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
长江三角洲

洲区域有哪些重要的交通 运输方式。 (2)结合相关知识, 议一议,长江三角洲区域 发展经济有何优势?
上海港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前沿,地处长江东西运 输通道与中国沿海南北运输通道的交会处,是中国沿海主要 的枢纽港口。目前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天吞吐量均 居世界各港口第1位。上海港不仅海运发达,还通过铁路、高 速公路、国道和长江等运输干线,与广大内地保持着密切联 系。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的兴建,使上海的远洋运输能力大 幅度增强。
长江为沿岸城 镇的发展提供了 便利的水运和丰 富的水源。
上海年产钢材约2500万吨(2011年)
上海年产汽车近200万辆(2011年)
上海年产微型计算机设备达1亿多台(2011年)
上海年产集成电路达166亿块(2011年)
上海火车站 上海虹桥机场
上海金融中心
上海文化广场
复旦大学
读长江三角洲区域综合经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
优势条件,并填入空白图框中。
稠密的 公路网 临江滨海
多条铁 路穿过
多个航 空港
水网稠密
关于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玲玲和贝贝说了自己的看 法,请你作进一步的补充。在你的家乡,最重要的河流是哪 一条?说一说它对你家乡发展的促进作用。 长江冲积而成的平 原,地形平坦,土地 肥沃,灌溉便利,农 耕条件优越。
一、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1、形成原因: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
海平原。
2、自然特征: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河 网纵横。 3、人文特征: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有 “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之称。人口和城镇密集,
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说一说长江三角
长江三角洲地域结构的形成、演变与优化研究

一、长江三角洲概述1.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
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具有得天独厚得江海交汇、南北居中得区位条件。
坦荡宽广的长江三角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长江三角洲的演变形成过程,大体由三个方三面组成:一是作为长江三角洲主体的太湖平原形成;其次,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的堆积;第三,是人类生产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水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著名的舟山渔场、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均在其附近海域。
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大陆海岸线近1000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宁波、舟山、南京、镇江等组成的港口群,与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
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沟通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3.5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占全国半数的整个长江流域,市场极为广阔。
2、自然环境长江三角洲处于亚热带的中、北部,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光、温、水分均较充足。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6~50亿焦/平方米左右,在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平均约为6亿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2 000~2 200小时,7~8月日照百分率可达到60%~70%。
本区年平均气温14~17℃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20~250天,≥10℃的积温在4 600~5 300℃之间,持续日期为220~240天。
从四季温度分析,本区农业具有多熟制的条件,但据以往实践如实行双季稻—越冬作物(麦类、油菜)三熟制,在季节上显得偏紧。
长江三角洲_百度百科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长江三角洲含义
长江三角洲交通
编辑本段长江三角洲
(the Yangtze Delta)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南通、扬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兴等地先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添加到搜藏 返回百科首页 编辑词条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目录
长江三角洲
【形பைடு நூலகம்】
【历史】
编辑本段【形成】
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PPT课件

通过线上线下营销手段,如农产品 展销会、电商平台等,将长江三角 洲地区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03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 长江三角洲
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工业发展现状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众多大型企业和工业园区, 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较高。
工业特点分析
该地区工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发展迅速,同时传 统产业升级改造也在不断推进。
创新驱动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路径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链条完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 活力。
THANKS
感谢观看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能源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化石 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
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 壮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 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资源节约利用
实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政策 ,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 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推
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工业废水、生活污 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河长制 、湖长制等管理制度。
推进工业废气治理、燃煤污染控制、机动 车尾气排放管理等,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 防联控。
土壤污染防治
成效评估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农用地分类 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土壤污染 风险管控和修复。
通过实施上述污染防治措施,长江三角洲 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水环境 、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特点
1、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它的中部是珠江三角洲 平原,平原上散布着丘陵、地和残丘,在其东、西、北面边缘分布着成片 的低山。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1776毫米。但夏 秋多台风和暴雨,仍有洪涝威胁。
⑤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
