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因为有了《丝绸之路》的合作基础,日方又找到中央电视台,当时有一个叫佐田雅人的日本人,他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武汉,对长江一直有感情。就这样,佐田雅人再次将NHK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在一起,资金大部分是日方出的。就这样,有了《话说长江》。
这是一种十分普通的纪录片,讲述的是有关于长江的历史。在这之前,长江与黄河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差不多的,可就是应为看了这纪录片,才看了一集,就让黄河在我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而长江则“一步登天”,两个片子拍完由日方制作完一整部纪录片,然后中方翻译过来在中国播出。但是等了将近一年,日方并没有把长江的纪录片制作出来。最后,中央电视台决定将素材要回来,自己制作。
如果不是日方把全部素材提供给中央电视台,电视台按原来的打算顶多制作一个两三集的纪录片,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拍摄成本很高,很多片子都是用胶片拍摄,能节省尽量节省。当时时政片使用比例接近1∶1,耗片比最高的是体育比赛,几乎是8∶1,而外国人拍纪录片耗片比几乎都是几十比一。过去中国人拍纪录片,都事先跟拍摄对象说好,不可能拍几遍,这是彩色胶片,国家花外汇买的,外汇就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千万不能说错了。那时候的纪录片一切都是在摄像师指导下拍摄出来的,比如收割机都排成T字形,实际上是违反劳动规则的。在车间采访工人或车间主任,被采访者的话都写好贴在摄像后面的墙上,一边贴一张,因为这样眼睛可以左右看,看起来仿佛生动一些。实际上,被采访者说的话很准确,但一点不生动,不传神,因为眼睛的焦点落到了纸上,而不是镜头上。陈汉元告诉本刊记者:“到了《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茶馆,里面热闹的声音、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都录下来了,这样子你编出来才当然生动、生活化了。所以我还是把它归功于对外开放,才有机会看到外国人怎么拍,也看到很多外国纪录片,同时也有资金保证,再加上改革开放自己经济很快发展,节目预算大不一样了,创作思路大大开放,想象力也丰富了。日本人编了一年多没编出来,我们自己搞成这样以后,做成录像带,世界各国的音像店里都卖,但还上不了国外电视台,因为你的叙事方法还是跟别人不一样。 ”
探析《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的价值建构

影视动漫232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是两部相隔20年,以长江周边地理和人文为主题的纪录片。
从1983年到2004年,受长江滋养的中华大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纪录片承载着文化与情怀,1983年的《话说长江》让中国人民第一次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依托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视角,增强民族自信。
而2004年的《再说长江》则是对《话说长江》的补充与升华,在追溯历史的同时,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呈现民族精神。
对比两部影片,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纪录片所承载的历史进程中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
一、历史悠久的成都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因为不同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信仰的差异,至今仍保留着异彩纷呈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中国茶叶的起源地可追溯至四川,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益州(四川古称)川谷山陵道旁皆为茶树”,可见当时四川已经非常广泛地栽种茶树了。
秦汉以后,历代巴蜀人不仅创造了茶的物质文化,还产生了有关茶文化的精神成果,如诗、词、曲和小说等,使巴蜀茶文化成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59年,在成都居住的王褒在《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述,这是世界上最早最明确的饮茶记载。
千百年来,成都这座城市一直浸润在茶的清香之中,四川茶馆素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尤以成都为甚。
在老成都文化中,茶馆文化可以说是最经典的文化之一。
《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
遍布街头巷尾的茶馆是成都独特的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标志,在《话说长江》的第六集《成都漫步》与《再说长江》的第九集《水润锦官城》中都有对成都茶馆的叙述。
成都人喝茶讲究“休闲”二字,泡茶馆是成都独特的市井休闲文化,小木桌、竹靠椅、盖碗茶、老虎灶、紫铜壶以及茶博士皆是成都茶馆特有的风格。
在成都的一些旧街老巷,一些老茶客仍是喝着盖碗茶,嗑着瓜子,抽着叶子烟,三两个人凑在一起“摆龙门阵”,自得其乐。
话说长江观后感

