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干预论文

合集下载

综合干预措施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综合干预措施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综合干预措施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3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VM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干预(RC)和综合干预措施(CI),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参照组患者显著提升,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M患者经CI干预后,其治疗效果显著更为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治疗过程更具安全性,只得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综合干预措施;护理;效果病毒性心肌炎(VM)属于临床之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之中。

该疾病具有发展速度快、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发病时多伴有恶心呕吐、咽痛发热等症状,如若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局限性炎症或是弥漫性心肌病变,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由于心力衰竭等因素猝死[1]。

在治疗期间也应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主要探究CI干预在VM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我院2022年3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VM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各42例。

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9/13,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2.12±2.69)岁;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0/12,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42.31±2.54)岁。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可行比较。

1.2方法参照组患者接受RC,主要为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病情监测等。

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接受CI,主要包括:(1)环境管理:定期为患者清洁病房,调整病房内部的温度、湿度保持在25℃,55%左右,确保患者能够处于温馨、舒适的环境之中。

(2)加强病情监测:对患者的呼吸以及心率情况进行监测,如若出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

综合干预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护理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综合干预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护理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综合干预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护理中的运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针对综合护理干预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方法结合近1年来我院接诊的8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42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

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48%,并发症发生率为9.5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57%,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P<0.05。

结论在临床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综合护理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愈后,具有着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综合护理;并发症;治疗有效率临床研究表明,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除了了积极的针对性治疗之外,还要给予全方位的护理干预,以此方能更好的促进机体康复速度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合护理正是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

为更好的掌握综合护理干预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护理种的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为周期,从这一段时间内我院急诊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4例为此次研究样本病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且经过患者同意且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数字表示的方法将入组84例患者均等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种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15~62岁,平均年龄(38.28±5.21)岁,疾病类型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23例,慢性病毒性心肌炎19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1例,年龄12~60岁,平均年龄(37.88±4.92)岁,疾病类型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25例,慢性病毒性心肌炎1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防范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生活护理等常规护理内容。

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效果及和谐护患关系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效果及和谐护患关系的影响

发症发生率 5.77%例低于参照组 19.23%,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 P<0.05;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比
较无明显差异 P>0.05,护理后实验组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各项评分,数据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 P<0.05。结论:针对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给予开展临床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投诉率,对提高
· 2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07. 2019,Vol. 41 No. S1
些表现,在诊断其疾病类型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百 分 比 处 理 后 P <0.05;然 而 白 细 胞 计 数 处 理 后 P > 0.05。在一些研究中认为,这两个表现的实验室结 果恰恰能够反映出患者阑尾炎症的严重程度[5]。还 有一些学者认为,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实验室检查结 果能够反映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预示穿孔,临床 价值高。
MING Hong-li,LIU Xiao-wei
(Sichuan Neijia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Neijiang 641000 China)
作者简介:明洪莉(1974-),女,四川内江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护师。 通讯作者:刘晓伟,主任护师,E-mail:LXW@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010050
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和谐护患;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2X(2019)S1-0028-04
DOI:10.16343/ki.issn.2095-512x.2019.s1.009

综合护理干预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2月于本院接受诊治并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分析组: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分析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5.7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既能够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高生活质量,并且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病毒性心肌炎;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5-0189-02病毒性心肌炎即因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所致的一种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1]。

临床相关资料显示,除了针对性的治疗之外,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不到位,则易对其机体康复速度与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因此,为进一步加快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康复速度,本文分析了综合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价值,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2月接收的符合WHO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诊断标准且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的患者104例,并通过奇偶数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n=52)与分析组(n=52)。

其中,对照组男患者为28例,女患者为24例;年龄为11~60岁,平均年龄为(38.49±10.27)岁;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9例,慢性病毒性心肌炎13例。

分析组男患者为29例,女患者为23例;年龄为12~60岁,平均年龄为(38.48±10.28)岁;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8例,慢性病毒性心肌炎14例。

