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例谈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认知

例谈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认知一、相关概念(一)城市空间结构概念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认识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国内学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地域内各种空间的组合状态;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应该也包括城市与周围地区空间关系的外部空间结构,研究范围应包括建成区内部和大面积的郊区。
本文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内人类活动与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表现了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反映了城市资源要素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程度。
(二)工业园区的概念工业园也可以称为工业集聚区,它泛指被划分开进行开发以供多个企业同时使用的大面积地域,一般具有某些可共享的基础设施,企业之间又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园区的概述珠三角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快速的工业化使工业园区建设取得决速发展,这些工业园区在吸纳外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接纳就业人口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趋显现。
1. 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类型复杂、各具特色90年代围绕珠江东西两岸,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如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等为主体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工业园区,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为主体形成了电器机械工业园区,而且珠海聚集国内十多所著名院校,形成了著名的大学科技园。
2.工业园区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珠三角的经济腾飞主要得益于香港产业的迁移,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珠三角工业园区引进的产业类型大部分具有劳动密集特征;以依赖于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及当地档次低的生产服务成为珠三角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3.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尽管珠三角各地市同等级别的工业园区间起步时间相差不多、优惠政策实质内容大体相近,但因各工业园区的区位条件、所依托的中心城市实力、腹地经济发育水平、当地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园区间发展水平差异悬殊。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国川;刘春涛【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多种机制作用制衡下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在不同作用机制下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以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为研究对象,从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出发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重现在城市地位、区域职能、经济发展等“城市内涵”变化过程中城市结构的“外在表象”演变过程。
通过不同阶段空间演变特征识别,划分“单中心”外衍时期、“功能板块”拼接时期、“圈层放射”拓展时期3个历史阶段。
根据分析,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归纳为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决策者因素三大因素,并基于此预测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演变方向和最终城市结构。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 and cities with different attribute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ormations and evolutions under these multiple mechanisms .Taking Shenyang ,the northeast regional center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perspec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reappear the process via the anal‐ysis on city status ,regional fun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 the evolvement of city structure into three stages called“single center”period、“multiple blocks”period and “circleradiation”perio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Shenyang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mechanism is summarized as natural factors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decision factors .We further forecast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fi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Shenyang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572-577)【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作用机制;沈阳【作者】国川;刘春涛【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F129.9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城市战略规划中对城市发展拓展方向判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合理性和演变方向决定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综合竞争实力[1].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有节点、地图、通道、网络以及环与环等五大构成要素,具有人口流、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和资本流五种流态[2].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历史演变和形成机制出发,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不同学科视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3-7].今天的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自建制以来,沈阳从一座军事城堡演变成长为国际型大都市,其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功能的演替交互中形成、发展、演变.1.1 古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单中心”外衍时期(1840年以前)古代沈阳城市建设一直带有军事色彩.由于位于关内外的交通要道,沈阳在为争夺东北地区统治权的战争中确立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周代以前这里隶属营州,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为了修建长城,在今沈阳故宫附近建设军事城堡“斥侯所”,在此基础上,西汉时期沈阳发展为具有城市轮廓的军事重镇,称为“侯城”,外围建设土墙,形成普遍认为的沈阳城市结构最早的雏形——方形城郭.唐代改称“侯城”为“沈州”.金末,沈州毁于金元混战之中,元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为“沈阳路”.