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走西口》欣赏
民歌《走西口》赏析

《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
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进而延伸到对晋商辉煌历史的崇敬的。
民歌《走西口》牵扯出一段厚重历史,这段历史曾经包含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旧社会,晋西北、陕北地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
在近代史上,“走西口”意味着流浪、哀怨和思念,还有绝望。
天长日久,以咏叹离别、思念、期盼为主要内容的民歌便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走西口”的生活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歌唱主题。
民歌《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曰为山西民歌,或曰为陕西民歌。
西口的具体位置,有人曰为山西的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着名风景名胜区。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山西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杀虎关,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
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
“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
“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其实,西北地区老百姓讲的“口外”,指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境内的长城隘口,过了长城,便是内蒙。
自明末开始,包括山西境内部分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常年天灾不断,贫困百姓多越过长城到口外的内蒙地区寻找生计,是为“走西口”。
走西口者多为青壮年劳力,他们在口外开垦务农,贸易经商,促进了内蒙地区的繁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泪蛋蛋流干放歌吼--山西民歌《走西口》歌词赏析

泪蛋蛋流干放歌吼--山西民歌《走西口》歌词赏析
史凤云
【期刊名称】《职大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诞生于厚重历史背景下的山西民歌《走西口》,其歌词淳朴平实,却蕴含着缠绵动人的情感诉求,兼具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直到今天仍然焕发着新的艺术生命力,堪称为山西民歌乃至中国民歌中的灿烂瑰宝。
%Shanxi folk song Zou Xikou was created under the massiv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lyrics are simple and plain, but contain the emotional appeal of touching and moving, with a unique artistic form. It is still full of new vitality, and it is regarded as Shanxi folk song and Chinese folk treasure.
【总页数】4页(P75-77,62)
【作者】史凤云
【作者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市 014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2.2
【相关文献】
1.叫声妹妹泪莫流——感悟新民歌《新编走西口》的艺术魅力 [J], 王劲松;
2.叫声妹妹泪莫流——感悟新民歌《新编走西口》的艺术魅力 [J], 王劲松
3.谈山西民歌的艺术风格——以河口民歌《走西口》为例 [J], 杨绍科
4.浅析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J], 徐宁
5.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情感分析 [J], 关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歌走西口的四个版本

民歌《走西口》的四个版本随着走西口电视剧的热播,走西口这首民歌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起来。
也正式拉开了这股“西口热”高潮的序幕。
人们对于那首经典的唱腔版本也就是胡月版本更是不绝于耳声在心头了。
尤其是南方的观众也对这首民歌是逐渐熟悉起来。
其实北方的观众可能都知道走西口版本众多,就是这一历史现象的产生衍生出了不同版本的曲调,各有特色,就象一个百味瓶一样能够调出不同的味道。
这众多版本整理一下,以便使更多的人通过走西口电视剧了解走西口文化以及通过它所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的走西口音乐来加深对它的了解和渗透。
1 民歌走西口————流传最广的走西口古老的山西民歌《走西口》。
