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
长江口陆地、岛屿变迁与沙地人迁徙史

长江口陆地、岛屿变迁与沙地人迁徙史一、长江三角洲的演变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和东海长期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冰期后海侵,三角洲又渐被海水覆盖,海岸线大致相当于今天海拔4~5 米的位置。
距今约6000~5000 年,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为浅海、潟湖、沼泽和滨海低地。
长江口在镇江、扬州以下呈喇叭状,口外一片汪洋,以后在波浪作用下,逐渐堆积了江北的古沙嘴和江南的古沙堤,形成三角湾。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口形势1、长江口北岸公元前1 世纪长江三角湾北侧沙嘴的南缘,约在扬州、泰兴以南江岸,折东北至如皋、李堡一线。
沙嘴前端在如皋以东。
其东有一古沙洲(扶海洲)将长江主泓分为南北二道。
由于主泓流向逐渐偏南,接近北岸的沙洲与沙嘴之间的夹江淤积,沙洲并岸,形成了沙嘴的延伸。
如扶海洲并岸后,形成了凹入滨海三角洲平原的马蹄形海湾(即新川港前身)。
六朝时期北侧岸线大致在今泰兴、如皋以南至白蒲以东一线上,沙嘴前端推至如东(掘港),称廖(料)角嘴。
南通尚在大海之中。
岸外在今南通与海门间涨出东西长40 公里,南北宽17.5 公里的胡逗洲,唐末胡逗洲并岸,又形成今川腰港马蹄形海湾。
廖角嘴推展至今佘西附近。
唐时岸外又涨出东洲和布洲,后合为东布洲。
北宋前期相继并岸,廖角嘴延伸至吕四。
南宋时岸线大致在泰兴、狼山、刀刃山、江家镇一线。
今海门县东南部和启东县尚未成陆。
14、15 世纪开始,长江主流移向北泓,海门县(今启东县北)境土地大片坍没。
元至正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治三次向内陆迁徙。
最后除吕四一角外全部坍入江中,终于废县为乡,并入通州。
清雍正以后又开始沉积,形成海门群沙。
乾隆年间海门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门县。
道光年间,海门以东又出现启东群沙。
光绪年间启东群沙并岸,廖角嘴移至今寅阳附近。
今日北部三角洲面貌基本形成。
长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基本上是自西北向东南逐个合并沙洲而形成的。
长江口北岸成陆图清朝初期以来海门地方变迁示意图2、崇明岛唐朝初年(618年),长江口位于现在的扬州、镇江一带,当时长江口门外(即扬州、镇江以东)出现了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
地质学知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构造与演化

地质学知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构造与演化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东部最富饶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区之一。
该地区涵盖了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大部分地区,其地质构造和演化在地球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并探讨其对该地区的重要意义。
地质构造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中生代中国东南隆起带,其地质背景主要为以海相沉积为主的第四系地层。
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质、泥沙、砂和黏土,地形以平原为主,但也存在着丘陵和低山区。
该地区地壳状况复杂,有一些构造体系。
其中,芦港断裂体系(LGDS)和长热带断裂带(CETZ)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构造体系之一。
LGDS是由走滑断裂系统和逆断层系统组成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广泛的断裂体系。
CETZ则是由逆断层、走滑断层、冲击波断层等组成的复杂构造带。
这两个构造体系的活动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丰富的构造地貌和多种土地利用方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演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上经历过三个阶段:早第四纪、晚第四纪和近代。
在早第四纪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运动,该地区的盆地和山地发生了剧烈的抬升和沉降。
在晚第四纪时期,经历了大规模的海进和海退,曾出现过多次的海相沉积和非海相沉积。
近代以来,该地区主要经历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污染和土地利用的改变等。
其中,晚第四纪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地质演化时期。
在晚第四纪中期至晚期,冰川气候曾经影响该地区,导致长江三角洲的海面下降,湾形成,河口外固定沙嘴形成。
在晚第四纪末期至新世古近纪早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陆地逐渐升高,海面下降,形成了大量的河流和湖泊侵入,形成黄河冲积扇和长江三角洲沉积盆地。
这些沉积物的特殊性质也是该地区热带干河谷和大平原的形成原因之一。
此外,古代罗马、希腊、印度尼西亚、可可岛、西伯利亚和北美等地出产的巴尔干岩(粘板岩)和芬兰贵重矿物产地的麻石等贵重矿物也均源自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物。
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在地球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角洲的形成

