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的港口有哪些?

长江三角洲的港口有哪些?一、上海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港口,也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位于长江口东南岸,紧邻太平洋。
上海港区域广阔,包括了沪东港、洋山港、外高桥港等多个港区。
上海港具备了深水航道和大型码头的优势,能够容纳大型集装箱船只和巨型油轮。
作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和进出口港口,上海港年吞吐量一直居于全国首位。
上海港港区内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和高效的运营管理。
港口设备包括很多国内外领先的装卸机械、物流设备和智能化系统。
以洋山港为例,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并配置了自动化骨干网络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集装箱转运和智能化仓储管理,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装卸效率。
二、宁波港宁波港位于浙江宁波市,是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宁波港地理位置优越,连接长江和太平洋,是中国重要的外贸港口和航运物流枢纽。
宁波港主要由北仑港和舟山港两个港区组成,其中北仑港是主要的集装箱和散货港口,舟山港则专注于石化和液化品运输。
宁波港在港口设施建设上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力求提升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港口拥有大型的集装箱码头和散货码头,同时配置了现代化的装卸设备和仓储系统。
此外,宁波港还建设了智慧港口管理系统,实现了港口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通关速度和物流效率,为企业和货物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
三、常州港常州港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
常州港主要由太湖港和润州港组成,太湖港是内河港口,润州港则是海港。
常州港贯通了长江、太湖和海洋的交通枢纽,对南京、上海等地的货物运输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常州港在发展上注重提升装卸能力和港口服务水平。
港口拥有多个集装箱码头,可以满足各种类型货物的装卸需求。
同时,常州港还加大港口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了港口的接驳能力和通航条件。
与此同时,港口还注重环保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众多重要港口,包括上海港、宁波港和常州港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特点。
2.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3. 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教学难点:1. 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 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该地区的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讲授: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引导学生了解该地区的基本情况。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并讨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需要重视,并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延伸: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真实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或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经济和环境情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 陆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3.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水产品, 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4.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充足的生 产和生活用水 ……
1.说说岷江对成都 平原农业发展的利 和弊。
利:提供便利的水源 弊:丰水期易造成洪涝 灾害,淹没农田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Ⅰ
B
崇明岛
A
Ⅱ
C
舟 山 群 岛
濒临东海、黄海,中国南北海上航 运的中枢,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 的主要港口
合作探究
从地形、气候、河湖等角度讨论长 江三角洲发展的优势
地形:
地处长江中下游平 原地区,地势低平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好
河湖:
河湖密布, 水源充足
长江三角洲发展的人文优势
周 庄
中 国 第 一 水 乡
同 里
乌 镇
西 塘
2.说说都江堰对成 都平原农业发展的 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 建有效控制岷江进入 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 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 便利的灌溉水源,又 免受水患灾害。
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 发展影响 经济 发展 水平 最高 的地 区
中国 最大 城市, 最重 要的 综合 性工 业城 市
第四节 第2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和两翼-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北翼
中心城市:南京 主要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
南翼
中心城市:杭州
主要城市: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台州
图 7-4-9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典例】 读我国某工业区图,回答(1)~(2)题。
(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南翼中心城市、北翼中心城市所对应序号正确的是
【牛刀小试】 第三届全球汽车轻量化材料交流会(亚洲)于2018年7月31日至8月1日重回上海举行。 举例说明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案】上海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重难探究
探究点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和两翼的发展 【图解】
[提示] 经济、体育、文化等方面。
第四节 长江三O角ff洲ice区域的内外联系
Type : Image
Type : Image
Type : Image
Type : Image
Type : Image
Type : Image
Type : Image
Type : Image
Type : Image
Type : Image
()
A.③⑦⑤
B.④⑤⑧
C.①②⑤
D.⑤⑧⑥
