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法扰乱社会秩序罪怎么处罚

合集下载

扰乱社会治安罪

扰乱社会治安罪

扰乱公共秩序罪
刑法扰乱公共秩序罪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2、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够不上犯罪标准的,应该会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有下列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之一,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1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2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秩序的;
3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秩序的;
4结伙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
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
6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
7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规定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规定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规定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聚众实施前款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强行进入场内的;(二)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三)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四)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五)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六)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

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违反规定进入体育场馆的,强行带离现场。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扰乱治安的法律后果(3篇)

扰乱治安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摘要:治安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扰乱治安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本文旨在分析扰乱治安的法律后果,以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促进社会治安的持续改善。

一、扰乱治安的定义及表现扰乱治安,是指违反国家治安管理法规,扰乱社会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扰乱治安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非法集会、游行、示威;2. 损坏公共设施、破坏公共秩序;3. 聚众斗殴、寻衅滋事;4. 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如侮辱、诽谤、殴打他人等;5.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6. 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7. 其他扰乱治安的行为。

二、扰乱治安的法律后果1. 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扰乱治安的行为将受到以下行政处罚:(1)警告、罚款:对于轻微扰乱治安的行为,可以给予警告或者罚款的处罚。

(2)拘留:对于扰乱治安的行为,情节较重的,可以给予拘留的处罚。

拘留期限一般为5日以上15日以下,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以延长至15日以上。

(3)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对于扰乱治安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其许可证或者执照。

2. 刑事责任扰乱治安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可能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以下行为可能构成犯罪:(1)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本条例处罚。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适用本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也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轻微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第二章处罚的种类和运用
第六条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分为下列三种:
(一)警告。

(二)罚款:一元以上,二百元以下。

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拘留:一日以上,十五日以下。

第七条违反治安管理所得的财物和查获的违禁品,依照规定退回原主或者没收,违反治安管理使用的本人所有的工具,可以依照规定没收。

具体办法由公安部另行规定。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立案标准_量刑标准_司法解释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立案标准_量刑标准_司法解释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立案标准_量刑标准_司法解释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立案标准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者,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由以上条款可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案标准应包含两大条件。

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是指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

由以上条款可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案标准如下:1、行为人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是构成本罪的关键。

此处必须同时符合两点:其一,要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即干扰和破坏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人民团体正常的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秩序;其二,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必须是以聚众的方式实施的,即纠集三人以上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扰乱。

至于扰乱过程中是否使用暴力,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2、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必须是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方能构成本罪。

情节严重,实践中一般可从扰乱时间的长短、聚众人数多少、扰乱的对象的性质和侵害后果是否严重等予以认定。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量刑标准犯本罪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上文就是法律快车小编对于扰乱社会秩序罪量刑标准的相关介绍,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量刑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只有社会秩序稳定了,经济才能得到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够更好的壮大起来。

因此维护社会秩序是每一位中国公民的责任,我们也应当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去保障我们社会秩序的稳定。

扰乱社会秩序罪司法解释如何规定我国刑法中并没有对聚众进行界定也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聚众的含义进行解释。

刑法中的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刑法中的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刑法中的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罪名,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共安全。

该罪名通常适用于一群人在公共场所聚集并采取暴力、恐吓或其他非法手段,对社会造成严重的扰乱和破坏。

本文将探讨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相关案例,并分析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一、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构成要件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聚众:罪犯必须与其他人形成组织性的关系,集结在一起具有一定规模。

这种组织行为不仅仅是人数的叠加,还需表现为一种协同行动,共同达到扰乱社会秩序的目的。

2. 扰乱社会秩序:罪犯的行为必须对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扰乱和破坏,严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和公共安全。

这种扰乱可以表现为暴力行为、恶意破坏财物、阻碍交通等。

3. 主观故意:罪犯实施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必须是有意识的,即明知其行为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却仍然故意实施。

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法律后果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属于公共安全领域的犯罪,其法律后果与严重程度有关。

轻微情节的罪犯可能受到行政处罚或者短期拘留,而对于严重情节的罪犯则可能面临刑罚,如有期徒刑。

在司法实践中,判决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时通常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犯罪的具体行为、社会影响、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程度等。

此外,判决过程中还会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判决的公正和权威性。

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相关案例分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下面通过分析一些案例来进一步理解该罪名的具体适用情况。

1. 某市游行示威案件一群市民在某市主要街道上组织游行示威,要求政府解决某一具体问题。

然而,在游行过程中,部分人员破坏公共设施,拦截交通,甚至与警方发生冲突。

这种情况下,组织和参与游行示威的人员可能会被判定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2. 某夜店聚众斗殴案件夜店聚众斗殴是一种典型的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行为。

刑法中的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解析

刑法中的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解析

刑法中的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解析在刑法体系中,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对该罪行进行全面的解析,包括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处罚措施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

