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6古代文整体阅读二
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增强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学习。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3. 文言文文学作品的选择与解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分析文言文阅读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3. 鉴赏法:分析文言文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分析文言文阅读技巧。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简单的文言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解读。
4. 解析:分析文言文文学作品,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文言文阅读的试题,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
4.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文言文教材,如《古代汉语》、《文言文阅读教程》等。
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文言文阅读的参考资料,如《古汉语字典》、《成语典故词典》等。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信息。
4. 文学作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的传授,文言文文学作品的分析。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语法和词汇的理解与应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解读。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句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翻译下列句子①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②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A. 直堕其履圯下圯桥B. 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却击退C. 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悉熟悉D. 高祖离困者数矣离通“罹” 遭遇【答案】C【解析】(1)C项该句翻译为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土谋刺秦王悉全、都【答案】A【解析】(2)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整句话的翻译为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本题中“矣”为句末语气词因此要在“矣”后断开排除B、D两项“谷城山下黄石”指“谷城山下的黄石” 作“即我矣”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A【答案】D【解析】(3)D项“张良魁梧奇伟”表述错误由原文“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可知张良相貌像个美丽的女子【答案】(4)①浅薄无知的小人让我把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们进来我就可以在秦国的土地上称王所以就听从了这种意见②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解析】(4)①鲰生浅薄无知的小人距通“拒” 把守内接纳王称王②见表被动故所以诛诛杀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诗歌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A. 诗歌前四句点题叙写诗人陪同北海太守李邕游览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历下亭B. “云山已发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言云山也被宴会撩动了兴致显出宴会之兴盛C. 诗歌第七八两句描写宴饮的环境竹色波光清凉交映给宴会增添了雅兴和趣味D. 全诗寄情一场文人盛宴叙事简洁议论精警体现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1)B项“云山已发兴”意思是云山美景助发雅性并非“运用拟人的手法言云山也被宴会撩动了兴致”【答案】(2)①郊游宴饮的快乐和满足②对宴会即将结束的留恋③对不知何时能再与李邕前辈共游同乐的感伤④对不管地位高低都要受外物的支配和束缚、不得自由自在的感慨【解析】(2)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后四句的大意分析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写历下亭深蕴自然真趣令人恣情留恋但红日西沉宴会将散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郊游宴饮的快乐和满足以及对宴会即将结束的留恋“贵贱俱物役” 贵者如公、贱者如我同是被事物役使抒发了诗人受外物之支配束缚、不得自由自在的感慨“从公难重过” 恐怕今后难以把您重访则抒发了诗人对不知何时能再与李邕前辈共游同乐的感伤据此理解作答即可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3)下列名言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筷子的文化内涵?请简要说明A. 材料一中国汉字从“箸”到“筷” 是依据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提出的猜想这直接反映了语言的变化与实际生活有关B. 材料二日本民族具有悲叹落花之美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化深受生命无常的影响樱花成为日本的国花大约也受其影响C. 材料二所说的汉族用筷禁忌与日本人对筷子的感情体现的是东亚文化圈内部的差异与材料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不同D. 材料三可以从宏观上解释材料一、二中的文化现象也可以从理论高度解答欧乐教授对于中国人不使用刀叉的疑问【答案】B【解析】(1)B项“悲叹落花之美”错误原文是赞誉【答案】D【解析】(2)A项蔡元培的说法是想力证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中国人的温和和爱好和平“讽刺和嘲笑”描述用词过重B项“是文化糟粕”是一个很武断的判断而且也于文无据“必然”这个表述也太绝对C项“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的推断错误于文无据故选D【答案】C【解析】(3)材料三既强调了文化的差异性又强调了文化的融合性主张多元文化融合A项强调的是文化的粉饰功能B项强调的是文化对于人类的启蒙开化作用D项强调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同而不是强调不同文化的融合故选C【答案】(4)①举例论证列举中国文化中用筷子的禁忌和日本文化中使用筷子的民俗来展示筷子的文化内涵②对比论证把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的异同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文化内涵上的异同点【解析】(4)材料二提到“汉族用筷禁忌很多大致说来与死亡相关的有两个”“一为三长两短”“二为当众上香”“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樱花和武士道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大象征” 作者在这里举出了中国文化中用筷子的禁忌和日本文化中使用筷子的民俗写出了筷子深厚的文化内涵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材料中将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的异同进行比较“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了一种本能的恐惧以致在生活中忌讳让人联想到死及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物”“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 运用对比论证从而得出文化内涵上的异同点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4.(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A. 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B. “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C. 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D.