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工业化概况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2-3 环渤海发展特点
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 区和大型城市群
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 “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 新机制
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
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
和长三角明显落后
03
Part Three 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
3.区域内发展因素
经济一体化
.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城市, 区域经济显著收敛
长三角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地把劣
第三产 业, 51.20% 第二产 业, 45.80%
势产业转出,而是有着占领新市场、 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资 源等多方面战略发展目标。
4-2产业转移特点
内容更丰富
产业转移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 业项目的输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也开始加入了转 移的行列,在转移过程中不断实现技术、装备的整
上长江三角洲的范畴。
02
Part Two 三大经济圈比较
2-1长三角发展特色
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
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
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 显; 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
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 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 次人才密集;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 全国领先。
体升级。转移的产业也从单纯的制造业转变为制造
业、服务业和研发产业多领域的综合性趋势
4-2附录
4-产业转移特点
江苏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 苏南转移至苏北
上海产业转移优先考虑浙
江、江苏、安徽等省份
浙江产业转移的重要目 的地是安徽、江西和湖 北
江苏 上海
产业转移方向
浙江
Thank You
Freedom design by Huang
中国主要综合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

10
长江三角洲 - 长江三角洲 经济圈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地域范围比较 模糊,不过远远超出了地理上的长江三 角洲。一般把上海视为长三角经济圈的 中心,南京、杭州视为长三角经济圈的 两个副中心。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16个城市: 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 江市、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 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 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
2021/4/9
8
长江三角洲 - 多重意义
地理概念: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
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 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 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 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 地。
工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
2021/4/9
2
2021/4/9
3
2021/4/9
4
2021/4/9
5
2021/4/9
6
2021/4/9
7
长江三角洲 - 气候
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 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 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 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 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 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 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 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 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 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台州黄岩路桥机场、江苏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常州 奔牛机场、无锡硕放机场、南通机场。
航运:上海港、苏州港、乍浦港、北仑港、舟山港、台州港、南通港、
南京港。
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南京第二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润扬长江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是,它的GDP和税收却约占全国的22%,进出口额占全国的35%,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0%,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
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5个进入了前100名。
一、“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实力现状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显著增强。
据中国县域经济网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口平均规模为45.53万人,而江苏、浙江分别为94.06万人、54.16万人,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2.07倍、1.19倍,在全国排第1、11位;同期全国县域平均生产总值(GDP)为32.04亿元,而江苏、浙江为123.20亿元和93.92亿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倍、2.93倍,在全国排第1、2位;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平均为7037元,而江苏、浙江为14538元、16227元,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2.07倍和2.40倍,在全国排第4、2位;在对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比较中发现,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21亿元,而江苏、浙江为7.13亿元、4.43亿元,分别是全国的5.89倍、3.66倍,在全国排第2、4位。
到2006年初,浙江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县域平均值的 2.38倍,为全国各省区之最;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49.2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8.5亿,均为全国各省区之冠。
由此看出江苏、浙江县域经济实力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从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开始到第六届,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和浙江进入百强县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在第六届评选中,江苏占21席,其中7个县进入前十名;浙江占25席,其中3个进入前十名。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我国珠江三角洲正利用地区为例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国内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 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 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优越
良 好 位置优越:毗邻港澳,临近东南亚,为劳 的 动密集型产业移入提供可能 区 位 接近市场 可以发展出口为 条 主的外向型工业 交通便利:特别是海运 件:
国际经济环境
与全国其它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有哪些?
