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记叙文——理解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及训练要点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及训练要点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及训练要点做好记叙文阅读,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略读浏览,整体感知内容。

阅读记叙文,首先是要读懂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明确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叙述方法。

对于重在写人的记叙文,要能够了解文章写了谁或哪些人,描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与人特相关的诸因素(时间、地点、场景、背景、事件),从而感知人物是怎样一个人。

对于侧重记事的文章,要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以及和所述之间事相关的诸要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从而大体感知事件的社会意义。

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应初步感知作者写的是什么景,什么物,以及景或物的特征,作者通过景、物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第二遍,细读精读,品味深层含义。

这里包括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文章中心、体味文章情感、理解重要词句等。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要着眼于全文、分析文章各段的途述重点有何不同;段与段之间,把内容联系紧密,意思接近的该归纳为一部分。

这样由段到部分,由部分到全篇,就能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安排决定的。

因此,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文章的中心。

常用的归纳中心的方法有: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性词语,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即可;有的记叙文在叙述过程中直接告诉了读者记述的中心意思;有的记叙文则应把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同时,应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之情,褒贬态度、思想倾向等。

至于对词语和句子的分析理解,前面已谈过,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遍,回顾思考,探究开放题型。

开放性试题,注重题目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弹性,是平时学习的拓展和迁移,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创新空间。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惟一,但也不能脱离原文中心。

以读懂为题的记叙文

以读懂为题的记叙文

作文《读懂》
那是一本破旧的书,封面早已褪色,书页早已泛黄。

但是,在我眼中,它却如同珍宝一般。

因为,它让我读懂了爱。

那是我父亲的旧书,他把它留给了我。

我翻开书页,那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每一页都有他的注释和感悟。

看着那些字,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当时的情感,他对知识的渴望,他对生活的理解。

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

它告诉我,生活并不总是顺风顺水的,我们需要面对困难和挑战。

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我们就能克服一切。

它还告诉我,爱是无私的,是包容的,是温暖的。

我们应该用爱去对待身边的人,去对待这个世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的影子。

他在我身边,默默地陪伴我,鼓励我。

他的爱就像书中的知识一样,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现在,我已经读懂了这本书。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情感的载体,一个生活的哲理。

它让我明白了爱的真谛,让我懂得了生活的意义。

我会珍惜这本书,就像我珍惜父亲的爱一样。

读懂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父亲的爱。

他的爱是无私的,是深沉的,是温暖的。

我会将这份爱永远珍藏在心中,
让它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读懂作文记叙文

读懂作文记叙文

读懂作文记叙文在我的记忆中,有那么一件事,让我深深地读懂了一些东西。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纷纷扬扬地落在了小区的花园里。

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出门去附近的图书馆消磨时光。

刚走出小区没多远,就看到了一个卖水果的小摊。

摊主是一位看起来六十多岁的老爷爷,满脸的皱纹就像那被岁月犁过的土地,粗糙而深刻。

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衬衫,下身是一条黑色的长裤,裤脚边还沾着些许泥土。

我本没有打算买水果,只是路过时随意瞥了一眼。

但就是这一眼,让我停住了脚步。

只见老爷爷正费力地弯下腰,去捡掉在地上的一个苹果。

他的动作迟缓而笨拙,捡起苹果后,还在衣服上蹭了蹭,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了摊位上。

不知怎的,我的心突然就软了一下,走上前去问道:“爷爷,这苹果怎么卖呀?”老爷爷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说道:“姑娘,这苹果可甜了,三块钱一斤。

”我随手挑了几个,老爷爷拿起秤,眯着眼睛看了半天,嘴里还念叨着:“多给你点,姑娘,自家种的,不缺斤少两。

”称好后,老爷爷又往袋子里多放了一个苹果,笑着说:“算爷爷送你的。

”付完钱,我继续往图书馆走去。

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喊:“姑娘,等等!”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位老爷爷。

他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钱,对我说:“姑娘,刚才算错账了,多收了你一块钱。

”我愣住了,就为了这一块钱,他居然追了这么远。

接过那一块钱,我的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这一块钱,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这位老爷爷来说,却是一份诚信,一份坚守。

从那以后,每次路过那个水果摊,我都会买上一些水果。

渐渐地,我和老爷爷熟悉了起来。

他会跟我讲他在乡下的果园,讲他的儿女,讲他的生活。

我也会跟他分享我在学校里的趣事。

有一天,下着倾盆大雨,我以为老爷爷不会出摊了。

可当我路过那里时,却看到他依然在雨中守着那个小小的水果摊。

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衣服,他却毫不在意,只是用一块塑料布尽力地遮盖着水果。

我跑过去,问他:“爷爷,下这么大雨,您怎么还不回家?”老爷爷笑了笑说:“有几个老顾客说今天想吃水果,我怕他们来了找不到我。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引言记叙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文体,也是中学生必须学会的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记叙文,学生可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

