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的变迁
工厂变化范文

工厂变化范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厂这个生产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过去的手工制造到现在的自动化生产,工厂的变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工厂的发展历程、变化原因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探讨工厂的变化范。
一、工厂的发展历程工厂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传统的手工业逐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人们开始尝试在一个地方集中大量的生产设备和劳动力,从而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这就是工厂的雏形。
19世纪初,工厂在工业化国家迅速发展。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
工厂的规模和产量也不断扩大。
同时,工厂的管理科学也开始逐渐形成。
泰勒的科学管理和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工厂的效率。
20世纪初,工厂开始迈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生产逐渐普及。
工厂生产的节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人们也开始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工厂管理,实现工厂的数字化转型。
二、工厂变化的原因工厂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它是由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共同推动的。
首先,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工厂需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效率。
其次,科技的进步也是工厂变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任务可以交给机器人和计算机来完成。
这不仅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工厂变得更加高效和灵活。
再次,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也促使工厂发生变化。
传统的工厂生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废水。
随着环保法律的加强,工厂必须采取环保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新型的清洁生产技术也逐渐得到应用。
最后,市场竞争的激烈也是促使工厂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
工厂必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三、工厂变化的未来趋势未来,工厂的变化将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
从世界工厂的历史变迁看中国的差距

Facing China's Weakness with the Bird Eye View of History Transition of the Global Manufacturing
Plant
作者: 杨波[1];于晓晨[2]
作者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2]湖北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南方经济
页码: 53-56页
主题词: 世界工厂;历史变迁;差距;标准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世界工厂的历史变迁,从制造业规模、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企业品牌、加工贸易、金融环境等六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与世界工厂的现实差距,指出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提出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标准以及相应的对策.。
“世界工厂”面临痛苦蜕变

<div class="article_tit"> “世界工厂”面临痛苦蜕变 </div> <span>作者 : 江涌</span> <p> 今日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仅需要“瞻前”,而且还要“顾后”――前面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面则有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成本追兵”。
中国必须思变,摆脱困局,由“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智造”,从“世界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创造基地”。
<br/> <br/>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但是,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也褒贬不一。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中国制造”终结了无止境扩张,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贸易摩擦纷至沓来。
“世界工厂”正面临由毛虫到蝴蝶的痛苦蜕变。
<br/> <br/> 相同称谓,迥异内涵 <br/> <br/> 从历史上看,英国、美国与日本以其强大的创新与制造能力,先后扮演了“世界工厂”的角色,源源不绝地生产出各色产品、各种机器与各类设备,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核心国”(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语)。
<br/> 英国于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作为“世界工厂”,英国创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分工合作与规模生产的近代工厂,成为国际分工的高地,是垒球的制造中心,也是全球经济中心与财富集散中心。
<br/> 类似英国,美国也是通过执新一轮工业革命之牛耳而成为“世界工厂”,在生产技术与生产能力上拥有对手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以及支配世界市场的能力。
与英国先驱者不同的是,美国是用一系列知名品牌来标识自己“世界工厂”的地位,作为后起的“世界工厂”,美国创立了“泰勒制”与“福特流水生产线”,奠定了现代工厂的基础。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动摇主要源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动力,但其地位目前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来详细探讨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原因。
首先,历史原因是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并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中国拥有廉价劳动力、相对便宜的生产成本以及庞大的内需市场,使其成为世界工厂的首选地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逐渐减弱。
工人工资的逐渐增加和其他成本的上升导致中国的制造成本上升,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此外,其他国家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制造业,通过提供低成本劳动力和其他优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
这导致了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受到了挑战。
其次,现实情况是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现实原因之一、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升级转型的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更高质量和环保的产品有了更高的需求。
然而,中国的制造业由于长期以来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中国制造品牌的整体形象较差,对于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不足。
其次,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产生了影响。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氛围的日益增强,加上美中贸易战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外贸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此外,全球供应链的转移和调整也对中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企业开始在其他地区设立工厂,以分散风险,同时降低成本和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然而,尽管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正在动摇,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将会走下坡路。
相反,中国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加强国际合作。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来提升竞争力。
“世界工厂”的变迁

