射线的新元素——钋和镭。

居里夫人称这种能自发释出射线的性质为放射性。

2、辐射分为两类。

一类是电离辐射,这是指α(阿尔法)、β(贝塔)、γ(伽马)、X和中子等射线。

这些射线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电离(即原子或分子获得或失去电子而成为离子)。

电离辐射按粒子带电情况又可分为带电粒子辐射(如α、β、粒子)和不带电粒子辐射(如中子、X和γ射线)。

另一类是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声辐射、热辐射和低能电磁辐射。

3、α、β、γ、中子和X射线有些什么特点?(1)α粒子:是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氦原子核。

它的质量大、电荷多,电离本领大。

但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1~2厘米,通常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

(2)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它带付电荷,质量很小,贯穿本领比α粒子强,电离能力比α粒子弱。

β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因其能量不同而异,一般为几米。

一通常用一般的金属板或有一定厚度的有机玻璃版、塑料版就可以较好地阻挡β射线对人的照射。

(3)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高能电磁波。

核辐射防护知识- PPT课件

核辐射防护知识- PPT课件

封好食品 勿饮海水淡化水
• 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 内或冰箱里。事先没 有封闭的食物应当先 清洗再放入容器。不 要饮用海水淡化水。
用铅板墙壁等遮挡降低照射强度
• 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尽可能远离放射 源;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 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严防死守五官
• 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 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 要对五官严防死守。 例如,用手帕、毛巾、 布料等捂住口鼻,减 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核辐射带来怎样的危害?
资料来源:互联网(作为参考,不作为实际依据)
核辐射后症状
• 1、恶心和呕吐 • 恶心和呕吐是典型的辐射病的最早症状。辐射剂量越多, 这些症状出现越早。收到辐射后一个小时开始呕吐的人极 有可能会死亡。有时放射病起初让人感觉不好,然后开始 感觉好多了。但通常会“潜伏”几小时、几天,甚至是接 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会伴有新的更严重的症状。 • 2、自发性出血 • 放射病可引起鼻腔、口腔、牙龈和肛门出血。它可以很容 易引起人们的磋商和内部出血,甚至吐血。这些问题发生 的原因是辐射耗尽了体内控制出血的血小板。 • 3、出血性腹泻 • 辐射“瞄准”体内细胞迅速繁殖,这细胞该行倡导。放射 病的原因主要刺激肠壁,严重时引起带血腹泻。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 • • • • • • • • • • • • •
第6级 一部分核污染泄漏到工厂外,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来挽救各种损失。这一级别历史上仅有一例,为 1957年前苏联Kyshtym核事故。 事故当时造成70-80吨核废料发生爆炸并散播至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核泄漏· 影响 据共同社报道,爆炸前,核电站反应堆附近曾检测到放射性元素铯,每小时释放的辐射量达1015微 西弗特,相当于平常人1年所能承受的最大核辐射量。 国内某核电站专家解释称,核泄漏对人类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核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 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 人类如果感染核辐射,会产生的症状有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并增 加细胞癌变、DNA变异、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核辐射量化值 1微西弗特等于1次X光照 人体每年至多承受 1000微西弗特的放射性物质 ●名词· 微西弗特 核辐射的单位,即使少至2微西弗特,也会使人体面临一定几率感染核辐射 ●链接 次要影响 放射性物质倒灌入海洋,随日本暖流向北汇集,或会造成北海道渔场鱼类大面积死亡。 核泄漏· 流向 日本东部沿海地区的日本暖流为顺时针流向,一旦放射性物质倒灌入海水,极有可能随日本暖流流向 北美洲及北太平洋地区。 最高级 第7级 大量核污染泄漏到工厂以外,造成巨大健康和环境影响。这一级别历史上仅有一例,为1986年切尔 诺贝利核事故。 当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30人当场死亡,超过8吨放射性物质泄漏。那次核泄漏 事故直接污染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致使320多万人受核辐射。

核辐射知识全攻略

核辐射知识全攻略

核辐射知识全攻略核辐射知识全攻略作者:[暖雪]发表时间:2011-03-16 14:50:52[收藏] [发短信] [回复] [投诉] [添加好友]何为核辐射简单来说,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