一、法律定义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是指在公共场合,有组织地聚集人员,行使暴力、威胁、强迫或其他方法,严重干扰、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社会生活秩序,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以致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一种犯罪行为。

二、构成要件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在公共场合聚集人员:指在公共场所如街头、广场、公园等处聚集一群人,人数一般较多,具有组织性;2. 行使暴力、威胁、强迫或其他方法:指在聚集的过程中,采取使用暴力手段、威胁他人、强迫、激起群众情绪等方式来干扰破坏公共秩序;3. 严重干扰、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指被告人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明显干扰了社会生活;4. 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指被告人的行为引发了大面积的混乱,导致社会秩序紊乱;5. 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指被告人的行为对社会治安造成了重大威胁和危害。

三、处罚措施根据刑法规定,对于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的犯罪行为,应依法进行处罚。

一般来说,处罚措施包括拘役、有期徒刑以及罚金等。

拘役是根据刑法规定,对于犯罪行为较轻的人员,可以采取的一种刑罚方式。

其刑期限制在6个月以下,对罪犯的自由进行限制。

有期徒刑是指对于犯罪行为较重的人员,依法判处一定刑期的刑罚。

其刑期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长可达数年甚至终身。

罚金是根据犯罪人员的经济实力,判处一定数额的罚款,作为一种经济处罚方式。

罚金数额的大小根据刑法规定以及具体案情而定。

四、案例分析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常常涉及大规模的社会事件,下面列举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某城市举办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数万人聚集在市中心进行抗议。

部分人员携带武器,投掷石块、燃烧瓶,打砸破坏公共设施,警车被砸、商店被抢劫。

这种情况下,参与暴力活动的人员将面临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指控。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处罚有何法律依据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处罚有何法律依据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处罚有何法律依据公共秩序关乎着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要是被人恶意扰乱了,必然会受到处罚,法律也对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做了明确的处罚规定,一经发现有类似的行为就会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惩处。

那么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处罚有何法律依据?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处罚有何法律依据第二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聚众实施前款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强行进入场内的;(二)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三)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四)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五)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六)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

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违反规定进入体育场馆的,强行带离现场。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刑法扰乱社会秩序罪怎么处罚
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国家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按照《刑法》中的量刑标准可以知道,犯聚众扰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一、新刑法扰乱社会秩序罪怎么处罚
犯本罪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一)本罪与一般扰乱社会秩序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界限
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可能是相同的,都是扰乱了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情节是否严重,是否使国家和社会
遭受严重损失。

如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是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由于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处理不当或者工作上的缺点失误,以致引起群众闹事、闹学潮或罢工等,要进行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加以区别,对于借学潮、罢工之机,故意歪曲党的方针政策,煽动群众,提出无理要求,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符合本条规定的,则构成本罪。

(二)本罪同妨害公务罪的界限
(1)前者侵害的对象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后者侵害的对象是特定的国家工作人员。

(2)前者是聚众进行;后者可以是单个人进行。

(3)前者不限于采用暴力、威胁的方法;后者采用暴力、威胁的方法。

(三)本罪与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的界限
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的行为原本属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的
一种,本法鉴于国家机关正常活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将其单独规定为一罪。

两罪的犯罪客体不同。

本罪客体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正常活动秩序。

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两罪的犯罪对象不同,聚众冲击国家机关
的犯罪对象仅限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国家机关以外的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四)本罪与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界限
本罪与上述两罪的主体、客观方面均十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上述两罪发生在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破坏的是公共场所的秩序;本罪发生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所在地,破坏的是这些单位的工作、生产、教学、科研秩序。

上述两罪行为人必须同时具有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情节,本罪毋须具有,实践中往往由于有些企事业单化社会团体所在地本身处于或靠近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公园等公共场所,所以行为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时会造成公共场所秩序遭到破坏、交通秩序遭到破坏的后果;也可能在行为人聚众实施上述两罪时导致这些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无法工作,造成严重损失。

实践中可以从犯罪目的着手加以区别。

一般来说,本罪行为人目的是直接针对特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而上述两罪行为人并不以扰乱特定单位工作秩序为目的,对于前一种情形应以本罪论处,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混乱的后果应作为衡量情节是否严重的因索之一。

对于后一种情形,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构成间接故意、客观上造成严重损失的,应按吸收犯处理,以本罪论处;如果行为人对致使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无法工作,造成严重损失,主观上属于过失的,不构成本罪,但应将这一危害后果作为量刑时的考虑因索。

刑事犯罪的后果往往都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那种被人民法院依法认定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自然需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当然这样的后果往往会给行为人人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会对其日后的生活工作造成影响,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其实小编建议最好委托律师来进行辩护,看是否能争取从宽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