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与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与阅读练习(含答案)

《短文两篇》知识点与阅读练习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1.陶弘景1、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题解: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注释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课文内容理解:(含理解性默写)层次划分与层意:第一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概述从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爱。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阅读训练含答案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阅读训练含答案

(2020年安徽)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菊白居易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

②荷:也称作蒲。

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荷花。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晋陶渊明独爱菊独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妖________(3)宜乎众矣宜________(4)金粟初开晓更清初________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5.《爱莲说》中,菊是______的象征;《咏菊》中,菊有______的特点。

(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16.《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三](16分))13.(4分)(1)只(2)(过分)艳丽(3)应当(4)开始,刚刚(每小题1分)14.(4分)(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每小题2分)15.(2分)隐逸(者)耐寒(每空1分)16.(6分)情感:《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

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

(“情感”2分;“原因”4分。

意思对即可。

回答“原因”时,从写法、主旨等角度解说,言之成理也可)《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题)二、阅读(45分)(一)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盲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短文两篇》练习

《短文两篇》练习

《短文两篇》练习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把握课文的基调,注意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

要在朗读中增强感受,帮助记忆。

略。

二《金黄的大斗笠》用三个镜头表现风雨的变化。

试根据下列提示,从课文中找出这三个镜头来,指出它们的起讫。

第一个镜头:风小,雨稀。

第二个镜头:风疾,雨急。

第三个镜头:风雨交加。

本题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第一个镜头:从“风来啦!庄稼的叶子翻过背”到“似乎能数得清”。

第二个镜头:从“风来啦!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到“光着脚丫跑得噼里啪啦的”。

第三个镜头:从“风来啦!雨来啦”到“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三领悟下列句子表现的情意。

1。

姐姐,你怎么知道雨来啦?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

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

可惜……啪(是一只手打在另一只手上)。

2。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一些优美、深刻的句子所蕴含的情意。

1。

写出姐姐聪慧,识风雨,写得含蓄,有情致。

又写出弟弟的天真,可爱。

最后写出姐弟的友爱之情。

2。

写出作者的使命感。

四、把下面这篇文章同《散步》相比较,看看它们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送小龟回家杨进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

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

街上,流动着七色伞。

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

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

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

”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一文练习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一文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8分)昳( )丽彀( ) 祖逖( ) 楩( )曩( )者蹴( ) 军谘( ) 窦( )骁( )健廪( ) 敝舆( ) 圉( )鼋( )鼍揖( ) 弓弩( ) 媪(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6分)1、形貌昳丽2、窥镜3、孰与4、自以为不如5、面刺6、谤讥7、天子且至8、将军约9、按辔徐行10、天子为动11、使人称谢12、曩者三、同字辨析(8分)1、于欲有求于我也2、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大王诚能命将出师能谤讥于市朝3、乃亚夫乃传言开壁门皆朝于齐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4、以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5、大匈奴大入边以备胡6、军军细柳皆以美于徐公上自劳军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军中闻将军令将以攻宋四、填空1、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家的经典之一。

编成于时代,共篇。

表现手法有、、三大类;内容上分为、、三大类,合称《诗经》六艺。

(5分)2、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作者是时期的。

这一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

(2.5分)3、《资治通鉴》是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他是(朝代)的家,家。

(2.5分)4、《墨子》是关于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家。

(1.5分)5、《战国策》相传是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经(朝代)的整理,编订为33篇。

(1.5分)五、填写句子(11分)1、《采薇》中回首往事的句子是,。

烘托作者哀伤之情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是,。

直抒胸臆,写出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的句子是,。

(3分)2、《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句子是,写近景(极其荒凉)的句子是。

(2分)3、《送别》中渲染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4、《清平乐·村居》中描写农村风光的句子是,请列举其他这种句子一句:,。

词中描写老夫妇的句子是,。

最能展现童真童趣的一句是5、《朝天子·咏喇叭》中描写喇叭、锁哪特点的句子是,描写喇叭功用的句子是。

六、探究:①、王维有诗《山居秋暝》,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短文两篇(解析版)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短文两篇(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经典练习一.课文整体把握1.比较本课的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2)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一句中。

(3)《答谢中书书》一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景的名句是“()”。

【答案】1描写,议论抒情。

(2)山川之美,月色之美。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

(3)“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答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比如:①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④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点评】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选择诗句,关键在于对古文的理解,再联系所给信息选择恰当的句子。

二.基础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1.【答案】陶弘景;华阳隐居;信【解析】【分析】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要熟记。

第二个“书”是信的意思。

2.《答谢中书书》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________的________,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2.【答案】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部编版语文八上11《短文两篇》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11《短文两篇》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11《短文两篇》练习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 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跃)C. 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置身其中)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2.对文章《答谢中书书》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B. 写景先平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仰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C. 文章体现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D.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从听觉、视觉角度写一天晨夕变化之景.3.“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 欲界之仙都但微颔之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 山川之美花之富贵者D. 蔽林间窥之乃记之而去4.《记承天寺夜游》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A. 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B. 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C. 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D. 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 实是/欲界之仙都B. 念/无与为乐者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下列句子点出《记承天寺夜游》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A.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B. 相与步于中庭C. 水中藻荇交横D.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第八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八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八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八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ﻭ(1)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②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ﻭ③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hào( )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吗④但是为什么还有héngé()奔月的传说呢(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ﻭ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仆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侵在油中,飞蛾是直得赞美的。

ﻭ错字: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 ﻭ②但寒冷的、寂莫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错字: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③园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篮空. ﻭ错字: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ﻭ(3)给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ﻭ①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②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③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④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露台上,⑤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ﻭ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设问句来强调人间不能没有光和热。

ﻭB.这是全文的中心,说明要使光和热永驻人间,就必须百折不挠地追求,斗争。

ﻭC.正是由于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整个人间才不至于黑暗一团。

ﻭD.这句话在文中没有实在意义,可删掉。

ﻭ(5)对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是为了引起人们的遐思,产生探索月球的兴趣。

ﻭB.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她的精神是值得称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同步训练
知识点:本课字词。

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
..()()水潦.()
2.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
..()(3)欲.得饮()..()(2)入日
(4)河、渭不足.()(5)北.饮大泽()(6)弃其.杖()
(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11)地不满.东南()(12)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5)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课文阅读
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夸父逐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3.《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4.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5.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7.《夸父逐日》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有什么意思?
8.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9.“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10.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1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12.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13.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