话说长江观后感小时候,就常常听大人们念叨长江的宏伟壮阔,心里一直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最近,终于有机会观看了纪录片《话说长江》,这可真是让我大饱眼福,感触颇多啊!这部纪录片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大画卷,将长江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眼前。
从源头的冰川雪山,到奔腾不息的江水,再到两岸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每一个画面都让我为之惊叹。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长江三峡的那一段。
片中展示的三峡景色,简直美得让人窒息。
那陡峭的山峰,像是被大自然这个神奇的雕塑家精心雕琢而成,高耸入云,直插天际。
山峰之间,湍急的江水汹涌澎湃,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力量和威严。
我仿佛能看到那白色的浪花在疯狂地跳跃,像是一群顽皮的孩子在尽情嬉戏。
当镜头切换到三峡两岸的村庄时,我看到了那里的人们勤劳而又朴实的生活。
他们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江面上,渔民们就已经划着小船出发了。
他们熟练地撒网、收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那些渔网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如宝石般的光芒。
还有那江边的梯田,一片片,一层层,像是大地的指纹。
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他们弯着腰,播种、插秧,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脸上却始终带着满足的笑容。
田边的水牛,悠闲地吃着草,偶尔抬起头来,“哞”地叫上一声,仿佛在和主人交流着什么。
再看那三峡的古迹,古老的寺庙、神秘的栈道,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每一块石头,每一道刻痕,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这里驻足,留下一篇篇千古佳作;能看到英勇的战士在这里守卫边疆,保卫着祖国的安宁。
看着这些画面,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一个暑假,我和家人一起去了长江边的一个小镇。
那里没有繁华的都市景象,没有车水马龙的街道,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宁静和祥和。
我们住在一家临江的客栈里,从窗户就能看到长江的美景。
每天清晨,我都是被江面上的汽笛声唤醒。
话说长江

鄂教版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话说长江》案例分析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中心小学程子卿教学内容本文是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解说词中的一部分,重点介绍了长江中上游地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重庆独有的历史地理、自然风光、人情风貌等特点。
教学时,我在着重引导品味自然之美与人的和谐之美的同时,引导学生来感受山川的奇美壮丽,人民的勤劳刚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通读课文,初步学习朗读方法。
(2)体会解说词语言准确、优美的特点,了解解说词这种常用说明文的特点,并了解其基本的说明方法。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知识,认识山多、雾多等城市特点,感受祖国山川的壮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庆这个城市的主要特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设计理念“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既然是个“例子”,教师就应该站在课程的角度,充分挖掘它的潜能和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读《话说长江》(节选),我发现文章对重庆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的着墨很多。
怎样才能按照翻转课堂的模式来进行,在不偏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上,把这节课上出语文味来?这是一个难题。
在反复揣摩和研读教材后,我将教学的切入点放在“感受重庆的特点和品味说明方法的好处”上来,以此来拓宽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不断对话的空间,尽可能利用好这个“例子”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自学检测师:昨天,我们通过观看微视频完成了自主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话说长江》,同学们自主学习单完成了吗?现在来进行检测。
师:哪个小组想来完成任务一?第x小组代表读字音师:你读得十分正确,表扬他。
师:哪个小组来继续完成任务二?第x小组代表填空。
师:你真聪明。
师:前两个小组的完成得非常好,还有任务三,哪个小组愿意挑战?第x小组代表完成任务三。
师:你们真会观察。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遵循教学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话说长江观后感

