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合集下载

西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空间形态解析

西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空间形态解析

西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空间形态解析摘要:西安古城历史悠久,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值得我们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街道网是一座城市的骨架,街道网络形态决定了城市的形态,街道空间的形态决定了城市空间的面貌。

由此本文着重研究作为西安城市十字形主要中轴线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从空间形态的角度来解析,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字:南大街、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空间、形态Abstract: the ancient city of xi ‘an, has a long history as a h 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s worth our area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And the streets nets is a city’s skeleton, and the streets of the city for the network form decided to form, and the streets of the space form of urban space to look. Thu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axis as xian city cross the thing north and south four stree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pace form analyti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xia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lay the foundation.Keyword: south street, BeiDaJie, east street, XiDaJie, space, form1.导言西安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发展历程的历史城市,曾经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

西安市特色分析

西安市特色分析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西安市特色分析
引言
• 西安,世界闻名的古都,我国著名 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经有十 三个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是中国古 代城市文明的杰出代表。
• 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历史王 朝,不仅为西安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也为西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西安3000 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和1100多年的建 都史,实际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 文化的发展史。
• 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 门,门桅上均有精美 的线刻佛像,西门楣 为阿弥陀佛说法图, 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 殿堂。画面布局严谨, 线条遒劲流畅,传为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手 笔。底层南门洞两侧 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 遂良所书,唐太宗李 世民所撰《大唐三藏 圣教序》和唐高宗李 治所撰《述三藏圣教 序记》两通石碑,具 有很高艺术价值,人 称“二圣三绝碑”。
西安市空间格局从两方面简单介绍:
1、区域空间格局 2、路网格局
区域空间格局
• 西安当前的区域空间格局 为:一个主核心,一个副 核心,以主要交通线为放 射轴的放 射线多圈层”空间结构。
• 一个主核心为西安,一个 副核心为咸阳;多圈层包 括核心区、紧密区、辐射 区、影响区,各圈层之间 以三条主轴、五条副轴为 发展纽带,共同带动西安 地区发展。
• 然而,今天的西安正同全国许多城 市一样,面临着严重的特色危机。 而且城市面貌还有进一步趋同的势 头,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特色和 多样性正逐渐衰微和消亡。
分析从五方面入手:
• 一、自然地理环境 • 二、空间格局 • 三、文物古迹 • 四、历史街区 • 五、建筑特色和建筑风格
一、自然地理环境——山环水绕

四、历史街区
• 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街区一 直是规划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对这一 点我们有着清醒的认识。目前有代表性的 历史街区主要有北院门、湘子庙街、书院 门和三学街等。

城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城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规律 , 西安 市和其 他地 区餐 饮 业的 发展及 研 究提 供 理论 依 据 。方 法 在 调 查 西安 市各 类餐 饮 业 为 的基础 上 , 文化地 理 学 角度 , 用 空 间分 析 、 从 运 比较 分析 和 因素分 析 的方 法总 结餐饮 业 的 空间特征 。 结果 从 餐馆 的 密度 、 别 和 菜 系的 空 间分布 的 分析 , 级 明确 了餐 饮 业 的 发展 呈现 出地 域 不平 衡 , 并 根据餐 饮 业 空间分 布 的影响 因素 、 游发展 及 城 市拓展 的状 况来 分析 西安 餐 饮 业 的发 展 趋 势 。结 旅
据西安餐饮网及其相关出版物《 吃遍西安》 的统计 资 料 , 西安市 2 对 5张餐 台以上 , 同时能 容纳 20人 以 并 0
上 的 54家餐 馆进行统 计 。在此 基础 上 , 别采取 级 5 分 别和菜系 两种方法将其 分类 , 级别将 西安 餐馆分 为 按 3类 : 均 消费 4 左 右划 归 中档 ,0 将人 o元 10元 以 上 为 高 档 , 于其 间 的消 费级 别 为 中高档 ; 其 中可 按菜 介 将
饮 业 的未 来发 展 趋 势。 关 键 词 : 市餐饮 业 ;空间格 局 ; 城 西安 市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02 4 2 0 ) 60 2 -6 10 .7 0 7 0 -9 50 X( 中图分 类号 : 9 1 6 K 0 .
俗话 说 , 民 以 食 为 天 ” 中 国 独 特 的农 业 种 植 “ , 结构 和庞 大 的人 口决 定 了餐饮 是 中国人 最 为重 视 的 事情 之一 。有关 饮 食 的 研究 源远 流长 , 已有 成 果 但
决定性作用; 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了餐饮业的种类与数量 , 但随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强势文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析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析

