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家风:务实自强,勤学互助

“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家风:务实自强,勤学互助1953年底,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成立不到两年,在器材和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一位青年人和同事们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
随后不到6年的时间,又相继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一系列光学仪器,建立了从研究到设计,再到材料、加工生产、检测的一整套科研体系,一举填补了光学领域的多项空白。
他就是中国光学事业奠基者、国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
他一手筹建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
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里科研人员奋斗的指明灯。
王大珩生于1915年。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王大珩远赴英国留学。
1948年,王大珩放弃国外优越的研究与生活条件回国。
1951年,他受中国科学院邀聘筹建仪器研制机构。
父亲是天文气象学家王大珩是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他的父亲王应伟是天文气象学家,也是中国天文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王应伟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主张因材施教。
王大珩取得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育以及良好的家风有着很大关系。
王大珩自幼聪敏过人,5岁就直接读小学二年级。
王应伟担心孩子骄傲,对他的教育格外严厉。
小学四年级时,老师曾出一道“鸡兔同笼”题,班里只有王大珩答对了。
回家后,王大珩兴致勃勃地告诉父亲解题过程,父亲却说他思路不对,根本没有搞懂,答对不过是巧合而已,并告诫他:“学子最忌骄躁二字,骄则浮华不实,躁则浅尝辄止。
”多年后,王大珩还用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博士生:科学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容不得丝毫懈怠。
王应伟曾将王大珩带到自己工作的北京观象台,对他进行人文历史教育。
北京观象台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将放置于此的天球仪、四分仪等8台珍贵天文仪器掠走。
王应伟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对儿子说:“在这个世界上,靠乞求是什么也得不到的。
王大珩的事迹和精神

王大珩的事迹和精神王大珩,这个名字,在科技界那可是响当当的。
他不仅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还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更是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但要说起王大珩这一辈子,那可真是一部活生生的励志大片,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王大珩1915年出生在日本东京,原籍江苏吴县。
他的父亲王应伟是位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早年就到日本留学,怀揣着科学报国的梦想。
王大珩出生时,父亲已经在日本工作了好几年,给他起了个名儿叫“大珩”,寓意着美玉,希望他未来能有所成就。
王大珩从小就是个学霸,17岁那年就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见到了他崇拜已久的科学大师们,比如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
1936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和同学们一起南下修学旅行,没想到刚经过天津,就被日本浪人赶下了火车,装上走私货物。
这事儿深深地刺痛了他,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报国的信念。
后来,王大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远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技术光学研究生。
在英国,他不仅学到了最前沿的光学知识,还为了掌握光学玻璃制作技术,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到英国昌司玻璃公司当技术员。
那时候,光学技术可是军事上的要害,各国都藏着掖着,王大珩这一招,可算是学到了真本事。
新中国成立后,王大珩毅然回国,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那时候,咱们国家的光学事业还是一穷二白,连光学玻璃都造不出来。
王大珩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委员会副主任,领到的第一笔“经费”是1400万斤小米。
他带着28位科研人员,在长春铁北那个最脏、最破、最偏僻的地方,一锹一锹地建起了新中国“光学摇篮”——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1953年,仪器馆就熔制出了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
