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武汉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合集下载

MK_62.当代大城市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以武汉为例

MK_62.当代大城市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以武汉为例

当代大城市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以武汉为例①周敏,林凯旋,黄亚平摘要:首先提出产业结构经济服务化、产业空间圈层式梯度外拓和区域产业协作程度高是当代世界大城市产业空间发展规律;其次以武汉都市区产业空间为实证研究对象,分别从产业经济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区域协同三个方面对武汉现状产业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新经济时代下城市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为背景,提出构建武汉“复合式产业集聚区+模块化产业单元”的产业空间层次,规划形成“13525”的产业空间结构,提出引导武汉未来产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大城市都市区产业空间武汉空间结构引导策略1.研究背景20世纪以来,在新经济时代下推动了大城市产业空间发展的深层变革和剧烈重组,进而对原有城市空间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先后经历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进入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化社会”。

纽约、伦敦、巴黎等世界国际化大城市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信息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变与产业空间转型,进而迅速占领了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高端环节。

在此背景下,以我国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城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凭借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迅速发展成为新的世界级“制造工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产业空间格局发生深层次变革,具体表现为:旧城更新推动内城空间重组;新城建设拉动产业空间外拓;开发区模式组织产业空间生产;新产业空间大量涌现。

2.世界大城市产业空间发展规律2.1产业经济结构:经济服务化经济服务化是工业化高度发展之后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产值与比重超过工业,服务业是经济活动的重心。

具体表现为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退居其次。

以纽约、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北美、欧洲城市的服务化转型发生的时间最早。

伦敦在19世纪中叶经济结构就进入了服务经济主导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来居住环境和交通出行的变化分析——以武汉为例

改革开放40年来居住环境和交通出行的变化分析——以武汉为例
W 街道的状况变化程度。数 据 显 示 ,仅 有 1 的调查对象认为道 W 路和街道的状况变化不大,路 况 依 旧 很 差 +33 的调查对象认 W 为 道 路 和 街 道 的 状 况 有 所 改 善 ,但 部 分 地 区 的 路 况 较 差 ;而
66 的调查对象表示,道 路 和 街 道 越 发 宽 阔 了 ,路况 比 以 前 好 了不少。由以上数据可知,改 革 开 放 4 0 年 来 ,大部分地区的路 况 变 化 较 大 ,道 路 和 街 道 都 越 发 的 宽 阔 了 ,更 方 便 人 们 乘 车 出行。
科技风2019年 1 月
改革开放4 0 年来居住环境和交通出行的变化分析
— 以武汉为例
杨俊杰向俊陈璐谭龙琳徐任定
武 汉 商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30056
摘 要 :改革开放4 0 年 以 来 ,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 过 对 武 汉 的 环 境 ,交通以 及 部 分 地 区 进 行 分 析 ,发现改革开放 对于武汉的环境和交通的影响。首 先 ,从环境的角度,表明改革开放是武汉迅速发展以及城居环境日渐改善的重要因素。其 次 , 从 交 通 的 角 度 ,分 析 了 武 汉 交 通 线 路 以 及 空 间 格 局 的 演 变 ,武 汉 在 改 革 开 放 的 趋 势 下 破 茧 成 蝶 。
调 查取样,符合调查的规范性。 (二 )改革开放4 0 年 来 ,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变化程度
居 民 居 住 地 周 围 的 环 境 与 居 民 生 活 息 息 相 关 ,因此我们统
计 了 改 革 开 放 4 0 年 来 ,居 住 地 周 围 的 环 境 变 化 程 度 。数据显
示 ,仅 有 3W 的调查对象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居住地周围环境无 W 任 何变化+16 的调查对象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居住地周围环境 W 有 所改善,但 变 化 较 小 +81 的调查对象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居

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历史变迁与未来构想

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历史变迁与未来构想

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历史变迁与未来构想
刘艳平
【期刊名称】《长江论坛》
【年(卷),期】1999(000)003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刘艳平
【作者单位】湖北省交通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武汉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与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研究 [J], 田燕;余东航;孙小虎
2.武汉市新型城镇化之交通方式与城市空间形态 [J], 汪峰;蔡辉;罗勇刚
3.武汉古代茶馆历史变迁初探——明清之前武汉茶馆的产生与发展 [J], 周令欣;陈玉琼;倪德江
4.武汉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格局的历史演变 [J], 陈小斐; 熊晶晶
5.武汉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J], 杨夏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口城市治理结构嬗变与城市空间逻辑的转换