2、根据上题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 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 件是什么? 对外开放的政策
3、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 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 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环境生活下的人们,思想观
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地价低廉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 的理想之地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自身因素)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 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 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 展。
中 国 第 一 侨 乡 江 门
——
阅读: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 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 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 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 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 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XX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XX市、XX省和XX省的部分地区。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XX市、XX省的XX、XX、XX、XX、XX、XX、XX和XX,以及XX省的XX、XX、XX、XX、XX、XX和XX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XX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XX,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XX和与之相邻的XX市,西面由北至南有:XX、江门、XX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XX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XX、XX、XX、XX、江门、XX、XX等7市,以及XX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XX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
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
从人均GDP来看,1995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为11665元,珠江三角洲为18058元。
中国主要工业区

中国主要工业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拥有许多主要工业区域。
这些工业区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国主要工业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和经济贡献。
一、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部分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涵盖了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纺织品、化学工业等多个行业。
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枢纽,具有世界一流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二、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位于广东省,包括深圳、广州和珠海等城市。
珠三角地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制造中心和出口基地之一。
深圳被誉为中国的“硅谷”,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广州是中国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拥有发达的制造业。
三、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
这个地区以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同时也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有着较为完善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资源。
四、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南、湖北和陕西等省份,是中国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这个地区以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为主,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中部地区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的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这个地区以能源开发、冶金、矿产资源等行业为主,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西部地区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通过经济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总结:中国主要工业区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工业区具有各自的产业特点和经济贡献,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同时,这些工业区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为了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也在推动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繁荣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繁荣长江三角洲区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长江三角洲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
经济繁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为主要支柱。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加大,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外贸业逐渐成为该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对外贸易额达到1.8万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
同时,该区域的制造业也十分发达。
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均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上海拥有一些世界级的制造业企业,如上汽集团、康明斯、通用电气等,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经济的繁荣。
江苏、浙江两省也拥有众多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如海尔、美的、华为等。
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服务业也是该区域的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拥有一些在全国范围内领先的金融、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企业。
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为该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还吸引了许多人才前往该区域发展。
文化繁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该区域有着许多古老的文化建筑和文化景点,如杭州的西湖、上海的外滩等,这些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游览。
同时,该区域的文化产业也十分发达。
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猛。
上海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中心之一,同时还拥有许多知名的文化企业,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大戏院等。
南京、杭州也有众多的文化创意企业,这些企业的兴起不仅为该区域带来了文化繁荣,同时还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和文化发展史已经拥有了百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逐步加大,该区域的经济和文化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未来,该区域的经济和文化还将继续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长三角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优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底蕴是造就长三角辉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长三角是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
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长江三角洲由位于我国东部,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入海口的周边地区,其家族成员: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泰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
同时,在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
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
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和东海之滨,集“黄金海岸” 与“黄金水道” 于一身,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区位,自明清以来就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近代以来,这里与西方工业和文化最先接触,孕育了中国的近现代工商业文明,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初步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人口虽然只有全国的1/10,但经济总量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的1/6和近1/4。
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工业发展重点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两省一市的经济和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发展步伐较慢。
1952~1990年,两省一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6.14%上升到16.56%;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也一直徘徊在1/4以内。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了开发浦东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提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长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重大战略部署。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使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现代工业和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重新恢复了这一地区在中国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逐步形成一些新的竞争优势。
有关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及其与其他6个经济区域的基本情况比较。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
