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材中鞣质的新认识

合集下载

第十四章鞣质全篇

第十四章鞣质全篇
具有20个以上的交联点才稳定,但鞣质 的分子量过大也不易键和,如鞣红不具 有此性质。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
可水解鞣质与缩合鞣质的区别
试剂 可水解鞣质 缩合鞣质
稀酸 无沉淀 暗红色沉淀
溴水 无沉淀 橘黄色沉淀
FeCl3 蓝黑色
绿色
石灰水 青灰色沉淀 棕色沉淀
提取
提取首选溶剂:50%的丙酮水溶液。 因鞣质易受空气、光线、酶等因素影响,
例:二聚体缩合鞣质
OH
HO
O
OH
OH
O
HO
OH OH
OH
OH OH
从肉桂中分离出多种缩合鞣质。
新型鞣质
兼有可水解鞣质与缩合鞣质结构与性质 的鞣质。
常见的有黄烷-鞣花酸鞣质、原花青素-鞣 花酸鞣质、黄酮-鞣花酸鞣质等。
例:黄烷-鞣花酸鞣质
HO
OH HO
OH
HO
OH

OH

HO

OO
OO
O
O

HO
O

HO
O
O
OH
HO
HO
O
OH
OH
OH OH
理化性质
性状:具有米黄色、棕色,甚至褐色的 无定形粉末(分子量500~3000)。
溶解性----水溶性(掌握) 还原性与酸性 与蛋白质的沉淀反应(掌握) 与金属离子络合--铁离子 可水解鞣质与缩合鞣质的区别(掌握)
与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鞣质分子中的酚羟基与蛋白质中的酰胺 基通过分子间的氢键结合形成不溶于水 的沉淀。
植物材料最好是新鲜的,提取操作要快。 避免用铁、铜等金属容器。 提取温度应在50℃以下。
分离

中药材有效成分 -回复

中药材有效成分 -回复

中药材有效成分-回复什么是中药材有效成分?中药材有效成分是指可以对人体产生作用或治疗特定疾病的各种化学物质。

这些有效成分是中药材发挥作用的关键。

中药材经过采摘、炮制等工艺处理后,植物组织内的有效成分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提高其药效,成为中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分类中药材有效成分可分为以下几类:1. 生物碱:生物碱是植物中含量较高的一类有效成分,常见的有阿托品、罂粟碱等。

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抗菌等作用。

2.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在中药材中含量丰富。

如黄芩中的黄芩苷、柴胡中的柴胡素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3. 醇类:醇类是中药材中另一类常见的有效成分,如黄连中的黄连素、肉桂中的肉桂醇等。

醇类具有抗菌、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4. 挥发油:挥发油是一类具有特殊的气味和挥发性的有效成分,常见的有薄荷中的薄荷脑、丁香中的丁香酚等。

挥发油具有止痛、抗菌、消炎等作用。

5. 鞣质:鞣质是中药材中含量较高的一类有效成分,常见的有五倍子中的鞣质等。

鞣质具有收敛、抗菌等作用。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是中药研究和制药的重要环节,有多种提取方法可供选择。

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提取方法:1. 水煎膏剂:这是中药研究和制药中常用的提取方法之一。

主要步骤包括将中药材粉碎后,加入适量的水,经过浸泡一段时间后,用高压锅或煮沸锅加热煮沸,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

最后通过过滤、浓缩、干燥等步骤得到水煎膏剂。

2. 乙醇法提取:乙醇法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一种常用方法。

首先将中药材粉末与乙醇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浸膏,然后通过浸泡、超声波处理、回流提取等步骤,使有效成分溶解于乙醇中。

最后通过蒸发、浓缩、干燥等步骤得到乙醇提取物。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和应用中药材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应用于预防、治疗和调节各种疾病。

中药中鞣质

中药中鞣质

中药中鞣质
【实用版】
目录
1.鞣质的定义和来源
2.鞣质的作用和应用
3.鞣质的提取和加工方法
4.鞣质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正文
【鞣质的定义和来源】
鞣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果实、树皮、根茎等中的有机化合物,通常具有较强的涩味和收敛性。

在中药中,鞣质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成分,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常见的含有鞣质的中药有五倍子、石榴皮、橡子、杜仲等。

【鞣质的作用和应用】
鞣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等,因此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

其主要作用包括:
1.抗菌:鞣质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都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2.收敛止泻:鞣质具有较强的收敛性,可用于治疗腹泻、痢疾等肠道疾病。

