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第三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政治学是研究政治与政治关系的学科,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对政治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政治哲学古希腊哲学家荷马斯(600-500 BC)是政治学的先驱,他提出了“政治体制”这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不同的政治体制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结果。
希腊城邦的建立和荷马斯的政治学研究为政治学提供了一个确切的对象和一个可供分析的基础。
在荷马斯之后,阿里斯多德(384-322 BC)进一步发展了政治学思想。
他提出了“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区分,主张政治学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旨在深入了解政治行为的规律和人际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研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典文化和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学的重要基础在此时开始形成。
这时期的政治学家参照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学思想,认为政治体制应该具有平等、公正、民主和法律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以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霍布斯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成为常见的思想流派。
社会契约论主张个人和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个人在享受社会保障的同时,也需要遵循国家定下的社会规范。
巴黎公社和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中期,巴黎公社的运动为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崭露头角,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更重要的是将阶级斗争作为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消除阶级剥削,实现公平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新制度主义、制度主义和行政流派20世纪中期,新制度主义、制度主义和行政流派逐渐兴起。
这些流派主张政治分析应该以制度为基础,强调制度对政治行为的重要影响。
其中,新制度主义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影响最大的政治学流派之一,它强调了市场机制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伦理学教学大纲

《伦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伦理学课程代码: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4 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54使用教材:《新编伦理学教程》李春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伦理学是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起源、道德的结构以及道德的发展规律等,为人们提供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伦理生活模式,从而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和促进社会进步。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伦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会用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审视社会道德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探究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各种道德现象,明确道德责任,努力培养“四有”新人。
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讲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伦理学的历史使命第二讲道德的本质、特点与社会作用道德的本质;道德与生产力、科学技术;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第三讲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类型;道德发展的规律性;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第四讲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欧洲中世纪的伦理思想;近代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第五讲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先秦、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魏晋、隋唐时期的伦理思想;宋明、明清时期的伦理思想第六讲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主要范畴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公正第七讲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社会道德的内化;个体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道德行为第八讲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道德行为选择自由与责任;道德行为选择的实现第九讲社会道德调控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社会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第十讲人生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与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讲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1、伦理学的历史考察伦理、道德、伦理学的含义和联系历史上伦理思想发展的主要阶段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作为自己唯一的研究对象3、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道德的基本问题二、伦理学的研究方法1、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要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2、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坚持历史的、阶级分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3、伦理学的特殊研究方法价值分析、科学抽象、推己及人等方法。
历史发展规律的名词解释

历史发展规律的名词解释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整个社会进程,历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历史发展规律是指历史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固定模式和规律。
这些规律使得历史不再是无序的、混乱的事件发生串联,而是有秩序的、有逻辑的进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演进:演进是历史发展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意味着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渐进变化。
演进可能是线性的,例如人类早期社会的进化过程,也可能是非线性的,例如革命和战争所引发的社会变革。
无论何种形式,演进都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进化: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
它意味着物种或社会的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通过进化,物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取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类似地,在社会中,人们逐渐改变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和制度,以适应经济、科技和文化变革。
进步:进步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在道德、科技、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持续改善。
进步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智慧、创造力和合作。
世界历史上许多里程碑事件,如工业革命、人权运动和科学发现,都是人类进步的产物。
循环:循环是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模式。
它暗示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复的,相同的模式在不同的时间点重现。
这种循环可以是经济周期的循环,也可以是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循环。
通过研究历史循环,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理解未来的发展。
革命: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剧烈转折。
它指的是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平等和公正,通过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推翻现有的政权或制度。
革命常常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
重大事件:重大事件是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殊事件。
这些事件可以是战争、灾难、发现或创新。
它们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还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大事件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也可以塑造个人的命运。
周期性:周期性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它描述了一系列事件、经济波动或社会变化在一定时间内以重复的方式发生。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名词解释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名词解释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发
展变化,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和趋势性,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包括物
