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江都-镇江冰后期古河谷沉积特征及其沉积中心的变迁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古河谷充填沉积物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古河谷充填沉积物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古河谷充填沉积物特征及古地理意义赵宝成;王张华;李晓【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07(9)2【摘要】利用典型钻孔P5孔沉积物的岩性、测年、孢粉和有孔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古河谷区记录的气候波动和海平面阶段性上升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古河谷沉积模式.研究发现本区古河谷末次冰消期(15~10 ka BP)以淡水湖沼相沉积为主,4 m厚的泥炭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10~9 ka BP 发育滨海相粉细砂、粉砂沉积,反映此时海平面较为稳定.9~8 ka BP发育溺谷相泥质粉砂、粉砂质泥沉积,厚达11m,反映海平面快速上升作用下的高速率充填.至全新世大暖期,古河谷区沉积顶界已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第一硬土层埋深大致相同,反映古河谷已基本被填平.【总页数】10页(P217-226)【作者】赵宝成;王张华;李晓【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3【相关文献】1.澄湖SC7孔沉积物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J], 师育新;戴雪荣;付苗苗;俞立中2.长江三角洲古河谷区冰后期孢粉组合及古气候意义 [J], 于俊杰;蒋仁;劳金秀;张宗言;曾剑威;彭博;赵玲;杨祝良3.淮北煤田南部新生界底部松散沉积物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J], 严家平;王祯伟4.冲绳海槽南部柱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J], 蒋富清;李安春;李铁刚5.华北平原中部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J], 毕志伟;杨振京;赵华;刘海坤;刘林敬;杨庆华;赵红梅;王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长江扬中段古河谷的沉积环境

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长江扬中段古河谷的沉积环境

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长江扬中段古河谷的沉积环境曹光杰;张学勤;吴婷;闫克超;曹原【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5(37)6【摘要】选择长江扬中段古河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搜集整理了扬中—泰州长江大桥地质勘探钻孔28个,根据钻孔资料,绘制了长江古河谷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在其中2个钻孔采集了粒度样品、磁化率样品,分别用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Bartington MS2磁化率仪进行了分析;在4个钻孔采集了14C年代样品,利用液体闪烁计数仪进行测定,得出了27个年代数据.结果表明:扬中地区长江古河谷约-61 m以上沉积为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末次冰期最盛期、晚冰期早期(约12 000 a B.P.),河流滞留沉积与溯源堆积形成了厚约24 m的河床相砂砾层;-23^-37 m为12 000 a B.P.-8 000 a B.P.时的河漫滩相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及粉砂质黏土,局部细砂;8 000 a B.P.-4 000 a B.P.为河口湾环境,形成河口湾-浅海沉积,厚度为-17^-23 m,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夹粉砂质黏土;-17 m 以上为4 000年以来的河口坝、汊道河床沉积及三角洲形成以来的河床、河漫滩沉积.【总页数】7页(P1627-1633)【作者】曹光杰;张学勤;吴婷;闫克超;曹原【作者单位】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P534【相关文献】1.末次冰期最盛期沂河汤头—刘道口段古河槽特征2.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南通段古河谷的地层特征3.印度尼西亚多岛海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穿越流活动4.南海东沙海域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特征5.长江南京段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河谷沉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三角洲_百度百科

长江三角洲_百度百科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长江三角洲含义
长江三角洲交通
编辑本段长江三角洲
(the Yangtze Delta)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南通、扬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兴等地先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添加到搜藏 返回百科首页 编辑词条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目录
长江三角洲
【形பைடு நூலகம்】
【历史】
编辑本段【形成】
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前缘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沉积响应

长江三角洲前缘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沉积响应

长江三角洲前缘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沉积响应赵宝成【摘要】利用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南汇边滩水下砂体的HYK16钻孔的测年、岩性、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分析末次冰期长江下切河谷阶地的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控制下的沉积环境演变。

钻孔沉积物自下而上记录了末次冰期以来的发育的3套沉积体系:河流体系(海拔-47~-31m,晚更新世晚期低水位体系域)、河口湾体系(海拔-31~-21m,早全新世海侵体系域)和三角洲体系(海拔-21~-3.6m,中晚全新世高水位体系域)。

