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过度的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现有的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预防与干预措施。

一、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约有10%至20%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和抑郁障碍。

调查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会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冲突、亲子关系紧张以及父母的精神健康问题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和教育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如贫困、歧视和暴力等也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这些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儿童患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三、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1.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和亲子关系培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对于预防或减轻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2.提供合适的学校支持:学校应提供辅导员、心理教育课程等资源,帮助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和应对心理压力。

结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持续关注的社会问题,其现状和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开展的研究不断增加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

通过提供适当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Waddell, C., & Shepherd, C. (2002).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 New Public Health Discipline for the New Millennium.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7(8), 825-826.。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研究文献,着重探讨其重要性、方法和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交技巧,以增强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应对能力。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具有多重好处。

首先,它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杀意念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成绩。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初中生正处于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有多种方法和策略可以使用。

研究表明,课堂教育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

此外,一对一或小组咨询也是有效的方法。

学生可以与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其他方法包括使用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如体育运动和艺术表演。

研究表明,不同方法和策略的组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对改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影响。

学生在教育介入后表现出更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更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研究也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能存在时间限制,需要进行长期跟踪和维持。

总结而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可以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提高学业表现和社交能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其研究现状、主要观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现状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心理测评、影响因素、教育干预等方面。

其中,心理测评是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可以了解其心理状态和特点,为后续的教育干预提供依据。

同时,也有学者对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进行了探讨。

三、主要观点1. 心理测评许多学者采用心理测评的方法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通过心理测评可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态,进而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常用的心理测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心理量表等。

2. 影响因素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学者认为,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同时,学校环境、师生关系等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等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3. 教育干预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干预策略。

他们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等。

同时,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四、未来发展方向1. 深入研究目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例如,可以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干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

2. 跨学科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2万字左右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2万字左右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2万字左右英文回答:Mental Health Literature Review.Mental health is a critical aspect of overall well-being, encompassing an individual's emotion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tate. Over the years, extensiv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mental health, its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his literature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key finding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 mental health, highlighting the prevalenc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various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Prevalence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Mental health disorders are highly prevalent globally, affecting individuals across all ages, cultures, and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n estimated 1 in 8 people worldwide experience a mental disorder each year. Common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include anxiety disorders,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Etiology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The etiology of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is complex, involving a combination of genetic,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Genetic factors, such as family history and genetic predispositions, can contribute to the risk of developing certain mental illnesses. Bi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neurochemical imbalances and brain structure, also play a role. Psych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stressful life events, coping mechanism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can influence mental well-being. Social factors, such as socioeconomic status, social support, and cultural norms, can further impact mental health outcomes.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The treatment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encompasses a range of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cluding psychotherapy, medication, and self-care strategies. Psychotherapy, which involves talking about and working through psychological issues, has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symptoms and improving functioning for a variety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Medication, such as antidepressants and antipsychotics, can also be prescribed to alleviate symptoms and manage the underlying biological factors.Self-care strategies, such as exercise, healthy diet, and mindfulness practices, can complement other treatments and promote overall well-being.Conclusion.This literature review provides a concise overview of the key finding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 mental health. It highlights the prevalenc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various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nature of mental health iscrucia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intervention strategies. By fostering mental healthliteracy, reducing stigma, and providing accessible treatment options, we can empower individuals to lead fulfilling and mentally healthy lives.中文回答: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和有效性。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由于身心发育不平衡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初中生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情绪不稳定等。

因此,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1. 教育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方针。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和研讨会,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和深入开展。

2. 教育实践探索许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将其融入到其他科目中。

通过讲座、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3. 学校环境建设为了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

此外,一些学校还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主题讲座、心理测试等。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许多研究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1. 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初中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方式,掌握一定的情绪调节技巧。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2. 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态度的形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会逐渐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态度,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主动寻求心理健康的支持与帮助。

