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各课课后反思9鱼我所欲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各课课后反思9鱼我所欲也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各课课后反思9鱼我所欲也 9 鱼我所欲也可取之处:在详细的教学过程中,让同学从反复的诵读训练中入手,有利于培育同学的文言语感,让同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同时,注意文本对比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分析,强化同学对古文谈论文的认知。

而对文章内容的解读,更加让同学们懂得了如何选择,有利于同学正确价值观的培育。

不足之处:本文对于学校生来说有点浅显,教学时简单让同学陷入枯燥乏味的逆境,留意力简单分散,因而课堂简单形成"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

另外,文章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没好玩味性连接,更简单让同学产生疲惫感,宜在其中引入趣味话题,以保持同学的学习乐观性。

一节课,做为老师不能沉迷于自己的"我以为'当中。

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以为同学们会比较简单理解和阅读。

走进课堂后,发觉许多东西都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

事先,我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中的解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

这一环节之后,大多数同学都发出一句感叹"老师,这篇文章太难理解了。

'我就顺势说:"难理解的地方在哪里呢?'"整篇文章都不知道在讲什么?'听到这句话后,我感到很震动。

我的自我以为又一次被打破。

换句话说,我课前预设的在这堂课中是实现不第1页/共3页学而不舍,金石可镂。

了的。

"怎么办呢?'我对自己寻求关心。

对了,对一篇文章的理解首先要先读上几遍。

因此,我采纳老师示范朗读,同学跟读,齐读的方式,对这篇文章作一次初步的理解。

然后,在对同学的不理解之处做解释和讲解。

可是,在课堂上,我忽视了同学,忽视了"以同学为中心'。

课堂上,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让同学之间相互解决呢?在他们解决不了的地方,老师再去做进一步讲解呢?我为什么要喧宾夺主呢?现在,回顾一下我自己的那堂课,我觉得为什么不让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特点呢?以后,自己首先应当做到胸有成竹,然后降低自己的身份,走进同学,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一、亮点回顾
课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并非只要过程不要结果,只追求课堂的热热闹闹。

我在教课中注意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

用对话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师生互动。

二、问题分析
与生活的链接,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起到点睛之功效,能使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融入。

三、再教的设想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相应实例,让其在这些实例的佐证下,来实现对“舍生取义”现实意义更深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倡的是“取义但不舍生”。

部编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及反思《鱼我所欲也》课文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鱼我所欲也教案反思

鱼我所欲也教案反思

鱼我所欲也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孟子论证方法。

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孟子文章中的比喻和论证方法。

2.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孟子及其学说的了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孟子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等。

3.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观点。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文章中的观点。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孟子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孟子的论证方法。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文章中的论证结构。

四、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文章中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孟子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分析孟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文章中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反馈。

六、教学反思1.课堂氛围较好,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2.教师讲解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原创:郑标工作室张玉婕太和三中张玉婕带了几届学生,教了几遍《鱼我所欲也》,一直是明白中糊涂,糊涂中明白。

一年一个感受,今年在教这一课的时候,大家又讨论,结合我在讲课时的感受,把今年的思路整理出来,以备以后上课参考。

首先是字词关。

我们九年级语文组在一起讨论了这么几个词:“有甚于”、“由是”、“则”“羞恶之心”。

“有甚于”的解释一是“超过”,一是“有的比……严重。

”按照以往的解释是“超过”,今年大家在查相关资料的时候,认为“于”是“比”,“甚”是“严重”,这样翻译“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也是通顺的。

按照原来的解释是“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学生更好理解一些。

在讲这一点的时候,我把两种方案都给了学生,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明白语言是需要思考的,只有思考能带给古代汉语最好的解答。

学生知道老师也会在这些句子上出现问题,也很高兴,不再气馁了。

“由是”我们讨论的结果是“采用某种方式”或“按照某种方式”或“采取这种手段”或“采用这种手段”。

我的观点是“是”在古代更多的解释为“这、这样”,我告诉学生可以翻译为这几种方式,以及我的观点和根据。

“则”有两种理解,一是“如果”;一是“却”。

目前我们多数教师倾向于“如果”。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解释为“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而接受它。

”“羞恶之心”在读音上出现了问题,一般读成”xiūwù“ 我自己读成了“xiūè”这是今年部编本教材新的改动,经过查证信息“羞恶之心”应理解为“对自己犯了错误觉得羞耻和对别人干了坏事感到憎恶的心情”。