岩性、有孔虫、花粉记录共同揭示了10~7.7ka BP在海平面快速上升作用下钻孔所在地经历了滨海湖沼至滨海的快速转变,尤其是9~8.5ka BP期间,海面的大幅度上升使得河口快速向陆移动,导致钻孔所在地水深明显变大。

钻孔所在地约7.7ka BP开始发育水下三角洲,约1.07ka BP开始变为潮滩。

% Late Quaternary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control ed by postglacial sea level fluctuations are examined in the last glacial terrace of the paleo-Yangtze River incised val ey.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equences is revealed by dating and analysis of sediments and microfossils from borehole HYK16 located in the Nanhui shoa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front. The borehole sediment records three depositional systems since the last glacial, which in ascending orderare:fluvial (to sea level 47–31m, Late Pleistocene regression system tract and lowstand);estuarine (to sea level 31–21m, early Holocene transgression system tract);and deltaic (to sea level 21–3.6m, mid–late Holocene highst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hanged remarkably from marshto near-shore during~10–7.7 ka BP as a result of rapid stepped sea-level rise. In particular, a very rapid rise in sea level during~9–8.5 ka BP caused the paleoestuary to shift quickly landward and be immersed under deeper water, and a possible hiatus (several hundred years long) occurred at the studied depositional site. The subaqueous delta was initiated at ca. 7.7 ka BP and the tidal flat developed at ca. 1.07 ka BP at the depositional site.【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6页(P50-54,63)【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前缘;层序地层;古海平面;第四纪地质;沉积环境【作者】赵宝成【作者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3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成为上海市基础地质调查的重要工作内容[1]。

镇江地区长江南北两岸第四纪地层结构r划分与沉积特征对比

镇江地区长江南北两岸第四纪地层结构r划分与沉积特征对比

镇江地区长江南北两岸第四纪地层结构r划分与沉积特征对比苗巧银;朱志国;陈火根;宗开红;骆丁;武健强;潘明宝【期刊名称】《资源调查与环境》【年(卷),期】2017(038)003【摘要】镇江位于长江三角洲顶端,具有长江三角洲砂体和下蜀土2套沉积体系.通过介绍地貌分区、典型钻孔剖面及三条联孔剖面特征,探讨2套沉积体系的差异性和关联性.2套沉积体系沉积环境和成因不同,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下蜀土沉积时代稍早于长江三角洲砂体的沉积时代;下蜀土物源为黄土,后期经气候和水流冲积改造而成;长江三角洲主体为河流自上游携带的物源沉积而成.下蜀土沉积厚度为中部和东部较厚,西部和南部较薄;长江三角洲砂体沉积厚度为西部薄,向东逐渐增厚,北岸厚,南岸薄.【总页数】9页(P175-183)【作者】苗巧银;朱志国;陈火根;宗开红;骆丁;武健强;潘明宝【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8;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南京 210009;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相关文献】1.镇江地区长江南北两岸第四纪地层结构划分与沉积特征对比 [J], 苗巧银;朱志国;陈火根;宗开红;骆丁;武健强;潘明宝2.长江三角洲NB5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环境变化信息 [J], 缪卫东;李世杰;冯金顺;高立;鄂建3.长江三角洲(江苏)地区第四纪地层沉积分区及沉积特征 [J], 苗巧银;宗开红;陈火根;骆丁4.长江三角洲(江苏)地区第四纪地层沉积分区及沉积特征 [J], 苗巧银;宗开红;陈火根;骆丁;5.南黄海中部隆起晚新近纪——第四纪沉积序列的地层划分与沉积演化 [J], 刘健;段宗奇;梅西;刘青松;张训华;郭兴伟;吴志强;王红;王飞飞;陈彬;张欣;安郁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口各地貌单元沉积构造和粒度分区特征

长江口各地貌单元沉积构造和粒度分区特征

长江口各地貌单元沉积构造和粒度分区特征喻薛凝;战庆;王张华【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6(36)4【摘要】根据165个柱状样顶部1m的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结果,对长江口各地貌单元的沉积物特征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以应用于钻孔沉积相的判断。

结果显示,河口心滩、上河口段落潮槽和拦门沙为主要砂质沉积区,属于牵引流沉积,分粒级频率曲线的峰值主要出现在63~125μm及125~250μm粒级,且峰值在125~250μm 粒级的样品向海逐渐增多。