核辐射是指来自于原子核的辐射。

影响人类的核辐射主要有三种,即α、β、γ射线。

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

它质量大且带电荷多,但穿透物质的能力弱,射程也短,只要用一张普通的纸就能挡住。

但如果进入人体,会造成危害性很大的内照射,因此在防护上要特别防止α发射体进入人体内。

β射线是由高速电子组成。

与α射线相比它有较大的穿透力,能穿透皮肤的角质层而使活组织受到损伤,但它很容易被有机玻璃、塑料或铝板等材料所屏蔽。

其内照射的危害也比α射线小。

γ射线与X射线类似,也是由看不见的光子组成的。

它的穿透力最强,能穿透一米多厚的水泥墙,一个能量为1MeV的γ射线就足以穿透人体。

因此在外照射的防护中对γ射线的防护最重要。

但由于γ射线是不带电的光子,它不能直接引起电离,所以它对人体内照射的危害要比α、β射线都小。

核辐射会引起那些伤害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

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以下是遭受的辐射量(单位:毫雷姆)的后果:450000~800000: 30 天内将进入垂死状态;200000~450000: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6 周内死亡;60000~100000:出现各种辐射疾病;10000: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5000:每年的工作所遭受的核辐射量;700:大脑扫描的核辐射量;60:人体内的辐射量;10:乘飞机时遭受的辐射量;8:建筑材料每年所产生的辐射量;1:腿部或者手臂进行 X 光检查时的辐射量。

核辐射测量原理复习知识要点

核辐射测量原理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章 辐射源1、实验室常用辐射源有哪几类?按产生机制每一类又可细分为哪几种?带电粒子源快电子源: β衰变 内转换 俄歇电子 重带电粒子源: α衰变 自发裂变非带电粒子源电子辐射源:伴随衰变的辐射、湮没辐射、伴随核反应的射线、轫致辐射、特征X 射线 中子源:自发裂变、放射性同位素(α,n )源、光致中子源、加速的带电粒子引起的反应 2、选择辐射源时,常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是什么? 答:能量,活度,半衰期。

3、252Cf 可做哪些辐射源?答:重带点粒子源(α衰变和自发裂变均可)、中子源。

第二章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损失:入射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发生库仑相互作用,以使靶物质原子电离或激发的方式而损失其能量作用机制:入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的核外电子间的非弹性碰撞。

辐射损失: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发生库仑相互作用,以辐射光子的方式损失其能量。

作用机制:入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间的非弹性碰撞。

能量歧离:单能粒子穿过一定厚度的物质后,将不再是单能的,而发生了能量的离散;这种能量损失的统计分布,称为能量歧离。

引起能量歧离的本质是:能量损失的随机性。

射程:带电粒子沿入射方向所行径的最大距离。

路程:入射粒子在物质中行径的实际轨迹长度。

入射粒子的射程:入射粒子在物质中运动时,不断损失能量,待能量耗尽就停留在物质中,它沿原来入射方向所穿过的最大距离,称为入射粒子在该物质中的射程。

重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 1、主要为电离能量损失2、单位路径上有多次作用——单位路径上会产生许多离子对3、每次碰撞损失能量少4、运动径迹近似为直线5、在所有材料中的射程均很短 电离损失: 辐射损失:快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 1、电离能量损失和辐射能量损失2、单位路径上较少相互作用——单位路径上产生较少的离子对3、每次碰撞损失能量大4、路径不是直线,散射大⎛⎫ ⎪⎝⎭242ion 0dE 4πz e -=NZB dx m v ()()⋅≅rad ion dE/dx E ZdE/dx 800222NZ m E z dx dE rad∝⎪⎭⎫ ⎝⎛-21m S rad ∝E S rad ∝2NZ S rad ∝带电粒子在靶物质中的慢化:(a) 电离损失-带电粒子与靶物质原子中核外电子的非弹性碰撞过程。

核辐射常识

核辐射常识

核辐射基本常识1. 元素是由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组成的。

元素周期表中标志元素次序的数目字称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通常用Z来表示。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按一定能级运行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的数目恰好使原子成为中性。

