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外来词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引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初图画的,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图画文字”,其功能是占卜或记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此过程中,巫术与那些“图画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关联,绝大多数的“图画文字”是为了施行巫术的。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很容易被人类当作他们与神灵交流的工具,如甲骨文、水书(水族巫师用的符号)用于巫术;纳西东巴文与彝文用作写经书;傣族傣文与藏文也用作抄写佛教经书等。
[1]由此可见,文字在远古时代一直被用于施行巫术,而这又似乎反映了文字的出现不仅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为了与神灵沟通所需要。
因此,文字与宗教的传播关系密不可分,最早的文字功能之一就是用于宗教文化传播活动的。
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所出现的精神性产物,对语言更是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在文字的起源,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以及语言使用研究等各方面,都打上了不可抹灭的烙印。
有学者曾说:“如果选择一个社会因素,能对语言的历史产生最深刻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最受语言的影响,那就是宗教。
”[2]佛教文化的传入,以翻译佛经为载体,以传播佛教文化普度众生为目的,无论是在音韵、词汇、语法以及修辞上,都对汉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笔者就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探究其在汉语词汇中的深刻影响。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国佛教于印度佛教,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原之前,已经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了。
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后,西域各地与中原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交往非常频繁,从而为佛教文化的传入准备了一定条件。
据相关典籍(《四十二章经序》以及《洛阳珈蓝记》卷四)的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
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金神号曰佛。
”[3]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梦见一位神人,后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并抄回佛书经文四十二章,汉明帝为表示其对佛像和经文的欢迎,特意为之建造了一座佛寺,赐名为“白马寺”,故佛教文化开始传播。
汉语外来词

•“卡拉OK”在国内已风靡城乡,可有谁真正品味过这个词的 含义呢?在迄今为止的借词中,它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词,半音译 ( 卡拉),半原文(OK),这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卡拉OK” 是日语“がろォヶ”的音译,“がろ”意为“空”,“ォヶ”则 是 英语ORCHESTRA(管弦乐对)的日语音译缩略词,合起来是“空乐队”: 只有音乐伴奏,而歌词空着等人演唱。这个词先被 借到英语中,为 KALAROKE,后又进入汉语。当这个词漂洋过海刚踏上中国大陆的时 候,即刻招来了许多人的非议,生怕这个 不中不洋的东西会给汉语 词汇带来混乱,甚至官方也出来干预,试图以其它名称来代替。然 而这个词还是以它顽强的生命力生存 下来,时至今日,大家已经接受,很少有人再歧视它了。
nba美国职业篮球赛缩写bp机英语beeper癿缩写寻呼机英语compactdisc癿缩写激光唱片ct英语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摄影癿缩写vcd英语videocompactdisc癿缩写激光规盘dna英语脱氧核糖核酸癿缩写dos英语磁盘操作系统癿缩写iq英语智力商数癿缩写ok英语好?卡拉ok一种源亍日本癿电子图文伴唱娱乐斱式toefl英语作为外语癿英语测试癿缩略词xo一种法国名酒wc英语盥洗室癿缩略语abc英语基础入门之意ufo英语丌明飞行物癿缩略语mtv英语musictelevision癿缩略语音乐电规ab制剧团排演某剧主角常由两个人扮演癿斱法cpu英语计算机中夬处理器癿缩写iso英语国际标准化组织癿缩写ktv演艺戒飠饮场所癿卡拉ok包厢oa英语办公自动化癿缩写ph值法语氢氧离子浓度指数癿缩写sos国际通用船飞机呼救信号x射线即伦琴射线0157出血性大肠肝菌病?以上为直用原文型厄尔尼诺
