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因果论

合集下载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一个重要的道德理论。

它阐述了一个人所做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果报,而这个果报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生命和命运。

在这个理论中,善恶因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应该通过行善积德来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佛教因果业报论强调了个人责任和自我决定。

根据这个理论,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自己未来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做了善良的行为,比如帮助他人、慈善捐款等,他将会得到善果,得到快乐和幸福的回报。

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了恶劣的行为,比如偷盗、伤害他人等,他将会得到恶果,承受痛苦和不幸的后果。

这就为每个人的行为负责任提供了一个准则,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追求正直和道德。

作为佛教徒,人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做任何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因为所有的行为都会造成因果关系,所以一个人不应该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该从长远来看待每个行为的后果。

通过追随正义和道德的准则,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正面的回报。

佛教因果业报论也呼吁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对已经造成的因果关系承担责任,还要尽可能地修正错误的行为,以免继续承受恶果。

佛教因果业报论强调了善念和善行的重要性。

根据佛教教义,一个人的意念和意识对他的行动和结果有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心存善念,思考善良和利他的想法,他将会倾向于做出正直和慈善的行动。

反之,如果一个人心存邪念,思考自私和马虎的想法,他将会倾向于做出恶劣和不公正的行动。

佛教因果业报论鼓励人们培养善念和修行善行,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摆脱困难和痛苦,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沦丧和利益至上的现象比比皆是。

佛教因果业报论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和指导方针,帮助人们认识到个体行为对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因果关系,并且努力追求善良和正直的行动,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强调因果循环,即人们所做的善恶业果必有所报,而且报应是不可逃避的。

因果业报论在佛教中具有非常深刻的道德意义,对于教导人们做善行、避恶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道德意义的角度,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修养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它告诉人们,一切善恶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恶行则会带来恶果。

这种因果清楚、不可逃避的规律,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起到了巨大的警示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更加审慎和慎重,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这种清晰的因果关系,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教导人们应该积极努力做善行,避免恶行。

因果业报论强调因果循环,告诉人们善恶行为不是一时的,而是影响整个生命的。

在修行的过程中,人们会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去做善事、避免恶行,培养高尚的品德。

通过不断地做善行,避开恶行,人们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修养品德,使其高尚、纯净。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人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品德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果业报论教导人们要善待他人,不伤害他人,因为伤害他人就是在制造恶果。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们会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和伤害,以此来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行为方面,因果业报论也教导人们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他人,做一些善事,因为这样做会带来好的果报。

通过人们的积极善行,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个人修行和精神境界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因果业报论中,修行者努力追求清净善良的心灵状态,修福慧,以期获得善果。

在修行的过程中,因果业报论对于修行者的道德要求明确清晰,要求他们坚持善行,远离恶行,培养正信正念,修心养性,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核心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关系,每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都是由他们过去的业力所决定的。

业是指因果关系,它产生了一个人的因素和行为,包括言语、思想和行动,这些是人类诞生时带入的,其影响为绵延不绝。

这涵盖了广泛的行为,从生活中无意识的小动作到意识行为,都可以成为产生业力的原因。

佛教的因果业报论具有重大的道德意义。

首先,它鼓励着人们进行善行,促进了行为的道德性。

佛教倡导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表示当人们行善时,会吸引更多的善缘,获得不断增长的福报,反之亦然。

因此,这种教义可以鼓励人们行善,让他们远离邪恶和不道德的行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其次,佛教因果业报论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和罪行,并为之感到羞愧。

佛教认为,当我们伤害他人时,我们会产生恶业,这些业将会回报我们。

这种认识具有重大的道德意义,它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这个意识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心,使他们更加关心他人,更加谨慎自己的言行。

第三,佛教因果业报论还可以帮助人们寻求救赎和平静。

当人们做了坏事,他们内心的恶感和内疚会影响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

而佛教因果业报论的概念则提供了一种寻求救赎和解脱的方式。

它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寻求善行来弥补错误,以此来减轻心理重负,重获内心的平静。