而残留砂沉积物粒径大、分选好,特征明显。

其余地貌单元均以泥质沉积为主,典型特征有:(1)潮坪层偶发育,砂质纹层密集;(2)在分粒级频率曲线中,口内涨潮槽主峰以〈4μm为主,口外涨潮槽变粗为31~63μm占主导,且砂质薄层增多;(3)下河口段落潮槽纹层很多,极薄纹层占主导;(4)南汇边滩分粒级曲线常见双峰现象,平均中值粒径在泥质沉积区最大,部分沉积物位于C-M图的递变悬浮段;(5)三角洲前缘复式河槽沉积物明显细于其他前缘沉积,反映了滞流点附近的弱水动力特征;(6)前三角洲为均质泥,纹层少见,为长江口区最细的沉积。

【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砂质纹层;分粒级频率曲线;C-M图;滞流点;长江口【作者】喻薛凝;战庆;王张华【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1【相关文献】1.长江口区晚新生代沉积物粒度特征和沉积地貌环境演变 [J], 战庆;王张华;王昕;李晓2.长江口现代潮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在沉积相识别中的应用 [J], 赵亚楠;王张华;吴绪旭;李琳;战庆;陈艇3.长江口北槽柱状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J], 邓智瑞;何青;邢超锋;郭磊城;王宪业4.利用沉积物粒度特征区分不同级地貌面的方法对比——以青衣江流域地貌面为例[J], 刘睿; 姜大伟; 李安; 郭长辉; 张世民5.长江口泥质区24Z孔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对洪水事件的沉积响应 [J], 盛琛; 陈彬; 安郁辉; 张欣; 陈立雷; 刘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三角洲顶部冰后期地层的沉积特征

长江三角洲顶部冰后期地层的沉积特征
据 碳 化 植 物 碎 屑 “ 年 龄 , 测 冰 后 期 底 界 年 龄 约 1 0 B 海 侵 到 达该 地 的时 间 约 为 9 0 0 C 推 30 0 a P, 0
a P, 侵 最 高 位 时 间 约 为 65 0a P 冰 后 期 平 均 沉 积 速 率 约 为 4 9 k , 沼 相 34 6m/ a B 海 0 B 。 . m/ a 湖 .~ k , 河 流 相 l ~ 1 k 。对 全 新 统 的 底 界 年 龄 和海 相层 的埋 藏 深 度进 行 了 讨 论 。 O 5m/ a 关 键 词 : 江 三 角 洲 ; 后 期 地 层 ; 新 世 ; 散 沉 积 层 ; C年 龄 ; 江 市 长 冰 全 松 “ 镇
性 , 目组在镇 江市谏 壁镇 长江北 岸布置 了数 个地 质及工 程地质 钻孔 , 中C 4孑 位于镇 江 项 其 2 L 市谏壁 镇丹 徒区高桥 镇北部 的京 江村 ( 1 。 孔孔 口海拔高 程 3 3m, 孔深 度 6 并 于 图 )该 . 终 6 m,
6 . 处 钻 遇 硬 质 粘 土 层 。 4 7m



查与Biblioteka 环境 第3卷 1
第 2期
RES OURCES S RV EY & ENVI U RONM ENT
V o1 1 N o. .3 2
文 章 编 号 : 6 14 1 ( 0 0 0 — 9 0 1 7 —8 4 2 1 ) 27— 8
长 江 三 角 洲 顶 部 冰后 期 地 层 的沉 积 特 征
夹 数 十层 植 物 炭 屑 层 ; 以水 平 纹 理 为 主 , 部 见 小 型 交 错 层 理 、 状 层 理 。表 明 冰 后 期 以 来 该 地 局 波
处 于水 动力 较 弱 的 河 湖 环 境 , 多 期 湖 沼 相 沉 积 夹 汉 道 河 流 相 沉 积 , 部有 海 相 沉 积 物 加 人 。 为 局 根