从汉“侯城”到元“沈阳路”,城市内部的空间架构演变为由夯土城墙与城内十字大街两大元素构成的“田”字形结构. 明代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其军事、政治地位有所下降,经济地位却有很大提升.繁荣的农业生产以及马市交易和交通的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补给地和物资集散地,形成辽东经济中心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城墙由土墙改为砖墙,城市骨架仍旧沿用“田”字结构.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称“盛京”,采用《周礼·考工记》所记述的建城规制,使之具有较完整的都城格局,并形成宫城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城市结构呈现“回”字形,内部道路呈“井”字形结构.清朝迁都北京后,政治地位下降使经济逐步处于主导地位,内方城、外圆郭的形制得以延续(表1,图1).1.2 近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功能板块”拼接时期(1840—1949年) 1840—1898年,城市基于原有的老城发展,基本保持传统的城方郭圆城市格局.至清朝末年,以沈阳故宫为中心的城区面积达14 km2,外围仅零星散布少量受国外文化影响的建筑.1898年以后,随着南满铁路与附属地的建设(1903年由沙俄转让给日本),原有城郭西侧出现另一个城市空间拓展板块,逐步成为空间上与旧城分离的新城区.城市也因此出现向西发展趋势.新城区是在外部势力作用下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形成的,具备一定的交通和物资流通作用.1905年以后,附属地与南满铁路间建设商埠地,城市空间呈现哑铃状形态,城市职能也因此增加区域商贸中心的属性.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的首府.沈阳民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城市新板块的激增,城市发展出现新的方向.向北形成惠工工业区和东北大学及其附属工厂等板块;向东形成奉海市场和大东新市区等板块;向西形成冯墉大学等板块.但整体上看,城市空间拓展呈现东西线性.1931年后,沈阳在日本《奉天都邑计划》的指导下,以“铁西工业区”为主体,城市的工业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工业中心城市的定位使城市的空间形态得以变化:清时期的盛京城、沈阳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大东工业区、铁西工业区等城市功能共同组成板块拼贴式的城市空间格局,奠定了现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受铁路拉动作用明显,尤其是沈阳满铁附属地及大东、铁西2个工业区得发展,因此城市增长的带型空间仍在强化.1941年以后,沈阳的城市建设基本停滞(表2).1.3 现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圈层放射”拓展时期(1949—至今)1949年建国以后,沈阳成为我国的重工业中心.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在保留已形成的铁西、大东两个工业区的基础上,在市区北部和东北部新辟陵北和沈海两个工业区,同时南湖和北陵形成两个相对集中的文教区.在苏联的援助建设下,建设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四零一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电缆厂、沈阳变压器厂,新的产业空间沿铁路线填充式发展.“文革”期间,城市发展无序蔓延,盲目扩张,主要拓展方向为西部.1978—1996年,在短缺经济的背景影响下,国家重新进入轻工业时代,作为重工业城市的沈阳衰落下去,但城市建设得到空前重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沈阳市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87年重新修订.这一时期内城市持续对传统工业区进行改造,张士、南湖等开发区开始建设.一环的形成,奠定了沈阳单中心圈层结构的雏形,而城市跨河发展的布局调整则由机场、浑南高新区的建设启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相关规定转让.与此同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编制完成,城市发展开始强调对中心城区和外围副城(现多称为新城)的建设.1995年建成的三环高速迅速拉大城市建设框架,城市建设进一步呈圈层式蔓延趋势,房地产投资逐步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动力.2003年中央确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沈阳市启动铁西工业区更新改造、北部大学城建设、东部汽车城建设,启动并建成四环路,并进一步带动城市跨越浑河发展,沈抚新城、蒲河新城、佟沟新城、胡台新城等城市空间开发迅速.目前,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组团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环型放射状的中心城区空间拓展也已成趋势.2.1 自然因素沈阳市空间结构变化的作用机制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因素、水文因素.地形是对城市空间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之一.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平原城市特点,即城市空间扩张基本不受山体地形等因素的阻隔,在水平方向上容易形成均质蔓延的空间状态,这也使得沈阳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水文因素则表现在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作用,比如浑河由于其交通限制、洪水灾害、风水因素等影响[9],在古代、近代,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一直是城市南部的地理边界和心理边界.2.2 经济发展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带来了实际收入水平和城市建设投资的增加,促使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展,进而使城市空间形态发生改变[10].古代的沈阳作为皇城,经济的发展对其形态的推动作用微弱.近代外国资本主义控制沈阳的经济命脉,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九一八”事变前,沈阳工业初步发展,后期日伪为强化其统治,建立了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由于大工业形成一般需要大面积的用地,无法在老城内狭小的空间得以安排,因此迫使其向外围发展,使城市形态呈现出板块状形态,进而向环形转化[11].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的统一布局下,沈阳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朗,以沈阳的铁西区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区迅速发展[12],并成为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动力.沈阳市城市空间迅速扩展,地域的建设扩展了沈阳市城区面积,新区与原来老城区彻底联结为一个整体,奠定了沈阳市空间形态框架.近现代数据统计显示,GDP的增长情况与建成区增长速率、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空间拓展.需要说明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本身是理性的,不是所有的城市空间拓展都能够代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如“文革”期间的城市拓展就是盲目和超速的,带来的却是城镇化水平的降低(表3).2.3 决策者因素2.3.1 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划调整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行政区划上的调整有时会促使城市空间呈现大的跨越性发展与变化,有时又会限制和阻碍城市空间的扩张.沈阳城市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影响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伪满时期,沈阳设奉天市,隶属奉天省.但这一时期沈阳行政区划的调整主要为日本所利用来打破中国东北原有行政界限,实施殖民统治.殖民者以服务于殖民统治和满足殖民城市功能的需要为目的划分管理片区,奠定了城市分区的基本格局[13].建国后,沈阳又经历两次重要行政区划调整,一是建国初期(1952—1954)沈阳被列为中央直辖市.这次行政区划调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国家为东北工业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沈阳在这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受益匪浅,城市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沈阳的机械制造、军工项目、全国性的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等都是在此时确立的[14].