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最终版

合集下载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

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

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

“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

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

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

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多首提到了月。

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

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

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

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

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月首先就是做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诵的。

她深邃美丽、静谧皎洁。

温润深邃的月光世界就是美丽善良的寓意。

从《诗经》中“月出来皎兮,佼人僚兮”至“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就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公的审美意象而存有,就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之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有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研发了一个韵味性灵而又美妙绝伦的启发源泉。

李白一生结点祖国名山大川,最爱好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种自然意象去刻画属于自己的'独有境界。

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作诗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存有了代莱缔造,代莱生命,沦为代莱形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月”是中国人文中一个具有特殊含义意蕴丰富的文化意象。

作为广阔渺远中的冰镜玉璧般的自然之物,因人主观的心绪的差别,可以引生出不同的感想;面对亘古不变,清辉永存,自然勾起人们飞跃的神思,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妙。

再者由于传统美妙动人而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的叠加,更加辉映出意蕴丰富的内涵,比如中秋节,起于古人祭月节,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祟拜,碧空如洗,圆月如盘,赏月之余,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包含着一份深切的思念,是最具人情味,最有诗意的节日。

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与中国人的某些文化特质。

在中国文学中,它是有生命的,不但和人一样具有思想感情,而且也最善解人意,无论你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中国文人自然喜欢借月抒怀。

李白的咏月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大。

据统计,其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诗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

它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的气概、激昂的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物作细致的描绘,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特点,往往是喷发式,如狂飙如火山,想象是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意境开阔雄古,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月的形象也丰富多彩。

如溪月、天山月、溪江月、峨嵋月、关山月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诗中的月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围其它景物一起组成新意象,成为作者面对现实、思考人生时的参照物。

诗人把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与之融为一体,使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因而意境显得生动形象、平中见奇,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所以古人有言,太白豪放,惊动千古,气盖一世,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

一、作为美的形象,象征美好,也代表爱《古风(其十)》:“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此处取出自海底“明月”意象作比,来形容鲁仲连的风采,表达对鲁为人排难中伤、功成不受爵、高风亮节的景仰;借此表达诗人的志趣与抱负。

《古风(二十七)》:“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以“皎月”比女子,极言秀美动人,倾城倾国。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在中国诗词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诸多的伟大诗人,这些诗人为我国的诗词文化贡献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李白在我国诗人群体中最为人所知的伟大诗人之一。

纵观李白的诗词,月亮一直是李白最为喜爱的诗词意象之一。

李白的诗词描绘了大量的月亮,这对后来的咏月诗词的影响相当巨大。

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标签:李白;诗歌;月亮;意蕴现今我国民众们对诗词接触的开始都是从优势朗诵《静夜思》等等李白诗词开始的。

诗人李白将自身一生大量的笔墨放在描述月亮上,他撰写了大量的关于月亮的经典诗句,对于后世人们对于月亮的看法产生着影响。

由此可见李白对于月亮的喜爱,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描述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因此,笔者结合李白的一生探讨李白与月亮的不解之缘,并且通过李白的诗歌去探寻月亮意象及意蕴。

1.李白与月亮诗人李白的一生都似乎和月亮离不开关系,月亮对于李白来说好像并不是悬挂在九天之上的死物,而是他的亲朋好友和知己佳人。

李白将自身的情绪向月亮所说,将自身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对比,仿佛月亮已经和他成为了共同体,甚至他的死亡都和月亮离不开关系——李白晚年因醉酒捞月溺水而亡[1]。

在李白的认知中拥有着各种静态的月亮如清月、圆月、残月,有各种动态的月亮如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各种不同地点的月亮如林中月、江中月、深山月,有各种时间的月入今夕月、往昔月、盛秋月、隆冬月,有各种不同形状的月入玉盘月、玉环月、玉钩月。

在李白的幼时,明月对于他来说是“小时不是月,呼作白玉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李白得意的时候明月对于他来说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某使金樽空对月”。

在李白苦闷的时候,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李白思想亲友的时候,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月是李白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

在他的诗歌中,月象征着自由、浪漫、寂寞和孤独。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对月的描写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浪漫情怀逐渐转变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我存在的思考。

在李白年轻时的诗中,月总是与诗人的豪情壮志相伴。

他用美丽的描写表达了对月的赞美和崇拜。

比如在《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充满了对远离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向往。

月在这里象征着纯洁、美好和理想的归宿。

随着李白的成熟和心境的变化,他对月的描写也变得更为深沉和内省。

他开始将月与自己的心灵相连。

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里月是诗人思考人生和对兄弟之间的友谊的催化剂。

月的出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更迭,让李白感慨万分。

在他的晚年作品中,月的意象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李白开始将月与自己的孤独和悲伤相联系。