话说长江观后感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然间我点开了《话说长江》这部纪录片,原本只是想随意打发一下时间,没想到却被它深深吸引,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拽进了长江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
纪录片里的长江,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国的大地上。
它奔腾不息,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奇。
那汹涌澎湃的江水,一浪接着一浪,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往事。
看着那宽阔的江面,我的思绪也跟着飘远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长江边上的那些小镇。
有一个小镇,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它的模样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那是一个清晨,阳光刚刚洒在青石板路上,街边的铺子陆续打开了门。
卖早点的摊位冒着腾腾的热气,油条在锅里翻滚着,发出“滋滋”的声响。
老板熟练地翻动着油条,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旁边的馄饨摊也热闹非凡,老板娘手脚麻利地包着馄饨,那馄饨一个个皮薄馅大,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我走进一家小小的茶馆,里面坐满了人。
老人们拿着茶壶,慢悠悠地品着茶,谈论着家长里短。
角落里,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打着扑克,笑声时不时地传来。
茶馆的墙上挂着几幅旧画,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风采。
我找了个位置坐下,要了一杯茶,静静地感受着这里的氛围。
茶水有点苦涩,但回味却带着一丝甘甜,就像这小镇的生活,平淡中带着美好。
走出茶馆,我沿着江边漫步。
江风吹拂着脸庞,带来一丝凉爽。
江边有几个妇女在洗衣服,她们一边洗一边聊着天,笑声在江风中飘荡。
不远处,一个渔夫正划着小船归来,船里装满了活蹦乱跳的鱼。
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收获的喜悦。
我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个古老的庙宇。
庙宇不大,但香火却很旺盛。
门口有一个卖香的老奶奶,她满脸皱纹,但笑容却十分慈祥。
我买了一把香,走进庙宇,虔诚地拜了拜。
庙宇里弥漫着香的味道,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安心。
在小镇的这一天,我仿佛忘记了外面世界的喧嚣和忙碌。
这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他们与长江为伴,依水而生。
长江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富饶的资源,更赋予了他们坚韧和乐观的性格。
话说长江解说词优缺点

话说长江解说词优缺点篇一:【话说长江】全版解说词【话说长江】解说词话说长江解说词目录第一回源远流长第二回巨川之源第三回金沙的江第四回四川盆地第五回岷江秀色第六回成都漫步第七回峨眉凌云第八回从宜宾到重庆第九回大足石刻第十回川江两岸第十一回壮丽的三峡第十二回长江第一坝第十三回荆江览古第十四回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第十五回从武赤壁到文赤壁第十六回庐山独秀第十七回瓷都景德镇第十八回佛教圣地九华山第十九回飞红滴翠记黄山第二十回古城南京第二十一回历史名城扬州漫话第二十二回镇江三山第二十三回太湖平原第二十四回黄浦江畔第二十五回走向大海第一回:源远流长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
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如果说是三级跳远的话,我们刚才从长江的入海的地方起跳,中间在三峡落了一脚,现在已经跳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了。
长江,就是从这里起步,昂首高歌,飘逸豪放地奔向太平洋。
长江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他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他总是像初生的牛犊一样不知疲倦,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
它从西到东,流淌在中国大地的中部,稍稍偏南一点。
《话说长江》一(观后感)

《话说长江》⼀(观后感)《话说长江》⼀(观后感)今天⽼师让我们看《话说长江》,这部⽼⽚⼦共有25集,每集⼆⼗分钟左右,我看了第⼀篇《源远流长》。
,流经⼗个省,是我国的壮观风景,世界当之⽆愧的第三⼤千⽶,流经⼗个省,是我国的壮观风景,世界当之⽆愧的第三⼤全长6397千⽶长江、黄河乃我国的母亲河,长江全长长江、黄河乃我国的母亲河,长江河,共180万平⽅公⾥。
如今,每年,长江都运输⼀万亿⽴⽅⽶的⽔流向⼤海,黄河的⽔⽤之不竭,我们现在使⽤的仅、西公⾥,流经青海、西仅是长江的百分之三,提供给我们⼤量的资源与产量。
长江流域东西宽约3,219公⾥,南北宽约966公⾥,流经青海提供给我们⼤量的资源与产量。
长江流域东西宽约,最后在上海注⼊东海。
流域总⾯积注⼊东海。
流域总⾯积1,808,500个省,最后在上海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约占国⼟总⾯积的五分之⼀。
如今美国的⽔资源才刚刚达到长江的流量。
平⽅公⾥平⽅公⾥,约占国⼟总⾯积的五分之⼀。
如今美国的⽔资源才刚刚达到长江的流量。
长江奔腾不息,有⼀种惊涛的⽓势,⽓伟磅礴的⼒量,使⼈望⽽⽣畏。
它千变万化,⼀会⽔波如镜,⼀会巨浪翻腾,惊涛盖世。
⽓势⾮凡。
长江哺育了我们⼀代⼜⼀代的中华⼉⼥,为我们付出了许多,如今⼈们滥伐树⽊,导致⼤地沙漠化,游客向长江⾥仍杂物,使河⽔浑浊不堪,我们不仅没有报答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反⽽这样的破坏,这样下去会使我们的⽣活环境更糟糕。
长江,是我国的骄傲,古今中外多少诗词作家把笔墨挥洒在长江上,我国明朝的杨慎写了有名的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浪花淘尽英雄是⾮成败转头空青⼭依旧在⼏度⼣阳红⽩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春风⼀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赞颂了我们的长江母亲。
好好地保护好长江,不要使环境恶化下去。
话说长江观后感