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反之,生产关系的变化也会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和提高。
2. 社会形态演替规律:人类社会穿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
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些阶段的演替是有一
定规律性的。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社会意识和政治制度的总和。
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反之,上层
建筑的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发展。
4. 社会阶级斗争规律:阶级是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基本矛盾,阶
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阶级斗争的形
式和内容不同,但其存在和发展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全过程。
5. 量变转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是一种常见的规律。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经常表现为量变和质变
的关系,量变会引起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而质变则会引起社会形
态的根本性改变。
第三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将它译成中文,但因此书翻译难度相当高,译者需 兼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中文语言修养, 戴望而却步。回国后,任上海《星期评论》主编的 戴季陶再次萌生此念,打算请人将其译出在《星期 评论》上连载,《中国日报》主编邵力子向他推荐 了从日本留学回国不久,具有马克思主义学识,精 通日文和英文的陈望道。
到了十九世纪30---40年代,西欧工人运动进入 一个新的时期,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 历史舞台,开展了独立的政治运动。1831年和 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1836---1848 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 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 工人起义,便是最明显的标志。
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的斗争,已经由孤立的、分散的斗争发展到有组织 的联合行动,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 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在斗争中提出的革命口号和 斗争目标已经开始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并开始 以自己的独立政治力量直接冲击资本主义制度。
3.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蒲鲁 东),则主张用一点一滴的改良方法来消除资本主义 制度的弊病,取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使资本主义制度永世长存。
这种理论的本质是:“力图使工人阶级厌弃一切革命 运动,硬说能给工人阶级带来好处的并不是这样或那 样的政治改革,而仅仅是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 改变。但是,这种社会主义所理解的物质生活条件的 改变,决不是只有通过革命的途径才能实现的资产阶 级生产关系的消灭,而是一些行政上的改良,这些改 良是在这种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实行的,因而丝毫不会 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至多只能减少资产阶级 的统治费用和简化它的国家行政事务。”
第二阶段是平均共产主义阶段,主要是指18 世纪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法 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的摩莱里和马布利, 以及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巴贝夫。
第3讲 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
1、社会形 态演进规律 人类社会基 社会基 本矛盾(生产 动人类社会 社会形态由 低级向高级 阶段发展。 阶段发展。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 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 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 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 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 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 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1、四种生产方式论: 亚细亚的、 古代的、 封建的、 现代资产阶级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言》:“大体说来, 亚细亚的、古代的、 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 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 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 演进的几个时代。 ”
2、三种所有制形式:
部落所有制、 公社(国家) 所有制、 封建所有制。 《德意志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 制形式归纳为:“第 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 落所有制”;“第二 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 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 国家所有制”;“第 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 等级的所有制”。
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阐述

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由社会矛盾的运动和解决推动的。
历史上,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基本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变化。
无论是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着矛盾冲突和曲折变化的过程。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矛盾的主体和基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和发展的动力。
奴隶制的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灭亡、无产阶级的崛起,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源头。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主线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制度和结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奴隶制的私有制、封建专制的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生产关系,人类社会不断经历着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演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这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规律。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阐述,突出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性、阶级性和生产方式性。
它揭示了人类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阐明了历史的主要矛盾和动力,指导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历史演变规律

历史演变规律
历史演变规律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必
然趋势和规律性。
历史演变规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演变规律。
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历史的演变规律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历史的演变规律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在现代社会时期,历史的演变规律主要表现为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规律。
历史演变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同时,历史演变规律也不是绝对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在认识历史演变规律时,需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各种因素,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
总之,历史演变规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必然趋势和规律性,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认识历史演变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规律?������
• 2、规律的内涵������ • ������ ������ 1)经验归纳性规律: • 在“经验科学”阶段,人们所揭示的规律是 从事实中归纳出来的相同特性的确定性 原则、不可改变的规律。 • ������ 如: A 天鹅----白色B 天鹅----白色C 天鹅----白色 • 故: 一切天鹅----白色
一、什么是规律?������
• ������ 2)概率性规律 : • ������ 到20 世纪,人类发现微观世界的物质 运动不可能按经典力学定律作出精确测定, 只能作出统计概率性的描述。由此,概率统 计性的规律观否定了经验归纳性规律观。 • ������ 如: 1 天鹅----白色 2 天鹅----白 色… … ������ N99 天鹅----白色������ • 故: 99%的天鹅----白色
三、唯物史观是关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