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答案】A【解析】(1)B项“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错材料二原文是“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C项“其内涵是相同的……平衡性”错根据材料二“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可知中国思维的整体观与阴阳观内涵不同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故选A【答案】B【解析】(2)A项“它就将成为……”已然变未然材料一原文是“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C项“‘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错材料二中说的是“历史文化基础”D项“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错故选B【答案】D【解析】(3)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只有D项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作答的故选D【答案】(4)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②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解析】(4)解答本题时可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二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段明确话题提出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的观点中间六段具体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内容后两段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系以及传播方式在论述过程中使用的论证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传统名句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据此联系材料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答案】(5)①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②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③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解析】(5)结合题干通读文章确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材料三筛选出“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在民间扎根”及“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真正走向了世界”等信息联系相关的日常积累分析概括得出答案即可5.(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2)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3)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5.(4)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A. 小说开头写“我”眼中的幻影团火降落红叶山白的石、蓝的水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暗示了一种生命之美B. “我”再次看到律子时“本想趋前探问” 却“终究还是踟蹰不前” 表现了“我”既想见她又不忍心面对她病况的心情C. 小说两次出现律子“不和悦”的目光第一次写的是她害怕做手术第二次写的是她没能提前一天穿上和服的情绪D. 这篇小说很简短故事也简单不以人物性格的独特与情节的曲折取胜整篇小说有一种含蓄美和朦胧美【答案】C【解析】(1)C项分析有误第一次写律子“不和悦”的目光是“我”在电梯中对她的观察从“后来这女孩子不见了”来看律子没做手术是“后来”发生的与“我”在电梯中看到律子的目光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所以与她是否害怕做手术无关第二次写律子“不和悦”的目光从原文“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和“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来看律子的心理应该与她看“新郎新娘”和将穿“新娘礼服”有关与她是否提前一天穿和服无关【答案】D【解析】(2)D项“扭转”有误这段文字之前写“我”去京都看律子这段文字之后写“我”在京都某饭店大厅看到律子情节发展是顺承关系且律子的先天性心脏病并未治愈她还是可能随时死去人物的命运也没有扭转【答案】(3)暗示了律子和小姑娘相似的命运因为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是和“她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相联系的【解析】(3)对服饰的描写无非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所以解答此题就要去思考和服与小说中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是什么关系小姑娘身裹美丽的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上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 暗示了小女孩悲剧的命运和“她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相联系和服象征着成熟的生命、美好的期待、幸福的人生但包裹着的是无法挽回的脆弱的生命以及无法获得幸福的人律子作为模特穿上和服衬托了她因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随时死去的命运所以和服“暗示了律子和小姑娘相似的命运”【答案】(4)第一问这篇小说体现了生命美丽却无常易逝的伤感氛围第二问①通过现实中律子随时可能早逝的不幸来表现②通过团火降落红叶山的幻影来渲染【解析】(4)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氛围”和“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实际上是在探讨小说的主题和小说主题是如何表现的小说主题主要通过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来表现小说主题的提炼概括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归纳总结小说写了一位先天性没有胆液输送管的小女孩夭折写了律子因为先天性心脏病随时可能死去从这两个人物不难归纳出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情与不公的主题至于如何表现主题从整体上来看小说出现了几大段的景物(幻影、秋雨)环境描写除此之外就是小女孩和律子的故事所以自然是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表现主题的据此理解作答即可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6.(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6.(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6.(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大义凛然竟然往往天衣无缝B. 慷慨赴义甚至常常自圆其说C. 慷慨赴义竟然常常天衣无缝D. 大义凛然甚至往往自圆其说【答案】D【解析】(1)大义凛然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慷慨赴义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第一处此处形容美国将霸权行为包装得正义庄严应选“大义凛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第二处此处形容将对华关系数十年发展称为二战结束后美国自损最重的三大对外政策错误是进一步的事例应选“甚至”常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第三处此处形容一个空口袋在里面空空、没有任何东西支撑的条件下立不起来是时常存在的应选“往往”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第四处此处形容语言游戏再怎么重复也不会没有漏洞应选“自圆其说”故选D【答案】C【解析】(2)根据上文“美中在国际商务中互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和下文“这是一大错误”推断这句话的主语应是“美国” 排除A、D两项“忽略”的宾语应是“好处” 排除B项故选C【答案】B【解析】(3)原句共有两个错误一是“借强力肆意”语序不当应是“肆意借强力” 排除C、D两项二是“冲击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搭配不当应是“给……带来冲击” 排除A项故选B7.(1)将________________7.(2)将________________7.(3)将________________7.(4)将________________7.(5)将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将“霸主”改为“大家”【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题目已经指出语段是“我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短信” 且”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 要求“指出并改正”仔细阅读这封短信可发现①“霸主” 在某一领域或地区最有声威、势力的人或集团此处是说屠呦呦是医学界著名的专家表达不符合语境可改为“大家” ②“忝列” 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为谦辞只能用于自己此处是说屠呦呦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降低身份答应成为自己生物社团顾问中一员“忝列”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屈就” ③“绵薄之力” 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是谦词此处是说屠呦呦为自己生物社团发展提供指导帮助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指导帮助” ④“佼佼者” 指美好、突出的人物也指某领域上优秀的人此处是用来形容自己生物社团成员抬高了身份表达不得体可改为“爱好者” ⑤“编安” 是作者给编辑信函的问候语此处是生物社团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信不是对普通的编辑问候因此“编安”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安康”【答案】(2)将“忝列”改为“屈就”【解析】【答案】(3)将“绵薄之力”改为“指导帮助”【解析】【答案】(4)将“佼佼者”改为“爱好者”【解析】【答案】(5)将“编安”改为“安康”【解析】8.