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论光学工程(作者:王大珩)

合集下载

王大珩院士对光学发展前途的介绍

王大珩院士对光学发展前途的介绍

光电界泰斗王大珩院士介绍王大珩院士学术生涯简介简历:王大珩院士出生于1915年2月,原籍江苏苏州。

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雨发展局高级顾问、研究员,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2年拷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人。

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攻读技术光学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41~1942年再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技术系研究进修,之后,再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研究试验部工作5年,任物理师,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开发工作。

留英期间,发表论文5篇,获两项光学玻璃专利,创研新型V 棱镜折光仪,现已成为测量光学材料光性的经典仪器。

1948年12月~1949年2月,由上海至大连大学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3月~1951年,任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主任;1952~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副主任;1953~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1956~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1960~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81~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83~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先后兼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1959~1965年),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1978~1980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1980~1983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1983~19......王大珩-新中国光学工程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者陈星旦,卢国琛,周立伟王大珩,著名光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高级顾问,研究员。

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所长、长春光机学院院长(兼)、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院长(兼)、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研究员、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等职。

王大珩:光学新领域的不朽丰碑

王大珩:光学新领域的不朽丰碑

王大珩:光学新领域的不朽丰碑
吴志菲
【期刊名称】《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有人说,20世纪是电子的世纪,而21世纪则是光学的世纪。

中国光学
事业从无到有,如今已经开始走上产业化的道路,而这其中,浸透了一位老人毕生的心血。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吴志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3
【相关文献】
1.王大珩,用“光”改变中国的人——深切缅怀我国光学事业开拓者、“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 [J], 贡建国;
2.光华如珩——追记我国光学事业开拓者、“两弹一星功勋”王大珩 [J], 操秀英
3.2015国际光年——光华如珩光可鉴人光前裕后光耀神州纪念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百年诞辰 [J], 王渝生
4.应用数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获2014年度王大珩光学奖“高校学生光学奖” [J],
5.激光院博士生喜获2013年度王大珩光学奖“高校学生光学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习“时代楷模”王大珩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时代楷模”王大珩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时代楷模”王大珩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王大珩是应用光学专家,毕业于英国并且获得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国防现代化研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意思仪表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埚光学玻璃,使它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发展基地,在1986年提出了863计划。

在这所有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有的花费了许多时间来解决,但是都没有放弃,并且都成功了!所以获得了不计其数的奖,这是他的努力,贡献应得的!他的爱国奉献跨越创新,寻优勇进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中国的榜样!---- 张春峰王大珩院士的事迹感人肺腑,用去自己毕生的心血,换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是何等的伟大。

我看到了一位敢于向科学挑战,敢于向世界挑战,不畏惧艰难险阻,充满爱国热情,更对科学充满信心和决心的伟大科学家。

我真正的了解到王大珩不仅仅是我们的老校长,一手创办了长春理工大学,更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一代宗师,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缔造者之一,为中国的光学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对我国的光学能够发展壮大,一直能够达到先进的水平,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 卢志勇王大珩教育思想的学习与体会王大珩院士是国内外着名的科学家,他对中国光学事业乃至整个科技事业的贡献,是世人皆知的;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也是卓着的,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李洪海王老的事迹使我感觉到,他作为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

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

淡泊名利,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史永强王大珩院士作为一位杰出的世纪科学家的辉煌人生告诉我们,成大才要有大抱负,更要有大德。

能称为“大家”者,必有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怀,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他的科学与教育思想已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思想宝库的珍贵遗产。

新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

新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

1964年10月16日15时,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被记录下来,传遍国内外,极大鼓舞了中国人,震慑了西方敌对势力,成为永远难忘的“国家记忆”。

1933年与父母弟妹合影(后排右一王大珩)那么,记录下来这一刻的人是谁呢?要知道,当天所有人员都必须撤离到爆炸点60千米以外的地方。

那么,在核爆区域内的第一手影像资料是由谁来拍摄的呢?他,就是我们要介绍的科学家王大珩。

中国第一朵“蘑菇云”照片,就是由他主持研制的光学仪器成功采集的。

这些设备还记录了核爆火球直径与时间的关系,由此可以推断出原子弹的威力,为以后的中国核事业发展提供了珍贵信息。

◎文 北方新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讲给孩子的航天发展故事(22)“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科迷街王大珩(1915-2011),应用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等。