城市空间也呈现跨越性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迅速,新建工人村、工业区,城市朝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张;二是改革开放初期,沈阳被列为计划单列市.此次行政区划调整首先在城市辖区上有所放大,以前的市辖县基本上改为市区和县级市,为城市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也为开发区建设留有一定的余地,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都在这一时期成立[15].2.3.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环境塑造的手段,作为政府的空间政策是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以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和引导都是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促进和对空间结构的优化.尽管不是所有的规划都能付诸实施,但大多数规划的结构意图还是得到体现的[16].从清末至伪满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城市规划,均对城市空间结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在1931 年前沈阳在沙俄和日伪统治下城市规划多以火车站为中心,干道与方格形道路网构建城市格局.1932 年《奉天都邑计划》后,日本对统治下的沈阳城市的规划开始侧重于区域城市功能的组合与协作上,将沈阳建成为工业中心,城市形态随之发生改变:新工业区的建立与原附属地内功能区的调整使城市形态出现了由原来的附属地与老城区分离的板块状向环形的变化.1956年城市总体规划则侧重于城市经济与建设的恢复,另外,也对伪满时期城市性质与功能上的缺陷进行了纠正,沿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建与改造城市,此后一直到“九五”时期,沈阳呈现这种圈层扩展的模式.1978年《城市总体规划总规》确定城市发展采取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工业城镇建设,调整住宅布局,全面改造旧区的方针.1987年对该版规划进行了修编,首次提出城市跨过浑河向南发展,进一步明确城镇网络化布局结构.2000年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确定了“疏散旧城、建设新区”的理念,通过建立中心城区“分散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引导核心区内的企业和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外围疏散以及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表4).2.3.2 交通建设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优越的交通条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够刺激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成长;而恶劣的区域交通条件也完全可以使城市发展停滞下来,甚至出现“倒退”[17].沈阳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始于中东铁路的修建贯通,中东铁路的修建为身处内陆的沈阳建立起了更为便利的对外通道,刺激了这些地区资本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为城市空间扩张提供了外在推动力.审视沈阳市交通方式与城市拓展的发展历史,建国以后,从总体上讲沈阳市的交通方式革新速度相对较慢,交通方式的革新总是由城市规模扩大驱动所致,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没有起到对城市形态的引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二环路的修建对城市中心区进行了整合,同时带动了二、三环之间的发展,城市的圈层式扩张日益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公共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三环与对外出口路的建设奠定了沈阳环状放射结构的发展趋势,而四环路、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则有效拉动外围新城建设(表5).从历史的演变看,历次沈阳城市职能的升级,都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在空间量变的过程中实现城市职能的质变.在此过程中,决策者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等客观因素仍不能忽视.《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沈阳城市发展目标,要在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的基础上,进而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正如其他区域城市在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辐射力与竞争力,沈阳也在不断做大城市规模.做大城市规模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如前文所述,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历经“单中心”“板块拼接”“圈层放射”等发展阶段;按照目前城市的生长惯性,未来沈阳极有可能仍将沿用圈层结构向外蔓延.国家中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也极有可能是区域发展主要矛盾所在,如东京的交通堵塞问题、伦敦的环境污染问题、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等.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后发优势在于,可在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提前做出预判,并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管制解决即将面临的城市问题.如果说“内核聚拢、组团发展”是近期沈阳城市形态的最佳选择,那么可以认为,“轴向生长、多环多楔”的大都市空间形态将是沈阳在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下的最终形态.其中,“轴向生长”是指由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串联中心城区与外部组团,在枝状有机生长的机制下,形成放射状都市形态.这种形态既能够满足组团发展进一步扩大的需求,又能满足组团与中心城区“流”的需求.“多环多楔”是指利用多层次环路区分城市圈层,促进同圈层内组团间交流;利用发展轴之间的农田林地等生态用地建立城市绿楔,严格执行空间管制措施,严控城市规模.【相关文献】[1] 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06(1):69-74.[2]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9-20.[3] 吴启焰,任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域结构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南京都市区为例[J].地理科学,1999,19(2):108-113.[4] 张庭伟.1990 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25(7):7-14.[5] 丁成日.城市“摊大饼”式空间扩展的经济学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5,29(4):56-60.[6] 殷洁.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J].人文地理,2005(3):59-61.[7] 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304-315.[8] 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报审稿)[R].2011.[9]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5:1-2.[10] 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34-39.[11] 于长英.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110-114.[12] 吕芳.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07-509.[13] 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33-37.[14] 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15] 吴晓青,胡远满,贺红士,等.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282-2288.[16] 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6):56-60.[17] 刘威.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23-27.。
