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用“光”改变了中国

合集下载

2025年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精选5篇).doc

2025年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精选5篇).doc

2025年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精选5篇)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1提到光学和国防科技的关系,王大珩形容,光学是“打边鼓”的,简而言之,便是“在试验以前和试验以后,做记录这方面的工作,并使它能够看见”。

光学是“两弹一星”的配角,但它作为探测、测量、观察、记录、通讯等手段,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

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王大珩带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迎难而上,将光学事业和国防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密切的参与到“两弹一星”等各种重大国防工程的科研攻关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王大珩带领科研人员,在一没经验、二没参照物的情形下,圆满完成了研制任务并节省了研制时间。

由他主持改装的测量核爆火球尺寸的高速摄影机,成功记录下首次原子弹爆炸的珍贵影像,为我国核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比珍贵的试验数据。

1965年,在王大珩的带领下,中国自主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150-1型光学电影经纬仪”。

时至今日,在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王大珩当年带领大家研制的光学电影经纬仪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年,王大珩参与到了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的制订工作中,他对卫星采用的跟踪系统的具体技术路线,提出了有见地的看法,并得到采纳。

紧接着,他又主持了空间侦察相机的研制任务,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航天相机。

随着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对光学设备的要求也大大提高。

如返回式卫星装备的对地观测相机,要求高分辨率光学系统,既要能经得住自动拍摄震颤,又要长期保持正常工作,这个重担又落在了王大珩和同事们肩上。

经过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难关。

当卫星返回时,相机带回了拍摄的资料,成功看到了清晰的地面图像。

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2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8年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技术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XX年吉林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XX年吉林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XX年吉林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现代文是吉林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考点,多做练习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是备考的关键。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吉林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训练。

吉林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王大珩的人生路,如同光一般是一条波动的、曲折的乃至折射的光明之路,他的殚精竭虑给中国的光学事业带来曙光。

“珩”字在辞典上有这样两种解释:一是玉佩上面的横玉;二是珩磨,一种精密仪器的光整加工方法。

“珩”字的这两种互不相关的含义已同时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

辉煌永远定格在光影里拍摄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壮丽生动的蘑菇云的是王大珩他们研制的光学仪器。

这个大型的光学仪器设备是个庞大的光学工程系统,但西方却对中国进行了完全封锁。

没有就要研制,王大珩在别无选择的前提下接下任务。

600多人经历5年半时间的呕心沥血、挥汗掬智,至1966年4月,一台重7吨、高3米、由1000多个机件组装起来的形如大炮的跟踪电影经纬仪耸立于光机所内。

仪器的性能赶上了美国,远远超过了原苏联同类设备。

它的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大型精密测量设备的历史。

1983年3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布他谋划已久的防御计划演说,即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

底子薄、人口多的中国,当时的政策重心在经济建设方面。

但科学家们从高技术的角度考虑,就再也坐不住了——美国一旦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就会垄断更多的高新技术,那么,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又会被拉远。

王大珩也在想:中国怎么办?他不时地自言自语——中国若不采取一些应对行动,将来会追悔莫及!在几次专家讨论会上,王大珩与陈芳允、杨嘉墀等院士指出要抓住目前的挑战机遇,立足于长远打算,搞一些中长期科技项目,让中国的科技在赶超世界水平上迈出一大步。

于是就有了我国的“863”计划。

攀登之中播下光华一路1941年王大珩转入英国的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特纳的指导下专攻光学玻璃。

完成博士论文后,王大珩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

追光而行的名人事例

追光而行的名人事例

追光而行的名人事例
繁星满天,闪亮璀璨。

为了看清星星、甚至浩瀚宇宙,人们制造了光学仪器,将人眼尽可能地向远、向精延伸,探索宇宙奥秘。

今年7月21日是王大珩院士逝世10周年。

大珩先生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也是长光所的创始人。

长光所副所长王建立说。

如今,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太空就位,问天实验舱正蓄势待发。

由长光所牵头研制的实验舱机械臂正处于最后的试验阶段。

在“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和他所创立的长光所众多科研人员努力下,各类重要光学设备不断被研制,追光之路不断向前延伸。

王大珩是从1400万斤小米起家,创办长光所的。

1952年1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副主任王大珩来到长春时,我国在光学仪器制造上几乎一片空白。

1400万斤小米,是国家拨给他创办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光所前身)的首笔经费。

为了尽快建立新中国的光学事业,他与工人们一起整理土地。

累了饿了,坐在荒地上,吃大葱蘸大酱,嚼高粱米饭。

1953年,他和同事们不分日夜地搭炉子、试工艺等等短短几个月,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诞生。

此后几年,王大珩和同事们先后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第一台大型光谱仪等,创造了八大件一个汤,奠定了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基础。

王大珩院士对光学发展前途的介绍

王大珩院士对光学发展前途的介绍

光电界泰斗王大珩院士介绍王大珩院士学术生涯简介简历:王大珩院士出生于1915年2月,原籍江苏苏州。

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雨发展局高级顾问、研究员,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2年拷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人。

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攻读技术光学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41~1942年再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技术系研究进修,之后,再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研究试验部工作5年,任物理师,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开发工作。

