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家风:务实自强,勤学互助

“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家风:务实自强,勤学互助

“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家风:务实自强,勤学互助1953年底,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成立不到两年,在器材和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一位青年人和同事们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

随后不到6年的时间,又相继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一系列光学仪器,建立了从研究到设计,再到材料、加工生产、检测的一整套科研体系,一举填补了光学领域的多项空白。

他就是中国光学事业奠基者、国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

他一手筹建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

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里科研人员奋斗的指明灯。

王大珩生于1915年。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王大珩远赴英国留学。

1948年,王大珩放弃国外优越的研究与生活条件回国。

1951年,他受中国科学院邀聘筹建仪器研制机构。

父亲是天文气象学家王大珩是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他的父亲王应伟是天文气象学家,也是中国天文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王应伟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主张因材施教。

王大珩取得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育以及良好的家风有着很大关系。

王大珩自幼聪敏过人,5岁就直接读小学二年级。

王应伟担心孩子骄傲,对他的教育格外严厉。

小学四年级时,老师曾出一道“鸡兔同笼”题,班里只有王大珩答对了。

回家后,王大珩兴致勃勃地告诉父亲解题过程,父亲却说他思路不对,根本没有搞懂,答对不过是巧合而已,并告诫他:“学子最忌骄躁二字,骄则浮华不实,躁则浅尝辄止。

”多年后,王大珩还用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博士生:科学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容不得丝毫懈怠。

王应伟曾将王大珩带到自己工作的北京观象台,对他进行人文历史教育。

北京观象台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将放置于此的天球仪、四分仪等8台珍贵天文仪器掠走。

王应伟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对儿子说:“在这个世界上,靠乞求是什么也得不到的。

王大珩的事迹和精神

王大珩的事迹和精神

王大珩的事迹和精神王大珩,这个名字,在科技界那可是响当当的。

他不仅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还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更是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但要说起王大珩这一辈子,那可真是一部活生生的励志大片,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王大珩1915年出生在日本东京,原籍江苏吴县。

他的父亲王应伟是位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早年就到日本留学,怀揣着科学报国的梦想。

王大珩出生时,父亲已经在日本工作了好几年,给他起了个名儿叫“大珩”,寓意着美玉,希望他未来能有所成就。

王大珩从小就是个学霸,17岁那年就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见到了他崇拜已久的科学大师们,比如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

1936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和同学们一起南下修学旅行,没想到刚经过天津,就被日本浪人赶下了火车,装上走私货物。

这事儿深深地刺痛了他,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报国的信念。

后来,王大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远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技术光学研究生。

在英国,他不仅学到了最前沿的光学知识,还为了掌握光学玻璃制作技术,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到英国昌司玻璃公司当技术员。

那时候,光学技术可是军事上的要害,各国都藏着掖着,王大珩这一招,可算是学到了真本事。

新中国成立后,王大珩毅然回国,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那时候,咱们国家的光学事业还是一穷二白,连光学玻璃都造不出来。

王大珩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委员会副主任,领到的第一笔“经费”是1400万斤小米。

他带着28位科研人员,在长春铁北那个最脏、最破、最偏僻的地方,一锹一锹地建起了新中国“光学摇篮”——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1953年,仪器馆就熔制出了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

紧接着,他又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八大件一个汤”——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臂投影仪等八大精密光学仪器,以及一系列新品种的光学玻璃,让中国光学事业一跃而起,站到了世界前沿。

王大珩不仅是个科研大牛,还是个战略家。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王大珩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王大珩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王大珩“刻苦从事科学事业,做到又红又专,为了革命的需要,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坚持原则,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为实现党的纲领,为共产主义事业,努力不懈,积极工作,奋斗终身。

”作为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王大珩与中国共产党的情缘,起于那段“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岁月。

1935年,日寇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发起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作为学生游行的提议人之一,正在清华园读书的王大珩与众多进步青年一起,走上街头,第一次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此后,虽未直接参加革命工作,但国难当头,王大珩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让这个贫弱的国家强大起来。

1938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王大珩考取了留英公费生,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

彼时,光学的前沿技术在军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被各国视为要害技术,“竭尽保密之能事”。

王大珩身在英伦,心系祖国,始终坚持将自己的学习研究与祖国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

尽管学业进展顺利,但为了学习光学仪器的核心材料——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王大珩毅然放弃了在读博士学位,成为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的一名物理实验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作出如此选择,只因“我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技术啊”。

