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植被空间格局分布演变与
太岳山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研究

太岳山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研究张甍;李婷婷;张钦弟;毕润成【摘要】Based on 4 hm2 well-preserved forest plots in the present CTFS technical standards in Taiyue Mountain,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2014,the thesis aims at investigating and characterizing wooden plants with diameter breast heights (DBH) > 1 cm,and finally analyzing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the sample plot.Altogether 9 698 wooden plants,209 dead trees included,were investigated.The dominant population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wth stages:saplings (1cm≤DBH≤10 cm),juveniles (10 cm <DBH≤30 cm),and adult trees (DBH>30 cm).Point pattern analyze in irregular area were used on the basis of removal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ominant trees from 0-100 m was explored quantitatively and then the effects of dead trees on their spatial patterns were discussed.In addition,pattern type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was measured by pair-correlation (g)(r) function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maintaining mechanisms of dominant trees in Taiyue Mountain as well as the ecology adaptability strategy an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1) Quercus wutaishanica,Betula platyphylla,Carpinus turczaninowii,Acer mono,Crataegus cuneata and Pinus tabulaeformis are major dominant species.(2) The main tree species showed aggregated pattern in the sample plot,and the dead trees could weaken the degree of aggregation,tending towards random distribution.(3)The pair-correlation (g)(r) function showed that the cluster degree of every individual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decreased with age.And this transformation is a kind of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n b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f the population.Based on the survey,a preliminary conclusion was drawn that there are some kind of density restriction effect in the sample plot.%该研究于2014年太岳山植被保护完好地区建立了CTFS技术规范的4 hm2森林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了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 cm的木本植物,分析样地内的群落组成,对样地中的主要乔木树种分为幼树(1 cm≤DBH≤10 cm)、小树(10 cm<DBH≤30 cm)和成年树(DBH>30 cm)3个生长阶段,并在去除空间异质性的基础上,采用不规则区域中的点格局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样地中主要树种在0~100m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用双关联函数(g)(r)研究了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格局类型,探讨太岳山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和维持的机理,以明确该区物种的生态适应对策和种群动态.结果显示:(1)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9 698株,其中包括枯立木209株;该区群落的主要优势物种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油松(Pinus tabulae formis)、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色木槭(Acer mono).(2)研究区主要树种以聚集型分布为主,加入枯立木后,种群聚集程度降低并趋于随机分布.(3)(g)(r)函数分析表明,样地内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聚集程度降低的规律,这种变化过程是对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综合反应.研究结果初步确定,太岳山研究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密度制约效应.【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8页(P782-789)【关键词】空间分布格局;维持机制;种群结构和动态;密度制约;生态适应对策【作者】张甍;李婷婷;张钦弟;毕润成【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7种群分布格局是种群在水平空间上的配置或分布状况,是生物和生态过程(生态位和密度制约等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1],通过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不仅可以了解种群的空间分布特点[2],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其特征来推断群落结构的形成机理与许多潜在的生态学过程[3]。
张家口崇礼区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格局

第 43 卷第 3 期2024年 5 月Vol.43 No.3May 2024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张家口崇礼区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格局冯舒芮,成莉莉,张珊珊,石莎,夏建新*(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选择张家口崇礼区东部山林,沿海拔高度设置样地,开展森林植被组成结构调查,分析其植被特征和生物多样性沿海拔高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森林植被类型以白桦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为主,随着山地海拔升高,逐渐演变为以华北落叶松为优势种的针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森林木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沿海拔高度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最大值区域位于海拔1900 m;森林物种丰富度主要受灌木层物种变化的影响. 森林地表枯落物在海拔1500 m和1900 m样地积累较多,乔木植物对地表枯落物的贡献较大.关键词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生活型;地表枯落物;垂直分布中图分类号Q94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4321(2024)03-0326-06doi:10.20056/ki.ZNMDZK.20240305Biodiversity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vegetation inChongli Region,Zhangjiakou CityFENG Shurui,CHENG Lili,ZHANG Shanshan,SHI Sha,XIA Jianxin*(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Abstract The types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Chongli Region,Zhangjiakou City changed along the altitude of mountain,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orests varied with obvious vertical distribution. The mountainous watershed in the east of Chongli region was selected,and sample plots were set up along the altitude to carry out vegetation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with Betula platyphylla as the dominant species evolved into the coniferous-broad leaved mixed forest with Larix gmelinii var. principis-rupprechtii as the dominant species. The proportion of macro-phanerophyte composed of tall trees changed little,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meso-phanerophyte and micro-phanerophyte composed of larger shrubs changed greatly.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woody plants in forests changed a lot and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shrub species diversity. The biodiversity index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and the maximum value appeared in the sample plot at the altitude of 1900 m. The evenness index continued to increase with the rising of altitude. The surface litters in forests accumulated more in sample plots at the altitude of 1500 m and 1900 m respectivel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surface litters in forests was mainly from arbor plants.Keywords community composition; life form; species diversity; surface litter; altitude森林是陆地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各种资源,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服务功能,对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可为许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生长环境,是陆地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资源库[1].森林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其组成结构特征是森林群落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分布在不同空间和环境条件下的森林群落,其物种构成与作用功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不同森林植被特征和群落生态功能的明显差异[2].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中心和研究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森林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开收稿日期2022-07-05 *通信作者夏建新,研究方向:生态水文,E-mail:**************.com 作者简介冯舒芮(1991-),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森林生态与水文,E-mail:****************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701002)第 3 期冯舒芮,等:张家口崇礼区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格局展了大量研究[3-5],发现在全球和区域范围不同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变化规律[6].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各种生态和环境因子变化的综合反映,研究物种多样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格局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领域[7].在山地森林植被相关研究中,地形条件是影响森林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异质性的重要因素,其中森林木本植物分布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等与地形因子特别是海拔高度有密切联系[8].许多学者开展了地形条件与森林植被和植物群落的关系研究,包括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区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等[9-12],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揭示森林分布、物种构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13],可为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崇礼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张家口市,境内森林茂密广布,主要为天然次生林[14].作为北京冬季奥运会雪上项目主要竞赛场地,崇礼地区森林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条件受到关注.本研究以崇礼地区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森林植被组成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随海拔高度的垂直分布变化,旨在探讨山地森林植被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规律,为我国北方地区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研究地点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地理位置为40°47′~41°17′N,114°17′~115°34′E,面积2334 km2.其地形地貌主要为冀西北山地,海拔813~2174 m,为中低山区.崇礼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温差较大,风沙强烈.年平均温度4.5 ℃,夏季平均气温19 ℃,冬季平均气温-12 ℃.年降水量483 mm,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平均日照数为2739 h,≥10 ℃年积温2750 ℃,无霜期86~130 d.境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森林覆盖率达52%.植被类型为温性针阔混交林和温性阔叶林,乔木树种主要有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等[14].地带性土壤为灰色森林土和淡栗钙土.1.2 植被调查方法本研究选择2020年7月开展森林植被实地调查. 调查样地位于崇礼区东部翠云山至太乙城一带,为南北走向,直线距离约10 km.依据海拔高度设置4个调查样地,分别为翠云山(海拔2070 m)、老虎沟(海拔1933 m)、松林背(海拔1755 m)、太乙城(海拔1544 m).在不同海拔样地中分别设置3~4个30 m × 30 m的大样方进行乔木和灌木植被调查,每个大样方内设置3~5个2 m × 2 m的小样方进行草本植物和地表枯落物调查.植被调查:样地区域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调查对象主要为森林植被中的木本植物,其中乔木树种调查项目包括树木种类、密度、高度、胸径、覆盖度等;灌木植物调查项目包括植物种类、密度、高度、覆盖度等.调查时记录样方中植物种类.乔木和灌木植物密度采用计数法统计,乔木胸径、灌木高度、覆盖度等采用卷尺测量.地表枯落物测定:在植被调查同时,开展森林地表枯落物状况测定.其中枯落物厚度采用卷尺测量,枯落物构成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类,分别记录统计其所占比例.1.3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制图,各海拔梯度的所有数据均由4个样地观测样方求平均所得. 根据研究区4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样地木本植物调查数据,采用物种重要值(IV)表示森林群落内部乔木树种的相对重要性,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测定森林木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具体计算公式[15]如下:(1)物种重要值.样地木本植物的物种重要值(IV)采用如下公式计算:重要值(IV)=(相对多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高度)/3.其中相对多度为每个植物种个体数量与所有植物种个体数量之和的比值;相对优势度为每种乔木树种胸径(或灌木植物基径)与所有植物种胸径之和的比值;相对高度每个植物种植株高度与所有植物种植株高度之和的比值.(2)物种多样性指数.森林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计算公式如下:327第 43 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Shannon-Wiener指数:H=-ΣP i ln P i,(1)Simpson指数:D=1-ΣP i2,(2)式中,P i为群落中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量(N i)与所有物种个体总数量(N)的比值.(3)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E=H/ln S,(3)式中,S为物种数目.2 结果与分析2.1 森林植被组成结构通过4个样地植被调查发现,该区域森林植被包括温性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两种主要类型,其中落叶阔叶林可分为以白桦为优势种的纯林类型、以白桦和山杨为优势种的混交林类型,针叶林可分为以华北落叶松为优势种的纯林类型、以华北落叶松和白桦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类型.研究区森林植被组成相对简单,具有乔木、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不同类型的植物生活型和较为完整的垂直结构. 森林植被木本植物中,乔木树种相对较少,主要有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 principis-rupprechtii)等. 灌木植物种类相对较多,主要有美蔷薇(Rosa bella)、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瘤枝卫矛(Euonymus verrucosus)、山丁子(Malus baccata)、六道木(Abelia biflora)、鸡树条(Viburnum opulus var. calvescens)、鼠李(Rhamnus davurica)、木莓(Rubus swinhoei)、灰栒子(Cotoneaster acutifolius)、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长叶胡颓子(Elaeagnus bockii)、东北茶藨子(Ribes mandshuricum)、黄芦木(Berberis amurensis)、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等. 