• 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的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结果 中国人从实用角度开始学习英语,英语语言的一些词语逐渐渗入到汉民族的语言中来,特别是到了近代辛亥革命以后,李大钊领 导的新文化运动以后,提倡白话文,为外来语进入汉语言,在汉语言中生根发芽提供了外界土壤。如我们熟知的啤酒( beer)、 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沙发(sofa)、扑克 (poker)、爵士(jazz)、安琪儿 (angel) 、吉普车(jeep)、 引擎(engine)罗曼蒂克(romantic)、沙龙(salon)、歇斯底里( hysteria)、幽默( humor)、 逻辑 (logic)、模特( model ) 等等。
佛源成语的现实转义与跨文化交际

收稿日期:20191220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2019年学科队伍汇聚工程建设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与跨文化交际”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春蕾,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交际。
① 李运富先生认为,应使用“佛缘词语”,而非“佛源词语”,因“佛源词语”系指“外来词”,而“佛缘词语”是利用汉语中原有的语素按照汉语自身的构词方式构造出的新词,或者让汉语中原有的词语引申出新义,从而能够表达来自佛教的新事物(李运富:《佛缘复合词的俗解异构》,《中国语文》2013年第5期)。
但其实,“佛源词语”并非专指来源于佛典(佛教经律论三藏)的外来词,也包括大量由中国佛教徒撰写的佛教典籍,如灯录、高僧传等,所以“佛源词语”并非都是外来词。
况且,任何汉译佛典中的新词汇,其构词都离不开汉语原有的语素,只是原有语素的重新组合。
本文所论的成语指最初出处来源于佛教著述,后进入大众日常语汇并发生转义的固定词汇,故认为用“佛源成语”这一表述更好。
2020年3月第2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OFNANJINGXIAOZHUANGUNIVERSITYMar.2020No.2佛源成语的现实转义与跨文化交际张春蕾(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71)摘 要:佛源成语主要指出典于汉译佛教经、律、论三藏典籍和中国僧人撰述中的成语。
佛源成语是汉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长期流传和现实运用中,不少成语出现了转义。
这类转义现象的产生既缘于佛教初传入中国时,法师们为释经而采用的格义法,以及随后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对佛法的本土化阐释,以至于人们模糊了佛法本怀,更缘于中印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人对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部分教义不自觉地加以屏蔽。
在跨文化交际和汉语国际教学中,如果能对成语转义现象作出清晰的阐释,可有效还原交际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理解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复杂性,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佛源成语;现实转义;格义;中印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20)02010406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佛源成语①又是汉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 2 ) 意译的造词方法。如应用修辞学上的比喻方法来创造汉译佛 教词语。例如以“爱”为本体的意译词有“爱火” , 情爱如火, “爱河” , 情欲为害, 如河水之溺人。
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 3) 合璧词的创造。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译词称为合璧词。汉 译的佛教词语中, 有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 一半是意译的汉字。例 如音译的“魔”与汉字“王”合璧为“魔王” , 意为鬼怪头领。还有诸如 “禅宗” 、“佛法” “僧人” 等词成批产生, 其能产性是惊人的。这种方 法由于能够标识出一个物体和概念的种类, 易于理解, 因此在对西方语言的
四、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 影响
佛教在翻译方法上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在十九、二十世纪, 西方文化入侵中国, 这是继吸收念和术语。
西方的宗教、科技、政治理念需要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
来表达,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汉语在与印度 语言打交道的几个世纪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源。