汉口城市治理结构嬗变与城市空间逻辑的转换

汉口城市治理结构嬗变与城市空间逻辑的转换
王刚
【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汉口由此涸出水面,由于地处优越的水运环境,商贾云集,商业兴隆。

因孤岛格局导致交通不便,汉口一开始官治松弛,各地商人自发形成同乡会和同业帮会共同管理地方,形成均衡的晶体治理结构,达成地方自治。

空间形态由于缺少官方干预形成基于码头城市逻辑的鱼刺状肌理,汉口日常生活丰富多元,社会排斥较少,构成融洽的商业社会共同体。

1861年汉口开埠,导致经济结构转变,地方自治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官方面面俱到的监控,自治的瓦解出现社会异化,在汉口城市中心向租界方向转移过程中,出现空间分异。

汉口城墙由于受新的经济逻辑影响修建成后城马路,“马路经济”暂露头角,改变了“水运经济”,城市规模也随之扩大,横平竖直的新型道路加诸新式里分住宅的建设模式于此滥觞。

警察制度的建立极大挫伤了社会生态,地方自治自此让渡于官方管理。

【总页数】6页(P74-79)
【作者】王刚
【作者单位】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汉口原租界区城市空间演进解读 [J], 何小林;董卫
2.汉口城市治理结构嬗变与城市空间逻辑的转换 [J], 王刚;
3.按照“现代方式”重组城市空间——1930年代汉口城市规划理念评析 [J], 涂文学
4.近代城市空间拓展视野下的街巷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以汉口为例 [J], 彭蛟
5.汉口原租界片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J], 田甜;袁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按照“现代方式”重组城市空间——1930年代汉口城市规划理念评析

按照“现代方式”重组城市空间——1930年代汉口城市规划理念评析
题。
2 纪 3 0世 0年代 市 政 学 家们 吸取 西 方 先 进 城 市规 划 理 念 , 调 按 城市 功 能 分 区 的原 则来 重新 规 划 强 和设 计 城 市 空 间 ,( ) 定路 线 。 定全 市 区的路线 , “a划 划 无论 其 为应 新筑 的或 应改 良的 。b 划 定 空地 。 () 划定 全 市 区的 广 场 pae , urs小公 园 gres大 公 园 Prs森 林 w osf et eevs运 动 场 , 物 园 , lcss ae , q adn , ak , od , rs rsre, o s 植 动 物 园 , 圃 , 圃 , 其 他应 保 存 空 地 。C 划 定公 共 事 业 地 点 。 定公 共 事 业 地 如纪 念 碑塔 之 位 置 , 花 苗 及 () 划 车 站, 飞机 场 , 头 , 栈 , 码 堆 电车 栈 , 共 汽车 站 , 公 自来水 厂 , 电灯 厂 , 气 厂 , 煤 污水 清 理 场 , 物 消毁 厂 , 污 以及 行 政 机关 , 立 医 院学 校 , 市 及其 他 文化 美术 等 建 筑物 之 地点 。d 划 分市 区 Z nn 。 分 全市 为 行 政 区 , () oig划 文 化 区, 宅区 , 住 工业 区 , 业 区 , 业 区等 。e设计 上 水道 下水 道 分 布 网 。 商 农 () 自来 水 及 暗沟 之分 布 网 , 其 流 及 动方 向 , 须 规定 , 点在 我 国格 外 重 要 ”_ 志 着 “ 政改 革 ” 亦 此 l标 1 。 市 运动 的开 展 , 里 提 出 的城 市规 划意 见 , 这
第3 8卷
意 。9 9 11 年孙 中山领导的 中华革命党创办 的《 设》 建 月刊 , 已经有关 于现代市政 的论文刊载 。99年 9 11 月, 该刊第 1 卷第 2 号上 , 曾留学美国的林云陔在《 市政与二十世纪之 国家》 一文 中, 就论述 了城市的分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ppt课件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ppt课件
• 1959~1978年的拼贴状扩展 在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受工业用 地规模扩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时间序列上,也表现在空间序列上。其用地 扩展基本上围绕汉口、汉阳、武昌、青山四个核心逐步向外扩张。由于没有 考虑到生活居住空间的需要,城市内部的建设密度越来越大,同时三镇之间 规模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其中汉阳扩展较小;汉口向东北部、西部扩展较 大;武昌扩展最大,一方面沿原有核心区向东部大规模扩展,另一方面青山 工业区规模越来越大。此期间武汉市城市发展既放弃了欧洲式的整体化空间 构想,也没有遵循三镇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和自然环境特征,基本上表现为 填空补齐的方块状拼贴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比较松散零乱,尤其反映在城市 道路网的布局上不成系统,各自为政,随意性很强。
武汉市1853年到1978年间城市形态发展演变
放射型
从表1可以看出,1949—1957年汉口、汉阳以扩散生长为主,武昌以跳跃生长为主;1957 年至1980年长达20年间,汉口扩散生长和轴向生长并驾齐驱,汉阳、武昌以轴向生长为绝 对优势;1980年—2000年三镇轴向生长力度开始减弱,转而在前一阶段伸出的生长轴间进 行大规模填充发展,主城城市空间总体上呈现出饱满、密实、“摊大饼”式的发展态势。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建筑102班 组长:蒋娅芹201016052208
李舒茵201016052217 6 羊金鹏201016052220 奎 妮201016052230
马林楠201016052218
目录
• 城市形态的定义,组成要素。 • 武汉市简介 •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 • 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 武汉市空间形态的三个阶段:组团式(“三镇鼎立”的
程中难度很大。如主城与卫星城之间、主城内各城市组团之间大面积的生态绿

