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4节升华与凝华物态变化与天气素材(新版)沪科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12.4升华与凝华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12.4升华与凝华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12.4升华与凝华1.在以下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A.早春,河面上的冰雪融化成水B.秋季,雨后的清晨出现大雾C.夏季,教室里洒水后空气变得凉快D.冬季,晾晒的衣服逐渐变干2.我国科学家经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别的碳资料。

其主要特征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高升到2000℃时硬度才会适当变小,但不会融化,温度到 3000℃时开始升华。

对于这类碳资料的剖析,正确的选项是()A.发生升华时汲取热量 B.熔点是 2000℃ C.沸点是3000℃D.凝结点是 3000℃3.以下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变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假名称,标明都正确的选项是()4.以下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汲取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季,冰雪融化汇成溪流②夏季,从冰箱里面取出来的饮料罐“出汗”③秋季,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④冬季,室外处面上出现了霜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5. 2014 年初,千年香格里拉古城惨遭火灾。

小明设计了一种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 固态二氧化碳) ,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外壳破碎,干冰快速____( 物态变假名称) 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四周____热,实现快速灭火。

6.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当的盐,用筷子搅拌大概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淆物的温度低于0℃,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

该白霜的形成是____( 填物态变假名称) 现象。

在此过程中会____( 选填“汲取”或“放出” ) 热量。

7.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察看盛有干冰( 固态CO2) 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吃惊的现象出现了:水马上强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批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批白雾。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白霜是凝结现象B.气泡内主假如水蒸气1D.白是水蒸气8.小明,在使用如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很简单造成碘的融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与凝华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与凝华

第四节升华与凝华01 知识管理1.升华概念:物质直接从__固__态变为__气__态的过程称为升华.规律:升华__吸__热.现象:樟脑丸变小,结冰的衣服变干,灯泡的钨丝变细等.注意:舞台上的雾是干冰升华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2.凝华概念:物质从__气__态直接变为__固__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是__升华__的相反过程.规律:凝华__放__热.现象:霜、冰花、雾凇的形成.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吸热过程:__熔化__、__汽化__、__升华__都是吸热过程.放热过程:__凝固__、__液化__、__凝华__都是放热过程.02 基础题知识点1 升华1.(泰安中考)如图是冰雕展中“火车头”冰雕作品.展出当地的气温一直持续在-10 ℃以下,可是冰雕作品在一天天变小,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A.升华B.熔化C.汽化D.凝华2.(桂林中考)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 )A.樟脑丸逐渐变小 B.冬季河面结冰C.湿衣服逐渐变干 D.开水冒“白气”知识点2 凝华3.(遵义中考)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 )A.树枝上形成雾凇B.池塘中的水结冰C.植物上形成露珠D.寒冬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4.(潍坊中考)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A.冬天冰冻的衣服在室外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B.壶中的水烧开时,壶嘴喷出的“白气”是水蒸气C.夏天看到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冰棒熔化后蒸发的水蒸气D.深秋的早晨草叶上会出现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固而形成的5.(遵义十二中期末)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成为了现实.实施人工降雨时,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__升华__,使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__凝华__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中又熔化成水滴落下来.(填物态变化名称)知识点3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6.如图所示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 A )A.樟脑丸逐渐变小B.河水结冰C.露珠的形成D.雾凇的形成7.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__凝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可在常温下迅速__升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 __吸收__热量,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8.把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写出来:(1)吃冰棒解热:__熔化__.(2)火山爆发时岩浆变为岩石:__凝固__.(3)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雪人”没有融化却变小了:__升华__.(4)湿衣服晾干:__汽化__.(5)北方奇景“雾凇”的形成:__凝华__.(6)雾的形成:__液化__.03 中档题9.(呼和浩特中考)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物理原理.如《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诗中,关于露的形成;《魏·曹丕·燕歌行》“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中,关于霜的形成.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C) A.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B.前者是凝华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C.前者是液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D.前者是液化吸热,后者是凝固放热10.(安徽中考)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B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11.(来宾中考)某同学对下列物理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的解释正确的是( B ) A.冬天屋顶结的霜是凝华现象,凝华需要吸热B.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成了冰是凝固现象,凝固需要放热C.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放热D.夏天,剥去包装纸的冰棒周围看到“白气”是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12.(河南中考)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C )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水蒸气发生了凝华C.冬天,纷纷飘落的雪花,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13.如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汽化__,此过程__吸热__(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14.(泰州中考)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__升华__,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__熔化__;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汽会__凝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1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液化__;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 ℃,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__升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冰需要__吸热__(填“吸热”或“放热”).04 拓展题16.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解:有道理.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水蒸气只有遇到0 ℃以下的低温环境才凝华,所以下霜之前,气温较低,故“霜前冷”;下雪后,雪要熔化,熔化时需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导致气温降低,使人觉得寒冷,故“雪后寒”.。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公开课_1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公开课_1

