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
20%吡虫啉·溴虫腈SC的配方研究

中图分类号 :T Q 4 5 0 .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4 8 5 ( 2 0 1 7 ) 0 1 . 0 0 4 5 . 0 3
d e t e m i r n e d b y s i n g l e - f a c t o r t e s t s a n d t h e t e s t r e s u l t s o f h o t s t o r a g e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f o r mu l a 2 0 % i mi d a c l o p r i d a n d c h l o r f e n a p y r wa s v e if r ie d b y c o l d a n d h o t s t o r a g e a n d d e s t r u c t i v e t e s t .T h e b e s t f o r mu l a :i mi d a c l o p r i d T C 1 0 %, c h l o r f e n a p y r T C 1 0 % ,7 2 2 7 - A 2 % ,BC/ 1 0 0 . 5 % ,x nt a h a n g u m 0 . 2 % ,ma g n e s i u m a l m i u n i u m s i l i c a t e 0 . 5 % ,u r e a 5 %,
Ab s t r a c t : T o r e d u c e t h e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p e s t s t o I mi d a c l o p r i d, e x p a n d t h e s c o p e o f i n s e c t i c i d e a n d i mp r o v e e ic f a c y ,we
草铵膦·草甘膦混配水剂的生物活性和田间药效

草铵膦草甘膦混配水剂的生物活性和田间药效黄云鹏;黄海燕;钱志刚;徐小燕;金岩;秦龙【摘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益成熟,草甘膦与草铵膦复合抗性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加上草甘膦抗性杂草不断增多,草甘膦与草铵膦复配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合理复配比例,以保证产品的高效、降低成本,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
本研究测定了草铵膦与草甘膦组合物的生物活性,以及35%草铵膦·草甘膦铵盐水剂的田间药效。
结果显示,草甘膦与草铵膦复配使用有明显增效作用,在推荐剂量有效成分1575 g/hm2~2100 g/hm2范围内,35%草铵膦·草甘膦铵盐水剂对马唐、牛筋草、反枝苋、马齿苋等杂草的防效显著优于草甘膦单剂,优于草铵膦单剂。
【期刊名称】《杭州化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26-28,29)【关键词】草甘膦;草铵膦;混配;生物活性;田间药效【作者】黄云鹏;黄海燕;钱志刚;徐小燕;金岩;秦龙【作者单位】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建德 311600;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建德 311600;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建德 311600;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21;山东省农药检定所,山东济南253500;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建德 311600【正文语种】中文草甘膦(Glyphosate)是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除草剂,它不仅可以防除一年生杂草,而且还能防除多年生深根杂草,已成为除草剂中举世关注的重要品种。
草甘膦属内吸传导型除草剂,通过茎叶吸入植物体内,主要抑制植物体内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从而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酷氨酸及色氨酸的转化,使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干扰,导致植物死亡[1]。
草铵膦(Glufosinate Ammonium)则是由赫斯特公司(后属拜耳公司)于19世纪80年代开发的广谱触杀型除草剂,且具有一定内吸作用。
麦草畏与草甘膦钾盐复配对一年生杂草的联合作用和非耕地除草效果研究

StudiesontheCoeffectofDicambawithGlyphosatepotassium saltAgainstAnnualWeedsandtheEffectsUsedinNon-cultivatedLand
HuZunji,ZhuangZhanxing,ZhuangZhiguo,SongHuawen,FanJinyong,GaoDeliang,TangGuangxin
草甘膦钾盐(Glyphosatepotassium salt)系先正达公司开发 的非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该药剂改善了草甘膦三甲铵盐 的药效。该药剂通过抑制植物体内循环过程中莽草酸合成相 关的苯基丙氨酸 胺 裂 解 酶,使 植 物 生 长 所 必 需 的 酪 氨 酸、苯 基 丙氨酸等环状氨基酸的合成受阻,从而使植株枯死。草甘膦钾 盐主要用于 果 园、桑 园、茶 园、橡 胶 园 以 及 非 耕 地 等 防 除 牛 筋 草、马唐、狗尾草、茅草、狗牙根、香附子等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 科杂草和莎 草 科 杂 草,以 及 反 枝 苋、马 齿 苋 等 阔 叶 杂 草[1-2]。 随着百草枯的禁 用,草 甘 膦 钾 盐 用 量 必 将 显 著 增 加,如 何 延 长 草甘膦钾盐使用寿命急需进行研究,除草剂复配是解决这一问 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已有研究,将草甘膦钾盐与麦草畏复 配可以提高其速效性和持效性,同时能够加强对阔叶杂草的防 除效果[3-5],为进一步明确麦草畏和草甘膦钾盐联合作用效果 和复配后的田间 应 用 效 果,进 行 了 相 关 试 验,现 将 试 验 结 果 总 结如下,以指导草甘膦钾盐的科学使用。
