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斯特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

合集下载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对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的认识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贸易动因的重要理论。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优势理论解释了贸易双方各自在某种产品的生产商有绝对成本优势时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

但无法解释贸易双方中的一方在两种商品的绝对生产成本都占优势时,为何还会发生国际贸易。

李嘉图以英国毛呢交换葡萄牙葡萄酒为例,阐释了他的理论。

假设英国生产一单位毛呢耗费劳动100,生产一单位葡萄酒耗费劳动120;葡萄牙生产一单位毛呢耗费劳动90,生产一单位葡萄酒80;两国对葡萄酒和毛呢的消费均为1单位。

英国生产葡萄酒的绝对成本是葡萄牙的1.5倍,生产一单位毛呢的绝对成本是葡萄牙的1.1倍,如果按照绝对成本优势理论,两国不可能发生贸易。

但是从相对成本的角度考虑,英国和葡萄牙生产葡萄酒的相对成本是120/80,即1.5倍,生产毛呢的相对成本是100/90,即1.1倍。

英国生产毛呢的相对成本低于生产葡萄酒的相对成本,可以专业生产毛呢,葡萄牙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均低于英国,但在葡萄酒的生产上成本优势更加突出,可以专业生产葡萄酒。

于是英国生产两单位的毛呢,耗费200单位劳动,葡萄牙生产两单位葡萄酒,耗费160单位劳动,两国进行贸易,各用一单位毛呢和葡萄酒进行交易,这样可以满足两国的消费。

而如果不发生贸易,两国全部各自生产两种商品,则维持同样的消费水平,英国要耗费220单位劳动,葡萄牙要耗费170单位劳动。

从两国总的福利来说,如果保持相同的消费水平,贸易时比不贸易时节省了30单位的劳动。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有广泛的用途。

我们平常穿的耐克运动鞋,原本都是由中国生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

原因在于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在运动鞋生产上中国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而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

虽然中国和东南亚生产运动鞋的绝对成本均低于美国,但在东南亚生产的成本比在中国还要低,东南亚比中国更擅长制造运动鞋。

国贸试题及答案

国贸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1、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李斯特)。

2、下列哪一种学说不是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美国出口需要使用大量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产品)。

3、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为资本要素相对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则该国应(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4、从量税的计算公式是:(税额=商品的数量×每单位从量税)5、由出口国家直接控制某些商品对特定国家出口的贸易限制行为称为(绝对出口配额制)6、自由贸易这一思想首先是由:(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提出)7、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成熟期应选择(海外直接投资战略)。

8、在比较优势理论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9、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的可能性来自于(需求差距)与(反映差距)之间构成的时间差10、中国加入WTO后,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我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战略方针应当是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产业)11、李斯特认为,一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首先考虑(发展生产力)的问题12、发展中国家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外国工业品的进口,而以国内生产的产品来取代原先的进口产品,从而促进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为(进口替代)。

13、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是一种(超保护理论)。

14、根据H-0定理,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后各国间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趋向一致)。

15、进口许可证中的公开一般许可证(对进口国别或地区没有限制)16、国际贸易是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特点,并揭示(贸易利益)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17、共同市场与完全经济一体化相比,前者未实现(统一的对外经济社会政策)。

18、保护关税论主张以(关税)措施来保护本国的(制造)产业。

19、与从价税相比,从量税(在商品价格下降时保护作用更强)。

20、提出比较优势论的是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21、劳动丰裕的国家应当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幼稚产业保护论最初由汉密尔顿提出、经过李斯特全面发展而成为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

幼稚工业保护论影响了19世纪的德国和美国,影响了20世纪的日本,使他们都能在保护主义的篱笆后面成长,强大之后又转而推行自由贸易。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修补与解释已经适用于现今的社会。

主要内容: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建立在三大理论基础上:国家经济学、社会经济发展五个阶段论及生产力理论。

其中生产力理论是核心。

建立在这三大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1)提出发展阶段论,批判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的特点。

李斯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尽管有其长处,但却只是适合英国的情况,或者说只是从全世界共同发展出发的,而没有考虑到各国情况不同、利益各异,这不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各国的理论。

李斯特特别强调每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特殊道路,并且从历史学的观点,把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他认为,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必须实行自由贸易;当处于农工业时期时,必须将贸易政策转变为保护主义;而经济进入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农工商业时期时,则应再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不利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