领导开拓靶场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及太阳地面模拟等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主持制成首台激光器、首台大型精密靶场光测装备和多种国防光学仪器。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被称为“死亡之海”。

那里遍布戈壁荒滩,气候异常干燥炎热,人迹罕至,是人类禁区。

正是由于这里远离人烟,地点隐蔽,便成为新中国进行核弹实验的首选隐秘之所。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进行秘密核试验,担任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的王大珩带领一行人悄悄来到这里。

他来到这里究竟要干什么呢?有什么秘密使命呢?还要从不久前说起。

时任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的程开甲找到王大珩,见到他就开门见山:“老王,有个重要任务交给你——组织光学机电研究所攻关,尽快拿出测试原子弹爆炸性能的光学途径方案!”这一突如其来的重任,让王大珩一时有点发懵。

虽然他带领刚成立不久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短短几年内,就自主研制出一大批突出的科研成果,也就是业界号称的“八大件”: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臂投影仪、大型光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八种有代表性的精密仪器。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xx:xx光学之父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2年第11期
王大珩院士是光学泰斗,是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他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他在镭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

新中国成立时由他主持开设的光度、温度、长度等计量研究工作,成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某些工作的技术基础。

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晶体谱仪、电子显微镜等8种当时属于高级精密光学仪器的“八大件”,闻名于全国科技界。

1960年,激光技术问世,事隔一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于王大珩领导的长春光机所,他在解决晶体与氙灯的结构设计中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他的影响和努力,世界光学委员会(ICO)接纳中国光学学会为该会会员单位,并和世界上多数国家光学学术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进了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

王大珩院士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光学事业从一穷二白到步入正轨,再到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他践行博大精专、求实创新、虚怀若谷的科学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尖端技术和科学研究事业。

1/ 1。

光华如珩 光可鉴人 光前裕后 光耀神州 纪念中国“光学之父”王大

光华如珩 光可鉴人 光前裕后 光耀神州  纪念中国“光学之父”王大

光华如珩光可鉴人光前裕后光耀神州纪念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百年诞辰作者:王渝生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5年第05期今年是“国际光年”,恰逢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高科技“863”计划主要倡导者,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诞辰100周年。

王大珩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国防光学工程和光学教育事业。

王大珩的一生,旖旎风光,光华如珩;其道大光,光耀中华。

光风霁月王大珩(1915.2.26-2011.7.21),祖籍江苏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父亲王应伟,中国现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磁学开拓者之一。

王应伟童年便喜读古算书,后外出谋生,在广东潮州的一所中学教算术。

数年后,略有积蓄,获得了赴日本留学的机会,入东京物理学校数学科,以屡获第一的学习成绩蜚声留学界,终得补官费。

毕业后,王应伟由校长推荐到日本东京中央气象台任职,得以研习气象、地球物理、天文诸学科,并从事实地观测。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21条,王应伟愤而回国,回国前的6个月,儿子王大珩在日本出生。

他给儿子起的小名叫“膺东”,寓意对东洋日本的侵略行径义愤填膺。

王应伟回国后,先后在北京中央观象台、青岛观象台工作,还在国立青岛大学和稍后的国立山东大学兼课,讲授球面天文学等。

王大珩则随父在北京、青岛就读小学和中学,学业成绩优秀。

课余,王大珩常去观象台跟随其父观测天文和气象,对使用科学仪器观察天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此期间,父亲讲述研制成功风力计的故事,以及苦于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而要依赖外国仪器的感叹,在王大珩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科学熏陶和教育,对王大珩后来攻读物理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与仪器制造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