草本植物主要有粗根老鹳草(Geranium dahuricum)、乌苏里风毛菊(Saussurea ussuriensis)、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长瓣金莲花(Trollius macropetalus)、问荆(Equisetum arvense)、紫斑风铃草(Campanula punctata)、四叶葎(Galium bungei)、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蓬子菜(Galium verum)、沼兰(Malaxis monophyllos)、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花荵(Polemonium caeruleum)、路边青(Geum aleppicum)等.由图1可知,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大,森林植被中不同乔木的物种重要值变化较大,表明森林群落优势种逐渐由落叶阔叶树种(白桦)演变为针叶林树种(华北落叶松).位于低海拔区域的落叶阔叶林中,白桦的物种重要值最大,其群落优势种特征较为明显.随着海拔升高,白桦的物种重要值逐渐减小,而华北落叶松的物种重要值逐渐增大,取代白桦成为高海拔区域的群落优势种.图2结果显示,四个不同海拔样地森林木本植物生活型组成差异较大.在低海拔(1500 m)样地,由较大灌木构成的中高位芽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较高,合计达77%;没有矮小灌木构成的地上芽植物.在海拔1500~1900 m样地,由较大灌木构成的中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由小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随海拔高度增大而逐渐减小.在高海拔(2000 m)样地,由较大灌木构成的小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大,达55%以上;而中高位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总体上,在不同海拔样地中,由乔木构成的大高位芽植物和矮小灌木构成的地上芽植物所占比例均表现出变化不大的特点,而较大灌木构成的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的变化较大,说明不同海拔森林植物生活型的变化主要是灌木植物种类变化的结果.2.2 森林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物种的种类数目有关,图1 不同海拔森林乔木植物物种重要值变化Fig.1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ree species in forests at different altitude图2 不同海拔森林植物生活型谱Fig.2 Life form spectrum of woody species in forests at different altitude328第 3 期冯舒芮,等:张家口崇礼区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格局也与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及其分布状况密切相关.本研究地点位于崇礼地区东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为白桦林和华北落叶松林,其乔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而灌木植物种类相对较多.由图3可知,研究区森林植被类型和群落组成结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发生改变,木本物种丰富度总体表现出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在海拔相对较低地区(约1500 m ),森林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其中乔木树种和灌木植物种类均表现出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点.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大,森林植被逐渐由落叶阔叶林演变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1750~1950 m ),乔木树种变化不大,灌木植物种类明显减少.白桦作为森林群落的优势种,在各种类型植被中均有分布,其分布范围为海拔1500~2000 m. 其次为华北落叶松,作为重要的针阔混交林优势种,分布范围为海拔1700~2100 m.不同海拔样地森林乔木树种的生物多样性程度可以通过物种丰富度(S )、Shannon -Wiener 指数(H )、Simpson 指数(D )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E )等生物多样性指数来比较分析.图4结果显示,不同海拔森林乔木树种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其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在低海拔样地(1500 m ),不仅森林乔木树种的Shannon -Wiener 指数、Simpson 指数相对较小,而且Pielou 均匀度指数也较低.随着海拔高度升高,四个样地森林乔木树种的Shannon -Wiener 指数和Simpson 指数逐渐增大,在海拔1933 m 时达到最高,然后略有降低.而Pielou 均匀度指数则表现出持续增大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在海拔2000 m 之上,森林乔木树种的丰富度较小,而且Shannon -Wiener 指数、Simpson 指数也不高,但其Pielou 均匀度指数最大.2.3 森林地表枯落物地表枯落物是由森林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枯枝落叶形成的,温带地区森林地表枯落物的组成和数量特征与森林植被组成和环境条件具有密切的关系.由图5可知,不同森林植被的地表枯落物积累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大,森林地表枯落物在海拔1500 m 和1900 m 样地积累较多,枯落物厚度总体表现出减小的变化趋势. 4个海拔林地的地表枯落物厚度表现为差异显著(P <0.05).研究区森林植被类型随海拔高度发生变化,不同类型植被的组成结构差异较大,对枯枝落叶物的贡献也各不相同.由图6可知,森林植被中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三种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地表枯落物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表现为乔木植物的枯枝落叶比例较大,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枯枝落叶比例相图3 不同海拔森林植被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Fig.3 The richness of woody species in forests at different altitude图4 不同海拔森林乔木树种生物多样性变化Fig.4 Biodiversity changes of tree species in forests at different altitude图5 地表枯落物厚度随海拔的变化Fig.5 Changes of litter layer in forests at different altitude图6 地表枯落物组成随海拔的变化Fig.6 Composition of surface litter in forests at different altitude329第 43 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对较小.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大,乔木植物的枯枝落叶比例呈现出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而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枯枝落叶比例呈现出减小的变化趋势.3 讨论崇礼山地森林植被属于温带次生林群落,表现出典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组成结构特征.随着山地海拔高度变化,逐渐从低海拔区域以白桦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演变为高海拔区域以华北落叶松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具有明显的海拔梯度变化规律.森林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生态学相关研究的热点.本文重点研究了崇礼山地森林中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结果发现,生物多样性指数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海拔梯度森林物种丰富度主要受灌木植物种类变化的影响.丰富度是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反映,当个体数量一定时,森林群落的树种数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在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既要关注地形和土壤等环境因子,也要重视生物因素影响,包括竞争、共生和迁徙等生态过程[16-18].在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或假说[19-21],包括水热动态假说、环境能量假说、生理忍耐假说、生产力假说等.上述假说在不同区域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素及适用性仍存在很大差异[22].我国关于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在受人为干扰因素影响较少条件下,木本植物和群落物种丰富度一般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23-25].部分研究发现,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性.徐远杰等[1]在云南中部哀牢山研究结果表明,树种丰富度与海拔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在1800~2200 m范围内呈降低趋势,在2200~2500 m范围内呈上升趋势,随海拔的升高随后又呈降低趋势.郭英荣等[26]在江西武夷山研究发现,在海拔900~2000 m范围,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因此,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梯度的关系存在一定复杂性,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调查和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徐远杰,林敦梅,石明,等. 云南哀牢山常绿阔叶林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1):23-33.[2]高贤明,马克平,陈灵芝. 暖温带若干落叶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群落动态的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283-290.[3]QIAN H, RICKLEFS R E. A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large-scale beta diversity for vascular plants in North America[J].Ecology Letters, 2010, 10(8): 737-744.[4]KRAFT N J B,COMITA L S,CHASE J M,et al.Disentangling the drivers of β diversity along latitudinaland elevational gradients[J]. Science,2011,333(6050): 1755-1758.[5]QIAN H, JIN Y, RICKLEFS R E. Phylogenetic diversity anomaly in angiosperms between eastern Asia and easternNorth America[J]. Proce Natl Acad Sci USA,2017,114(43): 11452.[6]GASTON K J. Global patterns in biodiversity[J]. Nature,2000, 405(6783): 220-227.[7]赵常明,陈伟烈,黄汉东,等. 三峡库区移民区和淹没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J]. 生物多样性, 2007, 15(5): 510-522.[8]沈泽昊,张新时,金义兴. 三峡大老岭地区主要木本植物分布的地形格局[J].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5):581-589.[9]胡志伟,沈泽昊,吕楠,等. 地形对森林群落年龄及其空间格局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31(5):814-824.[10]霍萌萌,郭东罡,张婕,等. 灵空山油松——辽东栎林乔木树种群落学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J]. 生态学报,2014,34(20): 5925-5935.[11]熊斌梅,汪正祥,田凯,等.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黄杉林群落学特征[J]. 广西植物, 2017, 37(4): 434-441.[12]秦随涛,龙翠玲,吴邦利. 地形部位对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8, 40(7): 18-26.[13]LIANG J, CROWTHER T W, PICARD N, et al. Positive biodiversity-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 predominant inglobal forests [J]. Science, 2016, 354(6309): aaf8957.[14]胡静霞,杨新兵,朱辰光. 2022年冬奥会崇礼赛区山杨林水化学性质研究[J].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8,33(1): 23-28.[15]马克平,刘玉明. 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Ⅰ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下)[J]. 生物多样性, 1994, 2(4):231-239.[16]WHITTAKER R J,FIELD W R . Scale and species richness: towards a general, hierarchical theory of speciesdiversity[J]. 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01,28(4):453-470.330第 3 期冯舒芮,等:张家口崇礼区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格局[17]丁佳,吴茜,闫慧,等. 地形和土壤特性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J]. 生物多样性,2011, 19(2): 158-167.[18]覃瑞,史雪瑶,冯博艺,等. 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植物多样性[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4): 24-28, 33.[19]HAWKINS B A, FIELD R, Cornell H V, et al. Energy,water,and broad-scale geographic patterns of speciesrichness[J]. Ecology, 2003, 84(12): 3105-3117.[20]HURLBERT A H, HASKELL J P. The effect of energy and seasonality on avian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munitycomposition[J].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2003, 161(1):83-97.[21]刘增力,郑成洋,方精云.河北小五台山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基于遥感信息的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4(1):146-154.[22]沈泽昊,杨明正,冯建孟,等. 中国高山植物区系地理格局与环境和空间因素的关系[J]. 生物多样性,2017, 25(2): 182-194.[23]王志恒,陈安平,朴世龙,等. 高黎贡山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J]. 生物多样性, 2004,12(1): 82-88.[24]康慕谊,朱源,刘全儒,等. 贺兰山木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格局[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32(3): 574-581.[25]陈煜,许金石,张丽霞,等. 太白山森林群落和林下草本物种变化的环境解释[J]. 西北植物学报, 2016,36(4): 784-795.[26]郭英荣,雷平,晏雨鸿,等. 江西武夷山黄岗山西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11): 3002-3008.(责编&校对姚春娜)331。
土地资源学43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演替,备课2012)

2.土地类型的空间组合结构
它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 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格局或几何图形 。土地空间组合结构是所有土地结构类型中 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土地类型群体 在空间上的有序性,并产生出特定的土地生 态功能。 根据其土地类型的组合形式,土地空间结构 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1)条带状递变组合 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 发生依次变化,构成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 垂直系列。
⑥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放射状构型; ⑦西南石灰岩地区的串珠状构型; ⑧内蒙古高原的一些“塔拉”中出现的镶嵌 状构型等。 这些土地结构的构型是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及 其综合作用的具体表现,研究土地结构的构 型有助于深化对土地类型不同组合规律的认 识。
1.盐湖;2.底盐淡灰钙土土质平地;3.丘陵半荒漠 地(旱耕地和草地)
土地类型不仅表现出不同地域的空间组合格 局,而且在同一地域也表现出时间上的变化 和演替过程。这是因为土地是一个动态系统, 不断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当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 作用效果累积到一定规模时,土地系统就会 发生“涨落”,其属性发生变化,而土地类 型也随之发生演替。 土地类型演替实质上就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 的动态过程。
二、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土地结构主要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的数量 结构和空间组合结构。
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
数量结构
对比关系。 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 空间结构 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
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1.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规律包括两种类型:地带性分布 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内蒙古地区草地类型分布格局变化及气候原因分析