长江三角洲前缘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沉积响应

长江三角洲前缘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沉积响应
赵 宝成
(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 院,上海 2 0 0 0 7 2 )
摘 要: 利用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南汇边滩水下砂体的H Y K1 6 钻孔的测年、岩性、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 , 分析末 次冰期长 江下切河谷阶地的晚第 四纪层序特征 及冰后期海平面 波动控制下的沉积环境演变 。钻孔 沉积 物自下而上 记 录了末 次冰期 以来的发育的3 套沉积体系 :河流体系 ( 海拔一 4 7 ~3 l m,晚更新世晚 期低水位体系域 )、河 口湾体 系 ( 海拔. 3 1  ̄ 一 2 1 m,早 全新世 海侵体 系域)和三角洲体系 ( 海拔一 2 1 ~3 . 6 m,中晚全新世高水位体系域 )。岩性 、 有 孔虫 、花粉记 录共 同揭 示了 1 0 - 7 . 7 k a B P 在 海平面快速 上升作用 下钻孔所在地 经历了滨海 湖沼至滨海 的快速转 变 ,尤其是9 ~ 8 . 5 k a B P 期 间 ,海面的大幅度上 升使得 河 口快速向陆移 动 ,导致钻孔所在地水深明 显变大 。钻孔所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 成为上海市基础地质调查的重要工作 内容 - 一 。过去几 十 年来 ,基于长江三角洲陆域 的大量第四纪钻孔 ,确立 了 地层与沉积环境格架 ,尤其是具有精确地质年龄约束的
晚第四纪地层层 序和沉积演化模 式。李从先等利用长江
规律 以及估算历 史时期长江泥沙 “ 从源到汇”和 “ 从汇
5 0 i 2 0 1 3 年第3 4 卷第2 期
S h a n g h a i L a n d&R e s o u r c e s上 海 国 土 资 源 《 仅有 孔虫丰度 、分异度略有波动和优势花粉的含量有所
降低 。
潮 流的作用 ,根据 长江三 角洲主体 进积 、长江河道 和 南翼平原岸 线演变历史 ] ,推断沉积环境为水下分流河 道 。顶部 块状层理状细砂、中砂且含量大量 贝壳碎屑 , 反映了潮 流、波浪的强烈淘洗 ,属于河 口砂坝相环境。 根据S U 4 的AMS C日历年龄和沉积速率估算 ,该层底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
0 "i -
岗区 河问 — — 地 — 地— — 古 河 谷 — — 河 地斗 挺 一 — — — 问—
±f j 曩 ( )' = 【 兰 童 。 回 圈 十1 { I

