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历史演变与对策
区域经济集群研究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

区域经济集群研究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揭示该区域经济集群的形成机制、发展特点及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区域之一,其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成就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代表。
文章首先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历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与起步,到后来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再到当前的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区域经济的独特魅力和强大活力。
接着,文章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创新能力、开放程度等多个维度,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该区域经济集群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集群的形成机制,包括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区域合作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文章也分析了该区域经济集群的发展特点,如产业高度集聚、创新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区域协同性强等,这些都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能够持续领先的重要原因。
文章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集群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将继续发挥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章也提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集群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该区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区域经济集群理论基础区域经济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众多具有紧密联系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
这种集聚不仅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还推动了知识的溢出和技术的创新,进而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区域经济集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产业集聚到创新网络的演变过程。
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强调了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以及知识溢出等。
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演变

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演变摘要:本文利用偏-份额的空间拓展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地区16座核心城市在1999-2009年间产业结构变动过程,并认为长三角16座城市10年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但是不同城市发展轨迹不同,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偏离-份额分析;产业结构;长三角地区一、引言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区域之一。
长三角核心区域16座城市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9867.73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7.58%。
16座中心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9年的7.6:52.44:39.82发展至2009年的3.41:50.76:45:83。
10年间长三角核心城市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带动了这一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利用偏离-份额的空间拓展模型,分析这一区域10年间各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城市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一)传统偏离-份额模型1.全国分量为全国分量,表示某一区域某类型产业的产值从基期到研究期因为全国总增长率增长而得到的增长量。
将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高于实际增长水平,则地区总偏离值为正;反之,则为负。
2.产业结构分量为产业结构分量,表明从基期到研究期i产业产值的增长与全国所有类型产业产值的增长进行比较,主要说明i产业随全国所有产业增长而增长的情况。
若i产业的增长超过全国所有产业的平均增长,则产业结构分量为正。
(二)偏离-份额分析的空间拓展模型区域之间不可能处于相互分割状态而是相互之间具有空间依赖性。
传统的偏离-份额模型忽略了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
偏离-份额的空间拓展模型考虑了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
Nazara&Hewings(2004)[1]首先在偏离-份额模型中引入空间结构,提出了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
吴继英等(2009)[2]应用此空间模型,对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定量分析。
游士兵等(2010)[3]应用此拓展模型,分析了我国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
长江三角洲地域结构的形成、演变与优化研究

一、长江三角洲概述1.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
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具有得天独厚得江海交汇、南北居中得区位条件。
坦荡宽广的长江三角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长江三角洲的演变形成过程,大体由三个方三面组成:一是作为长江三角洲主体的太湖平原形成;其次,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的堆积;第三,是人类生产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水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著名的舟山渔场、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均在其附近海域。
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大陆海岸线近1000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宁波、舟山、南京、镇江等组成的港口群,与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
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沟通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3.5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占全国半数的整个长江流域,市场极为广阔。
2、自然环境长江三角洲处于亚热带的中、北部,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光、温、水分均较充足。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6~50亿焦/平方米左右,在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平均约为6亿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2 000~2 200小时,7~8月日照百分率可达到60%~70%。
本区年平均气温14~17℃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20~250天,≥10℃的积温在4 600~5 300℃之间,持续日期为220~240天。
从四季温度分析,本区农业具有多熟制的条件,但据以往实践如实行双季稻—越冬作物(麦类、油菜)三熟制,在季节上显得偏紧。
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但是,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和调整,以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现状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渐优化和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行业包括制造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
特别是制造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该地区最大的经济支柱。
同时,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也在逐渐壮大。
二、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尽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1. 产业结构单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以制造业为主导,其他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经济过度依赖某些特定的产业,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
2. 环境污染严重。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发达,但是对环境的破坏也随之而来。
尤其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给当地的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3. 产业链不完整。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链不完整,依赖外部原材料和技术的比例较高。
这使得该地区在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也影响了该地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建议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政策。
1. 加强对制造业的优化和改进。
长江三角洲地区需要更加注重制造业的优化和改进,提高其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
