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课程海洋生物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目标了解海洋

合集下载

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教案

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教案

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学的概念,认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特点。

2.掌握海洋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3.了解海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海洋生物学概念、海洋生物分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特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一.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学概念1.海洋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海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生物群落和生态圈的概念及其与海洋生物学的关系。

二.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生物分类学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2.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3.海洋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4.海洋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5.深海生物的特殊生态环境和特殊生物学特点。

三.海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1.海洋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

2.海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海洋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如何保护海洋生物1.学习如何保护和治理海洋环境。

2.理解海洋生物的生态意义和价值。

3.强化个人保护海洋的意识和行动。

四、课时安排本教案包括四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第一课时: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学概念(45分钟)1.课堂讲解:海洋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课堂讲解: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海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课堂讲解:生物群落和生态圈的概念及其与海洋生物学的关系。

第二课时: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征(45分钟)1.课堂讲解:生物分类学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2.课堂讲解: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3.课堂讲解:海洋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4.课堂讲解:海洋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5.课堂讲解:深海生物的特殊生态环境和特殊生物学特点。

第三课时:海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45分钟)1.课堂讲解:海洋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

海洋生物学教学计划

海洋生物学教学计划

海洋生物学教学计划一、引言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物的分类、习性、分布、数量等内容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对海洋生物学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制定了一套全面系统的海洋生物学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 帮助学生掌握海洋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提高学生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4. 培养学生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海洋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2. 海洋生物的分类、生长发育和生态习性;3. 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海洋环境污染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海洋生物的实地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应用海洋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群体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考试:通过定期考试检验学生对海洋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环节中的表现;3. 期末论文: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海洋生物学研究成果的期末论文,检验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六、教学效果通过海洋生物学教学计划的实施,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海洋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和技巧,提高对海洋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海洋科研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总结海洋生物学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对学生海洋生物学学习的有力支持,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研究海洋生物学知识。

我们将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海洋课程教案目标是什么

海洋课程教案目标是什么

海洋课程教案目标是什么教案标题:探索海洋奥秘——海洋课程教案目标教案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海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重要性。

- 学生能够掌握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基本知识。

- 学生能够理解海洋与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2.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海洋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

-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整理和呈现与海洋相关的信息。

- 学生能够运用合作学习和沟通技巧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关于海洋的知识。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培养对海洋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关心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学生能够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对海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潜能。

教学重点:1. 理解海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海洋的定义、分布、面积、深度等。

2. 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包括海洋动植物、海洋生态系统等。

3. 掌握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包括渔业、能源、矿产等。

4. 了解海洋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包括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珊瑚礁破坏等。

5. 探索海洋与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海洋交通、海洋旅游等。

教学方法与活动建议: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海洋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图表解读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海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海洋的整体认识。

3.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海洋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海洋生物的观察和分类,或者设计简单的海洋环境模拟实验。

4.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海洋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调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可以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采访专家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海洋知识的系统框架。

海洋生物教案

海洋生物教案

海洋生物教案标题:海洋生物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和特征。

2. 掌握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和适应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2. 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和适应能力。

3. 海洋生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掌握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2. 理解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和适应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海洋生物的图片、视频资料。

2. 海洋生物的分类表格。

3. 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和适应能力的案例材料。

4. 海洋生物保护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海洋生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海洋生物,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征,通过图片和表格进行示范和解释。

2. 解释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和适应能力,通过案例材料进行说明。

三、讨论与实践(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一类海洋生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展示自己的发现。

2. 引导学生思考海洋生物的保护意识,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

四、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总结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强调生态环境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2. 强调海洋生物保护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和保护方向。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海洋生物的保护宣传海报或小册子。

2.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海洋生物的情况,并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海洋生物馆或水族馆,加深对海洋生物的了解。

2. 鼓励学生进行海洋生物观察和摄影,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成果。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对海洋生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学生设计的海洋生物保护宣传材料和调研报告的质量和创意。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资料:展示海洋生物的外貌和行为特点。