三角洲的形成典型试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中海陆交迁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黄河口地区陆速车之快世所少见,但在淤进造陆的同时,三角洲也受到海洋动力的侵蚀作用。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滨海混地生态系统,是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1987-1992年黄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图材料三:1950~2000年黄河利津站(黄河入海口附近)水沙统计图(1)结合材料三,简述199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自然原因。
(2)分析1987-1992年图中虚线框内黄河口海岸线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3)分析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三角洲发育的影响。
(4)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对鸟类生存的意义。
典型例题二:(14分)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该地的一部分劳动力指向性和原料指向性企业向省内的边远地区转移,并在本省边缘地区产生集群效应。
(1)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请简要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
(3分)(2)河口地带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但黄河河口却没有形成大城市,试分析原因。
(3分)(3)简要叙述两个三角洲气候特征的共同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分)(4)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
(6分)典型例题三:读下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材料:多瑙河上游接纳了被誉为“滑雪天堂”的阿尔卑斯山区较多的河水,中、下游流经地区经济发达,并以铁门为界。
下表为M城市各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1)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湿地广布的原因。
(6分)(2)说出多瑙河在M城干流段冬季至春季径流量总体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8分)(3)简析在多瑙河铁门建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并分析其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10分)(4)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没有形成重要港口城市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域结构的形成、演变与优化研究

一、长江三角洲概述1.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
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具有得天独厚得江海交汇、南北居中得区位条件。
坦荡宽广的长江三角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长江三角洲的演变形成过程,大体由三个方三面组成:一是作为长江三角洲主体的太湖平原形成;其次,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的堆积;第三,是人类生产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水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著名的舟山渔场、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均在其附近海域。
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大陆海岸线近1000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宁波、舟山、南京、镇江等组成的港口群,与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
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沟通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3.5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占全国半数的整个长江流域,市场极为广阔。
2、自然环境长江三角洲处于亚热带的中、北部,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光、温、水分均较充足。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6~50亿焦/平方米左右,在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平均约为6亿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2 000~2 200小时,7~8月日照百分率可达到60%~70%。
本区年平均气温14~17℃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20~250天,≥10℃的积温在4 600~5 300℃之间,持续日期为220~240天。
从四季温度分析,本区农业具有多熟制的条件,但据以往实践如实行双季稻—越冬作物(麦类、油菜)三熟制,在季节上显得偏紧。
高考地理小专题——三角洲的形成(无答难)

高考地理小专题——三角洲的形成典型试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中海陆交迁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黄河口地区陆速车之快世所少见,但在淤进造陆的同时,三角洲也受到海洋动力的侵蚀作用。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滨海混地生态系统,是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1987-1992年黄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图材料三:1950~2000年黄河利津站(黄河入海口附近)水沙统计图(1)结合材料三,简述199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自然原因。
(2)分析1987-1992年图中虚线框内黄河口海岸线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3)分析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三角洲发育的影响。
(4)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对鸟类生存的意义。
典型例题二:(14分)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该地的一部分劳动力指向性和原料指向性企业向省内的边远地区转移,并在本省边缘地区产生集群效应。
(1)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请简要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
(3分)(2)河口地带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但黄河河口却没有形成大城市,试分析原因。
(3分)(3)简要叙述两个三角洲气候特征的共同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分)(4)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
(6分)典型例题三:读下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材料:多瑙河上游接纳了被誉为“滑雪天堂”的阿尔卑斯山区较多的河水,中、下游流经地区经济发达,并以铁门为界。
下表为M城市各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1)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湿地广布的原因。
(6分)(2)说出多瑙河在M城干流段冬季至春季径流量总体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8分)(3)简析在多瑙河铁门建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并分析其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10分)(4)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没有形成重要港口城市的原因。
高三地理长江三角洲知识点