流传了一两百年。
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
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
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民歌《走西口》作者赵国柱:1966年开始编演文艺节目,共创作演唱作品上百个,作品在文艺刊物发表,区、市、电台播出,新疆话剧团等文艺团体演出。
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要数胡月版本的走西口了。
广为传唱的还有《黄土高坡》、《热恋的故乡》等2 二人台版本————唱腔最为悲凉最能引起共鸣的走西口。
《走西口》最初为一段民歌。
清朝咸丰年间民间艺人将《走西口》改编成二人台,赋予它完整的故事情节。
泪蛋蛋流干放歌吼--山西民歌《走西口》歌词赏析

中 国- 包头
职 大 学 报
2 0 1 6年 第 6期
泪 蛋蛋 流 干放 歌 吼
— —
山 西 民歌 《 走 西 口》 歌 词 赏析
别图:
琴 版 的乐器 演奏 曲《 走 西 口》 , 都 非 常动 听 , 它 们焕
发 着新 姿 , 又保 留 了原 曲的绵 长韵 味 , 可 见其 非凡 超 群 的艺术 生命 力 。
一
、
坚 实厚 重的 时代烙印
山西 民歌《 走 西 口》 诞 生 于承载 了成 千上 万穷
苦 山西人悲惨命 运 的厚重历 史之 中 。 这首先 要从其
音 乐人 改 编再 创 作 的 经典 题 材 。 七 十年 代经 即 由 著 名歌 唱 家朱 逢 博 重 新 改编 唱 红 大 江南 北 : 时至 今 日。 甚 至 出现 了二胡 版 、 手风 琴版 、 钢琴 版 、 马头
山西 民歌《 走西 口》 的主人公 是一对 新婚夫妇 , 为 生活 所迫 , 丈夫 被迫 到 口外谋 生 。 歌 词 淋漓尽 致地 再
中国民歌 中的灿烂瑰 宝。
关 键词 : 《 走 西 口》 ; 山西民歌 ; 歌词 中图分类号 : J 6 4 2 . 2 词】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1 4 4 0 ( 2 0 1 6 ) 0 6 —0 0 7 5 —0 4
盼你 也要 白了头。
词, 柔 美缠绵 的曲调 , 成 为山西 民歌 中广泛传 唱 、 经久
不 衰的 曲 目。
哥哥你走西 口。
浅谈民族歌曲《走西口》各版本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浅谈民族歌曲《走西口》各版本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林 超(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摘要】民歌,每一个国家都会有的传承文化。
而在中国,至今让人难忘,走到哪里都是朗朗上口的民歌《走西口》,可以说它是一个代表。
走西口,虽仅三个字,却化为了一个文化符号,衍生出一段近三百年的历史传奇,缔造出一部名闻天下的移民史。
本文从民族歌曲《走西口》创作背景入手进行研究,然后具体分析《走西口》不同版本的演变,最后对《走西口》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走西口;陕北民歌;演唱处理【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一、民族歌曲《走西口》创作背景(一)《走西口》民歌背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需要继承的东西多得数不过来,但是在西北这片大土地上面,《走西口》就是它一个重要的文化继承。
在人们的观念当中,对于这首民歌的来源也一直在倍受争议。
有一些人认为,最初它主要是流传在中部地区的一首小曲,唱的人多了,也就被熟知。
但是这也是少数人的看法,至于走西口到底来源于哪里,并没有人知道。
所以,久而久之,从以前到现在,西口这一词就慢慢地融入到我们生活中了。
(二)《走西口》的发展经过仔细的研究表明,最初的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走西口》主要是在陕北一带,因之后老百姓的不断传播让这首民歌渐渐深入人心,之后又随着地域的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将其曲调改变。
但是不管怎样改变,它的曲调呈现出来的还是很有感情的,很能将人牵入到其中。
民间有谚语“走不完的西口,打不完的樱桃”。
百年余来二人台小戏《走西口》这一民族的艺术珍品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上,久唱不衰,主题鲜明,特点突出,故事生动,音乐动听。
深为内蒙古区内外广大听众喜爱。
二、《走西口》不同版本的演变(一)不同地区“走西口”民歌的流行曲调现如今,在各个地区都会有许多民间艺术家创造出许多不同的民间歌曲,然后再由特定的艺人来唱,吸引老百姓来观赏,所以现在的很多乡镇上就出现了以走西口为腔调的民间歌曲。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中文摘要] 河曲的民歌主要以山曲为主,它和陕北民歌相互影响。
这里的山曲民歌高亢、明朗、健康、朴实。
左权,左权民歌以小调为主。
曲调优美、欢快、亲切、朴实。
最突出的就是河曲的《走西口》。
这首民歌表现的就是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故事[3]。
[关键词] 河曲民歌、艺术风格、演唱特点山西省有着“民歌之乡”的美誉。