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其次,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 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 促进了汉 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再次, 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 节化进程。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一方面, 历代佛 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 词。仅刘正琰、高名凯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集的梵文佛教词语 就有1050 条。这些词中有������ 塔������ 、������ 魔������ 、������ 刹那 ������ 这些我们今天仍常用的词。另一方面, 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 赋予了佛教的意义, 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 如:空������ 、解脱������ 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 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 如������ 昙花一现������ 、������ 天花乱坠������ 、������ 作茧自缚������ 、不可思议������ 、������ 五体投地 ������ 、������ 百尺竿头������ 、������ 点石成金������ 等。此外, 汉语的谚 语中也有一些是来自佛教的, 如������ 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临时抱佛 脚������ 等, 有不少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中国人的语言增添了许 多色彩。
浅谈汉语中的借词现象

浅谈汉语中的借词现象借词也叫外来词,通常认为它指的是音或者义借自外语的词。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词的借用。
只要民族之间有接触,就会有词语的借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汉语也不例外。
一、汉语借词现象在汉语史上的借词现象的高峰时期概括起来主要有七段。
1.汉代从西域借词2.汉末到盛唐从梵语借词梵语是古印度语的一种,现在仍是印度23种官方语言之一,古梵语文献数量仅次于古汉语文献数量,居世界第二,远远超过古希腊语和古拉丁语的文献数量,古梵语文献主要是佛经。
早在西汉末年,佛教的《浮屠经》传入我国,之后不断有佛经传入,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引入了很多新的概念。
那么,汉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借用了很多古梵语词。
比如:“佛”最初音译为佛陀,或浮屠,简称佛。
本意是“觉醒、顿悟”,佛教徒把教主释迦牟尼尊称为佛;“塔”最早的梵语音译是?堵坡,意思是佛教高僧埋葬尸骨的坟冢。
晋朝以后,人们专门造了“塔”字,塔也就成为一个意译的借词,一直沿用至今;“袈裟”是梵语的音译词,意思是僧尼的法衣;“伽蓝”音译借词,意思是僧众居住的庭院,现在在洛阳、吉林、无锡、苏州等地都有伽蓝寺。
梵语借词数量庞大,日本学者编纂的《汉语佛教大词典》收录的佛教词语多达3万5千余条,其中绝大部分是梵语借词。
3.元代从蒙语借词宋代,蒙古族就已经与汉族发生过接触,乃至元朝建立,汉语与蒙语有了更为广泛而密切的接触,汉语此时出现向蒙语借词的高峰。
“歹”是个象形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有裂缝的残骨。
而现代汉语“歹”字的意思是“不好”,这个义项最早出现在元代文献里,比如出自元杂剧《窦娥冤》的一句话“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这个义项就是源自蒙语的近音字[tai],此时,现代汉语“歹”字本义已经消失,而是完全借用了蒙语的意思。
同样“蘑菇”、“站”、“把式”等也是来自蒙语的音译借词。
佛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述评

佛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述评作者:张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6期摘要: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它的传入对汉语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当两种语言接触之后,汉语的词汇以及词义系统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本文即以佛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作为切入点进行综述性地梳理,以期引起研究者对佛经词汇的更多关注。
关键词:佛经;汉语;词汇;影响;综述作者简介:张烨(1984.10-),女,吉林大学文学博士,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2佛教自东汉时期正式传入中国,随着异质文化的输入,汉语的语言系统也会受到影响。
汉译佛经正是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接触的产物,所以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佛经对于汉语的影响,最突出的还是表现在词汇上。
概括来说,佛教传入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包括中土文献较少见到的新词、成语等,同时也扩充了汉语的語义系统,为其增添了众多新义。
