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高一12月月考试卷分析集备-2

高一语文-高一12月月考试卷分析集备-2

学校名称:东港市第三中学备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授课教材:人教版必修二备课内容:12月份月考语文试卷分析备课日期:2009年12月12日下午第二节课学科及组别:高一语文备课组参与备课领导:梁淑波参与备课人员:石远琴李晓荣于忠滨温长军于春霞张羽谭世珺马锡永徐青松张晓娜王秀丽邵克昱主持:温长军记录人:谭世珺高一年级12月份月考语文试卷分析温长军:现在,我先来说说进行试卷分析的意义——首先,我觉得做好试卷分析有利于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质量。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也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准备。

现在每次单元测验后,试卷讲评是我们老师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已成习惯的工作。

如果我们拿着一张和学生一样的试卷站上讲台进行评讲,虽然老师心里对大概的情况也比较了解,但势必在时间的把握,重难点的把持,教法的选择上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

这就像我们去上课只粗略的阅读了一下教材、教参而没有精心研课、思考是一样的。

因此,要真正上好试卷讲评课,就必须真正备好讲评课。

每次测验后,即使事情再忙,时间再紧,我也坚持要对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学生做的好的地方,知道发生错误多的地方,剖析学生做错的原因,认真写好试卷分析后,才进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一来感觉讲评课的效率明显是比较高的。

第二,做好试卷分析有利于提高批卷的质量,并能更清晰的把握各个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现在我们大多数数学老师一般都担任两个班,测验后的批卷确实比较辛苦,速批已是很多老师练就的一项本领。

但有时快速的同时往往也会出现一些误批,或缺少了一些及时的思考。

如果我们能把试卷分析作为一项必须认真完成的作业,那么在批卷时一定会更用心、更留意,更舍得多花一点点时间。

平时我批卷的速度说实话有点慢,因为我已习惯边批边做些记录,还会想想学生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答案来。

这样做的收获是,我批的卷子一般很少有批错的现象,而且哪个学生的主要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他当时可能是怎么想的,我都心中有数。

高二假期练习检测

高二假期练习检测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 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 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 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 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 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这首词通过哪些细节来表现主人公的离 别之恨?请作简要分析。(4分)
(1)深夜听见风吹竹林的声音,感到其中充满 怨恨;(2分)想在梦中寻找远离的亲人,偏偏 梦难成而灯又熄。(2分)
(3)壮志未酬之憾;人生衰老之感;前程渺茫之意; 对统治者的失望之情。(4点,答对1点给1分。共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1)“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4分) (2)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 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 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 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2)“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两句 极富神韵,请结合全词主旨作赏析。(4分)
(2)这两句可谓情景交融,其中运用了拟人手 法,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竹秋韵, 那万叶千声在主人公听来都是怨恨之声,引 发了无限离愁别恨。(答出“情景交融”和 “拟人手法”各得1分,分析恰当得2分)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二次月检测 苏教版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二次月检测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一、积累运用(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归宿./星宿.梁山泊./淡泊.强聒不舍./退避三舍.B.一泓./弘.扬翡.翠/斐.然力挽狂澜./无耻谰.言C.殉.职/询.问错综./踪.迹海市蜃.楼/唇.齿相依D.惊诧./哪咤.作揖./贻.误拈.轻怕重/沾.沾自喜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到“金星凌日”的奇观。

B.《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D.“网络造词”是当前经济发展时期的产物,但它能不能延续下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五家家户户都在收看“我是歌手”的总决赛,其收视率比平常涨了220%,可谓万人空巷....。

B.许多孩子刚摆脱尿布就开始摆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其热衷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C. 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他却重操旧手艺,摆摊修理自行车, 挣钱行善。

D.波士顿马拉松赛终点附近发生的爆炸案已经造成3人身亡, 144人受伤,这真是耸人听闻....的事件。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核舟记》和《口技》这两篇文章都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核舟记》的作者是明代的魏学洢,《口技》的作者是清代的林嗣环。

B.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以一句极为凝练的话结尾,可谓匠心独运,言有尽而意无穷。

C.莫怀戚的小说《散步》一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生活中的“散步”这一平凡小事中挖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深意。

D.《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故事抨击了对读书人进行精神迫害的封建科举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炎凉。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

“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

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

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我知之濠上也”。

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

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

”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

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

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

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

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

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江苏扬州市树人学校七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教版

江苏扬州市树人学校七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教版

江苏扬州市树人学校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积累运用(34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发绺.(liǔ)地窖.(gào)脑髓.(suǐ)半晌.(shǎng)B.恣.情( zì)瞌.睡(kē)勘.察(kān)粗糙.(cāo)C.摩挲.(suō)跻.身(jī)确凿.(záo )唾.沫(tù)D.脸颊.(jiá)倜傥.(tǎng)焚.香(fén)魅.力(pò)2.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随着直饮水设备和知识的普及,更加方便、环保、健康的直饮水会逐渐被广大市民接受。

