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合集下载

近十年上海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及世博会后续利用影响分析

近十年上海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及世博会后续利用影响分析

2 4 9・
工程技 术
近十年 上海城 市功能空 间结构演化特征 及 世博会 后续 用影 响分析
陆 晓蔚
( 上海帕莱宁城市规划设 计有 限公 司, 上海 2 0 0 ) 00 0 摘 要: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 中心城市, 1 纪以来城 市和建设快速发展 , 自2 世 但近年来随着上海 中心城 区开发强度过高所带来的种 种 问题逐渐凸显 。 如何调整城 市功能布局、 形成整体均衡 的城 市空间结构 已经成 为城 市发展 战略 的重要课题 。在今后的一段 时期 内, 世博 会作 为城 市重大事件 , 其后 续利 用必然是影响上海城 市功能和空间结构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因素。本 文根据 区县一级 的城 市建设类统 计数据 , 总结 2 0 0 1年以来上海城市功能迁移 的特征 , 分析其 中世博会 因素将对城市功能迁移以及城 市空间结构转 型产生的影响 , 解剖其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并提 出规划对策 , 以期为下一步的政 策制定和研 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关键词 : 郊区化 ; 功能空间结构 ; 世博会后续利用 范围不仅局 限于近郊城区 , 远郊地区也得到 了一定的发展 。 23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 各类主要城市功能向郊 区转移似乎 已经 是大城市发展 的一种普遍规 律和趋势 , 但是 由于各城市经济 、 社会 () 1与传统的区位理论一致 , 市空间结构 的圈层性特征 突出。 城 0 0年 结构 、 发展路径和空间形态的差异 , 城市郊 区发展 的机制 、 过程以及 从 2 1 的统计数据来 看 ,商务 办公 功能仍然 集 中于 中心 城 区 出现 的问题也各有不 同 , 而这其 中 , 城市重 大事件 和决策对空 间结 (3 , 7 %)但重 心开始 向中心城区边缘 区偏 移 ; 业设施布 置在 中心 工 7 %)居住功能 和人 口聚集 的中心较为分 散 , 构转 型显然起到 巨大影响。2 1 年作为“ 01 十二五规划 ” 的开局年 , 如 城外 围偏 向近郊 区( 3 ; 何利用世博会这一城市重大事件 , 顺应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市场趋 分布 于中心城 (3 及近郊 区(8 , 4 %) 4 %)且整体 重心有向近郊 区偏 移 居住对 区位的选择并不敏感 。从城市功能空 间布局 的变化 势, 克服市场失灵现象 , 合理 引导世博会后 续利用 向有利于优化 上 的趋势 , 城市功能 的郊区迁移表现出明显的圈层性 和单 中心特 征。从 海城市空间结构 的方 向推进 , 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 内规划必须 来看 , 面 对 的 重 要课 题 。 空间上看 ,中心城 区核 心区呈 现居住和商务办公呈 现同步缓慢 增 2 近 十 年 来 上 海城 市功 能 空 间结 构 演化 长, 工业缓慢减少 ; 中心城 区边缘 区商务办公快速增长 , 而居住和工 业缓慢增长 ; 近郊区居住和商务办公呈 现同步较快增长 , 工业 大幅 21研究对象与基础 . 作为城市功能分析 的基础 ,将 2 0 年 以来上海统计年鉴 中的 增长 ; 01 远郊区则是工业呈现较快增长 , 工业和商务办公增长缓慢 。 从 中心城尤其是中心城区边缘区商务办公功能的 居住建 筑 、商务办公建筑和工业 建筑的建设量作为 主要 的分析对 城市整体结构来看, 象, 本文认 为此三类建筑和设施 代表了城 市功 能结 构中最基础 的产 聚集加快 , 工业和居住 向郊 区迁移 , 中心城 功能的单一性进 一步加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邓悦1 ,王铮1 ,2 ,熊云波1 ,王凌云1 ,吴健平1 ,宋秀坤1(1.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2.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空间结构;预测引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的外部(P hysical)形态和人文(human)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