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这些民歌大多都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们从各个角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农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山西省各地都有不同风格的民歌,原因是受地理环境、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一般习惯性把它们分为晋东南、晋南、晋中、晋西北四个色彩区[2]。
其中晋东南地区的民歌调式比较古朴;晋南地区的民歌感情热烈:晋中地区以秧歌为主,风格灵活、自由富于变化,晋西北则以山歌为主,高亢明亮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厚憨直。
四个地区民歌最集中的地方是河曲、祁县、太谷、左权等地,被誉为“民歌的海洋”。
不同地方的民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2 民歌《走西口》的历史文化2.1 民歌《走西口》概述一曲《走西口》传唱了二百余年,至今听来仍让人唏嘘。
这首哀婉的民歌广泛流传于山西、陕西、河北和内蒙,特别是在晋北、陕北、张北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可谓家喻户晓。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大移民运动的写照,也是这一带老百姓数代人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忆。
2.1.1 何为“走西口”“西口”究竟在哪里,在学术界一直都存有争议。
很多资料认为最初的西口位于现在山西右玉县境内的山西、内蒙古交界处,它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
杀虎口因位于长城的另一个通道――张家口的西面,故又称“西口”[4]。
内地人把从杀虎口等长城沿线进入内蒙古草原地区叫“走西口”或“走口外”。
《走西口》有感

《走西口》有感朔北的大风从鄂尔多斯的虎口吹进三晋平原;九曲黄河在夕阳下奔腾而又蜿蜒。
落日余辉下汾河之水波光鳞鳞,在那掩映花香麦浪的白杨树林荫小路上,牧羊归来的号角呜呜与塞外传来的驼铃阵阵,奏响了这首黄昏乡间的乐曲。
晚霞。
河畔。
浣女。
暮钟。
这不是画,不是梦境。
晋西北的乡土文化便从《走西口》中唱出,高昂明快的小调与着抑郁而婉啭的高腔,你会强烈地感受到晋北浓厚而淳朴的乡间文化。
没有温柔的叮嘱,没有浪漫的送别。
或者许前夜未眠,在如豆的油灯下为远行的丈夫打点,忍着辛酸,忍着痛楚,把她们的心上人送到大门口。
待到男背着背包走向黄尘飞扬的地方,而又深情地回头一望,她们的鼻一酸,歌喉便开始放唱: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把哥哥送到大门口凄婉的乐曲传向远方,而远行的男这时也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向自己的人表达那种柔肠寸断的情感:妹妹我走西口哥哥我实在舍不得走手拉着妹妹的手扑沥沥的泪水向下流歌声交融,感情也在交融,白杨树林中留下他们外出谋生的足迹,黄土路上洒过他们的汗水。
多年的积攒,便花在这次远行上,有的时候他们也会买一头驴驹或者是马崽。
在他们走之前,必是要将马喂饱、饮足,哪位每逢家人叮嘱时,他们便自信而有力地唱道:大大的小青马马多吃了二升升料三天的路程两天赶到当“走西口”成为一种民俗地域文化,当山西人当年的干劲已不再成为时尚的话题,人们慢慢忘却那场轰轰烈烈的队伍的时候,在又一次的考验中,山西人做出了足以让全国人民明白的业绩,那便是大寨。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的名声比山西还响亮。
而今天,大寨真正有了新的气象,山西真正有了新的气象。
朔北的风依然吹着,九曲黄河依然奔腾。
《走西口》的乐曲扬向长城内外,扬向中华大地,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民族的沧桑与创业的辉煌。
浅析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浅析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作者:徐宁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05期摘要: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山西民歌的语言简单明亮,音乐形象更是鲜明生动。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走西口》主要是写一对新婚的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到口外谋生,忍痛分离时的无线悲苦,两个人依依惜别恋恋不舍的心情,妻子多方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情意绵长。
我们可以在其优美的韵律下面看到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这也是对当时人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通过艺术来对当时的整个社会情况进行概述。