3.抗氧化:鞣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用于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

4.抗炎:鞣质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炎、肠炎等炎症性疾病。

【鞣质的提取和加工方法】
鞣质的提取和加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水提法:将中药材放入水中浸泡,通过加热煮沸,使鞣质溶出。

2.醇提法:将中药材放入醇类溶剂中,通过加热回流,使鞣质溶出。

3.酸提法:将中药材放入酸性溶液中,通过加热,使鞣质溶出。

4.碱提法:将中药材放入碱性溶液中,通过加热,使鞣质溶出。

【鞣质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鞣质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已发现许多鞣质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糖尿病等多种生物活性。

第七章鞣质

第七章鞣质
6、醇溶液调pH法 利用鞣质与碱成盐后难溶于醇的性质,使鞣质沉淀而 后滤除
黄烷(flavan)衍生物类为此类鞣质的前体物,故称此 类为黄烷类鞣质(flavanoid tannin)。
鞣质在植物界中分布比可水解鞣质广泛,天然鞣 质大多数属于此类,如儿茶、茶叶、虎杖、四季青、 桉树、钩藤、槟榔、桂皮、金鸡纳皮、绵马、柳皮、 赤杨、白桦、云杉、松等所含的鞣质。 缩合鞣质和空气接触,特别是在酶的影响下,容易 氧化、脱水缩合为暗棕色或红棕色的鞣红沉淀。 切开的苹果、梨、桃等水果和茶水放置后就会变成 棕色或红棕色的鞣红。 缩合鞣质与酸、碱溶液共热,或有脱水剂存在时, 鞣红的形成更为迅速,反应的温度愈高,时间愈久,所 形成鞣红的分子量愈大,在热水中溶解度也愈小
在提取过程中,鞣质可能发生氧化、聚合、解离等反 应而改变了原有的结构状态。由于提取的方法不同, 可能得到的产物也会有差异,故目前对鞣质的化学了 解得还不够深入。
鞣质根据是否被水解的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即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 (一) 可水解鞣质类 可水解鞣质(hydrolysable tannins)过去被称为焦性没 食子酚鞣质,具有酯键和甙键的结构。易被酸、碱、 酶(特别是鞣酶(tannase)所水解,在水中长时间加热也 能被水解而失去鞣质的特性。
缩合鞣质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目前还未完全清楚。 一些假说和植物中实际分离得到的缩合鞣质说明与 羟基黄烷有关,特别是与羟基黄烷—3—醇和羟基黄 烷—3,4—二醇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羟基黄烷类是缩合鞣质的前体,羟基黄烷单元之间 以碳—碳相连缩合为鞣质,故不能被酸水解。这一点可 与可水解鞣质相区别,但缩合鞣质分子中也可能有碳— 氧键(酯键、醚键)存在。
4、与蛋白质作用 鞣质可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沉淀。用以 检识、提取或除去鞣质的常用方法。 5、与三氯化铁作用 鞣质的水溶液可与三氯化铁作用反应呈蓝黑色或 绿黑色,通常用以作为鞣质的检识反应,蓝.黑墨水的 制造也是利用鞣质这一性质。 6、与重金属盐作用 鞣质的水溶液能与醋酸铅、醋酸铜、氯化亚锡等 重金属盐产生沉淀反应,这一性质通常用于鞣质的提取 分离或除去中药提取液中的鞣质。

中药化学鞣质

中药化学鞣质

OH HO
COOCH2
HO
HO
O
HO
OH H
COO O O
OH
HO
CO OC
OH
OH
HO
OH
山茶素B
HO
OHHO
OH
OH OH
三、鞣质的理化性质
1. 多为灰白色无定形粉末,吸湿性。
2. 极性强,溶于水、甲醇、乙醇、丙 酮,可溶于醋酸乙酯、丙酮和乙醇 的混合液。难溶于氯仿、苯等。
3. 含酚羟基多,易被氧化,为强还原 剂,能还原斐林试剂。
一、鞣质(Tannins)的概述
(一)定义
原指具有鞣制皮革作用的物质。
现指没食子酸(或其聚合物) 的葡萄糖(或其他多元醇)酯、黄 烷醇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以及二者 共同组成的植物多元酚类化合物 (polyphenols)。
(二)生物活性
• 抗肿瘤——茶叶中的EGCG;月见 草素B
• 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 老
喷b后显橙色 可水解鞣质——喷a显蓝色,
喷b后变无色。 黄酮——喷a显暗绿色,喷b后变黄色
五、提取分离 (一)提取
提取溶剂:50~70%含水丙酮 提取方法:组织破碎法、冷浸法 注意事项:新鲜药材为好;
冷冻或用丙酮浸泡保存。
原料 50%~70%含水丙酮,室温高 速搅碎机内破碎成匀浆, 甩滤,药渣反复提3次
植物体内形成的,在热酸—醇处 理下能生成花色素的物质。
HO
O
OH OH
OH
木犀草黄烷(luteoliflavan)
HO
O
OH OH
OH OH HO
OH OH
原花青定C-1
OH
HO
OH OH

