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江道演变史及其规律
长江三角洲地域结构的形成、演变与优化研究

一、长江三角洲概述1.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
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具有得天独厚得江海交汇、南北居中得区位条件。
坦荡宽广的长江三角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长江三角洲的演变形成过程,大体由三个方三面组成:一是作为长江三角洲主体的太湖平原形成;其次,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的堆积;第三,是人类生产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水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著名的舟山渔场、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均在其附近海域。
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大陆海岸线近1000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宁波、舟山、南京、镇江等组成的港口群,与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
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沟通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3.5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占全国半数的整个长江流域,市场极为广阔。
2、自然环境长江三角洲处于亚热带的中、北部,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光、温、水分均较充足。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6~50亿焦/平方米左右,在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平均约为6亿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2 000~2 200小时,7~8月日照百分率可达到60%~70%。
本区年平均气温14~17℃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20~250天,≥10℃的积温在4 600~5 300℃之间,持续日期为220~240天。
从四季温度分析,本区农业具有多熟制的条件,但据以往实践如实行双季稻—越冬作物(麦类、油菜)三熟制,在季节上显得偏紧。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长江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
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面积4万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其中江苏省境内约2.5万平方公里,地面高程2~5米。
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
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的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
现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
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
沙咀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
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
南岸沙咀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兴等地先后发展为工业城市。
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

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长江,是中国大陆最长的河流,全长6380千米,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水文地理资源。
它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其中一段历史演变之路。
本文从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为主题,探究长江流域的发展历程与变迁。
一、自然环境与早期人类居住长江流域地处东亚腹地,呈南北走向,戈壁、戈壁高原、荒漠、丘陵等地形地貌为主。
长江重要支流分布广泛,包括湘江、汉江、嘉陵江、乌江等。
这片区域的气候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性气候,水热条件优越,物种繁多,资源丰富。
早期,这里便是各种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早期人类居住在长江流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七万年左右,当时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相对温暖湿润。
二、文化的嬗变:从良渚到楚汉之间在长江流域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孕育了一系列的文化,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传说。
从良渚文化的发现到宋元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从中原文化的东迁到江南地区的崛起,直到楚文化的繁华和汉地一统,都是长江文化演变的历程。
(1)良渚文化治里村遗址考古(公元前2300~1800年)良渚文化,是我国实现城邦化的早期阶段,或者说是中国史前时期最伟大、最繁荣的文化之一。
在长江流域的治里村遗址、新沙遗址等地,在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及甲骨文等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