武汉老工业城市更新发展的规划实践

武汉老工业城市更新发展的规划实践

万方数据口习gCon8ervatIonUtilization40gJ薄若l讲柑l滏警l建譬lQ雄l{葛I量羞I至舌l岙骺l2转型时期武汉市工业空间发展的主要特制,也促成工业用地在空间上的调整变化。

征与问题自1980年代至今.我国大部分城市进入整体转型时期。

武汉同样也面临着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刻变革,旧城区物质和人文空间环境经历着持续的更新.改造和调整。

从工业用地空间格局演进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武汉的发展过程具有~定的典型性,也凸显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矛盾和问题。

2.1武汉工业用地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武汉工业用地结构的调整呈现典型的圈层化特征,城市二环线以内原中小型工业集聚区逐步转化。

至1993年,成片工业用地基本退出二环以内地区.且越靠近中心区的工业用地置换速度越快。

至2004年,主城区内原位于城市中心的中小型工业聚集区均转化为城市居住等三产业发展区.二环线内仅剩零星的一类工业。

而二环线至三环线间的中型工业企业转型则较为困难,一方面缘于其所处的区位条件相对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也由于它们基本属偏重型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更新速度较慢.工业用地基本处于持平状态《图1)。

从工业用地空间结构调整的推动机制来看,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促进了规模化的老工业区更新改造。

2000年.武汉市土地储备制度正式运行,土地资产的运作使城市建设运作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土地级差地租效应促进了规模化的lB城更新改造。

同时.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企业改图1武汉主要工业区的空间格局演变示意Fig.1SpatialpatternofmajorindustrialparksinWuhan2.2武汉工业用地结构调整中的矛盾与问题一是调整加剧了局部地区职住之间的不平衡。