城市空间结构比较

空间结构演化比较
❖ 城市形态——2000年至今
▪ 2000年以后广州进入多中心网络式结构阶段。 ▪ 2000年以后,在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广州拉开建设,
Contents
1
空间结构演化比较
2
空间结构发展规划策略
空间结构演化比较
❖ 城市形态——至改革开放前
▪ 广州城始建至改革开放以前处于单核点状结构阶段。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这一时期广州城市空间 结构没有发生沧海桑田式的突变,城市空间演化的总 体特征是以集中发展为主线,围绕中心城“”摊大饼 “”式逐步向外拓展,拓展方向以东西向为主。
城,并以高速公路相连接,形成沿海河为轴线的双城 结构。然后以两城为核心,各自向外组团式拓展城市 空间,逐渐形成倒“T”型的组群型城市带。
空间结构发展规划策略
▪ 未来广州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策略: ▪ 确定“一主三副”的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将以中心主城区
为“一主”,在中心主城区南、东、北各发展一个副城区, 即南沙、萝岗-新塘、花都副城区。 ▪ 中心主城区:由珠江三角洲二环高速公路,包络串联起了 市区部分,加之未来广佛都市圈核心地区。中心主城区包 括旧城组团、黄埔组团、天河新城区、市桥组团、大石组 团、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等。主城区将发挥服务业、科 教文化、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区域主中心地位。 重点发展珠江新城、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铁路新客站周边 地区、广州新城。 ▪ 城市副中心:广州的东部,南部为都会区发展的主要方向, 南拓轴为节点带动发展型,通过大学城,南沙新城,广州 新城等重要节点的发展来带动;东进轴则为组团整合发展 型,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来拉动,以萝岗 新城的发展为依托,将旧城中心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 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冀组团。
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演变分析——以黄山市主城区为例

!>智能规划94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 NO.152020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演变分析----以黄山市主城区为例石中钰(黄山市自然资源勘测规划院,安徽黄山245000)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有着更高的要求,从形式到风格,从结构到布局,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随时都在发生改变。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突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特点,有效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整体脉络,针对空间发展的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现阶段城市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主城区;形态演变历程;可持续发展1背景概述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处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的交界处,交通枢纽地位突出,西南边界紧邻着江西景德镇、婺源县,东南依靠浙江临安市、开化县等地,东北则与宣城相连,西北部与池州接壤。
黄山市成立于1987年,辖区内三区分别是黄山区、屯溪区、徽州区;四县分别是黟县、歙县、祁门县和休宁县,总面积9807km2。
市政府驻地为屯溪区,毗邻上海、合肥、南京、杭州等地,地理位置优越。
2主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在黄山市的三个城区中,黄山区与屯溪区、徽州区两区只有在行政上的联系,而在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未实现一体化。
休宁、歙县与屯溪区、徽州区在区位、交通和经济联系上较为紧密,共同形成了以屯溪为核心的南部城镇群。
该城镇群是黄山城镇体系的核心,市域发展的主体空间。
黄山市在城市空间布局当中,对于屯西县的发展目标极为明确,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枢纽地带进行布局;属于皖南地区的交通重要枢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旅游产品加工基地。
徽州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和物资集散地;旅游服务基地之一。
休宁是区县级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农副产品加工与集散中心;歙县是县级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服务中心,次级旅游服务中心,农副产品加工与集散中心。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布和组织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特征。
首先,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受到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对分离的特征。
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或者远离居住区的地方,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而随着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向着多极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城市新兴产业区、商业中心区、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的形成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
其次,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交通网络的建设使得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便利度较高的区域往往成为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办公区的聚集地。
例如,火车站、机场附近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城市的道路、水泥森林等设施,都会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人口结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长期以来,刚性需求导致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而随着城市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口向城市的扩散趋势逐渐明显,郊区和远郊区的人口不断增加。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带动了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例如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使得医疗养老服务在城市空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最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还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有关。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可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良性发展。
有效的城市规划可以避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和混乱,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土地利用政策也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可以调整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用地的效益。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发展模式、交通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
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案例二