Thank you!
总结四次规划
从西安第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城市总体规 划确定的城市空间格局,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发展 路线为“单中心一双中心一一体化”。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由单核演化向多核演化发展;外部空间演化 由星状化结构、点式演化,沿着“点一轴”发展模 式向串珠放射状、网络化结构均匀伸展,逐步趋向 区域一体化。
规模及基本布局
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
建成面向国际的中国西部航空枢纽,国内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 枢纽,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构筑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确立辐射全国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枢纽地纽的需要,突出公共交通优先战略, 加快公共交通的建设,构筑一个高效、快捷、一体化、人性化和可持 续发展的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形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主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辅助的分工明 确、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建立以地铁和普通公交为主、快速公交 为辅助的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立体公共交通体系。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析 红牛组
城市演变图
西安市以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其城市的规划格局也遵循着古都的原貌而建设 围绕着古城而建,呈南北纵横状。
西安历次总体规划 1953--1972西安市总体规划
西安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沿袭古城轴线对称的 空间布局模式。1952开始的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 (1953--1972年)中,确立了城市中心区为商贸居住区, 东郊纺织城、西郊电子城、南郊文教区、北郊仓储区 的城市格局。确定了“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 主的工业城市”性质,为以后西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城市建设避开了周秦汉唐四大遗址区,沿袭 了唐长安城棋盘路网和轴线对称的整体格局,在明城 范围内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布局的艺术特色。
主城区城市规模

基于多尺度窗口分析的西安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特征

基于多尺度窗口分析的西安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特征

基于多尺度窗口分析的西安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特征樊相宁;孙晶;杨新军【摘要】以西安城区2000,2005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为基础,结合移动窗口法和迭代自组织聚类法,实现城市发展对其周边地区影响的多尺度分析与聚类并绘制成图,按照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城市核心区、半城市化区、城市边缘区和乡村地区.结果表明,在局地尺度(0.81 km)上,2010年城市核心区、半城市化区、城市边缘区和乡村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分别为96%,59%,38%和8%.城市核心区集中在碑林区、莲湖区和雁塔区,是西安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最高的地区,半城市化区多呈斑块状镶嵌在城市核心区周围,城市边缘区连片环绕城市核心区分布,乡村地区分布在区域最外围.在区域尺度(16.11 km)上,各类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比例逐年增加,西安城区整体的城市化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4(033)003【总页数】6页(P73-78)【关键词】城市化;空间格局;土地利用;多尺度窗口分析;西安市【作者】樊相宁;孙晶;杨新军【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27;密西根州立大学系统综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美国东兰辛市48823;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80 引言近些年,城市化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战略决策,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可理解为一个典型的区域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作用的复杂系统,受系统自身和外部的干扰与控制[1-2]。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中自然、经济和社会各部分相互作用,系统的动态性强且其发展轨迹受人类影响和控制[3]。

城市的生产生活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这些能源与资源多由周边地区供给[4],同时,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为整个区域提供商品和服务[5],它的发展也影响着广大腹地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