转型过程中.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促使主城区内老工业用地的更新改造多以。

退二进’R~的方式进行.主城区内就业岗位外迁甚至丧失,新增居住用地又带来大量新增居住人口,加剧了职住失衡。

近3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近3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近3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方应波;张中旺;熊宏涛【摘要】Combined with the 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RS/GIS techn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method, based on the Landsat TM image of 1980s, 1990s, 2005 and ESA’ Globcover data of 2010,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land use/cover 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Wu’han City form 1980s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land, which is continuous, is the main land use type.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which were partly restored in 2010, were damaged seriously in1990s. The proportion of waters decreased continuously from 1980s to 2010. With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most rapidly from1990s to 2010. Unutilized land, which increased gradually large-scalely and continuously in 2010, developed greatly from 1980s to 1990s.%基于1980s、1990s、200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2010年欧空局(ESA)Globcover分类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1980s—201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武汉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2008-06-13 本站 张文彤 刘奇志 [摘要]: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的形成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发展框架下,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30年,国家政治经济背景不断变化,武汉城市格局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轨迹,探索城市总体规划对其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建设 空间格局 演变 总体规划 作用 正文: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概述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在城市空间的投影,不同时期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同形态。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的形成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反过来影响各要素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空间布局结构能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增强城市魅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 城市空间结构总体而言可分为圈层式和轴向式两大类。圈层式空间结构是最基本的城市形态,城市用地按照功能的分异一层层向外圈状布局,通常会形成由核心区向外的“三、二、一”型产业布局形态。这种空间结构的优点是各方向发展较为均衡,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性。新拓展地区紧密围绕已经发展成熟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其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省,可以很快形成规模效应。但是当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城市内部交通日益拥堵,自然环境与城市越来越远隔离,城内环境逐渐恶化,继续圈层状摊大饼发展将使城市不堪重负而逐步衰落。 针对城市圈层式外摊的种种弊端,又出现了“主城+卫星城”的改良型空间结构模式。以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为源头,世界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卫星城(新城)的概念,即在规模巨大的主城外围较远的地区,新建若干功能相对独立的新城市,形成反磁力点,从而抑制主城规模继续扩大,同时卫星城与主城间以生态绿地相隔离。然而,卫星城并没有起到反磁力中心的作用,主城仍然不可抑制的突破环城绿带的控制,规模不断扩大。 另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是依托由快速交通干道、市政设施管道集合成的综合交通走廊向外轴状拓展。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是最具代表性的实例。轴向拓展通常采用“TOD”模式,即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依托布局功能组团,与主城有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这种布局结构的优点是城市沿交通走廊指状延伸,而各发展“指”间则保留有大量自然生态空间,保证了城市建设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同时城市拓展体现了循序渐近的原则,从主城开始,逐步向外推进,新开发组团均可利用前一开发组团的基础设施,降低了建设难度,易于形成规模,比较适用于发展到一定阶段,但尚未具备大跨越发展实力的城市。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发展指间的空间容易被侵蚀,尤其是缺乏明显环境制约条件的城市,需要有较强的控制和引导措施。 武汉是个具有3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市规模经历了从诞生之初方圆数里的军事城亘,到今天横跨两江、坐拥三镇的特大城市的过程,其空间结构形态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伴随着深刻而特有的时代背景逐步变迁,并将继续不断演变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城市城乡建设的新纪元。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这30年的发展历程,武汉市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研究这段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探索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以及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其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改革开放之前的武汉城市空间格局 武汉市的城市骨架虽在1954 年,1959 年的总体规划中基本已经得到确定,但在随后的几十年政治动乱中,由于城市建设资金缺乏,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60 年市区人口258.46 万人,比解放前增加一倍半,是武汉历史上人口增加最快的时期;但与此相反的是,住宅建设几乎停滞,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指导下,导致全市居住水平大幅度下降,人均居住面积由建国初的4.06 平方米下降到1962 年的3.14 平方米。60 年代余家头、武东、关山、葛店、唐家墩、鹦鹉洲等工业区基本简建成,使城市建设有一定发展,但城市功能畸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无从发挥。 1974 年兴建江汉二桥,空间上带动了以江汉二桥桥头小区为始的内城居住区的发展; 建成武钢轧机工程,武昌焦化厂等进一步完善了工业新区的空间发展;长江下游葛店化工工业区的建设,促进了武汉市城市空间进一步沿长江向下游拓展。 