紧接着,他又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八大件一个汤”——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臂投影仪等八大精密光学仪器,以及一系列新品种的光学玻璃,让中国光学事业一跃而起,站到了世界前沿。
王大珩不仅是个科研大牛,还是个战略家。
【高分作文素材】二十位“中国之父”

【高分素材】二十位“中国之父”(人物简介+适用主题+先进事迹)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研究开发杂交水稻开发者,也被誉为“世界第一杂交水稻之父”。
是他让我们不再挨饿。
写作素材适用主题:爱国,梦想,初心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
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
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
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
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
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
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
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
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
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追光而行的名人事例

追光而行的名人事例
繁星满天,闪亮璀璨。
为了看清星星、甚至浩瀚宇宙,人们制造了光学仪器,将人眼尽可能地向远、向精延伸,探索宇宙奥秘。
今年7月21日是王大珩院士逝世10周年。
大珩先生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也是长光所的创始人。
长光所副所长王建立说。
如今,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太空就位,问天实验舱正蓄势待发。
由长光所牵头研制的实验舱机械臂正处于最后的试验阶段。
在“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和他所创立的长光所众多科研人员努力下,各类重要光学设备不断被研制,追光之路不断向前延伸。
王大珩是从1400万斤小米起家,创办长光所的。
1952年1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副主任王大珩来到长春时,我国在光学仪器制造上几乎一片空白。
1400万斤小米,是国家拨给他创办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光所前身)的首笔经费。
为了尽快建立新中国的光学事业,他与工人们一起整理土地。
累了饿了,坐在荒地上,吃大葱蘸大酱,嚼高粱米饭。
1953年,他和同事们不分日夜地搭炉子、试工艺等等短短几个月,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诞生。
此后几年,王大珩和同事们先后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第一台大型光谱仪等,创造了八大件一个汤,奠定了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基础。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作者:秀英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11年第09期他是在一穷二白中用1400万斤小米,奠基共和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他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革命中审时度势,推动制定863计划的参与者;他是“两弹一星”23位功勋之一……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院士。
在王大珩96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智慧的双眼既能读懂精密仪器中的每个数据,又总能在纷繁世界中看清中国科技发展形势。
他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最热爱的光学事业。
感叹——中国的精密仪器不能依赖外国1915年,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时他的父亲已经留学日本八年。
父亲给王大珩起的小名叫“膺东”,寓意就是满腔义愤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父亲一生始终认为只有靠现代科技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
王大珩对光学的爱好,源于父亲的职业。
1929年,他随父由北京至青岛,就读于礼贤中学,学业优秀。
学业之余,他常去观象台跟随父亲观测天文和气象,对使用科学仪器观察天体景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期间,父亲讲述的成功研制风力计的故事,以及苦于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而要依赖外国解决的感叹,在王大珩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科学熏陶和教育,对王大珩后来攻读物理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与仪器制造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尽管父亲跟他说学物理会穷一辈子,但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一直记着父亲的感叹,也因为,他早就听说清华大学理学院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大师。
