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

合集下载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这两个理论是如何发展成为现代贸易理论以及如何对世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

“各自拥有某种技艺的工匠都具备其他工匠所没有的优势,它们都认为互相交换彼此的产品比自己制造更为有利一样”,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也都具备各自为他国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只要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各国就都能够获得贸易利益。

在斯密看来,追逐贸易利益是各国参与贸易的根本动因,因为“对外贸易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它们都有两个明显的利益:动员了闲散、剩余、国内没有需求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获得比它们所要求的更大收益”。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是原料生产,还是制成品生产,剩余的产品,或者是在国内没有需求的产品,的确都必须向外国出口,以换取国内需要的某些产品”。

由此看来,亚当•斯密所以极力主张自由贸易,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自由贸易能够动员社会的闲散资源,增加生产和出口,使社会的各类经济资源都能借对外贸易之功,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得到最佳的充分利用。

这样,对外贸易就能够使国内的经济活动更为活跃,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亦随之提高,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李嘉图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距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这样,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

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

“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对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的认识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贸易动因的重要理论。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优势理论解释了贸易双方各自在某种产品的生产商有绝对成本优势时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

但无法解释贸易双方中的一方在两种商品的绝对生产成本都占优势时,为何还会发生国际贸易。

李嘉图以英国毛呢交换葡萄牙葡萄酒为例,阐释了他的理论。

假设英国生产一单位毛呢耗费劳动100,生产一单位葡萄酒耗费劳动120;葡萄牙生产一单位毛呢耗费劳动90,生产一单位葡萄酒80;两国对葡萄酒和毛呢的消费均为1单位。

英国生产葡萄酒的绝对成本是葡萄牙的1.5倍,生产一单位毛呢的绝对成本是葡萄牙的1.1倍,如果按照绝对成本优势理论,两国不可能发生贸易。

但是从相对成本的角度考虑,英国和葡萄牙生产葡萄酒的相对成本是120/80,即1.5倍,生产毛呢的相对成本是100/90,即1.1倍。

英国生产毛呢的相对成本低于生产葡萄酒的相对成本,可以专业生产毛呢,葡萄牙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均低于英国,但在葡萄酒的生产上成本优势更加突出,可以专业生产葡萄酒。

于是英国生产两单位的毛呢,耗费200单位劳动,葡萄牙生产两单位葡萄酒,耗费160单位劳动,两国进行贸易,各用一单位毛呢和葡萄酒进行交易,这样可以满足两国的消费。

而如果不发生贸易,两国全部各自生产两种商品,则维持同样的消费水平,英国要耗费220单位劳动,葡萄牙要耗费170单位劳动。

从两国总的福利来说,如果保持相同的消费水平,贸易时比不贸易时节省了30单位的劳动。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有广泛的用途。

我们平常穿的耐克运动鞋,原本都是由中国生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

原因在于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在运动鞋生产上中国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而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

虽然中国和东南亚生产运动鞋的绝对成本均低于美国,但在东南亚生产的成本比在中国还要低,东南亚比中国更擅长制造运动鞋。

相对成本学说

相对成本学说

相对成本学说,又称比较成本学说或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19世纪初提出的。

这一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解释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贸易往来,以及国家应该如何选择专门生产哪些商品进行贸易才能实现最大的经济福利。

相对成本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1. 每个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2. 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如果相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 各国应该专门生产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以交换那些自己不擅长生产的商品。

相对成本学说强调的是相对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其他国家在某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更明显的优势,那么这个国家仍然可以在某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该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全球总体福利的增加。

同时,它也解释了为什么自由贸易对所有参与贸易的国家都有利,即使某些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相对成本学说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诸多其他因素,如运输成本、技术进步、市场准入限制、政策因素等。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概述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编辑]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编辑]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

“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

“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

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

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差别与联系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差别与联系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差别与联系区别1:理论基础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是新古典主义经济的代表核心人物,二人共同提出了H-O资源禀赋理论。

区别2:理论要素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表明当生产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即只考虑了单一的生产优劣势。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