第四节升华与凝华一、核心素养通过对升华和凝华概念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升华和凝华的物理观点,通过对于生活中升华、凝华现象和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责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水平目标1 通过实验指导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水平。

2 通过度析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使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三)情感体验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科学道理。

三、教学设想1 重点、难点、疑点(1)理解升华、凝华现象。

(2)升华与凝华是物质的气态与固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宜采用实验探索、实例讨论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酒精灯、升华、凝华现象演示仪,火柴,荼,枯枝,烧瓶,樟脑丸,用久了的灯泡。

五、教学设计课前(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了几种物态变化?哪些要吸热,哪些要放热?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有直接变化吗?利用荼粉、枯枝、酒精灯、烧瓶,演示“人造雪景”。

(二)新课教学1.整体感知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要放热。

2.教学互动互动1什么是升华?么是凝华?明确通过观察“人造雪景”,归纳升华与凝华的概念。

互动2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

明确实验时注意演示仪温度不能高于碘的熔点,引导学生观察碘在升华和凝华时没有液态碘出现,是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变化的。

互动3你能列举一些升华、凝华的现象吗?明确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升华、凝华的实例(例霜、冰花,…)并实行分析,老师仅作点评。

互动4发生旱情时,可用干冰实行人工降雨,为什么?明确因为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人工降雨就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

3.达标反馈(1)为了防止运输中的食物腐烂变质,能够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来降温。

(2)寒冷的冬天窗户玻璃内(填“内”或“外”)侧常结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这个过程需要放(填“吸热”或“放热”)。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12.4升华与凝华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12.4升华与凝华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升华与凝华1.在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A.初春,河面上的冰雪消融成水B.秋天,雨后的早晨出现大雾C.夏天,教室里洒水后空气变得凉爽D.冬天,晾晒的衣服渐渐变干2.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

其主要特性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升高到2000℃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温度到3000℃时开始升华。

关于这种碳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A.发生升华时吸收热量B.熔点是2000℃C.沸点是3000℃D.凝固点是3000℃3.下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4.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①春天,冰雪熔化汇成溪流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5.2014年初,千年香格里拉古城惨遭火灾。

小明设计了一种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外壳破裂,干冰迅速____(物态变化名称)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____热,实现快速灭火。

6.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

该白霜的形成是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在此过程中会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7.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CO2)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霜是凝固现象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D.白雾是水蒸气8.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_18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_18

12.4升华与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锥形瓶、瓶塞、枯树枝、樟脑丸、火柴、投影片等。

投影设备、教学课本
12.4升华与凝华
一.实验探究-----人工造“雪”
二.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凝华时要放热。

三.人工降雨:
升华—→凝华—→熔化。

2016-2017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与凝华教案 (新版)沪科

2016-2017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与凝华教案 (新版)沪科

第四节升华与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媒体
投影设备、教学课本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锥形瓶、瓶塞、枯树枝、樟脑丸、火柴、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第四节升华与凝华
一.实验探究-----人工造“雪”
二.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凝华时要放热。

三.人工降雨:
升华—→凝华—→熔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十二章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课件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十二章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课件

