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鱼类》教案2
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节鱼类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沿海地区)生物第三册《第六节鱼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二节《鱼类》教学设计总体构思: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上的应用和推广,极大的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教学内容,把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是当前教育的热点,我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目的在于借助于现代的教学手段,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它打破了常规传统的五环教学模式。
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宗旨,在网络环境中去思考,去探索。
整个教学过程把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以课本为线索,但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可以把教材的内容和深广度加以提升,通过教学,是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发和提高。
由于进行研究的时间不长,在实验过程中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同行们多提宝贵意见。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鱼类的生活习性为线索,借助于多媒体能够提供的摸拟环境的手段,让学生在摸拟的环境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课以比较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区别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脊椎动物形态结构的的求知欲,通过分析鲫鱼在水中生活的习性,逐步找出鲫鱼适宜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征,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分析思考讨论为主体,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处于一种思维的状态。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教学目标:⑴掌握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教学难点:鲫鱼各种鳍的作用教学模式:启发——迁移———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用具:CAI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新课)。
初中生物《鱼类》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鱼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鱼类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
3. 能够描述鱼类的适应生存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鱼类的特点和分类;
2. 鱼类的生活习性;
3. 鱼类的生态地位。
教学难点:
1. 鱼类的适应生存的特点;
2.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图片资料;
2. 实验设备和材料;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出鱼类的话题,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二、学习(20分钟)
1. 讲解鱼类的特点和分类;
2.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3. 完成一些有关鱼类生态地位的练习题。
三、实验(15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鱼类的适应生存特点,如呼吸方式、产卵方式等。
四、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拓展(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或研究课外阅读,探究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
2. 实验报告;
3.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鱼类的特点和分类,掌握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生物的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鱼类的生态功能和保护意义。
初中生物《鱼类》教案及反思

初中生物《鱼类》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鱼类的特征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2. 掌握鱼类的分类方法;3. 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鱼。
教学重点:1. 鱼类的特征;2. 鱼类的分类。
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种类的鱼。
教学准备:1. 准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鱼;2. 准备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鱼类的特征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介绍鱼类的基本特征,如体型、鳞片、呼吸等;2. 介绍鱼类的分类方法,如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等;3. 讨论不同种类的鱼,如金鱼、鲨鱼、鲤鱼等。
三、实践与体验(20分钟)1. 学生观察展示的图片或实物,尝试区分不同种类的鱼;2. 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种类的鱼的特征。
四、总结(5分钟)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鱼类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一种鱼类的资料并写下总结。
反思范本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鱼类的特征和分类方法还存在一些混淆和模糊的地方。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同时,我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去了解更多关于鱼类的知识,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图片和实物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鱼类的特征和分类。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对生物学科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小学科学4112《鱼类》(教案)

