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2课时)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鱼我所欲也》的大体内容。

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一下课文,把一些文言现象分类梳理一下。

(出示课件44)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1.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出示课件4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的。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教师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出示课件46)(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

教师补充: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3.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出示课件47)(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预设: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

“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

“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

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4.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出示课件48)(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9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9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

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媒体设计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入解题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里的6篇《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鱼我所欲也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D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D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1、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2、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教材设计本文说理较深,对初中学生来说,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基于此,学习课文前,首先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联网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设计课件;最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学习及拓展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1、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鱼我所欲也教案两课时齐全表格式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两课时齐全表格式教案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本心。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佣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理解“鱼我所欲也”出自《论语》中的语境和意义;2.能够叙述“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故事情节;3.了解“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文化内涵。

教学内容1.介绍“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故事情节;2.分析“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寓意和文化内涵;3.探讨“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际交往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叙述“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故事情节;2.学生能够理解“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寓意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中汲取人际交往方面的启示;2.如何让学生理解“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寓意,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学方法1.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意义和寓意;2.讲授法:通过引用古代文献以及历史典故,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意义和寓意。

2. 讲解典故(10分钟)教师讲解“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故事情节,在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寓意。

3. 探讨典故(20分钟)教师引用相关的古代文献以及历史典故,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意义和寓意,并让学生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4. 汲取人际交往方面的启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中汲取人际交往方面的启示,并要求学生就此发挥自己的思维,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5. 总结(5分钟)教师通过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逐一点评,并提出在后续课程中如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见识。

教学评价1.收集学生的思维导图、心智图等自主总结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2.为学生设计课外扩展任务,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3.开展小组辩论、主题演讲等活动,以促进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教案:鱼我所欲也(全2课时)

九年级语文教案:鱼我所欲也(全2课时)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2、质疑问难,交流展示: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
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质疑补充:
2)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3)再次朗读课文。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精品教案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精品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3.认识孟子思想的进步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人的一生,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

面对生命、爱情和自由的选择,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面对生命和民族气节的选择,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面对生和义的选择,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鱼我所欲也》。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回顾中心论点,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本文的论点提出之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来逐层论述的呢?2.探究步骤(1)根据课文内容自主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尝试补充完整以下表格。

(2)小组成员交流分享各自的表格,尝试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词语归纳作者的论证思路。

(3)小组评议,润色语言,并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4)一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预设一:预设二: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今对比,呼吁大家停止这种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
术。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
供帮助的。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
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
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
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
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黑板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小结
通假字
(1)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 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 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小黑板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齐背课文。
二、再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
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
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
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
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
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
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
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
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
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
“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三、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
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
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
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
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
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
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
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
者心悦诚服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
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
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
《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
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
怎样的选择呢?
七、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
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板书设计
26、鱼我所欲也
论点: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