在《月下独酌》中,他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月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空虚和寂寞。

他通过与月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人世的感慨和对自我的思考。

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也经常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增强了诗意的氛围和意境。

比如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他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里的月与乌啼、江枫渔火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忧郁的氛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离别的思念。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第一篇: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月亮就有着独特的情感。

它是美的象征,皎洁的月光更是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的特定文化心理。

同时,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象,也会因外部的激化,人的主观心绪的差别而引发不同的感想。

它寄托了恋人的相思,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怀念与眷恋;在失意者的笔下,它则又成了失意、孤寂与落寞的象征……李白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幼年时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也有饮酒兴起时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更有游子思乡时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在其现荐的一千余首诗作之中,涉及月亮的就达380余首,数目之多,可谓唐诗这冠。

由此也足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情有独钟。

可以说,古代诗人之中,李白对月亮的描绘是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是最为完美的。

纵观李白的咏月诗,其笔下的月亮呈现出各种形态,如“圆月”“初月”“新月”“半月”“弯月”;各种色彩,如“明月”“皎月”“素月”“清月”“朗月”;就时间而言,有“寒月“”冬月“晓月”“夕月”“古月”“汉月”“夜月”;就地点而言,又有“天门月”“西江月”“峨眉月“巴月”“秋浦月”“秦地月”“萧湘月”等。

而李白天生豪迈奔放的性格又使得他可以支“泛月”“醉月“乘月”“揽月”“寄月”甚至去“赊月”。

“如此地喜月、爱月、玩月、咏月,李白可谓是古今第一,天下无双。

”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

而李白更加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并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哲理精神融入兰中,使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月亮意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不仅有灵动飘逸的物境,更是饱含了作者人格意志的“我境”,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与独特的浪漫性,体现了自己支理想和光明的不懈追求与探索。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

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

当然,这也与实现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力的开发分不开。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也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大诗人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

“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明月在诗人的点染下姿态万千,其创造的明月意象多达八十多种。

一、千姿百态的明月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

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的半挂之月,等等。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朝夕夜昼的变化,升降起落的变化,阴晴圆缺的变化,还有时令季节的变化,情态意味的变化,色彩斑斓的变化,也便有了:晓月、夜月;升月、落月;满月、新月;春月、秋月;凉月、寒月;皎月、清月。

诗中月辉映在城楼阁户,有城月、楼月、闺月、户月;诗中月摇曳在花明绿影之间,有花月、萝月、松月、绿萝月;诗中月洒落在山石滩涂之上,有山月、石上月、沙上月;诗中月辉映在溪池湖海,有溪月、池月、湖月、江月、水月、冰月。

[2]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

此外,还有新月、高月、归月、梦月、禅月,悲怆凄凉的坟上月,充满神话色彩的瑶台月,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09中文3班那心彤梁永红摘要: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 / 余下三分啸成剑气 /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从历史上看,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对月亮有特殊情感的民族。

入晚,当我们抬头望月时,自然会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玉兔和蟾蜍,猛然间也会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一种特别的感受油然而生。

而我们能够想起的唐诗中有关月亮的名作,有一半出于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手中。

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寄情于物,可以使诗歌赏心悦目,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难抒之情、难言之理,都可以由意象婉转地代抒代言。

也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诗的张力性。

李白的月亮诗把他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对自我生存的体认,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把他生命历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一一袒露在他的诗中,这些不仅给盛唐的诗坛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后人留下了无人能匹敌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李白月意象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客观事物之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文学艺术上的意象指的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钟情于“月亮”这一意象,张九龄、李白、苏轼等诗人、词人都曾在他们的诗文中寄情于月,但是其中当属李白为最。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各类作品中,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德明丽意象,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了总数的几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诗人中写月最多的,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和月份的月更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而且在不同时间,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形容、比喻和借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这样的说法并非是溢美之词,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完全能够体现出来。

就先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

因前人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相反,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读出李白自小便与天上那一轮明月结下的不解之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是童年时期的李白对月亮的幼稚认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美丽而又多变的月的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那颗小小的纯净的心灵的无数想象。

两个比喻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移情于景,鲜明生动,意象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随即又把神话拿来,月亮初升,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凡此种种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如此写法,借助于内涵丰富的月的意象,当然增加了美感,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力,怎能让人没有赏心悦目之感呢?之后笔锋一转,“蟾蜍蚀圆影,天明夜已残”,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当时已是玄宗晚年,皇帝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朝纲不振,这首诗即是李白针对当时黑暗的朝政而发的。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引出后羿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