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

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

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了城市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城市规划、社会治理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概述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类空间,包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休闲娱乐空间、交通空间等。

这些空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上海城市生活的多元景观。

三、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过程(一)历史演变上海作为开埠较早的城市,其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的移民潮、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等都对上海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上海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对日常生活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商业中心、大型购物广场、高级住宅区等现代化设施的兴建,使得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更加丰富和多元。

四、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特点(一)多元化与异质性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不同区域、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在空间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高密度与高流动性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人口密度高,人员流动性强,这使得日常生活空间的利用效率高,但也带来了一定的管理挑战。

(三)网络化与信息化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更加网络化、信息化,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更加便捷和高效。

五、影响因素分析(一)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对上海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商业中心、办公楼等设施的兴建,改变了居民的工作和休闲方式。

(二)社会因素社会政策、人口结构、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也对上海日常生活空间产生影响。

例如,城市规划政策、教育医疗资源的分布等都会影响居民的居住选择和生活方式。

反思大上海空间结构--试论大都会区的空间模式

反思大上海空间结构--试论大都会区的空间模式

摘要:首先回顾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解放前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是有机疏散的空间结构,而解放后的历次总体规划则逐步加强着“等级-规模”的空间结构。

这是源于“中心地学说”的理论。

然而“中心地学说”是在农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理论,已难以适应工业化社会,尤其是信息化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要求。

其次,反思上海的总体规划不断被突破的教训,对照国际大都会区的经验和教训,上海应摆脱独立城镇的体系概念,应建立起区域城市的理念。

最后指出,当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发展到信息化的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则应向高层次演化,即形成“以大区域为单位、大尺度核心集聚”以及“形成多核心、多轴带等复合集聚体系”,构建上海城市优化的空间结构,其中区域的交通体系的建构是关键。

第一部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回顾自1843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在100多年间上海被各列强所占领,租界面积不断扩大。

直至1927年,建立上海直辖市脱离江苏省,市政府制定了《大上海计划》,并聘请了美国的龚斯基博士担任规划顾问,上海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

然而,当年的国民政府软弱无能,只能在租界以外的东北部今五角场地区规划建设新的市区,其面积只有27平方公里,仅相当于现在浦东新区内环线以内的城区面积,实际上仅仅是一个近郊的新城市组团,因此,《大上海计划》并不是完整的上海市总体规划(图1)。

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规划,也因为日寇的侵略战争被迫半途而废。

真正意义上的上海总体规划当属1946年由一批当时新近从英美回国的规划学者,带着对祖国建设的蓝图憧憬,编制了《上海市土地使用总图初稿》(图2)。

该规划体现了欧美40年代流行的“有机疏散”的理念。

解放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曾经进行过多次的编制工作,如苏联专家按照巴黎模式、风格全面重构上海的1953年规划(图3)。

对上海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1959年在“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的背景下制定的1959年版总体规划,其中为了把上海建设为工业门类齐全的城市,编制了市域从600平方公里拓展到5850平方公里新背景下的《上海区域规划》,提出了建设卫星城(吴淞、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等合计6个),为今天郊区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工业化基础。

万勇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三)

万勇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三)

万勇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三)上海城市空间演进的几个特点【江河主轴、一路向海】上海这座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上海城市空间的发展,沿黄浦江和苏州河推进的特点非常明显,无论是开埠前上海县“城内城外”的块状结构、开埠后形成的“旧城新区”双城结构,还是多界并置的带状城市、三向发展的扇叶型城市,都浸润了黄浦江和苏州河的力量。

无论是解放后圈层蔓延形成的西南—东北方向“8”字形空间结构,还是开发浦东、跨江发展,亦或是沪东、沪西、沪南三大工业区的形成,也都体现了“江河主轴”影响下的强大空间势能。

在各种历史因素交互作用下,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方向,都浓重地打上了“一江一河”的烙印。

历史地看,“一江一河”显然是“城市生命线”,港口码头、商业贸易、工业仓储、金融商务等重要的产业功能,最初都在滨江临水的地方或附近,江河是这座城市得以发展的重要依托。