鞣质

鞣质

鞣质百科名片鞣质(tannins),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

鞣质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故可用来鞣皮,即与兽皮中的蛋白质相结合,使皮成为致密、柔韧、难于透水且不易腐败的革,因此称为鞣质。

鞣质存在于多种树木(如橡树和漆树)的树皮和果实中,也是这些树木受昆虫侵袭而生成的虫瘿中的主要成分,含量达50%~70%。

鞣质为黄色或棕黄色无定形松散粉末;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变深;有强吸湿性;不溶于乙醚、苯、氯仿,易溶于水、乙醇、丙酮;水溶液味涩;在210~215℃分解。

分布鞣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约70%以上的生药中含有鞣质类化合物,尤以在裸子植物及双子叶植物的杨柳科、山毛榉科、蓼科、蔷薇科、豆科、桃金娘科和茜草科中为多。

鞣质存在于植物的皮、木、叶、根、果实等部位,树皮中尤为常见,某些虫瘿(galls)中含量特别多,如五倍子所含鞣质的量可高达70%以上。

在正常生活的细胞中,鞣质仅存在于液泡中,不与原生质接触,大多呈游离状态存在,部分与其它物质(如生物碱类)结合而存在。

应用鞣质具收敛性,内服可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溃疡和水泻等症;外用于创伤、灼伤,可使创伤后渗出物中蛋白质凝固,形成痂膜,可减少分泌和防止感染,鞣质能使创面的微血管收缩,有局部止血作用。

鞣质能凝固微生物体内的原生质,故有抑菌作用,有些鞣质具抗病毒作用,如贯众能抑制多种流感病毒。

鞣质可用作生物碱及某些重金属中毒时的解毒剂。

鞣质具较强的还原性,可清除生物体内的超氧自由基,延缓衰老。

此外,鞣质还有抗变态反应、抗炎、驱虫、降血压等作用。

人类对鞣质的应用可追溯到5000年以前。

具《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散者收之,是立法的依据。

老年、久病、元气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泻痢不止、滑精遗尿,应用固涩收敛滑脱、遏制气血津液的耗散,该种治疗方法叫固涩法。

现代研究表明固涩类药物都含有丰富的鞣质成分。

鞣质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属于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和蔬菜中,大约70%天然植物中均含有鞣质。

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检识技术—鞣质(中药化学课件)

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检识技术—鞣质(中药化学课件)
多元醇形成的酯。
HOOC HO
OH
HO
OH
HO
OH COOH
六羟基
联苯二酸
2H2O HO
O CO
OH OH
HO
OC
O
逆没食子酸
O
CO
OH
HO
OH
HO H2O
OH COOH
黄没食子酸
可水解鞣质——逆没食子鞣质
O C O OH
HO
OH
HO OR COOH
R= -glc-glc 诃子鞣质
可水解鞣质——逆没食子鞣质
3.还原性 鞣质具有较强还原性,能还原斐林试剂,可使 KMnO4褪色, 鞣质极易被氧化,碱性条件下能使其氧化速度加快。
4.沉淀特性
(1)与蛋白质作用:鞣质可与蛋白质(如明胶溶液)结合生 成沉淀,使蛋白质变性。
(2)与重金属盐的作用:鞣质分子中有邻位酚羟基,故可与 多种金属离子鳌合。鞣质的水溶液遇Fe3+产生蓝(黑)色或绿 (黑色)色或沉淀,由于大多数植物药材中含有鞣质,因此通过 煎煮法提取药材中有效成分时,应避免铁器接触。
然后冷藏24小时,滤过
沉淀
滤液
低温可使之沉淀
灌封于安瓿再次加热灭菌
中药注射剂
(2)石灰法
方法一
中药水溶液
加氢氧化钙
沉淀
滤液
鞣质可与氢氧化 钙产生钙盐沉淀
方法二
中药粗粉
药材中加入石灰乳, 用各种方法提取。
提取液
鞣质与钙盐产生 沉淀留在药材中。
(3)明胶法
已分离提纯
中药水提液
加入4%明胶溶液,滤过
沉淀
HO HO HO HO
HOOC
OH
COO CH2 O

