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古诗词月亮的意象

古诗词月亮的意象
1. 月亮啊,那可是思念的寄托!你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望着那月亮,心里满满都是对故乡的思念呀!这月亮多神奇,能让人跨越千里万里去想家。
2. 嘿,月亮也是孤独的象征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在月下独自饮酒,那孤独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就好像一个人在黑夜里守望着什么。
3. 月亮还能代表团圆呀!想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然大家相隔甚远,但看到同一轮月亮,不就感觉心在一起了吗?这月亮就是连接大家的纽带啊!
4. 哎呀呀,月亮也是时光的见证者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月亮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流逝呀!
5. 月亮有时还会让人觉得惆怅呢!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愁绪寄托给月亮,多无奈呀!就好像我们遇到烦心事,也希望有个地方能倾诉。
6. 嘿,月亮可是浪漫的代表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画面多美,多浪漫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7. 月亮也是高洁的象征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洁白无瑕的样子,不就像我们心中的那份纯净吗?
8. 哇,月亮能带来宁静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寂静的夜晚,只有月亮陪伴着,多安静呀,让人的心也能平静下来。
9. 月亮有时又是神秘的呢!“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那朦胧的感觉,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好奇心?
10. 月亮啊,真的是蕴含了太多情感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管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会想起那些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和情感呀!
我觉得古诗词里的月亮意象真是太丰富太奇妙了,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各种情感和心境,真的太有意思了!。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
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
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
“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
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
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
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多首提到了月。
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
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
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
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
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月首先就是做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诵的。
她深邃美丽、静谧皎洁。
温润深邃的月光世界就是美丽善良的寓意。
从《诗经》中“月出来皎兮,佼人僚兮”至“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就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公的审美意象而存有,就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之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有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研发了一个韵味性灵而又美妙绝伦的启发源泉。
李白一生结点祖国名山大川,最爱好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种自然意象去刻画属于自己的'独有境界。
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作诗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存有了代莱缔造,代莱生命,沦为代莱形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
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
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
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⑴,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一、中国诗歌的原初“月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月和梅、兰、竹、菊等都是富有丰富内蕴的意象。
那么,月为什么能成为一大意象呢?它的原初形象和在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是对李白“思乡的明月”的意象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1、明月的语言形象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关键,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直至成为某种意象,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正是因为明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不断赋予其不同的内蕴,造就了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显赫地位。
2、“月象”的原初形态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
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
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己成为风俗,显著地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
另外,由于月亮有阴晴圆缺和月食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想象,制造了“天狗吃月”等传说,又因月中有模糊图像且有所变化,人们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
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在民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且与太阳相比属阴,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89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赵群(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710130)摘要:在我国古代,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爱的托物言志之物,如菊,梅,莲等,而伟大的诗仙李白却一生 钟情于月亮。
在李白的诗中,月亮是故乡,寄托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思乡之情;月亮是征夫孤寂的身影,有着无 限的孤独与思念;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充满郁郁不得志的寡欢。
在诗人笔下,月之皎洁的意象不仅照亮了 诗人的心魂,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关键词:唐诗李白意象月中图分类号:1207. 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03-0089-01一、表达自己高洁的理想李白一生都在追逐着月之皎洁之心,月亮神圣、孤独、浪漫、高洁,这些恰巧是诗人身上所具备的或是正在追求 的。