最后,佛教因果业报论还可以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

佛教认为,所有人在面对善恶的选择时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高低、圣与凡,都需承担自己的行为导致的结果,这保证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平等性和公正性。

并且,在佛教眼中,公正和平等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这一点也可以体现在佛教因果业报论中。

总之,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非常重大。

这个教义不仅鼓励人们行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和罪行,还可以帮助人们寻求救赎和平静,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

这些道德意义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遵守道德准则,促进了成功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发展。

如何讲解佛教因果

如何讲解佛教因果

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朋友们,也许大家听过佛经当中的这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等等。

这些都是因果报应真假的最好说明。

这些就是佛教的因果了。

那么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因果。

佛教的因果通常指的是“原因与结果”。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由因生果,因果必然。

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

其实就是指的“因缘果报”佛教的困果是指三世的因果。

佛教的困果,是把困果放在相当时间段来加以认识的,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困果。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起因和结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因缘果报其中的“因”有一个“大”字,说明在因缘果里因是最大的,是大哥,而缘是弟弟,而因同缘结合起来就是“果”了。

这就是说,因是绝对的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比如我导游的出生就确定了,比如我的身体有多高,我长成什么样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等等,如果我出生在富豪家,我可能就不会出来这么苦的带团了,如果出生在平凡的家里,我就必须出来努力挣钱。

因为这个“命”不是我选的,是上天决定的。

这就是“因”这就是绝对的,也就是“种子”就如“种瓜得瓜”一样,你种出瓜,永远不可能得出豆。

所以因是“缘”“果”“业”“报”的种子。

“缘”字左边是“纟”字部,就好象是丝一样牵缠不清,这就叫做“缘”,缘同因比较起来是“疏而弱力”的,和我们比较远,力量也比较小,所以是“相对”的,而因是“绝对”的,就比如我们导游接到一个团。

团里的客人是固定的,人数是多少,从什么地方来,你是没办法选择的,那么这个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团非常好,碰到一个导游好好的真诚的对客人,讲解好,服务好,征服了客人,那么这个团结果就很好。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这个团来到这里,没有碰到好的时间,好的导游,对导游防备心理很重,导游受了打击,就不想好好对待他们。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道德意义非常深远。

因果论认为,人所做的每一个善恶行为都会在未来得到相应的报应,这是一个自然、不可避免的过程。

因此,佛教因果业报论可以为人们提供强烈的道德规范,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塑造自己的未来。

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之一是“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意味着,人所做的善恶行为必然会有相应的因和果,也就是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一个人做了善事,那么未来必然会有好的果报,而如果一个人做了恶事,那么未来必然会遭受惩罚。

因此,佛教因果业报论鼓励人们做善事,不做恶事,以此获得美好的未来。

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之二是“业力累积”,即所有善恶行为都会在一个人的业力中累积,积累越多则因果关系就越紧密。

这意味着,人们不能依赖一时的好运,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善事,因为每个善行都会增加他们积累的业力。

这样,即使一时遭受挫折,也能够安心度过,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尽力做了善事,未来必然会有好的结果。

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之三是“减少恶业的累积”,即减少做恶事所带来的恶果。

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有恶习,如贪婪、嫉妒或懒惰等,他可以通过培养善根,如慈悲、善良和勤奋,来减少自己积累的恶业。

这样,他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避免受到严厉的惩罚,获得更好的未来。

总之,佛教因果业报论在道德上的意义非常深远,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道德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

通过坚持做善事,积累合适的业力,减少恶业的累积,保持清明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美好的未来。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一种道德伦理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人们的行为会产生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不仅仅是指生前行为的结果,也包括生死轮回。

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在于启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远离罪恶,走向光明。

首先,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坏的行为会带来坏的果报。

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做好事的习惯,做出善良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好的果报。