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把月亮的圆缺与对它的观赏赋予了现实意义,既体现了封建社会政治对文学压迫的结果,又在艺术上使诗人的难抒之情、难发之慨,表达得深婉曲折,这,即是上文所述意象的作用之三。

由此可得,李白和他最爱的意象——“月”的缘分着实很深,那么相对地,毋庸置疑,他对月自然也感受得深入、剖析得透彻。

他的《把酒问月》,仅仅围绕着头顶上的月,以这一意象为纽带,把情和理融合得完美无瑕。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整首诗除中间两句用神话点缀之外,句句写实,语言朴素犹如儿歌,却又通篇贯穿哲学的沉思。

明月万古如一,而人世间则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造化的无穷与人生的短暂,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

李白问月,问的正是这种人人都能理解的矛盾并由此产生的苦恼;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月华如练人却千里,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希望自己能够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的思想被李白表述得巧妙生动,又极为质朴。

读诗的人不油会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感伤,同时也能得到难以言喻的慰藉。

既然古人、今人以至未来的人都要面对同样的矛盾和苦恼,这共同的矛盾和苦恼也就使世世代代的人彼此沟通,产生某种感情上的共鸣;沟通的媒介便是大家都能见到并会由它引起遐想的月亮。

诗的奥妙往往就在把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受用独特的方式说出来。

这一点,李白用把情理寄托于月的意象的方法做到了,此即前文所讲: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结果是制造出一了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所以说,李白不仅爱月,也懂月,甚至还友月。

月的意象,到了他的手中,不再仅是创作时被利用的工具,还是他终其一生的知己,因此也无怪乎月亮这个常见的意象在他手中作用总显得更大对他总是更服帖。

如上文所述,客观形象月与李白的主观心灵融合得如此紧密如此融洽,这样的境界,意蕴和情调怎能不无穷无尽呢?就像他的《月下独酌》:独自一人坐于花间独酌,无亲又如何?有月陪伴!再对着影,不就变成三个了吗?孤独却也豪放,暂时伴着它们,唱歌、为舞,及时行乐,“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以月为友,共舞、共醉,李白真乃极富浪漫情怀的奇才也!将自己的一腔情怀同月相联系,这般物我相融的境地,也唯存在于此篇千古流传的佳作中了。

这里,月的意象是无可取代的,正如诗人的感情是独一无二的一样。

这便是前文的“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这里的月只是李白的月,和别月俱不相同,全天下,陪李白饮、歌、舞的,只此一轮!难怪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有评云:“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

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

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

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

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如此这般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那洒洒落落的明月光在李白笔下明亮到何种程度——“疑是地上霜”,就是说他把一种光线转化成一种质地。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由空转实,人的心事也转实了,“举头望明月”是向往,而低下头呢,思故乡,举头与低头之间,是李白俯仰中宇宙;那轮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月在李白笔下平易到何种程度——李白诗中从无赊酒,却有赊月。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酒是要用钱买的,没钱的时候就用五花马、千金裘、龙泉剑去交换。

而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则容易得多,月色即使要钱,也可以赊。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

这种妙趣横生的想象,是李白以天地为衾枕的襟怀,有这样的天地之心,能够望穿天地明月;那个浪漫神秘的月世界在李白笔下无暇到何种程度——那是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未受污染的世界,它无论怎样变化,永远是那样幽冷而静谧,使人产生达到透明和空灵程度的纯洁感。

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既是真实的,李白在其中饱受怀才不遇的苦闷和不满现实的愤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们需要有个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他的世外桃源不在仙山也不在田园,而在与污浊现实截然分开的月光世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这个世界无处不在。

李白看月与常人的审美不同,慧眼独具,别出心裁。

大致排列一下李白笔下的月,可谓变幻莫测,形态各异,创下了古今诗人写月之最:他用状物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风月、海月、江月、湖月、溪月、水月、云月、山月、沙月、星月、松月、天月、冰月、云外月、青天月、石上月、坟上月;他用时间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春月、新月、初月、夕月、夜月、归月、晓月、寒月、秦时月、汉时月、古时月;他用绘画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皎月、素月、皓月、明月、朗月、清月、白月;他用形象派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半月、弯月、片月、薄月、缺月、席月、禅月、浮月、高月、好月、孤月;他用地理学家的眼睛去看月亮,就有了:镜湖月、洞庭月、潇湘月、金陵月、天门月、秦地月、竹溪月、西楼月、三江月、芦洲月、五溪月、海上月、洲前月、江月、瑶台月、秦楼月、峨眉月、沦岛月、淮月、楚关月、秋浦月、西江月、边城月、碧山月、后湖月、万里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