2019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讲义--中药化学--第十单元-鞣质精选全文完整版

2019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讲义--中药化学--第十单元-鞣质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药化学——第十单元鞣质一、分类与结构(一)鞣质的结构定义鞣质是指由没食子酸(或其聚合物)的葡萄糖(及其他多元醇)酯、黄烷醇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以及两者混合共同组成的植物多元酚。

(二)分类根据鞣质的化学结构特征,将鞣质分为可水解鞣质、缩合鞣质及复合鞣质三大类。

1.可水解鞣质代表化合物没食子鞣质五倍子中的五倍子鞣质逆没食子鞣质仙鹤草中的仙鹤草因;老鹳草中的老鹳草素;月见草中的月见草素B;地榆中的地榆素H-2;诃子中的诃子次酸可水解鞣质低聚体山茱萸中的山茱萸素A、D、E为二聚体,山茱萸素C、F为三聚体,地榆中的地榆素H-11为四聚体C-苷鞣质木麻黄宁、旌节花素咖啡鞣质咖啡豆中含有2.缩合鞣质类(1)黄烷-3-醇类(2)黄烷-3,4-二醇类(3)原花色素类3.复合鞣质类如山茶素B、山茶素D、番石榴素A、番石榴素C等。

二、理化性质(一)物理性质1.性状:鞣质除少数为结晶状(如老鹳草素)外,大多为灰白色无定形粉末,并多有吸湿性。

2.极性:鞣质极性较强,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可溶于乙酸乙酯、丙酮和乙醇的混合液,难溶或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石油醚等。

(二)化学性质还原性含有很多酚羟基,为强还原剂,很易被氧化,能还原斐林试剂与蛋白质沉淀鞣质能与蛋白质结合产生不溶于水的沉淀,能使明胶从水溶液中沉淀析出与重金属盐沉淀能与重金属盐,如醋酸铅、醋酸铜、氯化亚锡或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溶液等作用,生成沉淀三、提取与分离(一)提取提取鞣质的中药原料最好用新鲜原料,且宜立即浸提,也可以用冷冻或浸泡在丙酮中的方法贮存。

原料的干燥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以避免鞣质在水分、日光、氧气和酶的作用下变质。

