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合集下载

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

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

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第一篇: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摘要:光彩照人的诗仙李白在人们心目中总是以傲岸不羁的神态睥睨功名富贵。

他浪迹天涯,逍遥自在,诗酒风流,一掷千金的形象深入人心。

事实上,浮华背后,隐藏着一颗备受煎熬的心。

关键词:李白,飘零,思乡,悲凉人生李白是盛唐的时代骄子。

人们提到他的名字时总带着一种无限的敬仰与欣羡。

忆昔开元全盛日,李白担当着润色鸿业的历史使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出蜀郡,为盛唐气象引吭高歌。

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李白已经成为了大唐王朝的代名词。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不仅仅是诗人一己的万丈豪情,也表现出盛唐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

他自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苏颋赞他“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司马成贞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杜子美称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四明狂客贺季真则是“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在李白的身上围绕着太多的光环。

他的傲岸独立和放浪形骸加上那个飘逸的诗仙称号都使他超乎世外,璨若星辰,仿佛真携着几分仙气,而非活生生的人了。

事实上,李白也是人。

他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有痛苦和烦恼。

只不过人们往往为他狂放不羁的语言、浪漫奇特的想象以及凌驾风雷的气势所折服,忽视了散落在这些奇篇伟制中的苦闷、忧愤和悲慨。

而真正的李白,恰恰常常是在痛饮狂歌的悲凉与落寞中顾影自怜,把酒问月。

诗仙也是有痛苦的。

1书剑飘零的孤独携风雷之势,犹如霹雳轰鸣,李白的诗歌意象壮美,气势宏大。

这是他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他狂放自信的表现。

在他的心目中,自己就是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总有一天会风鹏正举。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他的谒见信,写得纵横捭阖,英气十足,从不卑躬屈膝,洋洋洒洒,“下笔不休”。

作为文章的确是文气十足,但是作为谒见信,往往给人桀骜不驯的感觉。

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精选

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精选

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精选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李白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关于李白的议论文1远远的,我看见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

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怅望江天的姿势。

“恰似飞燕倚新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他苦笑,泪水在无声中滑落。

低头轻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

呵!自己有多么无知,四次出蜀,挥金巨万,万里山河,游履迨遍。

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了自己的一生在富贵荣华之中。

可是,“太白星精”又怎样?满腹锦绣又怎样?抵得了杨贵妃又一句对李隆基的悄悄话吗?好恨!好恨!我的心里忽然有一根弦被这愁苦折磨的一代诗仙拨动了。

我走上前去。

他愕然注视着我。

“诗仙,您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究竟有无亵渎杨玉环之意呢?”“我是被冤枉的。

真是愚哉斯言。

本以为千年之后,我的冤屈已被涤清,没想到蒙于我身的耻辱尚未被冗长的岁月消逝。

我本是以飞燕之轻比杨玉环,她实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何敢有辱她之语?”说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驻在空旷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剑,将要穷透时间与空间,把李隆基的心剖开来,看一看,他为何不相信他的话呢?“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杨玉环的话,而以为你只是狡辩之辞,你恨他吗?”“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地,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妇,夫妇之亲有如天地,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情上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一个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

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

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

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蹈覆国的命运。

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高中议论文作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高中议论文作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高中议论文作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诗坛。

他气狭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人们在盛赞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创作豪情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却不得不对这位顶礼膜拜的心中偶像的坎坷、悲愤的一生的慨叹与惋惜。

按理说,盛唐孕育了天才诗人,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应该是宏图大展,平步青云,人生如意,功德名标青史而唾手可得。

假如是这样一位罕见的诗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政治的手段来推动文化的进步,那唐代文化的成就领域就绝非是仅限于唐诗;而且有着这种成就的人也决不会是廖若晨星。

然而,李白的一生也许是与政治相背离的,所以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更可叹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报负化为泡影。

是他自己想作一位不问政治的闲云野鹤吗?不是的。

是他自己想求仙访道,不问红尘,作一个与世无争的圣贤吗?更不是。

他与一般盛唐士人一样,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但他又不愿意走科举入仕之路,想像古代的策士一样,“编干诸候”,“历抵卿相”,寄希望风云际会,一鸣惊人。