(ShandongAcademyofPesticideSciences,KeyLaboratoryforchemicalpesticideofShandongProvince,Jinan 250033,China)
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

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复配农药是指将两种或更多种农药混合使用,以达到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效果。
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优选组分选择、剂型设计、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估等多个方面。
首先,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需要进行优选组分选择。
选择合适的农药组分是复配农药研究的核心。
通常需要考虑农药的类别、用途、作用机制、能力和相互作用等因素。
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实验筛选和采用模型进行预测等方式,筛选出适合复配的农药组分。
其次,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需要进行剂型设计。
剂型设计包括农药组分的配比、配伍稳定性的研究以及剂型的选择等。
需要考虑到不同农药组分之间的相溶性、稳定性以及配伍后的生物活性等因素。
可以通过实验室测试、热力学模拟、机理研究和配伍筛选等方法,进行合适的剂型设计。
第三,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需要进行药效评价。
药效评价是衡量复配农药石灰效果的重要依据。
可以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等手段,对复配农药在不同病虫害种类和程度下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控制其他不确定因素,如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
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判断。
最后,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估。
安全性评估主要包括对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评估。
需要通过无机溶剂残留检测、土壤环境质量评估、生态毒性试验、残留分析等方法,评估复配农药的潜在毒性和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通过食品安全评估,检测农产品中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总的来说,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需要进行优选组分选择、剂型设计、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估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可以提高复配农药的综合效果,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复配农药的安全性评估,确保其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

03
02
第二节 复配农药研究的方法
03
04
02
01
2、选择好混剂的组对
2考虑到扩大使用范围,组对应是各有效成分所防治的有害生物谱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且发生的时期或防治的适期吻合或相近。如防除单子叶杂草的除草剂与防除双子叶杂草的除草剂混合;不兼治螨类的杀虫剂和兼治螨类的杀虫剂或杀螨剂混合;杀真菌剂与兼治细菌病害的杀真菌剂混合。
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农药克服抗药性的机理为其中的一种成分能抑制害虫体内的抗性机制从而保证其它成分的杀虫活性。
01
例如黑尾叶蝉对马拉松产生抗药性是因为黑尾叶蝉体内的羧酸酯酶大量降解马拉松,使之失去杀虫活性。马拉松与异稻瘟净复配后,异稻瘟净抑制了羟酸酯酶对马拉松的降解作用,保证了马拉松的杀虫活性,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02
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抗性黑尾叶蝉有增效作用是因为氨基甲酸酯抑制了叶蝉体内脂族酯酶对有机磷的解毒作用。这些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剂克服了黑尾叶蝉的抗药性。
03
2、克服和延缓抗药性
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还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如 A、B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复配,A剂可杀死具有抗B剂基因的个体,B剂可杀死具有抗A剂基因的个体,减少群体中抗单剂的基因频率。其次,抗A、B两剂的基因频率为两单剂频率之积,非常低,同时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剂可杀死这种多抗性个体,从而进一步降低抗性基因的频率。
杀草活力线法
等效线法
等效线的应用 1、判断增效程度和求共毒系数