根据这些种种的遗址和文物,证明良渚文化是一个拥有繁荣和文明的国家级社会。
良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公元前770~221年)楚文化,是中国天南第一大文化,其发源于中原文明东迁后的长江流域南部地区。
鄂渚、武陵、巴渝、湘蜀和江淮、江南都属于楚的版图。
由于楚国的繁荣,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楚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饶的王国之一,其代表作品有《楚辞》、《道德经》等。
(3)汉代时期(公元前206~220年)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太康管理郡正是由汉武帝设立的。
汉朝统一中国,治理长江流域地区实行"郡县制",设25个郡,这使得华中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河道演变与洪灾发展的规律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河道演变与洪灾发展的规律张人权,梁 杏,万军伟(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武汉 430074)摘要:历史时期,长江中游的河道在科氏力、掀斜构造活动的影响下,长期南移。
在主泓南移、气候由湿变干、分汊淤浅的背景下,大量人口由北方迁入,促使沿长江主泓的围堤迅速发展。
原先多汊分流的河道,演变为被围堤约束的狭窄河道。
水沙集中于狭窄的堤围河道,洪峰难以调节,泥沙淤高河床,形成水涨堤高、堤高水涨的恶性循环。
宋末至明代,是长江中游围堤基本成型与完善,也是洪水位不断抬升,洪灾不断加剧的时期,说明洪灾加剧与围堤密不可分。
现有的防洪方针,延续了历史上“抗拒洪水”的思路,没有体现“与洪水共处”的原则,需要进行反思。
建议采取“疏导为本”的防洪方针,恢复与增加长江中游分流汊道,扩大江河行洪能力,分散泥沙淤积,以达到可持续治洪的目的。
关键词:长江中游;历史时期;河道演变;围堤;洪灾发展;防洪方针中图分类号:P6411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65(2003)0420026205收稿日期:2002211214;修订日期:2003204226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19991230003014专题2)作者简介:张人权(19322),男,教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和教学。
自先秦至明清,长江中游河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长期南迁,分流汊道减少,河流曲折度增大。
与此同时,长江中游河水位不断抬升,洪灾不断增强。
决定这种演变趋势的因素,主要为新构造运动、科氏力、气候变化,以及修建堤防等。
1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河道演变特征1.1 河道长期向南摆动对比先秦与明清的河道,可以看出十分明显的向南迁移,或者说向右侧摆动。
鄂州至武穴,长江两侧均为山地,摆动受到限制。
鄂州以上,长江发育于广阔的江汉-洞庭平原(以下称为两湖平原),南迁幅度很大。
武穴至安庆以西,长江发育于宽度近40km 的宽谷中,南迁幅度次之;安庆以东,长江河谷宽度为10~20km ;河道南迁与边界综合影响的结果,在此范围内形成一系列鹅头形汊道。
7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总体变化规律和发展中的作用

7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总体变化规律和发展中的作用从7000前至今,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变化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它对不同时期的历史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可以反映当时地形地貌的变化,以及矿物资源的分布和空间格局变化。
本文在研究长江三角洲海岸线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旨在探究它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从当代观点出发对它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7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演变规律1.江三角洲海岸线在水文地貌上的变化自7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江南地区,沿边的河流发育格局有了明显的变化。
以淮河河口为例,其发育程度和河道绵延长度均显著增加。
其次,长江三角洲的河流洼地总体比7000年前更为扩大,河流的改道更多,陆地的塌陷也更加明显。
2.江三角洲海岸线在地质地貌上的演变此外,长江三角洲海岸线也发生了明显的地质地貌变化,即河流河口和沿岸低洼地带。
在江苏省沿岸湖湾,比如江苏湾,南通湾,湖口湾等,经历了大量湖湾的形成。
相应地,此处海岸线也有所变化,尤其是在沿海湖湾河口处,河口的堆积物也大量发生,有利于地质地貌的演变。
二、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1. 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变化早在距今7000年以前就开始了,而其发生的变化在古代就已经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发展。
例如,淮河河口的变形促使当地居民迁移,从而有利于交通通达,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熔炼,以及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沿海湖湾的形成促进了当地的水资源利用。
2.发古代文明的创新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变化也在古代文明的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江苏省沿岸湖湾的形成中,大量的淡水湖湾形成了良好的粮食和水资源供给,同时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样,沿岸地区得以发展,为古代文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居住、农耕和商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三、未来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发展的展望1.学规划海岸线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工业污染也对海岸线环境造成破坏,这将对未来文明发展带来冲击。