于25岁就开始了长达18年的漫游与干谒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

干谒失败后,隐于徂徕山,到42岁,天宝元年(742)才奉召二入长安,他自以为时机以到,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是好景如昙花一现,他终因其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的权贵,遭到谗毁,于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之名,被迫离开长安。

此后,李白寄家东鲁,开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漫游。

关于李白的一生经历挫败事件的作文

关于李白的一生经历挫败事件的作文

关于李白的一生经历挫败事件的作文全文共10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关于李白的一生经历挫败事件的作文1当权贵们在朝堂上阿谀奉承,用混浊的双眼在歌舞升平的泥沼中迷乱,有谁见你独上高楼,在寒风的欢呼声中痛饮美酒,以一双戏谑的清目看世间百态?当蒙尘的文人志士在经历一次次打击后仍痴心不改,用笔、用血、用泪追逐着“生前身后名”,有谁见你花前月下,对酒当歌,唱“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山一重,水一重,谁曾有幸到你的梦里,陪你在孤灯下思索,在笑语中举杯邀月至天明?多少痴人在俗世中苦苦挣扎,为何独你置身云端,不染纤尘?你不屑于功名利禄,只有在诗与酒的世界里,方能如天马行空,尽情驰骋。

才华与不羁造就了你的盛名,看着你策马奔腾的潇洒背影,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你成就了诗,还是诗成就了你?你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魄,也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的春思柔情;你有“弹剑作歌奏哭声,曳裾王门不称情”的壮志难酬,也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悠然肆意。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你虽被称为“酒中仙”,可你怎会没有属于人世的凄清与惆怅?《长相思》里,你望月长叹,奏起蜀琴,曲意无人传,遥望迢迢青天,你可也曾感到“高处不胜寒”?《子夜吴歌》中,你也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对天下离人的同情,《关山月》下,你不是也有“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无奈感叹?你的世界,有你,有酒,有月,有山水,但你生于俗世,怎忘得了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怎忘得了当年与杜甫遥寄情思的关塞黑、枫林青?你曾执着于求仙学道,难道你不知道你在世人眼中早已是难以企及的仙人?你一心想舍弃的,到底是那令你爱恨交加的俗世,还是你自己那知冷知暖、苦于七情六欲的疲累魂灵?你的杯中有的不只是冰凉的液体,当你缓缓饮下那轮明月,你是否也能感到那芳醇中夹杂的尘埃刺痛了你滚烫的心?当你看到明镜前若隐若现的青丝,你是否也会回忆往昔,发出一声似是断肠的叹息?俗世为你酿造美酒,俗世让你独赏月明,俗世迫你织就华美诗篇,俗世托你直上青天,用美酒与文字灌溉自己。

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

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

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李白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关于李白的议论文1平生最仰慕文人,然神州苍穹,文海茫茫,可谓众芳斗艳,群星闪烁,但我一直倾慕李白,这位被天堂逐入凡间的谪仙人,且早已以心相许,矢志不渝。

一向最倾慕美,诸如诗歌、美酒、明月、爱情,每一个美的意象,都会引人产生美的遐想,而李白恰能集诸美于一身。

所以,李白,你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

你超凡脱俗的风采,总让我神魂颠倒。

炯目明眸,顾盼神飞。

峨冠博带,衣袂飘举,霓衣风马,壮思欲飞,风神俊朗,神采飞扬。

侠肝义胆,豪气干云,仙风道骨,飘逸绝伦。

你是风流倜傥的儒生,你是遗世独立的仙人,你是手执利剑的侠客,你是脉脉含情的名士,你是我风采浪漫的情人。

你青春永驻的浪漫气质,总给予我狂飙般的激情。

青春总是短暂难留,稍纵即逝的,任你位高权重,凭你钱广财多,惟有时光留不住,惟有青春唤不回。

然而你,李白,留给世人的永远是澎湃激情,是勃勃英姿,是天马行空,是浪漫无拘。

你是大鹏,同风直起,扶摇直上;你是天马,来出月支,虎背龙翼;你是长剑,彻夜吟啸,雄心千里;你是谈笑净胡沙的英雄,你是直为斩楼兰的壮士。

你登山“云间连下榻,空中接行杯”,你临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孤独时,你邀月对饮;寂寞处,你借酒浇愁;愤懑时,你高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失意时,你呐喊“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即使身边有再显赫的权贵显要,你也不会“摧眉折腰”;纵然前方有再猛烈的惊涛骇浪,你也深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你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研磨,你挥金如土、一掷千金。

