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全面小康社会之路

合集下载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 发展质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发展 支撑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 发展动力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 环境
扩大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积极参与全球经 济合作,推动贸 易自由化
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
优化营商环境, 吸引外资和技术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提高国家综合实 力
提升国际地位,增 强国家影响力
Part Two 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历

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
21世纪初,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的未 来展望
Part One 全面小康社会的背景和
意义
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
提出时间:20世 纪80年代
提出背景:改革 开放初期,中国 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
提出意义: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奠 定基础
提出目标:到 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实 现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 态文明建设的全 面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
内涵:全面小康社 会是指在经济、政 治、文化、 态。
目标:全面小康社会 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人民生 活水平全面提高,社 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 善,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提升国际 影响力
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创新驱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加强创新驱动可以加速这一过程。

我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

我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

自2012年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来,中国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其中包括:
1. 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取得了全球减贫史上的重要成就。

截至202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已经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了2020年的551万人。

2. 经济持续增长:尽管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

2010年至202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7.1%,在全球经济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3. 科技创新加速推进: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例如,在5G技术、人工智能、超算、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国家之一。

4.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

例如,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已经成为全球最快、最长的高速铁路网络之一。

5.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之一,同时也在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总之,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

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

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决胜之年。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我们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任务。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是要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小康,更要注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幸福感。

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经济、社会、环境和全球合作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然而,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也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结构调整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创新发展,增加民众收入,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从而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其次,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在教育方面,我们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现状。

在医疗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养老方面,我们需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在住房方面,我们需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解决住房问题对人民群众的困扰。

此外,环境保护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坚决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绿色发展。

只有通过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

最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还需要全球合作。

当前世界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分几步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分几步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几步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几步走,是指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分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分解、实现各项指标的落实和达成。

这种思路和方式是我国长期探索和实践总结出来的成果,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一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指各个方面要达到小康水平,包括经济水平、政治水平、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等。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解决人民最迫切的利益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

第二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指到2035年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这里的现代化是指人民群众普遍衣食无忧,文化水平和素质达到较高水平,经济发展先进化,科技学术蓬勃发展,生态环境透明协调,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

第三步: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强国的概念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达到较高水平,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有影响力和话语权。

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要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利,确保人民的福祉不受损失。

实现这三个目标,必须在各方面上下功夫。

经济上,要推进创新发展,提升品质和效益,提高能力和速度,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治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执政基础,推进法治建设和民主改革。

文化上,要继承中华文化精髓,加强文化创造和传承,培养国家和民族栋梁之才。

生态环境上,要坚持生态文明与发展相统一,加快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打造美丽中国。

总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分阶段、分步走,一步一个脚印,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键的五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键的五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键的五年2016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的冲刺阶段,十八届五中全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勾画蓝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路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提出:邓小平(1981年):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

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把小康社会作为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最初20年的阶段性目标。

2007,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

2012年,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五年冲刺要啃哪些硬骨头?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十三五”时期要去的明显突破的10大目标任务:①保持经济增长;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④推动创新驱动发展;⑤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⑥改革体制机制;⑦推动协调发展;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⑨保障和改善民生;⑩推进扶贫开发。

多位一体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从内容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社会。

从区域来看“一个都不能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各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

从发展的角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极目标,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也在不断调整。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社会进步: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社会公平 正义
教育医疗: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保障人民 基本权益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竞争 力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规划与目标
战略规划: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重点任务: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 实施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 等
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 态环境质量
加强文化体育建设,提 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 平
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 会稳定和安全
5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 和支撑
加强党的领导与建设
党的领导是实现全面小康 社会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和水平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 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 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 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 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 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
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文化教育的普及:加强文 化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提
高全民文化素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汇报人:XX
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方 谈话,提出“发展才是 硬道理”
2000年,中国加入 WTO,融入全球经济 体系
2010年,中国成为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5年,中国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标
2020年,中国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 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4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

2024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

4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 设重点
经济发展重点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 创新能力,推动产业
升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优化供给结构, 提高供给质量,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
均衡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加强 环境保护,推动绿色 发展,实现可持续发
社会治理: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人民生活水平现状
收入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教育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 医疗水平: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住房水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逐年增加,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环境污染问题:空气、水、土 壤等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破坏问题:森林、湿地、 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破坏严重
环保政策实施:政府出台了一 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
环保意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逐渐提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3
全面小康社会的挑 战与机遇
面临的挑战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日益 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
科学发展观:2003年,中国共产 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 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 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思 想。
成功因素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为全面小康社会
奠定了基础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支持全面小康
社会的建设
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为全 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
动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社会建设现状
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作者:孟芳萁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20期关键词“全面小康” 决胜时期发展历程作者简介:孟芳萁,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7.135(一)“小康”——源自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小康”最早起源于西周。

在《诗经》中曾提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

意思是,百姓虽然置身于艰苦的生活中,但是却呈现出悠闲安定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在中国古代,身处奴隶社会的劳苦大众对宁静清闲日子的渴望。