因此,如果说“一江一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应无疑义。

而经过当代的浦江开发、“退二还三”、“滨江贯通”等政策和工程的实施,“一江一河”也同时成为宏大的“城市风景线”,成为“实力上海”与“魅力上海”、“活力上海” 的集中呈现。

对于“一江一河”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高品位设计和高水平治理,也成为当下上海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在沿“江河主轴”发展的同时,“一路向海”也是上海空间发展的明显趋势。

“一路向海”既是“上海”这个地名的字面涵义,也是国际化、外向型功能布局的潜在方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

比如码头的迁移,从最初的董家渡、十六铺一带,因开埠向下游外滩地区转移,随后逐渐向北外滩、杨树浦、吴淞一线延伸,当代向宝山-吴淞、外高桥-高桥一带的长江岸线发展,最终直接到达位于东海深处的大小洋山。

从黄浦江上游到下游以及从黄浦江到长江、从长江到东海的发展路径,清晰地表明,随着城市能级的提升,城市发展的尺度与视野逐级放大。

另外,也可以从历史时期的产业布局来看,早期的沪东、沪西、沪南工业区,在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经历了多次向黄浦江上下游和苏州河上游延伸的历程,而最有想象力的一次拓展,是时年将宝山钢铁基地和金山石化基地分别布局于长江南岸和杭州湾北岸(“南北两翼”)的重大举措。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2024年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范文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成为观察和研究的焦点。

日常生活空间不仅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经济模式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体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演变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变。

早期的上海,由于城市布局相对紧凑,人们的生活空间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及其周边区域。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等不断涌现,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也随之扩展和深化。

三、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因素(一)经济因素经济活动是推动上海日常生活空间形成的主要动力。

随着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活跃度为不同类型的生活空间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例如,商业区的形成吸引了大量人流和物流,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也丰富了人们的购物和娱乐选择。

(二)社会因素社会结构和人口流动对上海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入上海,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在城市中寻找各自的生存空间。

这种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导致了生活空间的多元化,如社区文化、公共设施等都有所不同。

(三)文化因素上海作为一座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城市,其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传统老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的印记,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为市民提供了具有特色的生活空间。

四、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特征(一)多中心化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多中心化的特征。

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如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居住中心等,这种布局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选择。

(二)空间多样性上海的日常生活空间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区、商业区、公园、文化设施等。

万勇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二)

万勇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二)

万勇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二)上篇:上海城市形态演进的十个阶段(二)【第七阶段——主城蔓延、主副相融】自 1949 上海解放,至 1990 年浦东开发,上海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呈现为“主城蔓延、主副相融”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浦西仍然是城市发展的主阵地。

最终使前述主、副城基本连成一片,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特征。

解放初期,上海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基于现实考虑,放弃了1949 年前《上海都市计划总图》的基本思路,认为“以现代化交通工具将新、老市区串连起来的庞大城市”的计划“不能采用”,并相应确立了比较经济的“以已有市中心区为将来市区的中心,以扩大已有市区的面积来发展新市区”的指导思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主城区发展进入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圈层“周边蔓延”阶段。

其间先后发生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其中以江苏十县划归上海市为最关键,上海市域范围空前扩展。

解放后新成立的上海市政府也组织开展了多版城市规划,其中又以1959版、1986版规划为要。

1959版规划提出用15年左右时间,将市区与近郊区扩展到400平方公里空间,但受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影响,该规划未得到全面实施。

1986版规划提出,中心城区用地规模从其时的189平方公里,到2000年扩展到 300平方公里左右,但四年后的浦东开发,实际上改变了1986 版规划结构。

在这个阶段,随着近郊工业区和工人新村在城市外围的不断建设,上海主城区开始逐渐蔓延、扩大。

直至八十年代末,主城区向五角场地区(原大上海计划中心区域)抵近。

苏州河以北的“北四区”(杨浦、虹口、老闸北、普陀)中南部区域,在这个阶段陆续建成。

而苏州河以南的黄浦南部地区、徐汇滨江北线/徐家汇外缘地区和漕河泾镇一带、长宁东部地区也基本上成为建成区。

1990 年浦东开发前后,主城区与江湾-五角场地区、宝山-吴淞地区已经基本连成一片。

这个阶段的城市建设,在以周边蔓延为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主城区沿黄浦江向下游伸展的总体趋势,城市总体发展方向以“西南—东北”为主,与黄浦江走向基本贴合,呈现倾斜的“8”字形建成区轮廓,沪宁铁路和苏州河下游段一线成为南北两个片区的“腰”。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图集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图集