传统界域与现代生活交融下城市开放空间的改造与整合——以西安市

传统界域与现代生活交融下城市开放空间的改造与整合——以西安市

安文化的延续和情感的寄托都有重要的意义,对顺城巷的适当 改造可以将其发展成为西安城市建设的名片,进而以保护之名 监督保护之事。 3. 顺城巷的改造思路
过去的城市改造一般是政府的市政建设工程,其中参与较 多的是政府领导和设计师,与群众的沟通几乎没有。顺城巷改 造应该服务的民众,设计过程应该是一个政府、设计师、居民 公共参与与协同设计的过程。设计服务的对象应该从以下三类
发现顺城巷内的点空间主要有街道上的节点空间,居住区内人 的聚集场所,城墙下的聚集空间以及街巷中的一些流动摊位。 这些点空间通常具有一定的娱乐、休闲功能,多为居民的自发 性聚集空间。顺城巷内的线空间是穿越顺城巷的城市干道和联 系各个空间的街道,道路旁树木林立,景观绿化古朴自然,建
筑、景观、民俗等有形的和无形的空间,脱离一昧地仿古建造 和不切居民生活实际的大型工程。从现有街巷的微空间入手, 保留顺城巷内自发的活动场所并加以完善和改造。城市开放空 间的改造和设计要更多的注入城市的血脉,保留传统的市井生 活气息,利用市井生活的自然琐碎气氛给城市空间注入更多的
城市规划·FORUM
传统界域与现代生活交融下城市开放空间的改造与整合
——以西安市顺城巷的改造为例
刘逸飞
(长安大学 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摘要 :现代生活扩展了人们生活圈子的维度和广度,但是却扁平 城巷及城墙周边的公共空间形成整体的生活体验带和旅游观光
化了人们的生活。城墙是西安历史文化的精神核心,在西安目前 “有城墙而无古城”的现状下,顺城巷是西安古城与新城的过渡 和交界,完善顺城巷内的生活环境可以更好的增强当地居民的场
城巷内的居民健康生活又能吸引游客创造竞价价值和文化知名 度。对于游客,顺城巷是展示西安古城印象的名片,顺城巷内 有许多历史建筑和历史文物,整合好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历 史文化街区,并把关中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囊括在内,给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 结语 :现阶段旧城改造的重点应该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 保留古城墙的历史记忆,延续西安的历史文脉,增加人们的认 同感为目的。顺城巷的改造要充分结合现有的公园、绿地、建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图 1西安历代城市演变 图 2唐长安城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以西安市西仓历史街区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的旧城区更新改造动力十足,人们不仅要求物质环境的更新交替,更是对能够彼此进行精神交流、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社会多元共生,和谐共生的公共空间有着强烈诉求。

历史街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风貌,保存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

实施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传递历史信息、展现历史风貌、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历史片区所在地的文化、地理、人文、社会的深入探讨,对西仓历史街区的用地、建筑、交通、人口构成等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在原有建筑空间肌理上,延续文脉,解决居住整体环境,恢复历史街区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 功能置换 保护策略 更新措施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问题错综复杂,城市更新改造变得更加迫切,在更新过程中,城市历史街区有着极大的价值,传统历史街区沉淀着历史与文化,体现着地域特色,承载着历史发展脉络,记忆着居民生活的片段,由于历史街区生活质量的下降,风貌的消减,基础设施缺乏,房屋破解的现实,使得历史街区不得不进行城市更新,为了保留这些文化遗存,延续文脉,继承城市发展脉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与生空间,恢复发展历史街区活力,探索出一条适宜历史街区更新之路。

二、西仓历史街区发展现状 1.西安古城空间演变 西安具有最早的建城史和最长的建都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不仅如此,西安以其特有的都城遗址和规模宏大的唐长安城的规划,使得西安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图1、图2)2.西安城市特色31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为西安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西安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风貌。

城市中心区 城市空间结构 结构变迁 动力机制 西安论文

城市中心区 城市空间结构 结构变迁 动力机制 西安论文

城市中心区论文:西安市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变迁以及动力机制研究【中文摘要】20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的飞速发展,加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安的城市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问题也渐渐突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老城内历史文物遭到破坏等也不同程度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中心区,作为一个城市的核心,城市问题更为严重,为了保证城市中心区的健康发展以及高效率的运作,对城市中心区的分析研究愈发重要。

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应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城市中心区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西安城市发展特有的模式,使城市中心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本文从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理论入手,以此作为理论基础,从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过程分析西安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变迁;接着分别分析交通发展、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政策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与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提出对中心区发展的合理构想。