1938年,王大珩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资格。
两年后,他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技术光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光学玻璃当时被西方各国视为重要的保密技术。
为了学到这种中国还没有的技术,1941年王大珩转学到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跟随著名的玻璃学家特纳教授学习。
后来,让许多人不解的是,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去昌司公司当了一名实习生。
新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

1964年10月16日15时,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被记录下来,传遍国内外,极大鼓舞了中国人,震慑了西方敌对势力,成为永远难忘的“国家记忆”。
1933年与父母弟妹合影(后排右一王大珩)那么,记录下来这一刻的人是谁呢?要知道,当天所有人员都必须撤离到爆炸点60千米以外的地方。
那么,在核爆区域内的第一手影像资料是由谁来拍摄的呢?他,就是我们要介绍的科学家王大珩。
中国第一朵“蘑菇云”照片,就是由他主持研制的光学仪器成功采集的。
这些设备还记录了核爆火球直径与时间的关系,由此可以推断出原子弹的威力,为以后的中国核事业发展提供了珍贵信息。
◎文 北方新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讲给孩子的航天发展故事(22)“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科迷街王大珩(1915-2011),应用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等。
领导开拓靶场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及太阳地面模拟等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主持制成首台激光器、首台大型精密靶场光测装备和多种国防光学仪器。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被称为“死亡之海”。
那里遍布戈壁荒滩,气候异常干燥炎热,人迹罕至,是人类禁区。
正是由于这里远离人烟,地点隐蔽,便成为新中国进行核弹实验的首选隐秘之所。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进行秘密核试验,担任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的王大珩带领一行人悄悄来到这里。
他来到这里究竟要干什么呢?有什么秘密使命呢?还要从不久前说起。
时任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的程开甲找到王大珩,见到他就开门见山:“老王,有个重要任务交给你——组织光学机电研究所攻关,尽快拿出测试原子弹爆炸性能的光学途径方案!”这一突如其来的重任,让王大珩一时有点发懵。
虽然他带领刚成立不久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短短几年内,就自主研制出一大批突出的科研成果,也就是业界号称的“八大件”: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臂投影仪、大型光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八种有代表性的精密仪器。
光耀中华——王大珩

科学家故事●董恒波光耀中华——王大珩王大珩(1915~2011),原籍江苏苏州。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赴英留学,1948年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兼)、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等职。
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与仪器仪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长期从事应用光学科研与教学工作。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是折光现象王大珩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应伟在20世纪初曾留学日本,是一位天文与气象学家;母亲周秀清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
王大珩从小就养成了好读书、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不过,王大珩的童年,正值军阀混战的时代,父亲供职的单位常常发不出工资,家里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王大珩的父亲看儿子聪明又有灵气,便引导他学科学,激发他钻研的兴趣。
有一天,王大珩拿着一个透明的水杯喝水,无意中把一根筷子插入杯中。
“咦?这根筷子明明是直的,可是进了水里,就变成弯的了!”王大珩惊喜地把父亲喊了过来。
父亲笑着对儿子说:“真的吗?莫不是你把筷子弄弯了吧?”“怎么可能呢?筷子明明就是一根直直的竹棍,我可没有把它弄弯。
”说着,王大珩又把筷子插进水杯,筷子果然又弯了。
插入拔出,实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
王大珩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
父亲认真地告诉他:“这叫折光现象。