话说长江观后感在忙碌的生活中,我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观看了纪录片《话说长江》。
这一看,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亲身游历了长江的壮丽风光,感受到了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尽的魅力。
从源头的冰川雪水,到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长江一路蜿蜒前行,穿越了无数的山川峡谷,滋养了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生灵。
纪录片中那一幅幅壮美的画面,让我对长江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长江三峡那一段。
画面中,两岸的山峰高耸入云,陡峭的崖壁像是被巨斧劈开一般,直插江中。
江水在峡谷中汹涌奔腾,激起层层浪花,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那场景,简直太震撼了!我仿佛能感觉到那扑面而来的水汽,听到那江水拍打着礁石的声音。
我还记得其中有个镜头,是一艘小船在湍急的江水中艰难前行。
船工们喊着整齐的号子,齐心协力地操控着船只。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和专注,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
每一次用力的划桨,每一次与江水的搏斗,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
看着他们,我心里不禁想,这长江可真是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又带来了挑战啊。
人们依靠着长江生活,同时也在不断地与它的力量抗争,努力在这片水域上谋求生存和发展。
还有那三峡的人家,他们依水而居,靠山而生。
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江边的山坡上,炊烟袅袅升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江边的集市上,人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新鲜的水果、蔬菜,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
那些朴实的笑容,亲切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生活中的那份简单和快乐。
他们虽然身处这大山大水之间,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和方式,悠然自得,与世无争。
长江的沿途,还有许多古老的城镇和村落。
这些地方保存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那些古老的建筑,精美的雕刻,无不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繁华与辉煌,也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沉淀。
当镜头切换到长江的入海口,那广阔无垠的江面,那滚滚东去的江水,最终融入大海的怀抱,我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话说长江》
摘要:《话说长江》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因为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
关键字:《话说长江》、《长江之歌》、拍摄方法
1、《话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第一部系列专题片,它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播出的时候,《话说长江》在创作上首次推出了纪录片主持人形式,这种创新的形式,陈铎和虹云,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长时间思想、眼界的禁锢,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于世界和知识都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渴望,对于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电视还是一个新鲜的物事,从电视上亲眼看到从冰川上滴落的一滴水,是如何汇聚成万千支流的辫状水系,亲眼看到同一条长江水,是如何孕育出长达6000多公里沿岸迥异的风土人情,亲眼看到和自己同根同源的中国人究竟如何生活。
这一切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已经足够震撼。
25集《话说长江》曾在央视创下了40%的收视纪录,是央视上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体现了中国纪录片的最高水准,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一部。
2、《话说长江》主题歌和同期声。
很多观众都认为,红遍大江南北的《长江之歌》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歌。
其实《话说长江》播出时,还没有《长江之歌》。
后来,央视向全国征集歌词,为原来的主题曲配上了歌词,才有了《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
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气势磅礴,通过对中国的第一长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茶馆,里面热闹的声音、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都录下来了,这样子才生动、生活化。
3、《话说长江》的拍摄方法。
《话说长江》采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人和事;在结构上采取分章回连续播出方式;在演播形式上,主持人陈铎、虹云直接讲解与电视画面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贯穿作用。
这一系列的创新使《话说长江》在中国电视史上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话说长江》多次运用远景画面呈现的视野开阔,包容的景物范围大,画面容量也大。
因此,适用于提供景物和事件的空间位置关系、环境、规模和气势等。
电视专题节目《话说
长江》多次运用远景画面表现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江和水天相连天低水宽的长江,使我们对长江有了深刻直观的认识。
同时,也展示了九曲长江万里长这一壮观的场面。
以上是我对《话说长江》专题纪录片一些总结,综上,要做好一个历史专题纪录片要把握好两个层面的东西。
一是技术层面上的长镜头、同期声、特效制图,二是思想层面上的解说辞、专家学者访问、音乐,全面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做出好的历史纪录片,而思想层次上的东西更决定了其质量,亦即其作为历史专题纪录片所具有的传播教育功能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