针对西安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设计的基木思路。

因为城墙范围以内的西安老城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空间结构,使研究更具独特性和针对性,故本文中将城市中心区的范围定义...【英文摘要】20 centuries later, with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accelerating as well as the city’s rapid development,together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Xi’an city econom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speed is getting faster. The size of a city is more and more big, the problems of the city also gradually outstand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raffic congestion, old city historical relics such destruction also different degree hindered the de...【关键词】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结构结构变迁动力机制西安【英文关键词】city centre district city spatial structure structure change Countermeasure Dynamic mechanism Xi’an city 【目录】西安市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变迁以及动力机制研究摘要3-5Abstract5-6第一章绪论11-19 1.1 研究背景11-14 1.1.1 全球背景11 1.1.2 区域背景11-14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15 1.3 研究方法15 1.3.1. 定性分析法15 1.3.2. 中外对比法15 1.3.3. 定量分析法15 1.3.4. 实地调研法15 1.4 创新之处15-16 1.5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16-19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研究19-25 2.1 相关概念19-20 2.1.1 城市形态19 2.1.2 城市空间结构19-20 2.2 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20-25 2.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回顾20-23 2.2.2 国内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3-25第三章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分析25-31 3.1 城市中心区的基本概念25 3.2 中国城市中心区的形态演变25-27 3.2.1 封建传统模式26 3.2.2 近代殖民模式26 3.2.3 计划经济模式26-27 3.2.4 现代新区模式27 3.3 城市中心空间结构变迁的作用力机制27-31 3.3.1 经济因素28 3.3.2 科学技术推动力28-29 3.3.3 政策体制29 3.3.4 社会因素29 3.3.5 自然条件29-31第四章西安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变迁31-51 4.1 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变迁过程31-38 4.1.1 作为区域性城市时西安的发展31-33 4.1.2 民国时期西安的发展33-34 4.1.3 五十年代西安的发展34-35 4.1.4 八十年代西安市的发展35-37 4.1.5 九十年代后西安的发展37-38 4.2 城市中心区的结构变迁模式38-39 4.2.1 分散型38 4.2.2 发散型38 4.2.3 无组织型38 4.2.4 单中心同心圆型38-39 4.2.5 多核心型39 4.3 城市用地的空间结构变迁39-44 4.3.1 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39-40 4.3.2 西安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特征40-42 4.3.3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西安空间圈层式结构的关系42-44 4.4 居住用地的空间结构变迁44 4.5 公共建筑用地的空间结构变迁44-46 4.6 道路广场交通用地的空间结构变迁46-47 4.7 游憩绿地的空间结构变迁47-48 4.8 中心区现状存在的问题48-51 4.8.1 用地布局结构的问题48-49 4.8.2 交通问题49 4.8.3 绿化问题49-51第五章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分析51-80 5.1 交通发展与空间结构51-64 5.1.1 交通发展于空间结构的演化关系52-55 5.1.2 西安市中心区城市布局与道路系统现状55-57 5.1.3 城市中心区交通系统现状及特征57-60 5.1.4 交通组成特征60-62 5.1.5 存在问题62 5.1.6 发展原则和发展战略62-64 5.2 人口的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64-69 5.2.1 地域概况及地域分异64 5.2.2 西安人口空间变动64-66 5.2.3 西安市中心区人口空间变动分析66-68 5.2.4. 西安城市中心区人口发展趋势预测68-69 5.3 产业发展与空间结构69-76 5.3.1 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69 5.3.2 西安市中心区商业网点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69-73 5.3.3 城市中心区商业街73-76 5.4 城市中心区产业发展导向76 5.4.1 明确老城定位76 5.4.2 西安古城商业街发展模式向商业区方向发展76 5.5 生态环境与空间结构76-78 5.5.1 历史上生态环境的特征77 5.5.2 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77-78 5.6 政策因素与空间结构78 5.7 社会因素与空间结构78-80第六章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及展望80-86 6.1 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80-82 6.1.1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思想80 6.1.2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80-81 6.1.3 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结构81 6.1.4 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城市空间发展81 6.1.5 人文特色的空间结构81 6.1.6 强调政策、文脉的延续性81-82 6.2 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82 6.2.1 制定优化政策82 6.2.2 深化住房改革改善土地使用制度82 6.2.3 引入市场机制82 6.2.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82 6.2.5 加强公众的规划意识82 6.3 对西安空间结构的展望——唐皇城复兴规划82-86 6.3.1 唐皇城规划方案83-84 6.3.2 对于唐皇城复兴规划的思考84 6.3.3 小结84-86第七章结语86-88参考文献88-9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93-94致谢9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2019, 7(3), 87-9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ulu https://doi.org/10.12677/ulu.2019.73010

文章引用: 孙杨, 谢曼平, 尚发美. 城市道路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2019, 7(3): 87-97. DOI: 10.12677/ulu.2019.73010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Road and Spatial Pattern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 Yang Sun1,2,3, Manping Xie1,2,3, Famei Shang1,2,3 1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2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Lake Ecology & Global Change, Kunming Yunnan

3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al 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Plateau,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Aug. 16th, 2019; accepted: Sep. 5th, 2019; published: Sep. 12th, 2019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mutual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road network structure and urban spa-tial pattern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traffic problems and rational layout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 Taking X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road development and urban spatial pattern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1996, 2006 and 2016.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impact of road construction and urban spatial pattern is mutually synergistic. Road construction affects the change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also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road construction; 2) The spatial pattern of Xi'an is developed in the form of “checkerboard” and “radi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ad is also distributed along with the pattern of spatial pattern, forming a “three-horizontal, three-vertical, three-ring and eight-radiation” pattern; 3) Due to the disorderly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road construction cannot fully cover this area, showing a scattered spatial pattern.