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区别3: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产生机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生产不同优势产品的能力不同产生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资源禀赋理论认为,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

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

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区别4:两种理论的假设条件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a.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b.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成本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主要用于解释国际贸易和生产的决策。

比较成本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并在后来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和大卫·里卡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时,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形成国际贸易的动力。

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比较成本理论强调的是国际贸易的互利性。

根据比较成本理论,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时,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异。

因此,如果各国都专门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互利互惠的局面。

其次,比较成本理论强调的是国际贸易的专业化和分工。

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专门生产自己的特色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

这样一来,各国可以通过专业化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再次,比较成本理论强调的是国际贸易的扩大市场和增加消费。

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可以让各国获得更多种类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丰富了人们的消费选择,提高了生活水平。

同时,国际贸易还可以扩大市场,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最后,比较成本理论还强调了国际贸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可以让各国在资源配置上更加灵活,从而降低了经济风险,提高了经济的稳定性。

同时,国际贸易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增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比较成本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专业化和分工、扩大市场和增加消费、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理解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更好地指导国际贸易和生产的决策,促进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介绍经济学中,比较成本理论是关于国际贸易和专业化的重要理论。

此理论指出,国家应当根据各种条件和资源的比较优势来决定生产哪些商品或提供哪些服务。

比较成本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各国会从事特定的经济活动,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

起源比较成本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9世纪初提出。

他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

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时拥有独特的成本优势,这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源和技能。

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假设英国擅长生产羊毛,而葡萄牙擅长生产葡萄酒。

尽管英国可能比葡萄牙更擅长生产这两种商品,但如果英国将其资源全部用于生产羊毛,而葡萄牙专注于葡萄酒,两国通过贸易可以获得更大的福利。

比较优势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成本优势。

这种成本优势可以基于多种因素,如资源丰富度、技能水平和技术发展等。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当专注于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而不是试图在所有方面都自给自足。

贸易模式比较成本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国家通过专门生产和出口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可以以低廉的价钱购买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

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得各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和技能,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全球的比较优势比较成本理论也可以应用于跨国公司和全球供应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拥有独特的比较优势,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某个领域具有特别强的竞争力。

因此,跨国公司可以将生产和制造等活动分配到不同的国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并降低生产成本。

挑战和争议比较成本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有些经济学家指出,比较成本理论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如政府政策和市场失灵等。

此外,全球贸易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也引发了争议,比如劳工条件不平等和环境破坏等。

比较成本理论的合理和不足

比较成本理论的合理和不足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简述比较成本理论的合理和不足比较成本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进行废除“谷物法”的论战中提出的。

而其也是由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李嘉图就是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不一定要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商品。

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

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比斯密的理论更进了一步。

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其在比较优势理论体系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其一,它在更广的范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开展。

这一理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从实证经济学角度科学地给出了证明: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或者低的国家,只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加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

这种理论引导着更多的国家加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其二,它坚持了劳动价值论。

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这是科学的、合理的。

其三,它更明显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向外实行经济扩张的要求。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分工和贸易能为各国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主张各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总而言之,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价值就表现在,它指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均为比较利益、所有国家都能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比率处于贸易双方的国内交换比率之间和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的实际比率取决于贸易双方相互需求强度。

