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佛教的认识

合集下载

佛教精神的现实人生意义

佛教精神的现实人生意义

要的是“完成”这个过程,只要你经历了这个过程, 来破除这些执着“空”的消极断见。性空要求众生解
你必然会有所得。随缘处事的人生态度,给众生在这 除各种身心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获得一种玄妙的
繁忙的名利场中,给予了一片片刻清闲的绿洲。在此 涅槃境界。但佛教仍然不舍世间,他的立足点仍是人
绿洲之上,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找回本心,识得自 间社会,致力于众生的解脱,救众生于生死苦海,我
的是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若能得到所求,便为吾之 大可不必执着于某一物。表面物的“有”之存在,往
所喜,若不得亦无忧,让苦乐得失皆随缘。
往依赖于众多物而存在,此有无自性,因此万有皆无
若心随缘,在面对各种社会相,我们便多了一 恒常之理,人生无常便是常,若众生执着于这些无恒
份豁达的心态,即使在喧嚣的外在环境中,依然能保 之有,便会陷入永无休止的追逐这“有”,把“有”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佛教精神的现实人生意义
吴 菲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是世界上 是缘起论,佛教认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此
三大宗教之一。在佛教经典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人生 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哲理,它企图通过唤起人内心的自觉,将人们从苦痛 宇宙的万事万物皆由缘所起。“涅盘”,亦称寂灭、
持恬静、冷静。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佛家所谓的随 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欲将万物据为己有,哪里
缘,并不是消极处事亦不是避事,特别是中国的佛家, 知道他所追逐的仅为无恒的有。不懂得“空”的人生
它依然是建立在现实人生之上的,它要求的是一种以 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若将“有”看得太重,便
“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在现实中,努力做好 会贪得无厌,以至欲壑难填,人永远填平不了欲望的

现代人怎样认识佛教

现代人怎样认识佛教

现代人怎样认识佛教科技的发展以及学习手段的现代化,使科学知识得到空前普及。

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现代人,与以往任何时代的人类相比,都更加相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

他们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知识,一边不断地在未知领域中探索前进,一边回过头来,对以往人类的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去除那些错误的,吸收和发扬那些正确的。

佛教正是在这个人类知识的再认识中,以其无可置疑的科学性,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和尊重,并因此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加入到佛教队伍中来。

在这些现代人中,知识分子占有很大的比重。

即使有的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比如他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他的文化内涵也远非古代的知识分子可比,因此,至少从知识层面来看,今天的年轻人,堪称人人是进士,个个皆状元。

由此看来,今天的佛教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占据着绝对的绝大多数。

大批知识分子加入佛教队伍,给佛教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先说发展机遇。

佛教是佛陀讲课内容的总结。

我们知道佛陀讲课是随缘应机的,是信天游的闲庭信步形式,遇到什么讲什么,到了哪里说哪里,佛教的理论体系就这样零零碎碎的散布其间。

这就需要我们从佛教海量的经典中,总结和整理出一个简明扼要的教学大纲,让忙碌的现代人能够在有限的宝贵的业余时间里一目了然的从宏观上掌握佛教的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

同时,怎样把佛教基本理论用现代科技加以诠释,让人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佛教,从而使现代人从现代文化的最高层面上认识佛教的科学性,并因此而认识到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佛教和科学必将得到进一步融合,佛教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人类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只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改遍人类自身,而只有人类自身得到根本改遍,人类才有可能在对自然的探索方面得到革命性的突破。

再说挑战。

知识分子最擅长的就是对知识的涉猎、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维加工。

他们会把这种习惯带到佛教中来。

他们把佛教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当做一种知识来积累,当做一种涵养来炫耀,不能充分认识到佛教的生命和根本目的是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

原创:我对佛教的认识

原创:我对佛教的认识

原创:我对佛教的认识视频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佛教之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作者:李小托对佛教感兴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对佛教感兴趣。