李斯特指出,由于英国已进入农工商业时期,它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正确的,但绝不能否认保护贸易政策在英国经济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至于德国,由于它还处在农工业时期,所以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2)提倡生产力论,指出比较成本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李斯特指出,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力量来源于本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他说:“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原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相互需求理论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

从需求和交换比率方面论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1848年提出。

穆勒认为,两国进行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对各该项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

例如,以同一劳动量,英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麻布15码,德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麻布20码。

在此情况下,英国可专门生产呢绒,德国可专门生产亚麻布,然后相互进行贸易,英国以10码呢绒换取德国的17码亚麻布,这样对两国都有利。

但若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减少或德国对呢绒的需求增加,交换比率成为10码呢绒对18码亚麻布时,贸易条件对英国较有利;若交换比率成为10码呢绒对16码亚麻布时,贸易条件对德国较有利。

这两种情况下,贸易都不易展开。

只有在两国相互需求的商品价值相等时,贸易才能实现稳定的均衡。

相互需求理论是对比较成本说的补充,只能适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的需求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国家。

相互需求理论是对比较成本论的重要补充,因为比较成本论虽然揭示了分工和交换能为分工国带来利益,但是却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贸易给各国带来的利益有多大;二是这个范围内双方各占的比例是因素:“其一,外国对本国商品需求的数量及其增长同本国对外国商品需求的数量及其增长之间的相对关系;小的国家”。

第二,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意愿取决于它因此能从外国获得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即:一国的出口规模随其国际贸易条件而变化。

基于国际贸易条件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在某一特定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其贸易伙伴国在同一贸易条件下所愿意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或一国的出口总额恰为它愿意支付的进口总额。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0102030405(含答案)1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0102030405(含答案)1

《国际贸易(WTO)》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1.对外贸易额在数值上等于一国的和之和。

2.对外直接投资的四种形式是:、、和。

3.服务贸易于关贸总协定回合谈判中被首次纳入谈判议题,于年签订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其英文缩写为。

4.普惠制的特点是、、。

5.交易磋商的程序可概括为、、和四个环节,其中和是每笔交易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环节或法律环节。

6.租船运输可分为和。

二、判断并改正(每题 2 分,共 10 分)1.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认为,保护关税使一国在价值上的损失足以由保护关税而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来弥补。

( )2.调拨价格又称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按照国际市场价格相互拨交产品的价格。

( )3.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 )4.班轮运输由货方负责配载装卸,装卸费不包括在运费中,货方需另行支付。

( )5.不记名提单可以通过背书转让。

( )三、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5 分)1、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各种社会经济条件D.国家的政策2、世界上第一个由最富裕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

A.欧共体B.加勒比共同体C.北美自由贸易区D.安弟斯集团3、出口人向船公司换取正本已装船提单的凭证是( )。

A.大副收据B.运费收据C.收货收据4、某国对某种商品规定全年进口额在200万美元以内者征税10%,超过200万美元以上的部分,除原征关税外,再加征60%的关税,这种措施称为( )。

A.混合税B.进口附加税C.关税配额D.罚款5、某出口商品每件毛重32公斤,体积0.0362立方米,该商品运费按W/M10级标准计费,船公司计算运费时按( )计收。

A.毛重B.体积C.双方协凋四、简答题(每题10 分,共 30 分)1.简述出口合同履行程序2.仲裁的特点?3.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几种形式?五、计算题(每题 5 分,共 15 分)1.深圳某公司对某商出口茶叶200箱(每箱净重30千克),价格条款C.I.F.伦敦每箱50英镑,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F.P.A.平安险,以C.I.F.价格加成10%作为投保金额,保险费率为0.6%。

谈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读李嘉图《论对外贸易》有感

谈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读李嘉图《论对外贸易》有感

作者: 华舫振
出版物刊名: 国际商务研究
页码: 20-22页
主题词: 比较成本说;李嘉图;对外贸易;英国古典经济学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个人劳动;重商主义;劳动生产率;积极作用;劳动价值论
摘要: <正> 《论对外贸易》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的一章,内容非常丰富。

他在这一章中提出的“比较成本说”,不仅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有积极作用,就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也有借鉴之处。

当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在理论上还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西欧国家的对外贸易实行的是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理论和政策,逐渐从重商主义转到了自由贸易。