( 2017-2035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图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图集上海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八年一月发布二〇一八年一月发布目录1-1 上海市域规划范围图3-1 上海市域用地现状图(2015年)3-2 上海市域现状影像图4-1 上海市区位图4-2 上海和近沪地区生态协调图4-3 上海和近沪地区综合交通协调图4-4 上海和近沪地区战略协同区图4-5 上海市域空间结构图4-6 上海市域城乡体系规划图4-7 上海市域公共活动中心网络规划图4-8 上海市域生态空间规划图4-9 上海市域农业空间规划图4-10 上海市域城镇空间(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图 4-11 上海市域文化保护控制线规划图4-12 中央活动区用地布局规划示意图4-13 上海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图4-14 上海主城区绿地网络规划图4-15 上海市域城镇圈规划图5-1 上海市域科技创新布局规划图5-2 上海市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规划图5-3 上海市域干线道路系统规划图6-1 上海市域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引导图 6-2 上海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6-3 上海市域蓝网绿道建设规划图6-4 上海市域风貌分区图7-1 上海市域生态网络规划图8-1 上海市域绿线蓝线紫线规划控制图总图:上海市域用地布局规划图浦东新区战略指引图黄浦区战略指引图静安区战略指引图徐汇区战略指引图长宁区战略指引图普陀区战略指引图虹口区战略指引图杨浦区战略指引图宝山区战略指引图闵行区战略指引图嘉定区战略指引图金山区战略指引图松江区战略指引图青浦区战略指引图 奉贤区战略指引图 崇明区战略指引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引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

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

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

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

[8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

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

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1. 1 算法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

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

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

数据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有1998 年的。

人口重心计算如下。

由于使用1988 年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电子地图,考虑到上海市中心区的政区在不断外扩,不能直接利用按政区统计的人口,而改用密度与政区面积的乘积,因此我们改进人口重心模型:式中的P 为中心城的总人口数, n 为区的个数。

其中d i 是各区的人口密度, s i 是电子地图上的各区面积。

商业重心计算模型如下:(4)式中, ( x i , y i) 为空间单元商业重心, ( .x , .y ) 为中心城的商业重心: p i 为各单元的商业零售业的从业人员数, m i 为第i 个区内的零售商业网点数,代表第i 个区商业的平均规模。

基于模型(1) - (4) ,我们利用Arc view 及Map Object s 并借助Visal Basic 编程,计算得到上海市及浦西的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的演变图(见图1) 。

1. 2 人口重心的演变我们发现整个上海市人口重心在过去20 年,基本都在苏州河南岸的黄浦区,并且1994年以来,上海市人口重心一直在向西迁移,几乎每隔两年,出现一次大幅度的西移,如1995~1996 年和1997 年到1998 年。

整个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与CBD 存在明显的偏离,并且移动趋向以东西向移动为主,南北向移动幅度相对较小,这是因为上海市主要联系方向是西部的南京杭州等地区。

向南、向北发展分别受到杭州湾和长江的阻隔,因此其人口和商业重心以东西向移动为主而且存在向西移动的趋势。

浦西的人口重心基本在闸北区苏州河北岸移动,其人口重心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85~1990 年;1990~1994 年;1994~1998 年。

1985~1990 年人口重心向西迁移。

由于浦东开发前,上海市向东部的扩张受到技术和交通瓶颈的限制,因此没有其他选择余地,只能向西发展。

1990~1994 年人口重心向东大幅迁移。

原因是1990 年以后,随着上海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已经能够跨越黄浦江这一障碍。

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及越江隧道相继建成,城市向东部发展的瓶颈被打破,开始向东部蔓延。