小学科学4112《鱼类》(教案)鱼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2. 能够简单描述鱼类的呼吸方式和生殖方式;3. 通过观察鱼类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图片或模型展示不同种类的鱼类;2. 学生笔记本和绘画工具;3. 大屏幕或投影仪。
三、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鱼类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鱼类的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鱼类的特点,识别出鱼类的共同特征。
2. 学习和讲解:a. 鱼类的生活习性:向学生介绍鱼类居住的水域、不同种类鱼类的食性,以及它们日常的活动方式。
提问学生:鱼类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为什么?b. 鱼类的呼吸方式:讲解鱼类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和功能。
鱼类如何呼吸水中的氧气?提醒学生鳃是如何与水中的氧气进行交换的。
c. 鱼类的生殖方式:介绍鱼类的繁殖过程和不同种类鱼类的繁殖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孵化出来的小鱼和它们的父母长得一样?3. 操作实践:a. 观察鱼类的形态特征:将不同种类的鱼标本放在展示台上,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图案、颜色、鳞片等外部特征,记下观察结果。
b. 用素描记录观察结果: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分配一种鱼,要求学生用素描的方式在笔记本上将所观察的鱼的形态特征绘制下来。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线条粗细和阴影表达出鱼的细节。
4. 总结归纳:让学生依次展示他们绘制的鱼类素描,并让其他同学观察并评论。
引导学生总结哪些外部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种类的鱼类。
5.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鱼类,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要求学生探究该鱼类的生态环境、食物链以及该鱼类的保护现状,并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四、教学过程设计说明:1. 导入部分通过展示图片来激发学生对鱼类的兴趣,同时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
2. 学习和讲解部分需要结合图示和示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避免过于专业术语的使用,以便学生能够理解。
《鱼类》教学设计word精品文档5页

《鱼类》教学设计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一个类群,教学中比较容易得到实物,便于学生观察。
之前,学生在对无脊椎动物中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学习过程中,有了“观察蚯蚓”、“观察蝗虫”两个实验的探究方法和经验,所以对于“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实验活动同学们来说应该可以顺利完成,并总结归纳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说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的过程中,培养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目标初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的生活环境。
方法阐释“鱼类”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因此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探究过程中,总结归纳鱼类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是怎样适应水生生活的。
教学流程【课前准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鱼的骨骼标本;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活鲫鱼,清水,红墨水,水槽。
【课堂实录】环节一:视频展示海底世界师:在这段视频中大家看到了什么动物?生:鱼类师:对,视频中既有小巧玲珑的小丑鱼,也有凶猛庞大的大鲨鱼,虽然他们形态各异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生活环境――水中。
师:那我们人类能不能长期生活在水中呢?生:不能。
师:对,鱼类之所以能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许多形态、结构特点。
那鱼类到底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呢,今天咱们就以鲫鱼为例对这些问题做一个详细的探究。
(板书――鱼类)环节二:探究鱼的体形、体色、体表特点:(幻灯片2)首先咱们进行探究一,大家仔细观察水槽中的鲫鱼,看一看鲫鱼在体形、体色、体表方面分别有哪些特点?想一想这些特点是怎样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呢?生:积极回答(1)体形:梭形,减少鱼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
苏教版(2020新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4.2《鱼类》教案

2 鱼类教学目标:1. 知道鱼有鳞片、鳍、腮等身体特征,知道鱼的身体适应水生环境。
2. 观察鱼,描述鱼的身体特征,了解鱼用鳍运动、用腮呼吸。
3.对鱼的运动和呼吸表现出探究兴趣,能认真观察鱼的形态和运动,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鱼、鱼缸、小烧杯、滴管、红色食用色素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谜语:没有胳膊没有腿,生活从来不离水。
有翅寸步飞不起,无脚五湖四海行。
(打一动物:鱼)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鱼类》。
(板书揭题:鱼类)二、认识鱼类的共同特征过渡:你见过哪种鱼?看来同学们认识的鱼还真不少,但要想了解它们,还得进行深入研究,一起进入活动一:1.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了解活动的步骤。
2.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组内交流。
3.小结鱼类的外形特征:身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呈梭形.体表多披鳞片,长有鳍。
(板书:头,躯干和尾,呈梭形.体表多披鳞片,有鳍)4.学生根据鱼的特征判断:海鳗、鳐、河豚也属于鱼类。
三、认识鱼的鳃和鳍过渡:你了解鱼身体的各部分的名称吗?谁来说一说。
(板书:鱼鳃鱼鳍)鱼鳍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猜测)一起进入活动二。
1.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了解活动的步骤。
2.完成实验,师巡视指导。
3.交流得出:前进时尾鳍在动,拐弯时胸鳍在动。
(板书:游动 )过渡:认识了鱼鳍的作用,那鱼鳃有什么作用呢?一起进入活动三1.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
2.完成实验,师巡视指导。
3.组内讨论交流。
4.班级交流,小结:鱼是靠鳃呼吸的。
(板书:呼吸)五、课堂总结1.检测反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检测反馈】【板书设计】鱼 类共同特征:头,躯干和尾,呈梭形.体表多披鳞片,有鳍鱼鳍: 游动鱼鳃:呼吸。