干冰升华吸热,使冷空气 层的温度急剧降落,水蒸
气变成小冰晶。
视察与思考
小冰粒变大

而降落

视察与思考
遇到暖流融化 为雨点降落
暖 流
二 凝华
视察与思考 在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会有冰花,是怎么形成的?
视察与思考 水蒸气
小冰晶
气态
变化条件:放热
固态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凝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视察与思考
想一想:看见这只灯泡,你有什么问题吗?
2.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3.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 玻璃泡发黑则由于钨气体遇冷时凝 华形成的。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雾凇
雾凇是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微小冰遇冷凝华而成的,若气温偏高,则无霜生成, 因此,“霜前冷”是必然的。 而“雪后寒”是因为雪融化时需要从空气中吸取大量的热 量,导致气温降低,使人觉得寒冷。
视察与思考
想一想:看见这只灯泡,你有什么问题吗?
1.灯泡用久了为什么灯丝会变细? 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 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升华现象。
视察与思考
升华是吸热过程,人们常将升华吸热的特点应用于生产、生活 实践。你能举例说明吗?
人工降雨
舞台上的白雾
视察与思考 人工降雨剖析图
将干冰“喷”入 冷空气层中
课堂达标
1.升华是物质从 固态 直接变为 气态 的现象, 升华过程中要 吸 热。
2.凝华是物质从 气态 直接变为 固态 的现象, 凝华过程中要 放 热。
3.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 )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B.夏天,洒在室内的地上的水变干了 C.初春的早上,瓦片上出现的霜 D.深秋的夜晚,空气中出现的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与天气(1)雨和雪自然界里雨雪的形成,是很有代表性的物态变化过程。

地面上的水蒸发成为水汽,升到高空与寒冷空气接触,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当温度下降,而又有凝聚核心的时候,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而为雨。

一滴雨点要比云中的小水滴大上几千倍,小水滴一定要在它的体积增加到很大时才会变成雨落下来。

如果温度低于0°C,水汽在空中就可能形成雪。

雪是结晶的水。

水汽凝华而成的微小晶体叫冰晶。

当冰晶在大气中随着气流上下翻腾,聚集起来变得足够大时,就成为雪花向地面飘落。

雪花的形状多为六角形,也有针状、柱状或不规则形状的。

某些雪花的直径可大于2.5 cm。

雪花的大小取决于温度,温度越低,形成的雪花越小。

由于构成雪片的结晶能反射光,所以雪片呈白色。

当过冷水滴碰撞在冰晶(或雪花)上,则成霰,霰在积雨云中随着气流多次升降,不断与雪花、小水滴等合并,形成透明层与不透明层交替的冰块,落到地面,这就是雹。

(2)雾和云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可以发生在地表面或地表面的物体上,形成露和霜;也可以发生在空中,形成云和雾。

大量的细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中,就形成雾。

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有凝结核存在,有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

由于引起空气的冷却方式不同,雾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锋面雾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辐射雾和平流雾。

辐射雾同露、霜一样,都是由地表面辐射冷却形成的。

辐射雾大多出现在晴朗、微风的夜晚或早晨。

晴朗无云的夜间,地表面辐射散热快,迅速冷却,近地面水汽又比较充沛,有利于水汽的凝结。

同露、霜的形成不同的是,需要有微风。

如果无风,辐射冷却只局限在贴近地面的空气层中,则只能形成露和霜,而不能形成雾;如果风大了,上层空气的热量大量地向下传递,妨碍下层空气冷却,使气温不易降低到露点,也难以形成雾。

只有微风(风速1~3 m/s),对雾的形成最合适。

微风既能使冷却作用扩展到较厚的空气层中,又不致影响下层空气的充分冷却,所以最有利于雾的形成。

辐射雾是在晴朗无云的条件下形成的,早晨日出之后,地表面温度逐渐升高,雾也就逐渐消散,雾散后又是个晴天。

“十雾九晴”的谚语,指的就是辐射雾。

平流雾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地面或海面,暖湿空气低层逐渐冷却而形成的。

形成平流雾,暖湿空气与地面或海面的温差要比较大,暖湿空气低层才能迅速冷却。

还要有适宜的风向和风速。

适宜的风向,可不断地送来暖湿空气;适宜的风速,使雾达到一定的厚度。

大量的细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云。

云和雾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而雾却是接触地面的。

可以说,云是高空的雾,雾是地面的云,形成云的基本条件与雾相同,所不同的是,形成云要有空气的上升运动以及因上升运动而引起的绝热冷却。

图4-库-9 积状云云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主要是由空气上升运动的形式不同造成的。