在讲述论证思路的时候,我抓住几个词语。

文章由类比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接着讲道理,先讲述舍生取义这一类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句子抓住三个词“有甚于”、“生”、“死”。

作者用有甚于连接“生”“死”两种情况。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范文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范文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本文,本人就第二课时进行了公开课。

上完后,感觉效果不是很佳。

现就教学内容反思一下,以提高认识。

一、收获方面。

1、课前进行了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的复习,相对来说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能快速的进行回答。

2、学生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找中心论点很快找出来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也掌握了。

3、对于“舍生取义”的理解也较深刻,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如何看待“义”也讨论热烈,且见解独到。

二、不足方面。

1、读的'方面不够注重,只是让学生进行了齐读,个别读环节没有。

通过读加深理解这个环节稍为欠缺。

2、第一段论证论点的过程分析不够透彻,特别是正反道理论证、因果推理、假设推理等,并没达到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程度。

3、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并没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反省这节课的内容,需要改正的地方还有很多。

但我相信,通过今后不断的学习和大胆创新尝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定会大大提高。

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孟子“性善论”的思想。

2.学习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孟子“性善论”的思想。

2.学习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2.对孟子“性善论”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

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孟子的了解,引导他们回顾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鱼我所欲也》,询问他们对此的理解。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孟子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分析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观点。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问题1:孟子是如何论证“性善论”的?问题2:文章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孟子的人性观?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小组分享1.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作业布置1.学生复习课文,熟记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七、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有所提高。

但部分学生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复习。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为简短,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教学评价:本节课学生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对文章的深入分析能力仍有待加强。

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实用三篇

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实用三篇

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实用三篇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 1这是一篇让学生极难相信的一篇文章,我用了很多的心思都没有把自己说服,也许自己的境界太低,能力太差,我无法正确的把握文本,这是我第一次有欺骗学生的'感觉,我在教学中第一次当了说教参的人。

我的一个高手学生告诉我说,你讲的可以因为故事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本身意义。

后来我才明白。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对做人气节的称颂与赞美.提倡做人应有骨气,宁可克制自然生理的、强烈的、基本的欲望,直至断送性命,也不做摧眉折腰、苟且偷生之事。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源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

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

孔子何人?圣人也。

圣人忍住一时的口渴,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名节,因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

正因为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

不受嗟来之食典出《礼记》: 齐大饥, 黔敖为食於路, 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 蒙袂辑履, 贸贸然來。

黔敖左奉食, 右执饮, 曰:“ 嗟, 來食! ”扬其目而視之, 曰: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 以至於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这个故事更为惨烈,一个逃荒之人,因为受到富人的不礼貌的待遇,而不接受施舍,最终宁肯__。

做人气节之高,无可攀越者。

两则典故,是教育人们做人要有尊严、有志气,守操节。

用心良苦,其情可嘉。

但却看到有人不但不解其意,还骂我们的祖宗迂腐,说什么有水不喝白不喝,有饭不吃__是活该。

完全用世俗的眼光来对待我们的文化,简直是对__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糟蹋。

两则典故的意义不在于追究情节的本身,而在于弘扬一种精神。

孔子不饮盗泉,仍可从别处讨得水喝;饥饿之人不受黔敖的施舍,也可从别处讨得饭吃。

等等。

这些情节不需要我们去设置,如果太聪明,如果有太多的假设,也就没有了一切,而且,所有的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一: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今年我教《鱼我所欲也》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学生在充分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中品味了孟子的仁义思想,学习了孟子雄辩的写作方法,体验了孟子侃侃而谈的大家风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用对话的方式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了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表现。

教师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起学生思考,教师的引领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幻灯片2,则让生生之间的对话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展开,学生合作探究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特别是结尾处与生活的链接,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点睛之功能,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自然融入。

二、注意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让学生上课热热闹闹,就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应更加全面。

这样,我在执教时,注意了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这些都属于学生应掌握的。

教学中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真抓扎实、抓落实了,就会让学生学有所得。

同时,运用了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小组合作探究...其学习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值得改进的地方。

对生活的链接还可以再拓展开些,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事例的佐证下,对舍生而取义的现实意义理解得更深些,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反思二: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即舍生取义)昨天的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将脑意识和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进行对接,很可惜,在潜连接的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将我的课堂偏离了正常轨道。