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 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近年来,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 数的50%左右,其中80%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 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 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 基地之一,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 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 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 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 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 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 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PPT课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从北起通扬运河,南抵钱塘江、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 边,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的杭嘉湖平原。广义上泛指长江中下 游平原,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七省一市。
气候水文特征
气候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 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农业技术的进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产业 结构不断调整,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面 临严峻挑战,如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推 广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素质等。
水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有江苏的太湖、洪泽湖和安徽的巢湖等淡水湖群,还有通扬运河、京杭大运河、黄浦江等河 流,该地区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河网长度达4.8~6.7千米。
历史文化背景
历史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该地区在春秋战国时 期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文化和商业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
THANKS
感谢观看
城市规划科学性
注重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 性,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完善城市功能。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 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 合承载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
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多个。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城市众多。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等。
长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最新中国人文地理9-长江三角洲地区

➢包括:服装服饰业 、食品和农产品精 深加先进制造业 、包装印刷广告业 、 工艺旅游纪念品业 、 化妆品及清洁洗 涤业
上海都市型产业集群
➢黄浦区的旅游纪念品行业, ➢杨浦区的家用纺织品行业, ➢虹口区的箱包业, ➢长宁区的服装服饰业, ➢闸北区的印刷媒体业, ➢普陀区的包装印刷业, ➢徐汇区的生物制品业
中国人文地理9-长江三角 洲地区
主要内容
• 长江三角洲:概念认识、地域范围 • 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 • 上海:崛起中的全球巨型城市地区 • 发达的制造业基地:江苏 • 发达的私营经济王国:浙江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特征
地理区位: 沿海开放带和沿江(长江)产业密集带组
成的 “T”型产业布局的结合部,中国经 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 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 之一。 区域地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网络
上海都市区1 小时交通圈及 其对外通道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铁路交通
长江三角洲公路交通图
长江三角洲的交通网络
长三角的Z 字型发展带和杭宁发展带示意图
长江三角洲地 区城镇与产业 空间
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图
长江三角洲十一五规划发展定位
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 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 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
➢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 正处于较快的调整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金融保险、通讯、信息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
区域经济特征
产业链十分齐全。无论重工业的钢铁、汽车、石化、 机械,还是轻工业的纺织、电子、精密仪器,长江 三角洲在全国都有重要地位。区域内纲材、化纤、 汽车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5%、50%和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长江报/2009年/4月/18日/第B01版長江周末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从”三角地“到“金三角”吴越邹逸麟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这就是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
涵盖江苏浙江全省和整个上海市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
长江三角洲水陆交通与我国南北相连,海运可与世界各大海港相通,拥有广阔的流域经济腹地;历史上长江河口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近代经济发展上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民族工业兴起的重要基地,迄今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
该地区仅占有全国1%的土地、5.8%的人口,却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和28.5%的进出口总额,被誉为中国经济的“金三角”。
长江泥沙淤积的坦荡平原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
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80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
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
但也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如无锡的惠山、苏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马山等,它们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于太湖之中,有的成为游览区,有的成为花果山。
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在镇江附近,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是一个三角形港湾,长江河口好似一只向东张口的喇叭,水面辽阔,潮汐作用显著。
在海水的顶托下,长江每年带来的4.7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沙堤。
北岸沙堤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至如东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冲积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从江阴附近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县的漕泾附近,并与钱塘江北岸沙堤相连接,形成了太湖平原。
里下河平原位于长江北岸,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为一碟形洼地。
洼地中心湖荡连片,主要有射阳湖、大纵湖等。
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灾害异常严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工程,西挡淮水,东挡海潮,开挖运河,增强排灌能力,使这个十年九涝的多灾区变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以南,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