而是对人种感兴趣。

印度是一个人种博物馆。

我上初中的时候。

就对印度的人种感兴趣。

为什么印度会有黑白这样各色各样的人种。

有一天。

我在图书馆。

看了一本书。

书上描述。

雅利安人最初进入印度河流域的情景。

其中一段描写是这样的。

那个英俊的雅利安青年。

骑在马背上。

在刚刚进入的印度次大陆驰骋,金色的长发。

在晨曦中飘扬。

那时候我就知道。

印度曾经有一个这么漂亮的民族,后来通过阅读又知道。

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之前,在印度河谷流域。

曾存在一个特别璀璨的文明。

他们用印章。

他们用泥来烧成砖盖房子。

他们有自己文字,他们好像传承了苏美尔文化。

那是一个黄种人的农耕文明,有冥想。

有禅定。

后来白种人的游牧民族。

雅利安人进入了印度次大陆。

他们貌似是入侵者。

但是他们被印度河谷文明同化,我甚至怀疑婆罗门教的吠陀仙人时期,就是指早于雅利安人的印度河谷文明时期。

所以说印度文明是一个连续的包容的文明。

所以你看后来的婆罗门教。

佛教。

印度教。

都很体现这种柔和。

包容。

五花八门,这样的特色。

《佛教之二,为什么佛教是包容的,基督教不包容》虽然印度史诗中。

有非常残酷的战争描写,但是总体你可以看。

这是一个融入。

不是分别的过程。

这跟基督教正好相反。

犹太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

这样这样的一神教他们为什么是一个分别的宗教。

不是融入而是分别出来。

为什么一神教是不包容的宗教?这要从一神教的创立历史看。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左右。

一神教犹太教的创始人。

亚伯拉罕出生在唔耳。

是当时苏美尔第三王朝的国都。

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境内。

苏美尔文明是一个黄种人的农耕文明。

这是一个伟大的文明。

他创立了很多世界第一。

包括文字。

最早的楔形文字。

当时他们的宗教是拜各种各样的神。

是一种多神教的信仰。

这种文明被叫做城市文明,起初就有城市存在。

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他自己的保护神。

佛教公益课程心得体会(2篇)

佛教公益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在我国,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佛教,希望通过学习佛教知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佛教公益课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佛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佛教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对佛教的了解仅限于表面的知识,如佛教的基本教义、佛陀生平等。

通过系统的学习,我对佛教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1. 佛教的教义佛教教义的核心是“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苦,是指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集,是指痛苦产生的原因是贪、嗔、痴;灭,是指通过修行,可以消除痛苦;道,是指通往解脱痛苦的道路,即八正道。

2. 佛陀生平佛陀,原名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

他在29岁时,目睹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决心寻找解脱之道。

经过六年的苦行,他终于领悟了宇宙的真理,成为佛陀。

二、佛教与生活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佛教教导我们要有一颗善良、宽容、慈悲的心,用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1. 慈悲心慈悲心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不伤害他人。

只有拥有一颗慈悲心,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2. 宽容心宽容心是指对他人错误的理解和接纳。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宽容他人的过错,不因小事而计较,用宽容的心态去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3. 智慧心智慧心是指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智慧去看待问题,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烦恼所困扰,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修行与禅修佛教强调修行,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达到心灵的解脱。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禅修的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1. 禅修的意义禅修是一种修行方式,通过静坐、观呼吸等方式,使心灵达到平静的状态。

禅修有助于消除烦恼、净化心灵,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浅析佛教的创立与教义

浅析佛教的创立与教义

浅析佛教的创立与教义摘要: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

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分析佛教创立的背景和全过程,不难看出,佛教经历了此起彼伏的发展,从佛教教义中,我们体会到所谓的佛的真谛,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字:佛教创立教义一、佛教的创立(一)佛教创立的时间及创始人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宗旨,佛教自此创立。

(二)佛教创立的背景佛教大约在公元前6—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时代,距今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最早产生的世界宗教。

佛教产生的时代正是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代。

它是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同归于尽”前夕的社会状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印度复杂纷繁的文化现象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产物。

古代印度,包括中国史籍中的“身毒”、“新头”、“信度”、“天竺”等国,大体相当于整个南亚次大陆。

另一方面,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各地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进入所谓“列国”时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国家。

各国之间不断发生争霸战争,战乱加深了人民的灾难,促使阶级关系急剧变动和新思潮的出现。

从被统治阶级到统治阶级,整个社会都感到难以存在下去,各阶级的人们都惶惶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奴隶阶级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而且奴隶主阶级也需要探索解脱险境的道路。

当时,统治阶级中就有某些人看到前途的险恶,纷纷进入深山老林,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之良方。

佛教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应运而生。

(三)佛教的创立过程相传释迦牟尼14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佛教的重大当代现实意义

佛教的重大当代现实意义

佛教的贡献与现实意义刘长乐说:“一朵生命的花朝着天空绽放,雨露折射出它素面的笑颜。

佛陀用一枝花朵,一个微笑赢得了世界的注目与尊敬。

佛教从创立那天起,就直指人性最难以克服的三大弱点:无知、贪欲和憎恨,为我们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带来了智慧的光芒。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与传播中,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以下重要贡献:1、非暴力。