而且随着新词的产生,汉语的“构词法”和“造词法”也越来越丰富,这都促进了汉语双音化走向成熟。
本文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分述之。
一、扩充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为了表达佛教中的新概念,大量新词便会应运而生。
这些词语有的是中土文献鲜见的,有的是为了佛经翻译而新造的词。
梁启超先生曾指出:“其见于《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集》者,即各以千计。
近日本人所编《佛教大辞典》所收乃至三万五千余语。
”1由此可见,佛经语料为汉语词汇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主要体现在外来词、成语俗语以及佛源词三方面。
1. 外来词有关佛经外来词的研究在近十年来发展较快,属于外来词总论的如:颜洽茂(2002)、车录彬(2007)、张鹏丽(2009)、张明明(2009)、马克(2012)等。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外来词如何融入汉语词汇”,早期的研究如梁晓虹《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1992)、而近期的研究更注重“动态”的过程,如:张诒三(2006)(2011),焦毓梅(2006)、石利华(2008)、李清桓(2009)等,以上论文都探讨了汉化过程中对外来词的吸收、融合以及发展,研究比较全面。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作者:王海英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2期摘要:自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佛教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事业的兴盛,佛教的借词和译词对汉语词汇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佛教借词进入到了汉语之中,同时佛教译词也大量增加,汉语的复音化进程加快。
本文试以《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词语(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为例,简单地论述与佛教有关的一些用语,汉语词汇对佛教词语的译借情况,佛教词语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以及佛教用语和全民汉语词汇的融合情况等。
关键词:佛教文化;汉语;构词法;全民汉语词汇一、引言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流传、发展了近两千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汉地佛教文化”。
佛教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南北朝开始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代,之后在衰落中延续。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如般若和禅宗思想、佛教寺塔、佛经故事题材绘画等,同时,长期、大量的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大量的佛教译借词进入到了汉语词汇之中,影响了汉语的构词法,促使汉语很快走上复音化道路。
二、佛教词语在汉语中的体现语言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佛教产自于古印度,佛经是用梵文写成的,而梵文与汉语是属于两种语言体系的文字,“中国佛教文化要依赖汉语来表述自己的教义、传播自己的宗教主张,同时还要依赖汉语来表述佛教特有的各种文化观念。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满足交际的需求,需要用汉语来表达与佛教有关的教义、制度以及事物名称等,因此,逐渐就形成了用汉语表述的佛教语言。
汉语表达式的佛教文化语言主要表现在佛教教义、人际称呼、礼仪、寺院、佛像等方面。
(一)佛教教义词汇这些词语主要反映有关佛教的一些宗教信念、思想理论等,各自有其特定的内涵。
汉语外来词浅析

汉语外来词浅析汉语外来词浅析摘要: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大致可划分为古代外来词和现代外来词两个阶段。
外来词的进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但是这些词进入汉语之后,受到了汉语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汉语外来词;特点;分类;历史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而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因此一种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将反映出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痕迹, 而在语言的要素当中词汇是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
相对于汉语来讲,外来词又是反映这一语言现象的载体。