中心城区改造产生的大量动迁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搬迁到了浦东。

浦西部分虽然不包括浦东,但是它的人口重心显然也受到了影响,因此也向东部移动。

1994~1998 年浦西的人口重心又向西移动。

因为浦东经过20 世纪90 年代初的开发高潮后,仍然无法避免区位带来的瓶颈,而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上海市西南片区位条件变得更好,浦西的人口重心又恢复了人口自然移动的方向。

1. 3 商业重心的演变由于统计资料本身的局限(浦东各街道的商业数据只有1998 年的) ,上海市的商业重心只能计算1998 一年,它落在静安区的石门二路街道,该年整个上海市人口重心的东南面。

浦西的商业重心在静安区,它的演化可以分为两阶段: 1995~1996 年和1996~1998年。

1995~1996 年,浦西受浦东开发的影响,商业重心向东部移动。

1996~1998 年商业重心则向西南方向移动,这显然是受到人口重心迁移的影响。

从图1 中我们看到,人口重心的变化会诱导商业重心变化。

比如,1990~1994 年浦西的人口重心向东迁移,1994 年后向西移动;而商业重心在1996 年以前向东移动,而1996 年以后开始向西移动。

商业重心移动滞后人口重心移动两年。

由于商业迁移需要成本,其重心的迁移滞后于人口重心的移动。

2 上海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预测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研究已经比比皆是,而本节则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预测。

所采用1947 年、1958 年、1964 年、1979 年、1984 年、1988 年、1993 年、1996 年8 个年份的遥感图像。

这些图象先后由梅安新教授、吴建平副教授解译,经专家评审通过[5 ] 。

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具有复杂性,一般的回归模型是一种线性模型,可能不适用,故我们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算法进行探索。

我们尝试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上海的城市土地类型有:城市工业用地、商业和居住用地、混合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待建用地、道路用地和河流用地。

商业用地没有与居住用地分开,因为在遥感相片上商业和居住用地都表现为高楼,无法区别,因此不得不把两者合在一块称为“商住用地”。

而待建和建设用地是正在转换的土地类型,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混合建设用地。

我们的模型涉及了这8 种单元。

2. 1 土地利用结构预测表1 是用马尔可夫链方法预测的2002 年和2005 年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同时列出1996 年的土地利用情况以作对比。

从表1 可以看出,2000 年后城市内的农业用地将继续减少,而待建用地和混合建设用地将上升。

这表明城市中的农业用地将不断被开发,由于土地类型的转换有一定的时滞,不及时利用的土地就成为城市建设用地和待建用地。

从表1 还可以看到,居住和商业用地和道路用地将有略微增长。

表1 马尔可夫链预测2002 年及2005 年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单位:km2)表1 马尔可夫链预测2002 年及2005 年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单位:km2) :Tab. 1 Estimation of t he landuse st ructure in Shanghaiin 2002 and 2005 by Markoff Chain Met hod (unit : km2)土地类型商住用地工业用地混合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待建用地道路用地河流1996 年(已知) 61. 4050 33. 0700 31. 9950 12. 1650 5. 7950 10. 0570 11. 9170 11. 59302002 年(预测) 61. 6704 33. 0123 32. 0614 9. 9891 5. 6631 11. 9169 11. 82615 11. 59312005 年(预测) 61. 8055 32. 9993 32. 1599 9. 0504 5. 5946 12. 7138 11. 9175 11. 5931为了对比,我们用神经网络预测了2002 年土地利用情况(见图2) ,发现神经网络方法的预测结果与马尔可夫链的预测结果基本接近, 但是城市混合建筑用地增加较少,同时农业用地减少较少,可能马尔可夫预测更符合实际情况。

表2 神经网络预测2002 年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单位:km2)Tab. 2 Estimation of t he landuse st ructure in Shanghai in 2002 by neural network (unit : km2)土地类型商居用地工业用地混合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待建用地道路用地河流2002 年62. 789 34. 022 31. 923 11. 086 6. 741 7. 617 12. 072 12. 0332. 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预测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最终采用马尔可夫链法对2002 年及2005 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进行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