中子和质子统称为核子。

质量数A: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合称为质量数原子序数乙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叫做原子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2. 核素这一术语在辐射防护中经常用到,它定义为具有特定原子序数、质量数和核能态的一类原子,通常用符号ZA X表示。

其中X是元素符号、A是质量数、Z是原子序数(即电子数或核电荷数)。

例如7Li是元素锂的一种核素,A=7, Z=3; 40K是元素钾的一种核素,A=40, Z=19。

它们又可写作锂-7、钾-40。

现在已经知道大约有2000余种核素,其中约300种是稳定的。

核素根据其质量数、原子序数及所处能态的差异又可分为:(1)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而质量数不同的核素,通常是在其元素符号左上角上注明质量数来表示。

例如1H 2H、3H是氢的三种同位素;235U、238U是铀的两种同位素。

每一种元素可能包括几种或几十种同位素。

(2)同核异能素(同质异能素)具有相同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但处于不同能态的核素,通常在其核素符号质量数标上m或m、m…等。

例如;9m Cu是;;cu的同核异能素;514m Sb是5?4Sb的同核异能素。

(3)同量异位素(同质异位素)具有相同质量数,而原子序数不同的核素称为同量异位素。

例如40A r、18 wK 和20Ca ;30Sr和90丫。

3. 电离辐射是指能引起被照射物质激发或电离的射线。

电离辐射包括光子辐射(X射线、丫射线)和粒子辐射(a、B、中子、质子等)。

(1)a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可以使物质直接电离或激发。

射线穿透能力很弱,但电离本领很强,一旦进入人体组织和器官时破坏较大。

核辐射物理知识点总结

核辐射物理知识点总结

核辐射物理知识点总结核辐射物理是一门研究核能放射性衰变、核反应、离子辐射和电磁辐射等现象的学科,涉及核物理、粒子物理、原子物理、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知识。

核辐射物理对于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核反应、应用核技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核辐射物理的基本概念、辐射种类、辐射防护、核裂变和核聚变等方面的知识点,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核辐射的基本概念1.1 核辐射的定义核辐射是指原子核发生自发性变化时放出的一种高能射线。

这种高能射线能够穿透物质,使物质产生电离、激发和损伤等作用,因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和生物学危害性。

1.2 核辐射的种类核辐射主要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四种。

其中,α射线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束,由氦原子组成,其穿透能力相对较弱;β射线是高速电子束,其质子数变化,穿透能力大于α射线;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其能量较高,能够穿透物质达数厘米,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中子射线是由中子组成的射线,穿透能力最强,很难被阻挡。

1.3 核辐射的单位核辐射的单位有居里(Ci)、贝克勒尔(Bq)、辐(rad)、格雷(Gy)等。

其中,居里是衡量放射性核素活度的单位,1居里等于1秒内放出2.7×10^10次核变化;贝克勒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用于衡量放射性衰变速率的单位,1贝克勒尔等于1秒内有1个核衰变事件发生;辐是国际单位制中用于衡量辐射吸收剂量的单位,1辐等于1克组织吸收1爱因斯坦能量;格雷是国际单位制中用于衡量辐射吸收剂量的单位,1格雷等于1焦尔/千克。

1.4 核辐射的生物学危害核辐射对人体的生物学危害主要表现在辐射照射后会对细胞和组织产生电离、激发和损伤,导致遗传变异和癌症等疾病。

因此,正确了解核辐射的危害性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核辐射的辐射防护2.1 核辐射的防护原则核辐射的防护原则包括时间原则、距离原则、屏蔽原则和个人防护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可以通过缩短接触辐射源的时间、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使用屏蔽材料和配备防护设备等方式来降低辐射的危害。

第一章核辐射基本知识08

第一章核辐射基本知识08

第一章:核辐射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放射性现象放射性现象对于我们早已不陌生,岩石里、食物内、空气中,到处都存在放射性。

放射性现象就是不稳定的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γ射线,或在轨道电子俘获后放出X射线,或产生自发裂变的过程。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其外围绕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及中子组成,质子与电子的数目相等,使原子呈中性。