D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解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是上海即⑤,南翼中心城市是杭州即⑧,北翼中心城市是南京即⑥。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 有关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辐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A.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水能资源丰富 B.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最大的港口 C.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D.全国举足轻重的科技教育中心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引言:产业集聚是指一定区域内相同或相近产业的企业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和协同发展,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带来了许多外溢效应。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对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产业集聚现状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该区域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化工、电子、汽车等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支撑体系。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发达的金融、物流和人力资源等配套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二、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1.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聚使得同一行业的企业能够共享和利用共同的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人才等。
这种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利用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创造就业机会产业集聚带来的集聚效应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由于同行业的企业互相吸引,吸引力强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刺激就业增长。
3.促进技术创新与提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
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追求创新和提升,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三、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实证研究,可以找到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例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就业率和GDP增速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与该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应密切相关。
1.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长江三角洲次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需求和优势。
通过集聚效应,这些企业能够共享供应链资源和经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减少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共享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八年级地理长江三角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长江三角知识点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的东部,涵盖了江苏、浙江和上海市的部分地区。
它是中国最具有经济和人口影响力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发达的工业基础。
今天,我们将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知识点。
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北界长江,南界钱塘江,东临东海,西与苏州相接。
其经度范围为119°50'-123°30',纬度范围为30°45'-33°20'。
长江三角洲的总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市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
自然环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优越,是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它被广泛称为“江南水乡”,因其丰富的水资源和美丽的水景而闻名于世。
“三角洲”这个术语是指宽阔的三分之一角状平原,由三条江河流经并进入东海而得名。
长江三角洲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分布着富有代表性的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
这里具有明显的四季,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潮湿,雨量充沛。
众所周知,在这里,雨水和湖泊组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经济特色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富有的农业产区之一,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蔬菜、棉花、油菜、生丝、蚕茧等作物。
此外,该地区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主要生产的产品包括纺织品、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制品、汽车等。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中心,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最大的城市之一。
人口分布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于此。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年末,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总数为1.13亿,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人口中心之一。
其中,上海市人口约为2400万,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常住人口分别为8,089.43万人和5,827.54万人。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市的部分地区。
它是中国最具有经济和人口影响力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发达的工业基础。
长三角主要包括哪些城市?--谷歌问答

长三角主要包括哪些城市?--谷歌问答长三角是一个具有三重意义的概念。
地理概念: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
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工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
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城市经济概念:就是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7个市组成的都市群。
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扬州,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
这里海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演变过程长江三角洲坦荡宽广,其演变形成过程大体由三个方三面组成:一是作为长江三角洲主体的太湖平原形成;其次,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的堆积;第三,是人类生产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
地域范围长江三角洲主要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一个是经济上的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地域范围比较模糊,不过远远超出了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
一般把上海视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南京、杭州视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两个副中心。
实际上南京和杭州均在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之外,南京位于镇江的上游,杭州更在钱塘江流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16个城市: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