历史长河|长江的变迁、形成及发展

历史长河|长江的变迁、形成及发育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千米,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
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
这些是课本上告诉我们的东西。
那长江是怎么样成长起来的呢?【前世今生】古长江形成于远古时代,当时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被淹没于海水之下。
到了距今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西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在当时都是茫茫大海。
四川盆地和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
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没在海底,而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属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
到了距今1.8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时期,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和秦岭突起开始出现。
长江中下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而云贵高原也开始形成。
这个时期,云梦泽、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联,从东到西,经云南西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古地中海,流向与今日长江恰好相反,这便是古长江的雏形。
今日长江的形成,起于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的燕山运动。
唐古拉山脉在长江上游形成,青藏高原逐渐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
步向西退缩。
在白垩纪时期(约距今1亿年前),四川盆地逐渐抬升,夷平作用加剧,而云梦、洞庭盆地持续下沉。
到了距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性上升。
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一些断陷盆地随之出现。
同时,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许多深而险的峡谷形成,导致原来自北向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地势折向东流。
长江中下游的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了中、低山脉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化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化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这里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等众多因素的交织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繁荣、衰落、再繁荣等各个阶段的发展,这也奠定了这个地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演变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旧石器时代后期,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就出现了早期的原始人居住活动。
随后,商代时期湖州、宜兴等地出现第一批定居人群。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国新兴国家的重要地段,丰富的物产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诸多的土著部族在这里定居。
同时,周边诸多城邦的兴盛,也进一步增加了这里的人口和文化厚度。
随着秦汉时期的统一,这里的经济和文化迎来了新的一波发展,贡献了许多文学艺术和科技成果。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常被称为“江南口岸”,对于中国南北交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宋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已经达到全国巅峰,各种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呈现出火热的景象,至今还留下许多非常珍贵、精美的文化遗产。
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发展也曾遭受挫折。
清朝时期,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停滞状态。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被列强侵犯、内部动荡以及外来侵略的危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里失去了早期的光彩和强盛,走向了衰败的途径。
2.现代化建设中的长江三角洲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和中国大城市的崛起,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富有和最具领先优势的地区之一。
无论是以人均GDP水平还是国民经济总量来衡量,这里与中国其它地区相比都存在巨大差别。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最现代化、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全新世以来长江河口段河道的演变