父亲曾跟他说,学物理会穷一辈子,但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其实,王应伟并非真的反对儿子学习物理。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发 展 祖 国 的 应 用 光 学 事
保 存 在 光 机 所 档 案 室 里 王 大 F 自做 的 预 算 和 规 划 看 , 亲 他 的 追 求 ”从 1 0 万 斤 小 米 开 , 40 是 他 当 时 所 有 的经 费 。 92 , 器馆在长春 建立 。 5年 仪 王 且织 来 自 全 国 四 面 八 方 的 技
要的作用 。
何尝不 想 ! 显然 是一件 谁 做谁 出 这 成 果 、 做 谁 出名 的 事 。 么 , 竟 谁 那 究 是什 么促 使我 这样 做 呢 ? 王大珩 ” 说 , 责 任 ! 时 的 他 , 中 只 有 一 是 此 心 个信 念 , 就 是尽 快研制 出中 国 自 那
学 部 部 长 的 王 大 珩 , 参 加 完 一 个 在 对 美 国“ 略 防 御 汁 划 ” 研 讨 会 战 的 后 , 情久久不 能平复 。 心 陈 芳 允 商 量 外 , 找 又 部 门 组 织 了2 0 位 专 家 、 者 , 0多 学 过全 面论 证和 多 次修 改 , 于制 : 终 出 《 家 高 技 术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国
宜 速 作 决 断 , 可 拖 延 ” 重 要批 不 的
原 子 、 分 子 尺 度 上 的 纳 米 技 术
究 ;0 1 , 出“ 快 发 展 我 国 { 20 年 提 加 空 工 业 的建 议 ” … …
示 。 来 按 照 邓 小 平 的 批 示 , 据 后 依
王 大 珩 等 4 科 学 家 的 建 议 , 有 关 位
们 若 不 奋 起 直 追 , 果 是 不 堪 设 想 后
的 。 ”
展 激 光 核 聚 变 研 究 :9 2 , 提 { 19 年 “ 日建立 中 国工程 与技 术科 学 f 早

王大珩的名言

王大珩的名言

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思想是什么呢?第一是实事求是,第二是审时度势,第三是传承创新,第四是寻优勇进。

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

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

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

搞这般专业很称心!在研究工作中,要注意课题的发展前景,避免走进死胡同,必要时应该及时转变,另寻出路。

因此要珍视机遇,还要主动寻求机遇。

正确的科学路线,就是严谨性。

科学路线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中间向两头扩展。

科学不承认没有事实依据的先验论。

科学的核心所在是理性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科技工作者生逢盛世,应该鞠躬尽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心愿!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永远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大力协同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要发扬崇尚科学、团结协作、追求一流、讲求正气的团队精神。

这也是‘两弹一星’的精神。

对我来说,培养人才是另一个责任。

现在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重视,科研环境、政策环境都好很多,希望科技工作者能够戒骄戒躁,多出成果。

科技工作者要做建设大军里真正的排头兵。

这个排头兵不仅是要找一条路,还要披荆斩棘,让后面的建设大军能够跟上来。

这个披荆斩棘,就是不断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创新是我们的天职,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中最原始的责任。

发明与创造往往寓于工作疑难之中,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知识就增加了,水平就提高了。

那种自始至终一帆风顺,最终结果与开始的预测相差无几的情况,对一项工程来说,是顺利地完成;但对于一项科学研究,所得却是微乎其微的。

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把知识真正学到手,打上个人的烙印,终生不忘,也才能真正深入,并进一步实现发明创造。

要让你的导师知道你有能力。

必须竭尽全力做出成绩,才会受到导师们的青睐,这样才能真正登堂人室,受到教益。

如同拳师招徒弟一样,首先看徒弟手足是否有力,才能知道你今后是否能成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论光学工程(作者:王大珩)1、光学的发展及演变谈到光学和光学工程,首先要谈一下光学发展史。

光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中国古代的墨子(墨翟)和古希腊的欧几里德、托勒密都对此做出过杰出贡献。

光学作为一门科学(也就是有定义、定理、学说等),应该说是从牛顿开始。

1664年,牛顿开始研究光学,时年21岁。

1671年牛顿制作勒第二台反射式望远镜(长1.2m,直径2m);1672年发表了“光和色的新理论”;1704年发表了“光学——关于光的反射、折射、弯曲和颜色”的论文,叙述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

此外,牛顿的分光实验以及牛顿环的发现,使光学由几何光学进入了物理光学领域。

因此,我们通常说,光学自牛顿开始,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光学发展的300多年的历史中,牛顿的光微粒说统治达100年之久,但也不断持有波动说主张者加以反驳。

19世纪初,菲涅耳以大量的实验证据,使光的波动理论得以确立。

在后来的发展中,对光认识具有根本性变革的是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波理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他是为解决当时所谓“紫外灾难”而提出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但需假定物体的辐射能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一定整数倍跳跃式变化,才能对他(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这个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元称为“能量子”或“量子”。

当时的物理学家认为:量子假说与物理学界几百年来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理念相矛盾,普朗克本人甚至也放弃量子论继续用能量的连续变化的概念来研究辐射问题。

