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学重点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纬编概述

针织技术的发展历史:手工编织到机器编织

1、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手工针织品——1982年、中国、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的带状单面纬编双色提花丝针织物国外最早期针织品——现存于英国雷士德博物馆的5世纪产品——埃及羊毛童袜和棉制长手套

2、机器针织开始的标志——1589年,英国威廉·李发明第一台手摇针织机

针织物基本概念

经编:由一组或几组平行排列的经纱在一次成圈过程中,分别在织针上形成线圈,构成一个线圈横列。(一根纱在一横列只形成一或两个线圈)纬编:由一根或几根纱线在织针上顺序编织,构成一个线圈横列。(每一横列由一或几根纱线组成)

线圈纵行:针织物中线圈沿纵向相互串套而成的一列。

线圈横列:线圈沿织物横向形成的一行。

圈距A:在线圈横列方向上,两相邻线圈对应点间的距离。

圈高B:在线圈纵行方向上,两相邻线圈对应点间的距离。

工艺正面:圈柱压圈弧。工艺反面:圈弧压圈柱。单面针织物:由一个针床编织,一面全为正面线圈,一面全为反面线圈。

双面针织物:由两个针床编织,任何一面都有正面线圈。

机织:经纱与纬纱交织。

针织:利用织针把纱线弯曲成线圈,然后将线圈相互串套和连接而成为针织物的形成织物的)

针织加工的优点:(1)工艺流程短;纬编:原料__络纱__上机经编:原料__络纱___整经__上机(2)原料适应性强;(3)翻改品种快(4)产品应用范围广(5)机器噪音与占地面积小;(6)能源消耗小

针织法成圈(1)退圈(2)垫纱(3)弯纱(4)带纱(5)闭口(6)套圈(7)连圈(8)脱圈(9)成圈(10)牵拉

编结法成圈——舌针成圈过程(1)退圈(2)垫纱(3)带纱(4)闭口(5)套圈(6)连圈(7)弯纱(8)脱圈9)成圈(10)牵拉

针织物主要物理机械指标

(一)线圈长度1.定义:组成一个线圈所需要的纱线长度,一般以毫米(mm)为单位。

(二)密度1.横密PA:沿线圈横列方向,规定长度(如50mm)内的线圈纵行数PA=规定长度/圈距

2.纵密PB:沿线圈纵行方向,规定长度(如50mm)内的线圈横列数PB=规定长度/圈高3.总密度:P= PA * PB

4.密度对比系数C:横密和纵密的比值,反映了线圈在织物中的形态C=PA/PB=B/A

(三)未充满系数和编织密度系数(紧度系数)

1.未充满系数δ: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粗细对针织物稀密程度的影响。用线圈长度与纱线直径的比值来表示。2.编织密度系数CF: 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线密度对针织物稀密程度的影响。

(四)单位面积干燥重量.单位面积干燥重量(五)厚度:针织物的厚度取决于它的组织结构、线圈长度和纱线细度等因素,一般可用纱线直径的倍数来表示。

针织物特性:脱散性针织物纱线断裂或线圈失去串套联系后,线圈与线圈分离的现象。

卷边性:针织物在自由状态下布边发生包卷的现象,由线圈中弯曲的纱线段在内应力作用下力图伸直所引起的。

延伸性:针织物在受外力拉伸时的伸长特性。

弹性:当引起针织物变形的外力去除以后,针织物形状恢复的能力

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

1.断裂强力: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断裂时针织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2.顶破强力: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被顶破时针织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3.断裂伸长率: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断裂时针织物所伸长的长度与织物原长的百分比。缩率:针织物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尺寸变化的百分率。

勾丝与起毛起球

1.勾丝:织物中的纤维或纱线被外界物体钩出在

表面形成丝环。

2.起毛:当织物在穿着、洗涤过程中,不断经受

摩擦而使织物的纤维端露出在织物表面。

3.起球:起毛后的纤维端不能及时脱落而相互纠

缠在一起形成球状小粒。

1.常用纬编针织机种类

单针床、双针床;平形、圆形;舌针机、钩针机、

复合针机。

2.圆纬机分类:

单面机、双面机、双针筒。

3.纬编的基本组织及其结构特点:

*平针组织:a.一面全为正面线圈,一面全为反面

线圈;b.正面光洁,反面阴暗;c.横、纵向延伸

性较好,且横向>纵向;d.脱散性:纵向可脱散—

—“梯脱”横向顺编织方向可脱散逆编织

方向可脱散 e.卷边性:上下两端向织物正面卷

曲,左右两侧向织物反面卷曲

f.自由状态下线圈容易歪斜

*变化平针组织:a.在一个平针组织的线圈纵行之

间,配置着另一个平针组织的线圈纵行;

b.组织中每一根纱线上相邻两个线圈之间存在较

长的水平浮线;c.横向延伸度较小,尺寸较为稳

定;d。一般较少单独使用,通常与其他组织复

合,形成花色组织和花色效应。

*罗纹组织:a.正、反面线圈纵行按一定组合规律

相间配置;b.正、反面线圈不在同一平面上;c.

延伸性:横、纵向延伸性大,横向>纵向,横向

延伸性优于纬平针;d.脱散性:纵向可脱散,

横向只可逆编织方向脱散;e.卷边性:上下两端

不卷,左右两侧向边缘线圈纵行的工艺反面卷

曲。

*双罗纹组织:a.两个罗纹组织复合而成;b.双面

均为正面线圈;c.延伸性:较罗纹组织小;

d.脱散性:逆编织方向脱散;

e.卷边性:不卷边。

*双反面组织:a.正、反面线圈横列交替配置;b.