通常用A Z X表示核素,X为元素的化学符号;A为质量数,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的总和,Z为原子序数,等于质子的数目。

例如氢有三个核素:氢、氖、氖,分别记作11H,21H,31H,它们是同位素。

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核素。

从构成万物的一百多种元素来看,已经发现了2000多种核素,其中280多种核素是稳定的。

在不稳定的核素中有60多种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其中主要在Z>83的元素里,而余下的为人工放射性核素。

天然放射性核素发生核衰变时,会放出α、β、γ射线,人工放射性核素还可以辐射出质子或中子等。

天然放射性核素自发地衰变,一般不受温度、压力的影响,并且按指数规律变化,若某时刻t时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为N(t),则其与初始N0时具有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N。

之间有下面的关系:N(t)= N0e-λt(1-1)λ称为衰变常数,和原子核的性质有关,不同的原子核有不同的λ,衰变常数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概率。

它反映的是衰变的速度,λ愈大,则衰变率愈大,衰变速度愈快。

通常用半衰期T1/2来表示衰变的速度或元素的寿命。

半衰期就是放射性元素原有的原子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238U的半衰期T1/2= 4.51*109a,从若原有1000万个原子,则经过4.51*109a后将剩下一半,约 500万个,再经过4.51*109a又剩下一半.约为 250万个;而不是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下了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的时间另一半就衰变完了。

实际上,历时10个半衰期,原有的原子还剩下于分之一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核辐射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放射性现象放射性现象对于我们早已不陌生,岩石里、食物内、空气中,到处都存在放射性。

放射性现象就是不稳定的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γ射线,或在轨道电子俘获后放出X射线,或产生自发裂变的过程。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其外围绕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及中子组成,质子与电子的数目相等,使原子呈中性。

通常用A Z X表示核素,X为元素的化学符号;A为质量数,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的总和,Z为原子序数,等于质子的数目。

例如氢有三个核素:氢、氖、氖,分别记作11H,21H,31H,它们是同位素。

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核素。

从构成万物的一百多种元素来看,已经发现了2000多种核素,其中280多种核素是稳定的。

在不稳定的核素中有60多种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其中主要在Z>83的元素里,而余下的为人工放射性核素。

天然放射性核素发生核衰变时,会放出α、β、γ射线,人工放射性核素还可以辐射出质子或中子等。

天然放射性核素自发地衰变,一般不受温度、压力的影响,并且按指数规律变化,若某时刻t时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为N(t),则其与初始N0时具有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N。

之间有下面的关系:N(t)= N0e-λt(1-1)λ称为衰变常数,和原子核的性质有关,不同的原子核有不同的λ,衰变常数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概率。

它反映的是衰变的速度,λ愈大,则衰变率来表示衰变的速度或元素的寿命。

半衰期就是放射愈大,衰变速度愈快。

通常用半衰期T1/2性元素原有的原子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238U的半衰期T= 4.51*109a,从若原有1/21000万个原子,则经过4.51*109a后将剩下一半,约 500万个,再经过4.51*109a又剩下一半.约为 250万个;而不是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下了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的时间另一半就衰变完了。

实际上,历时10个半衰期,原有的原子还剩下于分之一左右。

半衰期和衰变常数有下面的简单关系:T1/2=ln2/λ(1-2)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差别很大,例如氡的三个放射性同位素:222Rn(氡)、220Rn(钍射气)、219Rn(锕射气)虽然同为惰性气体,但半衰期差别很大,分别为 3.8 2 5 d,5 5.6 s和 3.9 6s,利用半衰期的差别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

虽然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或衰变常数为一确定数值,基本上不随化学或物理状态而改变。

但是在放射性测量时我们将会发现,测量条件虽未变化,而所得结果并不完全一样,即放射源每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数目是不相同的,时多时少,有起有伏。

例如第一次读数为每分钟100次衰变,条件完全相同,第二次读数可能为每分钟97次衰变,第三次读数却为每分钟108次衰变,……,前后读数相差不少,这是其他许多测量(长度测量、重量测量等)中未见到过的,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的统计涨落。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是自动发生的,哪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是带有偶然性的,谁先衰变,谁后衰变无法确定。