{! ! : l !
【三 1
【 士l
『 : { 暮
1 1 晚 更 新 世 晚 期 地 层 层 序 .
晚更 新 世 晚 期地 层 层序 从 下 到上 主要 由 相 当海 洋 氧 同位 素 ( s 3阶段 的下 部 河 流 MI )
相 、 次 盛 冰期 形 成 的硬粘 土层 和上 部 河流 相组 成L 。下部 河 流相 埋 深多 在 6 ~7 以 末 l 引 5 0m
河谷地 层 的沉积特 征进行 分析 , 以探讨该 河段 冰后期 沉积 中心 的变迁及 演化 过程 。
l 沉 积层 序 及 其 沉 积 相 组 合
江都 一 镇江 ( 大港 ) 段在钻 孔控制 的深 度范 围 内, 河 自下 而上可 以 明显 地 区分 出晚更 新世
晚期 和 冰后 期 ( 全新世 ) 两类不 同时代 的地 层 。
江 的江 面 宽 度 不 断 变化 , 积 中心 位 置 也 随 之 发 生 多 次 较 大 调 整 : 消期 至全 新 世 早 期 , 沉 冰 中心 位 置 曾不 断 向南 偏 移 ; 全新 世 中 期 开 始 , 中 心 位 置 开 始 北 移 直 至 最 大 海 侵 结 束 ; 大 海 侵 后 , 从 其 最 随 着 三 角 洲 不 断进 积 , 中心 位 置 也 开 始 节 节 南移 直至 现 今 位 置 ; 最 大 海 侵 到现 在 , 长 江 中 其 从 古
杨献忠, 乃颐, 雪, 魏 马 蒋仁 , 于俊 杰 , 宗言 , 玲 , 张 赵 劳金 秀
( 南京地 质矿产 研 究所 , 南京 2 0 1 ) 10 6
摘 要 : 江 三 角洲 江都 一 江 ( 港 ) 长 镇 大 河段 冰后 期 地 层 层 序 可 分 为 早 期 海 侵 层 序 和 中 、 晚期 海 退层 序 。早 期 海 侵 层 序 主要 包 括 下 部 冰 消 期 近 源 辫 状 河 流 相 、 部河 流相 、 部 河 漫 滩 相 , 一 中 上 为
套 海进 式 河 床 充 填 层 序 , 垂 向 上具 有该 河 段 独 有 的三 层 结 构 特 点 。 、 期 海 退层 序 主要 包 括 在 中 晚
前 三角 洲 相 、 三角 洲 前 缘 相 和 三 角洲 平 原 相 , 垂 向 上也 具 有 三 层 结 构 特 点 。 冰后 期 以 来 , 长 在 古
南 翼或江 阴 以下河段 。对 于长江三 角洲镇 ( )扬 ( ) 江 一 州 河段末 次盛 冰期 以来 的沉 积特 征 , 报 道 较少 。 文依据 中国地质调查 局地质 大 调查 项 目前期 已经完 成的钻 孑 ( 1 岩芯材 料 , 本 L图 ) 结 合 C测 年数据 ( C半 衰期 : 5 8aB 及微 体生 物特 征 , H 5 6 P) 对江 都一 江 ( 港) 镇 大 河段 冰后 期古
・收 稿 日期 :O o0 —8 2 l-30 基 金 项 目 : 国地 质 调查 局地 质 大 调 查项 目(2 2 17 1 2 ) 助 。 中 1 10 0 8 0 0 资 第 一 作 者 简介 : 献 忠 ( 92 , , 士 , 授 级 高 级 工 程 师 。 现 主要 从 事 长 江 三 角洲 区域 地 质 调 查 与研 究 。 杨 1 6 ~) 男 博 教
心 位 置 可 能 向南 移 动 大 约 l m。 k 5 关键 词 : 冰后 期 ; 江 三 角 洲 ; 长 地层 层 序 ; 都 市 和 镇 江 市 江
中 图分 类 号 : 3 . 3 P5 4 6 文 献 标识 码 : A
关 于 长江 三角 洲 晚第 四纪 以来地 层 的 沉积 特征 , 已有 较 多的 研究 L 1 , 多 限于 长 江 】引但  ̄
第 3卷 1
第 3期
杨 献 忠 等 : 江 三 角 洲 江 都 一 江 冰 后 期 古 河 谷 沉 积 特 征 及 其 沉 积 中心 的变 迁 1 7 长 镇 7
下, 沉积物 具有 典型 的 下粗上 细 的二 元沉 积结 构特 征并 构成 多个 沉 积韵 律 。 中部硬 粘 土层 主
要 为 还原 环境 下 的灰绿 色 、 暗绿 色 向下渐 变 为黄褐 色 硬粘 土层 , 为低 海面 时期 长江 三角 洲 其
{ 毪 裔【 J 篙 _ l 鸯
℃ 年
叠 n
:矗m 鬈盎 椽矗 丧 s
M3 素 I海册位 ¥ :
图 1 长 江 三角 洲 江 都一 江 河 段 古 河 谷 沉 积 特 征 镇
Fi. S dme tr h r ceitc ft ea ce tv l y i in d — h n in g 1 e i n a yc a at rsiso h n in al n Ja g u Z e j g e a

2 0正 01






第3卷 】
第 3期
RES OURCES S URVEY & E NVI R0NM ENT
V 0 .3 N o 1 1 .3
文章 编 号 : 6 1 4 1 ( 0 O 0 — 7 — 9 1 7 — 8 4 2 1 ) 3 1 60
长 江三 角洲 江 都一 江冰 后期 古 河 谷 沉积 特 征 镇 及其 沉 积 中心 的变 迁
地 区形成 的 暴露 大气 下 的河 漫滩 相 粘 土经后 期 改 造而 成 L 但 由于其 上覆 盖 了隶 属 晚更 新 1 , 世 、 能属 于末 次 盛冰期 晚期滞 留沉 积 的上部 河 流相 沉 积物 ( 1 3孔 ) 因此 该 硬粘 土 层 可 图 C2 , 也可 能 为 MI 3阶段之 前海 面下 降 时形 成L 上部 河 流相 沉积 特征类 似 于下 部河 流相 , S 1 。 只是 在粒 度 、 石 的含 量上 比上 部河 流相 明显 要 低 。 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