沿长江古河谷迅速上溯 , 到公元前 7 0 — 0 0 6 0 年前 , 水直达 0 0 海 镇江扬州附近 , 成一个喇叭型大海湾 , 形 苏北岸线在扬州 、 都 、 江 泰 州蜀 岗阶地 的前缘 , 岸线在江 阴、 苏南 常熟 、 一线 , 太仓 海湾水 深达 2 3 。之后现代长江三角洲开始发育 。 o一 01 / ' 1
丰沛的长江径流带入河口的大量泥沙为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波浪是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破坏力海流也参与了长江三角洲的沉积过程外海的潮汐潮流为古长江河口湾的充填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提供了必要而又有利的水动力条件
维普资讯
第3 7卷 第 2期 2 6年 2月 00 文章编号 :0 1 1920 )2 o 一0 10 —47 (06 0 一o 3
比降变小 , 从切割到基岩逐渐 转为嵌 在中更新 世 以至晚更新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沉积层上。镇 江河段古深槽大体位 于仪征南一施桥一江都大桥 镇一 口岸一线 , 切割深度达 一8 0~一9 。在江都一红桥 以西 , 0m
古槽切割到基 岩 , 在该线 以东 , 古河槽切 入较老沉积 之上 ; 阴 江
演变 历史。
现代长江三角洲 的发 育过程 , 就是长 江河 口段河道形 成 也
长江 口 径流量 大 , 大通 水 文站 资料 统计 , 据 多年 平 均径流 量 为
2 93 .3 万 ,, s平均年径流 总量 达 920亿 。潮流 也很强 , 5 长
发育 的过程 。丰沛的长江径流带入河 口的大量泥沙为长江三角 洲的形成发育提供了必要 的物质 基础 , 是长 江三角洲 形成 波浪
程, 外海 的潮 汐 、 为古长江河 口湾 的充填 、 潮流 长江三 角洲的形 成发育提供 了必要而又有利 的水动 力条件。现在的长江河 口是 由喇叭状河 口湾演变而来 的。长江带来 的大量泥沙在有利于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江道演变史及其规律一、长江三角洲与长江口河道概况长江三角洲概念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见图1)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
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图1、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
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工业经济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
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合7877.1249亿美元。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江口河道概况长江自江苏江阴以下进入河口段(见图2)。
江阴北临大江,城东北黄山西端的鹅鼻山,突出江中,与江北的孤山对峙,形成江阴附近狭窄的江面,约1.4千米,至此恰似一个瓶颈,所以被称为长江的“咽喉”和“锁航要塞”,长江进吴淞口后的第二道“江海门户”,军事上有“黄山要塞”之称,历代都在这里屯战舰,操水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这里修筑了炮台,防止帝国主义炮舰沿江长驱直入;1912年,孙中山先生视察黄山后,“土炮台”换成了“洋炮台”,加强了防守能力;1915年袁世凯称帝,著名革命党人杨公秘密来此,策动起义;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过大江,黄山蒋军官兵起义,活捉国民党要塞司令,迎来了解放大军的滚滚洪流。
一过江阴,江面豁然开阔,水流自然舒展,不久便被江心洲--双山沙分成南北两支。
在双山沙后面是水深域广、岸线稳定的张家港。
它距海口仅162千米,是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入江出海的港口,由于长7千米,面积13.4平方千米的双山沙的天然屏障作用,成为一个天然避风港。
过了张家港,江流进一步展宽,愈往东去愈宽阔,至南通市天生港后,江流折向东南流,很快抵达南通港及狼山。
南通在长江江口段北岸,隔江与太湖低平原相望,背负苏北大平原,东近黄海,扼通扬通吕二运河入江之口,是江苏省沿海南北交通的咽喉。
南通之得名,就是肇因于她的位置优越和交通形势优越。
苏轼《游金山寺》诗一开头就说:“我家江水初发源(苏轼家在四川,故有此说),宦游直送江入海”;王平甫也有“天末海门横北固”之句。
在人们的印象中,总觉得群山万壑江入海,到了镇江,也就差不多了。
其实,辞别了镇江三山,还有黛色青青的南通狼山在平原尽处伫立着,相送大江东去呢。
在南通东南长江北岸,从西北向东南延伸,依次为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剑山和军山,绵延2.5千米,襟江负海,统称狼山,或狼五山。
狼山以及其他四座山,本来都生长在大江之中,多少年来的潮升沙涨,它们终于缓缓地上了岸。
狼五山的名胜古迹和风光景色,主要集中在狼山。
登临其巅,可西眺市区,北览平原,南望大江,景象蔚为壮观。
狼山得名,相传山上曾有白狼出没;亦有人认为是山形似狼,故名。
宋朝有个地方官吏嫌狼字不雅,改"狼"为"琅";后来又因为狼山的石色是紫的,把它改名为"紫琅山",这也是南通市雅称"紫琅"的由来。
长江过狼山,奔腾东南涌,达于江口时,即江苏省启东县蓼家嘴角与上海市南汇县南汇角间宽度达91千米,形成一个纵深200多千米的喇叭形的河口。
唐朝诗人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这一壮阔景色的写照。
当人们乘轮过此,登上甲板举目远眺,但见水天一色,犹如置身大海。
长江在入海口内侧,受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阻滞,分为三支(见图2):崇明岛与北岸海门、启东间称北支流,因受泥沙沉积而淤浅;崇明岛与长兴岛间称北港水道;长兴岛与南汇间称南港水道。
南港水道现为从海上进出上海市的主航道。
随后,在南港汊道淤积形成九段沙,又把南港分隔为南槽和北槽。
图2、长江口江道示意图长江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060立方米/秒,年入海总径流量为9793.53亿平方米,约占全国各流域径流资源总量的37.66%。
河口段入江支流,除南侧的太湖水系入江诸港和北侧的江淮平原水系入江河港外,当以由江都县三江营汇入的淮河入江水道和由上海市吴淞口汇入的黄浦江为主。
淮河,古称淮水,为古代四渎(江、淮、河、济)之一。
它原本是一条独流于海的河道,水清流畅,无雍决之患。
