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由政府命名的岭南地区名
广东省的发展史

广东省的发展史先秦时期古文献中,“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
先秦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广东被称为“南越”。
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
直至近代,两广仍然称“两粤”。
民国以后,以“粤”字作广东省简称。
古国时期,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岭南苍梧古国统治地域,而广东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是闽越族系和吴越族系所建古国。
广东地区,从古国时期开始,就是多种文化汇合并存的地方。
广东历史久远,是太古时代“南海盘古国”所在地。
距今60万年至80万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遗迹。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智人(马坝人遗址)。
距今1.4万年前广东先民就驯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头。
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以木德王天下。
《三命通会》:“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考古研究发现,广东地区是中国人起源地之一。
全基因组分型研究结论表明,远古先民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学术界已公认距今四五千年的广东石峡文化已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和王权政治。
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
约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岭南地区出现不少古方国实体。
广东境内,在珠三角地区有“驩兜国”,在粤中地区今博罗一带有“缚娄国”,在粤北阳山、英德一带有“阳禺国”,在雷州半岛及海南有“儋耳国”、“雕题国”等等。
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这是岭南地区方国的鼎盛时期。
在正史记述中岭南至秦军南下带来先进技术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近代相继出土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水晶等文物,实证了岭南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传说中的海陆丰

传说中的海陆丰⼩鹃海陆丰的介绍传说中的~发表于 2009-11-6 11:49汕尾:汕尾原名“汕美”,滨临南海,盛产鱼虾,素以滨海鱼港著称,有美丽的滨海风光,故得“汕美”之名。
由于汕尾地处⼴东省南部未端,旧时曾俗称“尾省”。
“尾”与“美”谐⾳,⼈们便渐渐地把“汕美”称为“汕尾”,汕尾由此⽽得名。
汕尾城区:以管辖范围得名陆丰市:取安陆县的“陆”和海丰县的“丰”两字为名海丰县:据清嘉庆《惠州府志》和《岭南杂志》记载:“海丰,亦称南丰,以⼤海在⾢南故云”。
海丰取义于“⽔族甚多”,“南海物丰”⽽得名陆河县:由陆丰、河⽥各取⼀字为名概述:海陆丰地区,⼀九⼋⼋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海,陆丰的⾏政区域建⽴起来的地级市。
辖海丰、陆丰,陆河三县和市城区,共设置3个办事处、40个镇、10个乡,13个农林场。
总⾯积5271平⽅公⾥,总⼈⼝258.3万(1998年)。
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百万⼈。
在⼝头上,⼈们仍沿⽤那个亲切⽽具有沧桑感的名字—海陆丰。
海陆丰历史:先秦海陆丰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东南沿海出⼟⽂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息繁衍。
《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汕尾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称为藩服之地;春秋属南越;战国⼊楚称百越。
秦⾄汉初,汕尾全境均属南海郡博罗县地域。
建制汉元⿍六年(公年前111年)时海丰县⾪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汕尾市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
隋⽂帝开皇⼗⼀年(591年),东官郡与梁化郡等并置为循州,海丰县改属循州; 发展唐⾼祖武德五年(622年),析海丰且东部置安陆县,安陆县治设在⼤安屯(今陆丰⼤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安陆县,并复海丰县,仍⾪属循州。
五代⼗国时期,循州改为祯州,汕尾随属祯州。
宋开宝四年(971年)设⼴南东路祯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赵祯(后即仁宗)名讳,改祯州为惠州,时海丰、博罗、河源、归善(今惠东)四县均属⼴南东路惠州。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意思

试问岭南,指的是广东省,是我国的南方地区之一。
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意思是说这里是我心灵安宁的地方,是我的家乡。
一、岭南的地理位置岭南位于我国的南部,地处东经109°51'~117°19',北纬20°54'~26°24'之间,东临南海,南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与湖南省接壤,北与江西、福建两省相接。
广东省是岭南地区的代表。
二、岭南的自然环境1. 地形地貌岭南地区地形多变,有若干山脉交错,且纵横交织。
其中有著名的南岭,北部的九连山,西南部的琼崖岭等。
而这其中也有著名的扶桑山脉。
岭南还有很多河流交汇,湖泊分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2. 气候岭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气候湿润,适宜农作物种植。
三、岭南的人文历史1. 文化岭南地区是我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方之一,史前文化非常丰富,古代文明发达。
2. 历史岭南是我国古代的边陲之地,曾经是我国南方的乡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的南方交通要道。
岭南曾经有很多著名的古国,如百越、南粤、南海等。
四、岭南的风土人情1. 饮食岭南地区以粤菜、客家菜为主,烹饪技艺娴熟,鲜美可口,在全国享有盛誉。
2. 习俗岭南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龙舞、端午龙舟赛等。
3. 方言岭南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广府话、客家话等,流传千年,代代相传。
五、岭南的现代发展1. 经济岭南地区是我国大陆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2. 科技岭南地区的科技实力雄厚,是全国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
3. 文化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旅游业发达,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六、结语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杰地灵”的美誉,这里的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悠久,风土人情温馨。
如今的岭南在现代化的发展下,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地的人们前来探寻这片神秘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
岭南,是一片令人向往的乡村之地,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更是一个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地方。
中原、关中、陇右、辽东…必须了解的这些古地理区划的名称