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加强产业链合作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来实现。
2. 鼓励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升级分析及对策研究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升级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升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现有的产业结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包括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这其中,第一产业主要包括了农业、林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则包括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公用事业等;第三产业则涵盖了商业、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
具体而言,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9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0.8%、第二产业增长6.3%、第三产业增长7.5%。
从总体上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比较分散,不同领域的产业发展相对均衡,而且在第三产业方面的发展较快。
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升级问题1.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下滑随着中国进入产业升级和环保治理的新阶段,一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已经受到了影响。
例如,这里的传统制造业已经不再具备过去的优势,受到环保法规和各种成本压力的制约,一些工厂和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更换或者更新设备、强化高新技术创新等方式来保证竞争力。
2.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弱化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这一点在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也体现出来。
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信息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大多仍然以制造为主。
在数字化、智能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相对国际同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在研发、经验、人才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3.绿色经济和生态环保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资源相对紧缺,加之环境污染和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避免的经济问题,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升级的一大难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化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化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这里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等众多因素的交织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繁荣、衰落、再繁荣等各个阶段的发展,这也奠定了这个地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演变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旧石器时代后期,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就出现了早期的原始人居住活动。
随后,商代时期湖州、宜兴等地出现第一批定居人群。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国新兴国家的重要地段,丰富的物产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诸多的土著部族在这里定居。
同时,周边诸多城邦的兴盛,也进一步增加了这里的人口和文化厚度。
随着秦汉时期的统一,这里的经济和文化迎来了新的一波发展,贡献了许多文学艺术和科技成果。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常被称为“江南口岸”,对于中国南北交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宋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已经达到全国巅峰,各种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呈现出火热的景象,至今还留下许多非常珍贵、精美的文化遗产。
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发展也曾遭受挫折。
清朝时期,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停滞状态。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被列强侵犯、内部动荡以及外来侵略的危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里失去了早期的光彩和强盛,走向了衰败的途径。
2.现代化建设中的长江三角洲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和中国大城市的崛起,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富有和最具领先优势的地区之一。
无论是以人均GDP水平还是国民经济总量来衡量,这里与中国其它地区相比都存在巨大差别。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最现代化、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学-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趋势-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专业:经济学姓名:000 学号:000摘要: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差异与竞争的阐述,来说明提升服务产业集群竞争力已是当前长三角都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竞合比较优势差别化竞争。
长三角都市圈的形成既有历史的路径依赖,又有现实的发展特征。
目前,江苏、浙江与上海的产业联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江、浙两省已取代上海成为全国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
上海在传统产业上已不具有往日的竞争优势,一些支柱产业,如钢铁等产业的竞争优势日益减弱。
江、浙两省已不再满足于仅向上海取得原材料、市场、传统技术等的支持,而是期望得到高新技术、信息、资本市场、国际市场、物流等方面的服务,期望上海能提供更宽广领域、更高层次的服务。
基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功能建设的需要,上海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凸显出来。
一、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现状及态势(一)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变三次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水平。
伴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产业结构发生着显着变化:1、上海的产业结构自1978年起,始终是第二产业产值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大于第一产业,总体趋势是第二产业比例在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例在持续上升。
上海在1999年就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1979年的19%上升到2003年的%,上升幅度达到25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1979年的22%上升到2000年的46%,略高于第二产业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为109%。
产值、就业由“二、三、一”格局向“三、二、一”格局的转变说明上海即将完成工业化,进入经济的成熟发展阶段。
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房地产、信息咨询等部门),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蜒 。
星3 o
2 0
一
一
_ l |
。 | - - 一
’ . _ | ÷
。 一
/ \./ ’
f
\
≮.
( 98 98 ) 1 7 —1 8 年 和 “ 二三一 ” ( 9 9 一 1 8 年 现在 )两 个发 展 阶段 ,与 发达 形 态 “ 二 ~ ” 的结 构 类 型只 差 一 个 发展 阶 三
I = 釜二 - = 笙三 些 : 塑三』 业 . 兰些
图1 长三角地区GDP-次产业结构历史演变情况 -
6
《 统计科学与实践 》2 1 年1 期 0 2 1
1 9 年达 到5 .%的新 高 ,之后 开始 呈下降趋 势 i第三产 业 98 48
长 三 角调研
从浙 江看 ,1 8 — 0 9 ,浙 江第一产 业所 占比重总体 5 20年 9 不 断下 降 ,第 二、三 产业逐 步上升 。期 间 ,第 一产业从 业人 数 所 占 比 重 由 5 .0 49 %下 降 到 1 .2 , 第 二 产 业 比 重 由 3% 8 3 .1 17 %上 升 到 4 .5 8O %, 第 三 产 业 比 重 由 1 .0 34 %上 升 到
摘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长三角地 区产业 结构优化 升级成效 明显 。其按 G 计 算的三次产业结 DP
构类型 由 “ 二一三”转 变为 “ 三一”类型 ,并正在 向 “ 二 三二 一”演 变;从业人 员结构由 “ 一二
三”类型转 变为 “ 三二一 ”的发 达结构类型 。建议加快 长三角地 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 进二省
长三 角调研
D :1 .9 9]s n1 7 — 9 52 1 .20 2 OI 3 6 /i .6 4 8 0 .0 1 . 0 .s 1 0
《 统计科学与实践 》2 1 年1 期 0 2 1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历史演变与对策
贾晓峰
( 南京 审计学 院,江苏
南京
200 1 0 0)
段。
\ 、
l 0
_ — —
一 - I
垂翌
塞
至至 至 萋 §§ £§i§§ §S 蔓
时间 ( ) 年
从浙 江看 ,1 7 年 以来 ,浙江 第一产业 的 比重总体 趋势 98
也 是逐 步 下 降 , 由 1 7 年 的3 .%下 降 ̄ 2 0 年 的 51 ;第 98 81 09 .% 二 产 业 的 比 重 由 1 7 年 的 4 .% 到 2 0 年 为 5 .% , 期 间 98 33 09 18
7 。
60
、 /
、
、 / ^—
\卜 一 .