因此,对一具有大量原子的放射源,在某一时刻会有较多的原子核衰变,而另一时刻则有较少的原子核衰变,这样便使观测结果有了起伏涨落。

实验及理论均已证明,放射性测量的数据虽有涨落,但比较集中地在某一个范围内波动。

例如进行了1000次观测,平均值N=400,数据出现在 N士√N范围内的数占 68.3%,即有 683次数据出现在 4 0 0 士20范围内(380~4 2 0之间),而超过N士√N 这个范围的数据占31.7%,即约有317次的结果不在380~420这个范围内。

出现在N士2√N范围内的概率是95.5%;出现在N士3√N范围内的概率是 99.7%。

人工放射性探测与天然放射性测量一样,都具有放射性统计涨落现象,并符合上述规律。

第二节: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1α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为了便于掌握放射性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下面按照不同类型的射线介绍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有关知识。

α射线是由α粒子组成的。

α粒子就是快速运动的氦核,它是一个稳定的原子核,α粒子是在不稳定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放射出来的。

天然放射性核素衰变时放射出的α粒子的动能约在4~10MeV之间。

α粒子质量较大,所以它的速度比光速低很多,能量为10 MeV 的α粒子,其运动速度约为光速的1/10。

由一定的放射性核素辐射出来的α粒子能量是一定的,如:214Po(RaC’)辐射出的α粒子能量为7.68 MeV,212Po(ThC’’) 放出的粒α子能量为10.54 MeV。

在同时还辐射出γ射线时,一般辐射出不止一种能量的粒α子,226Ra衰变时伴有γ辐射,它的α粒子有两种能量,一种是4.78 MeV(占94.3%),另一种是4.59 MeV。

不同核素放出的α粒子在能量(或称能谱)方面的这种差异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放射性核素。

α粒子通过物质时主要是与介质中原子的轨道(束缚)电子相互作用。

带电的α粒子与束缚电子作弹性碰撞,两者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使束缚电子得到加速而离开轨道变成自由电子,引起电离。

如果束缚电子获得的能量还不够大,未能变成自由电子,而只是激发到更高能级上去,便是激发作用。

α粒子通过物质时,能量主要消耗在使物质电离和激发上。

我们正是根据粒α子电离或激发介质的原子产生的效应来探测α粒子有关特性的。

因为α粒子能量很大,而在每一次碰撞中损失的能量相对是很小的,所以原子对α粒子的散射作用很小,a粒子在空气中的轨迹近似直线,仅在其末端,因α粒子速度变小,运动轨迹才稍有弯曲。

α粒子能量不断消耗于电离和激发上,最终耗尽动能,粒子就停下来,在捕获了两个电子后,变成通常的氮原子。

α粒子在物质中穿透的距离称为射程,它随α粒子能量及介质不同而异。

α粒子能量在4~7MeV范围内时,α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R。

可用下式求出:R空=0.309E3/2(1-3)式中R空为α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单位:cm;E为α粒于的能量,单位:MeV。

α粒子的射程很短,而且与α粒子的能量有关,在空气中一般约为几厘米。

天然放射性核素辐射出的能量最大的α粒子(E。

= 10.54 MeV)在空气中的射程也不过是11 .5cm α粒子通过其他介质时射程就更短了,用一张纸就足以挡住α粒子。

在塑料中α粒子的射程约为l mm。

§2.2β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β射线是由β粒子束组成的。

β粒子为带一个负电荷(或正电荷)的高速运动(可以接近光速)的电子。

带正电的β寿命很短,其他性质均与带负电荷的p粒子相同,仅所带电荷符号相反而已。

放射性核素衰β变时放出的粒β子能量一般低于15 MeV,并且β粒子的能量都是连续的,可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这是和α粒子很不相同的一点。

β粒子质量轻,体积小,所以它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与α粒子有所不同。

β粒子通过物质时除有电离、激发作用外,还有弹性散射和韧致辐射等现象。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因受原子核库仑电场的相互作用而改变运动方向的现象称为散射。