内蒙古地区草地类型分布格局变化及气候原因分析苏力德;杨劼;万志强;谷蕊;闫玉龙;高清竹【摘要】利用内蒙古自治区48个气象观测站点50a(1962-2011)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观测数据,基于Holdridge模型计算内蒙古气候区划指标划分不同类型草原区,模拟内蒙古草地类型50a的变化趋势.结合实际草地类型分布图,分析不同草原区1962-2011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探讨气候变化对草地类型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东部区域、荒漠草原区和草原荒漠区均属高温地带,而森林草原区和典型草原区的大部分区域属低温地带.50a间内蒙古草原区气温具有显著上升趋势(P<0.05),各类型草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均在1990年左右发生突变,同年呈显著升高趋势,而生长季气温在1995年左右发生突变,并于2a后呈显著升高趋势.内蒙古草原区降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由西至东降水量递增且梯度差异明显.年降水量变化趋势表现为,森林草原区自1997年开始显著增加,至2002年回落;典型草原区自1992年开始年降水量显著增加,至2006年回落(P<0.05);荒漠草原和草原荒漠区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生长季降水量的变化则表现为,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区在研究期内呈小幅减少—小幅增加—小幅减少趋势,其它类型草地降水变化与年降水量趋势一致.总体上,内蒙古草原区的降水变化,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区具有较大波动性,荒漠草原区于近年产生少许变动,而草原荒漠区相对较稳定.1962-2011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导致森林草原区面积在前30a呈增加趋势,后20a呈减少趋势;荒漠草原和草原荒漠区的边界逐渐向东扩展,典型草原区也将扩展至部分森林草原区域.总之,研究期内内蒙古草原区降水量在后期减少、气温持续升高,由于蒸散量加大可能导致土壤干旱,从而影响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的变化.【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气象》【年(卷),期】2015(036)002【总页数】10页(P139-148)【关键词】Holdridge分类系统;草地类型变化;气候分布格局;气候变化趋势【作者】苏力德;杨劼;万志强;谷蕊;闫玉龙;高清竹【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8;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8;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8;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8;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内蒙古草原在欧亚草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北部重要生态安全保障,其地理空间跨度大,地区性和季节性变化的差异也很明显[1]。
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第40卷第15期2020年8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0,No.15Aug.,2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60145);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新[2020]TG06)收稿日期:2019⁃01⁃27;㊀㊀修订日期:2020⁃04⁃17∗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zrp2013@126.comDOI:10.5846/stxb201901270204张仁平,郭靖,张云玲.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生态学报,2020,40(15):5318⁃5326.ZhangRP,GuoJ,ZhangYL.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NPPofXinjianggrasslandanditsresponsetoclimaticchanges.ActaEcologicaSinica,2020,40(15):5318⁃5326.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张仁平1,2,∗,郭㊀靖3,张云玲4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㊀8300462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㊀8300463新疆林业科学院,乌鲁木齐㊀830000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乌鲁木齐㊀830049摘要:分析植被物候与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直是研究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㊂新疆草地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十分敏感,在新疆地区开展草地物候和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着独特的意义㊂基于遥感数据和野外台站实测数据,利用CASA模型模拟了新疆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阐述了2001 2014年新疆地区草地的NPP的空间格局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㊂(1)通过实测生物量精度检验表明,CASA模型基本可以反映新疆地区草地植被NPP㊂(2)2001 2014年新疆草地NPP平均值为102.49gCm-2a-1㊂不同草地类型的NPPA存在明显差异㊂其中,山地草甸平均NPP最高,达到252.37gCm-2a-1;温性草甸草原次之,为204.93gCm-2a-1㊂高寒荒漠和温性荒漠的平均NPP最低,分别为43.94gCm-2a-1,53.11gCm-2a-1㊂(3)新疆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如下特点:山区NPP高于盆地NPP,北疆NPP高于南疆NPP;(4)降水能够促进新疆草地NPP增加,其中,夏季和秋季的降水对草地NPP的影响最为明显,温度对新疆地区草地NPP影响不大㊂降雨可以促进新疆草原NPP的增加㊂特别是在降水量较少但温度较高的草原,如温带荒漠草原㊁温带草原沙漠㊁温带沙漠㊁低地草甸等,年降水量和夏秋降水量对草地NPP有显著影响㊂温度对新疆草地NPP的影响不大㊂通过对新疆草地空间格局的分析,研究了草地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合理规划新疆草地的生产和利用,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㊂关键词:草地;NPP;新疆;CASA模型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NPPofXinjianggrasslandanditsresponsetoclimaticchangesZHANGRenping1,2,∗GUOJing3,ZHANGYunling41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s,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China2KeyLaboratoryofOasisEcologyunderMinistryofEducation,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China3XinjiangAcademyForestry,Urumqi830000,China4GeneralGrasslandStationofXinjiang,Urumqi830049,ChinaAbstract:Analysisofvegetativenetprimaryproductivity(NPP)inresponsetoclimatechangehasbeenoneofthecoreissuesofglobalchangestudies.ThegrasslandecosysteminXinjiangisextremelyfragileandsensitivetoclimateandenvironmentalchanges.Hence,itisparticularlyimportanttoinvestigategrasslandnetprimaryproductivityanditsresponsetoclimatechangeinXinjiang.ThisstudysimulatestheNPPofXinjianggrasslandvegetationwiththeCASAmodelbasedonremotesensingdataandmeasureddatafromfieldstationsanddescribestherelationshipbetweenspatialpatternsoftheNPPontheXinjianggrasslandandmeteorologicalfactorsfrom2001to2014.(1)Throughaccuracyverificationwiththemeasuredbiomassdata,itwasshownthattheCASAmodelcanbasicallyreflecttheNPPofXinjianggrasslandvegetation.(2)TheaveragevalueoftheNPPoftheXinjianggrasslandfrom2001to2014was102.49gCm-2a-1.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NPPamongdifferentgrasslandtypes.TheNPPofmountainmeadowsisthehighest,reaching252.57gCm-2a-1,followedbythatofthetemperatemeadowgrasslands,with204.93gCm-2a-1.TheNPPofalpinedesertandtemperategrasslanddesertisthelowest,at43.94gCm-2a-1and53.11gCm-2a-1,respectively.(3)The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theNPPofXinjianggrasslandvegetationhasthefollowingcharacteristics:theNPPofthemountaingrasslandishigherthanthatofthebasingrassland,andtheNPPofthegrasslandinnorthernXinjiangishigherthanthatofthegrasslandinsouthernXinjiang.(4)RainfallcanpromoteanincreaseintheNPPofXinjianggrasslands.Inparticular,ingrasslandswithlessprecipitationbuthighertemperatures,suchastemperatedesertgrasslands,temperategrasslanddeserts,temperatedeserts,andlowlandmeadows,annualprecipitationandsummerandautumnprecipitationhaveasignificantimpactongrasslandNPP.However,thetemperaturehaslittleinfluenceontheNPPoftheXinjianggrassland.ByanalyzingthespatialpatternsofthegrasslandinXinjiang,theresponseofgrasslandNPPtoclimatechangewasstudiedinordertoprovideadecision⁃makingbasisfortherationalplanningofgrasslandproductionandutilization,thehealthydevelopmentofgrasslandecosystemsandtheresponsetoclimatechange.KeyWords:grassland;NPP;Xinjiang;CASAmodel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植被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的一种可更新资源,对于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草地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3]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作为陆地表面碳循环的重要部分,不仅反映自然环境下植被的生产能力,也是衡量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转换的主要因子,因而在分析碳循环以及全球变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4]㊂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植被NPP已成为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热点[5⁃7]㊂地面测量数据无法描述NPP在区域及全球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因此利用遥感数据和数学模型模拟NPP就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重要研究方法[8]㊂近年来,许多学者基于遥感数据建立了许多模型对植被NPP进行估算[9⁃10]㊂然而,估算净初级生产力应用最广泛的当属CASA模型[9,11]㊂CASA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区域或全球植被实际净初级生产力,但对于点上的验证还较为匮乏㊂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植被NPP变化对气候变化存在着区域差异㊂一些研究表明,随着降水和温度的增加,草地NPP呈现增加趋势[12⁃14],相反,有一些区域随着温度的增加,草地NPP呈现下降趋势[6,15]㊂不同区域植被NPP对不同季节的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的响应也明显不同[16]㊂目前,新疆地区植被NPP研究较为薄弱,主要集中NPP空间分布格局㊁变化趋势以及对气候的响应上[7,17⁃19],但不同草地类型对不同季节的气象因子的响应研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㊂新疆草地生态系统是当地最重要㊁分布最广泛的生态系统之一㊂由于地处新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十分敏感㊂因此,在新疆地区开展草地NPP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着独特的地位㊂综上所述,在气候变化日趋频繁的影响下,掌握新疆草地NPP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关系,不仅是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地理位置介于34ʎ22ᶄ 49ʎ33ᶄN,73ʎ22ᶄ 96ʎ21ᶄE,总面积为166ˑ104km,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图1)㊂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四面高山环抱,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9135㊀15期㊀㊀㊀张仁平㊀等: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㊀系,中有横亘全境的天山,三山环抱中为广袤的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 三山夹两盆 构成了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㊂新疆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光热资源充足,年日照时数达2550 3500h,年平均气温9 12ħ,无霜期长达180 220d,降水量稀少,北疆年降水为100 200mm,南疆在100mm以下㊂而蒸发量则相反,北疆为1500 2300mm,南疆为2100 3400mm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㊁地形条件和干旱气候的影响,新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植物种类稀少,覆盖度低,类型结构简单㊂新疆草地总面积居我国第三位,毛面积约57.26万km2,可利用草地面积约48万km2,占新疆国土面积的34.4%,新疆草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15倍,是森林面积的22倍,占全区绿色植被面积的86%[20]㊂图1草地类型来源于1ʒ1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21]㊂图1㊀研究区草地类型及生物量采样点空间分布Fig.1㊀Locationofgrasslandtypesandgrasslandabovegroundbiomasssamplesites1.2㊀数据来源本研究所用MODISNDVI数据源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EOSLPDAAC数据中心(https://lpdaac.usgs.gov/),为2001 2014年MODIS产品MOD13Q1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500m,时间分辨率为16d㊂利用MRT(MODISRe⁃projectionTools)进行拼接处理㊁投影转换,得到TIFF格式文件㊂同时,对16d的MODIS⁃NDVI数据采用最大化合成法(maximumvaluecomposite,MVC)得到每月NDVI数据,并利用Savitzky⁃Golay方法对MODIS⁃NDVI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便减少由云和薄雾造成的噪音㊂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http://data.cma.cn/site/index.html),一共有67个气象台站㊂利用ANUSPLIN软件,对研究区域的气温㊁降水数据以及日照时数进行插值处理[22]㊂生物量数据选用2010 2014年草原监测数据(图1)(http://202.127.42.194/jiance/login.aspx).㊂依据不同的气候及草地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在每年的7月末或者8月初监测新疆地区草地的最大生物量,收集的数据包括791个样地,样地大小为(500mˑ500m),每个样地在四角及中心位置各设置1个小样方(1mˑ1m),记录每个小样方内采集的样本在65ħ烘箱烘干48h后测量的干物质产量㊂收集的791样地数据分布如下:温性草甸草原类分布有48个㊁温性草原类分布有109个㊁温性荒漠草原类分布有137个㊁高寒草原类分布有53个㊁温性草原化荒漠类分布有59个㊁温性荒漠类分布有135个㊁高寒荒漠类分布有16个㊁低地草甸类分布有71个㊁山地草甸类分布有96个㊁高寒草甸类分布有67个㊂根据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0235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比值算出单位面积内植物的生物量[23],按每1.0g干重约等于0.475g碳换算,得到每个样地的草地NPP,统一以碳(gC/m2)的形式表示[24]㊂1.3㊀草地植被NPP遥感估算方法基于遥感和气候数据的CASA(CarnegieAmesStanfordApproach)模型可以用来评估大尺度上的草地NPP[4,25]㊂CASA模型是Potter等建立的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典型代表,NPP的估算可以由植物的光合有效辐射APAR(MJ/m2)和实际光能利用率ε(gC/MJ)两个因子来表示,其估算公式如下:NPP=APARˑε(1)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取决于植物本身的特征以及太阳总辐射㊂其计算公式为:APAR=SOLˑFPARˑ0.5(2)式中,SOL是太阳总辐射量(MJ/m2),FPAR为植被冠层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比例,通过NDVI影像数据集来计算[26]㊂实际光能利用率ε是植物固定太阳能,并通过光合作用将所截获/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碳(C)/有机质干物质的效率,一般用gC/MJ表示㊂Potter等认为在理想条件下植被具有最大光能利用率,而在现实条件下的最大光能利用率主要受温度和水分的影响[4,26],其计算公式是:ε=Tε1ˑTε2ˑWεˑεmax(3)式中,Tε1和Tε2表示低温和高温对光能利用率的胁迫作用,可采用Potter等[25]提出的方法进行估算㊂εmax表示在理想状态下植被的最大光能利用率,是指植被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利用率㊂由于全球相同植被也难免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别[27],因此本文中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取值采用了朱文泉等关于中国草地类型的最大光能利用率模拟结果[9],即草地的最大光能利用率为0.542gC/MJ㊂Wε为水分胁迫系数,其计算方式及改进见文献[28]㊂2㊀结果与分析图2㊀净初级生产力(NPP)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比较㊀Fig.2㊀Comparisonofsimulatednetprimaryproductivity(NPP)andobservedNPP2.1㊀草地NPP估算结果验证验证模型模拟结果是模型在实际中应用的前提条件㊂由于缺乏大尺度生物量监测数据,所以进行模型验证较为困难㊂但本研究采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样方数量较多,也比较典型,监测时间也较为一致,可以较好地代表新疆地区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㊂本文利用2010 2014年地面实测生物量数据对CASA模型模拟的草地NPP进行验证,实测生物量数据和CASA模型模拟NPP决定系数(R2)是0.78(P<0.001)(图2),表明CASA模型是适合于估算当地草地NPP㊂2.2㊀草地植被NPP时空格局分析为了探讨新疆地区草地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CASA模型模拟了新疆地区2001 