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合集下载

《老山界》 教学设计

《老山界》 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

(2)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一些生动描写的作用。

(2)理解红军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征的艰辛,然后提问:“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山界》,就是红军翻越的一座高山。

那么,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强调“酣然入梦”“苛捐杂税”“不可捉摸”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3、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如“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等,以及“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顶”等。

2、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让学生划分文章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1)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如“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老山界景区景点介绍

老山界景区景点介绍

老山界景区景点介绍嘿,朋友们,今儿个咱们聊聊那老山界,一个美得让人心肝儿颤的地方,简直就是大自然亲手绘就的山水画卷,让人去了就不想回来。

一踏入这地界儿,你就像是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树叶的清新,还有那股子说不出的山野香气,直往你鼻子里钻,整个人都精神了三分。

抬头一看,哇塞,那山峦层层叠叠,云雾缭绕,就像是大海里的波浪,一浪接一浪,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老山界啊,它不单是山,它还是一段段传奇故事的见证者。

你走在山间的小道上,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偶尔还能听到鸟儿们在枝头叽叽喳喳地聊天,那声音清脆悦耳,就像是天籁之音,让人心情大好。

说到景点,那可真是一步一景,处处是惊喜。

就说那“仙人洞”吧,听起来就神秘兮兮的,洞口不大,但走进去却是别有洞天。

里面光线昏暗,怪石嶙峋,偶尔还能听到水滴声,就像是仙女在弹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还有那“一线天”,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两座山峰紧紧相依,中间只留出一条狭窄的缝隙,抬头望去,天空就像是被切成了一条线,阳光从缝隙中洒下来,形成一道金色的光柱,美得让人窒息。

你站在那儿,感觉自己就像是被大自然拥抱在怀里,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别忘了还有那“瀑布群”,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条白练从山间倾泻而下,水声轰鸣,气势磅礴。

走近了看,那水珠四溅,仿佛能洗净人心灵的尘埃。

站在瀑布前,闭上眼睛深呼吸,那清凉的水汽扑面而来,整个人都变得神清气爽起来。

当然啦,老山界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那“云海日出”,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在群山之上时,那场面简直壮观得让人想流泪。

还有那些隐藏在山林间的古村落,青石板路、老木屋、袅袅炊烟,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和谐,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总的来说啊,老山界就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它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

如果你还没去过老山界的话,那可真是一大遗憾啊。

老山界课文重点笔记

老山界课文重点笔记

老山界课文重点笔记在我们的语文学习旅程中,有一篇课文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记忆的银河里闪闪发光,那就是《老山界》。

这篇文章啊,可真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来说说作者陆定一吧。

他用生动的笔触,把那段艰难却充满力量的经历呈现在我们眼前。

文章讲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

老山界,那可不是一般的山啊!陡峭险峻,让人望而生畏。

红军战士们呢,却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课文里对爬山的过程描写得那叫一个详细。

比如说,“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画面,想想都觉得壮观又震撼。

红军战士们举着火把,在黑夜里前行,那星星点点的火光,不仅照亮了山路,更照亮了他们坚定的信念。

还有对环境的描写,“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这一段,把又冷又黑的夜晚写得活灵活现。

咱想想,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得多难熬啊,但他们没有抱怨,没有放弃。

说到这儿,我想起课文里描写战士们吃饭的细节。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

”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我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艰苦。

饿了,连普通的粥都觉得是美味佳肴。

还有攀爬悬崖的那段,“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这路窄得吓人,石头还不平,真不敢想象战士们是怎么一步步爬过去的。

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展现出的那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不管是陡峭的山路,还是寒冷的夜晚,都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就叫苦连天。

和红军战士们比起来,我们真的太脆弱了。

这篇课文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们从红军战士们身上汲取了力量。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6 老山界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长征胜利后不久,时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作者就写下了这篇回忆录,记叙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二、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长征时,他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满望:十分希望。

惊惶huáng:惊慌,恐惧。

攀谈:闲谈。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绝壁:极陡峭难以攀援的山崖。

蜷quán:弯曲。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苛kē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捐,赋税。

酣hān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二、主题概述课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热情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路远,表现出爬山的困难。

第二部分(第2—32段):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长征途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四、思考探究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前一天的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黑到达山脚;第二天半夜一点多,到达山腰;黎明时,从山腰出发,经过雷公岩;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后,一气儿跑到宿营地。

2.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6 《老山界》课件(共25张PPT).ppt

6 《老山界》课件(共25张PPT).ppt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 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 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 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一开始, 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 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 时,她“欢喜”的接受了。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 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 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 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 文章的主题。
天 夜里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半夜 山路上 红军战士
事件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 瑶民理解了红军。
准备爬山 夜行军 半夜露宿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 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 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奇观”奇在哪里?“奇观”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处境难
第四层:(31—32)红军下山情景,胜利到 达营地的喜悦之情。
主要内容有:
1.一口气跑下山,一直到宿营地; 2.红军部队养成一种新习惯;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 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 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 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 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 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老山界课文原文七年级下册