1948年,王大珩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型正规大学——大连大学,并组建应用物理系,任系主任。

“在这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上,我选择了到解放区的道路,我的路子走对了。

”回首往事,王大珩称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

在参与新中国建设的过程中,王大珩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知之愈深,对党的感情就愈加深厚,王大珩渴望着加入这个代表着人民利益的组织。

1956年,他申请入党,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真接受党的考察。

“在党的培养下,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更加理解了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实践相适应的道理;人民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人,要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并深感由于专业决定,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事业要靠群策群力来完成,一切要服从祖国的需要。

大珩

大珩

王大珩原籍江苏吴县,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应用光学家。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名誉校长,长春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中国计量学院名誉校长,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雷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5年1 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

1999年9月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国家“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1997——28小行星命名为王大珩星。

王大珩先生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大珩先生远见卓识,从战略高度上思考并联合其他科学家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多项重大建议。

他以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科学实践经验对科技活动发挥作用和施以影响。

他联合其他学部委员向国家提出的加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科技投入以及建立中国工程科学研究院等重大建议,都对中国科技发展决策起到重大影响。

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晶体谱仪、大型摄谱仪、电子显微镜、万能工具显微镜等8种当时属于高级精密光学仪器的“八大件”,闻名于全国科技界。

两弹一星_王大珩

两弹一星_王大珩
1915年,日本东京气象台附近的一个普通住宅里,一 个小名叫“膺东”的婴孩呱呱坠地,父亲王应伟唤他 “膺东”,寓意为“满腔义愤打击东洋——日本帝国 主义”。
1915年是王应伟到日本求学的第八年,始终胸怀科学 救国梦的他决定立即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是年9月, 仅仅6个月的小膺东在襁褓之中与父母返回祖国。
者,在他的指导下,王大珩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
趣。

1929年,王大珩随父亲从北京来到青岛,就读礼贤
中学。这是一所由德国人创办的、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学。
父亲把王大珩送到这里读书,期望他能学到更多的科学
知识
1932年王大珩来到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考取了 “中英庚款”留学名额,前往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 成了一名光学研究生。在1942年,他得知伯明翰昌司玻璃公 司实验部急需找一位实验物理师,专职从事新型光学玻璃的 开发研究,这是制造一切光学仪器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应用光学领域一片空白,光学工厂寥 寥无几,没有自己生产的光学玻璃,光学仪器更是无从说起。 1950年,国家决定设立中科院仪器馆。
两年后,仪器馆成立,王大珩带领团队先后熔炼出了第一 埚光学玻璃、建立了一系列仪器制造设备,试制成功了“八大 件”和中国第一台光栅刻划机等等。 在众多科研成果中,最令人骄傲的是王大珩和其所在单位承担 了的国防光学重大任务: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现场上,高速摄影机 是很一项重要的测量设备,王大珩亲自上阵,带领相关科技人 员在没有经验、没有参照物的情形下艰难摸索、殚精竭虑,最 终圆满完成了研制任务。
• 王大珩院士于2011年7月21日逝世。 他在光学专业领域、在促进国家科 技发展上作出的贡献不会消散,他 探索科学奥秘、致力科技报国的执 着精神永照人间。

王大珩给世界留下永恒的光华

王大珩给世界留下永恒的光华

农家之友 6古今传奇名人轶事GU JIN CHUAN QI MING RE N Y ISHI王大珩:给世界留下永恒的光华□吴晶晶 史竞男(1915.2.26─2011.7.21)原籍江苏吴县,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应用光学家。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雷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

他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先行者,以毕生之力开拓了中国光学事业发展的广阔天地.,他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为科技事业和国家发展殚精竭虑、指引方向。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永恒的光华。

呕心沥血开辟光学事业新天地王大珩先生在其七十高龄时曾赋词一首:“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

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搞这般专业很称心”,简单一句话道出了王大珩为中国光学事业一生付出的无怨无悔。

1948年,满怀科技强国的梦想,王大珩从国外回到祖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中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家实力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

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面对国家的需求,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艺及测试技术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后来,在王大珩的带领下,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光学及精密机械学的研究基础,相继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八大件一个汤”(指8种光学仪器和融化态光学玻璃),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国产精密光学仪器的基础。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6篇)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6篇)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6篇)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精选篇1)王大珩,191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苏州。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我那时候是才从国外归来,那时候有两条路子,一条路子是国外我原来服务的那个公司,打电报要我回去,还有一条路是到解放区来。