第一个意识到量子概念的普遍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其他问题的是爱因斯坦。

他提出了光子的概念,建立了光量子论以解释光电效应中的新现象。

光量子论的提出使光的本性历史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牛顿以来,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此起彼伏,争论不已。

爱因斯坦的理论重新肯定了微粒说和波动说描述光的行为的意义,它们均反映了光的本质的一个侧面:光有时候表现出波动性,有时候表现出粒子性,但它既非经典的粒子,也非经典的波。

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此后,玻尔、薛定谔、海森伯的量子力学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推动了光的发射和吸收的量子光学的进展,从此光学理论的发展在近一个世纪中便同量子物理的发展联系起来了。

光学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性阶段是与惠更斯、牛顿、菲涅耳、基尔霍夫、麦克斯韦、普朗克、玻尔、爱因斯坦、薛定谔、海森伯的名字联在一起的。

光学的发展历史表明,人们对于光的认识经历了多么复杂的演变过程,时至今日,尚未结束。

2、现代光学的发展简况自牛顿以来,以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为基础,形成了各种光学仪器和设备,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望远镜对天文学,显微镜对生物学和金相学,照相和电影对人类文化生活,经纬仪对大地测量,光谱仪对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等等。

经典光学主要是以电磁辐射本身为研究对象;而近代光学的发展则是以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光学经过20世纪初期量子理论的发展,到了60年代,首先是激光的出现,即激光器。

同步辐射器这些新型光源的出现,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系列非线性效应,使光学研究领域焕然一新。

激光的卓越特性推进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加深了对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如量子光学、激光物理学、激光化学、激光生物学等。

特别是70年代以后,由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导纤维技术的重大突破,导致了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相应各学科的发展和彼此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光子学(光电子学)。

这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光波(光子)与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及其能量的相互转换。

现代光学与光子学——激光、微光、红外、光纤、光纤通信、光存储、光显示的进展促进了当代科技、国防、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如果没有这些进展是不可想象的。

其主要特点有:(1)“光、机、电、算”已成为现代工程与技术的主要内涵。

光的含义也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

当前的光学仪器(其中大部分指测试计量仪器)已进入光(光学)、机(精密机械)、电(电子)、算(计算机)相结合的光电子技术的新时代。

它表现在多功能、高效率的光机电算一体化,技术手段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获取数据从静态转向动态,从有感信息到无感信息。

(2)光学的研究从可见光扩展到X射线、紫外、近红外、中红外、直到远红外等不可见的电子波谱段,如微光夜视、热成像、天文成像等;从静态光学到瞬态光学,如研究纳秒、皮秒、飞秒等超快速现象;从宏大光学(天文望远镜)到微小光学(微透镜)等。

(3)光(光子)已不仅是信息载体,作为信息传递的手段用于了解和认识世界;光(光子)也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作为能量、加工的手段改造世界。

(4)新兴的全息、激光、微光、红外热成像、光纤与光纤通信、光探测器、光集成、光信息处理、图像处理、图像融合和光计算等都被认为属于现代光学与光子学的范畴。

(5)光学与光子学的最大特点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基础理论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紧密联系。

今天,光学和光子学的应用已遍及各个领域,如空间、能源、材料、微电子、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微观化学动力学、医疗、环境保护、遥感、遥测、精密加工、计量、通信、印刷以及军事等领域。

特别在信息领域的应用,不少学科分支和方向已经形成大规模的产业。

1995年,全世界光学和光(电)子学技术产业规模已达700亿美元,2000年达1030亿美元。

可以预期,光学和光子学将成为21世纪初的一个骨干产业3、光学工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光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技术科学。

作为基础科学,主要研究光的产生、光的本性以及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作为技术科学,是把光的现象和规律应用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而形成的一门技术科学,如将光作为信息传递的手段,便发展出各种光学仪器和设备,藉以扩展人们的视觉功能(观察)、听觉功能(通信)、触觉功能(测量)等(众所周知,视觉和听觉占人的感觉知觉的90%);又如光作为能量的形式,利用光对物质产生的物理化学反应来改变物质的形态和属性,如激光核聚变,各种光源,光合作用等;再如光作为加工处理的手段,如激光进行材料加工,表面改性和医疗手术等。