2014年草地NPP,结果表明,全疆平均草地NPP值为102.49gCm-2a-1(图3)㊂在新疆各个区域中,伊犁河谷及阿尔泰山海拔较高区域的草地NPP相对较高,其次是天山和阿尔泰山的中山带区域,而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一些区域草地NPP最低㊂1235㊀15期㊀㊀㊀张仁平㊀等: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㊀图3㊀新疆草地2001 2014年平均NPP空间分布图㊀Fig.3㊀SpatialdistributionofmeanNPPinXinjianggrasslandduring2001 2014在2001 2014年,新疆不同草地类型的NPP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㊂山地草甸NPP最高,达到252.57gCm-2a-1,其次为温性草甸草原,其NPP达到204.93gCm-2a-1;高寒荒漠和温性草原化荒漠的NPP两者最低,其NPP分别为43.94gCm-2a-1和53.11gCm-2a-1㊂2.3㊀草地NPP对气候因子的时间响应特征对新疆地区草地NPP与年(季节)均温㊁年(季节)降水的相关分析表明(表2)㊂就整个新疆草地来说,除冬季降水与草地NPP呈负相关之外,年降水和其他3季的降水与草地NPP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年降水㊁夏季的降水对草地NPP有较明显的影响,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48(P<0.1)和0.50(P<0.1)㊂温度对草地NPP没有明显的影响(R=0.07)㊂对于降水较少,但是温度较高的草地,比如温性荒漠草原㊁温性草原化荒漠㊁温性荒漠㊁低地草甸,年降水㊁夏秋两季降水对草地NPP有较明显的影响㊂冬季降水与大多数草地NPP呈负相关关系,但是相关关系不显著㊂年(季节)平均温度对新疆地区所有类型的草地影响不大㊂总体而言,新疆地区草地NPP主要受夏秋两季降水的影响,温度与草地NPP的相关性较低,说明温度不是新疆草地NPP的制约因素㊂表1㊀2001 2014年新疆不同草地类型平均NPP2.4㊀草地NPP对气候因子的空间响应特征新疆地区的温度和降水空间分布明显不同,因此草地NPP对温度和降水变化响应也不同㊂根据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表和F检验结果,样本数为14(2001 2014年),当|r|>0.53时,表明NPP与气候因子呈显著相关关系,当0.46<|r|<0.53时,NPP与气候因子存在着较显著的相关关系㊂分析新疆地区草地NPP与温度㊁降水的相关性发现(图4),不同区域草地NPP对温度和降水的空间响应特征明显不同㊂位于新疆地区准噶盆地东部以及天山高海拔区域的草地NPP与年均温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3的地区占新疆草地的7.5%;相关系数0.46<r<0.53的区域占新疆地区草地面积的4.8%;呈现正相关但不显著的区域占草地面积的45.6%,主要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河谷区域㊂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心地带及塔里木区域的草地NPP与年均温呈负相关关系,面积比例为42%,达到较显著或者显著水平的象元很少㊂新疆地区草地NPP与降水呈正相关的草地占新疆地区草地的71.3%,其中r>0.53和0.46<r<0.53的草地分别占新疆地区草地的12.5%和7.6%,主要分布在伊犁河谷地区㊁天山北坡与盆地接壤的区域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㊂草地NPP与2235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降水呈负相关的草地占所有草地的28.7%,达到较显著和显著水平的草地很少㊂表2㊀新疆地区草地NPP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Table2㊀CorrelationanalysisbetweengrasslandNPPandclimaticfactorsinXinjiang草地类型Grasslandtypes降水Precipitation温度Temperate年Year春季Spring夏季Summer秋季Autumn冬季Winter年Year春季Spring夏季Summer秋季Autumn冬季Winter温性草甸草原类Temperatemeadowsteppe0.390.170.400.49-0.450.240.30-0.06-0.070.09温性草原类Temperatesteppe0.42-0.120.500.500.410.120.24-0.14-0.090.02温性荒漠草原类Temperatedesertsteppe0.610.120.560.56-0.400.020.19-0.15-0.07-0.04高寒草原类Alpinesteppe0.33-0.110.420.36-0.290.040.020.020.120.00温性草原化荒漠类Temperatesteppedesert0.54-0.130.530.53-0.420.080.100.050.00-0.03温性荒漠类Temperatedesert0.480.180.500.37-0.270.080.03-0.040.120.13高寒荒漠类Alpinedesert0.47-0.120.500.37-0.200.070.010.170.25-0.01低地草甸类Loulandmeadow0.460.240.540.40-0.22-0.09-0.130.020.03-0.04山地草甸类Mountainmeadow0.26-0.250.380.48-0.410.180.130.15-0.020.03高寒草甸类Alpinemeadow-0.14-0.170.220.21-0.260.10-0.020.130.140.02所有类型All0.480.030.500.45-0.310.070.06-0.010.060.04图4㊀新疆草地NPP与年均温度和降水相关系数空间分布格局Fig.4㊀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correlationcoefficientbetweenXinjianggrasslandNPPandannual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分析新疆草地NPP与四季平均温度和降水的相关系数空间分布格局表明(图5),新疆草地NPP与四季温度的正向和负向相关的面积比例变化不大,占新疆地区约80%面积的草地NPP与四季平均温度相关性达不到较显著水平,新疆草地NPP与四季平均温度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区域有一定的变化㊂春季温度对草地NPP有显著正相关的草地主要分布在伊犁河谷及塔城附近的山区,而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的区域主要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中心地带以及塔里木北缘㊂位于伊犁河谷高山带的草地NPP与夏季温度的正向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带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一些区域草地NPP与夏季温度呈现显著的负向相关㊂夏季温度与草地NPP呈现显著正向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以及准噶尔盆地中心地带,伊犁河谷部分区域显著呈现负相关关系㊂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心地带的草地NPP与冬季温度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㊂新疆大部分区域的草地NPP与夏季温度和秋季温度呈正向相关,其面积比例分别为80.9%和75.9%,其中夏季温度与草地NPP呈现较显著和显著相关的面积比例分别为9.1%和17.6%,主要分布于伊犁河谷㊁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中心地带㊂秋季温度与草地NPP呈现较显著和显著的相关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6%3235㊀15期㊀㊀㊀张仁平㊀等: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㊀和14.9%,主要位于新疆东部㊁伊犁河谷地带以及塔城附近的山区㊂冬季降水与大部分区域草地NPP呈负向相关关系,面积比例达68.5%,其中达到较显著和显著水平的区域主要位于准噶尔盆地北部以及天山高山区㊂图5㊀NPP与四季平均温度和降水相关系数空间分布格局Fig.5㊀NPPandannual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3㊀讨论利用CASA模型模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主要取决于植被吸收的APAR与光能利用率ε两个变量㊂一般来说,植被吸收的FPAR通过植被指数(比如NDVI和EVI)和植被类型表示㊂光能利用率表示植被把吸收的APAR转变为有机碳的效率,其主要受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㊂虽然CASA模型考虑了植被所在的环境条件与植被本身的特征,但在确定参数和计算过程方面有一定的不足之处㊂本文草地的最大光能利用率选择朱4235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文泉等人的研究结果,即草地的最大光能利用率为0.542gC/MJ[28],通过验证后发现,改进的CASA模型基本可以反映新疆地区草地NPP㊂通过CASA模型模拟的草地NPP整体水平较低,平均值仅为102.49gCm-2a-1,表现为草甸>草原>荒漠,这与杨红飞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㊂新疆地区植被主要受降水因素的制约,当山区降水较为充沛,新疆草地NPP相对来说较高,南疆区域光照虽然较好,但是降水极少㊂因此,新疆草地NPP空间分布格局应该是山区区域高于盆地区域,新疆北部>新疆南部,本项研究证明确实如此㊂新疆地区草地NPP与夏秋两季降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新疆地区草地植被生长在夏秋两季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这与普宗朝等[75〛和陈奕兆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如:普宗朝和张山清[7]研究发现降水增加对新疆地区植被NPP产生正面影响;陈奕兆等[5]发现蒙古草原的植被对降水有正面响应㊂然而,本研究结果与张戈丽等人在青藏高原植被的有所不同,张戈丽等[29]研究认为青藏高原植被主要受气温的影响㊂新疆地区属于典型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域内年均温较高,降水较少,因此水分是制约草地生长的决定因素,由于降水通常会改善土壤水分对植被的供给,有利于光合速率增强,从而提高植被生产力㊂而青藏高原由于气温较低,热量是影响植被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㊂本文植被NPP与气候因素的相关关系均是在线性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而气候变化是十分复杂,如何更合理的分析气候变化与NPP之间的关系,是进行植被NPP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基础㊂本文只是分析了温度和降水对植被NPP的影响,然而,各种气候指标对生态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各种气候指标对植被NPP产生的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到底与区域有关还是植被类型有关,这些仍需要长期系统的研究㊂4㊀小结基于CASA模型模拟了新疆草地植被NPP,进而探讨了草地植被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了草地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㊂主要结论如下: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NPP基本可以反映新疆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基本情况㊂在2001 2014年间,新疆草地NPP平均值为102.49gCm-2a-1㊂不同草地类型的NPP存在明显差异㊂其中,山地草甸平均NPP最高,达到252.37gCm-2a-1;高寒草地的平均NPP最低,为43.94gCm-2a-1㊂新疆草地植被NPP分布呈现为山区草地NPP高于盆地区草地NPP,新疆北部草地NPP高于新疆南部草地NPP㊂降水能促进新疆地区草地NPP增加,其中夏季和秋季的降水对草地NPP的影响最为明显㊂对于降水较少,但是温度较高的草地,比如温性荒漠草原㊁温性草原化荒漠㊁温性荒漠㊁低地草甸,年降水㊁夏秋两季降水对草地NPP有较明显的影响㊂冬季降水与大多数草地NPP呈负相关关系,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㊂年(季节)温度对新疆地区所有类型的草地影响不大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DuMY,KawashimaS,YonemuraS,ZhangXZ,ChenSB.MutualinfluencebetweenhumanactivitiesandclimatechangeintheTibetanPlateauduringrecentyears.GlobalandPlanetaryChange,2004,41(3/4):241⁃249.[2]㊀LiangTG,FengQS,YuH,HuangXD,LinHL,AnSZ,RenJZ.DynamicsofnaturalvegetationontheTibetanPlateaufrompasttofutureusingacomprehensiveandsequentialclassificationsystemandremotesensingdata.GrasslandScience,2012,58(4):208⁃220.[3]㊀朱玉果,杜灵通,谢应忠,刘可,宫菲,丹杨,王乐,郑琪琪.2000 2015年宁夏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其气候响应.生态学报,2019,39(2):518⁃529.[4]㊀FieldCB,RandersonJT,MalmströmCM.Globalnetprimaryproduction:combiningecologyandremotesensing.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1995,51(1):74⁃88.[5]㊀陈奕兆,李建龙,孙政国,刚成诚.欧亚大陆草原带1982⁃2008年间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草业学报,2017,26(1):1⁃12.[6]㊀WangH,LiuGH,LiZS,YeX,WangM,GongL.ImpactsofclimatechangeonnetprimaryproductivityinaridandsemiaridregionsofChina.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2016,26(1):35⁃47.[7]㊀杨红飞,刚成诚,穆少杰,章超斌,周伟,李建龙.近10年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变化研究.草业学报,2014,235235㊀15期㊀㊀㊀张仁平㊀等: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㊀6235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3):39⁃50.[8]㊀GoetzSJ,PrinceSD,GowardSN,ThawleyMM,SmallJ.Satelliteremotesensingofprimaryproduction:animprovedproductionefficiencymodelingapproach.EcologicalModelling,1999,122(3):239⁃255.[9]㊀朱文泉,潘耀忠,何浩,于德永,扈海波.中国典型植被最大光利用率模拟.科学通报,2006,51(6):700⁃706.[10]㊀XuDY,KangXW,LiuZL,ZhuangDF,PanJJ.AssessingtherelativeroleofclimatechangeandhumanactivitiesinsandydesertificationofOrdosregion,China.ScienceinChinaSeriesD:EarthSciences,2009,52(6):855⁃868.[11]㊀HickeJA,AsnerGP,RandersonJT,TuckerV,LosS,BirdseyR,JenkinsJC,FieldC,HollandE.Satellite⁃derivedincreasesinnetprimaryproductivityacrossNorthAmerica,1982⁃1998.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2002,29(10):1427.[12]㊀韩王亚,张超,曾源,刘国华.2000 2015年拉萨河流域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生态学报,2018,38(24):8787⁃8798.[13]㊀ZhouW,GangCC,ZhouFC,LiJL,DongXG,ZhaoCZ.QuantitativeassessmentoftheindividualcontributionofclimateandhumanfactorstodesertificationinnorthwestChinausingnetprimaryproductivityasanindicator.EcologicalIndicators,2015,48:560⁃569.[14]㊀XuCC,ChenYN,YangYH,HaoXM,ShenYP.HydrologyandwaterresourcesvariationanditsresponsetoregionalclimatechangeinXinjiang.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0,20(4):599⁃612.[15]㊀ZhaoMS,RunningSW.Drought⁃inducedreductioninglobalterrestrialnetprimaryproductionfrom2000through2009.Science,2010,329(5994):940⁃943.[16]㊀刘刚,孙睿,肖志强,崔天翔.2001 2014年中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生态学报,2017,37(15):4936⁃4945.[17]㊀普宗朝,张山清.气候变化对新疆天山山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草业科学,2009,26(2):11⁃18.[18]㊀刘卫国,魏文寿,刘志辉.新疆气候变化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格局分析.干旱区研究,2009,26(2):206⁃211.[19]㊀姬盼盼,高敏华,杨晓东.中国西北部干旱区NPP驱动力分析 以新疆伊犁河谷和天山山脉部分区域为例.生态学报,2019,39(8):2995⁃3006.[20]㊀许鹏.新疆草地资源及其利用.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3.[21]㊀苏大学.1:1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的编制与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6,11(1):77⁃83.[22]㊀PlouffeCCF,RobertsonC,ChandrapalaL.Comparinginterpolationtechniquesformonthlyrainfallmappingusingmultipleevaluationcriteriaandauxiliarydatasources:acasestudyofSriLanka.EnvironmentalModelling&Software,2015,67:57⁃71.[23]㊀朴世龙,方精云,贺金生,肖玉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491⁃498.[24]㊀朱文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25]㊀PotterCS,KloosterSA.Globalmodelestimatesofcarbonandnitrogenstorageinlitterandsoilpools:responsetochangesinvegetationqualityandbiomassallocation.TellusB:ChemicalandPhysicalMeteorology,1997,49(1):1⁃17.[26]㊀PotterCS,RandersonJT,FieldCB,MatsonPA,VitousekPM,MooneyMA,KloosterSA.Terrestrialecosystemproduction:aprocessmodelbasedonglobalsatelliteandsurfacedata.GlobalBiogeochemicalCycles,1993,7(4):811⁃841.[27]㊀彭少麟,郭志华,王伯荪.利用GIS和RS估算广东植被光利用率.生态学报.2000,20(6):903⁃909.[28]㊀朱文泉,潘耀忠,龙中华,陈云浩,李京,扈海波.基于GIS和RS的区域陆地植被NPP估算 以中国内蒙古为例.遥感学报,2005,9(3):300⁃307.[29]㊀张戈丽,欧阳华,张宪洲,周才平,徐兴良.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的青藏高原植被覆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地理研究,2010,29(11):2004⁃2016.。
盐城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格局与竞争的关系研究

