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简析一.基本概念: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只要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相对区别,即“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从而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二.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

为了区分这两种利益,我们假定一国从封闭到开放分两步 走。
第一步,当开放之后面对新的国际价格时,消费者可以立 即作出调整,而生产者的生产不能立刻进行调整,所以生 产点不变,这时,消费者面对新的国际价格,发现:
原来在封闭条件价格比较昂贵的新品,现在变的不那么昂 贵,而原来比较廉价的新品,现在则变得比较昂贵了,于 是他们不会再停留在原来消费点,他们会增加对变得廉价 商品的消费,减少变得昂贵的商品的消费,在上图中,消 费点由E点转移到对应于更高满意程度的F点,F点是由通 过生产点E的国际相对价格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1、生产可能性边界对于A国,其生产可能性 边界由下述三个表达式决定:
其中,表示A国的劳动总供应量,第三个表达 式代表劳动充分就业条件。由这三个表达式可 确定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为:
即Y=La×ay -ay/ax.X,
同理,也可以得到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Y=Lb×by- by/bx.X,
即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1.由于假设两国的消费者偏好完全相同, 所以A、B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 在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 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
对A国而言,其相对价格线pa与其生产可能性 边界重合,所以pa=ay/ax(由上图可知,A国 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就是ay/ax )。
横坐标代表X的过剩需求(Xc-Xp),纵坐标代表b国X产品的国际 相对价格,B国封闭条件下X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b,由于对于b国来 说,X产品不是其优势产品,而A国X产品是其优势产品,所以,在封 闭条件下,A国X产品相对价格Pa大大低于B国封闭条件下X产品的相 对价格为Pb。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对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的认识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贸易动因的重要理论。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优势理论解释了贸易双方各自在某种产品的生产商有绝对成本优势时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
但无法解释贸易双方中的一方在两种商品的绝对生产成本都占优势时,为何还会发生国际贸易。
李嘉图以英国毛呢交换葡萄牙葡萄酒为例,阐释了他的理论。
假设英国生产一单位毛呢耗费劳动100,生产一单位葡萄酒耗费劳动120;葡萄牙生产一单位毛呢耗费劳动90,生产一单位葡萄酒80;两国对葡萄酒和毛呢的消费均为1单位。
英国生产葡萄酒的绝对成本是葡萄牙的1.5倍,生产一单位毛呢的绝对成本是葡萄牙的1.1倍,如果按照绝对成本优势理论,两国不可能发生贸易。
但是从相对成本的角度考虑,英国和葡萄牙生产葡萄酒的相对成本是120/80,即1.5倍,生产毛呢的相对成本是100/90,即1.1倍。
英国生产毛呢的相对成本低于生产葡萄酒的相对成本,可以专业生产毛呢,葡萄牙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均低于英国,但在葡萄酒的生产上成本优势更加突出,可以专业生产葡萄酒。
于是英国生产两单位的毛呢,耗费200单位劳动,葡萄牙生产两单位葡萄酒,耗费160单位劳动,两国进行贸易,各用一单位毛呢和葡萄酒进行交易,这样可以满足两国的消费。
而如果不发生贸易,两国全部各自生产两种商品,则维持同样的消费水平,英国要耗费220单位劳动,葡萄牙要耗费170单位劳动。
从两国总的福利来说,如果保持相同的消费水平,贸易时比不贸易时节省了30单位的劳动。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有广泛的用途。
我们平常穿的耐克运动鞋,原本都是由中国生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
原因在于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在运动鞋生产上中国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而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
虽然中国和东南亚生产运动鞋的绝对成本均低于美国,但在东南亚生产的成本比在中国还要低,东南亚比中国更擅长制造运动鞋。
浅谈李斯特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浅谈李斯特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批判及其启示院、系:经济系学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学号:指导教师:2011年 04月摘要在经济思想史上,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做了深刻的批判,为德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初级阶段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重温李斯特对李嘉图的批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阐述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其次分析了李斯特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背景、原因和内容,再次分析了李斯特对李嘉图理论批判的功与过,最后阐述李斯特对“比较成本理论”批判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比较成本理论;幼稚工业保护论;贸易自由;贸易保护AbstractIn the economic history,the Germany economist Liszt do a deep criticism for the “comparative cost theory” of the UK classical economist David Ricardo in market economy, which provides a theory basis for Germany to market economy formul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policy in the primary stage.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protect its childish industry, he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productive forces to renew Liszt's economic theory, for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important guidance and reference.This article except preface and conclusion outsid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l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content and its essence of Ricardo’s comparative cost theory.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of Liszt’s critical theory, and reanalyzes the fault and contribution of Liszt’s criticism to Ricardo. Finally, the paper show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Liszt’s critic to comparative cost theory.Key words:comparative cost theory; Native industrial protection theory ; Trade freedom; Trade protection目录引言 (1)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2)1.1“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1.2“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 (2)2 李斯特对“比较成本理论”的批判 (3)2.1李斯特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背景及原因 (3)2.2李斯特是如何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 (4)2.3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5)3 李斯特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功与过 (6)3.1国内外经济学界的不同认识 (6)3.2李斯特批判“比较成本理论”评析 (7)4 李斯特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8)4.1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主义是一对双胞胎 (8)4.2落后国家是否需要贸易保护 (9)4.3中国应当如何对待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 (10)结论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引言“比较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历史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浅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浅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高岩峰国际经济与贸易2010306202310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简要说明了比较成本理论的思想和核心,阐述了此理论的优点与不足,说明了其现实意义,然后就其对中国贸易经济的启示给予了一定的说明。
关键词:比较成本理论;贸易推动;劳动价值论;经济扩张;比较成本理论的批判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1.1“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他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系统的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
比较成本理论的产生既是客观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发展的要求。
在李嘉图生活的年代,机器大工业正在取代工场手工业,各国的经济技术差距拉大,甚至出现先进国家比后进国家处于全面优势的新格局。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是否仍然能够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1.2“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李嘉图全面继承了斯密的经济思想,并在诸多问题上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在国际贸易理论问题上,李嘉图十分赞同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观点,并对斯密关于一个国家应以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论点做了修正和完善,指出一个国家不仅能以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而且也能以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
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仅可以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进口该商品,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