β粒子很轻,散射作用很明显,而且会发生多次散射,β粒子散射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甚至可能发生与原来前进方向相反的称为反散射的运动。

因此β粒子的实际路径比它能穿透的射程一般要大1~4倍。

当β粒子被物质所阻止突然降低速度时,有一部分动能将转变为能量连续的电磁辐射,称为轫致辐射。

这种轫致辐射损耗随电子能量增加而增加。

例如动能为10 MeV的β粒子,在铅(Z为82)中,电离损耗与轫致辐射损耗基本相等。

能量越大,轫致辐射的损耗也越大。

因为β粒子的质量与电子质量相等,β粒子在电离碰撞过程中每次传递给轨道电子的能量涨落很大,再加上轫致辐射损耗,所以即使粒β子的能量是单一的,它在同一物质中的路径差别也很大,又因散射现象,β粒子的路径就更不会相等,射程的涨落一般达到10%~15%。

就214Bi(RaC)放出的β射线而言,它的β粒子最大能量为3.17MeV,在空气中的最大射程约为12m,在铝中的射程约为0.6cm。

和α粒子相比β粒子的穿透能力还是强得多,因此,探测β射线和探测α射线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应予注意。

§2.3γ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γ射线和X射线都是一种电磁波,是一种光子,它们的差别仅在于产生的方式不同。

γ射线通常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一起产生的,是原子核从激发态跃迁至基态时放出的电磁辐射。

X射线是原子内层轨道电子退激过程或高能电子的韧致辐射所发出的电磁辐射。

因为它们是电磁波,所以和光有相同的传播速度,不过γ射线和X射线波长较短,频率较高。

就光子而言,它没有静止质量。

光子的能量E=hV,全部是动能,h是普朗克常数,V为频率,γ光子的能量较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大得多,波长比可见光短得多,天然放射性核素发生γ衰变时辐射出的γ射线的能量约在几十keV到几MeV之间。

一定的核素放出的γ射线能量是一定的。

如137Cs放出的γ射线能量为0.6 61 MeV,60Co放出的γ射线能量为1.17MeV和1.3 3MeV。

以后要讨论的γ能谱测量正是根据γ射线能量的差异来区分不同放射性核素的。

γ射线是不带电的辐射,它通过介质时能量的损失方式不同于前述α粒子或β粒子。

后二者主要是通过与原子的轨道电子的库仑场作用,使原子电离或激发,逐渐损耗其能量的。

y射线是与原子或电子作用,产生出电子来,并将能量交给这些电子,称为次级电子,再由次级电子引起物质的电离或激发,这样γ射线可以通过间接的关系加以探测。

γ射线通过物质时,主要有三种相互作用。

(一)光电效应光子与原子相碰撞时,把全部能量交给一个轨道电子,使它脱离原子运动,光子本身整个被吸收,这种作用放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这一效应称为光电效应。

图1.1(a)示意地表示了光电效应的过程。

γ射线本身虽不能引起介质的电离或激发,但产生的光电子将引起物质的电离和激发,借此可对γ射线加以探测。

图1.1 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三种效应示意图(a)光电效应;(b)康普顿效应;(c)形成电子对效应。

能量为hν( Eb>hν>mC2,Eb为轨道电子的结合能,mC2=0.51MeV)的γ光子通过介质发生光电效应的概率τ可用下面经验公式表示:τ∝NZ5(hν)-3.5 (1-4)式中,N为单位体积中的原子数;Z为原子序数。

从式(1-41)中可以看出光电效应和原子序数有密切的关系,原子序数愈大愈明显,探测γ射线用的闪烁计数器等选用原子序数大的材料做闪烁体,就是充分利用这一特性。

从式(1-4)还可以看出,当能量增加时,光电效应将明显降低。

例如,能量为0.5MeV的γ射线通过铅时,光电效应十分明显,而当能量增至2MeV时,光电效应就不十分明显。

产生光电效应后的原子会处于激发态,多余的能量可使外层电子从原子中逃出,发射出的这个电子称为俄歇电子;也可以使外层电子跃迁到内层,充填电子空缺,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释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