综合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

方法:本院选取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所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5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方式,对照组(28例)、观察组(28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2组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护理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优,组间数据采取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且P<0.05,形成统计学分析意义。

结论:针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将治疗效果改善,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效果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上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感染性心肌病,患儿初期的临床症状缺少典型,极易产生漏诊或是误诊的状况。

在病发的初期主要伴随呕吐恶心、腹泻、全身酸痛、咽痛,在病情的进展中,患儿逐渐产生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呼吸困难及其水肿等,只有少数的患儿产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症状,严重威胁着患儿的健康与生命安全[1]。

我院选取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所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5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8例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详细的报道为: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选取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所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5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方式,对照组(28例)、观察组(28例)。

在对照组中有17例为男性、11例为女性,选取的年龄范围是4至15岁间,平均年龄约(8.9±3.2)岁,病程在1个月至3.5年间,平均病程是(1.5±1.2)年;在观察组中有16例为男性、12例为女性,选取的年龄范围是4至14岁间,平均年龄约(7.8±3.1)岁,病程在1个月至3.4年间,平均病程是(1.4±1.2)年。

对比5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基础资料,组间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比,差异不明显且P>0.05,统计学分析意义未形成。

综合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7月~2013年7月期间60例接受治疗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心肌炎的疾病治疗护理,对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指标水平恢复正常的时间、患者的心肌炎病情治疗效果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接受治疗护理之后,对照组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指标水平恢复正常的时间和临床护理的服务计划采用时间明显长于实验组患者,且实验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多于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也明显低于实验组。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满意度,且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标签:治疗效果,病毒性心肌炎,综合护理干预本文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综合护理干预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效果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7月~2013年7月期间60例接受治疗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1名男性,19名女性,年龄为28~46岁,平均年龄为(31.7±5.2)岁,将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入选标准:(1)患者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

(2)为同一主任医师进行治疗。

(3)经家属及患者同意。

(4)排除精神疾病患者、神志不清患者、无法语言交流患者、智力障碍患者和烟中肾肝功能障碍患者。

(5)排除患有其他心脏病患者。

(6)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心肌炎的疾病治疗护理,具体为:(1)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情况:定时为患者进行体温和脉搏的测量,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奏和频率变化情况,及早发现心功能不全患者,按时为患者测量血压,并对患者尿液量进行观察记录,以便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无心源性休克,对患者的心律和心率进行密切观察,以便及早发现心律失常情况发生,病情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况[1]。

护理干预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质量影响

护理干预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质量影响

护理干预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质量影响【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对其心理状况及预后结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2例(2019.06-2020.12),依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常规和综合两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和综合护理,并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综合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状况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加入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对预后效果有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急性重症;护理干预;心理状况;预后质量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病毒感染侵犯心脏,从而引起心脏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心肌炎性病变,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以及呼吸困难等。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具有起病迅速且变化快,如果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则可能对患者的预后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为此,本次研究立意于对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并对其干预效果进行深入探究。

现有详细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2例(2019.06-2020.12),依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常规和综合两组,现有两组患者的各基线资料对比如下:常规组:共计患者41例,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其中年龄范围13-60岁,平均年龄(36.48±4.43)岁;病程1-30d,平均病程(15.42±2.37)d。

综合组:共计患者41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其中年龄范围14-59岁,平均年龄(36.52±4.37)岁;病程1-30d,平均病程(15.57±2.21)d。

两组患者的各基线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可做对比项进行组间对比(P>0.05)。

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接受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照,分析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各项指标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好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中,采用护理干预方式,可以切实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尽快恢复正常,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确保患者及时康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效果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类常见的疾病,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心肌损伤,在病毒性感染后,患者会出现浑身酸痛、头晕发热、恶心呕吐等情况,患者在发病前期的症状不明显,漏诊率和误诊率比较高。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一般是青少年与儿童,近年来成人心肌炎发病率也在上升。

为了提升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在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还应该结合综合护理方式,从而制定完善的护理方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患者都经过检查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意识清晰,不存在精神障碍。