中原、关中、陇右、辽东…必须了解的这些古地理区划的名称我们现在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等七大地理区划.我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地理区划。
这些古地理区划名称不仅经常见于文学作品,至今人们也还喜欢用古地理区划名称来称呼自己的家乡,比如巴蜀、荆楚,但很多人对于这些古代的地理区划不太了解。
以下就是我国常见的十一个古地理区划的名称。
①中原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时代。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的中的原野',后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西汉、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中原所指地方,大致相当于如今的河南省全境、安徽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等地区。
②关中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广东省的发展史

广东省的发展史一、秦汉时期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4年建立,于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传五世,历93年。
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或前赵朝。
在秦朝以前,广东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称为百越地,并不为化外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郡,广东属南海郡。
汉初赵佗据岭南三郡称南越国,建都番禺,即今广州。
汉武帝平南越,复置南海郡。
元封五年被收入交州。
是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后将广信以东划为广东,广东得名由此而来。
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广东属孙吴,吴黄武五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即今广东地区)置为广州,延续至南北朝时期三、隋唐五代时期四、宋朝时期宋太祖开宝四年平南汉后,复置岭南道,后来改为广南道,继而改道为路,宋至道三年分广南路为东、西两路,广东就是“广南东路”的简称(今广东省名的来由)。
北宋末年至南宋,北方战乱,大批中原的汉人南迁,广东的人口迅速增加,现在粤东一带的客家人,其祖先大多为宋朝时期北方迁入广东定居的中原汉人五、元朝时期六、清朝时期清军入关后,多个南明政权在广东与清军展开拉锯战。
清初,广东是个非常动乱的时期,多个政权并存。
清廷为控制南方,康熙初年实行“迁海”,用军事手段将东南沿海数省的居民赶到山区,多年以后沿海百姓才获许回迁原居地。
此后,广东的动荡局面得到基本扼止。
清乾隆年间,广东的经济已得到全面发展,已成为当时国内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广州逐步确定了“独立通商口”的地位。
全省人口也增长较快,至道光十九年,全省口达2000多万,成为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七、新中国的广东1949-1950年,广东省属钦廉专区设立钦廉专区,辖原南路专区的合浦县、灵山县、防城县、钦县。
广西历史来由,作为广西人应该了解,我大广西历史上也曾辉煌过!

广西历史来由,作为广西人应该了解,我大广西历史上也曾辉煌过!先秦时期,岭南被称为百越之地,广西则属于百越一部分。
那时候岭南一带都属于蛮荒之地,山川阻隔,跟中原及交界的楚,吴等国交流甚少。
广西最早纳入中国版图的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皇帝统一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
其中桂林,象郡两郡所辖地区大多在今天的广西境内。
秦末汉初,赵佗趁中原混乱,拥兵自重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
南越国初期疆域图秦朝疆域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将岭南划分为九郡,即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
西汉末,儋耳、珠崖并入合浦郡,从此,岭南的郡县制度与地缘政治格局确立下来。
西汉疆域图三国孙吴时期,将合浦以北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等郡划归广州,合浦以南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归交州。
岭南开始被一分为二。
三国鼎立疆域图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隶属于岭南道。
唐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岭南东道治广州,岭南西道治邕州(今南宁市),这是广西最早成为一级独立政区。
唐朝疆域到了宋朝,朝廷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以广信县为界,广信县以东,称为广南东路,广信县以西,则为广南西路。
这是广东、广西名称之来历。
广南东路治所在广州,有14州;广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7州。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设置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治所在桂林。
南宋疆域图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
清朝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广西行省,治在桂林。
清朝鼎盛时期版图中华民国期间,广西沿袭清朝称省,广西设省起直至民国,省会均在桂林,1912—1936年曾一度迁到南宁。
广西在民国新桂系统治时期是全国模范省,为中国桂系军阀的根据地。
中华民国区域图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全广西,设广西省,省会在南宁。
肇 庆 简 介