长江三角洲

1.江海交汇之地: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黄海 和_____ 东海;主要 (1)位置、范围: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_____ 上海市 、_____ 浙江省北部地区。 江苏 省南部、_____ 包括_______ (2)位置的重要性。 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①地处_________ 水运 ,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 内陆地区;同时 ②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_____ 中枢 ,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_____ 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 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我国最大 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 综合性工业城市;人们 (2)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___________ 往返在不同城市,但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我们称之为 “同城效应 ”。 (3) 水乡的文化和特色旅游:苏州 园林 ,杭州 西湖 。
提供 灌溉 水源
提供 水能 发电
提供 城市 用水
提供工 业用 水…
提供 灌溉 水源
提供 便利 水运
提供 城市 用水
历史文化名城 经济发展水平最 高的城市群 核心城市——上海
我国最大城市群
城市最密集、经 济发展水平最高 的地区 古都:南京 杭州 历史文化名城:苏州 扬州 核心城市:上海
上海对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全国都有辐射 带动作用 上海对周边释放大量的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 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同城效应 在城市群中形成同城效应的关键:交通运输快速 发展。(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南方地区位于 1 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 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 2 海和 3 海。地 形 4 ,西部以 5 和 6 为主,东部有交 错分布的 7 和丘陵。主要地形区有 8 盆地、 9 高原、 10 平原和东南丘陵。气候属 11 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本区气候的主 要特征是夏季 12 、冬季低温少雨。发展 农业的条件是 13 优越,耕地类型多为 14 ,主要种植 15 等粮食作物,也种植甘蔗、 16 、棉花等经济作物。南方地区盛产香蕉、柑 橘、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南方地区常见的 三种食材是 17 、 18 、 19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长江三角洲概况导入:长江三角洲风景课件
讲述: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区域,也是一个我们陌生的地
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长江三角洲。
课件: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图
读图,思考:
1、长江三角洲的纬度位置。
(温度带、干湿区和气候区)
2、长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
小结:
1、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32°地区。
(地处亚热带,湿
润区,主要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2、黄海
长江三角洲东海
讲述:长江三角洲属于南方地区,从海陆位置看,长江三
角洲也是一个沿海区域,因此这儿的气候也会受到海洋的
影响,具备一定的海洋性。
课件: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图
练习: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地形及其范围
小结:长江三角洲主要地形是平原,它的范围包括了上海
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课件:长江三角洲地形图
讲述: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长江三角洲的河湖众多,这儿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也是世界同纬度地区
不多的几个降水丰沛的地区之一。
课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讨论:河流对于长江三角洲的作用,结合p51的活动1
参考小结:
1、河流可以为农作物提供灌溉水源。
2、河流可以为航运提供便利的交通。
3、河流可以养殖淡水鱼,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食物。
4、河流可以为工业提供工业所需要的水资源。
5、河流可以为人们提供饮用水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高生活水准要求。
练习:p52活动2,3
小结:
活动2(1):岷江为成都平原提供了灌溉水源,沉积的泥
沙塑造了城都平原。
但是也为成都平原带来了水旱灾害。
学生读图,
思考,回答
学生填图
学生地图
学生读图,
学生讨论
回答,
学生练习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文化特色和旅游(2)都江堰对成都平原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
量,使得岷江沿岸地区有便利的灌溉,又减轻了水灾的威
胁。
活动3:河流对于长江三角洲的主要贡献是提供灌溉水源
和航运提供便利,对成都平原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灌溉水
源。
课件:长江三角洲城市景色
讲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城市群,这个地方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
课件: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
读图找出下列城市:
古都:南京、杭州
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
练习:说出以上城市的人口数
小结:
1、南京、杭州:大于500万人
2、苏州、扬州:苏州、扬州100—500万人
讲述:在这么多城市中,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是上海,
上海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对于全
国都有辐射作用。
读阅读材料:崛起的浦东
讲述:由于本区经济发达,因此交通非常便利,同时又由
于便利的交通,使得本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课件:上海与杭州的同城效应
讨论:谈一谈你对这个同城效应的理解
参考小结:便利的交通使得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
时候,也使得区域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练习:p55的活动
参考小结:
1、利:更多发展机会,收入较高不利:交通费用高,上
下班时间多。
2、区域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选择越来越多样化
讲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江三角洲河路众多,被誉为
“鱼米之乡”,因此长江三角洲的也因为这样的环境,形
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
学生读图
学生练习
学生读材
料
学生讨论,
回答
学生思考,
回答
课件:长江三角洲的水乡文化
讨论:长江三角洲形成了独特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那么请就这几种文化,举出一些这儿的特色物质和非物质成品。
小结:
戏曲文化:越剧南京白局昆剧苏州评弹
茶文化:碧螺春龙井茶、
丝绸文化:南京云锦苏州刺绣杭州刺绣
饮食文化:苏州小吃南京小吃杭州小吃
总结:
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
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长江三角洲的特色水乡文化
反馈练习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