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9例患者。

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52岁,平均你那里(32.54±5.3)岁。

观察组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51岁,平均年龄(33.23±5.8)岁。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都接受全面检查,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抗病毒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定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协助患者进行身体指标的检查,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健康宣教。

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耐心的向患者介绍病毒性心肌炎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帮助患者找出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指出不良情绪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加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干预初探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2008年6月-2011年9月收治的12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在
21-46岁,干预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和护理,另外对干预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治愈率为5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治愈率为36.67%。

均比干预组低,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干预;治疗效果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多种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或溶解的疾病,可伴有心内膜或心包的炎性改变。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在近几年显著增高,已经成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对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因此,除了对其进行常规的临床治疗,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也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9月收治的12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选取的患者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心脏疾病的同时取得了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对有意识障碍,有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的患者应予以排除。


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男37例,女23例。

年龄在23-46岁。

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

年龄在21-45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距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医院进行常规临床治疗,住院均在10
天以上,给与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综合监护其呼吸、心电、血压。

给予心肌细胞代谢治疗(黄芪、维生素c、辅酶q10等)及营养治疗,治疗期间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ml进行静脉滴注,每天一次;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每天,静脉滴注一周;a-干扰素200万单位,一天一次,肌肉注射。

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每天一次,辅酶q10,10mg口服,每天三次;中间进行免疫治疗,直至逐渐停药。

心力衰竭的患者以扩血管药物和利尿药的应用为主,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剂量要小。

另外干预组除了常规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还对其施行综合护理干预。

包括心理指导、饮食指导、健康教育、鼓励家属参与、病情观察等。

4个月后复诊时评定两组的治疗效果。

1.3 综合护理干预①心理指导: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并与患者多交谈,多与患者接触,多关心患者,增进护患距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对于那些紧张焦虑的患者告知其病毒性心肌炎的一些常识,使其能够正视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疾病发作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一些对病情掉以轻心的患者,告知其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使其不要忽视休息及治疗。

还可以通过告知患者一些已经治愈患者的例子使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
到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情绪的目的[1]。

②饮食指导:告知患者食用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避免着凉、腹泻,避免过饱或食用刺激性的食物,禁烟、戒酒。

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排便不畅时可适当应用通便药物,禁止用力排便。

③健康教育:从患者入院开始对其进行全程健康教育,使其对病毒性心肌炎有正确的认识,避免过于恐惧或掉以轻心等心理。

通过告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及发作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同时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从而达到痊愈的目的。

患者出院后嘱咐其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合理休息,饮食注意营养,同时一定要定期复查。

④鼓励家属参与:与患者交流的同时注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告知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日常的注意事项及一些简单的护理措施,让家属参与进来,从情感上用正确的方法支持患者,帮助患者,监督患者的一些不良习惯,增加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痊愈率[2]。

⑤病情观察:定时测量患者的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防止心源性休克的发生。

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⑥随访:患者出院后对干预组的患者进行随访,通过给患者打电话或让患者来医院复诊的方式,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疾病进行指导[3]。

1.4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肌酶谱恢复正常,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好转: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好转,症状与体征
改善。

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或病情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效果用卡方软件统计,以x2检验进行评价,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干预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通过以上报告可知经过及时的临床治疗和恰当的护理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但是有些患者因为护理不恰当或误诊等原因易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最终甚至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4]。

本研究通过综合护理干预使干预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了通过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等知识并对其进行适当的临床治疗,进行综合护理,增进心理护理,健康饮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健康教育,注意随访等方法能够使病毒性心肌炎得到良好的预后效果[5]。

参考文献
[1] 梁湘会,李海英,王忠.黄芪及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4例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6(11):82-83.
[2] 陈桂钦.小儿病毒性心肌炎52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9):816-817.
[3] 郑宁,初文霞.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5,2l(10):1656.
[4] 陈志军,杨文东.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氧自由基改变和红细胞crl分子表达[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7):626-628.
[5] 陈怀生,温隽珉.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同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6):510-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