中国民歌在题材方面都是很广泛的,还有就是内容比较深刻,有很强的文学表现形式,在进行整体文学表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中原文化的特点,有很多古朴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山西民歌;走西口;艺术风格一、走西口的历史文化由来什么是走西口,一直以来大家都在进行讨论,我们知道山西的晋商可以说他们在整个中国的商业发展进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山西从清朝以来就非常的富有,这是因为晋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在《走西口》学习的时候要了解到山西的晋商这种重要的文化,对于山西人来说他们背井离乡的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闯荡要经历很多人经历不到的艰难困苦。
走西口就是在这个大的移民时代来进行描述的,他们很多时候就是被逼无奈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这样的大的方向移民是代表了几代人的心血。
我们在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就要根据走西口的文化来进行渗透,通过渗透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对音乐有更加强烈的感触。
因为音乐也是文化的渗透,在进行音乐和文化渗透的时候我们要培养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通过这些艺术感受来让学生在走西口的民歌无论是在内容和标题上面都有很大的情感表达,在进行情感表达的是都是和特定时期的走西口背景一致,在生活情境上我们要了解到当时生活背景和生活情境。
因为传统音乐的涉及范围很广,里面会包含民间的音乐、文人的音乐、宗教的音乐以及宫廷乐曲。
这些民间的音乐都是在民间进行流畅和传承的,是要对民间的文化进行传播,因为民间的文化有很多的传播形式不是正统形式,老百姓用音乐的形式来进行传承,这样的歌曲在数量上比较丰富在形式上多是进行民间歌曲的传颂,汉族地区是多用山歌的形式来进行歌曲的传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走西口》欣赏
一、简介
《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曰为山西民歌,或曰为陕西民歌。
西口的具体位置,有人曰为山西的杀虎口。
其实,西北地区老百姓讲的“口外”,指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境内的长城隘口,过了长城,便是内蒙。
自明末开始,包括山西境内部分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常年天灾不断,贫困百姓多越过长城到口外的内蒙地区寻找生计,是为“走西口”。
走西口者多为青壮年劳力,他们在口外开垦务农,贸易经商,促进了内蒙地区的繁荣。
《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
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进而延伸到对晋商辉煌历史的崇敬的。
民歌《走西口》牵扯出一段厚重历史,这段历史曾经包含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旧社会,晋西北、陕北地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
在近代史上,“走西口”意味着流浪、哀怨和思念,还有绝望。
天长日久,以咏叹离别、思念、期盼为主要内容的民歌便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走西口”的生活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歌唱主题。
二、意境和感情
民歌《走西口》所表现的大都是歌手自己的切身感受,它的唱词凝练深刻、震撼人心: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了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你要走大路,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和你一起走,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
这些普通的语言将亲人间的离情别意描绘到了极致。
歌词浅显易懂,意境也不难想见:夕阳下,古道边,惆怅的少女送自己的情人。
前途不可测量,远方有多少风雨?哥哥何时回来,自己则会痴心地等待。
少女是年轻的,是稚嫩的,是单纯的。
她不知如何向情人诉说满腹的哀愁,只能用近似唠叨和琐碎的叮咛嘱托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
歌词的意境,其实和“绣荷包”相同。
不
同的是,“绣荷包”中情人的消息为少女带来了希望,“走西口”中的哥哥则要面对无尽的远方。
《走西口》有多个版本,其中大多数是“山歌”体裁,短短的上、下两句,便能完美地揭示出一个完整的乐意。
《走西口》还有少量的“小调”体裁,如文中例举的这首女声版《走西口》就是表现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曲调十分简洁、动听,由四个简短而又相对独立的乐句组成起、承、转、合的结构而一气呵成,虽然是一些琐碎的家常话,唱出来却缠绵悱恻,使人感慨万千。
故土难离也得离,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无奈和辛酸充斥在整首歌曲中,使听者动容。
三、总结
民歌《走西口》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歌词贴近生活,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其是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