提取鞣质时使用最普遍的溶剂是50%~70%含水丙酮,其比例视原料含水率而异。

(二)分离1.溶剂法2.沉淀法(明胶)3.柱色谱法4.高效液相色谱法A型题鞣质的化合物结构类型属于A.多元酚类B.含硫化合物C.脂肪酸类D.甾体类E.多糖类『正确答案』A根据水解产物不同分类,五倍子鞣质属于A.咖啡鞣质B.逆没食子鞣质C.可水解鞣质低聚体D.缩合鞣质E.没食子鞣质『正确答案』E从植物中提取鞣质最常用的溶剂是A.乙醚B.丙酮C.含水丙酮D.含水正丁醇E.甲醇『正确答案』CB型题A.与三氯化铁显色B.与醋酸铅沉淀C.有还原性D.与生物碱沉淀E.与蛋白质沉淀鞣质容易被氧化是因为其可用明胶沉淀法提纯鞣质,是因为其『正确答案』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2 施觉民 , 镣宝林 , 阮景文 , 等. 复方枯木 口服灌 的药理和毒理研究.
a M, e t a 1 .Wo o d f o r d i n D a n d m o f MB L 1 0 一n n g S t r u t -
9 ( l 血
T+ Ki mu r aY+ Yo s h i d aT+ e t a 1 . S t u d i e s o nA e t i ' , 4 t i e so f T a n -
n i n s a n d R e l a t e d C: q c 忡 b f r 唧 Me d i c i n a l P l a n t s a n d D t q 萨. I I n h i v - i r o n yE f f e c t s 眦 L j md ̄ 眦 . C h e m P km t i o ni n t o c h o n d  ̄ a a n d 血 ∞哪 f o
2 剂延择 , 袁
核磁共振分析 ( I ) . 天然产物研 究与开发. 1 9 9 5 , 7 ( 3 ) ; 1 3 江苏新压学院 冲 药大辞典 上海 上海科技 出版社 , 1 9 8 6 . 5 0 2 4 王慧菇 涩睐中草药的化 学成分及与药效关系 的研 究. 硕 士研究生
论 文. 1 9 9 3 年6 月
作用的占 1 / 3 。 现代药理研究还证明鞣质有抑菌、 抗病毒M、 抗 肿瘤I ' r , s 3 抗 氧化 I ' a d o ] 等 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 引起 了人 f 】 的普遍
关注, 广泛应用于食品、 医药领域。以鞣质类化合物为有效成 分的抗肿 瘤中药二类新 药威麦宁胶 囊的研 制成功 [ 1 1 _ , 为 含该 存在 。 结构不同的鞣 质 , 其物理 、 化学性质不 同, 生物 活性及 其 类化 台物 的新 药开发提 供了典范 。 强 度也 不同 。 6 鞣质的毒性 2 鞣质的稳定性 r 、 / 由鞣质单体引起的毒性反应, : c a l f 报道很少。 但是人们常 众 所周知 , 鞣质 的稳定性差 。 但从分离 得到的鞣质类化 合 常将使用了鞣质的混合物或未除尽鞣质混合物的制剂( 如中 p / 物来看, 鞣质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结构。 可水解鞣质在 药注射剂) , 在注射给药后发生肌肉结块、 疼痛等不明原因的 有 机溶剂 中太部分 比较 稳定 , 但 在水及 潮湿 的空气 中会慢 慢 r 毒性反应归咎于鞣质, 其实这并不是鞣质的单体所致。 经1 : 1 服 分解 。 如 可水解 鞣质在 甲醇 、 丙酮溶液 中即使放置过夜 也不 会 给药 , 应 用多年 的中草药五倍子 、 诃子 、 老鹤 草均富 含鞣质 , 但 明显分解 , 在 弱酸溶液 中也相对稳定 。 但在P H =7 的磷 酸缓 冲 并没有发现 明显 的毒副 作用。 药用植物橙木也富含鞣质 , : c a l f 液中, 3 7 ℃放置过夜 , 剜8 4 的 g e r a n i i n 发 生分 解 。当用沸 水 报道 [ 1 2 对 以桩木为主要成 分的复 方楗 本 口 服掖 进行 的毒理学 提取g e r a n i i n 时, 3 O mi n内即水 解为逆设 食子 酸 、 设食 子酸 和 研 究表 明: 该制剂 毒性很低 , 使用安全 。摧木提取 物的急性毒 。 】 a n , 而。 汕 g _ n 在热水中却相当稳定 。 可见 , 不同结构 的 性试验也证明其毒性极低。 可以看出, 鞣质的毒性既与给药途 鞣质类化合物 稳定性 不同。 缩合鞣质在空气 中 很不 稳定 , 通 常 径密切相关, Y - -  ̄l l 质的纯度( 单体还是混合物) 等因素有关 , 会发 生氧化 ; 在溶液 中也常常缩合 成鞣 红沉淀 , 如茶 水久置 色 所以在讨论鞣质的毒副 作用时 , 要从 多方面综合考虑 , 进行深 泽变深 , 出现茶垢就是这个道理 。 入 的研 究 , 才能真正认识 鞣质的毒性 。 3 鞣 质的结 昌性 鞣质的研 究在许 多方面 已经 取得 了重大 进 展 , 改 变 了人 鞣 质具 有多个酚羟基 , 极性强 , 稳定性差 , 不易得 到结晶 , 们对它的传统认识 。但是 , 对其药剂 学、 药理学 、 毒理学 、 药动 尤其是可水解鞣质, 即使是单体成分也多为无定型粉末。但 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深入。随着对其认识的改 是, 随着鞣质分离 方法的不断改进和纯 度的不断提高 , 已经 得 变 , 对鞣质的研究会全 面展开。 到 了 多种较 稳定 的结 晶性 化 合物 。继 日本 学 者得到 第 一 个 参 考 文 献
济 南2 5 0 0 3 1 )
黄色结晶 g e r a n i i n 后, 我 国学者刘 延泽从中草药 鬼灯 檠 中得到
的无色针晶 1 , 2 , 4 , 6 一 四- O -  ̄ t R子酰基 D葡萄糖 和从诃子 年 以来, H a s l a m 将“ 植物 鞣质 ” 改 称 为 植 物 多 酚 ( p l a n t 中得 到的 白色针晶诃 子酸 ( c h e h t l i n i c a c i d ) 等, 均属 于可 水解 鞣质单元体 。 p o l y p h e n o l s ) 或“ 复杂 酚 , 而 对 药 用植 物 中鞣 质 的研 究 是 在 1 9 7 5 年 以后 , 由日 本学者奥 田拓男 ( O k u d a ) 和西 冈五夫 ( N i s h — 4 糕 质的涩味 通常一提到鞣质 , 人 们就会 与涩味 ( 指 口感 ) 相联 系。 事实 i o k a ) 首 先开始的。 迄今为止 , 已发现了 4 0 0多种新 的鞣质及 多 上, 从收载于 日本药典的糙牛 儿苗科植物 G e r a n i u m t h u n b e r s i i 元酚类化合物 。 中得到 的鞣质类 化台物 g e r a n i i n , 却尝 不 到涩 味, 产 于我 国的 1 药 用植物 中鞣 质的化 学分类