第40卷第24期2020年12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0,No.24Dec.,2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9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71277);江苏省高等 青蓝工程 资助项目(2019);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JKLBS2019013)收稿日期:2020⁃01⁃16;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20⁃11⁃05∗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jszhbing@163.comDOI:10.5846/stxb202001160137王娟,张华兵,刘玉卿,韩爽,徐雅,张亚楠.盐城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格局与竞争的关系研究.生态学报,2020,40(24):8966⁃8973.WangJ,ZhangHB,LiuYQ,HanS,XuY,ZhangYN.InterspecificpatternandcompetitiverelationshipofplantcommunityinYanchengcoastalwetland.ActaEcologicaSinica,2020,40(24):8966⁃8973.盐城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格局与竞争的关系研究王㊀娟1,2,3,张华兵2,3,∗,刘玉卿2,韩㊀爽2,徐㊀雅2,张亚楠31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盐城㊀2240072盐城师范学院地理系,盐城㊀2240073中国黄海盐城海滨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盐城㊀224057摘要:盐城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格局与竞争关系发生变化,导致湿地景观结构与格局发生变化㊂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典型研究区,利用1992㊁1997㊁2000㊁2011㊁2017年TM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格局与竞争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㊂结果表明:①1992 2017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呈现出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持续扩张的特征,其面积百分比到2017年分别达到37.06%和34.50%;碱蓬群落整体上呈现持续萎缩的特征,到2017年仅占5.09%㊂②1992 2017年,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边缘密度(ED)值分别先上升至1.482和14.391,再逐渐下降至1.283和11.967,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先增大再减小,均反映了植物群落竞争关系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再到单一化的趋势㊂③1992 2017年,芦苇⁃碱蓬群落之间竞争的空间位置先向海方向推进,后向陆方面后退;碱蓬⁃互花米草群落竞争的位置先向海㊁再向陆方向㊁再向海方面演进;芦苇⁃碱蓬⁃互花米草群落种间竞争的位置由区域的南部向中部演进㊂研究可为进一步认识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的基本结构和种间格局的动态变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参考㊂关键词:植物群落;种间格局;竞争关系;时空变化;盐城滨海湿地InterspecificpatternandcompetitiverelationshipofplantcommunityinYanchengcoastalwetlandWANGJuan1,2,3,ZHANGHuabing2,3,∗,LIUYuqing2,HANShuang2,XUYa2,ZHANGYanan31JiangsuKeyLaboratoryforBioresourcesofSalineSoils,Yancheng224007,China2DepartmentofGeography,YanchengTeachersUniversity,Yancheng224007,China3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reforYanchengCoastalWetland,Yancheng224057,ChinaAbstract:InterspecificpatternandcompetitiverelationshipofplantcommunityhaschangedinYanchengcoastalwetland,resultinginthechangeofwetlandlandscapestructureandpattern.UsingTMimagesoflongtimeserieswiththehelpofGIStechnology,thespatio⁃temporalchangecharacteristicsofplantcommunitypatternandcompetitiverelationshipwereanalyzedbylandscapeecologymethodfrom1992to2017,inthecoreareaoftheYanchengNationalNatureReserve(YNNR)inJiangsuProvince.Theresultswereasfollows.①From1992to2017,thePhragmitescommunityandSpartinacommunityexpandedcontinuously,withtheareapercentagereaching37.06%and34.50%respectivelyby2017.TheSuaedacommunityshowedthecharacteristicsofcontinuousshrinkageasawhole,withonly5.09%by2017.②From1992to2017,thevaluesofSHDI(ShannonᶄsDiversityIndex)andED(EdgeDensity)firstincreasedto1.482and14.391,andthendecreasedto1.283and11.967respectively,whichreflectedthetrendofinterspecificcompetitionfromsimplificationtodiversificationandthentosimplification.③From1992to2017,thespatialpositionofinterspecificcompetitionofPhragmites⁃Suaedacommunityfirstlyadvancedtotheoceanandthenretreatedtotheland.ThepositionofinterspecificcompetitionofSuaeda⁃Spartinacommunityfirstlyevolvedtothesea,thenthelandandthentothesea.ThepositionofinterspecificcompetitionofPhragmites⁃Suaeda⁃Spartinacommunityevolvedfromthesouthtothemiddlepartoftheregion.Thisstudycanbeusedtofurtherunderstandthebasicstructureanddynamictrendofplantcommunityincoastalwetland.Itprovidesscientificreferencefor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ndrestoration.KeyWords:plantcommunity;interspecificpattern;competitiverelationship;temporalandspatialchanges;Yanchengcoastalwetland滨海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地带,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㊁生产力最高㊁最具有保护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1⁃2],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同时,是脆弱的边缘地带和高度动态的生态敏感区[4]㊂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的作用,滨海湿地生态过程发生改变,导致湿地景观变化频繁,这在盐城滨海湿地中表现尤为明显,引起了众多生态学㊁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等领域的专家的关注㊂他们对湿地景观结构的演变[5⁃7]㊁驱动因素[8⁃9]㊁生态功能的退化[10⁃11]㊁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的生态学特征与扩张[12⁃13]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㊂研究普遍认为,湿地植被是连接土壤㊁大气和水分的 自然纽带 ,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状况是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参数,互花米草的入侵是盐城滨海湿地景观结构演变的重要驱动力㊂互花米草因具有较强的保滩促淤能力而人为引入盐城滨海湿地,适宜的气候㊁水文㊁土壤条件为互花米草定居与扩张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与条件㊂强大的竞争能力促使其与本土植物碱蓬(Suaedasalsa)㊁芦苇(Phragmitescommunis)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竞争,1987 2012年盐城滨海湿地互花米草面积从仅0.49km2剧增到158.30km2[6⁃7]㊂自2000年后,互花米草替代碱蓬成为滨海湿地的先锋物种并呈现出了平行于海岸线的条带状分布,其群落占据了潮间带的中下部,导致碱蓬沼泽与光滩完全分隔㊂至2006年,盐城保护区核心区的互花米草面积达到33.81km2㊁平均宽度为1780m㊁最大宽度为2900m[8]㊂研究表明,2011 2015年间,互花米草群落扩张的主要方向由向海转为向陆侵占碱蓬为主,并表现出边缘式扩张㊁外部隔离式扩张和潮沟引领式扩张等3种入侵碱蓬的模式[13],从而形成了特定的互花米草⁃碱蓬种群交错格局㊂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会呈现出的特定空间分布格局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㊂植物的种群空间格局变化是其在群落中地位与生存能力的外在表现[14],反映了植物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状况及与其他种群的关系㊂空间格局是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研究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有助于认识它们的生态过程以及与生境的相互关系㊂伴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群落演替进程的深入,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将变得复杂和激烈㊂盐城滨海湿地植被带状分布特征明显,但由于生态过程的变化,互花米草群落的形状变得愈加复杂,相对应地,碱蓬群落和芦苇群落的形状也随之变得复杂,呈现出高度变化的景观格局㊂但目前研究侧重于互花米草和碱蓬群落交错带的生态研究,忽略了生态幅宽广的芦苇种群与碱蓬㊁互花米草交错带格局的研究,而且从植物群落种间竞争关系的角度研究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文献几乎缺乏,这不失为研究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时空变化的一个新的视角㊂以盐城滨海湿地典型区域为研究区,借助TM遥感影像,以互花米草种群㊁碱蓬种群㊁芦苇种群等典型的盐城滨海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指数分析1992年盐城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的核心区内植物群落结构及空间结构变化㊁交错带中竞争关系的时空变化,有助于正确认识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的基本结构和动态趋势,以期进一步认识植物群落之间竞争关系变化的驱动力和揭示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退化机理,为申遗成功后的盐城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㊂1㊀研究区概况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1992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列入国际重要湿7698㊀24期㊀㊀㊀王娟㊀等:盐城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格局与竞争的关系研究㊀图1㊀研究位置Fig.1㊀Thelocationofthestudyarea地名录㊂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总面积1.92ˑ104hm2,北至新洋港河,南至斗龙港河,西至海堤公路,为典型的淤长型潮滩湿地㊂核心区内,以中路港为界,将核心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实行了人工恢复芦苇沼泽工程,称为人工管理区,面积约0.52ˑ104hm2㊂南部,受人类活动影响微弱,景观格局演变主要受气候㊁地形㊁水文㊁土壤㊁植被等自然因素影响,成为典型的自然条件区,面积约1.11ˑ104hm2;西南部为人工养殖区,面积约0.29ˑ104hm2㊂本研究选择自然条件区为研究对象,区内互花米草发育典型,群落类型从陆地向海洋依次为芦苇㊁碱蓬㊁互花米草,以及植被带外围的光滩(图1)㊂2㊀数据来源与方法2.1㊀数据来源与处理以1992年㊁1997年㊁2000年㊁2011年㊁2017年的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㊂Landsat7ETM+机载扫描行校正器发生故障,导致2003年5月21日以后的ETM+影像数据条带丢失,影响了遥感影像的质量;因此首先对2011年和2017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去条件处理㊂其次,在ENVI5.0中,选择FLASH模块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㊂进一步,通过野外GPS定位,对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使校正精度小于0.5个像元㊂在ENVI5.0中,运用PrincipalComponents模块进行主成分分析,既能包括尽量多的信息,也能减少数据的维数㊂对预处理后的图像,选择B1 B5和B7,建立一个新的多波段文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都超过了99%㊂在此基础上,进行RGB彩色合成,采用非监督分类和决策树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野外调查数据做验证,进行遥感图像解译,解译精度达到95%㊂在ArcGIS10.0中制作完成研究区景观类型系列图㊂2.2㊀研究区主要植物群落特征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植被类型较多,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从陆到海依次为芦苇㊁碱蓬㊁互花米草(表1),不同植物群落致使研究区种间竞争关系类型多元化㊂芦苇位于潮上带,受到潮浸的频率小,已转变为淡水植物群落,植株高大,是盐沼发育后期的产物㊂碱蓬是滨海湿地土著先锋物种,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靠种子传播扩展,由于其植株矮小㊂互花米草是外来物种,处在植被带的最东缘,植株高大,扩张能力强,已发展为区域的先锋物种㊂表1㊀盐城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特征Table1㊀CharacteristicofplantcommunityinYanchengcoastalwetland群落名称Communityname位置Location特征Characteristic芦苇Phragmitescommunis小潮高潮位以上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1 3m,盖度85%以上,生物量大,有白茅㊁三棱藨草共生碱蓬Suaedasalsa大潮高潮位与平均高潮位之间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在1m以下,植被碱蓬盖度50% 80%,生物量低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平均高潮位与小潮高潮位之间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1.5 3.5m,盖度达100%,生物量大,底栖生物丰富2.3㊀景观指数选择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8698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可以定量地描述和监测景观结构和格局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㊂在Fragstats4.2从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选取类型面积百分比(PLAND)㊁香农多样性性指数(SHDI)㊁聚集度指数(AI)㊁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边缘密度(ED)等5个指数表征群落结构与格局变化㊂其中,PLAND可以反映区域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特征;LPI可以表征群落的发展趋势,其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区域的优势种㊁内部种的丰度等;AI和SHDI可以表征群落空间异质性;ED可以表征某一群落与其他群落的种间竞争的程度,也可以从整体上反映区域种间竞争水平㊂栅格分辨率设置为100mˑ100m㊂3㊀结果分析3.1㊀植物群落结构与空间格局变化通过对图2的对比分析,研究区群落结构变化呈现出芦苇群落㊁互花米草群落的面积百分比在持续增加㊁碱蓬群落的面积百分比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㊂具体看:1992 2017年,芦苇群落的面积百分比从0迅速增加到37.06%,发展成为区域的优势群落㊂1992 2000年,碱蓬群落的面积百分从30.13%增加至36.58%;至2017年,迅速下降至5.09%,只剩下1992年的16.88%㊂1992 2011年,互花米草群落的面积百分比迅速从3.09%增加至34.44%,面积扩张了10倍多,至2017年略有下降,降至34.50%㊂LPI指数可以反映群落内部种的丰度,群落类型的LPI变化与群落面积变化表现出高度一致性㊂芦苇群落的LPI从1997年的6.89上升至2017年的37.06,说明芦苇群落的持续扩张㊂互花米草群落的LPI从1992年1.08上升至2011年的33.57,至2017年下降至31.50,反映了互花米草的扩张态势㊂碱蓬群落的LPI从1992年的29.67上升至2000年的36.58,至2017年迅速降低至1.22,体现了碱蓬群落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特征㊂图2㊀滨海湿地植被类型图Fig.2㊀PlanttypeinYanchengcoastalwetlandfrom1992to2017群落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了沿海岸延伸㊁沿海陆交替的带状分布根据㊂1992年,研究区以碱蓬为单一群落类型,占据绝对优势;到1997年以发展为芦苇㊁碱蓬2个群落带;至2000年发展为芦苇㊁碱蓬和米草3个群落带,至2011年3个群落的在空间组合上更趋均匀,优势度下降;至2017年,碱蓬群落带萎缩,又出现了芦苇㊁互花米草2个群落带的格局㊂伴随着群落的发展,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呈现相应的变化(表2),SHDI从1992年的0.810上升至2014年1.48,说明景观多样性在上升,优势度在下降,不同的植物群落在区域的面积比重区域均衡;至2017年又下降至1.28,说明均匀度被打破,某些群落逐渐成为区域的主导㊂LPI的变化也反映9698㊀24期㊀㊀㊀王娟㊀等:盐城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格局与竞争的关系研究㊀了与SHDI相同的结论,1992 2011年,LPI指数从65.43下降至33.57,说明区域的优势种的面积比在下降;而2017年又上升至37.06,说明优势种的面积比又开始上升㊂AI反映植物群落的空间聚集度,是异质性的重要表现,1992 2011年,AI指数从96.14下降至93.35,说明空间聚集度在下降,区域种群组合趋向均衡,而2017年又上升至94.37,说明聚集度在上升,区域种群有向单一化发展的趋势㊂表2㊀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变化Table2㊀ChangesoflandscapepatternindexinYanchengcoastalwetland年Year最大斑块指数(LPI)Largestpatchindex边缘密度(ED)Edgedensity香农多样性性指数(SHDI)Shannonᶄsdiversityindex聚集度指数(AI)Aggregationindex199265.438.440.8196.14199747.968.751.1795.70200037.6813.891.3193.49201133.5714.391.4893.35201737.0611.971.2894.373.2㊀植物群落之间竞争关系的时间变化研究区内植物群落之间的竞争经历了从无到二元竞争㊁到三元竞争再到二元竞争的变化㊂类型变化从1997年碱蓬⁃芦苇群落的单一竞争,到2000年碱蓬芦苇群落竞争㊁碱蓬⁃米草群落竞争二者共存,到2011年出现碱蓬⁃芦苇⁃米草群落竞争,到2017年以芦苇⁃米草群落竞争为主㊂1992年保护区刚刚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时候的区内以碱蓬群落为主㊁及其零星的分布着一些斑块状的互花米草群落,两个群落之间并未形成交错带,群落之间并未产生直接的竞争㊂1997年,研究区内以芦苇和碱蓬群落之间的竞争为主,互花米草群落与碱蓬群落开始在局部产生种间竞争㊂2000年,研究区内形成了非常典型二元竞争格局,出现了芦苇与碱蓬群落㊁互花米草与碱蓬群落两种竞争的模式㊂2011年,仍然以芦苇与碱蓬群落㊁互花米草与碱蓬群落两种种间竞争模式为主,开始出现了芦苇与互花米草群落的竞争㊂至2017年,研究区内种间竞争以芦苇与互花米草为主,芦苇与碱蓬群落㊁互花米草与碱蓬群落两种种间竞争模式走向了没落㊂边缘密度(ED)能够有效的反映种间竞争的强度,1992 2011年,研究区的ED值从8.44上升至14.39,说明这个阶段整体种间竞争水平是在上升的;但是至2017年ED值下降至11.97,表明研究区种间竞争开始下降㊂从群落类型看,反映出同样的变化特征(表3)㊂碱蓬群落在1992 