认知海洋生物课程设计

认知海洋生物课程设计

认知海洋生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和描述常见海洋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理解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学生掌握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保护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海洋生物的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升对海洋生物知识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制作海洋生物知识卡片,提高总结和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海洋生物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海洋生物知识,增强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海洋生物》教材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海洋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介绍海洋生物的主要分类,包括无脊椎动物、鱼类、哺乳动物等,以及各类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海洋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适应和影响,探讨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

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与保护:介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特点,重点关注珍稀濒危物种及其保护措施。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海洋生物概述,介绍海洋生物的分类及重要性。

第二课时: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特征、生活习性及分类。

第三课时: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第四课时:海洋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第五课时: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了解主要经济鱼类、贝类等资源。

第六课时: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探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海洋生物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选择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对于海洋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等理论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全面了解海洋生物的海底世界教案

全面了解海洋生物的海底世界教案

海洋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它充满了许多迷人的物种及多样性。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海洋生物的知识呢?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套全面了解海洋生物的海底世界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方式。

2、掌握海洋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和生活习性。

3、学习如何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介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及分类方式。

任务一: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让他们通过图书和电子媒体,发现和分享适合他们年龄和兴趣的一些有关海洋生物的故事。

任务二:学生在实地或在网络上查阅海洋生物的信息,了解它们的分类方式。

任务三:创造适用于学生的分类表,向他们展示模型或主题展览,使他们了解海洋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掌握海洋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和生活习性。

任务一:利用网络和书籍,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流向和能量传递。

任务二:查阅资料,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独立研究或展示添加有关海洋生物的视频或图片,并解释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环境中的角色。

任务三:通过讨论和展示,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

第三课,学习如何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任务一:展示海洋生物的现实问题,并明确他们的环境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

任务二:利用幻灯片或绘画手段,表达海洋环境问题,阐明学生行动的重要性。

任务三:以班级、学校或社会为单位,开展海洋保护活动。

可能是网上署名,可能是一次校内的展览,或者一次校外的社区清理活动等。

三、教学方法1、探究性学习法:让学生主动探索之间的关系,在学习海洋生物的世界中产生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学习研讨法:让学生在与他人认同、共享和学习其他个人的观点的过程中交流知识,并自豪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项目制学习法: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科融合。

四、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有以下几点:1、增强学生对海洋生物种类多样性的认识及分类方式的理解。

2、使学生熟悉有关的科学概念,掌握海洋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和生活习性。

海洋生物教案

海洋生物教案

海洋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和特点;2.掌握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海洋生物的种类和特点海洋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包括鱼类、贝类、海藻、海绵、珊瑚、海星、海胆等。

这些生物在海洋中生活,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适应海洋环境:海洋生物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都适应了海洋环境,如鱼类的鳞片、鳃、游泳器官等;•多样性: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些生物甚至还具有发光能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与陆地生物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分和盐分的调节:海洋生物需要调节体内的水分和盐分,以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盐度和低水分;•呼吸方式:海洋生物的呼吸方式也与陆地生物不同,如鱼类通过鳃呼吸,海豚通过肺呼吸;•繁殖方式:海洋生物的繁殖方式也多种多样,如鱼类通过产卵繁殖,海星通过分裂繁殖;•生存环境: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水温、水深、水压等因素,不同的海洋生物对这些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3. 海洋生物的保护与利用海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海洋生物也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如鱼类、贝类等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海洋生物还可以用于药物、化妆品等方面。

因此,保护海洋生物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海洋生物的种类、特点、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基本情况;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3.观察法:通过观察海洋生物的形态、行为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态特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和特点;•掌握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海洋世界学习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教案

海洋世界学习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教案

海洋世界学习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教案教案:海洋世界学习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和特征。

2. 了解海洋环境的特点和重要性。

3. 掌握一些常见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知识。

教学重点:1. 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2. 海洋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常见海洋生物和其生息环境。

教学难点:1.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记忆大量的海洋生物种类和特征可能是一个挑战。