改革初期,得益于上海工业的扩散和江浙地区农工相辅的传统,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乡镇工业与家庭工业迅速崛起,带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江苏省乡镇工业总产值在“六五” 期间(1981~1985)年平均增长27.07%,“七五” 期间(1986~1990)年平均增长22.07%,“八五” 期间(1991~1995)年平均增长43.61%。
到“八五” 末期,乡镇工业产值占江苏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成为江苏省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浙江则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1998年,浙江省注册个体私营企业168万户,注册资本总额1404亿元,从业人员421万人,均居全国首位。
全国首批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中,浙江占112家。
2003年浙江9200亿元的生产总值中,个体私营经济为4790亿元,占52.1%。
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使浙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提升了浙江经济在全国的比重,而且有效地使当地居民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缩小了城乡差距,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上海跃居全国第一位。
上海市实施浦东开发开放战略之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九五”(1996~2000)和“十五” (2001~2005)期间,上海工业在“发展中调整”,实施战略性调整重组,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深化国企改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和地区经济保持了快速持续协调平稳发展态势。
作为全国现代工业产业和先进技术来源的重镇和排头兵,上海工业发展不仅是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高速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引导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工业的换代升级,不断推进工业的现代化步伐。
依托上海市这个迅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等骨干产业,船舶产业、海洋装备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战略产业,生物医药制造、新能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以及正在兴起的都市工业等工业产业迅速发展,使上海工业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FDI)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1985~2003年,长三角实际利用FDI增长了288倍,年均增长率达37%,占全国实际利用FDI的比重由1985年的5.46%上升到2003年的49%。
长三角地区FDI对GDP增长的报酬率为0.3641,即投入的FDI每增长1%,GDP将增长0.3641%,FDI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报酬率达0.5左右。
从引进外资的地区差异分析,江苏省苏南地区的FDI多以加工贸易为主,并正向产业集群投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外资产业群和产业带。
上海市的FDI从开始就流入现代服务领域或工业制造业上下游阶段的生产服务行业,FDI投资领域层次较高。
浙江省的FDI主要是从事一般贸易的工业制造业,并且主要集中于浙江东北地区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市。
外资推动了长三角工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的升级步伐,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外贸出口的迅速扩大。
1991~2004年,长三角地区对外出口额年平均增长24.96%,比全国高出7%;其中2000~2004年的年均增幅高达35.16%,比全国高出近10%。
2005年,上海市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863.6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6.5%(其中出口增长23.4%);江苏省全年进出口总额2279.41亿美元,增长33.4%(其中出口增长40.5%);浙江省全年进出口总额1073.9亿美元,增长26.1%(其中出口增长32%)。
长三角出口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16.84%提高到2005年的38.10%,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标志着长三角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反映了长三角经济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竞争力。
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和经济腾飞。
1992~2004年提高到12.42%,提高了近5%。
同期,江苏、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也由10.92%和11.70%提高到14.12%和14.18%,分别提高了3.2%和2.5%。
2005年,上海经济增长11.1%,江苏增长14.45,浙江增长12.8%。
浙江从1991年起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上海和江苏从1992年起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1992~2004年长三角整体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4%。
1992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总量为4655.8亿元,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为17.32%,2005年已增加到40897.5亿元,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了22、34%。
工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第二产业占上海、江苏、浙江经济总量的50%~60%,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起飞与工业迅速发展和结构升级密切相关。
2004年,三地工业增加值达到16656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6.52%,明显超过三地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也比1990年的比重上升了2个百分点。
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和1/10的人口,创造了近1/4的生产总值、近30%的工业总产值和1/3的外贸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强有力的增长引擎。
2004年全国GDP净增加19263亿元,长三角就贡献了6099亿元,贡献率达31.66%。
(注:文章来源于中国网)作为我国工业最发达、工业化进程最快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率先发展” 的区域。
但是,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工业的传统增长方式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成为该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
1、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面临的突出问题第一,粗放型经济增长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与全国一样,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大对能源、资源供给与保护环境的压力。
长三角地区历来地少人多,资源尤其是工业发展的能源、主要原材料都需要依赖国际国内市场供应。
在这里不仅人口密集(还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而且工业项目星罗棋布(从开始遍布乡村的乡镇企业到今天日益增多的外资项目)。
在高投入、高速度、高消耗、低附加值的粗放增长方式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工业近年来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国家经济社会“十一五” 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降低单位生产总值20%能耗的目标,对于已经到了传统工业发展极限的长三角地区来说,的确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二,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充分体现自主创新特色,经济粗放增长难以持续。
长三角地区工业人力和技术储备是全国最好的地区,但该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推动。
与外资相比,该地区工业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尚未解决。
外资企业是企业研发活动的主体。
2004年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研发经费的4/5是外资,研发人员的53%也是外资企业所拥有。
江苏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外资占这一产业的9成以上,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作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基地,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该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技术和主要设备,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
该地区的工业利用本地资源尤其是生产要素优势、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的国际分工体系,但就整体而言仍处于产业分工的中低端,产业升级的任务很重。
最近以来,当地政府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虽然大幅度增长,但仍处于低水平。
如何提高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尤其是如何消化吸收新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一个严峻挑战。
没有工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仅仅依靠技术进口是难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
有关数据显示,1999~2004年,长三角地区工业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上海由28.31%下降到24.92%,江苏由38%下降到31.33%,浙江由50.60%下降到28.73%。
第三,长三角地区工业的外向型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繁重。
首先是人民币汇率不断提升的冲击,将对很多依靠低成本竞争的中小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其次,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增多,长三角地区长期高增长的外贸出口形势面临转型的任务。
与外贸形势类似,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的基本定位,使该地区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所进展,但是面临的体制、机制和消费市场不足的问题成为重要制约。
以上海为例,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还不适应国际大都市和全国经济中心的要求,一般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影响了辐射能力的提升,也阻碍了自身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扩大。
行业分割、部门垄断和服务业企业竞争实力不足,制约了上海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凸显,公共服务滞后和能力不足问题值得关注。
在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六个指标中,城市化率和产业就业比重是两个数值最低的指标。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与全国一样,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尽管与全国相比,长三角地区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相对较小,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差别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事实上,该地区的贫富差别、区域差别乃至城乡差别仍然很严重,目前还没有看到已经趋于缩小的迹象。
由于社会发展不足,公共服务滞后和能力不足问题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