,
.பைடு நூலகம்
—
—
~
。
5 O
—
— -. —- 、
一0 。
降 ,于 1 8 后 开 始 稳 步 提 高 , 由 1 7 年 的 1 -%上 升 到 95 98 98 2 0 年 的3 .%。 从 结 构 类 型看 ,改 革 开放 以来 ,江 苏 按 09 96 G 计 算 的三 次 产 业 结 构 的历 史 演 变经 历 了 DP “ 一三” 二
历 史演变
2 0 年 ,长 三 角地 区GD 总量 为7 4 4 1 元 :其 中 , 09 P 2 9 .亿
上 海 1 0 64 亿 元 , 占 2 .6 ; 江 苏 3 4 73 元 , 占 4 .5 5 07 % 4 5 .亿
第三产 业 的比重从 1 7 年 的1 .%上升 到2 0 年 的5 .%。 98 88 09 94
4 3 ;浙江2 9 03 亿 元 ,占3 .1 75 % 2 9 5 17 %。 1 7 年 以来 ,随 98
着 长 三 角 地 区人 均 G 水 平 提 高 ( 1),其 第 一 产 业 G 所 DP 图 DP
占 比 重 持 续 下 降 , 由 1 7 年 的 1 .4 98 96 %下 降 到 2 0 年 的 09
1 9 年 ,上海 由 “ 99 二三一 ”结构 类型 实现 了向 “ 三二一 ”发 达结构类型的转变。 从江 苏看 ,1 7 年 以来 ,江苏 第一产 业 比重逐 步 下降 , 98 由2 .%下 降 ̄2 0 年的65 ;第 二产业的 比重 由1 7 年的 76 09 .% 98 5 .%到2 0 年 的5 .% ,期 间2 0 年达 到5 .%的新 高 , 26 09 39 05 66 之后 有所 下 降 ;第 三 产业 的 比重 从 1 7 年至 1 8 年不 断 下 98 94
业 与二 、三 产业 生产效 率相差较 大 ,农业劳 动力需 进一步 转
移 ,第二产 业 比重 偏大 、制造业 偏重 ,第三 产业 、高新技 术 产业 发展不够 、资 源消耗和 环境 污染较 大、 区域一体 化需进
一
步协 调发展 等 问题 。本 文从长三 角地 区产业 结构历史 演 变
的视角来探讨其战略调整。
一
段 ,并正在 向 “ 三二~ ”演 变。
从 长 三 角 地 区 的龙 头 上 海 看 , 1 7 年 以 来 , 其 第 一 产 业 98
、
长 三 角地 区GDP 次产 业 结 构 的 三
比重 总体 缓步 下降 ,由1 7 年 的4 8 9 %下降 ̄2 0 年的07 ; 09 .% 第二产 业 的比重 由1 7 年 的7 . %下 降 ̄2 0 年的3 .% 98 74 09 99
一
市产业协调发展 等,促进 长三 角地 区经济进 一步发展 。
关键 词 :长三 角地 区 ;产 业 结 构 :历 史演 变
改革 开 放 以来 ,长 三 角地 区产 业结 构 优 化 升级 成 效 明 显 ,但也 存在产业 结构 与需 求结构 、消费结 构不相 适应 ,农
48 % ;第二 产 业 的 比重 由1 7 年 的6 .7 .8 98 12 %下 降 到2 0 年 09 的5 .2 O3 %,但2 0 年后基本 稳定在5 %一 3 00 0 5 %之间 :第三产 业 的 比重则 快速 上升 ,由1 7 年 的 1 .0 98 91 %上升  ̄ 2 0 年 的 09 4 .%。从 结构 类型 看 ,长 三角地 区按 GD 计 算 的三 次产业 48 P 结构 类型 由1 7 年 的 “ 98 二一三 ”到1 8 年 转变为 “ 95 二三一 ” 类 型 ,与 发达 形 态 “ 二~ ” 的结 构 类 型只 差 一 个 发展 阶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