2011年,ED从4.80上升至10.59,说明这阶段碱蓬群落面临的种间竞争在增加;至2017年,碱蓬群落的ED下降至7.09,说明碱蓬群落面临的竞争在减弱(碱蓬群落面积在急剧减少)㊂芦苇群落在1997 2017年,ED值从1.31上升至7.77,说明芦苇群落与其他群落的竞争在持续增加㊂互花米草沼泽在1992 2011年,ED值从2.98增加至9.23,说明这阶段互花米草群落的种间竞争是在持续上升;而至2017年下降至2.98㊂表3㊀1992 2017年不同群落类型的边缘密度(ED)值Table3㊀Edgedensity(ED)valuesofdifferentcommunitytypesin1992 2017年份Year芦苇群落Phragmitescommunity碱蓬群落Suaedacommunity互花米草群落Spartinacommunity19921.314.802.9820114.7910.599.2320177.777.092.983.3㊀植物群落种间竞争空间变化通过对群落交错带的位置分析,可以看出群落种间竞争空间变化明显(图3)㊂1997 2011年,芦苇和碱蓬群落的竞争位置在向海洋方向推进,至2017年又向陆地方面后退㊂互花米草与碱蓬竞争的位置先向海㊁再向陆地方向㊁再向海洋方面演进:1992 1997表现出明显的向海洋方向演进;1997 2011年,向陆地方向演进0798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明显;2011 2017,又开始向海洋方向演进㊂三种群落共同竞争的位置由区域的南部向中部演进㊂1992年,研究内碱蓬群落为主,没有形成种间竞争,但是在(120.622ʎE,33.555ʎN)㊁(120.623ʎE,33.533ʎN)㊁(120.588ʎE,33.597ʎN)这三个地方已经有碱蓬与互花米草相互接触的趋势㊂1997年,芦苇与碱蓬群落竞争的平均经度在120.563ʎE;在平均经度120.623ʎE位置上,33.521ʎN以北㊁33.518ʎN以南,平均经度120.623ʎE位置上出现了互花米草和碱蓬的竞争㊂2000年,区域内二元竞争模式最典型,芦苇与碱蓬群落竞争的平均经度位置为120.571ʎE,互花米草与碱蓬群落竞争的平均经度位置为120.617ʎE㊂2011年,芦苇与碱蓬群落竞争的位置向海洋方向推进了,出现在了平均经度为120.593ʎE的位置;互花米草与碱蓬群落竞争的位置向陆地方向推进了,出现在了平均经度为120.607ʎE的位置;在区域的西南部,平均位置为(120.618ʎE,33.520ʎN)处出现了芦苇和互花米草群落竞争;在(120.611ʎE,33.531ʎN)出现了芦苇㊁碱蓬㊁互花米草三者竞争的格局㊂至2017年,研究区内已芦苇和互花米草群落竞争为主,平均经度位置在120.613ʎE;碱蓬群落在33.572ʎN以北㊁120.585ʎE位置上以三个较大斑块镶嵌在芦苇群落中;互花米草与碱种群竞争位置在33.565ʎN以南;在以(120.610ʎE,33.553ʎN)为中心的区域,种间竞争表现为典型的芦苇㊁碱蓬㊁互花米草三者竞争㊂图3㊀盐城滨海湿地种间竞争空间变化Fig.3㊀SpatialchangeofinterspecificcompetitioninYanchengcoastalwetland4㊀讨论湿地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结构㊁功能和生态特征能综合反映湿地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功能特性[15⁃16]㊂对于盐沼湿地来说,植被往往在大尺度上呈现为较为明显的环境梯度成带分布[17⁃19]㊂本研究中,植物种群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了沿海岸南北延伸㊁沿海陆交替的带状分布格局㊂种群空间格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植被演替,改变以往格局㊂1992年,碱蓬为单一群落类型,沿海岸线带状分布;到1997年发展为芦苇和碱蓬两者并存的状态,碱蓬为先锋物种;再发展到2000年的互花米草㊁碱蓬和芦苇由海到陆的带状分布格局,到2011年仍维持这种格局;但到2017年,碱蓬种群严重萎缩,出现了芦苇与碱蓬镶嵌㊁互花米草与碱蓬镶嵌的格局,这与张东方等[9]㊁郑禹君等[2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㊂伴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群落演替进程的深入,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将变得激烈,1992 2011年间区域景观的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增大了近一倍(2011年SHDI=1.482)㊂随着互花米草和芦苇的进一步扩张,致使原生生态系统退化[21⁃22],与之相对应的,本土碱蓬群落面积百分比从2000年的36.86%下降到2017年的5.09%,碱蓬群落斑块数剧增呈现出面积减少㊁破碎化程度加剧的趋势,侯明行[11]㊁王聪等[23]研究结论与之一致,这极不利于潮滩湿地及其物种多样性保护[24⁃25]㊂近30年来,盐城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竞争格局发生了频繁的变化,这可能与物种自身的竞争力相关㊂在盐城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和芦苇的竞争力均强于本地种碱蓬[26⁃27]㊂通常,在局部小尺度生境上或者交错带1798㊀24期㊀㊀㊀王娟㊀等:盐城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格局与竞争的关系研究㊀2798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通常可以识别出植物群落种间竞争能力的强弱,在以(120.610ʎE,33.553ʎN)为中心的区域,现阶段形成了以芦苇㊁互花米草二者竞争为主而碱蓬在镶嵌其中的格局㊂互花米草的广阔蔓延威胁和破坏了本地种的生存空间,本土碱蓬竞争力远不及互花米草和芦苇,野外调查中在碱蓬基质中芦苇种群与互花米草种群接壤也说明了碱蓬的低竞争力㊂另外,植物种群分布格局受水文㊁土壤营养㊁地形㊁种间关系等多种因素共同的影响[28⁃29]㊂种群空间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湿地的生态过程,能对湿地生态过程做出及时的响应[30]㊂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植物群落种间竞争关系经历了从无到二元竞争㊁到三元竞争再到二元竞争的频繁变化,这与滨海湿地复杂的生态过程相关,而复杂的生态过程与互花米草的引入不无关系㊂研究区为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自然条件下,随着土壤的脱盐进程,植被也从无到有,在景观上形成了碱蓬沼泽ң芦苇(白茅)沼泽的演替序列[31]㊂而引入广生态幅物种互花米草后,其在引种地呈爆发式生长,迅速在南北方向上延伸成带,在东西方向上拓宽㊂同时,大量的泥沙使互花米草滩面的年淤高速度可达0.056m,形成一道天然堤坝,严重影响潮汐及其携带物质进入碱蓬与芦苇沼泽的频率和范围[30]㊂随着潮滩的淤高,土壤常年的脱盐作用,土壤含盐量逐步降低,导致芦苇的种间竞争力逐渐增强㊂原有的湿地景观演变在空间上表现为互花米草沼泽ң碱蓬沼泽ң芦苇沼泽的条带状景观格局,互花米草与碱蓬㊁芦苇与碱蓬种间竞争的格局一致持续至2012年左右㊂近几年来,潮水很难到达碱蓬滩和芦苇滩,而芦苇和互花米草蚕食碱蓬的态势越来越强,在某些区域形成了互花米草㊁碱蓬㊁芦苇三者同时竞争的格局㊂鉴于上述分析,建议对研究区进行生态恢复㊂生态恢复需要 以野外样地为基础,坚持开展长期生态观测 ,不仅要关注植物群落种间竞争的机理,还要关注水文条件㊁土壤及生物的恢复,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基底修复技术㊁水动力修复技术㊁植被恢复技术和土壤恢复技术等[32]㊂对于研究区,首要任务是保护好现有的碱蓬群落,刈割生长在碱蓬生境中以外部隔离式扩张的大量的互花米草和芦苇斑块并可以覆盖厚地膜抑制繁殖,同时,改变互花米草群落前缘高程,增加碱蓬群落潮浸频率,促进碱蓬群落的生长而抑制芦苇和互花米草的进一步扩张,并在碱蓬适宜生境中进行恢复性栽培,以期逐渐恢复本地种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IsbellF,CalcagnoV,HectorA,ConnollyJ,HarpoleWS,ReichPB,Scherer⁃LorenzenM,SchmidB,TilmanD,VanRuijvenJ,WeigeltA,WilseyBJ,ZavaletaES,LoreauM.Highplantdiversityisneededtomaintainecosystemservices.Nature,2011,477(7363):199⁃202.[2]㊀MitschWJ,GosselinkJG.Wetlands.5thed.NewYork:Wiley&SonsInc,2015:269⁃320.[3]㊀刘红玉,林振山,王文卿.湿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204⁃2212.[4]㊀杜国云,王庆,王秋贤,金秉福,仲少云,曹艳英,高光辰,毛爱华.莱州湾东岸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进展.海洋科学,2007,31(3):66⁃71.[5]㊀孙小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模拟[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6]㊀左平,李云,赵书河,周鑫,滕厚锋,陈浩.1976年以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海洋学报,2012,34(1):101⁃108.[7]㊀金宇,高吉喜,周可新,穆少杰.围垦及米草入侵下江苏中部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动态变化.地理研究,2017,36(8):1478⁃1488.[8]㊀张华兵,刘红玉,侯明行.人工管理和自然驱动下盐城海滨湿地互花米草沼泽演变及空间差异.生态学报,2013,33(15):4767⁃4775.[9]㊀张东方,杜嘉,陈智文,马学垚.20世纪60年代以来6个时期盐城滨海湿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湿地科学,2018,16(3):313⁃321.[10]㊀谷东起,付军,闫文文,丛柏林.盐城滨海湿地退化评估及分区诊断.湿地科学,2012,10(1):1⁃7.[11]㊀王聪,刘红玉.江苏淤泥质潮滩湿地互花米草扩张对湿地景观的影响.资源科学,2014,36(11):2413⁃2422.[12]㊀张华兵,甄艳,张云峰.1997年以来4个时期盐城互花米草盐沼的格局及变化.湿地科学,2018,16(5):582⁃586.[13]㊀王娟,刘红玉,李玉凤,刘伶,谢富赋.入侵种互花米草空间扩张模式识别与景观变化模拟.生态学报,2018,38(15):5413⁃5422.[14]㊀赵成章,姚强,郝青,董小刚.东祁连山地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种群格局动态.山地学报,2010,28(2):234⁃239.[15]㊀陈宜瑜,刘焕章.生物地理学的新进展.生物学通报,1995,30(6):1⁃4.[16]㊀MoorH,HylanderK,NorbergJ.Predictingclimatechangeeffectsonwetlandecosystemservicesusingspeciesdistributionmodelingandplantfunctionaltraits.AMBIO,2015,44(S1):S113⁃S126.[17]㊀BertnessMD,WiseC,EllisonAM.Consumerpressureandseedsetinasaltmarshperennialplantcommunity.Oecologia,1987,71(2):190⁃200.[18]㊀EmeryNC,EwanchukPJ,BertnessMD.Competitionandsalt⁃marshplantzonation:stresstoleratorsmaybedominantcompetitors.Ecology,2001,82(9):2471⁃2485.[19]㊀王宇,武亚楠,鄢郭馨,张振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芦苇㊁碱蓬混生群落空间点格局分析.生态科学,2020,39(1):51⁃59.[20]㊀郑禹君,时连强,徐岱璐,蒋祖荫,郭俊丽.近30a来盐城沿海盐沼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海洋学研究,2018,36(3):57⁃66.[21]㊀张亚楠,赵永强,陈浩,吕士成,左平.1983 2017年间丹顶鹤在盐城越冬地的种群变化分析.四川环境,2018,37(6):154⁃159.[22]㊀SunC,LiuYX,JinS,WangYX,WeiXL.Usingtime⁃seriesHSImappingtodetermineecologicalprocessesanddrivingforcesofred⁃crownedcrane(Grusjaponensis)habitatintheYanchengBiosphereReserve(China).JournalofCoastalResearch,2019,35(2):322⁃334.[23]㊀侯明行,刘红玉,张华兵,王聪,谭清梅.地形因子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的影响.生态学报,2013,33(12):3765⁃3773.[24]㊀曹铭昌,刘威,刘彬,孙孝平.盐城滨海湿地及水鸟栖息地保护.环境生态学,2019,1(1):74⁃79.[25]㊀左雪燕,窦志国,蔡杨,崔丽娟,胡宇坤,严睿,李伟.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优势植物功能性状分析.湿地科学与管理,2019,15(3):59⁃62.[26]㊀徐伟伟,王国祥,刘金娥,陈正勇,杭子清,王会.苏北海滨湿地互花米草种群繁殖方式.生态学报,2014,34(14):3839⁃3847.[27]㊀陈正勇,王国祥,刘金娥,徐伟伟,王刚.苏北滨海湿地互花米草两种繁殖体与本地种竞争能力分析.海洋科学进展,2012,30(3):380⁃389.[28]㊀何彦龙.中低潮滩盐沼植被分异的形成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29]㊀任珩,赵成章.高寒退化草地狼毒与赖草种群空间格局及竞争关系.生态学报,2013,33(2):435⁃442.[30]㊀潘宇,李德志,袁月,徐洁,高锦瑾,吕媛媛.崇明东滩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生境的相关性.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21(4):1⁃9.[31]㊀杨桂山,施雅风,张琛.江苏滨海潮滩湿地对潮位变化的生态响应.地理学报,2002,57(3):325⁃332.[32]㊀陈雪初,高如峰,黄晓琛,唐剑武.欧美国家盐沼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观点㊁技术手段与工程实践进展.海洋环境科学,2016,35(3):467⁃472.3798㊀24期㊀㊀㊀王娟㊀等:盐城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格局与竞争的关系研究㊀。
反映植被的水平结构的主要指标

反映植被的水平结构的主要指标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植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具有巨大的重要性。
植被的水平结构是描述植物群落内各个层次的垂直分布特征,包括植株的高度、覆盖度、密度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植被的复杂性、生态位分配以及生物过程等信息,从而提供了评估和理解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线索。
本文旨在探讨反映植被水平结构的主要指标,以期为生态学研究和自然保护提供参考。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几个关键的指标,包括植株高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层次结构指数等。
通过分析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揭示不同植被类型之间的差异,了解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并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讨论的主要指标,并探讨植被水平结构对生态系统的意义。
此外,我们还将展望未来植被水平结构研究的方向,包括结合遥感技术和数据模拟进行大规模监测,以及深入挖掘植被水平结构与其他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通过这篇长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植被水平结构的重要指标的全面理解,促进对生态系统功能和保护的深入认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提供科学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为: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和内容安排,以引导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本文按照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植被水平结构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
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章节组成和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
在目的部分,我们将明确本文所追求的研究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指标的介绍和分析。
在2.1节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主要指标1,并详细说明其定义、测量方法和应用领域。
在2.2节中,我们将探讨主要指标2,包括其相关理论基础、实际应用和研究进展。
在2.3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主要指标3,包括其特点、优缺点和改进方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近40_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与空间异质机制

第44卷第6期2024年3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4,No.6Mar.,20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23012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27120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3M731493)收稿日期:2022⁃12⁃24;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23⁃12⁃22∗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liuyaobin@ncu.edu.cnDOI:10.20103/j.stxb.202212243655魏国恩,刘耀彬,李汝资,李硕硕,骆康,刘澄浩.近40年鄱阳湖区 三生空间 格局转型与空间异质机制.生态学报,2024,44(6):2308⁃2322.WeiGE,LiuYB,LiRZ,LiSS,LuoK,LiuCH.Patterntransformationandspatialheterogeneitymechanismof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spacesinPoyangLakeareainlast40years.ActaEcologicaSinica,2024,44(6):2308⁃2322.