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教案五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五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五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

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精选8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精选8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精选8篇)导语: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激兴趣方法一:生齐背陈毅的《梅岭三章》,师简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求解答。

方法二: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

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西的时候可能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1.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3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3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等奖7教学目的一、使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二、继续学习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判断句式等知识。

三、学习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点。

教学思想1、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名句名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孟子二章》中,相对而言,《鱼我所欲也》的.文字较艰深些,并考虑到学生没有预习且要当堂背诵,故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教学放到第二课时中,连带《庄暴见孟子》一并完成。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出课题,提示要点提问:大家放弃了暑假休息,来这里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你们自己作出选择的话,你们也仍然会选择到这里上课吗?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板书课题)2、回顾复习,导向新课提问:对孟子和他的文章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初中时我们就学过《孟子》中的文章,大家还记得里边的一些名言名句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辞锋犀利,擅长运用比喻和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今天我们学的《鱼的所欲也》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二、疏通词句文义(学生朗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等。

)(一)词1、所欲:“所”加名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2、可得:同义词连用,意为“可能”或“可以”。

3、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也表肯定。

4、苟得:苟且偷生的事情。

5、由:按照、通过。

6、独:只是。

7、尔:助词,无义。

(二)句子1、“……者也。

……者也”两句:判断句式,取舍观点鲜明,语气肯定。

2、“所欲有甚于生者”句:甚,超过,重要,形容词。

于,比,介词,引进比较对“生者”。

《鱼我所欲也》教案一等奖《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一等奖《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一等奖《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下面是为大家的《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讲的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三、理解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停顿。

重点字音与停顿:(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6)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7)是/亦不可以已乎2、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3、质疑解疑,疏通文意重点词句:(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设计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積累名言、生字讀音。

過程與方法: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孟子の情況。

教學重點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課前準備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教學程式一、導入新課課前板書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這幾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の價值取向?(學生回答: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為名聲,生為正義。

)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麼樣の道德主張。

(讀課前導語)復習孟子の情況。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中庸》、《大學》、《論語》合為“四書”。

二、字音斷句1.字音。

2.停頓。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3)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朗讀。

三、翻譯課文第一段1.學生結合注解逐句翻譯。

2.老師強調重點詞語。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採用某種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卻不採用它。

②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採用某種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難,可是有の人也不採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由此可見,人們所想要の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の,人們所厭惡の東西,有比死更厲害の④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只是有道德の人有這心,人人都有這顆心,只是有道德の人能永遠不失去它罷了。

全段譯文:鮮魚,是我想要の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の東西。

(如果)兩樣東西不能一齊得到,(只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の;正義,也是我想要の。

(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

生命本是我喜歡の,(可我)喜歡の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の,所以(我)不肯幹苟且偷生の事。

鱼我所欲也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翻译。

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翻译。

2. 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

2. 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1.2 提问:“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鱼我所欲也》,理解大意。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中的论证方法。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翻译对比4.1 学生互相交换翻译成果,对比分析。

4.2 教师点评翻译中的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鱼我所欲也》,巩固记忆。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

3. 翻译《鱼我所欲也》,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鱼我所欲也》原文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学生对孟子道德观念的认同和内化程度。

3. 学生对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升。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里的6篇《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鱼我所欲也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D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D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通用5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通用5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通用5篇《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黑板显示: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重点)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

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三、合作探究(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1.通假字(1)“辟”通“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重要实词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何加:有什么益处。

3.一词多义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4.重要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然而如果)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翻译: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它。

(4)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本性。

(二)初步疏通文义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第一自然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大致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探究论证思路。

(重点)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难点)4.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此文是怎样阐述孟子的思想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思想世界。

二、预习展示本文中你比较熟悉的成语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个人和集体的利益面前,学会取舍;在两个利益发生冲突时,也要学会取舍。

三、合作探究(一)论证思路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二)论证方法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1)比喻论证。

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

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三)品味语言艺术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板书设计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五、教学反思本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点深奥,教学时容易让学生陷于枯燥乏味的困境,注意力容易分散,因而课堂容易形成“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

因此,我备课时,精心设计题目。

教案涵盖了重点字词的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与理解,注重了文章脉络的缕析,论证方法的把握,紧扣了文本。

又注意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归纳,词类活用的点化,通假字的总结,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不足之处:在具体教学中,我没有注重文言文的特点。

我没有做到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

在字词梳理时,也是一味地自己讲解,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造成课堂氛围的沉闷。

15枣儿【学习目标】1.熟悉剧情。

(重点)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重点)3.把握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预习展示1.了解作者。

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积累词语。

竹匾.(biǎn) 掸.去(dǎn)囫囵..(jǔ jué)..(hú lún) 咀嚼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

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

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3.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合作探究(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1.怎样认识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

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二)把握象征手法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老人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5)男孩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