反之,如果我们常常做恶,违背良心,那么我们肯定会受到坏的果报。

这就是“因果不虚”的道理。

因此,佛教认为,做好事是人应该尽的义务,因为它能够为个人带来善果,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其次,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所有行为都有因果,所有行为都有影响。

这种思想警示我们: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影响我们自己的,也可能影响到别人。

佛教强调“一切众生皆苦”,即所有众生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会受到因果的影响。

如果我们做出了坏事,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所以我们需要在行为上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尽可能地减少伤害。

这也是当今社会提倡的“善良”“正义”的核心理念。

第三,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想法也会产生因果。

因为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念坏的事情,就很容易做出坏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念好的事情,就更容易做出好的行为。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通过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心态和精神,净化自己的内心,从而对外界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

最后,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道德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好的果报,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净化和救度众生。

佛教不仅关注个人的行为和果报,也关心所有众生的痛苦和迷惘。

佛教倡导“舍己为人”,即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得利。

所以佛教强调“菩萨心肠”,倡导爱与慈悲。

这样的道德观念,可以引导我们在社会中发挥正面的作用,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总之,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是很深刻和广泛的。

浅谈佛家因果关系[攻略]

浅谈佛家因果关系[攻略]

浅谈因果关系今天作一个简单的开示,谈一谈因果的问题,其中包括因果的本体、分别、支分细节以及对因果的疑问。

什么叫做因果呢?比如说一个人去偷盗,偷了东西以后,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个是因呢?我们经常讲的业,在这里和因是一回事。

偷盗人用手去抓一个东西放到自己的包里,这是不是叫做因呢?当一个人心里想:我要去偷这个东西,这个起心动念是因吗?上述身口意行为当中到底哪一个是因?一切有部和唯识宗对于因果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名言谛中比较究竟的是唯识宗所阐述的观点。

他们认为,每一个人自从无始以来到成佛之间,都有一个心的相续,此心相续有时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识,有时候没有,无论它有怎样不同的分别,总有一个恒时不灭的存在,叫阿赖耶识。

造了业以后,就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一个种子。

还有一个比喻是:下雪的时候,将墨水倒在雪里,雪就变成了墨水的颜色,雪化之后,在地上就可以看到这种颜色。

同样的,如果以烦恼去造业,当这个烦恼消失的时候,这个业就会留在阿赖耶识上。

业(或因)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如稻谷的种子,我们肉眼看不出它能发生稻芽,但是它确实蕴藏着这样的能力,同样,当阿赖耶识上播下一个业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因缘成熟后,它就会产生出“果”,这个果也叫报应。

所以因(或业)的本性就是阿赖耶识上这种特殊的能力。

当一个人杀生、偷盗的行为完成以后,在他的阿赖耶识上就会留下这个行为的种子。

这颗种子什么时候发芽是不定的。

经书中常用粮食的比喻来说明报应的早晚。

粮食蔬菜品种繁多,它们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

有些成熟只需要一两个月,有些却需要五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种差异来自于种子本身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

同样的,经书里讲因的成熟有四种:一是今生报应。

比如年轻的时候造业,中老年时得报,有时甚至更快,当下就可以看到果报,这是什么原因呢?某些特殊因缘可以使果迅速出现,这个很快成熟的业,来自于它的对境和动机,在《百业经》中就汇集了很多这样的公案。

比如说,僧众和普通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对境,如果偷僧众的东西或毁谤僧众很严重的话,就有可能在当下或今生见到报应;如果对境是一般人,肯定是有果报,但不一定马上或在这一生显现,这种差别是由对境不同而产生的。

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_黄亚娟

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_黄亚娟

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_黄亚娟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理论的重要根基。

它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受到因果关系的支配,每个人的善恶行为都会给自身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回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并因此引起人在前世、现世和来世三世间轮回。

因果报应论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学说,是阐发道德和生命关系的理论。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学者结合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对因果报应做出了新论证和新的阐述,体现了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