为了适应这种转变的需要,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2.关于保护的重点——幼稚工业
李斯特认为:德国和美国处于农工业时期,最需要依靠保护贸易政 策的实施来保护和扶植自己的幼稚工业。
英国 法国 德国和美国
西班牙、葡萄牙等
农工商时期 农工业时期 农业时期
非洲部分国家
畜牧时期
原始未开化时期
3. 关于保护的期限——30年
他指出,对国内工业的保护决不应是无 限期的,否则,将会出现保护落后和保护 低效率的结局。
斯密先后在格拉斯哥大 学和牛津大学学习,毕 业后曾在爱丁堡大学讲 授法学、政治学和修辞 学,后来到格拉斯哥大 学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 学。1778年他被任命为 苏格兰税务监督,1787 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校 长,1790年逝世,终年 67岁。
斯密的代表著作是《国民 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 究》, 即《国富论》。该 书初版于1776年,先后被 译成多国文字,它集经济 理论、经济史和经济学说 史于一体,标志着古典经 济学已经成熟并形成体系。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
(三)李嘉图比较成本论例证
1.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能力特强)生产帽子和鞋。 强者生产各种产品都比弱者强 生产帽子 强五分之一 生产鞋 强三分之一
2.某小城镇中的一位女强人。
3.英国与葡萄牙进行国际分工,生产毛呢和葡萄酒。
(四)简评
1799年的一次乡村度假里,他 偶然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 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 学,从此,对政治经济学发生 兴趣并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他37岁时完成了第一篇经济学 论文,10年后他在这一领域获 得了极高的声誉。
李嘉图1817年出版 了他的代表作《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 理》,对商品价值 理论和财富分配问 题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对地租及国际 贸易问题也进行了 卓有成效的探讨。

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介绍经济学中,比较成本理论是关于国际贸易和专业化的重要理论。

此理论指出,国家应当根据各种条件和资源的比较优势来决定生产哪些商品或提供哪些服务。

比较成本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各国会从事特定的经济活动,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

起源比较成本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9世纪初提出。

他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

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时拥有独特的成本优势,这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源和技能。

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假设英国擅长生产羊毛,而葡萄牙擅长生产葡萄酒。

尽管英国可能比葡萄牙更擅长生产这两种商品,但如果英国将其资源全部用于生产羊毛,而葡萄牙专注于葡萄酒,两国通过贸易可以获得更大的福利。

比较优势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成本优势。

这种成本优势可以基于多种因素,如资源丰富度、技能水平和技术发展等。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当专注于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而不是试图在所有方面都自给自足。

贸易模式比较成本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国家通过专门生产和出口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可以以低廉的价钱购买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

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得各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和技能,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全球的比较优势比较成本理论也可以应用于跨国公司和全球供应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拥有独特的比较优势,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某个领域具有特别强的竞争力。

因此,跨国公司可以将生产和制造等活动分配到不同的国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并降低生产成本。

挑战和争议比较成本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有些经济学家指出,比较成本理论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如政府政策和市场失灵等。

此外,全球贸易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也引发了争议,比如劳工条件不平等和环境破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浅谈李斯特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批判及其启示院、系:经济系学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学号:指导教师:2011年 04月摘要在经济思想史上,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做了深刻的批判,为德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初级阶段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重温李斯特对李嘉图的批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阐述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其次分析了李斯特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背景、原因和内容,再次分析了李斯特对李嘉图理论批判的功与过,最后阐述李斯特对“比较成本理论”批判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比较成本理论;幼稚工业保护论;贸易自由;贸易保护AbstractIn the economic history,the Germany economist Liszt do a deep criticism for the “comparative cost theory” of the UK classical economist David Ricardo in market economy, which provides a theory basis for Germany to market economy formul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policy in the primary stage.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protect its childish industry, he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productive forces to renew Liszt's economic theory, for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important guidance and reference.This article except preface and conclusion outsid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l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content and its essence of Ricardo’s comparative cost theory.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of Liszt’s critical theory, and reanalyzes the fault and contribution of Liszt’s criticism to Ricardo. Finally, the paper show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Liszt’s critic to comparative cost theory.Key words:comparative cost theory; Native industrial protection theory ; Trade freedom; Trade protection目录引言 (1)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2)1.1“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1.2“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 (2)2 李斯特对“比较成本理论”的批判 (3)2.1李斯特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背景及原因 (3)2.2李斯特是如何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 (4)2.3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5)3 李斯特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功与过 (6)3.1国内外经济学界的不同认识 (6)3.2李斯特批判“比较成本理论”评析 (7)4 李斯特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8)4.1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主义是一对双胞胎 (8)4.2落后国家是否需要贸易保护 (9)4.3中国应当如何对待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 (10)结论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引言“比较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历史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但是,这一理论不仅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而且曾被批判为“伪科学”。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就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进行过激烈的批判。