有一类云,叫做积状云,它们是因空气对流产生上升运动而形成的。

上升的潮湿空气,体积膨胀,造成绝热冷却,当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凝结,形成积状云(图4-库-9)。

当暖空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时,由于暖空气密度小,暖湿空气沿冷空气斜坡缓慢滑升,绝热冷却,则形成层状云(图4-库-10)。

层状云的底部同斜坡面大体吻合,顶部近于水平。

暖湿空气越过大范围的山脉时,在山脉迎风坡一侧,整层暖湿空气被迫抬升,也会形成层状云。

图4-库-10 层状云此外,还有波状云以及一些特殊形状的云。

(3)露和霜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可以发生在空中,形成云和雾;也可以发生在地表面或地表面的物体上,形成露和霜。

夜晚,地表面因向外辐射而冷却,温度迅速降低,与地表面接触的空气,温度也逐渐降低;当空气的温度降低到露点时,空气中的水汽就凝结在地表面或地表面的物体上。

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C 以上,在地表面或地表面的物体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这就是露。

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C以下,水汽就直接凝华为白色的冰晶,这就是霜。

露和霜经常发生在晴朗、无风的夜晚。

晴朗无云的夜晚,地表面辐射散热快,地表面可迅速冷却;无风,则可使近地面的空气有足够长的时间与冷地面接触,使之温度降低。

山谷和洼地,冷空气容易积蓄,对露和霜的出现有利,产生露和霜的频率最大。

霜和霜冻不同,霜是指白色固体凝结物,霜冻是指气温下降,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死亡的现象。

如果气温还在0°C以上,则只有霜冻而无霜;但有霜时常伴有霜冻,因为这时气温已下降到0°C 以下。

(4)雾凇雾凇是积聚在地面物体迎风面上呈针状和颗粒状的乳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

在寒冷的天气里,微小的雾滴碰到寒冷的物体表面时,形成了雾凇。

根据其形状可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两种。

粒状雾凇出现在气温约-2~-7°C有雾且风速相当大的天气里,它是由于风的作用,将过冷却雾滴吹到物体表面冻结而成的,形状呈球状。

由于雾滴与物体接触时冻结的很快,因而保留了原来雾滴的形状。

晶状雾凇是一种结晶冻结现象,它的结晶形状与霜的结晶形状相似,它形成在气温为-15°C的严寒而有雾的天气。

微风的日子里,它可以由空气中过饱和水汽在物体表面直接凝华生成,也可以由雾滴蒸发的水汽而形成。

我国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两岸,冬日里不冻的江水腾起来的雾遇到寒冷的空气在树上凝结为雾凇。

当地的群众称为“树挂”。

严冬腊月,每当雾凇出现的时候,十里长堤的垂柳青枝变成玉树琼枝,人在其中,犹如童话世界。

升华和凝华物质由固相转变为气相,叫做升华;由气相转变为固相,叫做凝华。

单位质量某种物质升华时吸收的热量,叫做升华热;相反过程放出的热量,叫做凝华热。

升华热与凝华热相等。

衣箱中的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直至消失,就是由固相直接变为气相,发生了升华现象。