你的率真率直的感情,如大江东去波涛滚滚,如黄河决堤飞天而来。

你的热情会融化一切坚冰,你的活力可冲决一切阻塞,你豪迈的气概与天地同在,你浪漫的情怀与日月争辉。

和你在一起,没时间感叹衰老疲惫,和你在一起永不会产生美人迟暮之悲。

所以,李白,我要你做我一生一世的情人。

你恢弘瑰丽的锦绣文章,总滋润我贫瘠干涸的心田。

关于李白的一生经历挫败事件的作文

关于李白的一生经历挫败事件的作文

关于李白的一生经历挫败事件的作文说起李白,那可是大名鼎鼎,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一生也经历了诸多挫败。

李白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饱读诗书,心怀壮志,渴望能够在仕途上一展抱负,为国为民做出一番大事业。

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又一盆的冷水。

年轻时的李白满怀信心地离开家乡,四处游历,希望能够得到权贵的赏识和举荐。

他拜访了许多名门望族,递上自己精心撰写的诗文,却常常遭到冷遇。

有一次,他听闻某位高官喜好文学,便兴冲冲地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去拜访。

在门外苦苦等候了许久,终于见到了那位大人。

李白恭恭敬敬地呈上自己的诗文,满心期待能得到赞赏。

可那位高官只是随意翻了翻,便将其扔在一旁,还不屑地说:“此等文章,不过尔尔。

”这让李白感到无比失落和沮丧,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用心创作的作品,在别人眼中竟然如此不值一提。

后来,李白有幸得到唐玄宗的召见,进入宫中为官。

他本以为这是自己实现理想的绝佳机会,却没想到只是成为了皇帝的一个文学侍从,整天为皇帝和贵妃写一些歌颂太平盛世的诗词。

这与他心中的抱负相差甚远,他渴望能够参与国家大事,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

可唐玄宗根本就不给他这样的机会,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消遣娱乐的工具。

有一回,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赏花,一时兴起,便让李白前来作诗助兴。

李白虽然心中不快,但也不敢违抗皇命。

他强忍着内心的不满,挥笔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样的名句。

可在这看似风光的背后,李白却感到无比的悲哀。

他觉得自己的才华被浪费,自己的理想被践踏。

在宫中的日子里,李白还遭到了其他官员的嫉妒和排挤。

他们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诬陷他狂妄自大,不遵礼法。

渐渐地,唐玄宗对李白也失去了兴趣,最终将他赐金放还。

这对李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满心失落,离开了那个曾经让他充满希望的宫廷。

离开宫廷后的李白,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

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

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篇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岁时开始漫游各地,42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

李白毕生写诗。

他写起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

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气势宏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

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

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

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

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

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

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

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

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

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

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

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

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

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

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的一生经历作文

李白的一生经历作文

李白的一生经历作文李白,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啊!他的一生,就像一场绚丽多彩又跌宕起伏的大戏。

李白出生在大唐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据说他家境不错,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这小子打小就聪明,读书那叫一个厉害,什么诸子百家,统统不在话下。

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

他心怀天下,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入朝为官,一展身手,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大事业。

于是,他离开了家乡,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涯。

他游历了许多地方,见过了无数的山川美景,也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

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都会留下他那豪迈奔放的诗篇。

在游历的过程中,李白还曾希望通过结交权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曾经给唐玄宗献上过自己的诗作,唐玄宗一读,哟呵,这写得可真好!于是就把李白召进了宫。

李白那叫一个高兴啊,以为自己终于能够实现抱负了。

在宫里的日子,李白起初还挺风光。

唐玄宗对他很是优待,让他在翰林院任职。

可李白这人性子直,又爱喝酒,一喝多了就管不住自己的嘴。

有一次,唐玄宗让他写诏书,他居然喝得醉醺醺的,让高力士给他脱靴。

这高力士可是唐玄宗身边的大红人,哪能受得了这气?于是就在唐玄宗面前说了李白不少坏话。

慢慢地,唐玄宗就疏远了李白。

李白一看,这在宫里是待不下去了,那就走吧!于是他又开始了四处游历的生活。

这一路上,李白可经历了不少事儿。

有一次,他走到一个地方,钱花光了,肚子饿得咕咕叫。

没办法,只好去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求助。

那户人家的主人一开始还不太愿意搭理他,觉得他就是个穷酸书生。

可李白是谁啊?他当场就写了一首诗,把那户人家的景色和主人的风采夸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