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成本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主要用于解释国际贸易和生产的决策。
比较成本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并在后来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和大卫·里卡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时,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形成国际贸易的动力。
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比较成本理论强调的是国际贸易的互利性。
根据比较成本理论,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时,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异。
因此,如果各国都专门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互利互惠的局面。
其次,比较成本理论强调的是国际贸易的专业化和分工。
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专门生产自己的特色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
这样一来,各国可以通过专业化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再次,比较成本理论强调的是国际贸易的扩大市场和增加消费。
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可以让各国获得更多种类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丰富了人们的消费选择,提高了生活水平。
同时,国际贸易还可以扩大市场,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最后,比较成本理论还强调了国际贸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可以让各国在资源配置上更加灵活,从而降低了经济风险,提高了经济的稳定性。
同时,国际贸易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增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比较成本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专业化和分工、扩大市场和增加消费、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理解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更好地指导国际贸易和生产的决策,促进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介绍经济学中,比较成本理论是关于国际贸易和专业化的重要理论。
此理论指出,国家应当根据各种条件和资源的比较优势来决定生产哪些商品或提供哪些服务。
比较成本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各国会从事特定的经济活动,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
起源比较成本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9世纪初提出。
他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
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时拥有独特的成本优势,这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源和技能。
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假设英国擅长生产羊毛,而葡萄牙擅长生产葡萄酒。
尽管英国可能比葡萄牙更擅长生产这两种商品,但如果英国将其资源全部用于生产羊毛,而葡萄牙专注于葡萄酒,两国通过贸易可以获得更大的福利。
比较优势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成本优势。
这种成本优势可以基于多种因素,如资源丰富度、技能水平和技术发展等。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当专注于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而不是试图在所有方面都自给自足。
贸易模式比较成本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国家通过专门生产和出口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可以以低廉的价钱购买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
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得各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和技能,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全球的比较优势比较成本理论也可以应用于跨国公司和全球供应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拥有独特的比较优势,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某个领域具有特别强的竞争力。
因此,跨国公司可以将生产和制造等活动分配到不同的国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并降低生产成本。
挑战和争议比较成本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有些经济学家指出,比较成本理论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如政府政策和市场失灵等。
此外,全球贸易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也引发了争议,比如劳工条件不平等和环境破坏等。
比较成本理论的合理和不足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简述比较成本理论的合理和不足比较成本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进行废除“谷物法”的论战中提出的。
而其也是由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李嘉图就是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不一定要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商品。
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
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比斯密的理论更进了一步。
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其在比较优势理论体系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其一,它在更广的范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开展。
这一理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从实证经济学角度科学地给出了证明: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或者低的国家,只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加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
这种理论引导着更多的国家加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其二,它坚持了劳动价值论。
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这是科学的、合理的。
其三,它更明显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向外实行经济扩张的要求。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分工和贸易能为各国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主张各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总而言之,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价值就表现在,它指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均为比较利益、所有国家都能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比率处于贸易双方的国内交换比率之间和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的实际比率取决于贸易双方相互需求强度。
确实有许多事例说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但其也存在着理论与现实上的不足与缺陷。
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的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高岩峰国际经济与贸易2010306202310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简要说明了比较成本理论的思想和核心,阐述了此理论的优点与不足,说明了其现实意义,然后就其对中国贸易经济的启示给予了一定的说明。
关键词:比较成本理论;贸易推动;劳动价值论;经济扩张;比较成本理论的批判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1.1“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他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系统的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
比较成本理论的产生既是客观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发展的要求。
在李嘉图生活的年代,机器大工业正在取代工场手工业,各国的经济技术差距拉大,甚至出现先进国家比后进国家处于全面优势的新格局。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是否仍然能够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1.2“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李嘉图全面继承了斯密的经济思想,并在诸多问题上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在国际贸易理论问题上,李嘉图十分赞同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观点,并对斯密关于一个国家应以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论点做了修正和完善,指出一个国家不仅能以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而且也能以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
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仅可以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进口该商品,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
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一系列简单的假定为前提。
这些假定主要有: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两国间自由贸易,不存在贸易壁垒;劳动在国内具有完全流动性,但在两国之间完全缺乏流动性;没有税收与运输费用;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完全取决于劳动成本。
在李嘉图看来,在商品的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致力于生产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
他举例说,“如果两个人都生产鞋和帽子,其中一人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另一个人具有优势,不过在帽子生产上只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5或20%,而在鞋的生产上却要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3或33%;那么,这个具有优势的人专门生产鞋,而那个处于劣势的人专门生产帽子,则对双方都有利。