佛教十善,以不杀为首,佛教五戒,列戒杀第一。

和平只能从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来。

2、平等心。

佛祖的教训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怜天下万物。

这是一种对全人类的慈悲、仁恕与谅解,这种开阔的平等主义正是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基石。

3、生死观。

佛教是一种全面关注生命内在真实和内在超越的学说和教育,它改变了近三十亿东方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与认识。

4、包容性。

佛教的平等心决定了其包容性,它大度地接纳别人,也深刻地改变自己,它坚信,包容无法改变过去,却能改变未来。

5、和谐论。

和尚和尚,以和为尚。

佛教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内心的和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和谐。

作为世界和东方主要的哲学与智慧,佛教的这些理念应该跨越文化、地域和民族,向西方和世界传播,以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理解和共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嫌不够,从总体上看,西方文化对佛教尚缺乏理解的兴趣,甚至存有一些偏见和误解。

以史为鉴,佛教的跨文化传播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思索与探究。

一是包容他人与他人包容(信心)。

佛教是个有严密体系、深刻内涵的宗教,它像药引一样可以治疗社会的疾病。

例如佛教的思想与孔子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使中国进入了长期的文化繁荣。

主动、灵活或被迫地改变自己,以获得他民族、他文化的理解,获得生根、开花、发展的权利,这是佛教在千年的传承中非常成功的经验与方法。

众所周知,各民族自觉不自觉的文化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而佛教却在非主流状态下自信、沉着地寻求其它文化的包容,在不失原则、不流血的前提下几乎传遍了整个亚洲,对西方也有相当的影响。

大学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调研

大学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调研

摘要: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起,在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此次调研意在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态度和认识,为中国佛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佛教文化佛教自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经发展,逐渐“中国化”,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对教义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一方面是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一方面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而向社会化发展,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

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佛教文化沿着这一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取得极其巨大的成功。

调研背景和目的佛教文化至今仍在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无论是乱世还是太平,在国人心中都有着求得平安的朴素心愿,而佛教文化几千年来的缓慢渗透,使之成为民众心中最具吸引力的寄托。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衰微的现代,在新一代生命力心中,佛教文化是怎么样的存在?中国佛教文化今后又可能会有怎样的遭遇?此次“大学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调研”试图为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参考。

由于时间和人力限制,此次调研仅针对中国部分高校的学生展开,共发放实体问卷50份和网络问卷450份,最终有效问卷为455份,涉及的高校为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十所,受调查者专业包括历史、经济、金融、法律、医学、物理、数学、化学等文理各类别。

调查结果统计1.对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基本知识的了解状况(1-4题)1)您对宗教的定义或看法: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存在,说明大学生们对于宗教文化有一个比较宽容和理性的认识。

2)在世界三大宗教中,您对哪种了解最多?3)在以下几项中,您认为佛教与其他两大宗教的主要区别是那一项?4)请问佛教的起源地是哪一个(以现代的世界版图为准)?2-4题的回答情况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佛教和基督教更为熟悉。

佛学讲座心得体会文案

佛学讲座心得体会文案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佛学的讲座,主讲嘉宾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生动的演讲方式,让我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场讲座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了佛教智慧的魅力。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明白了佛教的核心思想。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我们之所以会经历痛苦,是因为我们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

佛教教导我们要放下执着,顺应因缘,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在讲座中,主讲嘉宾详细讲解了佛教的五蕴说、四圣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

通过这些教义,我认识到佛教并非只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它教导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改变自己,最终达到解脱。

其次,讲座让我对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佛教修行主要包括戒、定、慧三个方面。

戒是修行的基础,要求我们遵守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定是修行的手段,通过冥想等方式使心灵得到平静;慧是修行的目的,通过学习佛法,提高自己的智慧,最终达到觉悟。

在讲座中,主讲嘉宾分享了多种修行方法,如打坐、持咒、禅修等。

这些方法虽然形式各异,但都旨在帮助我们放下杂念,回归内心。

通过这些方法的实践,我感受到了心灵逐渐变得宁静,生活中的烦恼也得以减轻。

此外,讲座让我对佛教的慈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佛教强调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讲座中,主讲嘉宾讲述了佛教中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念,让我明白了慈悲并非只是对亲朋好友的关爱,而是对所有生命的关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私欲而伤害他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而佛教的慈悲精神教导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关爱他人,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次讲座让我意识到,只有放下自我,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和谐。