李斯特认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说,这种学说抹杀了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只是对先进国家有利,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他反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原则,主张国家干预政策。

李斯特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批判及其启示,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寻求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推动本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重温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1.1“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22-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他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系统的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

比较成本理论的产生既是客观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发展的要求。

在李嘉图生活的年代,机器大工业正在取代工场手工业,各国的经济技术差距拉大,甚至出现先进国家比后进国家处于全面优势的新格局。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是否仍然能够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1.2“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一系列简单的假定为前提。

这些假定主要有: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两国间自由贸易,不存在贸易壁垒;劳动在国内具有完全流动性,但在两国之间完全缺乏流动性;没有税收与运输费用;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完全取决于劳动成本。

在李嘉图看来,在商品的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致力于生产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

他举例说,“如果两个人都生产鞋和帽子,其中一人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另一个人具有优势,不过在帽子生产上只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5或20%,而在鞋的生产上却要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3或33%;那么,这个具有优势的人专门生产鞋,而那个处于劣势的人专门生产帽子,则对双方都有利。

【1】将这种认识推广到国家间的对外贸易,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

也就是说,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只要集中生产那些成本劣势较小的商品;而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则集中生产那些成本优势最大的商品。

即国家间应该按“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就不仅会增加社会财富,而且使交易双发都能获得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比绝对成本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它改变了人们以往关于自由贸易利益的认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

特别是,这种理论曾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但是,比较成本理论仍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这主要表现在: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比较成本理论本身只是一种抽象结论,与现实的国际贸易存在着距离;李嘉图和斯密一样,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一个永恒的世界,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的。

2 李斯特对“比较成本理论”的批判2.1李斯特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背景及原因在李斯特生活的19世纪初,德国还是个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内部分裂为许多封建小邦,各邦都有自己的关税壁垒和地方税率。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对内不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外无法实行统一的御外关税,工商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英国工业化的车轮正滚滚向前,已发展为资本主义工业国。

英国人正在依赖自己具有的成本优势,将大量工业品向欧洲各国倾销。

落后的德国民族工业,受英国廉价工业品的巨大冲击。

那时,在德国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学说,是从英国输人的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在德国拥有众多的信奉者。

德国经济学家们深信,自由贸易是使德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国状态的最优选择。

英国人为了扩大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顺利在德国倾销其商品,竭力鼓吹国际自由贸易。

英国政府甚至专门划拨“机密费”,收买和操纵德国经济学界和新闻界人士,控制德国社会舆论。

那些在英国倾销商品中的德国利益集团,也赞成自由贸易学说,抵制关税保护政策。

面对这种情况,德国有识之士们的最大愿望,就是使德国进入工业国家的行列,能与英国分庭抗礼。

他们迫切地感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贸易理论及政策,对工业发展还很落后的德国,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德国必须有自己的经济学,必须有适合后进国家的经济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斯特从德国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主张,用以对抗英国经济学家所主张的自由贸易政策。

为了论证自己的政策主张,他强调应当建立一种国民经济学,即“从民族的立场出发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

【2】他指责李嘉图等经济学家说,这些人否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不顾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始终只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利益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侈谈一切国家和全人类的利益,这是极其错误的。

2.2李斯特是如何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李斯特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比较成本理论”进行了批判。

第一,批判“比较成本理论”忽视各国经济的历史特点,提出发展阶段论。

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以按照地域条件、成本形成和谐的国际分工。

李斯特认为,这种学说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它抹杀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历史特点。

李斯特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程度,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

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

处于农业时期的国家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利于农产品的自由输出,并自由输入外国的工业品,以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培育工业化的基础;处于农工业时期的国家由于本国已有工业在发展,但并未发展到能与外国产品相竞争的地步,故需实施保护措施,使它不受外国产品的冲击;而处于农工业商业时期的国家,由于国内工业品已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国外产品的竞争威胁不存在,故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享受自由贸易带来的最大利益,刺激国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