“世界工厂”的变迁迄今为止,曾经有几个国家被称作“世界工厂”,或类似的名字。
第一个是英国。
这是因为英国在18世纪末率先实现了产业革命,在十九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第二个有类似“世界工厂”称号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在19世纪中叶完成了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已经发展成为与英国比肩的工业国。
而且,后发优势与泰勒制(科学管理之父美国人泰勒所制定的现代工业管理制度,强调劳动效率)、福特制(福特汽车创始人所制定的生产方式,风靡美国整个20世纪30年代)等工序革新,使美国的制造业具有更大的规模、更合理的分工、产品更为标准化和具有互换性。
这种强大的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显示了出来。
当时英国造的10挺机关枪坏了的话,必须全部拿回工厂修理,而美国造的机关枪可以拆掉其中的1支修好其他9支,而不需要送回工厂修理。
战后初期,美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君临世界,它的背后是强大的制造业,科学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体系、优秀的工作母机和面向市场的商品开发能力,都成为战后世界其他国家仿效和赶超的对象。
现今,全球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中,美国占据31%的份额,综合竞争力居世界第一。
美国始终把制造业当作“经济实力的脊梁”。
其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度一直保持在20%以上。
近年来,美国制造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领域。
美国还出现了硅谷、南加州、波土顿等微小技术领域的六大经济中心。
删、技术产业,是由纳米技术、微机电系统等尖端技术开辟出的全新产业领域,是多种学科交融并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技术产业。
到目前为止,美国财富68%来源于制造业。
第三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是日本。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开始被称为“世界工厂”。
经历了“失落的十年”之后的日本,制造业虽然大量转移,但通过艰苦的企业重组和技术重组,其现场制作生产率,现在仍然名列世界第一,综合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全球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日本占了29%。
“世界工厂”的变迁

专题五“世界工厂”的变迁一、什么叫做“世界工厂”:几种定义1、所谓“世界工厂”,就是要为世界市场大量提供出口产品,而不是仅仅看一国工业产品的总量,即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制造业领域,不只是少数产品和少数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
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易已进入世界前列,并成为贸易大国之一。
2、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到成为世界市场上工业品的重要甚至主要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市场份额中明显占优势,在市场结构中有相对的垄断地位。
3、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几十年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二,它们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的重要份额,在世界制造业领域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领导世界制造业的潮流。
二、“世界工厂”的演进历程与基本特征从18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诞生了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掀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
随着英国的机器传入欧洲大陆并与当地的诸多技术革新结合,法、德乃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相继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
到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国内外贸易迅速扩大,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进入20世纪,全球性制造中心日渐移至美国,美国的工业增长得益于自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规模铁路建设,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家电生产国,依托了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技术革新,并且有来自全球的资本支撑才成为继英国之后世界第二个制造业大国。
二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开始经济复兴,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风靡世界,“世界工厂”的桂冠转到了日本头上。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间,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
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世界工厂”。
英国的“世界工厂”是空前绝后的,表现为技术、工业组织形式、分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武力征服的殖民性,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的全球性和以强大海军为后盾的垄断性。
相对来说后来的美国、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只是成为制造业的中心而已。
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先驱国。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产业革命,成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国时,整个世界还是个农业社会。
1820年,英国只有2000万人口,而它的工业生产却占了世界工业总产量的50%。
以后,它的比重虽然由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业的较快发展而有所下降,但到1870年仍然占到32%,居世界第一位。
当时,它的棉花消费量占世界的49.2%,采煤量占51.5%,生铁占50%。
经过产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容量。
到19世纪中叶,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
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从1820年的3640万英镑,增加到1870年的 19960万英镑,增加 4倍以上。
182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8%,1840年上升为21%,1870年上升为22%。
英国不仅是各国工业消费品的供应者,也是各国工业生产资料的最大供应者,19世纪中叶,英国棉纺织品的80%输出国外。
自1825年解除禁止机器出口令以后,机器出口数量不断增加。
1837年机器出口总值为49万英镑,而到1866年就达到 476万英镑。
煤和铁的出口也不断增加。
这一时期先后开始的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产业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技术装备来进行。
英国在大量出口工业品的同时,国内工业消费的大部分原料,特别是棉花、羊毛、生丝、木材以及谷物,要靠外国来供应。
工厂的发展历程