(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8.(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8.(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黄沙漫天妥善杀鸡取卵如火如荼B. 黄沙漫天妥当以卵击石如日中天C. 过眼云烟妥善杀鸡取卵如日中天D. 过眼云烟妥当以卵击石如火如荼【答案】A【解析】(1)黄沙漫天风大将地面上的沙土吹起现在多指是由气候、环境恶劣导致过眼云烟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这里形容“楼兰古城” 故选“黄沙漫天”妥善稳妥完善的恰当的妥当稳妥适当结合语境故选“妥善”杀鸡取卵意思是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以卵击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跟“竭泽而渔”意思相近的故选“杀鸡取卵”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形容“环保公益活动”多、盛故选“如火如荼”故选A【答案】D【解析】(2)A项“疮痍”与“创伤”重复B项句序不当C项“制造”和“财富”搭配不当故选D【答案】C【解析】(3)利用句式的一致性排除B、D两项“凝聚”比“凝结”更合乎语境排除A、D 两项故选C。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与概括(20张PPT)

原文信息
分析
锁定具体信息区间: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文公辞南阳,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听,曰:“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为少,余请益之。”文公乃退。
晋文公的请求超越上下的名分,不合礼制。
结合材料一核心观点: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文本二
文言文阅读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1.带题阅读。始终针对题目指定的角度和范围,找准找全相关文字,细抠深挖文中能显示答案要点的关键词句,把握题中规定的人、事、物的特点,排除非题目指定的信息。2.借题读文。要充分利用选择题整体把握全文,打开答题思路,有时还可以直接引述选项中的文字作答。3.联系语境。在遇到阅读障碍时,要注意根据前后内容加以推断分析。可以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多方面理解,不能只盯一点,不顾全篇。4. 转换语言。文意理解题考查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意的梳理与概括。答题时既要忠于原文,又不能照搬原文,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翻译原句,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2023最新-郦道元《三峡》的阅读题答案【优秀2篇】

郦道元《三峡》的阅读题答案【优秀2篇】郦道元《三峡》的阅读题答案篇一《三峡》课案周上银▲教材分析本文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比较精要的描述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赞叹。
因此学习此文要让学生领会文中所描绘的三峡美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并基本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基本能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师生: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图片以及作者的概况。
教师:制作幻灯片。
▲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设计一、烘托气氛,导入新课大屏幕以长江为背景,反复播放《长江之歌》。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生回答)对,它就是《长江之歌》。
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
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饿俊美。
长江之美,美在三峡。
今天我们就随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大屏幕出现课题。
二、检查预习:1、三峡的地理位置:(大屏幕显示地图)2、作者的情况:(大屏幕显示作者投降及有关资料。
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撰著《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三、反复朗读:1、教师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大屏幕显示相应的图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大屏幕显示生字。
学生读出生字读音。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自主探究,疏通课文。
(大屏幕显示学法:1、自主探究。
2、同伴互助。
3、提出疑难)在学生基本疏通课文后,大屏幕展示图片,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试背课文学生在疏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预以提示,试背课文。
文言文整体阅读方法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 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 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 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 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 些词&
&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
置产业: 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孔非宜& 皇上您兴起战士;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恐怕很 不合适& 关键词:军旅、咨怨、游幸;全句大意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我不能够清除凶恶叛逆的人;最终让朝廷落到了这种地步;我只能抱 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关键词:凶逆、王室、泉壤;全句大意&
阅读实例导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 一、关注开头段;了解人 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荤; 物的基本信息& 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 用横线划出人物的基本 会为国灭贼已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 信息语句& 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 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 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 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 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 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 “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 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 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文言文整体阅读》课件

文言文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需要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表达方式,如判断句 、省略句等。同时,也需要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如对偶、排比等。