主人一听,高兴坏了,立马好酒好菜招待他,还送了他不少盘缠。

还有一回,李白遇到了一位同样喜欢游历的朋友。

两人一见如故,决定一起结伴而行。

他们一起走过了险峻的山路,一起在河边吟诗作对,一起在夜晚仰望星空。

那段日子,虽然条件艰苦,但李白却觉得无比快乐。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了,整个大唐陷入了混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诗坛。

他气狭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人们在盛赞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创作豪情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却不得不对这位顶礼膜拜的心中偶像的坎坷、悲愤的一生的慨叹与惋惜。

按理说,盛唐孕育了天才诗人,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应该是宏图大展,平步青云,人生如意,功德名标青史而唾手可得。

假如是这样一位罕见的诗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政治的手段来推动文化的进步,那唐代文化的成就领域就绝非是仅限于唐诗;而且有着这种成就的人也决不会是廖若晨星。

然而,李白的一生也许是与政治相背离的,所以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更可叹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报负化为泡影。

是他自己想作一位不问政治的闲云野鹤吗?不是的。

是他自己想求仙访道,不问红尘,作一个与世无争的圣贤吗?更不是。

他与一般盛唐士人一样,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但他又不愿意走科举入仕之路,想像古代的策士一样,“编干诸候”,“历抵卿相”,寄希望风云际会,一鸣惊人。

与25岁就开始了长达18年的漫游与干谒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

干谒失败后,隐于徂徕山,到42岁,天宝元年(742)才奉召二入长安,他自以为时机以到,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是好景如昙花一现,他终因其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的权贵,遭到谗毁,于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之名,被迫离开长安。

此后,李白寄家东鲁,开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漫游。

特别是他于暮年时期,在752年,误入永王李嶙的幕府,当永王以叛乱罪被肃宗李亨下令讨伐时,李白也以反叛罪,蒙冤入狱,并长流夜郎。

759年,李白在流放的途中遇赦放回,他悲愤交加,次年病逝于当涂,年仅62岁。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使他遗恨终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位旷世奇才难展胸图大志,并且一生坎坷、漂流、悲愤、艰辛,以致含冤蒙羞地死去呢?翻开李白沉重的人生档案,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权贵们的嫉贤妒能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那种狂傲不羁、自视清高、自以为是、喜为大言、目中无人、“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性格,造就了他悲惨的人生。

也许人们会翘起大拇指称赞说,人生的悲剧美在李白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又有谁愿意自己亲身实践着这种人生的悲剧美呢?
李白那种平交诸候,长揖万乘的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

浪漫主义与严峻的现实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可是他又始终向往着这种理想,这就注定了他的一生要漂流、漫游、流放和蒙羞。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几多人,他们的才华远不及李白的百万份之一,与李白相比,可以说是胸无点墨;但是他们的狂傲之心与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

似乎自己“身现强虏尽,谈笑静胡沙”。

我想,这种人是没有好结果的。

它自己不学无术,却又要自高自大,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行,似乎天底下只有他才是对的,可就是没有人认可。

所以,我奉劝一切有识之士,在拜读李白壮丽诗篇的同时,又要以李白的人生悲剧为借鉴,不能让李白的人生悲剧在你的身上重演。

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自省,处处谦虚,审时度势,左右逢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臻完美,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成为一个为社会所用的人。

事实上,一切希望成功的人,处世为人的艺术尤为重要。

一个不会处世,不会生存,不会做人的人,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材,他的人生也一定不会很完美。

即使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与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放眼全球的胸怀与眼光相比,不知要渺小多少倍。

你在政治家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介书生,文人、墨客而已。

如果文人墨客就自以为了不起,也“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话,那他将会与人生悲剧共度一生。

愿天下有识之士,在效仿李白飘逸洒脱的气度和自信豁达的精神风貌的同时,摒弃那种自命不凡,喜为大言,孤傲不群,狂放不羁的性格。

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与时俱进,充满灿烂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