确实有许多事例说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但其也存在着理论与现实上的不足与缺陷。

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的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当国际价格<pb时,这意味着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相比,
这时X和Y部门的劳动报酬不再保持一致,Y部门的劳动报酬将超
过x部门,于是劳动由X部门转向y部门。由于机会成本不变(X、
Y两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固定不变),所以Y部门的劳动报酬将
永远高于X部门,X部门的劳动流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全部转
移到Y部门。这就是说,当国际上X的相对价格低于封闭条件下的
对于A国即为AA’,其斜率为-ay/ax ;对于B 国即为BBˊ,其斜率为-by/bx.
可见,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各国生产可 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其斜率也代表各国生产 y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我们已经知道,Q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Qx/L÷Qy/L
据此,我们将得到上面方程中,
在这一阶段,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是在生产不变的情况, 单从国际交换中获得的利益。即增加便宜的购买,减少昂 贵的消费,追求消费价值的最大化。
第二步,生产者来得及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进行生产调 整,他们会增加相对价格上升产品的生产,减少相对价格 下降产品的生产,于是生产点由E点向右下方转移,当到 达Q点时,机会成本与新的相对价格水平重新达成一致, 于是Q点成为新的生产均衡点。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1、生产可能性边界对于A国,其生产可能性 边界由下述三个表达式决定:
其中,表示A国的劳动总供应量,第三个表达 式代表劳动充分就业条件。由这三个表达式可 确定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为:
即Y=La×ay -ay/ax.X,
同理,也可以得到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Y=Lb×by- by/bx.X,
第三,当A国面对的相对价格高于其封闭水平,比如为p2时,与上述 道理一样,A国将完全专业化生产X,这时X的供给大于消费,即X的 过剩供给为正。p2越大,过剩供给越大,X产品的出口数量就越大。反 映在图形中,就是在右侧向右上方倾斜
其次,基于以上的分析方法,我们同样可得到B国X的过剩需求曲线 (也叫进口需求曲线),如图2—3所示。在开放条件下B国X的过剩 需求曲线,即B国消费的X商品进口
即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1.由于假设两国的消费者偏好完全相同, 所以A、B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 在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 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
对A国而言,其相对价格线pa与其生产可能性 边界重合,所以pa=ay/ax(由上图可知,A国 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就是ay/ax )。
第二,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完全是 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国际贸易完 全因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起。
3、国际均衡价格
贸易后,两国最终将以供需因素共同来决定交 换比率。其过程如下:
首先,我们确定在开放条件下A国X商品的过 剩供给曲线(或出口供给曲线),即A国生产 的用于B国消费的X商品。
A国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ax/ay B国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bx/by
假设A国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ax/ay大于B国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bx/by, by/bx大于ay/ax 这样A国必然更多在X产品上进行生产,相反B国将更多的在Y产品上进行生
产。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画出上面两国的不同生产可能性曲线(AA’、 BBˊ)。
均衡价格时,b国将完全专业化生产Y,这时X的消费大于生产
(产量为零),即X的过剩需求为正。国际相对价格越低,X的消
费与生产的差额就越大,因此,X的过剩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延伸。