流域之内,沃野千里,农业丰盛,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曾有"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之说。
但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以后,黄河多次夺淮入海,致使淮河流域水系紊乱,灾害连年。
明清二代更施行"蓄清刷黄"和"引淮济运"的治河策略,以维护漕运的通行,大筑高家堰,使洪泽湖成为一大滞洪水库。
咸丰元年(1851年)洪泽湖水终于冲决湖东南侧老三河口的礼河坝,洪水遂经礼河坝(后称新三河)入宝应湖,出湖后汊流多而曲折,北达白马湖,南入高邮湖,邵伯湖经江都县六闸入里运河,再出金湾河、凤凰河、太平河等河道,由芒稻河、廖家沟南下,至三江营入长江。
汛期常溃堤东侵,对里下河平原为害严重。
1949年后,为了治理淮河入江水道,在洪泽县东南部洪泽湖大堤上、原古礼河坝所在地,修建了三河闸,用以调蓄洪泽湖的洪水量,还兴建白马湖隔堤,以防水害;1958年在凤凰河修筑堤防,建东风闸;1962年在廖家沟建万福闸。
1969~1973年扩大入江水道工程全面开工,先后建三河拦河坝、大汕子隔堤和淮南堤,使新三河改道直入高邮湖,不再危害宝应湖地区。
后又拓浚归江河道,废草坝10座,建节制闸。
经扩大改建后,现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自三河闸起河宽2~3千米。
中段从高邮湖到邵伯湖六闸,全部属湖区,长55千米。
下段自六闸起经运盐、金湾、太平、凤凰、新河等水道,汇入芒稻河、廖家沟、夹江至三江营入长江,长45千米。
此外为解决沿线地区洪涝灾害矛盾,发展综合利用,还在金湾河和太平河上兴建节制闸和一系列配套工程。
二、演变历史及其规律长江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北岸沙嘴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嘴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
沙嘴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
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
南岸沙嘴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长江河口段,江流浩荡,而河床比降甚小,平均比降仅0.005‰,流速平缓,加上受海潮顶托影响,长江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形成沙洲和沙坝,在两岸形成沙嘴。
河口沙洲出现的位置,取决于河流流量和进潮量的大小,据研究认为,当两者比值小于0.02时,河口沙洲位于口门以内;大于0.1时,河口沙洲位于口门之外。
长江流量与潮流的比值为0 .256,故沙洲多分布在口门之外。
长江口沙洲的出现,使河道分汊,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主流往右偏移,使河口的南汊道刷深,扩宽,呈发展趋势,北汊道则日渐淤浅,束窄,呈衰退趋势。
当南汊道成为长江径流主要通道后,新的沙洲、沙坝发育,使河道再次分汊,继续向东南偏移。
随着河口汊道的发展演变,河口三角洲便不断向海延伸。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长江口江道主流不断右偏,使江口产生的沙群依次并入北岸。
正是由于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形成的沙坝、沙洲群不断并入北岸,才形成今天长江北岸最大的冲积平原城市盐城(见图3),以及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诸地(见图4、图5)。
长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逐步向北岸靠近,最终将并入北岸。
图3、江苏各历史朝代海岸线发展示意图图4、长江北岸成陆示意图图5、清朝初期以来海门地方变迁示意图事实上,影响长江口河道演变的因素十分复杂,除上述受地球自转影响主流右偏外,径流、海潮、泥沙的相互作用,及由此引起的局部河床冲淤变化等,均会导致长江口河道的演变。
历史上,长江河口段的演变还是较为频繁的。
五、六千年前的大海侵使长江河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具江型。
秦时,扬州为广陵县治,于是"广陵观涛"成为两汉以来的盛事。
(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
晋郭璞《江赋》云:"鼓洪涛于赤岸,沦余波乎柴桑。
"赤岸指位于扬州城西20千米的赤岸湖,柴桑即今九江。
可见晋时涌潮形成于江口的扬州,而潮区界顶则远及九江。
其时海湾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伸展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相合,形成里下河洼区;南岸沙嘴系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外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以后,由于受到杭州湾的强潮作用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产生向西的泥沙流,迫使沙嘴折而向西,形成反曲现象,并与正在发展中的钱塘江口北岸沙嘴相连接。
自东吴征服山越和晋室南渡以后,由于大量山地得到开发,长江流域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大了固体迳流,泥沙逐渐在河口沉积。
长江口南岸沙嘴,开始向东推进。
至唐代已推至今宝山、吴淞附近,今上海市区除杨树浦东端和复兴岛那一部分外,都已经成陆。
宋代海岸又向东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达川沙、南汇一线。
宋代以后的江岸,向东伸展的速度不大。
这是因为14~18世纪,长江主泓在崇明岛以北的北支入海,长江口南岸因泥沙不足,外涨趋势缓慢。
(见图8,此图转引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第188页)。
长江北岸江口段及位于江口的崇明岛,在历史时期也经历了重大的变迁。
这一变迁与长江主泓道的南北游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主泓道所经的江岸及岛岸,一侧受江流和潮汐的影响较大,容易发生崩坍;另一侧由于水流较平稳,泥沙容易淤积,岸线向外延伸。
历年来,长江的主泓是不固定的,长江口岸段与崇明岛也就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据历史记载,早在7世纪时,今崇明岛以西有两个十几平方千米的小沙洲,名为西沙和东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