1.因果报应论产生的根源佛教讲“业”、“业报”。

业,可以理解为造作的意思,即每个人的身心活动。

佛教认为,这种活动和因果关系相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业力”,这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是创造未来生命的动力。

业,从形态上分,有身业、口业和意业三种;从性质上分,有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类。

善业招善报,恶业招恶报,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不招果报。

业是人类向上努力或向下堕落的根据。

如唐朝僧人王梵志的诗所云:世间日月明,皎皎照众生。

贵者承车马,贱者膊担行。

富者前身种,贫者悭贪者。

贫富有殊别,业报自相迎。

闻强造功德,吃着自身荣。

智者天上去,愚者入深坑。

[1]这首诗通过描绘人世间贫富不等、贵贱悬殊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因果报应思想。

佛教的因果报应是善因必产善果,恶因必产恶果,并有“十恶”、“十善”之说。

“十善”与“十恶”相对。

“十恶”指:⑴杀生;⑵偷盗;⑶邪淫;⑷妄语;⑸两舌(挑拨离间);⑹恶口(恶骂);⑺绮语(杂秽语);⑻贪欲;⑼嗔恚;⑽邪见。

离这十恶则是十善。

十恶和十善,依照顺序,一至三属身业,四至七属口业,后三者属意业,通称为“身三,口四,意三。

”从内容来看,十恶、十善基本上是道德修养问题。

佛教因果报应论认为道德的高下是决定人的地位、命运和未来的根本要素。

可见善业恶业就是果报的根源,行善便能向上逐渐求得解脱,行恶却会向下堕入痛苦的深渊。

2.因果报应如何实现因果报应是如何实现的?这是因果报应说的一个根本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佛教因果论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自古以来很多的仁人志士对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佛学的理论对文
学、艺术、修身等不同的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课题从佛教中的因果论和缘起论进行论述,讲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这些的因果关系中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事物的发展和联系。

关键词佛教因果论缘起论应用
一、佛教因果论简介
佛教的起源地是印度,在公元前由印度传入到中国。

经过历史的演变、民族、文化的熏陶等使得佛教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我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汉传佛教、藏地佛教、上座部佛教。

而因果关系是佛学理论中阐述最多的一个板块,因果论是佛学理论中的基础和核心,一般而言不懂得因果论就不能更好的理解佛学,更不能彻底的完成对佛家思想的感悟。

佛教因果论是讲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因果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我们没看到的只是结果还没有表现出来。

因果论的精髓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

佛学揭示的是因果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环境,也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光法师曾经说过:“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佛教中的各种菩萨也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他们只是比一般的普通人更加的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能更好的预测出事
2
物的发展态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崇拜菩萨的原因。

3
业、因、缘、果、报即因果,意思是造作、活动。

人们的一切身心活动包括“三业”,“三业”即身、口、意。

代表的是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佛学中的“业”也不能看清、不能触摸、也不能掌握,但是我们的人生一切都是受到他的影响。

所谓的“业”也就是因,即原因、起因、业因,而因果论中的果即结果、报应、回报等。

因缘际会所以产生了结果报应。

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的行为、采用的方式、所做的方案都是在种因,所种的因不同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而种的因主要有善因和恶因,就是我们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也就是经常使用的因果论。

由因到果、由果到因,因果循环,轮回不止。

由《瑜伽师地论》我们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因不虚弃,果无浪得。

因果的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所谓六道轮回就是善恶的果报,普遍说的善就是利人利己、做好事,而恶则是损人不利己、害人害己,佛学中将善恶分为十种。

每种有上中下三个级别,十善分别是:1、不杀生灵、放生、养生,2、不偷盗而布施;3、不邪淫而修梵行(清净行);4、不妄语而说诚实语;5、不两舌而说调解语;6、不恶口而说柔和语;7、不绮语而说直质(正直、朴实)语;8、不贪而修不净观;9、不嗔而修慈悲观;10、不痴而修因缘观。