我没走那条路,我到解放区来。

我要为祖国,为我们民族做些事情。

”——这是王大珩当时的想法。

1948年,满怀科技强国的梦想,王大珩从国外回到祖国。

在地下党的帮助下,王大珩成功抵达刚解放的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我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家实力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

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面对国家的需求,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艺及测试技术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后来,在王大珩的带领下,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光学及精密机械学的研究基础,相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八大件一个汤”(指8种光学仪器和融化态光学玻璃),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国产精密光学仪器的基础。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精选篇2)在“中国光学英才摇篮”——长春理工大学的校园内,静静地坐落着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王大珩展览馆。

王大珩,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首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高中语文人物素材 5位“大佬”,写爱国作文的高分宝藏

高中语文人物素材  5位“大佬”,写爱国作文的高分宝藏

高中语文人物素材| 5位“大佬”,写爱国作文的高分宝藏01梁漱溟——国学大师02竺可桢——地理学家03程开甲——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04朱光亚——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05王大珩——科学巨匠,国家名片01国学大师梁漱溟1.“弘扬重光之任”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社会兴起学习西方文化的风潮。

梁漱溟却认定,东方文化受到压迫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会在中国复兴,实现中国的富强,更会走向世界。

因此他以弘扬儒学为己任:“孔孟之学,现在晦涩不明,而弘扬重光之任,除我外,当世亦无人能做。

”本着对儒家文化的“新认识”“新设想”,他全身心地投入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众人嘲笑他的失败迂腐,但在他看来,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精神:真诚。

适用主题:文化自信、坚持己见不盲从、将信念付诸实践等。

示例: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落地开花,以传统思想为根基的中国外交政策受到国际称赞,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频繁取经……现代中国人以五千年从未断绝的传统文化而自豪时,正印证了梁漱溟先生几十年前的预言:中国文化会实现中国的富强,更会走向世界。

在中国疲病落后,传统文化被批判的整体社会氛围下,梁漱溟先生尚能坚持文化自信。

大国盛世的我们又怎能妄自菲薄,轻贬千年历史沉淀下的智慧呢?2.“匹夫不可夺志”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漱溟前往延安。

他和毛泽东相谈甚欢。

但二人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道路产生了分歧。

1953年,梁漱溟在政协会议上唱工业化路线反调,为农民立言。

毛泽东和梁漱溟之间矛盾不断增加,终致决裂。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抄家批斗的梁漱溟仍坚持“不批孔”,引起更大规模的批判。

半年的批判告一段落,旁人问他的感想,他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铮铮铁骨令人钦佩。

适用主题:坚守志向、保持初心等。

示例:梁漱溟先生一生的奋斗,失败多过成功。

他所承受的痛苦多是来自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内心所向,行为之动,语为之发,全然不顾权威与压迫。

世人视他为迂腐之人,我却赞他是性情中人,不失精神的高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大珩精神
在细雨蒙蒙的7月21日,我国著名的激光届科学家王大珩院士与世长辞,连日来,全校师生及各地校友以不同形式悼念老校长,缅怀先生献身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丰功伟绩,追思先生关心理工大学发展的难忘故事;他的学生遍布各个行业,特别是激光行业,异常显著,所研发成果常常用在激光打标机、激光焊接机、激光切割机等激光设备之上。

王大珩(1915.2.26─2011.7.21)原籍为江苏吴县,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应用光学家。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雷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

2007年10月1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开幕。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王大珩时刻关注着这场盛会。

王大珩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眼睛不好,他不能看电视,就捧着收音机,全神贯注地收听广播电台的直播。

“整整两个半小时,王老一动不动。

他还说过:“科技工作者生逢盛世,应该鞠躬尽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心愿!”体现了他对党崇高的信仰和极高的政治热情还有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报效祖国的坚定态度。

2008年,在长春理工大学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时,王大珩院士挥毫泼墨写下了“实践求是,审时度势,传承辟新,寻优勇进”的殷殷嘱托,并在学校设立了100万元的王大珩奖学基金。

在王大珩院士与长春理工大学的点滴往事之中,处处体现着老科学家对光学事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老校长对光学事业发展、对全校师生的深切期望之意。

王大珩先生还具有创新精神,他说:“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创新是我们的天职,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中最原始的责任。

这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