* 河南省中医研究院 ** 河南 中医学院
1 孙达旺. 植物单体化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 9 9 2 . 8
维普资讯

3 6・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珂, 冀春 茹 鬼灯檠 中单宁类化 合物 的分离 及结构 的
¨ 6 Z
1 9 9 9 年 第6 卷第 l 1 期
B】 l 1 。 1 9 8 3 , 3 1 ( 5 ) 1 1 6 2 5  ̄1 6 3 1 皓眦 t h eAc i f v i t i e  ̄ 0 f T a n -
5 马秀璋 . 千屈菜 中新 的丹宁成分. 硬士研究生论文. 1 9 9 4 年 6月
6 T  ̄ k e e h i M. T 丑 T l k a Y, T  ̄ t k e h a r a M, e t . S t f u l I 陀a n d A n t i h e q  ̄ e t i c A e e v i t yⅢl 瑚 g t h e Ta n r a x  ̄ P h y t o c b e mi s t r y , 1 9 8 5 , 2 4 ( 1 0 ) ; 2 2 4 5~
最 初 鞣质分 为可 水解鞣 质 ( h y d r o l y z a b l e t a n n i n s ) 和 缩 合 鞣质 ( c c m d e m  ̄d t a n n i s) n  ̄ , 后来 又发现 了这两种 类型 的结 合体 , 称之为复合 鞣质 ( c o m p l e x t a n n i n s ) , 目前将 其分 为三 太 类。 又根据其 水解所 得的酚酸及多元醇的不 同, 分 为没食 子鞣 质( g a l l i c t a n n i n s ) 、 逆 没食子 鞣质 ( e l h g i t a n n i  ̄) 、 C - 甙 鞣质 ( C - y c o s i d i c t a n n i s) n 和咖啡鞣质 。 根据可 水解鞣 质所含 多元醇核 ( 通 常是 葡 萄糖 核 ) 的数 目不 同 , 又分 为 可 水解 鞣质 单 元 体 ( r a c r o o m e r ) 、 二聚体 ( d i m e r ) 、 三聚体 ( t r i m e r ) 和 四聚体 ( t e - t r a n i e r ) 。缩 台鞣 质一般不 水解 , 认 为羟 基黄静 3 . 醇 和羟基 黄 烷3 , 4二 醇很 可能是缩台鞣 质 的前体 。羟基黄烷醇 之间是以 C q 2 键缩合 而成鞣质的 , 故不为酸所 水解 , 也可能有 ∞ 键 的
2 2 5 0
1 0 K i r a t  ̄ aY, O k u d aH, Mo 6K, 吼a L
i r ms a ndRe l a t e d c( 盯I p 0 岫
Me d i c i n a lPl a n t s a ndn 1 。 I V, Ef t -
B u l l , 1 9 8 4 , 3 2 ( 5 ) : 1 8 6 6  ̄1 8 7 1
o f Hy a r o l y z a b l e t  ̄ l i l l s i n Mo u s e
7 1 5 ̄ 7 1 8

王义林 . 抗癌 新药威麦宁. 中国新药杂志 , 1 9 9 8 , 7 ( 1 ) 1 7 3 中药通报 , 1 9 8 8 , 1 3 ( 2 ) ≈ 3 9
7 G a l l Uຫໍສະໝຸດ №I | e 1 h E, K h s k D. 吼a 1 . An i f t u me r -p r o mo i t n g Ac t i v i t i e s C a r c i n o g e mi s + 1 9 9 2 ・ 1 3 ( 1 4 ) }
f e c mo f Vmi o u s Ex -  ̄ : a c t so fG e r a n i i He r e h a n dG a a n dI j
o nI A v e rI 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