光学工程主要研究:(1)以光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进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了解,特别是作为视觉及其他人身感官的延伸,包括图像及多维时空信息的传输、存储、处理、显示等。

(2)光的产生,如激光、发光光源等。

(3)光对物质相互作用的应用,如光敏探测器件、光刻蚀、光化学等、或以光能量作为加工手段,如激光加工、激光核聚变、光能应用等。

(4)利用光学等原理进行图像及多维时空结构的观察及处理,如微光夜视技术、变像管高速摄影等。

基于光学现象的新发展,以及光学原理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工程学科,一般都有多种基础学科应用的综合性,但以其核心技术的不同而成为不同的工程学科),光学对经济活动诸方面的作用,早已超出作为物理学学科分支的传统概念,或如20世纪30年代作为应用光学领域的光学仪器所能概括的。

正如物理学中的力学发展成为机械工程,电磁学发展成为电气工程,热力学发展成为动力工程一样,光学也当之无愧地以其广阔的应用领域而形成光学工程,也理应与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动力工程一样。

并列为一级学科。

总地说来,学科的设立及其划分层次至关重要,特别是它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指南,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一级学科设立不当,将会影响培养具有整体知识的学科带头人。

此外,学科的设立及其划分层次将会涉及对该学科的支持与发展,并对社会分工及技术体制产生影响。

不适当的划分层次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因此,必须全面地考虑学科层次安排,并应向前看,而不能仅满足于过去已有的学科内容及排序。

关于光学工程作为一级学科的建议:一级学科:光学工程二级学科:(1)光学仪器(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

(2)激光与光子学技术(现在全世界都承认光子学这个学名)。

(3)信息光学技术。

(4)光学技术及工程(作为改造世界的手段)。

光学工程的二级学科内容示例:(1)光学仪器作为视觉功能延伸(图像视觉的延伸)的工具,包括光学仪器的结构设计、光学镜头与系统设计及其工艺等,和各种专用光学仪器,如*****光学仪器、测量光学仪器、天文光学仪器、物理光学仪器等。

(2)激光与光子学技术利用光子原理或光电相互作用原理的器件,包括各种激光器、光敏器件及红外探测器、光电成像器件、红外及夜视技术、超高速摄影、光阀、光源、短波及X射线光学等。

(3)信息光学技术主要研究光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及图像显示技术,包括光信息及图像处理技术、图像模式识别、全息术、自适应光学技术、光传输及通信急速、光学遥感技术、目标及传输特征数据库及光计算技术等。

(4)光学技术及工程主要研究光能应用、光加工及有关工程,包括光武器工程,激光加工(工业),激光核聚变,照明工程,光学材料、工艺、特殊光器件,光刻技术(用于微电子技术),微机械中的微光学技术等。

光子学(Photonics)这个名词目前在国际光学界,已逐步取代Photoelectronics和Optoelectronics(这两个字的中文都译为光电子学),也取代了20世纪70年代常用的电光学。

光子学与光电子学,据学术界的认识,主流内容上无甚差异,其含义均是以光子作为信息载体。

不过,在当前信息时代,研究光子作为信息载体与物质(主要是电子)的相互作用,越来越趋向光子学这个名词。

可以预期,光子学与光子技术将与电子学和电子技术一样作为信息载体或作为控制手段在应用技术和工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正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特征是由于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发展,过去靠人的监控来完成的生产过程或过去无法做到的事现在可以用物化的智能系统实现监控并作为人的脑力劳动的扩充来完成。

过去工业化把眼光主要放在机械设备上,而今天已走出机械化的过程,主要把眼光放在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上。

这就是说,整个生产机制有了拟人的概念。

在人的感官活动中,眼睛的作用占70%~80%,这说明眼睛在整体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眼睛的租用在于能输入图像,感受周围的系统环境的信息并以图像的形式做出表述,即光电过程和光子技术,能与人眼起到一样得作用。

在整个信息技术的体系中,没有光子学和光子技术是不完备的。

因此,发展光子学和光子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

何况光子学与光子技术已进入当代信息技术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光纤通信,以光子技术来补充电子技术的不足。

4、国际光学工程的发展国际上特别是技术发达的国家对光学与光子学的发展十分重视,都建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和从事教学和科研的院校和研究所。

1995年,据美国出版的Optics Education 报道,有112所院校设有专门的系或研究所,从事光学和光子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