”“折光现象?”“是的,光学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深奥的科学。
”“爸爸,我要学科学,把那些深奥的科学问题都弄明白!”王大珩握着小拳头说。
小名叫膺东王大珩的小名叫膺东。
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
膺东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王大珩出生的1915年说起。
191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
这样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引起了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人们把这年的5月7日称为“国耻纪念日”。
王大珩的父亲因此给儿子起了“膺东”这个小名,寓意是满腔义愤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
王大珩精神

王大珩精神在细雨蒙蒙的7月21日,我国著名的激光届科学家王大珩院士与世长辞,连日来,全校师生及各地校友以不同形式悼念老校长,缅怀先生献身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丰功伟绩,追思先生关心理工大学发展的难忘故事;他的学生遍布各个行业,特别是激光行业,异常显著,所研发成果常常用在激光打标机、激光焊接机、激光切割机等激光设备之上。
王大珩(1915.2.26─2011.7.21)原籍为江苏吴县,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应用光学家。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雷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
2007年10月1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开幕。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王大珩时刻关注着这场盛会。
王大珩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眼睛不好,他不能看电视,就捧着收音机,全神贯注地收听广播电台的直播。
“整整两个半小时,王老一动不动。
他还说过:“科技工作者生逢盛世,应该鞠躬尽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心愿!”体现了他对党崇高的信仰和极高的政治热情还有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报效祖国的坚定态度。
2008年,在长春理工大学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时,王大珩院士挥毫泼墨写下了“实践求是,审时度势,传承辟新,寻优勇进”的殷殷嘱托,并在学校设立了100万元的王大珩奖学基金。
在王大珩院士与长春理工大学的点滴往事之中,处处体现着老科学家对光学事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老校长对光学事业发展、对全校师生的深切期望之意。
王大珩先生还具有创新精神,他说:“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创新是我们的天职,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中最原始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 展 祖 国 的 应 用 光 学 事
保 存 在 光 机 所 档 案 室 里 王 大 F 自做 的 预 算 和 规 划 看 , 亲 他 的 追 求 ”从 1 0 万 斤 小 米 开 , 40 是 他 当 时 所 有 的经 费 。 92 , 器馆在长春 建立 。 5年 仪 王 且织 来 自 全 国 四 面 八 方 的 技
要的作用 。
何尝不 想 ! 显然 是一件 谁 做谁 出 这 成 果 、 做 谁 出名 的 事 。 么 , 竟 谁 那 究 是什 么促 使我 这样 做 呢 ? 王大珩 ” 说 , 责 任 ! 时 的 他 , 中 只 有 一 是 此 心 个信 念 , 就 是尽 快研制 出中 国 自 那
学 部 部 长 的 王 大 珩 , 参 加 完 一 个 在 对 美 国“ 略 防 御 汁 划 ” 研 讨 会 战 的 后 , 情久久不 能平复 。 心 陈 芳 允 商 量 外 , 找 又 部 门 组 织 了2 0 位 专 家 、 者 , 0多 学 过全 面论 证和 多 次修 改 , 于制 : 终 出 《 家 高 技 术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国
宜 速 作 决 断 , 可 拖 延 ” 重 要批 不 的
原 子 、 分 子 尺 度 上 的 纳 米 技 术
究 ;0 1 , 出“ 快 发 展 我 国 { 20 年 提 加 空 工 业 的建 议 ” … …
示 。 来 按 照 邓 小 平 的 批 示 , 据 后 依
王 大 珩 等 4 科 学 家 的 建 议 , 有 关 位
们 若 不 奋 起 直 追 , 果 是 不 堪 设 想 后
的 。 ”
展 激 光 核 聚 变 研 究 :9 2 , 提 { 19 年 “ 日建立 中 国工程 与技 术科 学 f 早
的 建议 ” ,并 最 终 促 成 19 年 中 【 94 工 程 院 的 建 立 ;9 3 , 提 出加 19 年
到 了 担 任 核 工 业 部 科 技 委 副 主 任
的 王 淦 昌 和 担 任 航 天 部 空 问 技 术
当 时 , 美 国 总 统 里 根 发 表 的关 于“ 球 大 战 ” 著 名 演 讲 , 国 内 星 的 在
引 起 强 烈 反 响 。 据 未 来 “ 球 大 根 星 战 ” 求 , 构 筑 起 庞 大 的 战 略 防 要 要
,
己 的 光 学 玻 璃 , 于 中 国 第 一 炉 光 至
学 玻璃 的后 面 永 远 留下 的 是 龚祖
同 的 名 字 ,他 也 没 有 遗 憾 和 私 念 ,
唯有祝 贺和感激 。 同时, 了建立光学设计 基础, 为
王 火 珩 在 仪 器 馆 亲 自领 导 组 建 了