东京大都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东京大都市在战后 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形成了以中心商 务区为核心、以放射状的交通轴为骨架的空间结构。 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推进,东京大都 市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商务区逐渐向 郊区迁移,工业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区和 居住区的兴起。同时,城市交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形成了以地铁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城市交通系统。
全球化和市场化影响大都市的人口流动和 分布,导致人口向城市中心和核心区域集 聚,同时郊区化和城市边缘化现象也日益 明显。
全球化和市场化促进大都市的基础设施建 设,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等领域的投资 和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
政府政策和规划对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也日益显著,包括土地利用政策、住房政 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引导和调控城市空 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的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保护和 资源节约,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和用
地布局。
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
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 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 堵。
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
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 协调,推动大都市圈的协同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政策
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变化也影响了 大都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例如土地 用途的转换、土地价格的波动等。
案例分析
纽约
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其空间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制造业中心到现在的服务业和办公区中心,纽 约的经验为大都市的空间结构演化提供了借鉴。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黄妍妮□高波□魏守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重集聚外部性驱动下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政策引导”(71473115)引言“十一五”以来,我国就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区域发展重心在不断转移调整,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已经改变,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点,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和规律,是本文要考察的重点。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形态学的范式研究城市群的空间形态[3];二是从动态的研究角度,即从网络密度、专项功能、综合功能等不同角度测度城市群的功能结构[4];三是利用静态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变化[5],通过计算帕累托指数[6]、mono 指数[7]、首位度[8]、集聚—碎化指数[9]、城市—区域均匀度[10]、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力[9]等指标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采用空间趋势面方法比较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11]。
前两类方法由于存在对商务流和信息流获取的困难以及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的问题,现有文献多采用静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的文献不多,并且大多数文献都仅针对某一城市群或特定地区城市群进行分析,缺乏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群进行测度和更加详尽细致地比较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市空间结构一直以各种形式发生着演变。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往等各种活动,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反映着城市发展的历程,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环境。
本文将从城市扩张、功能分布和人流动态三个方面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一、城市扩张的演变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在城市发展早期,城市扩张主要以向外延伸的方式进行。
这种扩张模式使得城市呈现放射状或环状的形态,如古代的罗马城和伦敦城。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开始向垂直方向发展。
高楼大厦的出现和立体化城市规划的实施,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愈发复杂多样,如现代的纽约和上海。
而在当今时代,城市向各个方向不断扩张,形成了多个圈层结构。
城市核心区作为商业和行政中心,拥有密集的建筑、繁华的商业街和文化名胜;城市边缘区则以住宅和产业园区为主,居住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好;而中间地带则是过渡区域,既包括郊区住宅区和商务区,也有一些新兴产业聚集地。
这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空间结构既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也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功能分布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体现在城市功能分布的调整上。
在早期发展阶段,城市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往往集中在核心区。
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交通和通信的不便,使得人们更愿意将重要的社会活动集中在一处,便于管理和交流。
然而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渐分散。
特定的产业集群出现在城市的不同地区,不再局限于核心区。
例如,伦敦金融城专注金融业务,柏林科技园区聚集科研和创业资源。
这种功能分布更加合理,使得城市的整体效益提高,并加强了城市间的合作和联动。
另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呈现出功能多样性的特点。
城市不再仅仅是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还承担起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多种功能。
购物中心、公园和文化场所等社会设施组成了城市的生活圈,使得城市成为一个宜居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 年后青岛城市空间结构
1980年后福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以后, 福州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 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都迅速扩大. 福州城区建成区面积已由1978年的34. 3 km2, 扩大到2005年的170. 1 km2. 规划 面积21. 7 km2 的金山新区, 5. 6 km2 的鼓山新区,20 km2 大学城新区等大规模的 投资建设; 一些大型企业以专业型园区的形式出现, 如规划面积25 km2 青口投资区; 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规模和开发范围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一些合力的共同作用下, 市 区的空间扩展速度远远超过以往.