老山界课文原文七年级下册

老山界课文原文七年级下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老山界》是一篇讲述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通常被用作中学生生活阅读的课文内容。

本文将对七年级下册的《老山界》这篇课文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老山界》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

在这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叫老王的男人,他和儿子、孙子一起生活在一座山脚下。

老王是一个开朗、善良的人,平时喜欢和邻居们聊天、帮助他们劳作。

这个小村庄的生活并不容易,人们在耕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课文以老王的儿子和孙子在田地里劳作时的情景展开。

他们在烈日下辛苦劳作,却徒劳无功,劳作辛苦而生活并不富裕。

但尽管如此,老王一家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努力生活,努力工作。

他们在山村里的生活虽然艰辛,却也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老山界》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表现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乐观。

尽管生活并不容易,但老王一家都展示出了坚强、努力和乐观的品质。

他们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展现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团结。

通过阅读《老山界》,学生们可以了解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体会到农民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亲情。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品格。

《老山界》这篇课文是一篇温馨感人的故事,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展示了人们在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乐观。

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可以从中受益,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少年。

第二篇示例:《老山界》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老山界的一次经历,展现了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本文将从内容、主题和人物等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通过对老山界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老山界习题精选及答案

老山界习题精选及答案

老山界习题精选及答案老山界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阵地之一,它是位于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交界处的一座山地。

在抗日战争期间,老山界就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战略地位,艰苦卓绝的战斗使得这座山地成为了人民对日本侵略军的重要抗击力量。

现如今,老山界被国家将其作为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和经济旅游的地点。

在教育旅游当中,老山界的习题也被广泛传播,不仅是历史考试必考题的经典范例,也是中小学生们用以丰富知识和锻炼能力的绝佳材料。

一、选择题1、关于老山界,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老山界位于中国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交界处。

B、老山界在抗日战争期间是人民对日本侵略军的重要抗击力量。

C、现如今,老山界已经被国家将其作为爱国主题教育和经济旅游的地点。

D、老山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山地。

答案:D2、以下哪一句话与老山界没有任何关系?A、老山界的英雄事迹鼓舞了全国人民。

B、老山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它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C、老山界是中国著名的景点之一,时至今日,它仍然被大量游客所游览。

D、抗日战争是老山界进入历史舞台的重要契机。

答案:C3、作为历史的重要阵地,老山界的作用还体现在哪个方面?A、文化教育B、军事防御C、经济发展D、社会治理答案:B二、填空题1、老山界被国家确定为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和经济_______的地点。

2、在抗日战争期间,老山界对中国取得最终胜利有着重要的_______作用。

3、老山界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历史上中国的重要_______地区。

答案:1、旅游;2、军事;3、战略三、简答题1、老山界在哪个历史时期才开始被人们所关注?答:抗日战争时期。

2、为什么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国的战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答:老山界地势险要,地形复杂,自然防御能力极强。

在战争时期,它能够让防御方可以依托地形优势占据有利地形,从而消耗敌方兵力并追击敌方残军。

3、在抗日战争时期,。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4篇)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4篇)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4篇)《老山界》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精神的真实写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山界》记叙红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老山界是红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面对困难,红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2、讨论明确∠时间顺序:“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锈——半夜里——黎明的。

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难”体现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表现了红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3、红是一支人民的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教案
主备人:汪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惊惶()缴费()峭壁()咀嚼()
呜咽()蜷缩()澎湃()
2.解释词语:
苛捐杂税————酣然入梦——————
攀谈——————细切————————
二、自主学习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
以什么为线索?
回忆录;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以翻山为索
(决定翻山、翻山经过、翻山之后)
2、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展开叙述,试着概括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傍晚到了一家瑶民家攀谈,天黑到山脚,登上,之后走了半天,在山上露宿,半夜醒来,之后又睡着了。

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跑下山。

3、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1)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鼓”字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克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如改为“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

4.首尾两段的作用。

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5、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
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 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抢,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因为“山路很难走”“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机关枪声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因而不可能性有充裕的时间吃饭。

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描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精神。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星星——宝石上
所见山峰——巨人奇伟镇定
山谷——井下豪迈醒来奇观野马乐观
远大波涛声
所闻寂静
春蚕静
近切山泉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

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四、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板书设计:决定翻山————概括介绍——开篇点题山高路险——行路难
路窄天寒——睡觉难
老山界翻山经过
忍饥爬山——吃饭难
敌人追击——处境难
翻山以后————回顾长征——总结全文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