留英期间,发表论文5篇,获两项光学玻璃专利,创研新型V 棱镜折光仪,现已成为测量光学材料光性的经典仪器。

1948年12月~1949年2月,由上海至大连大学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3月~1951年,任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主任;1952~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副主任;1953~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1956~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1960~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81~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83~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先后兼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1959~1965年),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1978~1980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1980~1983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1983~19......王大珩-新中国光学工程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者陈星旦,卢国琛,周立伟王大珩,著名光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高级顾问,研究员。

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所长、长春光机学院院长(兼)、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院长(兼)、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研究员、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等职。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6篇)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6篇)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6篇)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精选篇1)王大珩,191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苏州。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我那时候是才从国外归来,那时候有两条路子,一条路子是国外我原来服务的那个公司,打电报要我回去,还有一条路是到解放区来。

我没走那条路,我到解放区来。

我要为祖国,为我们民族做些事情。

”——这是王大珩当时的想法。

1948年,满怀科技强国的梦想,王大珩从国外回到祖国。

在地下党的帮助下,王大珩成功抵达刚解放的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我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家实力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

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面对国家的需求,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艺及测试技术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后来,在王大珩的带领下,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光学及精密机械学的研究基础,相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八大件一个汤”(指8种光学仪器和融化态光学玻璃),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国产精密光学仪器的基础。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材料(精选篇2)在“中国光学英才摇篮”——长春理工大学的校园内,静静地坐落着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王大珩展览馆。

王大珩,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首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学习“时代楷模”王大珩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时代楷模”王大珩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时代楷模”王大珩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王大珩是应用光学专家,毕业于英国并且获得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国防现代化研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意思仪表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埚光学玻璃,使它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发展基地,在1986年提出了863计划。

在这所有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有的花费了许多时间来解决,但是都没有放弃,并且都成功了!所以获得了不计其数的奖,这是他的努力,贡献应得的!他的爱国奉献跨越创新,寻优勇进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中国的榜样!---- 张春峰王大珩院士的事迹感人肺腑,用去自己毕生的心血,换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是何等的伟大。

我看到了一位敢于向科学挑战,敢于向世界挑战,不畏惧艰难险阻,充满爱国热情,更对科学充满信心和决心的伟大科学家。

我真正的了解到王大珩不仅仅是我们的老校长,一手创办了长春理工大学,更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一代宗师,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缔造者之一,为中国的光学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对我国的光学能够发展壮大,一直能够达到先进的水平,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 卢志勇王大珩教育思想的学习与体会王大珩院士是国内外着名的科学家,他对中国光学事业乃至整个科技事业的贡献,是世人皆知的;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也是卓着的,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李洪海王老的事迹使我感觉到,他作为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

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

淡泊名利,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史永强王大珩院士作为一位杰出的世纪科学家的辉煌人生告诉我们,成大才要有大抱负,更要有大德。

能称为“大家”者,必有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怀,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他的科学与教育思想已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思想宝库的珍贵遗产。

2019王大珩纪录片观后感 范文

2019王大珩纪录片观后感 范文

王大珩纪录片观后感王大珩纪录片观后感(一)王大珩生活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他曾经留英十年,而这留学费用其实是当年的庚子赔款,王大珩在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撼下离开祖国,他忍辱求学,走着科学救国的道路,而经过一番的曲折,王大珩到了英国后,在英国人那种对我们中国留学生居高临下的轻蔑眼光下,让王大珩深深的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最主要的是它会使一个国家丧失应有的地位。

随后,王大珩把这一切生生的藏在心里,他憋足劲,一头扎进实验室,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

而就在此期间,世界二战的爆发让王大珩敏锐的察觉到光学将在未来的战场上大有作为,所以他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到雪菲儿大学学习玻璃研究。

就是因为在国外的刻苦学习,使看似貌不惊人的王大珩在以后的岁月里集中了中国的20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批科学院士,他是中国第一批工程院士,他是中国光学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一届董事,他是国际计量委员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他是第一批被国际宇航科学院当选为院士的中国科学家,他参加了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试验…王大珩不仅敢做万花丛中的一点红,但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后续人才,他再一次的超越自我,向科研领导者方向转化,即随着科学咨询范围的扩大和升入,王大珩的眼界更加深入,目光更加犀利了他开始越来越自如的用国家战略的眼光去观察问题了,越来越自觉的站在国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国家地方针的各个领域。

所以每次遇到好的科研项目,王大珩为了鼓舞大家的积极兴,总是让给别人,而他总是一旁协助,因为他深知,国家的进步,一个人是无法代表的,只有调动大家的能力,才能为国家办大事,办好事。

晚年时候的王大珩,也没闲着,总是有很多人来向他咨询,讨教学术问题,可是,他从来不嫌人家烦,耐心细致的解答每个人心中的一问,可是当有公司想用王大珩的名气来标榜自己的产品是,王大珩,却极其认真,非要亲眼看看产品,才说话,哪怕在对方开出了高价的情况下,仍是将自己的名气攥的死死的。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观后感(通用39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观后感篇1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

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

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

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