1945年前青岛城市空间结构
1891 年清政府决定在胶州设防, 成为青岛建管的开始. 1897~ 1914 年德国占领青岛. 1900 年订制出青岛史上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 市区建在 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平坦地段, 市区南面为青岛湾. 西北边缘和胶州湾东岸布置铁路 (胶济铁路) , 并沿铁路线设置大小港码头, 青岛湾沿线北侧设置商贸、行政、居住区用地. 1906 年大港建成. 港口、铁路的建成, 大大促进了青岛城市经济的发展, 使青岛成为山东 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 城市商贸业发展迅速, 城市规模剧增。 1910 年在原规划基础上修编出青岛扩大规划. 在港口、铁路对外交通设施的磁力作用下, 城市主要沿胶济铁路线向北扩展至海泊河. 规划确定胶州湾东岸、市区西侧沿铁路和港 口布置工业和仓库用地, 市区南部沿海为行政、居住、商贸区.就此, 形成了青岛城市空间 结构的雏形. 铁路、港口的发展, 奠定了城市迅速发展的基础.
1980 年后的青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青岛做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2 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经 济技术开发区, 1992 年后又相继批准成立保税区和高新 技术开发区, 大规模新区的建立, 以及产业置换、产业转 移要求城市空间具有多方位功能扩展. 原青岛带状空间 结构地域狭窄, 人口稠密, 开始制约城市生产力的合理布 局. 城市空间结构已难以适应新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求。青岛市做出调整城市市区行政区划的申请, 并于 1994 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复. 新市区行政区划带来了一次 城市总体布局的“牌图革命”, 使原带状空间结构向多 元化、点轴生长的“两点一环”为特征的城市空间结构 演变, 所辖5 个县级市构成外围卫星城, 形成青岛城市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大布局, 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奠定了地域空间基础, 同时使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服 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有利地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进程, 保证了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1949年后福州城市的扩展
沿闽江横向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 海峡两岸对峙使得海上运输几乎中断, 内地运输主要靠闽江航运, 城 市沿闽江横向扩展. 1950年代末, 随着外福铁路修通并成为本地对外联系的主通道, 城市空间随着铁路站场形成开始向北扩展. 工业用地快速增加, 形成“两区八片 ”的 空间布局: 工业路、沿江的西南工业区和沿连江路、化工路、福马路的东北工业区; 瀛鳌洲工业片、五一路工业片、六一中路工业片、杨桥路工业片、茶园路工业片、 新店工业片、港头工业片和三叉街------白湖亭工业片.
福州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策略
根据福州沿江向海的特点以及区域发展的趋势, 福州应以闽江、海岸线、交通干 线为主要发展轴线, 强化中心城市, 组织网络型的城镇群体,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协 调发展, 形成一城两翼双轴线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城是由中心城区和甘蔗与荆溪组团、 上街大学新区组团、马尾与琯头组团、吴航与营前组团、长乐滨海组团、琅岐组团等 七组团, 人口将达到350万人, 市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350 km2. 北翼经济区由罗源湾 地区主要城镇、工业区及罗源、连江县城组成, 将建设成为福州港的重要的港区. 南 翼经济区由福清元洪、渔溪江阴、镜洋东张、江镜、高山等5个组团组成. 沿海发展 轴北起罗源湾, 经可门、大官坂、长安、琅岐、国际机场、滨海新城、元洪投资区到 江阴港区, 全长160 km. 沿江发展轴以福州中心成为起点, 以闽江、乌龙江为依托向 西拓展至甘蔗、竹岐, 向东至长安、琅岐和机场周边区域.