近40年鄱阳湖区 三生空间 格局转型与空间异质机制魏国恩1,2,刘耀彬2,3,∗,李汝资2,3,李硕硕2,3,骆㊀康2,3,刘澄浩2,31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南昌㊀3300312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南昌㊀3300313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昌㊀330031摘要:洞察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三生空间的转型规律和空间异质驱动机制,是湖域地区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化 转变和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地区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系统韧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㊂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 2020年土地覆被遥感影像数据,从 空间结构⁃分布格局⁃空间功能 演变视角分析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规律,并定量识别环湖区㊁近湖区和远湖区格局转型的空间异质机制㊂结果表明:(1)近4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动态异质性,生产空间持续聚焦于湖滨及河流沿岸平原区,生活空间向各城市建成区蔓延集聚,生态空间存续于湖域及边缘山区丘陵地带㊂县域尺度格局转型同样呈显著的差异化演进格局,其中生态空间的收缩趋势呈现出由环湖向远湖逐渐衰减的态势;(2)尽管以生态空间为主导的结构基本面未改变,但生态空间在生产和生活空间侵占下持续减损,突出表现为大规模水域和林地生态空间被农业生产㊁工矿和城镇建设空间侵占;(3)功能指数转型中持续呈现出由环湖区向远湖区的梯度变化过程,证实了三生空间功能转型 湖泊效应 现象的存在;(4)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环湖区和近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关键驱动因子,而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主导了远湖区的三生空间格局转型,而城市人口集聚㊁经济增长㊁产业经济规模增长和农机使用水平等二级细分因素通过不同情景组合塑造了鄱阳湖区不同地域差异化的三生空间格局转型机制㊂研究结果为认识湖域地区独特的国土空间演进规律和因地而异的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构建面向现代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 生产⁃生活⁃生态 协同的生态文明新格局提供了新的见解㊂关键词:三生空间;格局转型;驱动机制;国土空间规划;鄱阳湖区Patterntransformationandspatialheterogeneitymechanismof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spacesinPoyangLakeareainlast40yearsWEIGuoen1,2,LIUYaobin2,3,∗,LIRuzi2,3,LIShuoshuo2,3,LUOKang2,3,LIUChenghao2,31School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31,China2ResearchCenterforCentralChinaEconomicDevelopment,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31,China3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31,ChinaAbstract:Investigatingthetransformationrulesandspatialheterogeneousdrivingmechanismsof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undertherapidurbanizationprocessisanimportantbasisforthegreeningtransformationofproductionandlifestyleinthelakeareaand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erritorialspatialplanning.Itisimportantfortheoptimalallocationofnationallandresourcesandconstructionofecosystemresilience.BasedonLandsatremotesensingimagesoflandcoverfrom1980to2020,weanalyzedthespatialpatternofthetransformationof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inPoyangLakeregionfromtheperspectiveofspatialstructure⁃distributionpattern⁃spatialfunction.Thestudyalsoquantitativelyidentifiedthespatialheterogeneitymechanismsofthetransformationpatterninthelakearea,areasnear⁃lakearea,andareasfar⁃lakearea.Theresultsshowedthat:(1)thetransformationofthespatialpattern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inPoyangLakeareahadsignificantlyspatialdynamicheterogeneityinpast40years.Theproductionspacecontinuedtofocusonthelakeshoreandtheplainareaalongtheriver,thelivingspacespreadandconcentratedinthebuilt⁃upareasofcities,andtheecologicalspaceexistedinthelakeareaandthemountainoushillyareaattheperiphery.(2)Thestructuredominatedbyecologicalspacehasnotchanged.However,ecologicalspacecontinuedtobediminishedbytheencroachmentofproductionandlivingspace,highlightedbytheencroachmentoflarge⁃scalewatershedandwoodlandecologicalspacebyagricultural,industrial,miningproduction,andurbanconstructionspace.(3)Thetransitionofthefunctionalindexcontinuedtoshowagradientchangefromthelakeareatothefar⁃lakearea,confirmingtheexistenceofthe lakeeffect phenomenoninthetransformationofthethreespatialfunctions.(4)Urban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werethekeydrivingfactorsforthetransformationof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inthelake⁃ringandnear⁃lakeareas,whileurbanizationand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dominatedthetransformationof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inthefar⁃lakeareas.Thesubdivisionfactorssuchasurbanpopulationconcentration,economicgrowth,industrialeconomicscalegrowth,andagriculturalmachineryuselevelhaveshapedthetransformationmechanism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ofdifferentgeographicaldifferentiationinPoyangLakeareathroughdifferentscenariocombinations.Ourresultsprovideanewperspectiveforunderstandingtheuniqueterritorialspatialevolutionofthelakeareaandtheevolutionarymechanismthatvariesfromplacetoplace,aswellasnewinsightsforbuildingamodernizedterritorialspatialplanningsystemandanewecologicalcivilizationpatternofproduction⁃life⁃ecologysynergy.KeyWords: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spaces;patterntransformation;drivingmechanism;territorialspatialplanning;PoyangLakearea人类活动已经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人口城市化率自1980年的19.2%跃升至2020年的63.89%[2 3]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福祉显著提升的同时,生态系统也遭受了来自粗放式城市开发模式带来的扰动和冲击,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诸如空气污染㊁碳排放过载㊁无序资源开发㊁生境破碎化和植被生产能力下降等)[4 8]㊂这些问题通过 社会⁃经济⁃自然 复合生态系统均直接或间接关联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9 12]㊂从生产㊁生活和生态空间(即 三生空间 )视角调查国土空间转型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成为实现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体系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也是人文 经济地理 区域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13 14]㊂三生空间相关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㊂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胁迫影响,并基于税费调控等经济手段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改良生产端的空间冲突[15 17]㊂国内学者更多地将三生空间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耦合,以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优化需求[18]㊂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国内外学者重点聚焦于辨析三生空间定义与内涵㊁空间分类体系和格局演化过程等方面[19 21]㊂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跃升,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负效应日益明显,人地矛盾问题加剧,对三生空间的适宜性功能评价㊁空间权衡协同关系和内在驱动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逐渐丰富[21 24]㊂现有研究纵横于国家㊁省㊁市㊁县乃至乡村等多尺度范围,尤其是关注了城市群和都市圈等高水平城市化地域的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并调查得出伴随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城市群和省域中心城市的三生空间结果演变剧烈,并给地区生态环境造成显著负向影响,研究结果为区域生态优化管理和人地协调提供支持[25 29]㊂然而,作为我国生态修复治理最典型的战略性板块之一,湖域地区 以水为基 的自然生态本底和 依水而生 的生产⁃生活业态,必然导致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内在复杂性和独特性[30]㊂在湖域特色复合生态9032㊀6期㊀㊀㊀魏国恩㊀等:近40年鄱阳湖区 三生空间 格局转型与空间异质机制㊀013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系统和复杂水陆关系支持下,三生空间的演化机制也必然具有独特性[31 35]㊂因此,现有研究存在两项研究差距:一是,对湖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也很少基于系统论探究三生空间从结构到格局㊁功能等系统性变化[20,22 23]㊂二是,仅有的研究聚焦于湖域地区三生空间转型的全局演化机制,对于驱动机制的局部变异特性关注不足[36]㊂为弥补这些研究差距,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做出尝试:一是,基于中科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和ArcGIS平台处理获取1980 2020年土地覆被遥感监测影像,从 空间结构⁃分布格局⁃空间功能 视角探究研究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系统性特征,并总结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 湖泊效应 ㊂二是,为定量支持研究区因地制宜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和分区治理方案,本文统筹现有研究实践和地区空间异质性将鄱阳湖区按近湖距离划分为环湖区㊁近湖区和远湖区,并耦合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空间异质驱动机制[37]㊂基于此,旨在为厘清鄱阳湖区三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转型规律提供定量支持,并为谋划我国湖域地区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提供来自鄱阳湖区新的视角㊂1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鄱阳湖区位于长江中游地段㊁江西省北部,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吞吐型湖泊和粮食主产区㊂以鄱阳湖为中心,鄱阳湖区涵盖南昌㊁九江㊁景德镇㊁上饶㊁鹰潭和抚州等市的42个县区,国土总面积约为2.09ˑ104km2,平均海拔在30 60m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㊂区域内湖泊河网密集,具有优良的调节涵养水源和生态平衡功能,但 汛期反枯 和生境退化等现状生态问题也突出了该地区显著的生态脆弱性和敏感性特征㊂同时,2020年该地区承载着江西省58.99%的总人口和51.41%的GDP总产值,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与湖域生态系统之间存在日益严峻的冲突矛盾,探究该地区三生空间转型规律和驱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紧迫性㊂为揭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空间异质演化机制,综合考虑研究区随近湖距离变动的社会经济结构㊁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差异,以及现有研究展现的鄱阳湖区土地景观破碎化随近湖距离变动的空间规律和湖泊生态影响力的距离衰减效应,将鄱阳湖区42县区划分为环湖区㊁离湖区和远湖区,具体见图1[37]㊂图1㊀鄱阳湖区国土空间格局分布与分区范围Fig.1㊀TerritorialspatialpatternandzoningrangeofPoyangLakeregion1.2㊀数据来源土地覆被遥感数据来自中科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提供的1980 2020年中国多时期(1980年㊁1990年㊁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集㊂该数据集以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ETM等影像为信息基础,通过人工目视解译获取25个二级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辨率为30m[38]㊂参考以往学者研究,选取各类型二级指标反映城市化㊁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影响,这些二级指标数据主要来自‘江西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获取2000 2020年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36,39 42]㊂各类型二级指标选择如下:①选取人口城市化率㊁人均GDP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项二级指标,从人口㊁经济城市化和居民消费市场量化城市化水平[39 40];②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㊁第二产业产值比重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项二级指标,从企业经济㊁投资贸易和产值规模量化工业化水平[37 38]㊂③选取乡村从业人员数㊁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农业就业㊁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产值规模量化湖域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36]㊂图2㊀湖域地区三生空间优化调控理论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Fig.2㊀Theoryframeworkoftheoptimalregulationof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inthelakeareaandtechnicalroute2㊀研究方法三生空间格局转型事关人地和谐共生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也是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系统论,沿着 空间结构⁃分布格局⁃空间功能 的分析路径探究了三生空间格局转型过程,进一步讨论了近湖距离影响下转型机制的空间异质性(图2)㊂具体而言,①结构:基于1980 2020年土地覆被遥感影像和前人研究实践,归纳总结鄱阳湖区三生空间主要用地类别,并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㊁土地利用动态度量化结构转型特征㊂②格局:探究三生空间及其二级分类空间在地理空间和县区尺度的格局演变㊂③功能:土地转移矩阵被用于衡量地类用地功能在规模和方向上的变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采取分级赋分方法构建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并据此研判研究区的功能指数转型规律㊂④机制:为探究三生空间转型的驱动机制,参考杨帆等(2022)的研究和鄱阳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城市化㊁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维度构建驱动因素体系,研判影响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空间异质机制[36]㊂1132㊀6期㊀㊀㊀魏国恩㊀等:近40年鄱阳湖区 三生空间 格局转型与空间异质机制㊀213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2.1㊀国土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国土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是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基本前提㊂研究基于鄱阳湖区开发与保护发展实际和前人研究基础,构建鄱阳湖区国土三生空间分类体系(表1)[24]㊂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农业生产空间㊁工矿生产空间㊁城镇生活空间㊁农村生活空间㊁林地生态空间㊁草地生态空间㊁水域生态空间和潜在生态空间等8个三生空间二级类别㊂表1㊀鄱阳湖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表Table1㊀Classificationsystemofthe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spaceofPoyangLakeregion一级分类Secondaryclassification土地利用分类LanduseclassificationPrimaryclassification二级分类生产空间农业生产空间水田㊁旱地Productionspace工矿生产空间工矿用地㊁特殊用地㊁交通运输用地生活空间城镇生活空间城镇用地Livingspace农村生活空间农村居民点生态空间林地生态空间有林地㊁灌溉地㊁疏林地㊁其他林地Ecologicalspace草地生态空间高覆盖度草地㊁中覆盖度草地㊁低覆盖度草地水域生态空间河渠㊁湖泊㊁水库㊁坑塘㊁滩涂㊁滩地潜在生态空间沙地㊁戈壁盐碱地㊁沼泽地㊁裸土地裸岩石质地㊁其它未利用地2.2㊀三生功能分类及赋分体系三生功能分类是对 三生 空间内涵的细化和延伸,也是区域国土空间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㊂本研究遵循 微观功能评价 宏观县级管理 的研究思路,进行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借鉴谢高地等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的估算以及李广东等的功能评价方案,基于现状土地利用遥感分类数据和地类功能赋分因子进行国土空间功能评价(赋分体系见表2)[43 44];结合周浩等的研究,将三生空间及其二级分类的功能指数均值视为各县区功能分区指标,研判三生功能在地理空间和县域视角的转型规律[45]㊂表2㊀国土空间分类功能赋分体系2.3㊀土地利用动态度本文利用三生空间动态度衡量某一时期内各类型三生空间面积的变化率,体现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变化特征[15]㊂计算公式如下:G=(Si-Sii)/SiiˑTˑ100%(1)式中,G为三生空间动态度指数;Si和Sii分别为该类型三生空间在转移前后时期的面积;T为年间隔㊂2.4㊀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三生功能转型首先体现在地类变迁和规模变动上,本文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量化各类型三生空间的面积转换,以显示各土地利用类型用地功能转型的规模动态变化[45]㊂计算公式如下:Sij=S11S12 S1n︙⋱︙Sn1Sn2 Snnéëêêêêùûúúúú(2)式中,S为用地类型面积;n为土地利用类型;Sij为一定时段内i类土地到j类土地的转换面积㊂2.5地理探测器影响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因素繁多,基于鄱阳湖区人地矛盾的重点领域和社会生产生活现状,本文围绕城市化㊁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维度,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三生空间转型的驱动因子[46]㊂地理探测器是王劲峰团队开发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子探测软件,该模型对多重共线性免疫,且能避免自变量与因变量互为因果的内生性问题㊂这里选用因子探测器量化驱动因子的影响力,计算公式如下:PD=1-1nσ2ðmi=1nhσ2h(3)式中,D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驱动因子;PD为D驱动因子对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影响力,取值区间为[0,1],该值越大表明驱动因子的解释力越大;h为分类数;n和nh分别为全域县区和h类县区单元数,σ2和σh2分别为全域县区和h类县区y值的方差㊂3㊀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时空分析3.1㊀三生空间结构转型1980 