建 立 起 光 学 物 理 、 学 玻 光 学 设 计 组 , 举 办 全 国 光 学 设 计 光 并 训 练班 , 养 出不 少后 来成 为 国 内 培
后 ,就 一 赢 为 发 展 中 国 的 光 学 事
业 ,为研 制光 学玻璃 而 四处 奔波 。
就无 法研 制 出高水 平 的精密
殳备 , 国家 国 防 力 量 的 增 强 也
影仪 、 第一 炉 光 学 玻璃 等 等 , 称 俗
王 大 珩 立 刻 任 命 龚 祖 同 为 光 学 玻 “ 大 件 、 个 汤 ” 八 一 。
御 体 系 , 对 尖 端 科 技 乃 至 整 个 经 这
院 科 技 委 副 主 任 的 杨 嘉 墀 两 位 先 生 , 他 们 一 起 帮 助 斟 酌 。 他 曾 回 请 ”
忆说 。
要》 获 得 国 务 院 和 中 共 中 央 的 , 准 。 就 是 把 中 困 一 下 子 推 到 世 这 一 高 科 技 竞 争 起 跑 线 上 的8 3 划 。 6计
玻璃做 了很 多学术 准备 , 牺牲 了 也 很 多 个 人 利 益 的 王 大 珩 , 何 把 到 为 手 的 机 会 让 给 别 人 ?说 老 实 话 , “ 我
星 ” 在 这 项 彪 炳 史 册 的 大 型 工 。
兑, 他 而 言 , “ 有 ” 前 , 对 在 没 面 退 却 和 逃 遁 , 没 有 ” 意 味 “ 才 可能 从 事 一 项 具 有 开 创 意 义 葬 , 从 此 , 开 始 了 一 生 的 业 “ 我
毙
19 年 9 ,E 珩 获 得 “ 弹 99 月 -大 两
+
珩 商 量 办法 。
当天 晚 上 , 大 王 珩 就 开 始 动 手 撰 写
星 ” 勋 奖 章 。 是 他 在 公 众 面 功 这
前 最 公 开 晶 隆 重 的 … 次亮 相 。 一
“ 后 『” — 给 邓 小 平 乏 1 —
永远不 可能用钱 买来 的。 正 在 他 焦 急 思 索 时 , 国著 名 我 的 无 线 电 电 子 学 家 陈 芳 允 先 生 来 到 他 家 。 来 , 芳 原 陈 允 也 和 他 一 样 , 完 会 后 心 开 情 焦 急 难 耐 , 跑 来 找 王 大 就
明
除8 3 划 外 , 2 年 来 王 大 ] 6计 近 0 为 我 国 科 学 事 业 的 发 展 还 提 出 许 多 重 要 的 建 议 。9 8 , 建 议 : 18 年
他 在 建 议 书 中 写 道 ,“ 今 世 当
界 的 竞 争 非 常 激 烈 ,稍 一 懈 怠 , 就
济 发 展 水 甲 都 提 卜 新 的 和 更 高 H了 的要求 。 与此 同 时 , 联 制 定 了“ 苏 高
人 起。 谈 9 1 , 钱 三 强 推 荐 , 国科 5年 经 中 失定 让 王 大 珩 负 责 筹 建 仪 器 [ , 中 国 的 光 学 事 业 从 此 作 新
量 。 步 在 旧 中 国 留下 的废 墟 上 , 寻 到 处 可 以完 全 利 用 的 基 础 , 一
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没 有应 用光 学 ! 乎 ”王 大
一
程 中 , 大 珩 带 领 近 千 人 队 伍 精 心 王 研 制 ,刻 苦 攻 关 … … 直 到 今 天 , 在 我 国“ 舟 ” 列 飞 船 的 发 射 中 , 神 系 王 大 珩 当 年 殚 精 竭 虑 带 领 大 家 研 制 的 光 学 电 影 经 纬 仪 依 然 发 挥 着 重
不 具 备 全 面 发 展 高 科 技 的 经 济 实
力 , 以 先 搞 一 些 短 期 见 效 町 的 项 目, 等 美 国搞 出 来 , 我
们也有经 济实力 的时候 , 可 以再利用他们 的成果 。
作 为 参 加 过 “ 弹 一 两
星 ”研 制 工 作 的 科 学 家 , 王
大 珩 深 知 , 正 的 高 科 技 是 真
王 大珩 等待 的时 刻终 于来 临 。 1 5 年 , 民 日报》 大 篇 幅报 道 了 98 队
长春 光 机 所研 制 出一批 开创 新 科
技 成 果 : 第 一 台 红 外 夜 视 光 学 设 备 、 国 第 一 台 电 子 显 微 镜 、 一 我 第
台 高 温 金 相 显 微 镜 、 一 台 多 臂 投 第
《 于 跟 踪 研 究 外 国 关 战 略 性 高 技 术 发 展 的 建 议 》 “ 为 这 件 。因
逶 信促 崴8 3 6 计划
8 3 划 , 王 人珩 生 命 中另 一 6计 是 个重要标签 。
事 在 我 的 心 中 已 经
酝酿很 长时 间 了。 建
18 年 初 , 时 任 中科 院 技 术 科 议 写 完 后 , 除 了和 96 我
作 的技 术 基 础 。
材 料试验机工厂 。
筹建 仪 器馆 ,
王 大 珩 想 到 的 第 一 个 人 就 是 毕 业 于 柏 林 工 业 大 学 应 用 光 学 专 业 的龚 祖 同 。 龚 祖 同 13 年 回 国 98 ! 如 果 没 有 光 学 , 有 光 学 是 没
璃 实验 室 主 任 , 郑 重 地 把 自 己最 并 看 重 的 研 制 光 学 玻 璃 的 工 作 交 给
在 那个 全 国上 下浮夸 成 风 、 国
际 社会对 我 国全面封 锁 的年 代 , 这 样 的 成 果 承 载 着 太 多 科 学 以 外 的
意义 。
了他, 同时 交 付 的 , 有 王 大珩 积 还
毙 锋
f * & H vA ‘N {1 ~0 、
器 厂 , 长 春 实 验 工
精 密刻划 和 光栅刻 划等 技术 基础 。
厂发 展成 为 机 械 工
业 的 骨 干 企 业— —
其中, 由他主 持开 设的 光度 、 度 、 温
长 度 等 计 量 研 究 工 作 , 为 后 来 成 成 立 的 中 国 计 量 科 学 研 究 院 某 些 工
科技 发展 纲要 ” ,而 法 国 也 提 出 了 “ 里卡计 划 ” 尤 。 中 国 该 怎 么 办 ? 部 分 专 家 认 为 , 能 把 握 住 高 科 技 领 域 的 发 展 谁
会 一 蹶 不 振 。 时 不 抓 , 会 落 后 此 就 到 以 后 都 翻 不 了 身 的 地 步 …… 我
累 了 十 几 年 的 经 验 和 他 在 英 国 研 究出来的光学玻璃 配方 。
“ 大 件 , 个 汤 ” 成 功 , 让 八 一 的 也 历 史 再 次 选 择 了 王 大 珩 。 世 纪 5 上 O
年 代 末 , 国 决 定 自行 研 制 “ 弹 我 两
一
很 多 人 对 此 感 到 不 解 。 为 光 学
匕 机 械 等 3 实 验 室 和 两 个 学 个 [厂 。 个 实 验 室 繁 衍 为 后 来 3
学 精 密 机 械 研 究 所 的 诸 多
很有 成就 的光 学科 学家 。 仪器 馆在
他 领 导 和 指 导 下 , 步 建 立 起 光 学 逐 设 计 、 差 理 论 和 像 质 评 价 , 学 像 光