李白一生都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他的 一生漫长而坎坷,在昏庸衰败的唐玄宗时代,他的理想抱 负不仅不能够实现,反而由于他的才华和盛名,不断遭到 奸佞权贵的嫉妒和陷害。
因此,他痛恨人世间的黑暗和不 平,憧憬有一个如明月般皎洁无瑕的世界,所以他便把自 己的理想寄托给皎洁的月亮,例如他在《宣州谢腆楼鉴别 校书叔云》中写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 月。
”这是诗人酒兴大发时写下的豪言壮语,让我们分明感 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 候是极其苦闷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高洁理想的 追求,这便是我们的诗仙的可贵之处,能在抒写强烈苦闷 的同时表现出倔强豪迈的性格。
正因为他品格高洁,超凡 脱俗,生性好月,才用“天上之月”来形容自己的理想抱 负。
再如《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 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用诗 歌安慰自己,不免有点自欺欺人的无奈。
诗人有远大的理 想抱负,可是必须面对现实的黑暗残酷,即使心有不甘,但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行我素,他不需要我们这些俗人 的同情,因为月亮懂他。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作品中的月亮意象非常丰富,通常表现为崇高、神秘和浪漫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例子: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在这句脍炙人口的诗中,月亮被描绘为清澈明亮的光芒,给人以美好的感觉,但同时也带有一些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气息。
2.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将进酒》):在这首豪放洒脱的诗中,月亮被用来形容城市的景象,强调了夜晚的宁静和温馨,但与此同时,也暗示了人们的辛勤劳动。
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异乡漂泊时的思乡之情,月亮被用来象征故乡的远方,强调了人对家园的眷恋和怀念。
总之,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丰富多彩的,既具有美好的形象,又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它在诗人笔下成为一种深邃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导语: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写月写得最多的是李白,在他现存的千余首诗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亮;写月写得最好的也还是李白,他笔下的明月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
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
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
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
“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
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
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
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
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
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
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
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
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
月首先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唱的。
她朦胧美丽、静谧皎洁。
晶莹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丽纯洁的象征。
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立的审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上洁白玉兔、美丽嫦娥
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特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又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李白一生遍历祖国名山大川,最热爱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种自然意象来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境界。
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新的生命,成为新的形象。
明月,是经过李白的再创造,才变得格外富有诗意。
对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诗人丰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因而给后人留下了一轮作者对其热情赞美、真心喜爱的自然月亮形象:“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莹”;“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在这些诗句中,作者总把月亮放到自然大家园里加以描绘,处处赋予月温馨胎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使月亮与舟、山花、山峰、绿水、海鸥、石等结缘,相辅相成,灵气贯通,共同创造美的境界,展示着一个又一个蔚然大观的自然景致。
这些自然月亮意象不管是清新的,还是豪迈奔腾的,都是作者自己丰富情感的寄托。
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充满了激情与追求。
二、月的情爱意象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一直以来,月就是人间各种情爱的最好寄托。
“月上柳梢”的意境,“晓风残月”的低吟,“月照高楼”的孤寂――那一轮明月牵动了人间多少的情与爱!这里有缠绵悱恻的男女爱悦,有对家人的相思眷恋,有朋友间的殷殷祝福,更有高洁志士对社稷苍生的真切关怀……在月光的温抚下,任何人都还原出了人性的本真。
李白同样是一个具有细腻情感的普通人,他虽然在诗中没有给后人留下关于他的动人爱情,但李白笔下的月亮却体现了一种极为高尚的情与爱――那就是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对普通人民的关怀与同情!这从他笔下构建的情爱月意象中可窥见一斑:“谢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等诗句,写出了作者与朋友分别的无限大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等诗句,表达了作者这种对朋友的深深牵挂;“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等
诗句,抒发了对朋友的的怀念之情;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等诗句则凸现了诗人的那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三、月的边塞意象
古往今来,荒漠的边塞唯有明月是深受战争之劳与孤独之苦的战士们看到的永恒而又最有情感散发力的物象。
因而,各种边塞诗的问世往往离不开明月意象的塑造。
无论戍守边疆的征夫;英勇善斗的战士;还是苦待闺中的思妇,月都是他们的一种寄托与思念,千里与共,流照亲人。
众所皆知,唐代是对外用兵十分频繁的一代。
李白作为盛唐诗人,他笔下的明月一方面赋予了边塞诗博大阔远的意境,如《关山月》一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妇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境界壮阔,展现了一幅容纳明月、天山、边邑、幽闺的边塞风光图,赋予了明月以盛唐的雄浑,体现的是一种游侠豪情,读之不禁使人心胸一震。
另一方面,李白也赋予了明月以情思绵绵的万种风情:“自马金羁辽海东,罗帏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藉闺迟”;“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风催寒梭响,月如霜闺悲”……这类诗歌在李白的写月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