本文将介绍记叙文阅读答题的技巧和套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答记叙文阅读题目。

技巧一:理解故事情节记叙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故事情节为主线展开。

要理解记叙文,首先需要理解故事情节。

阅读时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注意故事开头,了解故事的背景信息和主要人物的特点。

2.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掌握故事的主要转折点和关键事件。

3.注意故事的结尾,了解故事的结局和反思。

通过理解故事情节,可以更好地把握记叙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技巧二:抓住关键词在解答记叙文阅读题目时,抓住关键词是关键。

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定位答案和理解文章的重点。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抓住关键词:1.注意文章中出现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它们通常是文章的要点和重点。

2.注意文章中的转折词、因果关系词和递进关系词,它们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3.注意文章中的数字、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

通过抓住关键词,可以更快地找到答案,提高解题效率。

技巧三:分析人物形象记叙文通常涉及到多个人物,理解人物形象对于理解故事情节和解答题目非常重要。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外貌特征:注意人物的外貌描写,如年龄、身高、相貌等。

2.个性特点: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勇敢、聪明、善良等。

3.行为举止: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如语言表达、动作举止等。

4.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如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关系和交流。

技巧四:合理利用上下文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生词或难句,这时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推测词义或理解句子。

具体做法如下:1.上下文提示:注意前后句的连接词和逻辑关系,有时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暗示推测词义。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PPT课件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PPT课件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修辞手法的作用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记叙顺序作用:
01
法则:
02
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模仿创新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明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 (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 ) 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小提示
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记叙文阅读理解【一】故乡的麦子马国福①要离开故乡了,临走时母亲给我装了几双她亲手刺绣的鞋垫。

父亲站在门口似乎欲言又止,木讷地思量着什么。

父母亲执意要送我到车站,被我拦住了。

我说家离车站这么近,你们歇着,我很快就到了。

别离如针,我怕这针扎在父母脆弱的心上,让和儿子享受短暂相聚欢愉的他们心里生疼。

②告别了父母,到了车站,就在我上车门的那一刻,我听到身后有人在喊我,扭头一看,是父亲,他气喘吁吁地向我挥手。

由于患有骨质增生,腿脚不灵便的他连走带跑地扑向即将发动的汽车,手里攥着一个小小的蓝布包。

嘴里喊着,等等,等等!把这个带上。

③我停下来,父亲蹒跚着赶过来,把布包塞到我手里。

他说:这把麦子你带着吧。

我愣住了,以为听觉错误,赶紧问:带什么父亲说:一把我亲手种的麦子。

我感到有些好笑,我在城里工作,又不种庄稼,这么远的路,带一把不起眼的麦子干啥④父亲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缓缓地说,想家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闻闻麦子的味道,心里也会舒坦些。

父亲的举动,让我觉得有种不可理喻的拙愚。

⑤车里的乘客都上齐了,司机不耐烦地按着喇叭催促着我赶紧上车。

我把麦子装进包里,对父亲说:阿大,你回去吧。

你们不要担心,我到南方后会给你们常打电话的。

⑥两天后我回到了南方的家里,打开包裹,随手就把那包麦子扔在阳台上。

⑦时间久了,我也忘记了那包带着土腥的麦子。

或许是远离家乡的缘故,每到节假日,我总会莫名地感伤,尽管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比起高原的环境好多了,我总觉得心里缺少些什么。

有段时间,由于俗世的牵绊,我的状态不是很好,困顿的时候常常给家里打电话。

感悟山水,我读懂了作文记叙文

感悟山水,我读懂了作文记叙文

感悟山水,我读懂了作文记叙文
标题:感悟山水,我读懂了生活哲理
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我,对于山水的认知仅停留在书本的描绘和画册的展示中。

直到那一次,我真正走进了山水之间,才深深领悟到山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踏上了探寻自然之旅,目的地是一片远离尘嚣的山川秀地。

沿途,峻峭的山峰直插云霄,巍峨壮观;溪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置身其中,我才明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真谛,山的坚韧与沉稳象征着人的毅力与定力,水的灵动与变化则寓意着智慧与灵活。

山教会我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无论面对生活的何种困难与挑战,都要像山一样屹立不倒,任凭风雨侵袭,始终坚守自我。

而水则启示我在生活中应保持一种流动与变化的心态,如水般随境而安,既能容纳百川,又能顺应时势,既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又有奔腾不息的力量。

此外,山水之间的和谐共生也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要尊重大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因此,通过感悟山水,我不仅读到了自然之美,更读到了生活之道,理解了人生哲学。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秉持山水给予我的教诲,坚韧向前,灵活应对,努力实现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读懂记叙文——主旨篇