初中生物教学课件教学设计《鱼类》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课件教学设计《鱼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5章《生物的分类》中的第2节《鱼类》。
详细内容包括鱼类的特征、分类、生理结构和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重点学习鱼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经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类的特征、分类和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学会观察鱼类,了解其形态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对鱼类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水生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类的分类及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教学重点:鱼类的特征、形态结构和经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标本、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鱼类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生物能在水中生活?2. 新课导入:介绍鱼类的特征和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鱼类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鱼类进行分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鱼类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7. 情感教育:通过介绍鱼类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保护意义,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特征①生活在水中②身体呈梭形③体表有鳞片④用鳃呼吸⑤用鳍游泳2. 鱼类的分类①根据体型和生活方式分类②根据鱼鳍数目和形状分类3. 鱼类的适应水生生活特点①体形②呼吸③游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你熟悉的鱼类,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2. 答案示例:①鲫鱼:属于鲤形目,鲤科,体型较小,适应在淡水生活。
②鲨鱼:属于鲛形目,鲨科,体型较大,适应在海水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鱼类的特征、分类和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四上 1.2 鱼类教案 (2)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2《鱼类》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鱼的鳃和鳍1、鳍和鳃是鱼类的重要器官,有鳍和鳃是鱼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画出你观察到的鱼的外形,并标出鳃和鳍。
2、观察鱼的鳍都生长在哪些部位?3、观察鱼鳃有什么特点?明确:丝状,红色(充满毛丝血管)4、猜猜鳃和鳍有什么作用?猜测归纳:鳃:呼吸鳍:运动二、实验观察(一)观察鱼是怎么游动的1、观察要求①鱼游动时各部位的鳍是怎么动的?②前进时哪些鳍在动?③拐弯时哪些鳍在动?2、观察发现鱼游动时,不是一种鳍在运动,而是多个鳍相互作用。
鱼前进时尾鳍摆动,鱼拐弯时胸鳍摆动。
结论:鳍是鱼的运动器官。
(二)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1、实验材料水槽、鲫鱼、小烧杯、红色液体、滴管、水2、实验步骤和方法①把鱼放在一个狭小的水槽里。
完成活动手册观察交流猜测观察鱼的游动特点交流观察发现认识实验材料观察鱼鳃和鱼鳍的特点,猜测它们的作用。
通过观察,了解鳍的运动作用。
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理却说:“等轮到我时,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
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小蝗虫安然无恙的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
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
”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了。
请问:(1)鲫鱼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岸上空气中氧气含量比水中溶氧量要高的多,鲫鱼为啥还会憋死?五、作业布置小组合作,捆绑某一部分鱼鳍,观察鱼在水中的变化,注意不要剪掉鱼鳍。
阅读回答:鱼离不开水。
鱼是用鳃呼吸的。
知识的实际运用继续探究鱼鳍的作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鱼类的共同特征,知道鳃和鳍是鱼的重要器官。
在科学探究中,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鳃的呼吸作用和鳍的运动作用,激发我们对鱼的研究兴趣。
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鱼类》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鱼类》主要以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呼吸等生命现象和对鳃的介绍为主,重点带出鱼类的基本特征。
同时,通过鱼类的实物或标本的观察,使学生认识鱼类的多样性和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并通过和鱼类的比较,得出鱼类特征,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实际用”栏目中,重点说明水质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及保护水产资源的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本节课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虽然无论采取什么办法,从实验操作技能本身来说难度都不会太大,但从做出假设到设计实验等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引导。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鱼类外部形态特征。
2、简述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能力目标
尝试进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活动。
情感目标
体会水污染对鱼类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鱼类特征。
难点是探究实验的完成过程,由于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给与较多的帮助,以保证实验设计和操作的顺利完成。
四、教学媒体
鱼缸、鲫鱼(或其它常见的活鱼)、细线、木条、清水和冷白开水、一些水产动物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第四章第六节鱼类
一、鱼类的外形和结构
二、常见鱼类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