2. 教学方法的选择,如何让学生更加生动地学习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学习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一张生动的图片或展示一段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海洋世界的兴趣。

2. 提出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并引发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习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思考。

第一部分: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约15分钟)说明:介绍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以及它们的特点。

1. 介绍海洋生物的分类体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分类的海洋生物。

2. 以鱼类为例,介绍鱼类的特点和适应海洋环境的特点。

3. 介绍其他类型的海洋生物,如鲸类、海豚等,并指出它们与其他海洋生物的区别和特点。

4.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并请学生根据特征进行分类。

第二部分:海洋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约15分钟)说明:介绍海洋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了解海洋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 介绍海洋环境的特点,如咸度、温度、压力等。

2. 解释各种特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3. 介绍海洋中的环境变化因素,如潮汐、洋流等,并说明对海洋生物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常见海洋生物和其生息环境(约20分钟)说明:介绍一些常见的海洋生物以及它们生活的环境,帮助学生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联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1. 介绍珊瑚礁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2.介绍不同类型生物的适应性现象。

◆教学内容
一、海洋生物适应性概述
海洋生物为了能够适应在时空上的变化,多有其调适之道。

调适的方式可以是形态上的,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

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的适应往往是形态、生理和行为的综合表现。

生物学家至今仍无法以一个有意义的方式来表达出如此层层关连、错综复杂的适应行为。

生物学上的关于适应性是如何定义的呢?
在生物学上,适应性是指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所进行改变的过程,还指生物进行改变后变得更适应环境的结果。

很多生物会在结构上、功能上、颜色上适应环境,有些动物还会改变它们本能(天然的)的行为。

海洋环境为海洋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同时又制约其生活、生长、繁殖及分布;另一方面,海洋生物通过多种生存策略适应环境。

若将海洋环境视为由许多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溶氧、波浪与潮流、光线与浊度)所组成的多维空间,则每一种海洋生物都会占有一席之地。

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由体内基因的来决定。

被称为固体牛奶的牡蛎为什么能适应低含氧量的海水?牡蛎的血液中有血红蛋白,而不像多数软体动物那样是血青蛋白。

血红蛋白是一种更有效的携氧者,因而具有这种血色素的动物是对低含氧量海水的一种适应机制。

牡蛎礁 牡蛎
二、不同类型生物的适应性现象
1.根据运动方式、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的不同,可将海洋生物分为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

(1)海洋底栖生物:是海洋底部生活的一切生物,包括固着生物,爬行生物和穴居生物。

冬天,从海边所采集的贻贝若马上放入25℃的海水中,则贻贝会大量死亡。

假若贻贝是在夏天时采集,并放入相同水温的实验池中,则死亡率会怎么变?
海参海盘车海藻(2)海洋浮游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微弱。

按营养方式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按体形可分为大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和超微型浮游生物。

按生活史可分为永久性(终身)浮游生物,阶段性(半)浮游生物和暂时性(偶然)浮游生物。

水母甲藻打捞浮游生物(3)海洋游泳生物:水层中运动能力最强的一类生物,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同时一般体形较大。

如海洋鱼类,爬行动物。

海洋哺乳动物和头足类软体动物。

十六枚鱼虎头鱼虾姑
2.海洋生物为了能够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变化,往往通过其形态,生理,行为,生活方式作出适应性反应。

不同生态类型的海洋生物有不同的适应现象。

(1)底栖生物的适应性现象:底栖生物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海区,分为浅海底和深海底两个主要海底环境类型。

根据不同环境类型,生物进化出不同适应策略。

固着习性是浅海底栖生物的显著特点。

该区域的海水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显示出明显的不稳定性。

一些贝类,大型藻类附着在海底或岩石上,软体动物依靠吸盘或吸肢吸附。

而深海底层环境稳定,海水静止,海底多为泥沙。

底栖生物多采用附肢或突出物,如根状结构或刺来作为附着或支持作用。

不需要坚固的构造和流线型身体,大都缺少钙质骨骼,而且身体渗透性好(高静力压导致)。

(2)海洋浮游生物的适应性现象:海洋浮游生物环境适应性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其浮游性,如何保持自身漂浮,使其处于水体的真光层。