十恶就是:1、杀生;
2、偷盗;
3、邪淫(属于身三业);
4、妄语;
5、两舌;
6、恶口;
7、绮语(属于口四业);
8、贪;
9、嗔;10、痴;(属于意三业)。

佛学中认为人一声都是行善积德则死后会进入天堂,享受轮回的美好。

而大奸大恶之徒则是打入地狱。

永世不得翻身。

因此种什么因的什么果,选择善还是恶都是自己的权利。

虚云大师说过,“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

二、佛教因果论特色
佛教的果主要有三种:第一、现报:善恶的报应在今生就得到应验;第二、今生所做的善恶报应在轮回之后下一世得到体现,父母辈的善恶报应会反应到下一代身上。

;第三、后报:善恶的报应会延续到很多代以后,永远的遭受到报应。

我们培植的善根、所修的福报等会让我们享受到赢得的福气,而造恶的结果使得我们永远的厄运不断。

印光大师曾经讲:“不知吾人之心,与天地鬼神,诸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

我心虽起一念,彼则无不了知,故曰,人间私语,天间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

而星云大师则说:因果比电脑还准确,因为电脑会发生故障,因果是丝毫没有差错的。

可见因果是自然界中一种神奇的规律,不受我们的控制,并且身上的操控着世间的一切。

读《涅磐经》4中有:“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的说法。

再一次的证明了因果的前后关系、紧密联系性。

1水野弘元著,香光书香编译组译,《佛教真髓》,台湾:香光书香,2002
2 佐佐木现顺著,周柔含译《业的思想》,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3
3 印顺,《佛法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三、佛教因果论的功能
佛教因果论的功能主要从一下的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1、命自我造,种善还是种恶都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每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对其他人的态度、对人生的开看法、对世间万物的判断等都是需要我们自己进行选择的。

选择的不同,结果就不同。

这也使得我们更加的相信自己的命运都是自己掌控的。

虽然背后是因果在支配,但是主要的选择权还是在我们本身。

强调个人的意识形态主观。

这也是对天数论和宿命论的挑战,充分的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

2、劝善止恶,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核心。

因此每一个人都要以善为基本的行事准则。

无论我们的出身是怎样,我们都应该弘扬善,自觉的会遵守世间的一切规律,爱护他人、保护生物、维持法纪。

这样我们的内心会更加的平和,更加的富有。

3、众生平等,众生平等讲究的是每个生物都有生存、生活的权利和空间。

自然的和谐就是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和谐。

强调的是生命的平等、无尊卑。

四、佛教因果论的现实应用
当代社会各种的国际战争、环境污染、人类自相残杀、宗教问题、生存问题等,这些的问题看似是孤立的,但是确实必然的。

因为人类的经济发展使得每个人的月野心在会不断的增加。

对自然的破坏、对物质的贪欲、对权利的占有,各种的邪恶逐渐的侵吞和腐蚀了人心。

这也是人们中下的恶因。

因此在时间到达时便会显影出来。

人类将要为自己以前和现在所做的一切承担后果。

各种的战争使得家破人亡,环境污染导致物种灭绝、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等,家园尽失。

因此佛家讲究的平等、因果、道德、行善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

重新建立人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也是很多的专家学者在强调的。

21世界世界的发展要在经济资本和佛学中共同度过,因为两方面的内容相互的协调、相互的平衡、相互制约,在现实中无论是人类的发展、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兴旺、家庭的和睦、个人的修养等方面都需要借鉴佛学的因果思想。

从因果思想中世间万物的关系。

更好的理清楚自己做要做的事情,以及做的事情的后果,所谓三思而后行就是这样的道理。

从这些的道理中我们总可以找到很多的借鉴内容。

这些的内容将会让我们更加的动的生活、更加的爱护生命、更加的理解佛学。

注释:
[1]赖永海,《中国佛教与哲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2]霍韬晦,《佛学》,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
[3]霍韬晦,《现代佛学》,香港,法住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