在1962-1978 年26 年间,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停滞,除了外围工业区外,武汉市主城区空间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在经历了60~70 年代中国特有的“文化大革命”后,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和中国绝大多数城市一样陷入了几乎停滞和基本无序混乱的困境中。当时国家的工作以政治为中心;城市的土地管理机构逐渐消失,从而城市失去了对土地的有效管理,规划思想更是无处体现。“一五”期间打下的城市框架中填入了太多的非理性、“见缝擦针”式的无序蔓延元素,这为后来的城市改造和布局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限制。 (一)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空间处于轴状发展阶段 1、政治经济背景 随着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城市作为区域多功能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得到了新的建设和发展,城市聚集效应大幅度增长。 武汉市经济的增长加快也加速了城市总体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展,随着国家对城市土地政策从无偿逐渐尝试收费,城市从单纯的生产生活向综合性转变,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但由于担心出现西方建设史上的大城市病,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是限制大城市发展,所以武汉城市规模的发展被严格控制。这就使大量居住用地被消减下来,各种服务设施、交通无法配套。 2、总体规划情况 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1982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利用三镇的自然地形特点,规划达到三镇均衡发展,各成体系的局面,规划明显向武昌重点倾斜,试图在城市中形成多中心局面。规划提出加强运输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使城市形成分区分片各项设施自行配套解决的格局,要加强江南地区运输设施和商业服务网点的建设,使长江南北地区相对独立。规划兴建长江二桥、汉口火车站、武汉客运港、天河机场、以及大批货运站场。将葛店、蔡甸、纸坊、金口、新沟发展为武汉的工业卫星城镇。 3、实际空间发展情况 由于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道路的修建,当时的城市形态变化更多的是以轴状发展为主导。武汉一方面继续以旧城为核心沿城市主干道向外轴状延伸,一方面以各工业组团为核心逐渐生长,两者渐渐联结成片。其中: 汉口地区由于地势和防洪的要求,城区的建设无法突破堤防,因此主要以旧城、堤角工业区和易家墩工业区为基础,在解放大道沿线向两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总体上形成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之间狭长的沿江轴状空间形态; 汉阳地区由于水系纵横,“墨水湖”、“龙阳湖”、“太子湖”限制了汉阳用地的南扩,同时沿长江狭长带状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困难,所以选择沿汉江的十里铺西延,利用水运发展工业和居住,因此主要以旧城、七里庙工业区为基础,沿鹦鹉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呈现出“L”形的沿江轴状形态。 武昌地区由于受众多湖泊的挤迫,因此主要以旧城、青山工业区、白沙洲工业区、关山工业区、石牌岭工业区等为基础,向东沿武珞路-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向南沿武咸、武金公路发展、向北沿和平大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E”型轴状发展态势。 整体来看,城市的发展处于无序蔓延的过程中,三镇在自然地形地貌的影响下,沿着可利用的建设用地逐步向外拓展,城市总体规划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城市商业配套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布局作出安排,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影响不大。 (二)80年代中后期城市空间处于轴间填充阶段 1、政治经济背景 这个时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国家开始注重企业改革,加大企业的自主权。同时我国开始对城镇住房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企业和居民经济主体地位逐渐确定起来,为城市聚集效应市场调节机制的恢复提供了动力基础。 84 年武汉成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计划单列,为武汉的城市发展留下了巨大的弹性和资助空间,随着武汉市的“两通起飞”等思想的提出,武汉市行政区划有所调整:洪山区由郊区调整为市区,此外加入了汉南郊区和武昌、新洲、黄陂、汉阳四个郊县,规划区域大大增加。 2、总体规划情况 1988年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继续强化了1982 年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三镇鼎立的特点,强化和明确三镇各片的主要功能,提出了中心城、卫星城、县城关镇、县辖镇、集镇五个层次的城镇网络。整个城镇网络布局以长江和京广铁路呈十字轴线展开,以中心城为轴心,汉丹、武黄铁路、国道、汉水为放射线,在轴线上和放射线上分布不同功能、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城镇群;同时,在延续1982 年总体规划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按照新的形势进行了局部调整,规划新建长江二桥,形成城市内环;建设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关山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使其发展成为城市重要的发展极;同时,规划还确定了武汉新的机场选址,城市空间格局骨架基本确立。 3、实际空间发展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内部形成多处商业中心和大型居住组团,一批大型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为城市内部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动力,武汉空间形态变化整体上呈现轴向变粗、轴间填充的趋势。其中: 汉口地区旧京汉铁路外移为城市外拓提供了新空间。建设大道、发展大道、青年大道相继建成,使城市得以大规模沿路向纵深腹地发展。形成了鄂城墩、北湖、花桥等规模巨大的居住组团,站北、常青、古田等地区建设起来,汉口沿江两轴之间的空旷地带被逐步填充饱满; 汉阳地区用地依然沿汉江拓展,向墨水湖以北、琴断口、升官渡地区发展,形成了大规模的江汉二桥居住组团,钟家村、墨水湖以北等地区建设密度变大,汉阳沿江两轴变粗;同时由于沌口优越的地理和交通区位,再加上汉阳的建设用地受限,城市必须选择这里作为城市发展新的突破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建设。 武昌地区结合青山工业区修建了钢花居住组团,结合中北路工业区修建了东亭居住组团,另外中北路、徐东、杨园、关山、火车站、晒湖等地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发展轴逐渐联结起来;同时,由于关山的用地发展仍有余地,南湖机场的逐渐转移,建设用地向白沙洲、关山、南湖地区发展,武昌东湖、南湖地区开始发展科技密集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整体来看,随着三镇空间骨架的基本形成,城市的发展逐渐由无序蔓延转变为有序扩张,依托城市内部已建成的基础配套设施,城市空间发展轴逐渐变粗变密。城市总体规划在这一阶段确定了建设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对城市空间在汉阳西南方向和武昌东南方向的拓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90年代中期城市空间处于圈层布局和多方向蔓延拓展阶段 1、政治经济背景 进入90年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开始兴起。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开始全面实施。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2、总体规划情况 1996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空间结构为:“两个核心区、10个中心片区、10个综合组团”的“多中心组团式”机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武汉滨水城市特色,考虑长江、汉水的分隔,主城已形成汉口、汉阳、武昌相对独立的城市格局,利用江、河、湖、山等自然条件分隔,规划江北、江南两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周围布局10 个中心区片,在主城边缘布局10 个综合组团,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之间以轨道交通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