谢谢
1949年前福州城市空间结构
福州是一座有2200 多年历史的古城, 其发展过程中 受到战争的影响比中原地区的城市要少, 因此其演变过程 就具有比较鲜明的自然发展的特点. 在清朝以前的古城拓展是一种较为自然演进的过程, 由北而南, 范围东西拓展, 到了近代以后, 市区的扩张加速. 鸦片战争以后, 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仓山区成 为领事馆区和全省金融贸易中心和近代轻工业中心, 台江 区取代洪山桥成为商行集中的闹市区. 清末以后, 马尾取 代台江区的海港位置, 并产生了新工业区, 使得市区首次 出现跳跃, 马尾是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的贸易港和海防 要塞, 洋务运动中在此创建了福州船政局, 开办了全国第 一家造船厂和船政学校. 马尾成为纯粹意义上的工业港口 小区, 实现了生产者和生产场所在空间上的分离. 老城区 鼓楼是政治、行政中心, 台江区为主要的工商业经济中心, 仓山区为文化及涉外政治经济中心, 马尾承担新兴工业、 对外贸易功能, 这样就形成老城区、台江区(含仓山)、马 尾区三个政治、商业、工业三个独立的功能组团.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青岛和福州为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每 个 城 市 都 具有 自 身 独 特 的 发 展轨 迹 和 空间 结 构 , 并 与 其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紧 密 联 系 , 合 理 的 城 市 空 间 结构 的探讨对于优化城市内部各种物质要素的空间组合, 优 化 城 市 总 体 布 局 , 实 现 城 市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具 有 重要 的作用。
1945年前青岛城市空间结构
这一阶段,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外力作用有两个: 一是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限制, 二是城市对外交通走 廊(胶济铁路) 的引导作用. 而促进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 内力是德占期的城市商贸业和日占期城市工业的迅速发 展. 正因为城市经济发展, 导致城市规模扩大, 在外力作用 下形成了带状城市空间结构。 1900 年至1945 年青岛带状城市空间结构
清代福州城址示意图
1945 年至1980 年青岛城市空间结构 的演变
1956 年由苏联专家帮助编制了青岛市总体规划. 1966 年至1978 年的12a 时间里, 城市规划视为资 产阶级的东西被抛弃, 城市建设进入混乱时期. 城 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原有结构形式的惯性作用 下, 继续沿胶济铁路向北扩展, 基本上发展到胶州 湾东岸线的端头. 这一阶段,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 主要外力是: ①城市自然环境的限制(西、南面临 海) ; ②行政区划的限制(东面是原崂山县) ; ③ 城 市对外交通走廊的磁力作用(胶济铁路及308 国 道) ; ④ 原有城市空间结构的惯性作用, 而促进城 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力是城市第二产业(主要是 1945 年至1980 年青岛城市空间结构 轻纺工业) 的发展.
青岛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策略
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增强主城的综 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以环胶州湾地区为核心圈层,以即墨、胶州、 胶南为内圈层,以莱西、平度为外圈层的拥湾发展格局,规划建设滨海沿线的琅琊组 团、鳌山组团、田横组团。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 里。环胶州湾地区重点布局产业研发机构和集团总部,大力发展金融信息、航运物流、 旅游会展等现代化综合服务业。积极向滨海两翼组团地区拓展发展空间,海洋产业等 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向东翼鳌山组团拓展,重工业积极向西翼琅琊组团拓展。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
从青岛百余年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趋向看, 城市空间正向区域空间扩展, 城市不 再是单一的城区空间. 这种发展趋向是城市社会经济规律化流动作用的结果. 城市空间结 构每一次更新都产生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置换对城市空间转换的要求. 城市空间在向 区域化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市区行政区划限制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会日趋明显. 城市 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力会随着人类科技发展而减弱. 城市交通走廊与 城市用地间的磁力作用应合理利用和控制, 应超前地系统建立区域性交通走廊框架, 为形 成具有良好生长机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奠定基础. 城市原有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会在城市空 间结构更新过程中被打破进入功能调整和旧城改造阶段, 但仍然是城市空间结构更新过 程中的母体和动力源泉. 福州城市形态的演变沿袭着山麓型 (明清以前) ---- 内河型(清代) ---- 滨江型 (近代) ----- 跨江、沿江型(现代)的过程, 在1995年编制的《福州市总体规划》中把 琅岐纳入城市规划区后, 直接把城区推进 到海边. 福州城市的空间拓展趋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