该平原以太湖为中心,状如一个大盘碟,地形呈周高中低。
这样的地形特点使这里上有长江和太湖上游来的洪水,下有海潮倒灌,夏秋季节又常遭台风暴雨袭击,洪涝灾害十分频繁。
当地人民为抗御自然灾害,大力开挖河渠,排除积水,修圩建闸,逐步形成了沟沟相通、渠渠相连的稠密水网。
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
水乡泽国孕育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
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的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
现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
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
沙咀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
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
南岸沙咀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长江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长江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长江三角洲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土地肥沃,农业盛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南通、扬州、徐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等地先后发展为工业城市。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2008年,国务院正式确立长三角为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全境,苏北和浙西南被纳入长三角。
吸收国际资本的强大磁场长三角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概念。
除原有的地理概念外,其工业经济概念尤为世人所瞩目,即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
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8年长三角的GDP总量为53952.9 1亿元人民币。
正在长江三角洲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据统计资料,2003年1至9月,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四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同期增幅均超过12%,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9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而这一经济增长高速和高于全国同期增幅3至5个百分点的状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已连续保持了多年。
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断崛起:“超级巨人”上海,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100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重量级巨人”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5000亿元;“小巨人”绍兴、南通、常州、台州、嘉兴,年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亿元以上。
为长三角都市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极具竞争力。
2005年11月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7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更直接吸引了众多世界级经济巨人的目光。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逾200家,仅在苏州投资的有81家,投资项目达188个。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近1500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已变成一个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在长三角这个都市圈里,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企业独领风骚。
这里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还有包括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在内的数千家巨人型企业。
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大、实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名列全国前茅,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经济全球化的缩影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带动着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2010年世博会花落上海,从各方面给上海带来了良机,上海正努力成为“世界城市”。
上海强大的辐射力及其周边“近水楼台”城市的飞速发展,已经使苏、浙两省的所有城市都意识到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其它城市无不同样在努力寻找自身的城市定位,在资金、信息、人才、商品的流动中找到城市崛起的机遇。
接轨上海,实现共赢,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内各地政府的共识。
苏州:近水楼台,四沿布局;无锡:融入一体化,谋求新发展;南京:呼应上海,辐射周边;杭州:接轨上海,错位发展。
长三角周边城市不约而同地把与上海的联动看作是重要的战略,以路桥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为契机,长三角正在打造一个“3小时经济圈”。
大融合的态势已经发端。
苏浙沪三地的项目已涉及交通、旅游、会展、人才、科技、信息、商标、信用、质检、环保等多个领域,并正在由浅入深地探讨产业规划、政策法规、金融服务等高层次的合作联动。
而“接轨上海”也已超出了单纯招商平台的含义。
长三角一体化是入世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个长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世界。
目前,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地理概念上的长江三角洲,如今成了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主题词。
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区域内的共同意志,也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2008年8月,《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正式跃升到国家层面。
作为国家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如何一体化发展,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如何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正成为时下最受关注的话题。
(吴越) 历史上的长三角“中心”第一个中心城市:苏州苏州,古时称吴。
史载,周先祖的儿子泰伯、仲雍为避位于季历(周文王),南奔荆蛮,即今江南地区,建立吴国。
几传至吴王阖闾接受伍子胥“立城邦”的建议,修筑大城,周四十七里,就是今苏州城的古址。
这是长三角地区第一个中心城市。
这种格局大概维持了1000多年。
西汉时代长三角地区虽然增置了不少县,但都不具备中心城市的条件,而吴县在两汉时期先后都是会稽、吴郡的治所。
当时为什么要选择今天苏州作为吴国的都城呢?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
按照地理条件来推测,大致可知:第一,长三角地区内,太湖流域东部开发最早,而苏州又处于太湖流域的中心,所谓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第二,吴国虽僻处东南,却有争霸中原之心。
今江南运河苏州至镇江段,春秋时已经形成,为吴国北趋中原提供便利。
第三,吴人习水,很早就发展了海上航行,由苏州顺吴淞江入海,甚为便捷。
第二个中心城市:湖州六朝开始,在太湖流域西南部地区出现了第二个中心城市,那就是今天的湖州市,古时称乌程县。
自东汉末年以来,太湖西南部东西苕溪域渐次开发,生齿日繁,需要增设郡级政区加以管理。
于是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划出吴郡、丹阳的九县设立吴兴郡,治乌程(今湖州市)。
当时吴兴郡管辖的土地很广,除了东西苕溪流域外,还包括钱塘江北岸的余杭、临安、于潜等县。
至此,长三角地区中心部分的太湖流域出现了东西两个中心城市。
六朝时长三角地区通称“三吴”,后人对“三吴”有不同说法,然吴郡、吴兴为“三吴”之二,是没有不同意见的。
第三个中心城市:扬州隋唐统一时期,长江下游北岸出现了另一个中心城市扬州(治广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