肇庆简介现辖端州、鼎湖,2区;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设立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有“中国砚都”之称。
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西南,地缘区位优势突出。
地处沿海与内陆的交通要冲,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
国道321线、324线,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广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预示着肇庆的高速发展。
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肇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
历史古迹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l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
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
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
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
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
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
岭南概况

一、岭南概况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
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
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
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
”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
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
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一)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早在4500年前,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
《中华全国风俗志》中的“粤俗之大较”、《羊城古钞》中的“广州时序”都记载了大量与农事有关的习俗:“迎春竞看土牛,或洒以菽稻,名曰消疹;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
……十六夜,妇女走百病,撷取园中生菜,曰采青。
十九日挂蒜于门,以辟恶。
……二月祭社,分肉小儿食之使能言,入社后,田功毕作。
”同时,岭南民俗中的商业文化特质使之卓而不群。
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早在汉代,已有港口徐闻、合浦,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贸易日盛,人们“逐番舶之利,不务本业”,“农者以拙业力苦利微,辄弃而从之”。
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也积极地发展经济作物,大力种植桑、甘蔗、菱角和各种水果,养殖鱼、蚕,这些经济作物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业、水果加工业、制造业、包装业、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由政府命名的岭南地区名(老)中医名单
(1)“广东省名老中医”
1962年9月3日至9月7日,广东省卫生厅在广州的东方宾馆召开了继承名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出席会议的80位省内各地老中医有:郭梅峰、李耀芝、甘伊周、钟玉池、陈若孔、宋展岐、吴灼燊、黄子明、管霈民、范鹤年、罗次梅、区少章、伍天民、郭耀卿、卢宗强、黎达英、陈治平、李玉林、黄珠、梁乃津、董岳淋、潘静江、黄省三、张露清、许云庵、冯德瑜、刘赤选、周子容、何竹林、陶葆荪、邓鹤芝、黄耀燊、程祖培、李藻云、朱敬修、司徒铃、罗元恺、杜明昭、杨志仁、林夏泉、邓铁涛、张阶平、李仁溥、吕直纯、冯意周、李家任、温玉良、何桐生、瞿甘堂、朱圣惠、何晓生、林维消、岑观海、林巽权、朱步楷、蔡仰高、尤寿田、林维镛、刘悟石、蔡荫庭、钟汉明、陈汉麟、钟少卿、李广海、陈典周、余子修、李延芳、李翼农。