(二)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小康社会”并作为奋斗目标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大平正芳到访中国时就首次提到小康社会,并明确指出达到小康水平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在十三大会议中,党和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提出著名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國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建设”是一个过程,“建成”是一个成果。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灵活运用。

2012年“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多种视角和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解读。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将“三个全面”上升为“四个全面”,对新时期“全面小康”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涵义,使人民群众对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国全面小康社会之路
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但是要在2020年之内达成这一目标无疑是一大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中国一定会面临的几个比较重大的问题:总的经济实力、分配问题、环境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以及高端人才的培养等等。

问题方方面面还有很多,我就这些列出来的几点来重点讨论讨论。

首先谈谈经济增长问题。

这是一个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工作——发展。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不断的开放,也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塑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判断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首先需要在开放经济的视角下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进行分析和考察。

所以,中国为了能在国际立足必须要成为一个出口大国,也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必须加快,虽然人民币难成自由货币,但是最近循序渐进的增长也是有条不紊地在进行。

不仅要成为一个出口大国,中国本身“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也要尽快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型。

产业结构的转变也一直是中国所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我认为是中国早期形式逼迫所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口,低廉的劳动力促使中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然而现在国际上的低廉劳动力都在印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中稍微落后一点的国家中,中国的低廉劳动力已经丧失了优势地位,“中国制造”已不再是全球通用的劳动力了。

既然失去了劳动力的市场,中国就必须从其他方面入手,所以中国现在唯一的方法就是产业结构的转型。

而我们知道,产业技术的转型需要的是资本和科技的支撑,也因此带动出了分配问题和教育问题。

分配问题也困扰了中国很久,中国贫富差距极其严重想必基本是每个受教育者都了解的一个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光看人均GDP的低下,因为毕竟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分配问题虽然十分严重,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中国是想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话,发展还是第一要义,我们不能忘了根本,而且现在把资本过多的交给穷人也不见得是一桩好事,因为富商们之所以能一起富裕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经商的头脑,而我们如果现在要把这些风险都交给那些穷人想必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的教育问题在我看来也是十分的严重。

中国的应试教育源于高考制度,我个人认为高考制度并不算是一个败笔,它只是适应了中国人口过多的国情,但是,也正是中国人口过多这一问题又一次带给了我们新的难题,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先不说高考制度会淹没多少高考上失利的有志青年,我是指那些高考考砸后并没有继续为人生拼搏的人。

那些本应能成为各领域人才的人都被高考制度给抹杀了。

那么那些通过这一全国统一的考试的人呢,大多数人也已经被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所压迫,在解放了高中以前痛苦的应试教育之后,堕落到了无尽的大学糜烂生活。

应试教育的问题可能过于庞大,但是我们是可以看出其弊端的。

就拿上海的同学与非上海的同学来讲吧,上海的同学(包括我)其实已经受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所影响了,不光是同学,上海的老师也有一定的大局观,他们会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的学习中穿插一些关于创新和人才的事项。

上海出去的人才也是比比皆是,例如与我同一届现在正在北大读书的窦泽浩,他与我一样是原闸北区的同学,他进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得奖后又在北大的学校测验中拿得高等代数满分的成绩。

如果说这种例子有点神话了,那么我就说说离我更近的例子,姚悦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交大附中的学生,当时他在学校的成绩还不如我,与我同在数学竞赛班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思维,但是,他在高二的时候还参加了201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英特
尔国际科学与工程技术大奖赛,简称ISEF(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

他一举获得了ISEF计算机科学一等奖、计算机科学特等奖、欧盟青年科学家奖三个重量级大奖,并应邀前往欧美参加欧盟青年科学家论坛。

这是中国内地学生十年来获得的最好名次。

上海能出那么多人才,难道是其他地区的人的智力不如上海人?不是的,这就是教育差异带来的结果。

拿我自己说例子也可以,我发现我与一些外地的室友就是有一些价值观的偏差,他们满足于在寝室订外卖打游戏,而我更在意的是其他好学校的同学也在马不停蹄地努力学习。

他们在意的是毕业,而我在意的是我以后要干什么。

我认为这些差异也是教育环境所体现出来的,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那如果说上海好,让上海的人才分流到其他地区去?当然也不行,因为上海之所以繁荣就是因为聚集了那多人才,而且上海的人才流出后并不一定能展现出人才的能力,并不一定能得到重用,所以在教育的分配问题上,也是要求先发展后均衡。

近几年来,上海的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看得出来在不断尝试,譬如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面向上海同学的“综合评价”,虽说是试点进行,但是这也无疑是一种广招人才的方法,一种突破高考这一框架的方式。

上海的近2年的高考改革虽然宣败告终,但是这也是一种尝试,我认为是一种好的现象。

因为在我看来,如果按现在的步调来达到高端人才教育显然是不行的,一定要有所突破。

综上所述,我对于中国现在的形式并不是乐观,但是对中国今后的改变还是很期待的,对于产业的转型,教育的深入改革,如果这些做得好,我相信中国可以在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