最后,讲座让我对佛教的解脱观有了新的认识。

佛教认为,解脱并非逃离现实,而是超越现实的束缚,达到内心的自由。

在讲座中,主讲嘉宾讲述了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解脱的关键在于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种迷信是对佛的迷信
一、求佛祖保佑的人,求的并不是真正的佛法
世人凡事都想图个捷径,既想得到好处,又不想付出辛苦。什么是捷径呢?
于是大家想起了佛祖释迦摩尼。既然他老人家佛法无边,就一定能保佑我逢凶化
吉,遇难呈祥。于是现在有一种时髦就是烧香拜佛。
朋友们若有时间不妨到寺庙走一走,看一看。一到那里就会发现:不管什麼
时候,总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烧香的、上供的、拜佛的、求签的。
有想请佛保佑去病驱灾的;有想请佛保佑永结良缘的;有想请佛保佑升官发财的,
甚至贪官也想求佛保佑免除牢狱之苦,永葆荣华富贵。天下之大,形形色色,无
奇不有。我想佛祖释迦牟尼在西天灵鹫峰上见到此情此景也会哭笑不得!
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解救人们脱离苦海
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与生俱来的那颗智慧的本心。

二、佛是什么东西?
佛是什麼?佛是觉悟了的人;佛是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佛是心明眼亮
具有大智慧的人。佛是人们的良师益友;佛是人们的慈父和兄长。 佛是你;佛
是我;佛是他;佛是我们大家。
佛和我们一起思考人生;佛和我们一起探索宇宙的真理。
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如果说学佛有什么密诀,学佛的密诀就是实
践。
读破万卷佛经,不如在普通的生活中为一位需要帮助的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做
一件小小的善事。切莫因善小而不为。切莫口是而心非。切莫空谈而不去实践。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三、中国人,你对佛教的误解有多深
1)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会是“那是宗教迷信”、
“太消极”,“太保守”。
而把佛教作为教育、作为智慧,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
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心灵自在的佛教,教人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佛教,如何落
到这步尴尬境地?
中国社会对佛教的误解,竟是如此之深!
把佛教看成消极的,会说佛教提倡“四大皆空”。这是误解佛教中“空”的含义。
佛教所谓的“空”,其实并非“空空如也”的意思。其一个意思是指世上没有实
在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所谓的缘聚缘散。
如同宇宙之空旷,才有星河之灿烂。也犹如越虚心的人才会学到越多的东西。这
样的“空”,不知道为何被理解为“消极”呢?
2)一些人因为生活的挫折,心灰意冷,于是想到逃避想到了出家做和尚。这于是
又被看作佛教是“消极”的一个“罪证”。你可以到山里到寺院里出家去图清净,
但那并不是佛教的真正精神。
实际上,真正的“出家”有着无比积极的意义。出家的僧人担负着传承佛法、帮
助天下人破除烦恼的责任。成为和尚住进庙里,是因为可以心无旁骛地真参实悟,
学到真本事,最后是需要把佛法普及开来的。就如同埋头做实验,实验成功之后
是要用在现实生活造福百姓的。出家的目的是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决不是只
求一己清净。
很多人学佛之后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跟现实生活脱了节。这也是误解为消
极的原因。其实,学佛者是不应该脱离生活和本分的工作的。也有许多佛教人士,
因循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精神,不努力学习新的知识。通常看到学佛者,无论见
到什么人,都是一口说了千百年的佛话,难怪要人们反感。前一段有僧人学习M
BA被当作新闻。这反应着对佛教的误解。僧人们学习现代社会的知识,应该是
分内之事而不是“另类”。比如有一些僧人建立博客跟人们交流佛教,这是完全
应该的事。当然值得鼓励
3)在救助社会贫苦方面,中国佛教界也比较少见到行动。能见到的是许许多多大
大小小的寺院都在努力获得资金,建造富丽堂皇的各种大殿。这倒真跟许多或富
或穷的地方大建豪华办公楼的现象有得一比。建设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在很大程
度上,如果把多一些资金用在救助社会苦难上,应该更能实践佛教的精神吧。
又有一些人说,推崇佛教的国家都很落后。那请看中国历史。唐代佛教发达,正
是兴盛朝代;宋代有深厚的禅文化的底蕴,你看那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和谐富裕的
气象。
4)又有人误认为,学佛就要吃素。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说过学佛要吃素。也不知
为什么许多人一想到学佛,就把吃素联系在了一起。吃素值得提倡,你尽可以吃
素,可是那跟佛教的真正精神没有关联。
实际上,随着修习佛教的深入,因为身体的清净,的确会自动自愿地少吃荤
多吃素,但那不是一种强迫而为,而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之事
又有说佛教跟科学研究有矛盾。那咱就让爱因斯坦来解释吧。他说:“如果
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四、一般人对佛教的认识,出现两极化的现象:
所谓“信佛”的人又有两大误区:
一些人认为烧香、拜佛、磕头、念经,在供桌上供个鲜花、供点水果,跪到
那里让佛菩萨保佑这个那个没有个完,这就是他们心里认为的佛教。
另一种人认定的佛教,则是艰深难懂的经、律、论,在门外的人,觉得深奥
不易亲近,在门内的人则因能研读经论,而觉得自己智慧过人,说起话来咬文嚼
字,内心贡高我慢。
其实修行的内容,既包括礼佛、念经、念佛、供养、打坐等等,也包括研读深奥
的经、律、论,但这都只是部分的内容。佛教修行的精髓,在于如何修心、断除
烦恼。没有烦恼的产生,就不会有恶业的造作,而能使内心常保清净,更坦然地
面对人生,这才是佛教修行的真谛。
佛并没有教导我们:只要你们拿香拜我,买水果供我,我就保佑你们平安健
康、财运、官运亨通
佛只告诉我们,人生的好坏与否,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供养、礼拜
固然有功德,然而在做这些事时,内心的动机不纯净,或只为沽名钓誉,那么这
些作为非但不能添福添寿,反而可能有减损的作用。
如果,修行真正目的是希望能断除烦恼、寻求内心清净,那么修行和工作就
不但没有冲突,反而有结合的必要。我们不是常说“红尘处处好修行”吗?
我们每天面对的生活,就是修行的最好场所。