1978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刘赤选等67人“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刘赤选、梁乃津、罗元恺、邓铁涛、李仲守、黄耀燊、关济民、司徒铃、林建德、钟耀奎、何志雄、关汝耀、蔡荣、杨志仁、赵思兢、林夏泉、张阶平、甄梦初、文子源、岑鹤龄、潘静江、王俊民、钟玉池、范鹤年、管霈民、区金浦、杜蔚文、区少章、梁天照、梁端侪、胡肇基、沈炎南、黎炳南、刘仕昌、陈金声、蔡仰高、黄传克、蔡荫庭、郑定良、李仁溥、钟明远、陈一鸣、陈超桂、杨济平、林品生、陈典周、彭玉林、梁柏楠、李枝任、李皓平、李尘、简锡禧、李翼农、夏伯宽、余道光、何炎燊、文介峰、管铭生、李立万、周瑞石、韦植生、梁剑波、陈达光、崔南声、黄峰。
(2)“广州市名老中医”
1979年4月15日,广州市卫生局召开广州市中医工作会议,广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了51位“广州市名老中医”:陈敬昭、刘瑞霖、雷仁生、江少岐、朱卓峰、郭昭卿、叶留康、罗广荫、胡伯明、王威、陈东、郭兆仪、张成和、吴粤昌、吴耀南、张志达、樊伯贤、刘仁普、江汉荣、李志强、冯国良、单位补、黄灼生、吴驭洲、周展程、樊国欢、何子谦、张绍荣、温甫卿、邓荣滋、梁具天、徐楚生、莦展堂、何霭谦、将钓堂、甘少周、黎佩銮、马民川、谭烘照、李家裕、刘亦康、陈益群、米汉祖、朱钊鸿、周益民、潘仲明、黄继祖、陈振煦、黄相周、林仲文、王香石
(3)“广东省名中医”
1993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何广贤等70人“广东省名中医”称号:何广贤、邱志楠、罗永佳、黎成科、刘惠纯、杨干潜、黄敏、汤国杰、邱健行、周伯康、罗笑容、张梅芳、邓晋丰、刘伟胜、陈基长、李任先、丘和明、刘仕昌、余绍源、陈全新、黄宪章、李丽芸、禤国维、区永欣、劳绍贤、赵立诚、李国桥、黄春林、刘茂才、刘亦选、彭胜权、靳瑞、王德鉴、岑泽波、杨文辉、熊曼琪、张家维、陈纪藩、欧阳惠卿、朱秉匡、肖劲夫、骆继杰、李志铭、王孟庸、彭太平、刘菊芳、林星远、蔡妙珊、郭志伟、谢震强、曾汉基、赖伯良、刘英杰、孙康泰、李旭、沈鼎荪、叶子宽、林天辅、陈渭良、周焕钧、洪启德、元日
成、黎家玉、郑志道、郭朝广、梁其源、黄建业、欧阳汝忠、林君玉、魏甫贤。
2001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又授予吴伟城等41人“广东省名中医”称号:吴维城、刘恩琪、莫愚、祁开平、蔡康保、蔡炳勤、刘国普、陈镜合、许鑫梅、刘庆思、罗云坚、邓中炎、李俊彪、卢桂梅、黄松柏、沈英森、王启梁、黄海龙、陈福如、罗陆一、邹志为、郑瑞璋、朱嘉扬、钟广玲、潘金辉、欧兰芳、全权、梁宏正、王子耀、柳河中、刘木荣、林英基、胡标伦、叶伟洪、蔡木扬、张有礼、陈先泽、卢永兵、欧炳楠、王伯章、谢国材。
(4)“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自1991年以来,国家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岭南地区名中医名单有:
1990年第一批:王德鉴、邓铁涛、刘仕昌、关汝耀、沈炎南、罗元恺、周伯康、钟耀奎、赵思兢、梁乃津、黄耀燊、靳瑞、黎炳南、冯耀南、何炎燊、林品生、周瑞石、钟明远、梁剑波
1997年第二批:黄火文、罗致强、杨守玉、邱健行、邱志楠、彭胜权、熊曼琪、刘亦选、关国华、刘茂才、李丽芸、禤国维、黄春林、余绍源、刘伟胜、邓晋丰、郑志道、孙康泰、陈一鸣、夏洪生、骆继杰、孙外主、王孟庸
2002年第三批:沈英森、邱健行、彭胜权、陈纪藩、刘伟胜、禤国维、王士贞、李丽芸、靳瑞、丘和明、许鑫梅、赵立诚、邓晋丰、余绍源、黄春林、邓铁涛、周岱翰、陈全新、刘庆思、崔学教、陈基长、陈镜合、欧阳惠卿、梁冰、蔡炳勤、罗笑容、张梅芳、林应强、陈福如、骆继杰、孙外主、夏洪生、何世东、黎家玉、陈渭良、钟广玲。
2008年第四批:张家维、劳绍贤、周福生、丘和明、陈纪藩、周岱翰、蔡炳勤、林毅、司徒仪、黄春林、刘伟胜、冯新送、刘庆思、沈英森、莫通、邱志楠、杨群玉、陈宝田、邱健行、王清海、卢桂梅、吴维城、罗陆一、陈志维、叶伟洪、余伯亮。
(5)“国医大师”
2009年5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表彰首届“国医大师”的决定》,表彰了首批30位国医大师,其中广东地区为邓铁涛。
2014年6月公布了第二届30位“国医大师”名单,广东名医禤国维当选。
(6)“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
2010年:邓铁涛、周岱翰、禤国维、陈全新、邱健行、丘和明、何炎燊、刘仕昌、靳瑞2011年:李丽芸、黄春林、邱志楠、陈镜合、劳绍贤、陈纪藩、刘庆思、陈宝田、骆继杰、沈英森
2012年:余绍源、刘伟胜、蔡炳勤、林毅、周福生、彭胜权、许鑫梅、张家维、吴维城、王孟庸、陈渭良、何世东
2013年:刘茂才、罗笑容、欧阳惠卿、陈基长、吕雄、李顺民、老昌辉、刘敏如
2014年:赖新生、洪钦国、张梅芳、王伯章、邹志为、刘英杰、缪灿铭、梁宏正、欧阳汝忠、胡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