工厂的发展历程
工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开始以农耕生产为主的时期。
最初,人们在家庭中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产工具简单,规模有限。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民在农村开始集体生产,并逐渐形成农业合作社。
这种形式的工厂生产,虽然规模较大,但仍然局限于农业领域。
工业革命的到来将工厂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8世
纪末至19世纪初期,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以及机器制造工业
的兴起,催生了大规模的工厂生产。
纺织、矿山、钢铁等领域的工厂相继出现,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0世纪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拉动了工厂的发展。
电力技术的
应用使得工厂的生产更加便捷和高效。
传动方式、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工厂生产进一步规模化和标准化。
工厂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厂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技术,使工厂的生产效益进一步提升。
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工厂生产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厂的发展将继续加速。
例如,工业互联网的兴起将推动工厂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化,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协同化。
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将改善工厂的生产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工厂的历程一直在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
从最初的农业合作社到机械化的工厂,再到现代化的工厂,工厂的发
展与技术进步紧密相伴。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未来工厂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世界工厂”的变迁
一、什么叫做“世界工厂”:几种定义
1、所谓“世界工厂”,就是要为世界市场大量提供出口产品,而不是仅仅看一国工业产品
的总量,即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制造业领域,不只是少数产品和少数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
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易已进入世界前列,并成为贸易大国之一。
2、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到成为世界市场上工业品的重要甚至主要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市
场份额中明显占优势,在市场结构中有相对的垄断地位。
3、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几十年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二,它们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的重要份额,在世界制造业领域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领导世界制造业的潮流。
二、“世界工厂”的演进历程与基本特征
从18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诞生了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掀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
随着英国的机器传入欧洲大陆并与当地的诸多技术革新结合,法、德乃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相继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
到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国内外贸易迅速扩大,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进入20世纪,全球性制造中心日渐移至美国,美国的工业增长得益于自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规模铁路建设,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家电生产国,依托了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技术革新,并且有来自全球的资本支撑才成为继英国之后世界第二个制造业大国。
二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开始经济复兴,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风靡世界,“世界工厂”的桂冠转到了日本头上。
从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进程看,凡是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如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和日本,都有几个明显的基本特征:
1、经济总体实力强。
在世界GDP中占有较大份额,既是经济中心,又是金融中心。
2、世界市场份额大。
出口在世界市场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在国
际竞争中处于优势。
3、技术领先。
能够掌握和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具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能够领导
全球技术发展潮流。
4、企业竞争力强。
在重要产业有一批跨国公司(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生产能力、新产
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
5、高度社会化、专业化的国内分工合作体系。
三、“世界工厂”的内涵和条件
“世界工厂”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它的前提是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并参与了国际分工;其次,世界工厂意味着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
度量“世界工厂”的标准很多,并没有一个明确肯定的标准,一般用一个国家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比重和一国进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此外,还要求它有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的创新产品,或者创新的生产组织管理等等。
总之,它们应该能够带动该国制造业生产力
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带来成本的下降和国际竞争力的上升。
从英国、美国、日本的发展历程看,成为“世界工厂”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1、一国或一地区的GDP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一定份额(10%以上);
2、一国或一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超过一定份额(15%以上);
3、一国或一地区的制造业出口额在世界制造业出口额的比重超过一定份额(10%左右);
4、一国或一地区的若干行业在技术水平上居国际领先地位;
5、在这些行业有一批技术开发能力强、核心业务突出、行业份额较大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
团。
四、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制造中心
1、中国的经济规模、制造业规模、进出口规模在世界的份额都较小。
2、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
3、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
4、企业小而散,国际竞争力不强。
5、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阶梯”论断,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委托加工的低级阶段。
6、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与利用外资相结合的制造业生产形式都是核心技术及国际市场网
络为外商或跨国公司所掌握,我国处于制造业增值链的低端。
五、中国具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潜力和能力
1、中国将逐步达到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所需要的经济规模。
2、中国制造业有望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3、中国具备一系列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
①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
②广阔的国内市场规模
③利用外资的潜力巨大
④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
一是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本身的配套能力很强。
二是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
三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总量较大。
四是现有制造能力已经过剩,而且还在扩大。
五是我国储蓄率高,能支持较长时期的高投资率,有扩大生产能力的基础。
⑤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趋于完善的法律环境
六、如何加快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步伐
1、积极承接国外生产能力的转移,继续巩固加工组装基地的地位,并逐步延长产业链。
2、鼓励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加大我国制造业的重组联合力度,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优势,劳动、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举。
5、深化市场取向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