2020年鄱阳湖区呈现出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减少的总体特征,其中生活空间以52.26%的增幅增长了673.61km2,生态空间以1.67%的降幅减少了741.44km2(图3)㊂农业生产空间和林地生态空间作为鄱阳湖区国土空间主要类型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20年面积占比分别为33.31%和49.78%,但近40年分别减损873.63km2和449.46km2,在不同类别中位居前列㊂草地和潜在生态空间降幅最显著,分别减损了6.63%和39.50%㊂研究期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结构位序变动幅度并不活跃,2000和2020年三生空间结构比分别为34.65:1.84:63.50和34.75:2.81:62.44㊂从数值结构来看:①生产空间占比增加了0.97%,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空间的持续收敛和工矿生产空间的总体增长,尤其在2010 2020年工矿生产空间占比增长了0.97%㊂②城镇生活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明显增长,尤其是研究期间前者占比增加了0.80%㊂③林地和潜在生态空间在波动中减损最为突出,研究期间占比分别减少0.64%和0.49%,总体规模收缩449.46km2和345.76km2㊂土地利用动态度阐释了三生空间结构在一定时期的突变现象㊂2000 2010年生活空间动态度高达3.35%,主要体现为该时期城镇生活空间由351.25km2增长至709.34km2,动态度达10.19%㊂工矿生产空间在2000 2010年和2010 2020年保持较高的动态增长趋势,动态度分别为20.73%和20.76%(表3)㊂这总体上与21世纪初鄱阳湖区极速的人口城镇化和工业化推动城镇人口和生产生活要素集聚增长,并由此导致住房㊁交通和产业用地规模迅速提升的现象保持一致[47 48]㊂3.2㊀三生空间分布格局转型从图4来看,鄱阳湖区三生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动态异质性㊂生产空间重点布局于鄱阳湖滨及赣江㊁修河㊁信江㊁饶河㊁抚河冲刷形成的广阔平原区,空间扩张与河网密切关联,呈现出沿河以线扩面的蔓延式增长;生活空间嵌套于生产空间内部,以南昌市区为核心呈块状分散布局于鄱阳湖区,且在时序演进中进一步3132㊀6期㊀㊀㊀魏国恩㊀等:近40年鄱阳湖区 三生空间 格局转型与空间异质机制㊀向各城市建成区集聚布局;生态空间长期布局于鄱阳湖域及周边的九岭山㊁怀玉山和江南丘陵地区㊂图3㊀鄱阳湖区三生空间面积变化(km2)和三生空间结构转型Fig.3㊀Thechangeoftertiaryspatialarea(km2)andthetransformationofthespatialstructureof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spaceinPoyangLakeregion表3㊀三生空间利用动态度Table3㊀Changeratesof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spaceinPoyangLakearea分类Classification1980 19901990 20002000 20102010 2020生产空间Productionspace-0.01-0.03-0.030.09生活空间Livingspace0.380.603.350.37生态空间Ecologicalspace-0.010.00-0.09-0.07农业生产空间Agriculturalproductionspace-0.01-0.04-0.12-0.19工矿生产空间Industrialandminingproductionspace1.524.2120.7320.76城镇生活空间Urbanlivingspace2.092.7510.191.09农村生活空间Rurallivingspace0.010.041.10-0.07林地生态空间Forestecologicalspace-0.050.030.00-0.10草地生态空间Grasslandecologicalspace0.65-0.32-1.090.17水域生态空间Waterecologicalspace-0.11-0.030.490.05潜在生态空间Potentialecologicalspace0.52-0.04-4.07-0.26413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图4㊀1980—202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Fig.4㊀Transformationpatternof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spaceinPoyangLakearea㊀㊀归纳县域尺度各类型三生空间分布格局的转型,发现不同类型空间的演进趋势具有显著差异(图5)㊂①59.53%的县域生产空间在近40年处于下降趋势,以南昌县为中心(减少108.43km2)呈西高东低的减损格局㊂除鄱阳县㊁余干县等外,90.48%县区的农业生产空间持续收敛,而工矿生产空间均实现增长㊂②除彭泽县外,全域生活空间以不同规模实现增长,在空间上呈现以市辖区为核心的团块状增长格局,其中以南昌市市辖区最为显著(增长120.42km2)㊂城镇生活空间的增长幅度呈现以南昌县为核心由环湖区向远湖区逐渐衰减的分布格局㊂③80.95%的县区生态空间呈下降趋势,生态空间的收缩幅度呈现出由环湖区向远湖区逐渐衰减的分布格局,这可能与环湖区和近湖区人口广泛集聚㊁湖滨平原开发容易和生产作业历史悠久等因素相关联㊂生态空间的减损突出表现为大量林地和草地生态空间的退化,这些林草退化县区占比分别为78.57%和76.19%㊂环湖区和近湖区的水域和潜在生态空间波动显著㊂其中,鄱阳县㊁庐山市和永修县等湖区北部县区的水域生态空间大幅增长而沼泽㊁滩涂等潜在生态空间大幅减少,南昌市辖区㊁新建区和余干县等湖区南部县区水域生态空间大幅下降而潜在生态空间多呈现出增长趋势㊂3.3㊀三生空间功能转型3.3.1㊀用地功能转型近4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用地功能转型,聚焦于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相互转换以及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的转出(图6)㊂其中,生态空间的转出占用地类型的总转出量的49.91%,以生态空间向生产空间转出量最甚(占比达45.43%),转型活跃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湖滨区(图7);生产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出量占比也高达31.70%,转型活跃区破碎布局于西部湖滨区和河流沿岸,而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的转型活跃区聚焦于南昌市市辖区为代表的中心城区㊂二级分类空间的交互转型(图6),在一定程度上能展现三生功能的用地规模变动:①尽管退耕还林还湖政策有所成效,大量农业生产空间向林地和水域生态空间回归,但农业生产用地仍大量挤占水域和林地生态空间,对生态空间的侵损量高于转出量157.51km2㊂②社会经济生产生活需求,裹挟了大量林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向工矿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转型,其中林地生态空间向二者的转出规模高达430.44km2,5132㊀6期㊀㊀㊀魏国恩㊀等:近40年鄱阳湖区 三生空间 格局转型与空间异质机制㊀图5㊀1980 202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转型格局Fig.5㊀Transformationpatternofcountiesof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spaceinPoyangLakearea,1980 2020而农业生产空间转出规模达943.28km2㊂③人类足迹和自然因素的协同作用还加速了生态空间内部的交互转型㊂例如,植树造林政策推动草地生态空间向林地生态空间的转入规模达382.62km2,而大量滩涂㊁沙地㊁613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沼泽等潜在生态空间向水域生态空间的转型规模也达494.65km2㊂图6㊀1980 2020年鄱阳湖三生空间功能转型桑基图Fig.6㊀Sankeydiagramofthetransformationofthefunctionsof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spaceinPoyangLakearea,19802020图7㊀1980 202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转型格局Fig.7㊀Spacetransfermatrixof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spaceinPoyangLakearea,1980 20203.3.2㊀功能指数转型三生空间功能指数与三生空间在地理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即生产和生活空间功能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平原和城市建成区,而生态空间功能指数高值区则集中分布于湖域和四周丘陵地带(图8)㊂从县域转型趋势来看,三生空间功能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出由环湖区向远湖区的梯度变化过程,证实了 湖泊效应 对三生空间功能的显著影响㊂其中,生产和生活空间功能指数呈 中间高㊁四周低 的分布态势,两者的高值区在时序演进中均由南昌市辖区㊁南昌县等地向鹰潭市市辖区㊁九江市市辖区等中心城区转移蔓延㊂这些地区生产性企业和产业园区高度集聚,同时吸纳了大量周边迁移人口,承载着湖域地区大量的生产性功能和住房㊁交通和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促使城市不透水面的大幅增长㊂生态空间功能指数保持 中间低,四周高 的分布态势,高值区分布在武宁县㊁乐安县㊁婺源县等远湖区的山地丘陵地带㊂4㊀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空间异质机制三生空间格局转型 湖泊效应 在分布格局和功能指数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证实,为构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空间异质机制分析提供了定性基础㊂本文从城市化㊁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多路径构建地理探测器揭示7132㊀6期㊀㊀㊀魏国恩㊀等:近40年鄱阳湖区 三生空间 格局转型与空间异质机制㊀图8㊀1980 2020年三生空间功能动态分布格局Fig.8㊀Dynamicdistributionpatternofthe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spacefunctionsinPoyangLakearea,1980 2020环湖区㊁近湖区和远湖区三生空间转型的驱动机制,各变量均通过p值显著性检验(图9)㊂调查显示,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鄱阳湖区环湖区和近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关键驱动因子,而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在远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进程中发挥关键影响㊂从不同二级指标的驱动影响力来看,城市化㊁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从不同层面上加速了鄱阳湖环湖区㊁近湖区和远湖区的三生空间转型过程㊂4.1㊀环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机制城市人口集聚和经济增长是城市化影响环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关键驱动因子㊂城市人口集聚增加了对生产和生活空间的需求,产生了更多的资源消耗需求,尤其导致了环湖区东部县区工矿和西部县区农业生产空间的极速膨胀㊂经济增长为城市用地扩张和产业扩散需求提供支持,同样推动了环湖区工矿生产空间的快速膨胀,通过加快生产资源消耗和山水林田湖草向城镇用地类型的转换,也产生对生态空间的胁迫效应㊂工业化因子主要通过企业数量和产业经济规模增长对三生空间格局转型施加影响㊂在江西省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相关规划引导下,2000 2020年鄱阳湖区规上企业数量增长了3.54倍,其中主要集聚于南昌县㊁新建区㊁南昌市市辖区这类环湖区县区,企业外延布局和厂房建设重塑了区域景观格局,而产业规模的跃迁在现代化工业技术支持下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持续增强,在空间上大量挤占了湖滨和河流沿岸的生态用地㊂农业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植被空间格局分布与成因分析
(以石河子玛纳斯县和乌鲁木齐昌吉为主)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章锋
1.1植被群落的演变
根据参考历史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玛纳斯河流域的植被类群:1、在未开垦以前冲积平原上灰漠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是琵琶柴群落和梭梭群落2、山前带灰漠土(成土母质为黄土)的原生植被为博乐塔绢蒿---盐生草群落3、潮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是琵琶柴群落、芨芨草群落和芦苇群落,依据地形部位确定其具体的群落类型4、、草甸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为芨芨草5、群落风沙土农田原生植被是梭梭群落6、沼泽土农田原生植被是芦苇沼泽7、盐土农田的原生植被是盐生灌木群落8、绿洲边缘沙漠的原生植被为梭梭群落和白梭梭群落。
在荒漠地区,气候变化具有相对一致性,土壤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荒漠植被景观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由于大规模的开垦,荒漠地区植被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原生植被遭到破坏,但是土壤状况相对于开垦前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可以利用未开垦地方保存下来的残遗植被,分析土壤和植被之间的指示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复原开垦前的原生植被。
首先,土壤类型和格局在近50年以来变化较小,在玛纳斯地区广泛分布的是灰漠土,这说明在开垦前研究区植被主要是荒漠植被,其他的沼泽土和草甸土也能反映原生植被,潮土作为一种人工土壤,是由沼泽土、草甸土以及灰漠土发育而成的;其次,研究区土壤类型的边界比较明确E,成土母质由黄土、风成土和冲积物质组成;最后,研究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都十分简单,据优势种可以很好地确定其植被类型。
1.2植被格局变化原因
玛纳斯绿洲在时空分布变化上表现为:1、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岸、河谷平原、冲积平原、冲积扇型天然绿洲广布,主要有湖泊、草地、胡杨林、河谷林等类型;(2)50年代以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在石河子垦区进行“屯垦戍边”,致使区内耕地、园地、城镇居民点、水库等人工绿洲的面积扩大,草地、林地、湖泊、河流等天然绿洲面积缩小;(3)在水、土资源开发中,利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平沙地,草灌丛沙堆、沙丘间洼地发展耕地、果园,在冲洪积扇上部戈壁沙滩上建设城镇、工矿,修筑安集海、蘑菇湖、大海子等平原水库引起库周地下水位升高,致使荒漠草地沼泽草地演替,从而使荒漠变为绿洲;(4)平原水库坝后和西岸大渠沿线的耕地,因地下水位上升发生沼泽盐渍化,而弃耕沦为
盐碱地荒漠;邻近沙漠的耕地、渠道因水源短缺及风沙危害而荒芜成为荒漠;(5)随着玛纳斯河、塔西河、金沟河流域水库的建成,流入河流下游的水量减少,小拐以下玛纳斯河段断流,玛纳斯湖干涸,湖周、河岸芦苇枯死,沼泽草甸变为荒漠。
综上所述,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属于典型的干扰性绿洲,其演变过程主要有天然绿洲——人工绿洲,荒漠——人工绿洲;人工绿洲-----荒漠;天然绿洲---荒漠四种模式。
1.3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通过分析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近50年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认为以下因素影响绿洲的稳定性:
1、水资源:绿洲具有随水源的时空变化而演变的规律,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演变也不例外,玛纳斯河冰雪融水增加,绿洲降雨量增加这些因素势必影响开垦强度。
2、重大工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现在,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已经形成了一套灌溉网,包括水库的修建,沟渠长度和数量的增加,这些都促进了绿洲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绿洲部分区域土壤盐渍化和沙化强度增大,所以在发展玛纳斯河流域经济的同时,更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对绿洲内原生植被的复原有助于减缓土地沙化。
3、新疆玛河流域绿洲农事活动(农田开垦)
后土壤环境演变分析其演替序列可划分为3个阶段:
农田开垦1--2年植被主要以耐盐性多年生植被为主群落类型为骆驼刺和花花柴阶段,处于农田开垦后杂草演替初级阶段两种优势种的比例占96%以上。
农田开垦3---4年群落类型为骆驼刺+狗尾草阶段植被种类大量增加并且以一年、多年生共同存在两种优势种占群落的60%其它植被种类为稗子草、马齿苋、龙葵等。
农田开垦68年以后群落类型滨藜+马齿苋阶段一年生植被占据优势两种优势种占69%其它植被还有稗子草、灰绿藜、苋菜等。
以后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农田植被群落的组成基本保持在此阶段种类组成变化不大。
植被群落多样性变化:物种多样性是反映群落特征的重要数量指标随着农田开垦后植被群落的演替物种多样性也发生一些规律性变化研究进行了物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osn多样性指数ielou均匀度测定分析,伴随开垦年限增加农田植被丰富度及多样性达到极显著相关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分析原因如下:
开垦初期农田保持了一定开发前的原始状态,植被以低矮的耐盐野生植被为主人为已将灌木去除。
2---3年后,农田环境一定程度改善适于农田生长的杂草很快生长加之一些抗盐生的野生植被此时期植被类型最丰富种类间差异也大开垦较长年限10---15年后农田完全人工化原始野生植被不存在在农田外依然存在农田杂草被人为减少田间管理的实施植被种类及数量大大减少。
1.4绿洲的演变规律和趋势
从玛纳斯绿洲的演变过程原因,可知绿洲具有随水源的时空变化而演变的规律。
演变趋势大致是:(1)随着小拐河段以上地区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小拐以下断流,使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红柳、胡杨等植物不断枯死,绿洲荒漠化过程加剧;(2)莫索湾、下野地北部沙漠边缘耕地因水源不足被迫弃耕,土地沙漠化加剧,耕地、渠道、林带、居民点等绿洲荒漠化;(3)绿洲内部盐碱地荒漠,随着垦区渠道防渗和排渠配套工程的实施,与地下水资源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位势必降低,土地盐渍化过程减弱,加之盐碱地改良与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部分盐碱地将转化为耕地或林地,使盐渍地荒漠变为绿洲;(4)随着区内人口的增加,居民点、工矿用地亦将增加,部分耕地转化为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绿洲类型发生变化或沙、砾石戈壁地荒漠演变为绿洲。
1.5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晚冰期以来植被垂直带推移
基于前人研究得出的玛纳斯湖沉积剖面中不同花粉的百分含量复原了晚冰期以来玛纳斯河流域古气候的变化,并基于山地植被---气候---地形关系推断了玛纳斯河流域的植被演变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晚冰期以来经历暖干→冷湿→暖干→偏冷偏湿→暖干→冷湿→暖干的气候变化过程。
植被垂直带基带相应为荒漠---荒漠草原(在局部低洼地段发育有草原和低湿地草甸)---极旱荒漠---荒漠化草原---荒漠---荒漠草原(局部发育低湿地草甸和草原)---荒漠的演化过程。
当气候由暖干转为冷湿时,玛纳斯河流域所有的植被界限均向下移,此时荒漠化草原面积增大,针叶林的下限可以到达今天的禾草草原,同时森林带的面积有所增加。
当气候由冷湿转为暖千时,玛纳斯河流域所有的植被界限均向上移,荒漠的面积大增,禾草草原和森林的面积均有所减小。
1.6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植被类型及分布
玛纳斯河流域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属温带干旱区。
植物区划中属新疆荒漠区、北疆荒漠亚区,准噶尔荒漠省噩天山北坡山地森林草原省。
该流域植被类型可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灌丛、草甸、沼泽及水生植被、高山植被、人工植被八大类型,近60个群系应人工
植被组合。
了解它们在玛纳斯河流域的分布规律、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及人类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将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该流域植被提供有价值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