这对于他们的人际交往、成绩提高和生活幸福感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学习资料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学习资料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在新的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与此同时小学生也日渐产生厌学、孤僻、暴躁、焦虑、轻生等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现代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课题。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梳理及概括,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引起共同关注, 有效地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辅导。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现今,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丰富,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儿童自身身心成长的影响学者认为童年期的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不稳定阶段,自我意识与生理迅速发育不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关于这方面,孙玉莲提出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薛喜民、薛雅芬也说到因为小学生生理发育处在快速发展时期,自我意识与生理迅速发育不平衡,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容易动感情。

同时,他们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生理、心理上的剧烈动荡和变化,使他们产生烦恼和忧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过分溺爱与过分严厉直接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对此,夏芙蓉、王小峰认为现在一些家庭生活条件优越, 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 致使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 甚至对批评教育也都满不在乎。

再有家长多把孩子交给老人带。

老人往往过于注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而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 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发展, 在自主、自立、自强及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全度和心理状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地概述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对读者有价值的信息,下面是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献综述参考范文,希望能对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帮助。

标题:心理健康:问题、发展和干预措施的综述摘要:本综述文章旨在系统概述心理健康的问题、发展趋势和干预措施,以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探讨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以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关注并应对这些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发展趋势、干预措施1.引言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领域,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探索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以及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方面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全度和心理状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它既是个体身体健康的前提,也是个体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条件。

3.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情绪障碍、焦虑和抑郁等。

它不仅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4.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文化观念和个体特质等。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如工作压力增加、心理疾病的高发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等。

5.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6.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是保证干预成果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1. 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家庭关系等问题成为了影响许多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人患有焦虑和抑郁症,而这两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两大常见精神疾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关注焦点,相关研究和治疗方案也日益受到重视。

2.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

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家庭关系、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针对这些因素,相关研究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

3. 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健康领域,相关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心理健康问题的病因机制、干预措施、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例如,有关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 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应对策略,包括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和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在个体层面,相关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促进方法,例如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策略;在社会层面,相关研究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促进措施,例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等方面的措施。

总之,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相关研究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文献综述题目: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文献综述姓名:系别:专业:学号:指导老师:2010年1月10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文献综述摘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这一定义来看,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他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所以,当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影响到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

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综述【引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青少年普遍呈现出身心发展的早熟性,同时还表现出自我意识强、信息广、思路活、厌说教、重实际、矛盾大、问题多等心理特点。

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综述。

【主题】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说我国青少年30%甚至更多的心理健康有问题,那么标准是什么?只有首先将标准问题予以澄清,它是属于什么程度、什么层次、什么范围、什么性质的问题,才能客观地揭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问题状况?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但是,目前在心理健康的研究中,许多基本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具体评价标准亦不统一,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统一的标准。

因此,研究者在得出结论时应特别慎重。

有的在定标准时显得不够慎重,在此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也就值得思考。

如果这样的结论再由媒体传播,则可能产生某些不恰当的影响。

由于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引进、使用国外研究工具时,尤其要慎重。

比如,我国孩子在受到表扬或对自己进行评价时往往会说“我做得不太好”或“我做得还很不够”,但这并不意味着说这话的孩子缺乏自信,而是一种文化习俗的反映。

所以,我们在引进、使用国外研究工具时首先应当对其进行修订,并要特别注意检验其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建立、发展适宜于我国文化背景的评价工具。

二、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从国内的有关研究看,目前在我国青少年身上存在着某些心理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处于转型的社会的巨大变动所带来的。

现在青少年所面对的问题有许多是从前的孩子不会遇到的。

那么,当代青少年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呢?我国为了控制总量过多的人口,实行了近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无疑,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是明显的。

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两面性。

计划生育政策也有它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较发达地区,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一般都较为富裕。

学生在家的吃喝拉撒睡一切由旁人代替。

真正享受着“皇室”家庭般的“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

留给青少年学生的唯一的任务便是学习。

他们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根本没有完全属于自己并供自己支配的点滴时间。

学习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

他们的家务劳动为零,体育锻炼几乎为零,社会实践活动为零,……。

因此造成了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动手能力差,创造力低下,思维不够敏捷。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塑造青少年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霞要场所。

研究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与家庭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和亲近,是造成孩子心理缺陷的根源。