B.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C.昆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

她雍容典雅,仪态万方;她影响深广,美名远扬。

D.“干什么呀!”他变了脸色,“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批评我?”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得伟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常常令同行俯首称臣....B.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

C.北雁南飞了,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了。

D.放学后,山村的校园里人已经很少了,真是人声鼎沸....。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句意明确A.老王猜测,眼前这个年轻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B.最近,市场上发现有害食品添加剂,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销售食品时严格防止不出安全问题。

C.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学会发扬和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D.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迹》一文线索清晰。

全文按照“寻月亮”——“盼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全文重点部分是议月亮,立意深刻,富有童趣,想像丰富。

题扬州禅智寺古诗原文及翻译精选

题扬州禅智寺古诗原文及翻译精选

题扬州禅智寺古诗原文及翻译精选《题扬州禅智寺》原文及赏析原文:《题扬州禅智寺》杜牧〔唐代〕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赏析:诗人首联以声写静,反衬禅智寺的冷寂:“蝉噪”,蝉鸣;“飘萧”,风声萧瑟;“秋”,点明时间,突出秋意。

雨住风清,秋蝉嘶鸣;松桂飘摇,秋意横生。

偌大的禅智寺,单调的秋蝉声如噪,微弱的秋风声可闻,足见环境寂静。

以声衬静,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秋风秋雨给人凄冷之感,松桂瑟瑟,给人枯寂之感。

禅智寺氛围的冷寂令人“闻声”而凉意暗生。

接着颔联,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

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颈联以色写幽,突出禅智寺的凄迷:“暮霭”,黄昏时的雾气;“深树”,茂盛的树木。

暮霭渐浓,丛林深郁,幽暗的色调使人感觉压抑;夕阳西下,斜晖一抹,明亮的光彩又给人带来一丝暖意。

“生”与“下”两字,给景色增加了动感,又好似一幅明暗交织的油画,意境静穆而岑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迟暮之感,随景而出。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作者杜牧的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杜牧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

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乐景衬哀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乐景衬哀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乐景衬哀情一、考情简述: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三、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施”,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题扬州禅智寺首联的作用

题扬州禅智寺首联的作用

题扬州禅智寺首联的作用在扬州的禅智寺,首联可谓是个不简单的存在。

说实话,它不仅仅是一行字,而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文化的传递,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要仔细品味。

走进禅智寺,第一眼就被那字儿吸引住了,宛如一颗明珠挂在高处,闪闪发光,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想要靠近去探个究竟。

那首联用字如金,简洁明了,直击心灵。

总让人觉得,它在默默诉说着一种心境,像是在跟你耳语,让你不由自主地想去琢磨琢磨。

说到这首联,它的作用可不止于吸引眼球那么简单。

你想想,这些字就像是一扇窗,打开之后,外面是广阔的世界,心里一下子就开阔了许多。

人们在这里,不论是来游玩的游客,还是虔诚的信徒,都会被那简单却深邃的意境所感染。

那感觉,就好像是喝了一口清茶,瞬间清醒,心里一片明亮,烦恼和琐事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很多人来到这里,最开始可能就是为了拍照打卡,没想到一看就被那首联吸引,停下脚步,心思飞扬。

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能把人从喧嚣的生活中拉回来,真的很厉害。

再说,这首联里头的哲理,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字字珠玑,蕴含着道理,有些人甚至能从中悟出人生的真谛,感觉自己像是一下子升华了。

许多古人的智慧在这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谁说古老的东西就不能和现代人产生共鸣?恰恰相反,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能让人触动。

想想看,生活中那些复杂的烦恼,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太过纠结。

首联就像是一个指路明灯,指引着人们走出迷雾,回归内心的平静。

这首联不仅在文字上给人启发,听着也特别顺耳。

它的音韵搭配得当,读起来朗朗上口,像是在轻声吟唱,听着让人心里就有种舒适的感觉。

试想一下,走在寺庙的石板路上,微风轻拂,耳边传来那温柔的读诵声,瞬间让人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轻松起来,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份宁静之中。

大家都知道,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能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慰藉。

首联的存在也为禅智寺增添了许多文化气息。

许多人来这里,不仅是为了拜佛,更是为了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成开成二年,作者的弟弟杜凯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前往扬州探视。

按唐制,作者因假逾百日而被迫离职。

8. 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禅智寺的“静”,请就前三联作简要分析。

9. 尾联别开生面,用热闹的扬州来作陪衬,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8. ①首联以“蝉噪”反衬其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风秋雨则烘托出寺的冷寂。

②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以青苔满阶、白鸟徘徊,暗示寺的空寂人稀。

③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

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9. 以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与禅智寺的静寂落寞作对比,暗示作者的身世感慨与凄凉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 ,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2)鹏之背,______________ ;怒而飞,_____________ 。

——庄子《逍遥游》
(3)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 。

——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2)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