五、什么是看破和放下?
看破不是什么也没有,放下不是什么也不要,看破要看明白诸法的真相和真理,
放下是不执着,不牵挂这些事物。
放下不是放弃。你真能放下的时候,你什么也不要放弃,一件事也不要放弃,一
个人也不要放弃,你样样都可以接待,样样都可以处理。
任何世间伟大的思想和宗教,都是开启我们的智慧, 让我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
相,从而更加积极, 认真地面对人生。要改善自己的命运,主要是在正确思想
(正信思想)的指引下,修正我们日常的思想和行为, 更多的还是要靠我们在
日常生活中现实和具体的努力耕耘!个人命运能否改变,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平时
努力地广修善因, 多结善缘才能达到的!
那些为了逃避而入佛法的人,都是佛的罪人,都是不会得道的,你别看他说得
万念俱灰,说得天花乱坠,佛法岂是说法?佛是修的,说白了,看你怎么做才能成佛,
有人念了一辈子的佛,和一个行善念而助人的人,谁才是佛?当然是后者.
因此有逃避之心,恰恰说明你尘缘未了,还得在世上修炼才对.如果你因为逃
避而出家为僧,由此父母伤心,妻儿无人养育,最后父母忧郁而终,别人取你的妻
子打你的儿,儿女由此愤世犯罪,你说你出家是造业还是修福?
说白了,你得以积极的态度出家,消极绝不是出家的理由,是下地狱的理由.
佛一定是积极的,一定是阳光的.既然积极了,既然从容了,既然认可了,那又何必
一定要出家为僧呢?在家不是一样能成佛吗?是谁说了一定要出家才能成佛?
你怀着爱心走在世界上比念一亿遍金刚经还有意义!你无所求,孝敬父母,
爱护儿女,真诚面对朋友,比什么修行都好!
菩萨,有情觉者,有情觉者是啥意思?想明白就对了!

六、佛不是什么救世主、大救星之类的无聊玩意
许多人之信佛,实出于有求于佛,希望借助于神佛保佑能顺遂夙愿,心想事
成。此皆出于私心,与佛道相去甚远。特别是对于一些人通过烧香叩头,上供许
愿,求神拜佛,以求保佑富贵平安,升官发财,婚姻如意,子孙昌盛之做法,有
类于行贿受贿之嫌,更不能认同
释枷牟尼不是是宗教教主,不是救世主,佛法也不是教人得福升天之法。
释枷牟尼是思想家,教育家,他教人皈依佛门,修习佛法,不是为了得道升天成
佛成仙,而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完善,精神的解脱,从痛苦中的完全解放。但是,
为求得自身灵魂的超脱,不在于求佛而在于修己。
世间没有救世主,没有大救星。只要心存善念,即为佛在心中;只要身有善
行,即为佛在身上。善心即是佛心,只要身心俱善,广结善缘,与人为善,即可
立地成佛,获取正果。
真正的佛不在天上,也不在庙中, 佛在人间,佛在心中,
所谓天堂地狱,神佛鬼怪,皆在人世中间

七、什么是迷信?

个人认为迷信是正信的反面。什么都信和什么都不信,都是迷信的一种。你
信什么,是需要开启你自己的智慧去辨别的,求不得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