读懂记叙文——主旨篇

读懂记叙文——主旨篇记叙文,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你对记叙文足够了解吗?你可以顺利地完成一篇记叙文阅读的所有问题吗?要读好一篇记叙文,了解文中想要传达的意思并不是那幺容易的,有时看罢文章后,我们不由地在想:文章为什幺要写此人此事?原来是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安排了”此人此事”的出现。

了解的写作意图和目的是我们了解一篇记叙文的钥匙,也是解题时候的钥匙。

因此,将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寻找文章的主旨。

俗语有云:纲举目张,文章的中心即是”纲”.有了它,文章才有了灵魂,才有了意义。

为此我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要分析文章中所说的故事或事例后面蕴藏着什幺中心思想,去发现捕捉”中心”,一般来说,记叙文通常可以分为几种呢?(一)记叙文的分类通常来说,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是记叙文。

我们要分别来叙述一下写这类文章的目的。

写人的文章:通常是为了赞扬这个人的品质(《我的老师》赞扬了”我”的老师对待学生的真诚);或者为了抒发对这个人物的感情(《我的老师》也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

记事的文章:揭示某种道理(《丑石》揭示凡事不能只看外表,而应该看到本质的道理);或者抒发某种感情(《背影》抒发了对于父亲的感激和深切的爱);赞扬人物品质(《一件珍贵的衬衫》赞扬了周总理关心普通百姓,严格律己的精神)写景:写景的目的通常都是歌颂大好河山之类的,或者表现对于某种景色的怀念,或者对于某个地方的怀念。

状物:状物常常只是单纯的描物,如果有提升高度的话,目的通常是托物言志。

以上,我们明白了常见记叙文的类型和常见记叙文写作的可能目的。

以下,我们要明白怎样在记叙文中推断什幺是全文的中心。

(二)如何判断记叙文的中心「关键词」开头、感情字眼、过度句、点题的结尾我们知道一个文章的好坏在于它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们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含义
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

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

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本章我们将要告诉同学们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几大要点。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

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在主旨篇中,我们已经教会同学们怎样分析主旨了,请注意复习)。

「实例分析」
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如何理解这里的"傲然"一词?
「完全解析」
这里的"傲然"必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文章的主旨),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象体现。

因此,若是仅仅回答"傲然"表现了"哨兵"挺立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结合主旨做答),才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这里的含义。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适用于写人的记叙文,写人记叙文的主旨是表现人物的,要把握住一个人物形象的问题,在这一类记叙文中,我们必须联系人物形象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实例分析」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如何理解"排"字,在这里有什么特殊作用?
「完全解析」
这个"排"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意为"依次摆好",但用在这里,却有了它特殊的含义。

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既不能中举,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终日混迹于底层贫民中间,且还要忍受他们的嘲笑,那种读书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因此,当他有了一点钱,虽然只是区区九文大钱,他也要充分炫耀一番,这个"排"字,便充分表现了他这种急于炫耀的心理(从人物形象入手),可谓一字传神,让人深深感到这个孔乙己的可笑、可怜、可叹!可以这样回答:"排"的意思是"依次摆好",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常常受人嘲弄,这里"排"这个动作表现了他急于炫耀自己的心理。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事或写人的文章常常是为了表现作者或者故事中的人物的感情的(详见《主旨篇》)
「实例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你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找"和"又",这两个词寓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完全解析」
"又"和"找"本来是很普通的两个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

在与儿子分别之际,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我"的心中因此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被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亲情深深感动,由此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故而泪流难止,一流而再流。

同样,"找"在这里也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眷恋,表现了"我"依依难舍的亲情。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如果我们在英语阅读中遇到一个生词,我们常常总是猜测一下它大概的意思,怎样猜测的,自然是结合上下文,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概念,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体现的概念也不一样,因此,当我们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的时候,应该尽量地联系上下文。

「实例分析」
散文《爹娘》中有这样一段话:"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父母巴望我这一辈出个读书人,让我六岁就上小学。

那时,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四元;但是要凑够这四元钱也是十分困难的。

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我的学费,是从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梳出来的;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出来的;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出来的;是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出来的。

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要全家几代人付出。

"在这段话中,"昂贵"是怎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完全解析」
"昂贵"的本义是"价格很高",但联系上下文来看,很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从作者的描述来看,这里的"昂贵"应该是指这区区四元的学费包含了全家几代人艰辛的劳动。

由此可见,在特殊的语境中,词语会产生特殊的含义,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在本篇中,我们针对记叙文阅读中"理解词语含义"的要求,提出了四点准确认识词语含义的基本点,我们可以发现,这四个基本点和全文的主旨密切相关,前三点实际上都是从文章的主旨,段落表现出来的主旨来理解词意,第四
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请同学们在遇到"理解词语含义"之类的题型时,务必注意这四个基本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