高三地理长江三角洲知识点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
长江三角洲地理特征明显,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交通枢纽之一。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经济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等方面,对高三地理长江三角洲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探讨。
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东临黄海,南濒东海。
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0°30′~32°03′,东经119°51′~123°12′。
长江三角洲辖区广大,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
地貌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
三角洲地貌主要由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河流泥沙带来的沉积物形成。
这些河流带来的丰富泥沙进入三角洲后,在潮汐作用和海浪冲刷的共同作用下逐渐沉积,形成了广阔的河网和河道,构成了丘陵、沙洲、湖泊、沼泽等多种地貌类型。
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理优势明显,丰富的土地和水资源为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角洲地区农业发达,盛产稻谷、小麦、油菜等农作物。
此外,三角洲地区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是中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工业规模庞大,包括制造业、化工业、纺织业等。
同时,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区还发展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业和港口物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节点。
环境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首先,由于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量废气、废水排放增加,给大气和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其次,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农业活动,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退化。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面临着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倡节能减排等。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三角洲,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潜力。
通过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一地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长江三角洲

sanjiaozhou三角洲delta在河口区流速减缓的流水所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因其外形类似希腊字母△,故得此名。
世界上大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入海河口,因此入海河口三角洲是三角洲的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简史古希腊学者<>约在公元前 450年首次采用三角洲一词描述尼罗河河口的冲积物堆积形态。
1885年,美国G.K.吉尔伯特研究美国邦纳维尔湖,提出由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组成的三角洲沉积图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角洲的形态学、沉积学和水动力学研究日趋深入,其中密西西比河口三角洲的研究堪称典范。
沉积结构三角洲由水上三角洲和水下三角洲两部分组成(图1 [三角洲沉积结构])。
水上三角洲沉积层、水下三角洲的前坡沉积层和前三角洲沉积层大致相当于吉尔伯特三角洲沉积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水下三角洲位于低潮位以下,包括三角洲前坡和前三角洲两个单元。
①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的最外带,坡度平缓,地形平整,是三角洲的前缘地貌单元,主要由粘土和细粉沙组成,横向连续性好,具水平层理,单层厚度向上游逐渐变厚,穴居动物的扰动构造较为明显。
②三角洲前坡主要由较粗的粉沙和沙组成,分选性好,口门附近沉积物最粗,向海逐渐变细,沉积构造有斜层理、交错层理、波痕层理和透镜体等,岩性变化较大;主要地貌形态为汊道河口沙坝、潮成沙脊和汊道间凹湾。
水上三角洲又称三角洲平原。
以最大高潮位为界,分为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
前者完全脱离了潮汐的直接作用,地貌形态主要有泛滥平原、天然堤、决口扇等。
后者处在河流和海洋动力交互作用的环境,其宽度取决于潮差大小和底坡坡降,主要地貌形态有河口边滩、河口沙嘴、河槽、潮滩和波浪塑造的滩脊。
三角洲平原的特征是:①沉积环境更为复杂,平原的形态结构、沉积物岩性和构造都有显著的变化;②河槽分汊,各汊道水流能量减小,使三角洲岸线在一个较大的扇形区内向海推展;③主汊道的迁移使三角洲平原的岸段向外扩展发育出次一级三角洲,称为亚三角洲。
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主讲:曾博宇)

4.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4.2城市化特征分析
2.城市化速度较快,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市化发展以经济的强劲发展为基础,长三角地区在经 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其城市化进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整个地区呈现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特点。 但从长三角地区内部比较,城市化发展速度仍存在较大 差异。
*
4.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
6.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分析
6.1存在的问题
1.核心城市现代化功能不完善 2.行政区划分导致的矛盾日益尖锐 3.城市产业就够趋同严重,城市间分 工不明确 4.生态污染严重
6.2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 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 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4.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 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5.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 的萧山等。
*
1.长三角地区 布局体系结构
主 交通走廊 要与联系通道
(1)“Z”字型交通走廊 (2) 综合运输骨架
长三角地区的主要交通 走廊主要是四大中心城 市所形成的Z字形联系 通道。通过这两幅长三 角地区的交通及运输图 可以看出,长三角向国 内的联系主要有七条, 其中两条向北,一条向 南,三条往西。
综上所述,就长三角 地区的交通走廊和联 系通道而言,主要还 是依靠公路、铁路以 及长江而发展。
*
①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 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 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 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 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 界级城市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
长江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
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面积4万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其中江苏省境内约2.5万平方公里,地面高程2~5米。
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
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的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
现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
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
沙咀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
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
南岸沙咀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兴等地先后发展为工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