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语外来词的研究,揭示出外来词的特点和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一.汉语外来词的历史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甚至更远的国家已有交往,并带来了语言的相互渗透。
例如:《楚辞·大招》中“小腰秀劲,若鲜卑只”中的“鲜卑”就是外来词,是指一种金属带钩。
纵观整个汉语发展史,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大致可划分为古代外来词和现代外来词两个阶段。
古代外来词指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外来词主要来源于佛教传入地——西域或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其吸收高潮在汉唐时期。
当时国内经济繁荣,我国与周边兄弟民族和亚欧诸国来往频繁,汉语与西域诸语言的接触广泛,这就使汉语有很多机会吸收外来词。
如:葡萄、狮子、枇杷、楼兰等。
再有隋唐时代,大量佛经从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于是佛教词语大量涌入到汉语词汇中,如Buddha译为“佛”,Nama译为“南无”。
现代外来词指鸦片战争以后,主要吸收以英语为主的现代印欧词汇。
这一百多年来,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一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社会,随着欧美列强的入侵,欧美各国的科学文化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同时把大量的外国词汇特别是英语词汇借用到汉语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佛教外来词
汉语外来词中有很多佛教外来词。
本文在讨论外来词与佛教词语的基础上,以《慧琳音义》为例分析佛教外来词,对佛教外来词作粗浅的探讨。
标签:外来词佛教词语佛教外来词《慧琳音义》
佛教外来词是汉语外来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古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译经的广泛流传,大批外来词语逐渐进入汉语词汇系统。
唐·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简称《慧琳音义》)是研究佛经音义的训诂学著作,其研究的词语中有很多是外来词。
一、外来词
(一)外来词的定义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认为只有借词才是外来语,译词不应该算作外来语。
书中专门谈到佛教借词和译词,并指出佛教用语(包括借词和译词)对汉语有巨大的影响。
[1](P587)黄廖本《现代汉语》把外来词叫做借词,认为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就是外来词。
[2](P262)胡晓清在《外来语》中把外来语看作是从外国语言和本国其他民族语言中连音带义吸收来的词语,或者是从日语中连形带义借用过来的词语。
他认为外来语中不应该包括外语词语和意译词语,但他把日源汉字词归入了外来语的范畴。
[3](P17)胡晓清所说的外来语,主要是词,但也有少量的固定短语。
史有为的《汉语外来词》认为外来词亦可称为外来语,某些时候也可称为借词。
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汉语外来词需要满足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这一前提,语音形式要全部或部分与该外族词相对应这一要求,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期这一条件。
[4](P4)史有为给汉语外来词下的定义是很全面的。
真正意义上的汉语外来词,其词义应该源自外族语中的某词,语音形式要全部或部分对应该外族词,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期,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
这样的汉语词才能算作外来词。
(二)外来词的类型
外来词可按广狭义来分类。
广义上的外来词按其构成方式可分为四种:
音译外来词,即仿照外语词的声音对译过来的,一般叫作音译词。
这是狭义上的外来词,或称“借词”。
例如:“克隆”(clone),义为“复制”,强调跟原来的一模一样。
半音译半意译外来词,该外来词由两部分组成,一半是音译的部分,一半是意译的部分。
例如:“马克思主义”(Marxism),词的前半部分音译为“马克思”,后半部分意译为“主义”。
音译加意译外来词,是指先把词语音译,然后加一个表示其义类的汉语语素构成的外来词。
例如:“吉普车”的来源是英语中的“jeep”,英语里“jeep”有“越野车”义。
“jeep”音译后的“吉普”,加上“车”这个义素,就构成了我们常说的“吉普车”一词。
借形外来词,有两种:一种是字母词,即直接用外文缩略字母或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例如“MTV”“卡拉OK”;另一种是借用日语中的汉字词,但是我们抛掉其日语读音,仍然读其对应的汉字读音。
例如:日语中的“景気”(我们的简体字为“景气”),仍读汉字的读音。
需要强调的是,汉语词汇中的意译词不是外来词。
叶徐本的《语言学纲要》写道:“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借词和意译词不同。
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
”[5](P198)可见,判定一个词是不是外来词,要看它表示的概念或意义是不是本民族语言里所没有的,是不是连音带义一起引进到本民族语言里的。