寒冷季节地面上的霜,是由水汽凝华而成的冰晶。

物质的升华热很大,所以常用升华现象致冷。

工业上用干冰(固态CO2)作致冷剂,是用CO2的升华现象。

现代高速飞机克服“热障”──飞机高速飞行时与空气摩擦生热造成的危害,措施之一就是利用涂于飞机表层的石墨升华来降温。

在升华(凝华)的情况下,与固相平衡的蒸汽的压强叫做固体上方的饱和蒸汽压。

表示固体上方饱和汽压和温度的关系曲线叫做升华曲线,升华曲线上的各点表示固气两相平衡共存的状态。

在压强比三相点压强低的情况下加热固体,就可以不经熔化而直接升华为气体。

一般固态物质如金属,饱和汽压很低,用精密仪器才能量出,可以忽略,实际上不发生升华现象。

有的固态物质如干冰、碘等,饱和汽压很高,所以容易见到这些物质的升华现象。

(1)升华与蒸发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升华与汽化都是变为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即蒸发和沸腾,升华更像蒸发,它们有下面一些共同点。

①蒸发是只从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方式,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问题,是一些动能较大的分子挣脱周围液体分子的引力而逃逸出来成为气态的现象。

升华也是只从固体表面进行,也是一些动能较大的分子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逃逸出来成为气态的现象。

②蒸发和升华都不要求在确定的温度下进行,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

③蒸发和升华的过程都要吸收热量(分别称为汽化热和升华热),但如果外界不能供给热量,蒸发和升华都仍然能够进行,同时引起本身的温度下降。

④液体和固体如果分别放在密闭的容器内,蒸发和升华产生的蒸气达到饱和以后,宏观上的蒸发和升华都要停止,而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中,即分别处于液气两相的平衡与固气两相的平衡状态。

图4-库-15固态物质通过升华而产生的蒸气达到饱和以后,其压强值也称为饱和汽压,饱和汽压的数值与物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而与饱和汽的体积无关。

反映升华时的饱和汽压与温度关系的图象叫升华曲线,图4-库-15所示的OS就是升华曲线,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该物质固、气两相平衡的状态,曲线的左方是固相稳定存在的区域,右方是气相稳定存在的区域。

图中另两条虚线分别表示该物质的熔化曲线和汽化曲线,三条曲线交于同一点O,即为该物质的三相点。

理论上讲,固态物质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升华,但很多固体物质,例如金属,在常温下的饱和汽压非常低。

以金属铝为例,当温度达到熔点温度,即962°C时,饱和汽压也只有2.67×10-1Pa,钨的饱和汽压更低,虽然大气中极少能检测到钨原子,但它已经达到饱和,因此实际上钨是不升华的。

不但是钨,所有金属都可以认为是不升华的。

但另一些物质,在常温下的饱和汽压却很高,例如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在-78.5°C时的饱和汽压就已经达到1.013 25×105 Pa,即已达到大气压的值,因此干冰在常温下很快就升华变成气体。

碘在114°C时的饱和汽压为1.20×104 Pa,碘与干冰相比,常温下升华不很快,但稍一加热,升华也是很明显的。

冰的饱和汽压比碘又低一些,它在-1°C时饱和汽压是5.63×102 Pa,在-10°C时是2.60×102 Pa。

冰在冬天的室外升华速度虽然不能算很快,但冰冻的湿衣服也还是会由于升华而变干的。

(2)凝华有什么条件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这里的固态指的是结晶态。

物质由气态直接凝华是有条件的,首先压强要达到或超过饱和汽压,其次还必须有凝结中心(凝结核),这与液化有点类似,如果没有凝结中心,可能温度已下降到很低,气体已成为过饱和汽,仍然不能结晶。

寒冷的冬天,人在外面行走,眉毛、胡子、头发上都会凝结很多冰晶,这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是人呼出的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很多细小的雾珠(即看到的“哈气”),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对于这些细小的水滴来说还未达到饱和,因此这些小雾珠会很快蒸发(“哈气”一会儿就看不到了),但对于冰来说则已经过饱和了,这些水气会以眉毛、胡子等为凝结核而结晶成为霜。

冬天的雾凇和冰挂都是很壮丽的景色,形成雾凇也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

空气寒冷,并含有较丰富的水汽,已经形成了细小的雾珠,空气中的水蒸气对冰来说已经过饱和,而对小雾珠来说则还未达到饱和,小的雾滴不能长大反而汽化,而后水气在树枝上凝华而成雾凇。

由于这样的气候条件并不经常出现,因此出现雾凇的景观也比较难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