按照浮游时间的
长短,浮游生物可分3类:永久性浮游生物,终生在水中浮游,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此类;阶段性浮游生物,其幼体营浮游生活,成体则营底栖生活或游泳生活;暂时性浮游生物,指一类非浮游生物仅因环境变化、生殖等原因,有时营短期的浮游生活,如一些底栖的介形类、糠虾类。

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点是能在水中保持悬浮状态,具有多种多样适应浮游生活的结构和能力,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扩大个体表面积或结成群体增加浮力。

这类现象在浮游生物中很普遍。

如六角网骨藻、角刺藻有细长的角毛;桡足类有细长、多毛的第一触角和尾叉刚毛;龙虾的叶状幼体有扁平叶状的头胸部和细长分叉的胸足;等片藻、直链藻结成带状,海链藻结成链状,星杆藻连成星状等。

第二、减轻比重增加浮力方式多样。

①产生气、油等比水轻的物质。

如管水母类僧帽水母群体顶端有一个充满气体(主要是氮)的大气囊,桡足类的哲水蚤体内有一个狭长的油囊,浮游硅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时产生油点或脂肪酸。

②分泌胶质。

如浮游海樽类有发达的胶质囊。

③增加水份。

浮游动物的含水量一般都高于底栖动物,如水母类的含水量高达96%以上。

④外壳和骨骼退化或消失。

如浮游腹足类软体动物的贝壳都比底栖种类的轻薄,有孔虫的外壳上遍布小孔,毛颚类动物无骨骼组织。

(3)游泳生物的适应性现象:海洋游泳生物除了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平衡器官、肌肉系统、神经系统、视觉以及适应
不同生境的各种形态结构外,还具备一些特
殊的适应性功能和习性。

例如,飞鱼具有极
发达的胸鳍,可离开水面腾空滑翔,一般滑
翔时间不超过 2秒,滑翔距离约50米,有
时滑翔时间可达15秒,距离可达400米以上。

海豚具有很厚且富有弹性的表皮,真皮
中有许多小嵴,嵴间充满液体。

所以,海豚
能适应水流的压力变化,消除湍流,接近片
流的境界,高速前进。

头足类在遇到敌害时,
能放出体内墨囊中的黑汁,使周围的海水变黑,借以掩护逃脱。

蓝须鲸的上颚两侧长了两排有过滤功能的筛状板须,使它能摄食大量饵料,一尾长33米、重 190吨的蓝须鲸,以磷虾(一般体长4~6厘米,体重0.7~1.5克)为食,日摄食量高达4~5吨。

鲸类具有能很好地接受和传递信息的器官,有一套极灵敏的探测系统,即“声呐”,因而具有回声定位和导航的能力。

一些游泳生物对深海的生活具有特殊的适应功能。

在深海生活的鱼类、游泳
头足类和甲壳类都有发光器,可在无光的深海处进行照明,以捕获食物,或迷惑飞鱼
捕食者以逃脱敌害。

有的种类,具有特大的嘴、富有弹性的颌、令人生畏的牙齿及其可扩大的胃,以有效地捕捉出现在眼前的食物,吞食比自身更为粗大的食物。

有的种类个体小(长度小于15厘米),或体重很轻(如一尾长1.5米的大鱼,体重仅1.8公斤),或骨骼骨化程度很差和肌肉松弛似胶状,使基础代谢的需要量减少到仅够维持捕食的能力,以尽量降低对食物和能量的需要,适应饵料贫乏的深海环境。

活动:
观察潮间带固着生活的动物有什么样的适应环境的特点。

思考题:
1.海洋生物适应性的意义?
2.游泳动物适应海水环境的生态学特点?
3.浮游生物如何适应浮游生活?
(舟山中学陈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