意译词只借用了外语词所表示的意义,所以它不是外来词。
二、佛教词语
佛教词语从构造上可分为音译词、半音译半意译词(梵汉合璧词)、意译词、汉词佛意词四种。
音译词,即把外国语言和本国其他民族语言连音带义吸收过来。
有的全部音译出来,例如“支那”,梵文写作“Cina”,这是古代外国对中国的称呼。
有的在全部音译后简缩,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最早被译为“浮屠”,后又写成“浮图”“佛图”“佛陀”,最后简称为“佛”。
半音译半意译词,或称梵汉合璧词,即汉语在吸收外来语时采用“半音半义”的造词方式。
有的是音译加汉语类名,例如“佛土”,“佛”意为“觉”,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加上汉语名词“土”构成双音复合词;有的是新造译字加汉语词,例如“魔”,梵文“魔罗”(Mara)之节译,佛教所指的恶鬼,曾借用“磨”,后梁武帝改“石”为“鬼”;还有的是梵汉同义、近义连用,例如“尼姑”,梵文为“比丘尼”(Bhikshuni),其中“-ni”在梵文中代表女性,“比丘”为男僧,后加“尼”指女僧,简称“尼”,与汉语“姑”同义连用为“尼姑”。
意译词,即用汉语的语音和语素构造一个新词,表达新的概念。
大部分的佛教词语是通过意译的方式产生的。
例如:“平等”,梵文为“Sawmata”,义为“没有高下深浅之别”,以对应“差别”之义。
汉词佛意词,即用汉语固有词来表达佛教意义,使这些词拥有全新的意义。
例如:“功德”,本表示功业与德行,佛经里“功”指施善,“德”即“得”,指“得福报”,“功德”即“做善事必得好报”。
三、佛教外来词与《慧琳音义》
(一)佛教外来词
外来词可按广狭义来分类,其中的佛教外来词也应该有广狭义之分。
佛教词语中,音译词是纯粹的外来词,或称“佛教借词”,是狭义上的佛教外来词;半音译半意译词(梵汉合璧词)可看作广义上的佛教外来词。
意译词、汉词佛意词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外来词,至多算作“外来义”。
区分佛教外来词的广狭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佛教外来词。
(二)《慧琳音义》中的佛教外来词
唐·释慧琳所撰《一切经音义》是佛经音义的集大成之作,其显著的特点是大量收录外来词。
姚永铭的《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记载道:“据徐对仪先生统计,《慧琳音义》收录外来词约三千二百条(主要是梵语译词),约占全书收录词条总数的12%。
”[6](P109)《慧琳音义》收录的外来词中有很多是音译词。
例如:【阿阇梨】
梵文“Acaya”之音译,又译作“阿遮利夜”等。
《慧琳音义》卷二十二:“阿阇梨,此云轨范。
范即是师义,谓与弟子为法则也。
”[7](P285)“阿阇梨”的意思是轨范师,可分为出家、受戒、教授、授经、依止五种。
【阿提目多】
梵文“Atimuktaka”之音译,又译“阿地目得迦”。
《慧琳音义》卷十二:“阿提目多,梵语也。
正梵音云阿地目得迦,花树名也。
西方有,此国无。
”[7](P288)“阿提目多”是指树的一个品种。
【婆罗门】
梵文“Brahman”之音译,又译“婆罗贺摩”“婆罗诃摩”等。
《慧琳音义》卷三:“梵语,即梵天名也。
唐云浄行,或云梵行,此类人自云我本始祖从梵天口生,便取梵名为姓,世世相传。
”[8](P230)“婆罗门”为古印度四大种姓中最高者。
【塔】
梵文“塔婆”(Stupa)之节译,初译“浮屠”(与“佛”同译名),但梵语为“窣堵坡”(或译“率都婆”),故简称为塔。
《慧琳音义》卷二十七:“古书无塔字,葛洪《字苑》及《切韵》,塔即佛堂、佛塔,庙也。
”[9](P23)随着佛教的发展,塔已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一处独特的风景。
【钵】
梵文“Patra”之音译,可译作“波多罗”“钵多罗”等,通行“钵多罗”,省作“钵”。
此为比丘六物之一,指吃饭用的食器。
“钵”则是专用于佛教的俗字。
《慧琳音义》
卷九十一:“钵,《字典》说云,盋即盂也,正体字也,从皿犮声。
作钵,俗字也。
”[9](P24)中国古代的“盋”字与其音义相近,为了专表佛家器物而构“钵”字。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佛教词语中的音译词多是表示佛教文化的名物,作名词,内容包括佛名、菩萨名、国王名等专有名词,佛教礼仪、典籍、义理等语言文字,建筑、植物、地理等佛教名物。
佛教的专门用语对汉语的影响不是很大,没有成为全民的语言。
但有的词如“塔”“钵”等已进入全民语言里,又如“瑜伽”(Yoga)这个音译词现在已很常用。
四、结语
佛教外来词对研究中古汉语词汇有重要意义,而《慧琳音义》在佛教外来词的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佛教词语的绝好资料。
佛教词语最初进入汉语时采用的是音译法,在漫长的“汉化”过程中逐步融入汉语词汇。
佛教外来词是汉语词汇中一笔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细细挖掘。
注释:
①本文音义参考陈五云、徐时仪、梁晓虹《佛经音义与汉字研
究》,梁晓虹《佛教与汉语史研究——以日本资料为中心》和《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胡晓清.外来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姚永铭.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7]陈五云,徐时仪,梁晓虹.佛经音义与汉字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8]梁晓虹.佛教与汉语史研究——以日本资料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1994.
(张磊湖北武汉湖北大学文学院43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