将这种认识推广到国家间的对外贸易,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
也就是说,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只要集中生产那些成本劣势较小的商品;而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则集中生产那些成本优势最大的商品。
即国家间应该按“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就不仅会增加社会财富,而且使交易双发都能获得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比绝对成本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它改变了人们以往关于自由贸易利益的认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
特别是,这种理论曾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但是,比较成本理论仍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这主要表现在: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比较成本理论本身只是一种抽象结论,与现实的国际贸易存在着距离;李嘉图和斯密一样,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一个永恒的世界,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的。
1.3“比较成本理论”的意义1.3.1优点1.3.1.1贸易推动比较成本论在更广的范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开展。
这一理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从实证经济学角度科学地给出了证明: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或者低的国家,只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加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
这种理论引导着更多的国家加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1.3.1.2劳动价值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坚持了劳动价值论。
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这是科学的、合理的。
1.3.1.3经济扩张比较成本论更明显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向外实行经济扩张的要求。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分工和贸易能为各国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主张各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这实际上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撤除保护民族工业和民族利益的屏障,为外国商品的输入提供条件。
根据国际价值规律,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中一天的劳动产品可以换回别国几天的劳动产品。
经济发达国家生产率水平较高,在国际贸易中获利也就较多,而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发展中国家所获利益便相对较少。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成本论是发达国家的理论。
1.3.2不足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
该理论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
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1.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商品;2.坚持劳动价值论,以英葡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的差异建立比较成本说,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3.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4.没有运输费用;5.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6.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8.贸易是按货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9.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李嘉图解释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该理论的一条重要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一般来说,各国多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同时,根据其结论进行推导,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空间越大。
那么,当前的国际贸易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不过,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在现实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现实意义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出一个国家不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不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都可以从比较成本的差异中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并据此调整产业结构,把本国资源集中于生产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就能够获取比较利益。
此外,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每个国家都可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而且落后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所得到的利益更大。
其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国家之间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充满了激烈竞争和矛盾冲突。
比较成本学说掩盖了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这是其局限性之所在。
国际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动因。
但是,比较利益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国民经济对外贸易效益的必然实现,更不能决定各国外贸经济利益的分配。
由潜在的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是与整个经济过程相联系的。
事实上,比较利益来源于“比较成本”和“比较优势”,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并不就等于比较利益。
正如在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但不等于作功,只有当下落时才作功,并只有当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另一物体时才产生物理效应一样,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只有正确地表现为价格差才构成比较利益,只有发生贸易才对国民经济具有影响。
因此,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是决定比较利益的直接因素,而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既取决于相对生产力水平,也取决于价格结构本身。
生产力水平、生产率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只有通过价格结构和商品结构才影响贸易利益。
如果价格是扭曲的,那么由价格差所表现的比较利益也是扭曲的,由生产力水平、生产率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也就不能准确地表现为比较利益。
可见,比较优势决定了潜在比较利益的存在,这种潜在的比较利益能否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关键在于价格机制。
在世界市场上,在自发地分配比较利益,但其依据确是各国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结构。
3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对中国贸易的启示根据比较成本论,造成比较成本优势的是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要从根本上实现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就要建立以科技为核心的国家经济发展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贸易层次和水平。
( 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然面对着要素条件、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制约。
中央各部门形成共识, 密切配合,各地方党委政府把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作为当地经济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走出一条中央和地方联动共建的发展道路。
为了健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创新能力、应对全球化挑战,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一种重要战略举措和保障,已成为21 世纪中国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也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系统工程。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发展,集中力量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高技术在传统支柱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从加工中心向制造中心转移,迅速扩大高技术产业规模, 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品附加价值。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坚持以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为目标培育企业,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以改革的思路抓好技术创新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环境;坚持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 二) 促进创新主体间的联合互动,推动集群式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国家高新区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兴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
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集群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科技企业孵化器承担了重要的角色,是国家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公共政策平台,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