老师,我不同意孟子的观点。

一个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

还有谁不同意老夫子的观点?我笑着问道。

响应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些意外于学生们的态度,也有些惊异他们的独立思想。

我决定将课堂自然一些进行到底,于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听取他们反对舍生取义的原因。

我们以前接触过保尔这个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话说的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

学生a心直口快,当然观点显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强词夺理了。

对我们中学生而言,这个观点离的似乎太远。

前段时间新闻里播放说已经将‘见义勇’改为‘见义智为’,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取义不舍生’。

学生b有理有据、简捷明快的发言博得了一阵喝彩。

在众多的言论之中,除了学生b的‘见义智为’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强调一个片面的观点: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谓义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

而且他们列举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从贪污犯说到肇事者,从评按说法说到焦点访谈...他们不屑的说着:现在有谁还舍生取义啊?...我有些茫然,有些凄凄然,优秀传统的教育缺乏,教学与现实严重脱节,致使教师处在了尴尬的位置。

我明白,他们接触的社会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潜意识里早就否定这个观点,根深蒂固。

我还想据理力争,想为我们伟大的古思想家拉动一些支持者,更想纠正这些年轻的脑袋瓜里存在的腐败思想。

我急性列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上学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赶紧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伤势做决定,你会怎样做?我会看看左右没人,赶紧逃跑。

一个调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说。

哎...传来一片唏嘘,接着有几名同学起来指责他天良的丧失。

(我很高兴大多数孩子人本善良)如果你开车,撞倒了一个人,而且很严重,你有两个选择,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担责任在第一时间救治伤者...我将事例升级。

显然,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中。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选择逃,接受良心的谴责,或者法律的更严惩,选择后者,接受法律的惩罚,但良心稍安。

你们做选择,举手表决。

我帮忙分析。

很高兴,他们一个个表示愿意选择后者,尽管眼中还有一点点的茫然。

接下来我们列举了当今社会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们的想法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开始对舍生取义的勇士,发出由衷的赞叹,而对那些见利忘义、自私无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极大的反感和鄙夷。

现在社会上见利忘义的现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德,就好象没有了灵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虽生尤死,受万人唾弃,而那些舍生取义的勇者至今传诵...
当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义不舍身’,所以学生b获得最佳发言人!在一片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讨论,从学生折射来的目光里,我知道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小的。

最后布置了一个小作文题目《鱼我所欲也》,来写自己的一次选择经历,期望在作文过程中总结所学,学会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选择,这该是学习该课文的最终目的。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

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

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唤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反思三: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鱼我所欲也》是九年级下册继《孟子二章》后又一篇儒家经典文章。

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宣传了性善论。

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对学生有的教育意义极大。

这篇文言文,对初中生来说有点深奥,教学时容易让学生陷于枯燥乏味的困境,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我备课时,精心设计题目。

应该说我们的学案设计比较科学,操作性强。

给了学生一个抓手,便于他们有效学习。

学案涵盖了重点字词的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与理解,注重了文章脉络的分析,论证方法的把握,紧扣了文本。

又注意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归纳,词类活用的点化,通假字的总结,还注意了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巩固,让学生继续形成并掌握好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重了学生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同时我还紧联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三维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在具体教学中,我又注重了文言文的特点。

进行了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

在字词梳理时,我们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问,做好学案有关内容,再全班交流的方式,避免了课堂氛围的沉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反思四: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学习《鱼我所欲也》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鱼我所欲也》依然是九年级下最难理解的议论文。

虽然里面的一些名言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在之前的议论文教学中没有对假设条件的道理论证进行学习,因此在理解、背诵第一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1、知识迁移构建体系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教会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是十分重要的。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逐渐构建起学生文言知识的体系。

2、合作突破生难字词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是正常现象。

作为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通过合作,可以自己突破生难字词。

为后面的课文理解奠定基础。

不能很好理解的生难字词就是文章理解的重难点,为老师调整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3、类比突破论证难点
假设论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了类比的方法来突破。

从最简单的生活常识入手,完成孟子的推论思路。

这样既让学生一目了然发现孟子的论证思路,突破了难点,又很好的理解了孟子用鱼和熊掌进行引入的作用。

4、当堂分层次背诵
背诵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突破难点之后,进行了当堂的诵读背诵,减轻学生背诵的负担,又进一步理解孟子对义的论述。

遗憾是学生对于义是不认同的。

学生强调一个片面的观点:生比义更重要。

而且还有一些反面的事例进行佐证。

学生已经太多接触社会上的反面例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