第三,当b国面对的相对价格高于其封闭水平,与上述道理一样,
b国将完全专业化生产X,这时X的供给大于消费,即X的过剩需
求(或者理解为相对需求)为负。国际相对价格越大,过剩供给越
以上两种利益之和便构成了贸易利益。
贸易虽然能改善一国总体福利,但并不意味着 国内每个国民都能从中受益,我们前面曾指出, 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上移并不代表每个人的福利 水平都提高。因此,具体到个人,并不是每个 人都认为贸易是一件好事。这也是现实中为什 么总存在反对自由贸易的势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贸易利益的分解
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部分——来自于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于专业化的利 益。交换利益系指如果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不同的 偏好,那么通过互相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专 业化利益则指个体或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 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下的相对价格Pb时,这时,与封闭情况下相比,虽然相对价格一
样,但b国生产均衡点与消费点不必保持一致,其生产均衡点可
以是BBˊ线段上任何一点,而消费均衡点只能是其社会无差异曲
线与预算线,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所代表的这条线的切点(EB)。
在这种情况下,B国X的过剩需求变化范围在 -(bxLb-xb)与
XB之间。
第二,当国际价格小于封闭条件下X商品的相对价格pa时,比如说等于p1(<pa)。
这意味着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相比,开放条件下X的相对价格下降(也就是Y的相对价 格上升),这时X和Y部门的劳动报酬不再保持一致,Y部门的劳动报酬将超过X部门, 于是劳动由X部门转向Y部门。由于机会成本不变(X、Y两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固 定不变),所以Y部门的劳动报酬将永远高于X部门,X部门的劳动流出会一直持续下 去,直到全部转移到Y部门。
〈1.贸易后,A国的生产均衡点在Aˊ点,即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X(因为A 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而消费均衡点则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国 际均衡价格线相切的地方,即Ca点。
〈2.贸易后,B国的生产均衡点在Bˊ,即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Y,而消费 均衡点则在Cb。
〈3.比较贸易后的生产点和消费点,我们得知A国出口X,进口Y,而B国 出口Y,进口X。并达到了贸易上的完全平衡。
因此,开放后,该国的福利水平(U2)要比开放前高。这表明国 际贸易改善了该国的福利,即该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利益。另 外,从图中还可看出,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价格差 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就越偏上,因此贸易利 益也就越大。
P又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即出口价格与进口 价格之比),故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该国从国 际贸易中可获得更多的利益。可见,一国从国 际贸易中所获利益的多寡则取决于该国的贸易 条件。
生产的这一变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使该国国民收入有 新的增加,反映在图中就是国民收入由原来通过E和F点 预算线所代表的水平提高到现在由通过Q点的预算线所代 表的水平。
收入水平的提高跟着又提高了消费水平,从而居民达到更 高的满意程度。图中消费点在第二步过程中由原来的F点, 转移到对应于更高福利水平的C点。社会无差异曲线由F 点到C的移动表示,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 的专业化而获得的额外利益。
六、贸易利益的衡量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我们重点分析了贸易利益的来源,从中可见, 国际贸易利益的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下面重点对贸易利益做精确 的度量。
从亚当·斯密起,一代代的经济学家都在不断努力地向人们证明或 灌输这样一个古老的理念:贸易是好的。
(一)我们可以通过贸易前后一国福利水平的变化来判断一下贸易利 益是否存在
分析:
1、开放前,该国的生产和消费均衡点均在E点,相对价格水平为 p(=Px/Py);
开放后,该国面对一个新的相对价格pw(=),生产均衡在Q点, 消费均衡点在C点。
2、该国福利水平的变化 该国在封闭状态下的福利水平,可由通过均衡点E的一条社会无差
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U1)来表示,开放以后,该国的消费 点由原来的E点转移到C点,在这一点,社会无差异曲线与原来相 比,处于更高的位置。
横坐标代表X的过剩需求(Xc-Xp),纵坐标代表b国X产品的国际 相对价格,B国封闭条件下X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b,由于对于b国来 说,X产品不是其优势产品,而A国X产品是其优势产品,所以,在封 闭条件下,A国X产品相对价格Pa大大低于B国封闭条件下X产品的相 对价格为Pb。

第一,当开放条件下,b国面对的国际价格正好等于其封闭条件
可见, X产品相对价格(ay/ax ))与X产品 相对劳动生产率(ax/ay)成反比。
同样,B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pb=by/bx。
所以在封闭条件下,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是
pa=ay/ax<by/bx=pb。
〈3.结论
第一,在均衡情况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反映了比较优势,相对价格越小,表明该产品 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也就是该产品生产的机 会成本比较低,或者说该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 率较高。
这就是说,当X的国际相对价格低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时,A国将完全专业化生产Y,在图2—2 (a)中,对应于相对价格p1,生产均衡点在A点,而消费均衡点则在C1点,这时X的消费大于生 产(X产品产量为零),即X的过剩供给为负。国际相对价格P1越低,X产品的进口数额就越大,X 产品进口数额最小的时候就是国际价格P1几乎等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这时候进口的数量是- Xa。可见,X的过剩供给曲线向左下方延伸。
第一,当开放条件下,A国面对的国际价格正好等于其封闭条件下的 相对价格Pa时。
这时,与封闭情况下相比,虽然相对价格一样,但A国生产均衡点与 消费点不必保持一致,其生产均衡点可以是AAˊ线段上任何一点,而 消费均衡点只能是其社会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所 代表的这条线的切点(Ea)。在这种情况下,A国X的过剩供给变化 范围在-Xa与axLa-Xa之间。
为了区分这两种利益,我们假定一国从封闭到开放分两步 走。
第一步,当开放之后面对新的国际价格时,消费者可以立 即作出调整,而生产者的生产不能立刻进行调整,所以生 产点不变,这时,消费者面对新的国际价格,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