增效效果的程度可以用相加效果线和实际增效线的距离进行比较。如图此距离可作为共毒系数I。 h表示相加效果线到原点的距离; d表示相加效果线到等效线上某一点的距离。(以相加效果线为基准,向原点方向为正,逆向为负) I=1时表示相加作用, I>1时为增效作用, I<1时为拮抗作用。 I值越大,表示增效程度越大
植物源农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植物源农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不同植物源农药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效果,为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害虫:茶尺蠖、茶小绿叶蝉2. 植物源农药:5%鱼藤酮乳油、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0.2%苦皮藤乳油、0.3%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7.5%鱼藤酮乳油3. 仪器设备:喷雾器、量筒、电子天平、培养皿、显微镜等4. 试验地:有机茶园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实验地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种植相同数量的茶树。
2. 害虫处理:在茶尺蠖低龄幼虫和茶小绿叶蝉高峰期,对每个小区进行不同植物源农药的喷施处理。
3. 数据收集:喷施处理后,每隔1、3、7、10天调查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5%鱼藤酮乳油对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喷施5%鱼藤酮乳油800倍液,茶尺蠖的虫口减退率在喷施后1、3、7、10天分别为85%、90%、95%、100%。
2. 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喷施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减退率在喷施后1、3、7、10天分别为80%、85%、90%、95%。
3. 其他植物源农药的防治效果:0.2%苦皮藤乳油、0.3%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7.5%鱼藤酮乳油对茶尺蠖和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其中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对茶小绿叶蝉的持效性最好,药后7天防效达100%。
五、结论1. 植物源农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 5%鱼藤酮乳油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茶尺蠖和茶小绿叶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0.3%印楝素乳油对茶小绿叶蝉的持效性较好。
4. 植物源农药在有机茶园害虫防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六、建议1. 进一步研究植物源农药的复配作用,提高防治效果。
2. 探究植物源农药在防治其他农业害虫中的应用效果。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陈娟芳;任佐华;刘翔;彭伟业;陈劲;刘二明【摘要】采用胶孢炭疽病菌孢子悬浮液(1×105个·mL-1)针刺接种辣椒感病品种福湘5号的成熟果实,对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两种单剂及其复配混合物(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质量比为1∶2,1∶4,1∶8,1∶16和1∶32)的保护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浓度≥3.00 mg·L-1时,它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在接种前和接种后施药的平均防治效果能达到81.82%以上;甲基硫菌灵浓度≥16.67 mg·L-1时,它的保护和治疗平均防治效果也在81.82%以上;在吡唑醚菌酯:甲基硫菌灵的5个不同配比中,质量比为1∶8的混合物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平均防效最好,当浓度≥3.33 mg·L-1时,其平均保护效果达83.12%以上,平均治疗效果在77.92%以上.【期刊名称】《中国蔬菜》【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吡唑醚菌酯;甲基硫菌灵;辣椒炭疽病;保护效果;治疗效果【作者】陈娟芳;任佐华;刘翔;彭伟业;陈劲;刘二明【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辣椒炭疽病是辣椒栽培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由Colletotrichum spp.引起,其中最主要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
常用农药与球孢白僵菌复配对甜菜夜蛾的毒力研究

1 d tr r me t t nrl ge e t e pt e 9 .% . n h 0 n l嚷 e et o tetok d f i ueo a gJ w i n b t a 嘲 1 s f t a n , h c t l c sw I u oo r 0 ae e t e o oi f n e v 2 A dte n 1h f s fh w i so m x r ∞t n i e a o c ) c n t I a y h m
安徽 农 业科 学 , unl f nt an.c.093 ()4 ̄ 48 ,13 J r A ht g Si O 。79 : 6— O 842 o a0 i 2 0
责任 编 辑
姜丽
责 任 校对
况玲 玲
李 春香, 嫱, 淑红, 梅 (山 范 院 命 学 ,北 山 60 顾丽 张 李学 唐 师 学 生 科 系 河 唐 00 3)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从降低使用成本上考虑,应选用价格较低廉 且对有害生物有一定防效的单剂与成本较高的 单剂组对。