Keywords Development of Urban Road,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 Xi’an City

城市道路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孙 杨1,2,3,谢曼平1,2,3,尚发美1,2,3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2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孙杨 等 DOI: 10.12677/ulu.2019.73010 88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3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19年8月16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5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12日

摘 要 开展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和城市空间格局相互影响机制研究,对于探索交通问题和合理布设城市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西安市为例,以1996年、2006年和2016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西安市道路发展和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如下:1) 道路的建设与城市的空间格局的影响是相互的、互生的、共发展的;道路建设影响着空间格局的变化,空间格局也决定着道路建设的方向;2) 西安市的空间格局是以“棋盘状”和“放射状”的方式进行发展,而道路的建设也是随着空间格局的模式进行分布,形成了“三横三纵三环八放射”的公路格局;3) 在城乡结合部空间无序发展,道路建设无法完全覆盖到这一区域,呈现出了分散的空间格局。

关键词 城市道路,城市空间格局,西安市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加快,城市的交通道路也在快速发展,但城市交通问题与城市空间格局的矛盾也日益剧增,城市的交通发展滞后不合理,城市在空间格局的规划上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导致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一些研究理论,例如霍华德[1]的“田园城市”理论;张宁等[2]对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的管理提出了讨论,其研究都对城市交通道路和空间格局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储金龙[3]等的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是属于新城市主义的一种城市模式,通过对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实践活动的分析,为我国大城市实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模式提供探索。兰兵[4]认为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影响,是由于城市交通的发展能带动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并且依靠着城市交通路网形成了城市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只有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城市格局演化的土地利用关系相互协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本文以西安市区为例,通过研究西安市城市道路交通与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规律,对当前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规整,探讨今后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近20年来西安城市化迅速发展,由单一的中心辐射式空间格局转变为三带多轴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城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出行停车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幸福感,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而这些问题不能仅仅通过限号通行等方式进行改变,而应该通过规划建立一个健康的、合理的、可持续性的城市道路空间格局,以彻底、全面地改变解决这些城市问题。西安市作为中国西北重要的中心城市,道路交通发达,城市空间格局较大,通过系统地研究探讨西安市交通道路与城市空间格局的相互作用及关系,明确西安城市交通规划的不足,以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指导,为其他西部城市的未来规划提供借鉴。 孙杨 等 DOI: 10.12677/ulu.2019.73010 89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2. 研究区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自古帝王都。西安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经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西安市地处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东经107˚40'~109˚49',北纬33˚42'~34˚45'),北临渭河,南依秦岭,东部与渭南市相邻,西部与咸阳市相接,辖境东西长约204 km,南北宽约116 km,西安全域面积10,752 km2,其中市区面积约1066 km2 (2016年),全市下辖11区2县并代管西咸新区。西安市

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宜人,夏热冬冷。春季升温较快,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显著,多雷雨暴雨;秋季凉爽,降水稀少,气温下降快,常出现秋淋雨;冬季寒冷干燥,风小多雾,雨雪适中。年平均气温1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1月份平均气温−1.2~0.0℃,7月平均气温26.3℃~26.6℃,年平均气温为13.0℃~13.7℃。年极端最低气温−21.2℃,年极端最高温度43.4℃。年降水量522.4~719.5 mm,由南至北递减,7、9月为明显降水月。年日照时间为1646.1~2114.9 h。 西安市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市区市政建设成绩显著,道路网络密集,横平竖直,交通发达快捷。西安市区截止目前,已开通4条地铁运营线路;在建地铁5号线(一、二期)、6号线(一、二期)、9号线(临潼线)、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8号线、14号线,六线齐发,九线公建;另有长远规划23条地铁线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西安市各区域紧密的联系在了1小时经济圈内。西安是全国创建“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的首批15个城市之一[5],公共交通出行率高达42%。 3. 资料获取

本文着重于西安市区的道路布局,以市区道路总里程的变化及道路空间格局发展演变为基础,通过参考有关书籍文献、实地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并通过进行数据整理、调查分析、归纳总结,研究西安市的城市道路交通和空间布局演变规律;通过选取城市道路与空间格局演变对于经济发展影响的典型代表要素进行分析,对当下城市道路及其空间格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规整,探讨今后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 文献资料搜集: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浏览相关书籍,对国内有关道路交通和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