总结词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加深对文言文句式与表达的理解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表达 方式,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模仿和练习 ,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文言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繁荣,出现了《左传》 、《尚书》等经典文献。汉唐时期,文言文逐渐成熟,成为官方文书和文学创作的标准语言。宋元明 清时期,文言文继续发展,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录。
文言文的重要性
要点一
总结词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 要载体,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同时,文言文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对于理 解现代汉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文言文整体阅读》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文言文概述 •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阅读技巧 • 文言文作品鉴赏 • 文言文实践应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文言文概述
定义与特点
《史记》选读
总结词
史家之绝唱,无韵献中的一部巨著,通过对历 史人物的记述和评价,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历史画卷。选 读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故事,语言 生动有力,刻画细致入微,是学习历史和了解古代文化 的重要资料。同时,《史记》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_文言文整体阅读:项脊轩志_练习(2)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项脊轩志课后练习(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火尚足以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小学而大遗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歌窈窕之章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则其至又加少矣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吾得兄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既来之,则安之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项脊轩志【明】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 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的整体阅读

古诗词的整体阅读一、常见题型1.感受诗词的形象,体会诗词的意境。
2.品赏诗词的语言,揣摩语言的特色。
3.理解并能正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
4.评析诗词的手法的技巧。
二、解题技巧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整体阅读阅读古诗词,首先要学会感受诗词的形象,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词都是抒情言志的,而其情志往往蕴涵在诗词的形象和意境中。
这个形象有人物形象,有抒情主人公的自身形象,更多的是日月山川、花鸟虫草等这些融入了诗人情感的意象。
赏析时,我们要注意分析诗词的形象特点,尤其是诗词意象所蕴涵的特别的含意。
同时,要抓住诗词的画面和气氛去分析此时、此物、此景、此情,体味诗词的意境,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其次,要学会品析欣赏诗词的语言,特别是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词。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全诗的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这些字词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同时,要能粗略地感知诗词的语言特色,如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清照的词伤感缠绵等。
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品析诗词的语言。
第三,要能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由于诗人在抒发感情时不会喊出“我爱”“我恨”之类的话,而是运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词时,应该仔细地揣摩其中蕴涵的情感。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从字面看像是在遣责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实则不然,诗人批判的矛头实际上是指在酒楼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最后,要学会评析诗词的手法和技巧。
诗词的字数有限,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必须借助于手法和技巧。
阅读诗词时,我们不仅要能辨明技巧类型,而且要能分析其表达效果,从而体会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无穷魅力。
三、典型例题【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诗的前两句选取“朝雨”和“柳”这两个意象有什么特定的含意?【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的意象的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分析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6)古代文整体阅读(二)上一讲主要介绍整体阅读的要领,这一讲主要说读文和答题的技巧。
一、阅读文章的技巧这里介绍一种技巧。
这种技巧可称为“倒读法”,虽不“正规”,但行之有效。
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这是一种辅助方法。
主要是借助筛选信息的试题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试题的题面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选说筛选信息的试题。
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
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譬如2000年全国卷第15题干中说“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的一组是”,这里的“清慎”就是胡质、胡威父子的性格特征,也是全文的表达的中心意思;2001年全国卷第15题题干中说:“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这“兵不厌诈”是田单用兵的手段,也是他知己知彼、用兵取胜的法宝;2002年全国卷第14题题干中说“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苟’的一组是”,这“宽缓不苟”是李广的性格特征之一;2003年全国卷第13题题干说:“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这“佞于隋”和“忠于唐”是裴矩性格的两个侧面,也是司马光发议论所凭借的事实。
抓住题干所规定的这些筛选信息的“中心”,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说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
这类试题的四个选项,有的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有的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
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也是大致一致的。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读法”的运用。
不信可以试一试。
二、解答试题的技巧这里主要介绍一种技巧,即“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应该从选文内容出发来思考题目,即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以形成答案。
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
以2003年的试题来说,第14题C项中说裴矩“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究竟对不对呢?应去找到对应的原文。
原文说“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尽管你对这几句话可能不甚理解,但至少可以看出没有“主张当即平定”之意,因而不正确。
第15题B 项说“非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但相对应的原文是“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裴其性之有变也。
”这样一对照,便可知该项是错的。
强调“题文对应”,也是有针对性的。
一些考生解答文言文试题时,往往就题答题,不顾原文,不顾语境,往往出错。