• 4 复配农药的单剂的残效期差异要小
• 5不能选择单剂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和存在慢 性毒性等问题的单剂。
1.30
4.64
菊马混剂
LD50(μ /头) 1.1388×10-2
抗性倍数
1
1.2727×10-2 1.3279×10-2
1.12
1.2
13 144.9978
163.2 2.3631×10-1
15.50 4.7024×10-2
4.10
3、克服再猖獗
• 使用复配农药对农田生态中的害虫有较 均衡的药效,虽也杀伤天敌,但只要对 天敌的毒力不大于害虫,就不会导致害 虫和天敌之间的比例失调,另外复配农 药还可抑制某些药剂对繁殖的促进作用, 其机理还有待研究。
18
7
25
杀虫除草混剂
3
3
共计
176
28
5
209
在1992-1996年间,我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注 册登记的农药品种为7711种,其中混剂为 2778种,占总数的36.03%。其中杀虫剂1380 个,除草剂275个,卫生用药319个。
第二节 复配农药研究的方法
• 1、农药复配要有明确合理的目的 • 延缓抗药性,增效、扩大使用范围、降低成本、
• 农药混剂不包括在工艺上难以分离的同系物、 类似物、异构体之间的混合。
复配农药的分类
• 农药混剂依有效成分分为二元、三元或 多元混剂。
• 按用途不同分为杀虫混剂、杀菌混剂、 除草混剂、杀虫杀菌混剂、杀虫除草混 剂、药肥复配混剂等。
• 复配农药的剂型与单剂一样有多种不同 的剂型
一、复配农药研究的意义
2、选择好混剂的组对
• 1单剂组对应是作用机制完全不同、至少 是证明不存在严重交互抗性的品种。
• 作用点为多基因控制的保护性杀菌剂混 合;
• 作用点不同的除草剂混合; • 虽同是神经毒剂,彼此又有差别的菊酯
类、有机磷、氨基甲酸酯间混合。
2、选择好混剂的组对
• 2考虑到扩大使用范围,组对应是各有效成分 所防治的有害生物谱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且 发生的时期或防治的适期吻合或相近。如防除 单子叶杂草的除草剂与防除双子叶杂草的除草 剂混合;不兼治螨类的杀虫剂和兼治螨类的杀 虫剂或杀螨剂混合;杀真菌剂与兼治细菌病害 的杀真菌剂混合。
用的复配剂可杀死这种多抗性个体,从 而进一步降低抗性基因的频率。
表 9-1 混剂连续淘汰前后稻灰飞虱敏感性变化
淘汰药剂
测定药剂
LD50 μ g/克虫
淘汰前 A
淘汰后 B
B/A
马 拉 硫磷 — 速 马拉硫磷—速灭威
0.124
0.117
0.9
灭威
马拉硫磷
0.322
15.96
50.0
(淘汰 23 代)
速灭威
• 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抗性黑尾叶蝉有 增效作用是因为氨基甲酸酯抑制了叶蝉体内脂族 酯酶对有机磷的解毒作用。这些有增效作用的复 配剂克服了黑尾叶蝉的抗药性。
• 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还可以延缓害虫抗药 性的产生和发展。如 A、B两种作用机制 不同的杀虫剂复配,A剂可杀死具有抗B 剂基因的个体,B剂可杀死具有抗A剂基 因的个体,减少群体中抗单剂的基因频 率。其次,抗A、B两剂的基因频率为两 单剂频率之积,非常低,同时有增效作
4、提高药效
• 由于混剂中的两个或多个单剂相互增 效,因而可提高某些药剂的毒力和防效, 降低单位面积用药量,降低成本。
5、降低使用时的毒性、药害和残留
高毒与低毒有效成分复配,如无增毒现 象,则应比高毒单剂使用安全。同样高 残留与低残留单剂混配,一般应比高残 留单剂降低使用后农作物上的残留量。 农药复配后,由于用药量降低,相应地 就会降低药害
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
复配农药的定义
• 为了某种目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单剂 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的农药制剂称为复配农 药或称农药混剂、农药混合制剂。
• 农药混剂有两类,最常见的一类是在工厂里 将各种有效成分和各种助剂、添加剂等按一定 比例混配在一起,加工成某种剂型,直接使用; 另一种是将各种有效成分分别加工成适宜的剂 型,在施药现场按一定比例混配后立即施用, 称为桶混剂(tank mix)。
• 1、扩大防治对象和使用范围
a1 a2 c1 b2
b1
c2
A=a1+a2+c1 B=b1+b2+c1 C =a2+b2+c1+c2
2、克服和延缓抗药性
• 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农药克服抗药性的机理为其中 的一种成分能抑制害虫体内的抗性机制从而保证 其它成分的杀虫活性。
• 例如黑尾叶蝉对马拉松产生抗药性是因为黑尾叶 蝉体内的羧酸酯酶大量降解马拉松,使之失去杀 虫活性。马拉松与异稻瘟净复配后,异稻瘟净抑 制了羟酸酯酶对马拉松的降解作用,保证了马拉 松的杀虫活性,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二、复配农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表 9-3 《农药要览》(1991)提供品种数
类别
一元
二元
有效成分 112
189
杀虫剂
制 剂 270
250
杀菌剂
有效成分 92 制 剂 173
116 139
杀虫杀菌剂
有效成分 —
113
制剂 —
134
除草剂
有效成分 96
81
制 剂 159
89
制剂数合计
602
612
三元 22 22 11 12 194 211
31 35 280
四元 — — — — 62 65 2 2 67
制剂数 542 324 410 285 1561
混剂数 272 151 410 126 959
表 9-4 《农药的混用与混剂》介绍品种数
混剂类别
二元
三元
四元
小计
杀虫混剂
107
4
111
杀菌混剂
32
1
33
杀虫杀菌混剂
16
16
5
37
除草混剂
0.029
0.132
4.6
表 9-2 20%菊马乳油对莱缢管蚜抗性测定结果
淘汰药剂
淘汰代数
1
5
9
氯戊菊酯 LD50(μ /头) 抗性倍数
0.8882 1
0.8657 3.23
110.1826 124.1
马拉硫磷
LD50(μ /头) 1.5216×10-2
抗性倍数
1
1.9802×10-2 7.06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