• 1、唯物史观的核心,是论述“现实的人”理论。 • ������ 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创造历史的“人”,不是 抽象的“人性”,而是从事历史创造活动的现实 的人,参与社会实践的人。 • 2������ 唯物史观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 史”。 • ������ 强调历史是参与历史活动的全体人创造的, 而不仅是少数杰出的英雄人物的历史。 • ������ 首先,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 的”人������ 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 • ������ 其次,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中的人。 • ������ 再次,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 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 • 5、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 ������ ������ 1、历史发展存在共同的规律性 • ������ “一元”,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存在着 共同的规律性。大致都经历一些相同的发展 • 阶段。如:五种社会形态。 • ������ ������ 2、历史发展具体道路的多样性 • ������ “多线”,是指各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 因为具体自然环境、生存社会条件、文化传 • 统等方面的不同,各自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 。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
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 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 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 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 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 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 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 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三、唯物史观是关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
• 4、“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 出发点:研究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
• 归宿点:揭示人类自身,包括人性、人类社 会形态,从“未成熟的个人”向“完全的自 由人”发展过程的规律。
• 因此,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 展的科学理论。
三、唯物史观是关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
• 3、如何认识“人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 作用? • 1)反对唯心史观以抽象的“人性”、“意 识”、“精神”等等作为观察和解释历史的 前提,并不否认人性、意识、精神等等因素 在历史上的作用。 • 2)反对唯心史观把人性看作永恒不变的抽 象本性,人性必然要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 式和实际生活过程的改变而改变。
三、唯物史观是关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
•
Hale Waihona Puke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唯 物史观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 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 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 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 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 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 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 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 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 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 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 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 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 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
• ������ 1、四种生产方式论:亚细亚的、古 代的、封建的、现代资产阶级的。
• ������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大体 说来������ 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 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 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 • ������ 2、三种所有制形式������ • ������ 部落所有制、公社、国家、所有制、 封建所有制。 •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 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制形式归纳为: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 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形式是封 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 •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是罗荣渠先生在《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首先提出来的新史观。
• 遵守不遵守“五种生产方式”演进的公式、讲不讲阶级斗争, 成了衡量史学论著是否符合政治正确性的第一标准。连撰写 哲学史都不能不时时牢记给每一种哲学思想带上一顶阶级帽 子。很多人误认为“五种生产方式”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统一性或“常规道路”,认为 “五种生产方式”单线演进的公式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 规律,[35]却忘了列宁在谈到马克思有关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 时首先指出的“两件事实”:“马克思只说到一个‘社会经 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换句话说,他研究的 只是这个形态而不是别的形态的发展规律,这是第一。第二、 我们还得指出马克思用以得出其结论的方法,这种方 法,……就是‘精细研究有关事实’。”[36]新时期现代化研 究率先在史学界兴起,是对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曾经反复动 员、今天正处于热潮中的现代化实践的回应,是史学这一遭 受“继续革命”反复洗劫的“重灾区”积极解放思想“拨乱 反正”的成果,也是解放了思想的史学家通过“精细研究有 关事实”摆脱“五种生产方式”单线演进公式的结果。当其 起步之时,不要说提出与主导公式相背离的史学理论框架, 即使是在对外国历史上的某一具体事件进行分析时“不讲阶 级斗争”,观点“与苏联学者论述不一样”,[37]也是极需要 勇气和智慧的。
第三讲 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一、什么是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 论
一、什么是规律?������
•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指事物与事物 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 这种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一种必然的趋势������ 是任何个人意 志都不能改变的。
一、什么是规律?������
• ������ 3)因果必然性规律: • ������ 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 ������ 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 必 • 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 应的不同结果。 • 如: 因为A,B,C 原因----天鹅----白色 • 故: 现有条件 A,B,C----天鹅----白色 • 现有条件 B,C,D----天鹅----非白色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 • 2、人类自身发展规律
• 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 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起 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 ──推动着人们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 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 “ 完全的个人”的规律������ • ������ 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 的联合体”的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 • 3、三种社会形态论
•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人类 社会历史的三种形态划分,即“人对人的依赖关 系的社会,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人的全面 自由发展的社会。
• ������ 家长制:人的依赖关系;封建制:物 的依赖关系;现代社会:人的自由个性。 ������ •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奴 隶制、农奴制、近代的雇佣劳动制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 • 4、五种社会形态论 • ������ 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资 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 ������ 五种社会形态论起源于列宁、斯大林 时代������ 在《联共(布)党史教程》中,就 已按这五种生产方式排列人类历史发展的进 程。 •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一开始就接受了 这一观点。
• 一元多线论对五种生产方式单线演进公式 的否定,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因为“这种单线的、甚至是直线式的斯大 林图式,给俄国、中国、东欧以及其他一 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本世纪中的变革与 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僵化的理 论终止的地方正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 地方。”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 • 1、社会形态演进规律 • ������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运动推动人类社会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