”钱一鸣说,“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对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如果孩子生长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里,会受到心理创伤,甚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三、当代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共性当代的青少年,虽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优美,物质条件极其优越,但生活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重压迫下的青少年怎么会健康成长呢,当代青少年的心理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在高度压力下的青少年会产生厌倦学习,厌恶生活,抱怨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的愤世嫉俗的情绪。

他们根本没有快乐可言,有的只是抱怨作业太多,成绩太差,家长老师太凶。

久而久之,他们的不满情绪会爆发出来,他们不完成作业,逃学,去网吧上网聊天,考试成绩不好不敢回家甚至离家出走。

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学生与不良人员结伙犯下罪行等等。

生活在优越物质条件、文化氛围中的青少年,他们的理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父辈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一方面得到很多,但同时又失去很多:得到的是物质的充分享受、社会和学校的关爱、家庭的呵护备至;失去的是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得到的是智商的极大提高,失去的却是情商的极度低下。

综合来讲当今的青少年存在着以下的共同弊病:做事独立性差;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缺乏吃苦精神,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愿接受批评;虚荣心较强,攀比家庭优越程度;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对于别人的困难,往往视而不见或袖手旁观。

做事情不彻底,往往虎头蛇尾或一遇到困难半途而废。

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优点可言。

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优点也是与其父辈们不同的。

他们具有以下的长处:聪明活泼,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善于思考,反映敏锐,敢于发问,对事物喜欢寻根问底;表现欲望强,想象力丰富。

兴趣广泛,接受新鲜事物快;重感情,结交广泛,善于交友。

这些观点可能与一些报道所说的结论不同。

但是我认为很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分析研究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研究过程本身是否客观。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成年人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

在实际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简单地用“好”和“坏”来判断一个青少年。

而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新形势下青少年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全方位地研究他们。

四、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因素在哪里?稚气未脱的青少年,为什么会有过分自律、内心冲动和压抑,甚至会有突发伤人或自伤行为等不健康的反应呢?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

研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多来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与家庭教育失当的家庭。

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并造成心理问题。

青少年出逃、自杀或伤人的案例很多,但却很少有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每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努力培养引导,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当外部要求过强,以苛刻的外部行为做标准时,焦虑和压力会迫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以缓解焦虑。

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青少年的心中产生影响,就说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一些官员腐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孩他们心中留下不同的阴影,从而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他们的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伤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与婴儿时期形成的焦虑有关。

如果青少年依恋和被关注的感觉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包括对自己的不信任。

社会环境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急功近利的社会急躁情绪的感染,影视作品追求享乐、崇尚暴力的不当宣传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针对现实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当如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呢?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选择和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心理纠葛”,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

”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学生自我的“心灵创造”。

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引导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

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

50%的青少年精神障碍问题来自家庭,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不合格。

因此建议家长,不要违背教育规律,盲目攀比,“拔苗助长”,不要让孩子背负太多的压力,要让孩子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健康成长。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颖惠为家长们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家长要尽可能采取各种方式主动与孩子交流。

如果不能面对面,可以通过短信、书信、电话等方式沟通;二是由于青少年容易与同伴交流,家长可以主动介绍朋友给孩子认识。

学校和社会要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学校和社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和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援助。

中小学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发现问题,适时干预。

应当普遍倡导和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帮助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内在机制,缓解心理冲突,消除心理疾患,增进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

作为引导大众思考与行为的媒体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应当高度重视、注意如何积极地引导大众、传播科学观念。

【总结】试想一下,在上述社会生活环境下培养起来的青少年怎么会有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呢?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又怎么能引起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又如何能引导他们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又怎样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一代呢?在重重压力之下,当代青少年学生心中的那一抹彩虹只能化作幻影罢了。

现实中,对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把心理问题简单化的归于学生的品行问题。

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青少年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都是成长中常见的现象。

每位家长身上都蕴涵着改变孩子命运的神奇力量。

因此我认为家长应该调整好心态,从正常人的角度进行心理呵护和引导,而不是采取针对病人的心理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