织物两面均呈现反面线圈;厚度增加

c.横、纵向延伸性大,且横、纵向相近;

d.脱散

性:可纵向脱散,横向顺、逆编织方向均可脱散;

e.卷边性:正反面线圈横列不同时,左右不卷,

上下卷,正反面线圈横列相同时,左右、上下均

不卷

4.如何正确实现垫纱?

若导纱器径向太靠外(b偏大),α过大,垫不上

纱(漏针)

若导纱器径向太靠内(b偏小),α过小,导纱器

易碰针钩,造成坏针

若导纱器位置偏高(h偏大),β过大,垫不上纱

(漏针)

若导纱器位置偏低(h偏小)β过小,纱线易被

剪刀口夹住,断纱或毛纱

在确定导纱器的左右位置(m)时,除了要保证

合适的垫纱横角α和纵角β,以便正确垫纱外,

还要兼顾两点:一是要能挡住已开启的舌针,防

止其反拨;二是在舌针打开(退圈过程中)或关

闭(闭口)阶段,导纱器不能阻挡其开闭。

5.弯纱方式的分类:

①.按线圈的形成过程分

a.单式弯纱:纱线一次弯曲成规定大小的线圈。

(台车、单面圆机、部分罗纹机、提花圆机)

b.复式弯纱:纱线先隔针弯曲成成倍大小的线圈,

再抽取一半纱线给另一部分针。(柯登机、棉毛

机)

②.按同时参加弯纱的针数来分

a.夹持式弯纱:每次参加弯纱的针数在两枚以上。

(大多数机器)

b.非夹持式弯纱:一次参加弯纱的针数只有一枚。

(吊机)

③.按纱线的供给方向分

a.无回退式弯纱:纱线只能从导纱器方向供给。

b.有回退式弯纱:纱线大部分从导纱器供给,小

部分从已弯曲成的纱线中转移过来。

④.按针弯纱的次序分

a.整列式弯纱:所有针一起弯纱;(经编、柯登机)

b.顺序式弯纱:针一个接一个的弯纱。(纬编)

6.影响最大弯纱张力的因素:

T1——初张力

μ——摩擦系数

∑θM——从喂入点到最大弯纱张力间,纱线

与各成圈机件间所形成包围角之和

a.初张力T1,影响较小;T1上升,TM上升

b.摩擦系数μ,影响较大;μ上升,TM上升

迅速

c.弯纱三角角度γ,影响较大

主要原因:角度小,同时参加弯纱的针数多,

∑θM大,TM上升

d.弯纱深度x,影响较大

主要原因:X大,同时参加弯纱的针数多,

∑θM大,TM上升

e.弯纱张力T1’,影响较小;T1’上升,TM

上升

7.复合针圆纬机的特点:

*优点:1)织针动程短:a、针身、针芯相对

运动,动程为普通舌针一半左右;

b、每一成圈系统所占宽度减小,有

利于增加路数。

(2)提高了织物质量:a、针头外形平

滑,不会使线圈受不合理张力;

b、针廓尺寸较钩针、舌针小,且逐

渐过渡,故线圈均匀度高。

(3)飞花尘屑减少(与舌针比)

(4)可采用低质量纱线编织(因张力

小)

*缺点:(1)需增加三角针道;(2)机械制造

困难;(3)针芯尖易弯曲;

(4)针身槽中易堆积尘屑飞花

8、罗纹与双罗纹机区别:

都有上针盘、下针筒、上下针槽、上下三角、

上下三角座、导纱器、舌针。

不同:罗纹:上下针槽相间交错对位,分上

下针,2组三角;

双罗纹:上下针槽相对配置,针分四种(上

高、下高、上低、下低),4组三角。

9.花色棉毛布设计

第三章

1、提花组织是将纱线垫放在按花纹要求所选

择的某些织针上编织成圈,而未垫放的织针

不成圈,纱线呈浮线状留在这些织针后面所

形成的一种花色组织。

提花组织分为单面提花组织和双面提花组

织。单面提花组织分为:单面均匀提花组织、

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双面提花组织分为:

完全提花组织、不完全提花组织。

2、线圈指数:指某一线圈连续不脱圈的次

数。

3、添纱组织:是指织物上的全部或部分线圈

由两根纱线形成的一种花色组织。

4、毛圈组织:由平针线圈和带有拉长沉降弧

的毛圈线圈组合而成。

5、各种花色组织可形成的外观效应:

(1)色彩图案:提花、集圈、添纱、毛圈、

长毛绒、复合。

(2)横条纹:双面完全提花、衬垫、调线、

添纱、复合。

(3)纵条纹:双面不完全提花、衬垫、集圈、

绕经。

(4)孔眼:集圈组织、纱罗。

(5)凹凸:单面不均匀提花、集圈、衬垫、

调线、绕经。

(6)毛绒:毛圈、长毛绒、衬垫。

(7)丝盖棉:双层织物、添纱。

6、线圈识别图。

7、单面、双面提花的编织图,双面提花反面

花型上机工艺。

第四章

各种不同选针的上机工艺设计。

第六章

1、收针:将要退出工作的针上的线圈转移到

相邻针上并使其退出工作,从而达到减少参

加工作的针数,缩减织物宽度的目的。

明收针:移圈的针数等于要减去的针数。

暗收针:移圈的针数多于要减少的针数。

放针: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参加工作的针数,

以达到使编织物加宽的目的。

明放针:直接将需要增加的织针进入工作,

从空针上开始编织新线圈,以使织物宽度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