这种教训也是应该记取的。
三、典型试题分析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1—16题。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
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
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
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躲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
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夫人最宠。
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
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
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
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
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
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
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
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谥登曰宣太子。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或共帐而寐B.拜受而已C.出身忧国D.通达治体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铨简秀士铨简:选拔B.当由径道径道:小路C.登所生庶贱所生:指生母D.登辞疾不受疾:急速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C.是说也,人常疑之。
使求过丸。
D.行过夷门,见侯生。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忍致罚,呼责数之——不忍心处罚,只是把他叫来责备了一番B.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有一个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个射弹丸的人C.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孙登对待下属,少用平民的礼节D.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孙登死后,这篇上疏才被孙权看到,孙权更加悲痛1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
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下受。
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③⑤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登是孙权的长子,后立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边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孙登爱护百姓,不扰民,明辨是非,宽以待人。
C.孙登孝顺母亲,特别是对步氏恭敬有加,他坚决要求孙权立徐夫人为后。
D.孙登盛年而卒,临终上疏对国事多所建议,特别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
这篇上疏感人至深。
这是2002年春季考试北京卷的古文阅读试题。
从阅读文章来说,第15题题干所说全都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这一中心语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第16题的四个选项,A项叙述分析的是文章首段,B项叙述分析的是次段,C、D两项分别叙述、分析的是第三、四两段,用“倒读法”可以常助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
这就不用多说了。
下列说解题。
第11题考查辨别词语的古今义的能力,答案是B。
对照原文,A项的“或”为“有时”之意,代词,今之“或”为连词;C项“出身”是“出”与“身”的连用,为献出其身之意;D项“通达”是“通”和“达”的连用,意思是通晓明白,今只有明白之意。
B项“而已”古今义相同,罢了。
第12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答案D。
D项“疾”前省介词“以”,可见“疾”,是病,而不是疾速。
第13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答案是B。
A项两个“以”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因为”;C项的两个“是”都是代词,相当于“这”;D项两个“过”都是经过之义。
B项中的两个“见”,对照原文,前者“见释”是释放他,因为全句的主语是“登”;而后句的“见”表示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侮。
第14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C。
该项中的“略”是副词,大概、大致之意,译为“少”自然不对。
第15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D。
句①表现孙登对下属的态度,句③表现对徐氏的态度,句⑤表现对步氏的态度。
可见这三句都是表现孙登待人接物的态度的。
句②是预测正确的政令的良好后果,句⑥是表现“有一人”和“从者”的态度,句④表现孙登对拜将封侯的态度,与“待人接物”无关。
第16题考查叙述、分析文意的能力,不正确的是C。
“特别是对步氏恭敬有加”不合文意。
对照原文,孙登对于布氏只是一般礼节。
步氏有赐只是“拜受而已”,可称为“顺”,而谈不上“孝”。
四、练习与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
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世祖召见,赐以綮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
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
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
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
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
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
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
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国,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
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
”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
视事七年,政化大行。
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
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升匹。
——《后汉书·卷三一》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暴横..民间暴横:凶残横暴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清平:清正廉洁C.郡内比室..殷足比室:家家户户D.求欲降避..功臣降避:放下身价躲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复使之.河东乃.与长史急焚其船A.B.辍耕之.垄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以.诛暴立威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C.D.猥以.微贱,当侍东官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3.说明下列各组句中“所”称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指前两处任职的地方B.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代实行“符第合会”的原因C.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代前文的“兵者”即凶器D.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代杜诗死后下葬的地方4.下面四组句子中,全部能表现杜诗才能的一组是()①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②善于计略,省爱民役③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这室殷足④不安久居大郡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⑥视事七年,政化大行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③⑤D.②③⑥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虽不是行伍出身,但却有勇有谋,杀纵兵扰民的将军箫广时,事先为把握时机,勇冒不请示朝廷之险;讨伐叛贼杨异时,先烧其船,断敌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